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专用 第40讲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54580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专用 第40讲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专用 第40讲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专用 第40讲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专用 第40讲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专用 第40讲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专用 第40讲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专用 第40讲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专用 第40讲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专用 第40讲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专用 第40讲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专用 第40讲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专用 第40讲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专用 第40讲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专用 第40讲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专用 第40讲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专用 第40讲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专用 第40讲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专用 第40讲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专用 第40讲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⑤________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指导思想

⑥______和⑦______

代表人物

⑧________、⑨______、⑩______、⑪________等

主要阵地

⑫________

活动基地

⑬________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主要

内容:

(1)提倡⑭______和⑮______,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发表⑯________,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

(2)提倡⑰________,反对旧道德

陈独秀抓住旧道德为封建政治服务的本质指出:

“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3)提倡⑱______,反对旧文学

胡适发表⑲__________,提出写文章要“言之有物”,主张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陈独秀发表⑳________________,主张推到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鲁迅写出

__________

________等小说,把文学的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4)后期内容:

1917年以后,

________开始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积极作用:

性质:

新文化运动前期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1)动摇了

__________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

(2)使人们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3)为

________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局限:

对东西方文化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

____和绝对

______的片面性;

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

【点题训练1】 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

“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

”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

“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

”这表明当时(  )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巧学识记

新文化运动考点可以通过三个“五”加以识记

1.五条背景:

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现实需要。

2.五条内容:

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社会主义。

3.五个方面的影响:

积极影响: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和文化教育的发展;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再加上一个局限性方面。

考点二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传播

(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

____________、

________等文章,热情歌颂十月革命,主张学习俄国。

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1919年《新青年》发表了李大钊的

__________,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成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

北京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3)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

重大意义

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为中共的成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国历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点题训练2】 “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Bolshevism战胜的旗。

到处所闻的,都是Bolshevism的凯歌的声。

人道的警钟响了!

自由的曙光现了!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关于这段话的理解,分析正确的是(  )

A.应出自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B.表达了时人学习苏俄改造中国的迫切愿望

C.其作者最早将社会主义理论引入中国

D.表明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的主流思想

要点一 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涵、性质及其影响

1.内涵: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性质: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

3.影响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行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

【典例训练1】 五四运动不久,胡适在学术上拉起了“整理国故”的旗号,开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目录》;

1923年梁启超写了《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继胡梁后还有别人提出的国学目录,由此,形成了一股开列国学目录的旋风。

这反映了(  )

A.知识阶层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B.知识阶层对传统文化的继续批判

C.传统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D.知识阶层对西方文化的否定

要点二 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派对待孔子和儒学

的不同态度及原因

(1)态度:

①康有为等维新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以儒学的形式进行宣传,使二者统一。

②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对孔子进行绝对否定,加以批判,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2)原因:

①维新变法时期,顽固派仍有很强大的力量,康有为等借用孔子的名义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

与资产阶级上层的两面性及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

②新文化运动时期,北洋军阀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古复辟的政治目的,使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

与辛亥革命后的思想潮流及陈独秀等人的学说、经历有关。

【典例训练2】 有人说: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梁启超说: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

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信徒。

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控制范围中也。

”这些都可以看出孔子及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孔子及孔教尊贵地位发生动摇是在(  )

A.宋明理学出现后

B.洋务运动中

C.新文化运动中

D.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开办之后

史料研读

通向成功的试金石

史料 就是没有西学东渐的事实,中国社会,慢慢儿的也要生根本上的变动的;

不过变得慢些,又不是现在这种变法罢了……至于具体的办法,要提出的方案,却不是一时办得到的事情。

恰好这时候,西学东渐,和西洋人的社会渐渐地接触多了,关系密了;

始而认识它的社会,和我们的组织不同;

继而认识它的那种组织,我们实在不得不仿效。

于是改革之事,就起了轩然大波。

——吕思勉《中国通史》

史料体现了西学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深入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

(1)史料中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的“轩然大波”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思想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

随堂验收

学以致用的训练营

1.1923年10月9日,胡适在致高一涵等的信中说:

“二十五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以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

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而《民报》与《甲寅》还算不上。

”文中省略的杂志宣传的核心思想最有可能是(  )

A.君主立宪B.民主共和

C.三民主义D.民主与科学

2.陈独秀在《复辟与尊孔》一文中说“愚之非难孔子之动机,非因孔子之道之不适于今世,乃以今之委人强欲以不适于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

”材料表明陈独秀(  )

A.否定儒学教条主义但不反对儒学本身

B.对东西方文化持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

C.主张弘扬儒家文化中的治国治世之道

D.倡导文明进化必须全盘否定儒家文化

3.1917年,刘半农致钱玄同信中说:

“文学改良的话,我们已锣鼓喧天的闹了一闹;

……先生说‘本是个顽固党’。

我说我们这班人,大家都是‘半路出家’,脑筋中已受了许多旧文学的毒……故现在自己洗刷自己之外,还要替一般同受此毒者洗刷,更要大大的用些加波力克酸,把未受毒的清白脑筋好好预防,不使毒菌侵害进去。

”这一论述反映了(  )

A.提倡建立国民新文学

B.知识分子还必须自身改造

C.主张文学要言之有物

D.西方文化要取代传统文化

4.陈独秀说:

“土地、人民、主权者,成立国家之形式耳,人民何故必建设国家?

其目的在保障权利,共谋幸福,斯为成立国家之精神。

”又说:

“爱国者何?

爱其惟保障吾人权利、谋益吾人幸福之团体也。

”此论述旨在阐明(  )

A.爱国的前提是国家要保障人民权利

B.国家应具备土地、人民、主权等形式

C.国家创立的根本途径是缔结社会契约

D.一国人民要自觉地热爱自己的国家

5.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出版了《易卜生专号》,译载了《玩偶之家》,这部剧作讲述主人公娜拉从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最后离家出走的自我觉醒过程。

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

A.提倡民主科学B.提倡新道德

C.提倡新文学D.传播马克思主义

考点二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6.阅读《近代中国留学俄(苏)情况统计表》,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时间

在俄(苏)人数

学习内容

1899—1911

28

俄语、矿业、商业

1921—1927

约1400

马列主义基础、俄国革命理论与实践、联共(布)党史、国际工运史、武器性能、战略战术

1927—1930

约1100

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西方革命史、唯物史观

A.清朝末年学生留俄体现了晚清中国社会的进步

B.20世纪20年代前期,留学人数增加与中共建立和国民革命兴起相关

C.20世纪20年代后期,学习内容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

D.“以俄为师”一直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寻求变革的基本路径

7.新文化运动大力提倡新文学,促进了白话文的推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

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

以后的路,本来明明是更分明的挣扎和战斗,因为这原是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于“思想革命”的。

——《鲁迅全集》第4卷

材料二 在新文学以前,文学的等级观念(文言文学和白话文学)、社会的等级观念(士大夫、知识者和平民百姓)是根深蒂固的。

文学中文言文学为尊,白话文学是平民文学,是次等的。

与之相对应的是由此划分的社会等级——士大夫、知识者和平民百姓。

即使如梁启超这等提倡白话文学的维新人士,也坚守着“物各有群,人各有等”。

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的斗士们深刻地批判了文言文的封建贵族化本质,主张建立一种全社会和全民族共通、共享与共同的“国语的文学”。

“五四新文学”的革命性成果之一,就是“将特权阶层独占的文学权利还到了最广大的社会平民的手中”。

——张烨《文言与白话的千年之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鲁迅对白话文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迅运用白话文体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期间白话文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近代中国白话文运动呈现怎样的特征?

从文体革新与思想解放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白话文运动发展的认识。

单元知识结构归纳

时空定位

穿梭时空的定位

单元概述

透析历史的大讲堂

本专题主要讲述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史部分的内容,从阶级属性的角度分析,地主阶级的抵抗派林则徐、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的主张,开展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资产阶级的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开始了政治方面的制度变革;

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的主张,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资产阶级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强调民主与科学,倡导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的精神。

无产阶级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改造旧中国的思想武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第40讲 新文化运动与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干知识梳理】

①辛亥革命 ②民族资本主义 ③民主

④启蒙思想 ⑤1915 ⑥民主 ⑦科学

⑧陈独秀 ⑨李大钊 ⑩胡适 ⑪鲁迅

⑫《新青年》 ⑬北京大学 ⑭民主 ⑮科学

⑯《敬告青年》 ⑰新道德 ⑱新文学

⑲《文学改良刍议》 ⑳《文学革命论》

《狂人日记》 

《孔乙己》 

李大钊 

封建思想 

马克思主义 

肯定

否定 

《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点题训练】

1.C 【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内容。

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参与政府管理,故A项错误;

B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材料体现出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

材料信息体现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

2.B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传播。

李大钊所说的话出自《布尔什维的胜利》一文,故A项错误;

材料可体现出该文的作者学习苏俄改造中国的迫切愿望,故B项正确;

C项对该话作者的评论不符合题干中提出对这段话理解的要求,故C项错误;

题干中不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故D项错误。

【典例训练】

1.A 【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内容。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传统儒家文化,过于偏颇,整理国故反映了知识阶层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故A选项正确;

整理国故属于对传统文化的发扬,不是继续批判,故B选项错误;

材料主旨是说明知识阶层的反思,不是传统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故C选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知识阶层对西方文化的否定,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2.C 【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影响。

宋明理学的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升华,故排除A。

洋务运动强调中体西用,对儒家思想未构成威胁,故排除B。

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全盘否定的倾向,故C正确。

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开办本身说法错误,而且孔子学院的开办是孔子思想影响扩大的表现,故排除D。

【读史用史】

(1)因素:

中国社会自身发展的趋势;

西力东渐的推动。

(2)影响:

政治:

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思想: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民主科学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

马克思主义传播。

【随堂验收】

1.D 【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时务报》创办于戊戌变法时期,是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阵地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君主立宪,故A项错误;

《新民丛报》是1901年梁启超宣扬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反对民主革命的重要阵地;

《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体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渐进的过程,故选D。

2.A 【解析】 本题考查陈独秀的主张。

依据材料信息他所反对的是儒学的教条主义,故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西学的信息,故B项错误;

材料中是批判儒家思想不是弘扬,故C项错误;

全盘否定儒家文化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3.B 【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内容。

从材料中“故现在自己洗刷自己之外,还要替一般同受此毒者洗刷……把未受毒的清白脑筋好好预防,不使毒菌侵害进去”可以看出,刘半农主张知识分子必须加强自身改造,B项正确;

A、C两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

D项与材料主题没有关联。

4.A 【解析】 本题考查陈独秀的主张。

材料表明了爱国的前提,故A项正确;

B项与旨在阐明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忽略了爱国心与自觉心的主题,故C项错误;

陈独秀不可能要求人民要自觉地热爱袁世凯的中华帝国,故D项错误。

5.B 【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娜拉的觉醒与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相关,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故A、C、D错误,选B。

6.D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传播。

清末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学习了外国先进的技术、制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故A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共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派遣留学生去俄(苏)学习,导致留俄(苏)的学生数量增加,故B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学习苏联,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故C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近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寻求变革并不是一直“以俄为师”,如维新变法“是以日为师”,辛亥革命是“以英美为师”,故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选D。

7.

(1)看法:

白话文也具备文言文的优势;

白话文的兴起是文学革命和思想解放的结果。

特点:

将白话文形式和反封建内容有机地相结合。

(2)因素: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大力推动;

反封建专制的要求;

思想解放深入发展。

(3)特征:

白话文运动深受时代背景、政治因素的影响。

认识:

白话文运动顺应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要求;

同时思想解放也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