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作品分析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4325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雕塑作品分析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雕塑作品分析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雕塑作品分析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雕塑作品分析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雕塑作品分析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雕塑作品分析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雕塑作品分析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雕塑作品分析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雕塑作品分析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雕塑作品分析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雕塑作品分析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雕塑作品分析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雕塑作品分析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雕塑作品分析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雕塑作品分析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雕塑作品分析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雕塑作品分析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雕塑作品分析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雕塑作品分析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雕塑作品分析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雕塑作品分析整理.docx

《雕塑作品分析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雕塑作品分析整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雕塑作品分析整理.docx

雕塑作品分析整理

中国雕塑: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要内容内容分别是陵墓雕塑(包括地上的纪念性石刻与墓室随葬俑)、宗教雕塑、民俗性及其他内容的雕塑。

著名的佛教造像雕塑家有东晋是的戴奎。

唐代著名雕塑家有杨惠之,被称作“塑圣”。

四大石窟及其特点。

佛教雕塑各时期特点:

(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着对恐怖现实的蔑视,对人生荣辱的淡忘和超脱世俗之后的潇洒与轻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温婉和淳厚,沉醉于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对佛国世界的向往;隋唐造像丰满细腻;宋代造像衣纹写实,面貌庄重。

真实的反映了各个时代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审美取向。

早期佛教雕塑的手法明显受印度影响。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第20窟主佛,创造于北魏初年,佛像面部菱角分明,平直的鼻梁与额面成为一体,鼻子向侧面和下面的转折也概括平直,整个神像显示了庄严、肃穆、超人的美。

而创作于北魏后期的陕西天水麦积山石窟23号窟中的佛像,造型手法明显趋于圆润,额部与浅浅的眼窝转折关系淡化,消除了眉梢的表现,鼻子圆鼓,嘴的造型更趋向于写实,明显接近了汉人形象的特点。

罗汉形象进入中国,就穿上了汉式僧衣。

宋元之后,罗汉的形象越来越平民化,明清时期的罗汉雕像逐步失去了早期神像那种超凡脱俗的气象,吸引我们的已经不是神像的“神性”了,而是人像的“神情”了。

课本中涉及的石窟年代:

北魏初年的大同云冈石窟;北魏后期的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唐代的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主要雕塑作品及其年代:

三星堆青铜面具

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距今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即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商末周初,是上个世纪我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199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单。

在三星堆遗址,出土了许多青铜人面具,共出土人面具20余件,分大、中、小三型。

这些以纵目面具为代表的青铜面具群,是三星堆文物中最有特色同时最具精神文化内涵的文物之一,它们是中国时代最早和出土规模最大的面具群体。

  

目前,在三星堆博物馆青铜器馆的展厅内,陈列有青铜面具专厅,重点展示纵目面具、戴冠纵目面具和特大型面具。

其中,一件面具高64.5厘米,宽138厘米,宽嘴巴,大耳朵,耳部斜向伸展,极为夸张,额头正中有一方孔,可能原来安装有装饰物。

这件面具最奇特的是:

双眼呈柱状外凸达16厘米,被人们俗称为“千里眼、顺风耳”。

这样的造型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还有一具中型面具高22.5厘米,宽42.5厘米,面具呈方形,宽颐,广额,长眉,直鼻,长耳,耳廓较宽,耳垂有穿孔,耳前面颊的上、下及额部正中各錾凿一方孔。

最值得关注的还有一具宽1.32米、高80厘米、重100公斤的青铜大面具。

立马:

(中国写意雕塑)

1、立马是西汉时期霍去病墓前群雕的主体雕刻。

2、石雕借一匹威武雄健的战马来展现大汉王朝的强盛以及霍去病抗击匈奴、捍卫王朝的英雄气概,战马昂首屹立,庄重威严,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匈奴则蜷缩于战马胯下,一副惊恐、狼狈不堪之相。

通过胜败两者鲜明比照,赋予作品丰富而含蓄的想象空间,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完美统一。

3、石雕全部为花岗岩材质,运用了偱石造型、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

石雕采用圆雕、浮雕、线刻于一体,给人以浑厚、朴实、大气有力的艺术之美,开创了大写意先河。

石雕造型伟岸,内涵丰富,堪称艺术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典范之作。

击鼓说唱俑

1、东汉时期出土于四川成都。

2、表现内容:

人体比例完全失衡,但面部表情充满情趣。

生动的表现出说唱者说到精彩之处情不自禁、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的瞬间情态,充满了欢快活泼的心情。

3、艺术特色:

采用了极其大胆夸张的手法,着重表现说唱者那种特殊的神气。

该件陶俑富含浓郁的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反映了东汉时期高超陶塑艺术水平。

表现出强烈的写实主义风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铜奔马

1、铜奔马又名“马超龙雀”“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

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2、表现内容:

形象矫健俊美,马昂首嘶鸣,飞驰向前,一足踏龙雀,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又巧妙地利用飞鸟的躯体扩大了着地面积,保证了奔马的稳定。

其艺术造型优美,合乎力学平衡原理,给人以腾云凌雾、一跃千里之感。

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

3、艺术特色:

该作构思巧妙,工艺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

现在,铜奔马已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武威市城标。

长信宫灯

1、中国汉代(西汉)青铜器,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同“挽”)墓。

2、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跪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

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

宫灯设计十分巧妙,整体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组成,各部均可拆卸。

宫女左手持灯座,右臂高举与灯顶部相通,形成烟道,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

灯罩由两片弧形板合拢而成,可活动,以调节光照度和方向。

3、这件铜灯体现出卓越的设计匠意,把实用功能、净化空气的科学原理和优美的造型,有机结合成一体,反映了高超的合金冶炼技术。

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舒展自如、轻巧华丽,堪称“中华第一灯”。

1993年被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秦兵马俑(中国写实雕塑)

1、时代背景: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

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营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

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2、表现内容:

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向西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秦陵内共有3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

兵马俑多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

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

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十秒钟瞬间消尽,化作白灰。

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

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

3、艺术特点及意义:

a、崇尚写实,手法严谨;b、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c、整体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之势,形象生动的再现了秦军扫灭六国的军威,使人产生敬畏的印象;d、打破了西方中国古代没有写实性雕塑的断言,弥补了秦汉美术缺少实物印证的缺憾;e、秦兵马俑以其恢宏的场面众多的数量和非凡的艺术成就,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昭陵六骏:

唐代陵墓石雕

1、昭陵位于陕西礼泉,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2、现存昭陵六骏浮雕表现的是伴随唐太宗戎马征战的六匹坐骑,即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

浮雕由画家阎立本起稿,良匠雕刻而成,浮雕上方原有唐太宗撰文、欧阳询书写的赞文。

六块浮雕当时皆列置陵园北司马门内的长廊建筑中。

六块浮雕中的飒露紫、拳毛騧两件1914年被盗运海外,现藏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件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

3、六块石雕全部为高浮雕,构图简洁明确,轮廓清晰爽朗,空间关系和谐,块面结构丰富,线条刚柔相济,手法概括洗练,整体感、体量感、力度感均极强。

浮雕以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歌颂了唐太宗李世民开创江山的丰功伟绩,作品融艺术性与思想性于一体,为中国古代纪念碑性雕塑的典范。

汉画像石:

画像石是一种富于平面感和绘画性的石刻,产生于西汉,盛行于东汉。

目前所见汉代画像石基本都与墓葬相关,包括画像石墓、画像石祠堂、画像石阙、画像石棺。

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武梁祠位于山东嘉祥武宅村,是东汉晚期武氏家族墓地祠堂之一,为单开间悬山顶石结构祠堂。

画像分层分栏布局,坡顶石上刻祥瑞图;东、西山墙的山尖部分别刻东王公、西王母仙庭;山墙的山尖以下部分和后墙分四栏,刻有人类始祖、先贤帝王、孝子列女、刺客义士、车马出行、楼阁人物等图像,且多处附有榜题。

画像运用了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手法,由良匠卫改“雕文刻画”而成。

图像丰富,布局严谨,雕凿精湛,风格凝重沉稳,堪称汉画像石的典范和集大成者。

四大石窟:

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

麦积山石窟:

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南麦积山,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

“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

碎自人力,疑是神功。

”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中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

由于麦积山山体实质结构松散,不以精雕细镂,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称于世,绝大部分泥塑彩妆。

被雕塑家刘开渠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现存造像中以北朝造像原作居多。

麦积山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

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

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像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

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

端庄典雅、微微俯视、和蔼可亲,集中体现了西魏造像的美感。

窟内佛造像生动秀美,菩萨清秀。

麦积山石窟壁画以佛教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净土等内容,从壁画和雕刻石碑中反映佛本生和佛传故事是佛教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如睒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涅槃等。

通过对佛、菩萨、飞天等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佛教对现实世界的精神启迪。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

系统反应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北朝时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弥勒,主像两侧多为二胁侍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塑像背部多与壁画相连。

窟内顶部和四壁满绘壁画。

顶及上部多为天宫伎乐。

下部为夜叉或装饰花纹。

中部壁画除千佛外,主要画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

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鸽、舍身饲虎、九色鹿舍己救人等。

隋唐为莫高窟全盛期,隋代百窟样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为中心佛坛,组像同前。

唐出现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组合。

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丰硕壮士”之貌。

窟中壁画主要是大场面的说法图和简单的经变图。

唐代壁画是多种经变图,其规模极为宏伟,表现出天国的壮丽图景。

石窟造像五代时已丧生生命力,宋代起步时衰退。

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它是中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

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一公里,气势恢宏,内容丰富。

现存石雕造像51000余躯,最大者达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

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乘秦汉现实主义艺术精华,下开隋唐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

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

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

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的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

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

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

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

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的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

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

它以自身系统、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

龙门石窟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

所以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一开始就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堪称展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

卢舍那大佛:

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作于唐,位于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通高17.14米,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

奉先寺位于西山南部半山腰间,后代称九间房。

奉先寺在开窟造像时,别具匠心,一反常规,不采取全部开凿洞窟的方式,而是依山就势在露天的崖壁上雕造佛像,烘托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浩然大气。

主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部高4米,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睁半合,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嘴边微露笑意,显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她的表情含蓄而神秘,严肃中带有慈祥,慈祥中透着威严,威严中又有着一种神圣与威武,是一个将神性和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

大佛端坐于八角束腰莲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纹简洁清晰而流畅,背光华美而富于装饰性,烘托出主像的严整圆润。

大佛依山而坐,居高临下,使前来瞻仰的人们需登到半山腰才可见到大佛,增添了人们的崇敬之感。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乐山市。

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岩壁上,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佛坐像。

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

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造型庄严,排水设施隐而不见,设计巧妙。

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海通死后,海通的弟子接手修筑。

直至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年。

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巨形卧佛景观等组成,面积约8平方公里。

景区属峨眉山风景名胜区范围,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

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开凿于唐,盛于宋。

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儒、道造像。

重庆市的大足石刻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

他集中国佛教、道教、儒教“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以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他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中国石刻艺术的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晋祠侍女像

晋祠圣母殿侍女像,彩塑,作于北宋年间,约1082年左右,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圣母殿。

圣母殿内的43尊宋代彩色泥塑,是反映中国宋代宫廷人物的现实主义作品。

塑像写实传神,清秀典雅,是中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也是世界雕塑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晋祠宋塑开创了中国雕塑史上一个新的时代,对于后世雕塑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山东长清灵岩寺罗汉泥塑

灵岩寺位于山东长清灵岩山,作于北宋时期,是著名佛家寺院。

院中有许多宋、明时代的佛教塑像,主要是泥塑罗汉像。

这些泥塑身高1.6米左右,呈环状置列于殿内四周下层壁坛之上。

在表现手法上追求形象逼真,刻画了不同年龄和身体特征的差异。

宋代泥塑已掌握了相当成熟的解剖学知识,其形态结构合理,脸呈长方型,鼻梁高起,眉弓隆突,轮廓清晰,衣纹刚劲有力,又富于质感,体现了人物的不同性格和精神状态,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艺术家们扬弃了以往那种斤斤计较的细部讲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统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动人,富有生活气息。

从其造像可窥见当时艺匠们突破佛教的清规戒律,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主要题材,加以艺术的夸张、想像、概括、提炼而创造出来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宗教人物是在时代思潮影响下童稚般的真诚和愉悦。

所以,灵岩寺塑像受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其表现了当地的人与情,使佛教造像好像在生活中似曾相识,使人感觉佛国世界的可亲可爱,从而虔诚信奉。

中国近代雕塑

艰苦岁月

1、潘鹤于1956年作。

2、《艰苦岁月》中两位红军战士的形象刻划栩栩如生,老战士的面孔上那种由于饱经风霜和长期战斗生活,由于常常深思而显得特别深刻的皱纹,一双只有长年繁重的劳动才足以磨练成的那样粗大的手,穿着一身破旧的军装,虽然精瘦却显得十分有力的筋骨,显示出老革命者的不平凡的生活,表现出一个老红军的性格美,少年那种信赖而亲密地倚在老战士的身边,仰首瞩望着远方的姿态,入神地倾听着,像是已进入一种美好的遐思的表情,都明确地刻划出一个年轻的革命战士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

3、从形式结构上看,雕塑家通过一老一少年龄的对比,沉着老练和天真幼稚;性格上的对比,一个吹笛情真意切、一个聆听凝思遐想,形成动态和情绪的对比;老少两人坐的位置,一高一低,在构图形式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连笛了和步枪的摆放都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艺术家用富于流动感,质朴带有涩味的手法,塑造出艰苦环境中真切生动,富有性格特征的红军战士的光辉形象。

4、《艰苦岁月》这件具有生活抒情诗般风格的艺术作品,对于学习前辈的品质,陶冶人们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收租院现代大型泥塑群像

中国现代大型泥塑群像。

创作于1965年6~10月,陈列于四川省大邑县刘文彩庄园。

先后参与《收租院》创作的19名作者,14人来自四川美术学院。

收租院根据当年地主收租情况,在现场构思创作,共塑7组群像:

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账、逼租、反抗。

它们以情节连续形式展示出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手段──收租的全过程,共塑造114个真人大小的人物。

雕塑家将西洋雕塑技巧与中国民间传统泥塑的技巧融二为一,生动、深刻地塑造出如此众多不同身份、年龄和个性的形象,可谓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空前的创举。

群像与收租环境浑然一体,收租情节与人物心理刻画惊心动魄,集中地再现出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压迫,迫使他们走向反抗道路的历史事实。

在这组作品中,写实风格和泥土材料的运用颇为恰当,中、西雕塑技巧的融合也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

拓荒牛:

是全国著名的艺术家潘鹤雕刻而成的。

拓荒牛,吃苦耐劳,肯干实干,不空谈,重行动,是改革开放中创业者的象征。

拓荒牛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应具有的精神。

拓荒牛粗犷雄伟,重心向前,坚韧不拔,是刚毅和力量的象征,是事业成功,吉祥和幸福的守护神。

浮雕:

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近现代雕塑艺术中最优秀的浮雕作品)

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呈方形,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千米。

分台座、须弥座和碑身三部分,总高37.94米。

台座分两层,下层为海棠形,上层呈方形。

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上层小须弥座四周镌刻有以牡丹、荷花、菊花、垂曼等组成的八个花环。

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州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为主题,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性浮雕。

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浮雕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而概括的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共领导下28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

西方雕塑

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雕刻家以生活中的人为原型,将心目中理想美的形象和比例赋予雕像,使雕刻的神像具有人的生动与神的完美。

希腊雕像宁静、优雅,是写实美与理想美完美结合的典范。

《武士》

1、创作于公元前506年的青铜圆雕。

2、他左腿向前迈出一步,肌肉发达、身材健美,威武的脸部露出微笑。

雕像对人体解剖结构表达得十分准确,而且照顾到了每一个细节。

甚至包括肩膀上的血管和青筋,都雕刻得十分准确细致。

3、古希腊雕塑是西方美术表现理想美的典范,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写实美与理想美的完美结合。

《掷铁饼者》

1、古希腊雕塑家米隆创作于古希腊时期。

2、作者在这一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出色的充满活力的运动员形象。

取材于希腊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刻画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一个典型瞬间动作。

掷铁饼者张开的双臂像拉满弦的弓,使人产生一种发射的联想。

铁饼和人头的两个圆形,左右呼应;紧贴地面的右腿如同一个轴心,使曲折的身体保持稳定。

整个雕塑给人的印象是:

健美、庄重、和谐,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3、这尊雕像解决了雕塑一个支点的重心问题,为后来的雕塑家创造各种运动姿态树立了榜样。

此男运动员塑像充满了连贯的运动感和节奏感,标志着古希腊人体雕塑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完美。

被认为是“空间中凝固的永恒”,直到今天仍然是代表体育运动的最佳标志。

4、米隆善于运用超群的雕刻技巧表现运动中的人体,尤其是对激烈动势中的竞技者的人体均衡与静止的处理有独到之处。

《米洛的阿芙洛蒂德》

1、创作于古希腊时期,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2、雕塑匀称、妩媚的腰枝,丰腴起伏的乳房,柔软细腻而富有弹性的肌肤体现着健美的青春活力,体现了古代希腊的人本主义精神,她那椭圆的脸庞、直鼻、窄额和丰满的下巴以及含蓄、安详的面孔、微微扭转的动势既来源于希腊女性又超越希腊女性,体现了既模仿自然又超越自然的理想古典美。

3、其雕像具有人的生动与神的完美,宁静、优雅,是写实美与理想美的完美结合。

《荷矛者》(7:

1比例)(毕达哥拉斯黄金分割率1:

1.618)

1、波留克列特斯创作于古希腊时期。

2、这位荷矛的年轻壮士,身体发育得十分完美,体格强健,肌肉发达。

作者的艺术法规确定了其身长与头的比例是7:

1。

他认为只有这个比例才是最美的数,它符合社会的审美观。

雕像的姿势是左手持矛,右腿站立,支撑点落在右腿上;右手下垂,左足则稍微向后弯曲点地,其动势显出一种轻松的气氛。

从左右两腿力度的对比来看,它表现了一种和谐的统一。

3、波留克列特斯认为数的和谐是支配一切生活现象的客观规律性。

《命运三女神》

1、古希腊雕塑家菲狄亚斯创作于古希腊时期。

是帕特农神庙的东面人字形山墙上全部雕像中的一组雕像残片。

2、三位女神坐着的姿势,是随着墙的三角形趋势而变化的,她们都穿着质地很薄的希腊式宽大长袍,雕刻家运用高超的雕刻语言,采用不同的曲线变化造型,使衣褶纤细而又繁复,随着人体的结构起伏,极其生动地体现了鲜明的女性人体曲线,女神们身形优美、饱满而丰腴,使人切实地感受到孕育在她们体内的无限生机和活力。

3、其作品高贵肃穆,体现出内在的美。

十分重视形象的整体不可分割性,人体各部分都充分发挥出造型特性,力求表现形象的内在生命。

尽管形体残缺,但每一个部分都蕴含着生命不息的精神。

古罗马时期:

古罗马美术继承了古希腊美术的传统,在建筑、雕塑、绘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与古希腊美术的宁静、优雅及理性化的完美不同,古罗马美术更趋向于表现与世争胜的世俗气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