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当代科学家的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54986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当代科学家的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近当代科学家的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近当代科学家的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当代科学家的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中国近当代科学家的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当代科学家的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当代科学家的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幼时家贫,12岁赴美国,当童工。

工作之余勤于钻研技术。

在旅美华侨支持下,曾在旧金山创办广东飞行器公司。

溥仪宣统六年(1909)设计并制成飞机,亲自驾驶,试飞成功。

后造新飞机一架,航程、时速、高度均达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飞行协会举办的飞行竞赛大会上获奖。

宣统三年(1911),拒绝外国重金聘请,返回广州,并带回两架自制的飞机,辛亥革命爆发,参加广东革命军,被孙中山任命为广东革命军陆军飞行队长。

中华民国元年(1912)八月二十五日在广州作飞行表演时失事牺牲,年仅29岁。

  3.李四光(l889~1971)地质学家

  原名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地质学家。

蒙古族。

湖北黄冈人。

1919年和1927年分别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49年以前,长期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1949年10月19日,尚是漂泊国外之时,他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归国后,他长期担任着政府地质部部长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

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

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

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

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

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

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竺可桢(l890~1974)气象、地理学家

竺可桢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

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1910年赴美,1918年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的几个新事实》获博士学位后回国。

在开创中国气象教育事业,筹划组建早期的中国气象观测网,特别是创设高山、边远地区的气象站,开展中国高空探测和天气预报业务,组织编印中国气候资料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0世纪20年代,他创建了气象研究所。

30年代,竺可桢研究中国气流的运行,特别是东南季风和中国雨量的关系。

首先指出,夏季季风带来的水汽,是中国大陆上雨泽的主要来源;

又指出,季风强盛时,长江流域主旱,华北主涝,季风不强时则相反。

他还研究物候和天气的关系,组建中国物候观测网,注意物候知识在农业中的应用。

竺可桢长期搜集整理古代有关物候的文献,并依据历代物候记载,研究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其成果对气候变化研究有重要贡献。

竺可桢共发表论著270余篇,属于气象方面的重要论著还有:

《中国气候区域论》、《中国气流之运行》、《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中国气候概论》、《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中国当代科学家小故事

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

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

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以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的了。

然而,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

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弃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

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

他满腔热忱地呼吁:

“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

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2、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

他的老师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

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说:

“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

”1920年回国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

后来,一度出国,在国外仍坚持地质学的研究工作。

到1950年,他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毅然从英国绕道回国,作为新中国的地质部长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卓越功勋。

3、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美国要给他很好的条件和优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长期在美国工作。

但是,邓稼先并未因高官厚禄而动摇他回祖国工作的决心。

1950年,他胸怀报国之志,回到了祖国,为“两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4、中国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在1945年受邀参加美国战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的研究工作。

伴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国海军部成立了海军军工试验站,并希望周培源到该站工作,待遇甚优。

但海军部是美国的政府部门,在海军部所属单位任职便成为美国政府的公务员,外籍人员须加入美国籍才能参加。

周培源当即向美方提出三条件:

第一,不加入美国籍;

第二,只承担临时性的研究任务;

第三,可以随时离去。

1947年2月,周培源毅然带着妻儿离开美国回到了自己祖国的怀抱。

5、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创始人钱三强,1937年赴法国留学研究原子理论,被小居里夫妇认为他是最优秀的科研人员。

1948年,钱三强和夫人何泽慧提出回国,导师和同事们都再三劝说、挽留。

国民党政府驻法大使恶狠狠地威胁说:

“看他能上得了大陆的岸,那才怪呢!

”这意思很明白。

如果钱三强坚持要回祖国,国民党特务就会在半路上下毒手。

钱三强不顾个人安危,置生死于不顾,与夫人抱着刚刚半岁的女儿,果断而机智地回到祖国怀抱,为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核弹之父”。

6、被誉为“中国现代火箭之父”的钱学森,是著名的航天工程和空气动力专家。

他早年留学美国,在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在火箭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7年,刚刚36岁的钱学森被聘请为美国麻省工学院的终身教授。

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到钱学森那里,他想:

“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

我应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为了报效新生而落后的祖国,钱学森从1950年起在美国向其当局正式提出回国申请。

但是,美国当局却百般阻挠并加以迫害,没收了钱学森的各种资料和书籍,并诬蔑陷害他为“间谍”,对他进行审讯和监禁,将他关押在一个孤岛上,仅半个月,就使他的体重减轻了14公斤。

当时美国当局声称,只要钱学森放弃了回国念头,就照常给他提供实验室和仪器设备。

可是,钱学森宁死也要回国,始终没有屈服。

通过五年的艰苦斗争,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钱学森于1955年9月17日踏上了归国的路程。

回国后,钱学森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跃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7、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早年留学日本,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

日本不少名牌大学以高薪聘请他,但他想到出国留学是为了掌握科学、报效祖国,就一一辞谢,毅然回国。

回国后,他在浙江大学执教,竟一连四个月领不到工资,穷得连饭都难以吃饱,而当时日本帝国大学还答应保留他半年的工资。

贫贱难移爱国心,苏步青毫无再去日本之意。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大学又发来电报,请他前往任教。

出于民族大义,他一口回绝道:

“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

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

8、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早年为了支持抗日战争,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赶出去,他就将自己家中积蓄的白银、首饰全都献给了祖国。

1961年,当国内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钱财十分短缺时,身在苏联的王淦昌就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十四万卢布(约合人民币2至3万元)交给中国驻苏大使馆转赠给祖国和人民。

1982年,王淦昌又将自己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奖金三千元全部都捐赠给了小学。

9、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也许无法想象眼前这位鹤发童颜、乐观开朗的老先生,就是年逾8旬的著名数学家:

步履矫健,连小伙子有时都赶不上;

思维敏捷,稍不留神就跟不上他的思绪。

2001年2月19日,82岁的吴文俊从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这位平时十分低调的科学家顷刻间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

10.袁隆平,他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经过6年多的时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最后在海南岛找到了雄性不育植株。

然后又因为“十年动乱”差点断送了他的全部实验成果,幸好他的助手帮他藏了4钵稻苗,还可以进行研究,最后研究出了“杂交水稻。

报纸上曾引述农民的话说:

“我们吃饱饭,靠的是两‘平’,邓小平和袁隆平。

”袁隆平的水稻南优2号,比以前的水稻单产增产20%,于1973年研究成功,1976年开始推广。

八十年代,国际组织给他的奖项多得像米粒一样。

中国有九亿农民,他一个人,相当于干了两亿农民的活。

有人预估,他的种子共创造效益5600亿美元。

假设其中分零头给他,那么他的资产就会大致与世界首富卡洛斯·

斯利姆·

埃卢590亿美元相当。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