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PPT文档格式.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54167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5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PPT文档格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第三章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PPT文档格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第三章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PPT文档格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第三章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PPT文档格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第三章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PPT文档格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第三章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PPT文档格式.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9页
第三章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PPT文档格式.ppt_第7页
第7页 / 共79页
第三章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PPT文档格式.ppt_第8页
第8页 / 共79页
第三章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PPT文档格式.ppt_第9页
第9页 / 共79页
第三章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PPT文档格式.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79页
第三章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PPT文档格式.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79页
第三章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PPT文档格式.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79页
第三章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PPT文档格式.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79页
第三章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PPT文档格式.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79页
第三章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PPT文档格式.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79页
第三章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PPT文档格式.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79页
第三章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PPT文档格式.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79页
第三章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PPT文档格式.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79页
第三章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PPT文档格式.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79页
第三章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PPT文档格式.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79页
亲,该文档总共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PPT文档格式.ppt

《第三章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PPT文档格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PPT文档格式.ppt(7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PPT文档格式.ppt

,他们认为,比较优势源于国家间要素禀赋的不同。

要素禀赋是指一个国家自然拥有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

与李嘉图的理论一样,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也认为自由贸易是有利的。

但与前者不同的是,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也认为,国际贸易的模式是由要素禀赋的差异而非生产率的差异决定的。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家将生产和出口可大量使用其充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并进口那些大量需要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假设:

(1)在国际流动没有运输成本;

(2)完全竞争;

(3)充分利用所有生产要素;

(4)固定供应同种生产要素;

(5)没有技术创新;

(6)生产要素在国家之间完全不流动。

局限性:

1、无法解释为什么向日本、新加坡、香港这样自然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而具有很多资源的国家却停滞不前。

2、无法解释世界贸易中越来越普遍的“同行业内部贸易的现象”。

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新理论。

理论:

现实的市场情况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而且存在着规模效益递增,所以适当的政府干预有可能改进市场运行的结果,使自由贸易政策失去“最优”的地位。

四、战略贸易理论,战略性的贸易政策出发点:

1、由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主要是寡头市场,存在着超额利润。

2、针对外部经济效益的。

这样的企业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进入这个市场必须要支付极高的费用,因此只有极少数厂商才能进入;

二是它代表着国家威望的一部分。

五、列昂惕夫之谜和贸易理论的发展,

(一)贸易要素分析1、否定传统贸易理论的所谓土地、劳动和资本本身无差异的假定,认为每一种生产要素具有非同一性。

2、否定传统贸易理论有关一国要素固定不变的简单假定,认为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资源或生产要素具有可变性。

3、认为各国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函数存在着差异,同种商品可以有不同的要素配置比例和生产方法。

(二)新生产要素学说这种学说认为,要考虑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时,像传统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那样,仅仅指分析劳动、资本和土地三种生产要素是远远不够的。

人力资本是一种新的生产要素。

除此之外,新生产要素还包括研究与发展、规模经济、管理等。

(三)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传统理论强调商品贸易使要素价格均等化,从而替代了生产要素的移动;

生产要素移动理论强调要素移动有替代贸易的作用。

国际贸易的模式,斯密、李嘉图和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有助于解释世界经济中的国际贸易模式。

这种模式中的某些现象是不难理解的。

气候和自然资源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加纳出口可可,巴西出口咖啡,沙特阿拉伯出口石油。

但是,所看到的国际贸易模式中的大多数现象却不这么容易解释。

比如,为什么日本出口汽车、家用电器和机床?

为什么瑞士出口化学产品、钟表和珠宝?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从劳动生产率的国际差异角度对此作了解释。

六、贸易政策的手段,本部分将讨论六种主要的贸易政策手段:

关税、补贴、进口配额、自愿出口限制、当地成份要求和行政管理政策。

关税是最古老、也是最简单的贸易政策手段。

60年代以来,关税壁垒逐渐降低,随之而来的便是补贴、配额和自愿出口限制等非关税壁垒的兴起。

(一)、关税关税是对进口产品征收的税,它是最古老的一种贸易政策手段。

关税有两种形式。

从量税是指对每一个单位的进口产品征收固定数额的税(比如,每一桶石油收税3美元)。

从价税是指按进口产品价值的一定比例来征税。

(二)补贴,补贴是政府对国内公司的一种资金支付。

补贴有多种形式,包括现金给付、低息贷款、税收减免和政府对国内公司的参股等。

补贴可以降低国内生产商的成本,从而给他们提供两个方面的帮助,一是帮助他们与低成本的外国厂商相竞争,二是帮助他们赢得出口市场。

(三)进口配额,进口配额是对进口产品数量的一种直接限制,这种限制往往是通过向个人或公司签发进口许可证来实行。

(四)自愿出口限制,进口配额的一种变形是自愿出口限制。

自愿出口限制往往是在进口国政府的请求下,出口国对其出口施行配额。

(五)本地成份要求,本地成份要求是指一个进口产品的某些成份必须是在进口国当地生产的。

这种要求可以是实物上的(比如,某种产品75%的成份必须是在当地生产的),也可以是价值上的(比如,这种产品的75%的价值必须是由当地生产的)。

(六)管理政策,除了正式的贸易政策手段以外,政府有时还采用一系列非正式政策或者行政管理政策来限制进口和刺激出口。

管理政策指的是为加大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难度而采取的政府政策。

第二节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为获得持久的利益,到国外经营所进行的企业投资,投资者之所以不在证券市场进行投资的目的是,要在企业管理中具有有效的发言权。

一、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一)为什么要做对外直接投资,为什么在可以通过直接出口和许可这两种方式打入国外市场的情况下,公司还要费尽周折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生产厂呢?

出口是指在本国生产产品然后将其运往接受国销售。

许可是指给外国企业(受许可人)生产和销售本公司产品的权利,为此公司对销售出的每一单位的产品收取许可权使用费。

(二)出口的局限性,出口策略的成功往往受到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的制约。

当把运输成本加到生产成本上去时,长距离运输某些货物就无利可赚了。

那些价值与重量比很低且可以在任何地点生产的产品就是如此(比如,水泥、软饮料等)。

对这类产品而言,出口就不如FDI或许可有吸引力。

但对价值与重量比很高的产品来讲(比如,电子元件、个人电脑、医疗设备、电脑软件等),运输成本一般只是总的到货成本中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对外国公司来讲,出口、许可和FDI三种方式的吸引力没有太大差别。

大多数的外国直接投资都是针对进口关税或配额等实际存在或进口国威胁将要采取的贸易壁垒而进行的。

一国政府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可能导致外国公司对该国出口的成本高于FDI和许可的成本,用配额方法限制进口吸引力。

(三)许可的局限性,有一种经济理论叫国际化理论,它重点解释了为什么公司往往更倾向于采用FDI而不是许可作为进入外国市场的策略。

根据这一理论,许可作为开发利用外国市场的策略有三点不足。

第一,许可方式有可能使一个公司的宝贵技术诀窍被潜在的外国竞争对手得到。

第二个问题是许可不能使公司严格控制在国外的生产、营销和经营策略,而这种控制对于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来讲是很必要的。

许可的第三个问题是,如果一个公司的竞争优势不是以产品为基础,而是建立在与产品生产有关的管理、营销和制造能力上,则这些能力不适于以许可的形式进行转移。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当运输成本、贸易壁垒使得出口无吸引力时,公司往往会选择做FDI;

而当公司希望对其技术诀窍或者业务运作和商业策略进行控制时,或者公司的能力不适于用许可方式转移时,它也会选择做FDI。

二、垄断优势理论,海-金传统(H-Ktradition)。

垄断优势亦即企业的特定优势或所有权优势,该理论被认为是西方跨国公司理论的基础。

(一)基本观点:

“市场不完全”与“垄断优势”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认为,企业面对的海外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而该理论认为,“完全竞争”只是一种理论研究上的假定,现实中并不常见,普遍存在的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受企业实力、垄断产品差异等因素影响所形成的有阻碍和干预的市场。

主要有:

1、通讯和运输成本;

2、东道国对外国企业的歧视而发生的成本;

3、因文化、法律和语言环境的不同或缺少一个国际企业必须具备必要的优势条件,即厂商特有优势和行业特有优势所谓厂商特有优势是指跨国投资的国际企业自身所拥有的特别优势,设计生产技术、组织管理、营销组合等各个方面。

所谓行业优势是指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所在行业所具有的优势,如拥有高科技和规模经济等。

所以,市场的不完全性要求从事跨国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必须拥有特定的优势,才能克服在跨国经营中所遇到的经济、社会、文化和语言等方面的困难。

换句话说,该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是企业为了充分利用自己所具备的“独占性生产要素”,即垄断优势。

一般来说,市场不完全表现为四种类型:

(1)产品或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

(2)规模经济导致的市场不完全;

(3)政府干预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4)赋税与关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垄断优势主要表现在:

(1)产品市场垄断优势;

(2)生产要素垄断优势;

(3)规模经济优势;

(4)政府对产出或进入的限制而带来的优势。

英国学者尼尔胡德和斯蒂芬扬将市场不完全性产生的企业优势为以下五种。

1、技术优势

(1)新产品和新工艺;

(2)产品特异化能力;

(3)拥有比当地竞争对手优越的组织和管理技能。

2、工业组织3、管理和创新能力4、资金和货币5、获得原材料,

(二)垄断优势理论的缺陷:

1、忽视了对外投资的区位问题;

2、海默虽然说明了国际企业拥有对外资接投资的必要条件,但没有进一步说明对外投资的充分条件,即与其他经营方式相比,对外直接投资能取得更多的垄断利润;

3、海默理论忽视了优势的时间性;

4、这种理论不能解释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的日本中小企业以及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现象。

(三)垄断优势理论的贡献1、较好地解释了战后一段时期美国大规模向海外进行直接投资的行为。

2、为其他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四)垄断优势理论的适用性该理论适用于分析大型垄断企业对外投资成功的优势所在。

60年代中期,弗农最先提出了产品寿命周期理论。

瑞蒙弗农的产品寿命周期理论也解释了FDI的模式。

弗农认为,在国外投资设厂为当地消费市场或其他出口市场生产某一产品的往往是母国市场上发明这种产品的公司。

(一)产品周期理论要点,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是把企业的区位选择与海外生产及出口结合起来的动态分析。

产品生命周期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创新”阶段:

新产品和新技术通常发生在经济发达国家,生产以满足本国市场为主2“增长”阶段:

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竞争加剧,开始向次发达国家出口和就地生产,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3“成熟和衰退”阶段:

产品定型后技术垄断优势基本消失,直接投资到欠发达国家生产,转让标准化技术,同时将产品返销母国市场和次发达国家市场。

根据这种理论,一国由于在技术上领先,就有可能推出新产品,并进而发展产品的出口市场。

1、新产品创新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2、产品成熟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

(1)新产品的生产技术日趋完善,产品定型,新产品已经形成大批量生产;

(2)国内、国外对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消费的价格弹性开始增加,价格竞争对企业来讲异常重要,因而企业对如何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格外关注;

(3)随着发达国家向较发达国家大量出口产品,诱导了较发达国家的市场发育,进口国的当地企业开始仿制类似产品或生产替代品,使发达国家产品的生产技术优势逐渐丧失;

(4)较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新成长的民族工业,保护国内市场,也开始实施关税与非关税壁垒,限制发达国家产品的输入,极大地削弱了发达国家产品的对外出口能力。

3、产品标准化生产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

(1)将生产重点转移到低成本、低收入的国家,所制造的产品再返销至国际企业母国和其他国外市场;

(2)将生产过程分解,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工序放在低成本国家进行。

作为贸易理论,它说明了以下几个要点:

1、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演进,比较优势有一个动态的过程;

2、随着产品从“新”到“标准化”的发展,贸易格局有所变化;

3、各个国家都可以根据比较优势和资源状况去生产在一定生命周期阶段上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获得利益。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贡献和适用性1、贡献该理论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一些产品开始时是某国的出口品,而最终又往往成为该国的进口品。

2、适用性第一,它可以解释那些标准化产业部门的对外投资第二,可以用来解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行为和产业转移现象,而无法解释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内的双向投资行为;

第三,这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美国向西欧等国投资过程的考察而得出的。

因此主要适用于类似美国具有产品创新的企业。

不足:

一是国际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了子公司网,它们同时开展产品的研究和开发;

二是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战后几十年来,美国、西欧、日本和其他国家的技术差距不断缩小,国民收入水平日益接近,因而它们对某些产品和技术的吸收能力是差不多的。

四、内部化理论英国学者巴克利和卡森,加拿大学者拉格曼。

所谓“内部化”是指:

“把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有固定的外部市场,公司内部的转移价格起着润滑内部市场的作用,使之像固定的外部市场同样有效地发挥作用。

(一)、内部化理论要点,1、减少交易成本使用外部市场所产生的成本,寻找合适的贸易伙伴的成本;

寻找合适的贸易价格的成本;

在合同上规定双方权利与义务的成本;

接受合同的风险的成本;

由于外部市场的障碍所付出的额外的成本。

2、避免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3、运用“转移价格”手段,通过转移价格可以达到多方面的目的:

使公司纳税减少;

调整公司的利润;

使公司整体利润最大;

转移资金,减少和避免各种风险,内部化受多重因素的约束,这些要素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1)产业内部要素

(2)地区特殊要素(3)国家特殊要素(4)企业特殊要素内部化理论的重点是放在产业内部要素和企业要素上。

(二)、内部化理论的贡献与适用性1、贡献其他各种国际企业理论仅能从某个层次或某个经济要素来阐明国际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而内部化理论则能解释大部分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

2、适用性内部化理论适用于有关对外直接投资过程的分析,讨论对外直接投资的发生发展过程。

五、区位理论区位优势指的是某一国家能为在其境内从事增殖活动的公司提供的便利条件。

(一)、理论要点区位因素对于国际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解释能力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1、劳动力成本。

2、原材料的筹供。

3、市场位置和市场潜力。

4、贸易壁垒。

5、政府政策。

(二)、区位理论的贡献与适用性1、贡献

(1)扩大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投资活动的解释能力。

(2)能同其他理论组合而解释更复杂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2、适用性适用于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对环境要素的分析,有助于企业选择合适的投资地点。

六、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英国著名国际企业专家、里丁大学国际投资与国际企业教授邓宁提出的。

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它吸收了过去20年中出现的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特长;

第二,它和直接投资的所有制形式有关;

第三,它能够解释企业进行国际经营活动的三种主要形式,即直接投资、出口贸易和技术转移。

(一)、理论要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明确了有关跨国公司国际性经营活动的三种优势:

即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

邓宁认为“所有权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优势。

(2)企业规模。

(3)组织管理能力。

(4)金融和货币优势。

企业对其所有权优势可以有两种利用途径:

一是把所有资产的使用权出售给外国企业;

二是利用所有权资产直接到国外去投资生产使其内部化,从而获得收益。

“内部化优势”是指通过后一种途径所能获得收益优势。

所有权优势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属于企业所有的无形资产;

第二种是互补资产的联合所有优势。

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可以出售,后者则不可能出售。

“区位优势”包括:

由于东道国政府所设置的贸易障碍,使原来的出口贸易发生困难;

东道国政府制定的吸引外资政策;

相对劳动力成本因素;

东道国的市场规模等等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可以概括为:

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对外直接投资其一,一个公司相对于其他公司来说是否具有直接投资的优势;

其二,公司是否可以通过出口、技术转移或其他途径开拓这些优势。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

在企业具有了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这两个必要条件的前提下,又在某一东道国具有区位优势时,该企业就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对外直接投资就成为企业的最佳选择。

该理论可以表述如下:

(1)若公司拥有所有权优势,但无力内部化,也无法利用国外区位优势时。

将选择技术转让方式;

(2)如公司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具有内部化能力,则可选择国内生产后出口;

(3)进一步,如国外区位优势有吸引力,则可能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贡献和适用性该理论综合了前人的研究,针对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进行了总体上的概述,并且运用这一个理论可以同时解释出口、许可证交易和直接投资三种行为,适用于任何国际企业。

七、政治观念和外国直接投资,政府的政策往往受政治观念的驱动。

从历史上讲,政府对FDI有两种基本态度,一是敌视所有FDI的激进态度,另一个是自由市场经济学所主张的不干涉态度。

在这两种极端态度之间是一种可称作实用的民族主义的态度。

1激进观点,持激进观点的理论家认为,跨国企业是帝国主义统治的一种手段。

他们把跨国公司看作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母国为给自己谋求最大利益而对东道国进行剥削的一种工具。

他们认为,跨国公司从东道国获取最大利润带回母国,却没有给东道国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然而,到了80年代末,激进观点在世界几乎每一个地方都开始衰退,这其中有三个主要原因:

1东欧的巨变;

2总的来讲,拥护激进观点的国家经济状况很差;

3拥护资本主义思想而不是激进思想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表现很好(比如,新加坡、香港特别行政区、韩国和台湾地区)。

2自由市场观点,自由市场观点可追溯到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

自由市场观点认为,国际化的生产应该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在各国间进行分散。

也就是说,各个国家应该专门从事其生产效率最高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

这一观点认为,跨国公司是将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在全球效率最高的地点进行分散的一种途径。

这样看来,跨国公司所做的FDI是增加世界经济整体效率的一种方式。

3实用的民族主义观点,很多国家对FDI采取的既不是激进政策,也不是自由市场政策,而是一种可以称作是实用的民族主义政策。

实用的民族主义观点认为,FDI既有好处也有不利。

FDI可以带来资本、技术、技能和就业机会,因而对东道国是有利的;

但这些好处也伴随着一些不利。

外国投资的利润都流向了国外,外国拥有的生产厂总要从母国进口很多零部件,这对东道国的国际收支有不利影响。

4政治观念的变化,最近几年里,世界各国政府对FDI的观念强烈地转向自由市场观点。

尽管没有哪一个国家采取的是纯粹的自由市场政策,但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采用这种政策,并且放松了它们的外资政策。

这其中包括很多东欧的前社会主义国家和非洲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和直到最近还在对FDI采取实用民族主义政策的国家(比如,日本、韩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大多数拉美国家)。

这种转变的一个结果是世界范围内的FDI总量激增;

另一个结果是流向最近放松了FDI政策的国家,比如,中国、印度和越南的FDI数额有明显增加。

5政府的政策手段和FDI,

(1)母国的政策,母国通过采取不同的政策来鼓励或限制本国公司对外进行FDI。

先来看看鼓励对外FDI的政策,这些政策包括国外风险保险、资本支持、税收刺激和政治压力。

鼓励对外FDI,很多投资者的母国都有政府支持的保险计划,为各国主要的对外投资风险提供保险。

这些保险的范围包括东道国没收财产(国有化)风险、战争损失和不能将利润汇回母国的风险。

这种计划有助于鼓励公司去政局不稳的国家进行投资。

限制对外FDI,事实上,所有投资者的母国,包括美国都时常对外流的FDI进行控制。

最常用的一个政策是出于国际收支状况的担忧而对资本外流进行限制。

此外,很多国家有时也用税收政策来鼓励本国公司在国内投资。

最后,出于政治原因,有些国家禁止本国公司到某些国家投资。

东道国政策,东道国也采取不同的政策鼓励或限制FDI的进入。

前一部分曾提到,过去,这些政策的形式和范围往往是由政治观念决定的。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很多国家对FDI的态度正很快地从激进观点转向自由市场与实用的民族主义相结合的观点。

1、鼓励FDI流入,很多政府鼓励外国公司来本国投资已是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它们的鼓励措施有很多形式,但最常见的是税收优惠、低息贷款、财政拨款或补贴。

这些刺激措施旨在使本国从FDI的资源转移效应和增加就业效应中获益,也是为了与其他的潜在东道国争夺FDI。

2、限制FDI流入,东道国可采用很多控制手段限制FDI流入,但常用的有两种:

所有权限制和经营要求。

所有权限制有多种形式,在有些国家,外国公司不得进入某些商业领域。

对所有权的限制有两方面理由。

第一,东道国往往是以保护国家安全或国内竞争为理由禁止外国公司进入某些领域。

第二,对所有权的限制似乎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认识上,即本国的公司所有者能帮助最大限度地实现FDI对东道国的资源转移效应和增加就业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