届河北省廊坊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联合体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54087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河北省廊坊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联合体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河北省廊坊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联合体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河北省廊坊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联合体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河北省廊坊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联合体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河北省廊坊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联合体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届河北省廊坊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联合体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届河北省廊坊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联合体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届河北省廊坊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联合体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届河北省廊坊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联合体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届河北省廊坊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联合体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届河北省廊坊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联合体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届河北省廊坊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联合体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届河北省廊坊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联合体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届河北省廊坊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联合体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届河北省廊坊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联合体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届河北省廊坊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联合体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河北省廊坊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联合体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届河北省廊坊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联合体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北省廊坊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联合体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河北省廊坊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联合体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Word文档格式.docx

4.秦汉时期,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一身二任,既为监察长官,又为丞相助手,从属于丞相。

魏晋时期,统治者则使御史台超然于行政之外,构成新的监察体制。

这一变化

A.实现专制下的权力转移

B.有效地制约了丞相的专权

C.旨在强化君主专制权威

D.体现以小制大的治理模式

【答案】C

5.汉初规定,诸侯王仅对封国内二千石以下官吏有任免权,其他高级官员如辅佐封王的太傅、丞相等官员的任命权则由中央掌握。

这一规定

A.体现中央对诸侯王权力的限制

B.使王国官制逐渐与中央等同

C.意在合理调配王国官员的结构

D.遏制了地方封国势力的扩张

6.下面是建国以来考古发掘的两汉时期铁质犁具、起土农具范出土情况(部分)。

据此可以得出的史实是,两汉时期

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确立

B.南方农业经济较为落后

C.冶铁业以农具生产为主

D.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

7.董仲舒认为“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所以君主应当使“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当义而出”,“使德之厚于刑也,如阳之多于阴也”。

这一思想

A.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B.完全突破了先秦儒学的范畴

C.有利于约束君主的行为

D.完整阐述了天人互渗的关系

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人地矛盾比两汉时期更为严重。

从曹魏起,劝课农桑便不绝于史西晋还规定守土官吏的赏罚黜陟以入谷多少为殿最,要求“不务多其倾田,但务修其功力”。

据此可知,当时的北方

A.工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B.经济优势地位已不复存在

C.政府重视维护自耕农经济

D.农业仍坚持精耕细作传统

9.唐代诏敕用黄、白麻纸书写。

普通诏敕由中书门下省用黄麻纸书写,称为“外命”。

而“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则不经中书门下省,由皇帝直接向下传达,称为“内命”。

据此判断,“内命”的运行体制

A.提高了决策的合理性

B.凸显了皇权至高无上

C.使宰相相互制约平衡

D.规避了官吏擅权现象

10.朱熹认为:

“今欲观诗(《诗经》),不若且置《小序》和旧说,只将原诗虚心熟读,徐徐玩味。

”又说“只将本文熟读玩味,仍不可先看诸家注解”。

朱熹提倡如此“观诗”意在

A.得“性情之正”

B.强调“性恶论”

C.阐述知先行后

D.证明“心外无理”

11.下图反映了南宋“会子”(南宋官方发行量最大的纸币)占总货币量的比重(%)。

这反映了当时

A.成为古代发行量最大的纸币

B.成为弥补巨额财政赤字的工具

C.对于经济交易的基础性作用

D.超发造成极其广泛的社会破坏

12.据《元史》记载:

“官吏受贿及库管侵盗,台察官知而不纠者,验其轻重罪之,中外官吏赃罪,轻者杖决,重者处死。

言官缄默,与受赃者一体论罪。

”这反映了元朝

A.严刑酷法的治国理念

B.重视监察职能的发挥

C.各级官员腐败现象严重

D.严厉惩治权臣乱政行为

13.元朝在设置行省辖区时,打破自然界限,不顾区域文化和经济的联系,将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由四川划分给陕西,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湖南、广西、湖北并为湖广行省。

元朝的这一做法旨在

A.提高行政效率

B.创新政治体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民族融合

14.嘉靖元年(1522年),礼科给事中上奏疏说“三代以下,论正学莫如朱熹”,不指名地批判了王阳明。

世宗立即下诏:

“不许妄为叛道之经私自传刻,以误正学(程朱理学)。

”当时的明廷批判王阳明,可能是因为阳明心学

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离经叛道追求个性解放

C.否定了封建纲常合理性

D.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

15.明清时期松江棉布、杭州丝绸并称“衣被天下”,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A.手工业开始出现专业化

B.全国市场体系日益发展

C.纺织业制瓷业实行专卖

D.明清海禁政策名存实亡

16.1782年,广州确立公行制度。

公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员等义务,在清政府与外商交涉中起中间人作用。

它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

初为牙行性质,后也自营买卖。

公行制度

A.阻断了古代中外经济贸易

B.具有自由资本主义色彩

C.体现了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

D.是一种官营手工业形式

17.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处理各国事务的总理衙门;

1864年,清政府翻译出版了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

1873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

187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

这反映了

A.清政府已被西方国家控制

B.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较严重

C.传统外交造成观念的落后

D.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

18.1874年,李鸿章上奏称:

“闽沪津各机器局邏近海口,原因取材外洋就便起见,设有警变,先须重兵守护,实非稳著。

嗣后各省筹添制造机器,必须设局于腹地通水之处,海口若有战事,后路自制储备,可源源运济也。

”这说明

A.清朝军工布局有待完善

B.专制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C.清政府练兵以维持统治

D.洋务派以儒学指导军事

19.1887年,清政府颁布的《出洋游历章程规定:

(官员)出洋游历时,应将各处地形之要隘、防守之大势以及远近里数、水师、炮台、水雷炮弹,详细记载,以备考查。

材料表明清政府

A.有限制出洋考察之意图

B.向西方学习出现新变化

C.出国考察经费较为紧张

D.重视学习西方国防科技

20.下图反映了1909年与1910年在欧洲主要产丝国意大利发生地震导致生丝产量锐减后,随着国际市场生丝价格的上涨,我国上海丝车数量的增长情况。

此变化说明

A.国际市场决定着我国生丝的生产成本

B.意大利是我国生丝市场的主要出口国

C.国际形势变化影响了中国纺织业的发展

D.意大利取代了我国生丝生产大国的地位

21.19世纪末,日本外务大臣声称:

“讲和条约中有关通商上之让与,与其说于我有利,莫如说于欧洲各国更大为有利…从新开辟港口、扩大航线以及在通商口岸建立工厂,欧洲各国将立即享受其利益。

”“各国将立即享受”是因为

A.列强攫取了“片面最惠国待遇”特权

B.《南京条约》给予英国协定关税权

C.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局面

D.《马关条约》使日本可在口岸设厂

22.日本帝国主义割占台湾初期一直由武官实施军事统治。

1898年,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公布了《匪徒刑罚令》,把反日的台湾民众一律当作土匪来处置。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政府丧失维护统治的能力

B.日本侵略台湾蓄谋已久

C.台湾人民具有强烈的反殖民精神

D.日本实行依法治台策略

23.戊戌变法要废除八股考试时,近万名士子不认为变革是好事,而认为变革断了自己的前程,群起而攻之,视康有为等人为“叛徒”。

这表明

A.康梁思想脱离了时代的要求

B.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戊戌变法未冲击封建制度

D.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24.1917年5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

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

材料可用来说明

A.专制主义已为社会所淘汰

B.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

C.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

D.民主政治是社会发展潮流

25.一战期间和战后赴欧洲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在《少年翼赤光》等杂志上登载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通过向国内报刊发通讯的方式介绍马克思主义。

这一现象

A.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途径

B.利于马克思主义在华广泛传播

C.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D.使知识分子注重与工人相结合

26.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说:

“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当组织自由统一的(由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

”他还提出:

“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

这说明孙中山

A.发展了民生主义思想

B.具有民族平等的思想

C.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D.积极谋求国家独立

27.下表是中共第一位女中央委员第一任妇女部长向警予主持制定并通过的决议。

据此可知

A.政府推进妇女运动稳步向前

B.知识分子推动社会进步

C.中共解放妇女工作成绩显著

D.中共早期重视妇女工作

28.“这一时期的革命力量受到极大的摧残。

中国共产党组织上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共产党员及其领袖被杀害,一些党内的动摇分子公开退党,甚至叛变自首……”造成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

A.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B.国民党军队消极抗战

C.中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D.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

29.1928年6月,南京政府在所谓“北伐告成”之际,发表了对外宣言,要求同各国重订新约,7月,美国首先与南京政府订立新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南京政府陆续与法、英等国缔结类似条约。

这些条约的签订

A.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

B.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的实现

C.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战争的胜利

D.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

30.有学者统计,1933年12月1目的《申报》广告,当日该报的30版(10版为增刊)中,29版登有广告,总数多达10条,许多广告占了版面1/4以上,甚至占了半版或全版。

这说明当时

A.报刊的时政新闻功能减弱

B.商品信息的流通更加及时化

C.民众的社会心态日益开放

D.广告已成报刊竞争主要方式

31.卢沟桥事变后桂系军李宗仁表示“今日的局势只有两条路可循,不是抗战图存,便是投降亡国”他表示要秉先国难而后私仇”的大义,拥护中央参加抗战。

这一态度表明

A.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B.国民政府威望高涨

C.军间派系纷争消除

D.抗日战争开始兴起

32.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关于重庆谈判》文中指出:

“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的中间,有个脚盆就是上党区。

在那个脚盆里,有鱼有肉,阎锡山派了十三个师去抢。

我们的方针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由此可见,当时

A.中国布满国共内战阴霾

B.国民党丧失了军心民心

C.暴力革命观念深入人心

D.美国大力支持国民政府

33.1944年11月,美国《皇冠》杂志说:

“中国军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缅北战役表现出中国军队忍受无限艰难的伟大,是世界上任何军队都望尘莫及的。

”材料中的“缅北战役”

A.重新打通了西南的国际交通线

B.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D.使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34.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政府曾在天津、北京开设了两个证券市场还在几个大城市开办公私合营的投资公司准备发行债券上市。

这些举措主要是基于当时

A.社会主义改造的加速实施

B.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经济成分复杂的客观现实

D.尽快完成资本积累的需求

35.建国初期,《青春之歌》《三家巷》等文艺作品以纵横开阖的历史笔触展示农民、知识分子的经历。

诗歌创作也一改传统风气,出现了大批颂扬新人物和新思想的长篇叙事诗。

这反映了在建国初期的文艺创作中错误的

A.文艺政策使得人物形象单一化

B.社会巨变引发民众的社会心理认同

C.“双百”方针在实践中得以全面贯彻

D.人民对新文学的需求迎合国家政策

【解析】

36.推动新中国参加下表所列国际会议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A.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B.建国初期迎来建交新热潮

C.中国多边外交策略的实施

D.解决二战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

37.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大规模地压缩了基本建设(指建设单位利用国家预算拨款以及其他专项资金进行投资,以扩大生产能力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的新建扩建改建等建设经济活动规模,从1960年的388.69亿元基本建设投资额缩减到了1962年的71.26亿元。

据此可知,当时

A.经济建设转向了民生产业

B.国家工业化建设有所放缓

C.国民经济调整成效较显著

D.国家财政出现严重的困难

38.下图是关于新中国某一历史事件的漫画图。

此时的中国

A.推行土地改革力图恢复农村经济

B.改变土地性质充实国民经济

C.以苏为鉴迫切改变落后面貌

D.调整生产组织形式背离建设规律

39.从政治实践来看,新中国的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如果有先后,那么是协商在前,选举或票决在后。

从选举实践来看,候选人都要经过协商提名、讨论之后再行选举。

这说明在中国

A.协商民主是民主的主要形式

B.协商民主的地位高于选举民主

C.政协制度是根本的政治制度

D.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辅相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41题14分,第42题14分,第43题12分,共40分。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元时期,北自朝鲜、日本,南至爪哇和苏门答腊,东起香料群岛,西至阿拉伯和东非,都有中国民间商船的频繁活动。

到了明朝,朝廷通过海禁与朝贡制度相配合,形成非入贡没有贸易的局面。

同时朝廷下令改造民间船只,“近海违式商船,皆令拆卸,以五六尺为度,官给印照,听其生理”。

“禁民间用番香、番货。

”在海禁政策下,一些中国南部沿海的商人,组成了武装贸易集团。

当时郑芝尨海商集团“雄踞海上”,“独有南海之利”,“海舶不得郑氏令旗,不能往来”。

清朝开海后,华商、华侨深入东南亚,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华人贸易网络。

道光二年(1822年),晋商销售到俄国的茶叶贸易额达到万两白银。

自1493年到1800年,世界白银产量的43%~57%都流向了中国。

随着西方国家在亚洲贸易圈中角逐与建立统治区,原有的亚洲贸易格局已经被打破,许多东南亚国家被纳入西欧国家控制之下。

1741年到1780年,平均每年从中国到达巴达维亚(雅加达)的中国商船数量已从原来的17.7只下降为5.1只。

到1889年,在英国市场上华茶数量仅占印度与锡兰(斯里兰卡)茶总和的60%。

之后华茶出口持续下降,到1893年,华茶在英国市场上已经难觅踪影。

在茶叶贸易衰落之后,徽商再也没有资金来源以支持大规模的长途贩运,其他如典当、木、丝、米等也就相继衰落了,徼州商帮的影响越来越小。

——摘编自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淸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许多东南亚国家被纳入西欧国家控制之下”的原因。

【答案】

(1)特点:

实施朝贡贸易体系,禁止民间私自对外贸易;

出现武装贸易集团,掌控对外贸易;

在东南亚市场形成华人贸易网络,主导东南亚市场;

商帮参与,获利丰厚;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市场推动海外贸易发展。

(2)原因: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纷纷在东南亚建立殖民地,并与东南亚地区建立了直接的贸易联系;

工业革命后,西欧国家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将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地区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明清政府长期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忽视海外贸易的重要性,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给西欧国家以可乘之机。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昭公6年,《左传》载,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鼎”,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此事引发争论。

这一事件的发生,标志着“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状态的结束。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改革,颁布法律,主要有以“礼”为立法指导原则的儒家法律思想和以“以法治国”为立法指导原则的法家法律思想影响最大。

除此之外,阴阳家提出“春夏行徳,秋冬行刑”的“徳行时令说”,吕不韦和刘安的“兼儒墨,合名法”,等等,这些学派通过自由的学术讨论,共同铸造了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百家争鸣时代

摘编自范彩萍《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发展阶段述略》

材料二礼法之争,实际上是中西法律文化的争论。

20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法律思想不断涌入中国,以“礼法合一”为精神实质的中华法系受到极大冲击。

清廷下令修律,面对国内外紛繁复杂的形势,法律的思想基础应该如何取舍,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中国拥有自己的完整的、独特的传统,这种传统经过二千余年的锤炼、积淀,自身所具有的穿透力极大,对后世必然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法律封建时代走向近代化的开启阶段,固有力量要远远大于新生力量,所以法治派遭受挫折是意料之中的。

王瑞、郭大松《清末礼法之争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法律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修订法律的原因,并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和清末法律变革的共同作用。

(1)特征:

成文法已出现;

以改革方式推动法制建设;

立法思想多元化;

具有奠基性。

重伦理道德,轻法律规则等传统观念的弊端显现;

西方法律思想的影响;

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

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

共同作用:

推动了社会的转型;

将改革的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为新型社会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