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54807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革命叙事与现代化叙事二者关系:

冲突与交融

历史分期:

三个阶段

1840——1919中国近代史

1919——1949中国现代史

1919——今中国当代史

问题四: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问题

时代背景:

资本主义的扩张与封建主义的没落

社会形态:

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结构:

地、农、工、资四大阶级;

阶层分化

社会矛盾:

两大基本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P16】

时代主题:

两大任务——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P18】

一个主题:

现代化

两种手段:

革命与改良

•1.革命—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

•2.改良(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晚清新政、民族资产阶级的“第三条道路”、中国的改革开放

•三大阶段:

中国近代、现代、当代历史

•四大阶级:

工人、农民、地主、资产阶级

•五大阶层:

地、农、工、资、知识分子(士大夫的转化,时代先驱)

第一讲:

西方入侵与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40-1898)

由传统到近代,中国是在何种历史环境中发生变迁的?

一、迈入近代的中国

•传统中国的变迁模式:

王朝周期性循环

1.基本因素

(1)宫廷内乱(如宦官、皇后、权臣专政)

(2)底层农民起义

•(3)异族入侵

2.基本形态:

新旧王朝的循环更替

3.民国黄炎培:

跳出历史周期律

近代门槛前的中国社会实态

1.晚清政府:

王权专制的历史遗产

2.小农经济与所谓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

3.第四个人口高峰与人地关系的紧张(流民、帮会、华侨)

4.士风渐变:

从崇尚理学与执迷考据,转入经世致用的龚自珍、

林则徐、魏源、包世臣等士人

5.世界观:

(1)坚持华夏中心论,缺乏现代主权与国际法概念

(2)明清时期的东亚朝贡体系:

中国与日本、朝鲜、越南

(3)外交心态: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身怀戒惧之心;

(4)中外贸易:

从闭关锁国到广州一口通商,没有经济需要的表象与“十三行”的设置

(5)商品结构:

出口的丝茶与进口的棉纺织品及非法输入的鸦片

二、西人东来

(一)鸦片战争前:

明清之际:

利玛窦、汤若望等传教士除了宗教布道,还带来了西方的天文知识、地球图、钟表、仪器、火炮等科学技术,然而却仅限于宫廷之内的娱乐,缺乏普遍应用。

(二)鸦片战争:

中西文明的碰撞与冲突

西方:

对东方殖民扩张的延伸

中国:

坚船利炮下的刺激;

近代中国悲情主义心理的滥觞

三、内部危机:

天平天国【P41】

1.传统周期危机的产物:

人口与资源的矛盾

2.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反抗运动

3.新的形式:

从西方基督教寻找思想武器

4.对传统的否定:

批判儒家政治文化

5.天朝田亩制度:

与其说来自上帝的启示,毋宁说是传统小农意识与儒家大同理想的产物【P42】

6.资政新篇:

一纸空谈【P43】

7.历史的宿命:

A.从反皇权主义到皇权主义B.人间天国的破灭:

从理想主义到盲目主义

四、最初的应对:

洋务运动【P46】

1.从华夏本位到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夷”、“洋”二字的替换,既是“天朝上国”传统观念的动摇,又是对世界形势的认同;

既有被迫接受的恼恨,又有向前挪步的自觉。

2.洋务事业的兴办【47-48】

(1)兴办军用、民用工业,促进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

(2)建立新式陆海军

(3)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思想观念: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自强求富:

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自立与民族生存。

并非一味捍卫封建统治。

5.对西方的态度:

从盲目拒外,顽固守旧到坚持“礼仪至上”前提下的谋求革新。

对“中体西用”——洋务运动的理论纲领理解

冯桂芬最初提出“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至1898年张之洞《劝学篇》加以理论概括和系统阐发。

它是传统和现代两种价值观的混合物,尽管洋务知识分子仍然徘徊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但毕竟是他们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矛盾统一体:

中学:

体内本道精神价值治身心

西学:

用外末器物质价值应世道

意义:

“中体西用”的思想模式将西学内容合法化,动摇了“礼仪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绝对、唯一的权威地位。

内在矛盾:

这种既肯定新的价值,又不否定传统价值的相对主义态度,使洋务派在守旧派的攻击面前陷于理论的矛盾和困窘。

这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步伐在器物向制度的层级迈进上,必然付出的历史代价。

五、如何认识中国近代化的启动类型

•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史来看,现代化不是简单的向欧美国家的认同过程,其间必然蕴含着每个国家在各自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对现代化的不同价值取向与模式选择

•现代化的两种基本类型:

•1.“早发内生型”:

英美法,动力来源于社会内部

•2.“后发外生型”:

德俄日,动力来源自外部挑战和现代化的示范效应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

“后发外生型”。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既是中国古老历史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这一历史在以往传统中的静静延续。

“西方”是否就是中国近代化的血仇大敌?

如何认识西方在中国近代化中的角色

1.马克思主义的分析:

“侵略—反抗”或“压迫—解放”理论

2.西方传统解释:

费正清“冲击—回应”理论

3.西方新解释:

柯文“中国中心”论

4.中国新史家:

寻求多元解释,如罗荣渠“一元多线现代化史观”

5.毛泽东: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历史。

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近代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资本—帝国主义”形象【p20-p30】

•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柯文:

中国近代化必须分层处理

(1)外层带:

西方冲击的直接产物,如通商口岸、现代工商业、大众传媒、基督教徒

(2)中层带:

经西方催化的古老而全新的历史现象,如天平天国、同治中兴、晚清新政、辛亥革命等

(3)内层带:

亘古未变的质素,如人口、土地、宗教、民俗、民变等

魔鬼VS天使:

西方的两张面孔

1.西方的入侵使中国社会发展脱离了以往周期性的王朝循环模式,被强行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当中,即便是以一种依附的落后国家的姿态,毕竟从此走上了一条被动地迎合和追逐世界文明潮流的现代化旅程。

2.西方在实施血与火的侵略过程中,也自觉不自觉地传播了世界文明,为中国的近代化添加了全新的质素,从而使古老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及思想观念诸方面均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农民是否就是中国近代化的天然动力?

•农民:

乡土中国的基本民众

•农民的落后意识:

阻碍近代化的藩篱

•天平天国、义和团:

以往的革命史观过分拔高了农民起义的历史地位,而对其封建性、落后性有意忽略。

•最大的国情:

三农中国

•警惕:

粗鄙的农业社会主义模式;

民粹主义与农民的集体暴力

晚清政府(地主)是否就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历史视野中的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的近代化行动;

近代化迈出的第一步

1.传统天朝观的破灭与近代主权观的产生

2.德治观念的削弱与近代法制观念的出现

3.对西方民主的崇尚与改革旧政的要求新事物的萌生:

通商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京师同文馆、总税务司署等。

第二讲:

制度变革中国近代化的第二波(1898-1911)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

1.甲午战争的振憾与瓜分危机

2.公车上书1895:

康梁为代表的知识精英的形成

3.外部世界:

俄国彼得大帝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示范

二、维新思潮的形成【p50】

1.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王韬、郑观应等)

2.维新思潮的形成:

议政热潮;

学会与报纸的兴盛学习;

西方政治制度

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活动:

(1)向皇帝上书。

(2)著书立说,宣扬变法维新的理论。

(3)办学堂,旨在培养青年后续人才。

(4)办学会,旨在联络知识阶层。

(5)办报纸,旨在启发社会一般民众。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P51】:

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通过这次论战,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维新变法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戊戌政变:

帝党与后党的斗争

•维新派经过光绪皇帝试图推行的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遭到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

光绪皇帝颁布的新政命令由于“上扼于西后,下扼于顽臣”,大多未能付诸实施。

•一批聚集在慈禧太后周围的守旧势力图谋对维新运动进行反击和镇压。

他们策划在光绪帝陪同慈禧太后到天津阅兵时,由荣禄以武

力实行废立。

维新派情急之下求救于曾列名强学会、统领新建陆军的袁世凯。

于是有1898年农历八月初三谭嗣同夜访袁世凯之事,但八月初六即发生了戊戌政变。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1.民族空前危机下,知识分子掀起的爱国救亡运动。

2.温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良)运

3.近代民主思想的启蒙运动

成败的再检讨

传统解释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害怕人民群众。

新视角:

维新派、帝后两党、洋务清流、地方士绅(绅商新阶层;

财富与权力的双向流通;

官商合一)的离合关系。

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徐世昌等人处于摇摆状态。

旧式人物的利益:

废科举,堵塞士人入仕之途

提拔布衣:

触犯官场潜规则

帝党核心翁同龢被迫离京,后党中坚荣禄执掌将相,地方大吏对新政敷衍了事。

三、危机下的晚清新政

1.20世纪初的晚清政局:

1901辛丑条约1904-1905日俄战争

英国入侵西藏民变风云:

反洋教、收回利权、保路运动

2.晚清新政的实施:

行戊戌变法之实

时间:

1901年宣布至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

性质:

内外压力下统治集团的自救运动

目的:

巩固皇位;

缓解外患;

消弭内乱

内容:

1设立商部、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2裁撤绿.营,建立新军;

3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

4鼓励留学,颁布新学制,1906废除科举制;

5政治上仿行日本的宪政,1908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作用:

(1)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客观上对中国的近代化有所推动,特别是仿行宪政、鼓励发展工商业推动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化与经济的市场化;

(2)适得其反,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而且统治集团内部满汉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资产阶级立宪派此后开始倒向革命,新政最终没有挽救晚清王朝倾覆的命运。

评价:

众多第一

•近代第一个宪法大纲

•第一个西方议院性质的机构:

资政院、咨议局

•第一个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内阁

•历史的吊诡:

镇压戊戌变法的刽子手,反而成为新政政治遗嘱的执行人。

如何认识“改良”与“革命”的关系(重点)

1.革命史观:

革命彻底,改良不彻底,革命是社会发展的火车头,改良是资产阶级孱弱的表现,革命优于改良,要革命不要改良。

2.现代化史观

革命:

以推翻现有制度为目标的暴力方式

改良:

维护显存基本制度为前提的非暴力的和平渐进式自上而下的改革。

革命与改良是一对如影随行的孪生兄弟,同是现代化的手段。

“改良”也是对“革命”的某种制衡。

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革命和改良都可以达到某种变革社会的目的,采取革命还是改良,完全取决于一国的历史背景、政治特点、阶级状况等具体的现实国情。

如果一个国家内部孕育了革命的条件,事态的发展又必须以革命的方式来解决,这种情况下,改良会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障碍。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革命条件不具备,采取革命的方式则是不可取的。

改良和革命是改造社会,解决危机的两种方式,一般而言,改良只能缓解社会危机,不能真正或彻底地解决社会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改良只能是革命的准备和前奏。

或者说是革命的最低要求和初始阶段。

从某种程度上讲,革命优于改良,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最终解决改良所无法解决的那些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社会问题。

思想的力量:

知识分子与制度改革

1.帝制失去合法性:

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政治文明的大进步。

2.科学精神的成长:

西方学说的全面引入

3.知识精英的角色:

脱离地方血缘和家族纽带的束缚,成长为社会流动性的“开风气之先“的知识群体,鼓吹西学与政治参与,构成此后思想和政治变革的群体基础。

第三节辛亥革命

一、晚清革命兴起的社会基础

1.知识分子群体:

一股新兴政治力量的崛起

2.士绅阶层:

立宪派转向革命

3.统治集团的矛盾:

中央(日益空虚)与地方(日益强大);

财政危机与保路风潮【P64】

晚清上层矛盾与斗争

中央与地方矛盾、满汉矛盾的叠合交织

1.日益虚空的中央与日益坐大的地方督抚

2.汉族官员袁世凯与满清贵族载沣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1905—1907【62-63】

(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士绅:

掀起立宪运动

立宪派;

士绅主导的政治集团,以地方咨议局为聚集中心,使之成为政治改革的论坛。

(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二、武昌起义

(1)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

(2)革命党人联合会党、新军;

(3)拥戴黎元洪:

武昌义士以激进的方式起义,却塑造了一个不具革命形象的军政府。

(4)1908年后孙中山一直流亡海外,忙于在列强和华侨中争取支持,客观上放弃了对革命全局的领导。

(5)连锁反应:

两个月内,全国18个省有14个起义或宣布独立。

1912:

清帝逊位。

如何认识孙中山与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中的角色?

1.同盟会的一些重要骨干直接参加了辛亥革命的策划与组织工作,如黄兴担任战时总司令,指挥了汉阳保卫战;

宋教仁参加湖北军政府的工作;

其他省份也有革命团体的参与和组织。

2.同盟会的无可比拟的优势

(1)相对完整的政治主张与理论纲领“三民主义

(2)长期进行反清斗争的经历,使其成为革命的象征

(3)孙中山个人的威望与影响

孙中山:

从临时大总统到捍卫共和

1.孙中山的革命之路

2.三民主义剖析【P61-p62】

3.南京临时政府的危机

3.捍卫共和:

继续革命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人治走向法治

其主要特点是:

1.它是中华民国当时的最高法律。

 

2.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

3.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了中央制度。

4.规定了对约法的严格修订程序,保障约法的稳定性。

临时政府的危机

(1)政府权力无法渗透到社会与基层

(2)财政危机

(3)领导层无法统合:

革命党人、士绅阶层、会党、汉族民族主义者等。

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派继续战斗

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1915年,护国运动1916年,护法运动

袁世凯:

从总统到皇帝

一、南北对立下的“非袁不可”的情势:

•1.掌握北洋新军:

小站嫡系部队,众多将领个人效忠

•2.晚清重臣:

深厚的政治人脉关系,开明革新的形象

•3.历史机运:

外国调和,英国公使三条件:

停战,退位,保袁

二、袁世凯登临大总统后的举措

1.削弱原南京临时政府的政治势力

2.强化总统权力,以总统制代内阁制

3.削弱议会和取消议会作用

4.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三、最大的失误:

复辟帝制

为何袁世凯称帝:

1.袁克定为继承皇位而鼓动,以假信息使袁相信全国人民正在迫切第盼望他称帝

2.美国的古德诺和日本的有贺长雄两位政治学家的主意,认为中国没有君主制不行

3.当时西方列强对恢复帝制持赞成态度4.袁世凯的个人野心。

5.有的学者认为:

称帝是为政权寻求一种合法性基础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重点)

第一,推翻清王朝。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推动了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二,结束帝制。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第三,思想的启蒙。

辛亥革命代表着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从器物到制度的演进轨迹,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中国人内心的思想观念。

(观念←→社会行动)

第四,社会的巨大变迁。

辛亥革命促使近代中国社会的思想、风俗、习惯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社会行为。

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外交上,出卖国家主权。

回望辛亥革命:

再检讨(重点)

1.最大功勋——埋葬千年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改变了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政治的发展基调,民主、议会、选举、法治等新思想、新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促成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2.革命的发动仅限于列强、华侨、会党、新军和知识界,没有深入社会与基层,缺乏社会整合与领导现代化的能力,远未建立真正的民主

制度,革命的成果也被军阀、官僚、政客谋夺。

第四讲:

从新文化运动到国民大革命

问题一: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1.借思想以寻求根本解决的激进主义激烈的反传统倾向

2.极端对立的二元思维,全盘西化的倾向强烈

如何认识对“五四”的评价

革命史观:

五四运动指向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历史客观规律。

走向多元化——如李泽厚提出“救亡压倒启蒙”之说.

中共成立的原因

问题三、国民大革命与陈蒋评价问题

1.国共合作的实现【p117】

2.北伐的胜利进军【P118-119】

3.国共分裂与大革命的结局【P120】

4.人物角度:

国民革命评价的再检讨

A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问题

B蒋介石崛起的解读

★陈独秀问题:

走出“神鬼史观”(重点)

•一、陈独秀的人生之路

•1.从秀才到五四旗手

•2.从中共缔造者到大革命失败的替罪羔羊

•3.从“托派”领袖到晚年反思民主,国学大师

•二、评价陈独秀的曲折历程

1.毛泽东: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2.胡乔木:

陈独秀不是好的马克思主义者

3.1979年前否定,五顶帽子——叛徒,汉奸,托派,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投降主义,累及后代

4.八十年代以来,重评陈独秀

余音未了:

1.恢复陈独秀党籍的呼声

2.重塑形象:

(1)不尊重历史的浮雕

(2)进步的表现:

北大红楼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陈独秀展室

3.重视和总结晚年陈独秀的政治思想:

反思斯大林模式

★早年蒋介石:

走出“土匪史观”(重点)

•早年蒋介石(1918—1926年)思想从左到右:

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志士。

•接触马克思主义学说,认为深奥难懂。

•研读俄国革命史,1923年访问苏联,学习到许多东西。

特别是“一个主义,一个党”的思想,而且萌生了摆脱共产国际和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控制,力图和左派中共争夺革命领导权的想法。

蒋介石的基本评价

大陆时期:

•1.蒋介石反清、反袁、反陈炯明、创立黄埔军校,是功;

领导北伐,领导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抗战,直至胜利,是大功。

•2.1927年至1936年的“清党剿共”和1946年至1949年的三年内战,是大过。

台湾时期:

•1.实行土改,反对台湾独立,是大功。

•2.实行白色恐怖,是过。

中国近现代人物评价的基本原则(重点)——“重返历史现场”

•依据确凿的史实

•体察时代之环境

•掌握思想发展的阶段性

•遵循陈寅恪“同情之理解”的立场

第五章:

国共对峙的十年

一、国民党“党国体制”的形成

(一)国民党执政地位的确立【P123-125】

1.宁汉合流2.二次北伐3.东北易帜1928年12月

(二)国民党政权剖析

1.国民党是独裁政党

2.南京国民政府是实行“党治”的政权,但党治徒有其表,实际上是军→政→党。

(三)国民党巩固统治的举措

•1.建立以中央军为核心的庞大的军队

•2.建立肆虐专横的庞大的特务系统

•3.保甲制度:

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征税治安

•4.文化专制主义

(四)国民党推动现代化的努力

1.改订新约运动2.税制改革3.币制改革

4.工业战略5.受挫的农村改造

二、中共最初的应对:

武装暴动【P126】

1.八七会议2.南昌起义3.秋收暴动

4.广州起义5.其他一些起义

3.土地革命的兴起【P128】

(1)走向农村与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

(2)毛泽东的理论探索: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初步形成

4.苏区的新天地【p132】

1.残酷的军事斗争:

五次反“围剿”

2.“分田分地真忙”:

土地革命的开展

3.一切权力归苏维埃:

中共建政的最初尝试

此外,中共在国统区领导了左翼文化运动

三、中共土地革命运动的曲折【P133】

1.中共党内的三次“左”倾错误

2.后果: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与中共被迫长征

3.原因:

A对中国的国情认识不清:

城市中心论VS农村中心论

B苏共、共产国际的干涉(如长征时期李德的军事瞎指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