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回顾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54868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回顾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回顾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回顾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回顾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回顾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回顾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回顾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回顾Word文件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回顾Word文件下载.doc

《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回顾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回顾Word文件下载.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回顾Word文件下载.doc

当企业和劳动力集聚在一起以获得更高的要素回报时,本地化的规模报酬递增为产业群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地化的规模报酬递增和空间距离带来交易成本之间的平衡,被用来解释现实中观察到的各种等级化的空间产业格局的发展。

克鲁格曼设计了一个模型,假设工业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而农业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在一个区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将会是集聚。

这从理论上证明了有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的可能性,并阐明由于外在环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割等原因,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特殊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产业区形成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现实中的产业集聚的形成是具有路径依赖性的,而且产业空间集聚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自我加强,自我延续下去。

克鲁格曼的模型为产业政策扶持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产业政策有可能成为地方产业集聚诞生和不断自我强化的促成因素。

在当今交通、通讯日益发达的背景下,区域、地理的因素的作用似乎应该日益淡化。

然而,集聚现象不但没有消失,相反,在世界不同的角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在不同的行业,无论是高技术产业还是一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均存在明显的产业集群现象。

美国的硅谷、意大利的瓷砖业和纺织业、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业等均是很好的证明。

产业集群与经济全球化似乎成为一个时代的悖论,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难以给予合理的解释,不免令人困惑;

同时产业集群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特有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和商业生态环境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群已经成为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以及企业管理研究的热点课题,在国际学术界已经进行了十几年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产业群在现代经济和全球贸易中是很普遍的,很多学科都对它感兴趣,同时它也从这些学科获得了很多新的见解。

大量经验表明,地方产业集群正在推动着世界各地的经济增长。

全球经济中,一国欲获得竞争优势,不能只靠本国的全球性大企业,更重要的是那些扎根于国土上的中小企业集群。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经济中,企业需要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通过伙伴关系的建立,促进信息流动和创造性思维的传递,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由客商、供应商、竞争者,以及诸如大学、专业学校、顾问团、政府等支持性机构所构成的集群会降低成本和促进创新。

产业群研究的是各种把特定的企业和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般行为,例如,地理位置、创新源泉、共享的产品提供者和生产要素等。

产业群已经成为本地或者区域发展研究和实践中最流行的概念。

经济合作组织(OECD)的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InnovationSystems(NIS))使用的就是产业群分析。

通过查阅文献还可以发现大量的研究机构、产业协会、大学、县、市、州等都在做关于产业群的研究。

现在,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康涅狄格、佛罗里达、明尼苏达、北卡罗莱纳、俄亥俄、俄勒冈、华盛顿州等都制定了或是正在执行基于产业群的经济发展策略。

在欧洲,产业群的发展更受欢迎,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OECD对不同国家的产业集群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如何使产业集群更有竞争力、重要知识问题的确定、产业升级优化战略的设计、如何从传统竞争走向战略协作和差异化竞争等。

欧盟的绝大多数成员国都在国家和产业层次进行了产业群研究(RoelandtanddenHertog,1999)。

1999年,美国两个主要的发展机构国立州发展协会和州科学技术研究所(theNationalAssociationofStateDevelopmentAgencies,theStateScienceandTechnologyInstitute)都设立了专门进行产业群分析和实践的机构。

产业集群研究的一个优势是它不仅可以满足分析的需要,而且可以满足政策决策者的需要。

同时,产业集群分析不仅仅是描述性的分析创新的理论,而且是能够理解区域经济运行状况、趋势、政策挑战和发展机会的综合方法。

可以这么说,产业集群分析和相关政策并不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实际上是地理因素怎样驱动经济发展和变化的既有理论的再发展和复兴。

产业集群分析能帮助我们探究区域经济的增长量、产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等,揭示真实的产业经济发展情况,帮助决策者做出更有效的政策选择。

 波特(MichaelPorter)在《国家竞争优势》(1990)一书中提到的“产业集群”这一概念被广泛引用。

波特建立了“优势菱形”模型,他认为构成该模型的四个因素——要素状况、需求状况、产业战略和竞争对手、关键和支持性产业,创造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运用这一模型框架确定哪些企业和产业拥有竞争优势,与此同时,他强调关联和支持性产业的重要作用,使人们对集群产生浓厚的兴趣。

尽管波特初期的论文成果主要运用于整个国家层面,但他认为大量经济活动发生在区域层面,他的许多观点同样适用于城市和区域层面的研究。

从本质上看,波特将集群看作是一个自我增强的系统,这一系统刺激集群内企业的竞争战略,同时也刺激集群本身的竞争力。

他认为这些过程部分地依赖于人际关系、面对面的交流、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等,波特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为我们提供了两种类型集群的简单定义:

纵向集群和横向集群。

纵向集群是由通过买方——卖方关系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所组成。

处于横向集群的企业会共享终端产品市场,使用相同的技术和劳动力或者需要相似的自然资源(波特,1990)。

Jacobs(1992),Rosenfeld(1996,1997)将纵向集群和横向集群作为他们定义集群的基础,对产业集群的定义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讨论。

Jacobs和Deman(1996)认为“集群并没有唯一正确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集群进行分析都是十分有趣的”。

他们扩展了波特对纵向和横向产业集群的定义,并指出集群定义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包括经济活动的地理或空间集群化、产业部门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运用共同的技术以及企业网络质量与企业协作(Jacobs,Deman,1996)。

Rosenfeld(1997)进一步对定义集群的标准进行了研究,包括集群规模、集群对于经济和战略的重要性、集群产品和所需服务的范围以及对公共投入品的使用。

Rosenfeld并不鼓励单一的通过组成产业和雇用人员的规模来定义一个集群,他认为,许多具有活力的集群都处在相互关联的小型产业中,这些小规模产业并不需要大量而又集中的雇佣人员。

根据Rosenfeld(1997)的分析,产业集群是“为了共享专业化的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和服务,同时共同面对机遇、挑战和危机,从而建立积极的商业交易、交流和对话的渠道,在地理上有界限而又集中的一些相似、相关、互为补充的企业”。

Rosenfeld给出的这一定义明确强调了社会与企业的相互影响以及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在决定集群动态性的重要作用。

1国内外研究进展

1.1国外研究

国外学者在辨别和分析产业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辨别和分析产业群有各种可用的工具,简单的如仅仅用特定的参数(区位商),复杂的如一些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技术。

首先,我们把产业群研究分成两类,一类是对事先决定的部门进行的高度程序化的研究工作(一般是波特式的),另一类是试图在区域各种变化复杂的行业中推断出产业群的特性。

第一类可以把它叫做“微观层次的产业群应用”,一般是因为专门的区域利益或是政策关心的问题而进行的工作。

在微观层次的应用中,“产业群”被定义成生产类似产品,但存在着正式或是非正式的重要的补充性联系的一群企业。

这种产业群可能包含一些有限的供给链的特性,但是,比价值链更重要的是相似的生产者之间的联系。

这种把注意力集中在行业或企业层次的研究可能是产业群研究中最普遍的,许多关于全世界的产业区的研究基本都是属于这种。

第二类可以叫做“中等层次产业群”,本文的研究就属于这一类。

绝大多数区域进行的产业集群的分析可以归纳成下列三种:

第一种是他们已经清楚了他们的主导行业,但是想知道这些行业中的企业是怎样联系的以及怎样能加强和形成竞争优势;

第二种是他们已经知道他们的主要行业是什么,但是他们还想知道这些行业和区域中的哪些行业(有些可能还没有发展起来)互有补充性,可能结成潜在的战略联盟。

第三种是他们除了对有些部门的趋势有所了解之外,对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和潜在优势基本没有了解。

一般微观层次的研究,在不与其他方法配合的情况下,主要用于第一种研究。

对于第二种和第三种,需要使用能够对区域的所有部门进行综合研究的技术。

我们把应用这种技术进行的分析,按照OECD(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使用的叫法,称作“中等层次的产业群应用”。

中等层次的产业群应用,可以在对企业之间进行的广泛的微观层次的分析的基础之上,对产业群进行辨别。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先进行微观层次的分析,再进行中等层次的产业群分析,进行这样两步的产业集群分析是最理想的。

此外,即使在不使用微观层次的分析的情况下,中等层次的产业群分析也能得出对区域经济的独特的深入见解,可以据此制定相关的政策。

1.1.1微观导向的产业群应用

对区域进行研究和调查的动力是怎样把理论和应用联系起来。

然而,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有一个认识上的立足点作为进行经验研究的根本是一定要知道的,那就是决定一个研究的本质和性质的是核心政策的兴趣所在。

许多产业群研究(包括产业群的定义和用于辨别产业群的方法)都是基于政治考虑或是事先决定的政策选择,而不是建立理论模型。

微观层次的研究是从一些对为什么产业群中的一些企业与另一些企业成功的集聚的理论见解上开始的。

这些概念比较固定,主要的兴趣被放在相同部门内的各个企业怎样合作分享生产能力、市场、劳动力和技术。

微观导向的区域产业群研究在一些情况下使用还是合适的。

例如,当分析者对一系列政治关注的确定的行业进行研究的时候,需要大量这种定性的研究;

研究本地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时,一些猜测需要分析和总结,而投入产出数据和其他一些信息资源只能提供一些线索。

1.1.2中等层次产业群分析的各种方法

这一部分介绍在辨别产业群中使用的几个主要的方法,包括专家意见法、区位商和基本/非基本比率法、基于投入产出的方法、网络分析法和实际调查法。

辨别区域产业群的最普遍的方法可能就是用面谈、兴趣组、特尔斐(Delphi)调查技术和其他方法来收集关键的被调查者的信息。

区域的专家——各行业的领导者、公共管理的官员和其他重要的决策人——是获得区域经济的趋势、性质、优缺点的重要信息来源,他们是最了解区域各行业的运行、供给链、当前投资情况和新产品的潜在机会的人(Sternberg,1991)。

行业协会报告、报纸上的文章以及其他一些没有经过系统的实证分析的出版物和记录文件,也可以归到“专家意见”里来。

虽然花费了大量的金钱、时间和人力来收集专家意见,并且得出了各种关于地区经济的丰富的相关信息,但很少能够真正做到系统全面。

调查者很容易过高的评价主要的信息持有者所给出的意见的准确性,并且容易忽略在有限的领域中的专家所给出的意见在更广阔的经济活动中所可能带来的各种偏见。

因此,在对区域经济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时,专家意见法并不是很完善。

有一个普遍的误解就是区位商、基本/非基本比率是辨别区域的产业集群的方法。

实际上,它们只是经济基础模型中的技术。

经济基础模型是区域增长理论中最老、也最持久的理论之一,大概提出于20世纪初。

这个模型强调区域出口活动,把它作为区域发展的首要因素。

经济基础模型得到区域科学研究者的普遍注意是在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

经济基础模型把一个地区特定行业的集聚程度与一个基准经济进行比较,一般都以该地区所在的国家为基准。

用地区中一个行业的就业或收入占地区总的就业或收入的份额来衡量集聚程度,如果它超过了在基准经济中的集聚程度,这个就业或收入的超出部分就被用来衡量区域的出口活动。

例如,如果一个行业占了地区就业的5%,但在全国的经济中,只占1%,那么这个行业中4/5被称作基本部分。

(如果地区中一个行业的经济活动的份额低于国家水平,这个行业就是非基本部分。

)这样进行区分只需要该地区与基准经济的就业数据、增加值数据或是收入数据。

最简单的模型形式如下:

ET=EB+ENB

(1)

ET表示总经济活动。

EB表示基本经济活动,即生产最终卖给区域外消费者的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ENB表示非基本经济活动,即生产当地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ENB=f(EB)=α+β*EB…………

(2)

方程

(1)和

(2)可以合并成一个表达式(3),

ET=α+(1+β)*EB……(3)

表达式(1+β)一般被称作“经济基础乘数”,而参数“β”被称作“经济基础率”。

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b)。

按照传统的方法使用,区位商和基本/非基本比率可以说是和区域产业集群完全没有关系。

这是一种经济基础的技术,不能用于发现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因此不能单独用于辨别产业群。

但是区位商可以和其他技术配合,用来进行中等层次的产业群分析。

区域研究者一直用图论、三角化、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等一系列方法根据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把相关各个产业进行归类,分成不同的产业群。

Czamanski和Ablas(1979)提供了对早期工作的有用的回顾。

曾有学者对加拿大西部的阿尔伯达省使用统计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美国进行人口调查的研究人员也曾使用统计聚类分析,在假设共享的生产技术一致的前提下,把SIC各个部门分成了不同的产业群。

FeserandBergman(2000)使用因子分析,通过美国的投入产出表来构建美国的价值链模板,并以此来对北卡罗来那州的潜在贸易模式进行分析。

其他的基于投入产出的应用的例子包括Bergman(1996),Saxenian(1997)。

用来分辨产业群的一种比较新奇的方法是通过企业之间或是部门之间的联系来进行网络分析。

最常用的数据源是基于贸易或创新的投入产出表,此外,对区域专家的调查或区域内各个行业之间联系的定性数据也是可以使用的。

实际上,使用在社会网络分析文献中很完善的技术来对产业群进行定性分析是很有前途的。

原则上,可以通过对区域内的各种企业进行调查,来区分企业的本地和非本地的贸易模式、合作联盟等等。

但毫无疑问的是,基于实际调查方法来分析产业群的研究是很少见的。

实际调查是很昂贵的,而且要达到明晰的描述企业间的贸易联系和非正式联系所需要的详细程度也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可以把实际调查和其他的定量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1.2国内研究进展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学者一直在关注国际上的集群研究。

1999年仇保兴《小企业集群》著作的出版、2001年王缉慈撰写的《创新的空间》一书的问世以及2002年底中国软科学协会“产业集群(簇群)与区域创新发展”宁波会议,都对我国的集群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

近几年,大量的有关产业集群或企业集群的文章相继发表。

但是大多数研究仅限于对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相关理论的总结与探讨。

此外,还有一些针对某一产业或地区的案例研究,但是基本上都属于定性研究。

王缉慈(2002,2003)研究了我国个人计算机(PC)相关产业群。

对比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三大区域性个人计算机相关产业群的空间演变和区域间的产业联系。

她还分析了东莞和苏州个人电脑台商产业群的差异,通过比较两个产业群,发现台商网络根植在当地网络中的程度不同,认为东莞在台商采购和人才本地化方面比较薄弱,政府行为也不很规范,而苏州由于较优的人力资源和政府行为,台商采购和人才本地化较强,使其能够吸引和形成台商集群。

周兵、蒲勇键(2003)以索罗的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结合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原因,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从理论上解释了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他们通过数学推导发现:

区域产业群形成的无形资产总量与区域资本存量的比例越大,则稳态时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均产出也越来越大,在一定的产业集聚程度范围内,区域产业群形成的无形资产大小与产业的集聚规模成正比例,因此稳态时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均产出也与产业的集聚规模成正比例,即区域产业的集聚规模大,稳态时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均产出也越高,反之,区域产业的集聚规模小,稳态时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均产出也越低。

徐康宁(2001)研究了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认为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内在规律,也和开放经济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较高程度的开放状态虽然不是产业集群的必需条件,但却是产业集群的有利条件和环境基础,在开放经济的环境中,产业集群可以发展得更快、更突出。

同时还认为产业集群有助于提高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因为产业集群可以达到较高的专业化分工程度,能够形成几乎是最高的产业效率。

而且在高度开放的经济环境下,产业的集群总会带来更高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封闭经济环境相比,其差别仅仅在于产业集群的形式可能发生了某种变化。

胡珑瑛、叶元煦(2002)分析了高技术产业群的内在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他们认为高技术产业群是相互间具有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在空间上接近而聚集形成的高技术企业集群;

高技术产业群的空间聚集的动因是高技术产业的区位指向性、高技术产业的内在功能联系以及获得聚集外部经济效应;

加快高技术产业群的成长应采取的对策包括培育区位优势、注重区域高技术产业的关联效应、促进园区内中间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以及加强园区企业与大学的联系等。

孙艳萍、胡开顺(2003)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域集聚多动态联盟体系的产业集群模式,并从制造业全球化、制造模式敏捷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这种产业集群模式的经济、技术背景及其形成机理,指出区域产业集群过程是一个区域比较优势不断强化的过程。

陈剑锋(2003)在基于知识的企业能力的相关理论和基于集体效率的产业集群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知识的产业集群能力。

他认为产业集群知识存量和知识增量决定集群能力的大小。

集群知识存量作为集群能力的初始条件,决定集群的初始能力。

而知识增量则是集群生产和获取知识能力的数量表现,决定集群动态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而产业集群能力反过来又提高知识生产、获取和利用的效率。

集体效率、关联、社会资本和空间距离等因素从不同方面影响产业集群知识的生产、获取和利用过程。

更高的集体效率、更大的关联强度、更丰富的社会资本和空间接近程度使产业集群知识的生产、获取和利用更有效率,加速集群知识积累,提高基于知识的产业集群能力,形成产业集群独特的竞争优势。

2产业群研究中需要深入的问题

尽管大部分理论研究集中于产业集群对竞争力产生的正效应,但是正如西欧的很多钢铁、煤炭、造船、纺织等老工业区那样,地理靠近的集群可能变成孤立的、内向的系统。

因此,集聚也可能正是造成国家或区域竞争力降低的原因。

产业群是否能够提高国家或区域的竞争力还需要大量的研究。

再次,目前经济模型的实际应用还很不成熟。

使用各种经济模型进行定量研究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更好的看清楚区域的经济结构,经济问题,从而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此外,使用数学定量分析做研究的工具。

用数学方法处理得到的结果都要经过人的鉴别和解释,人的差异会导致对相同结果的不同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