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整理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55019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整理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整理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整理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整理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整理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整理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整理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整理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整理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整理Word下载.doc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整理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整理Word下载.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整理Word下载.doc

②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都是通过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决定价格和产量,分析方法一样,但原因却是不同的。

注意:

合成谬误——微观经济学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宏观经济学。

9、国内生产总值: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10、几个与GDP相关问题:

①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

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以供最终使用的产品。

中间产品:

用于再出售以供生产其它产品使用的产品。

最终产品包括无形产品即劳务。

避免重复计算,只计算附加值。

②生产与销售:

GDP计算的是一定时期所生产的而不是销售的最终商品的价值。

③流量与存量:

GDP是流量而非存量

④市场活动与非市场活动:

GDP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非市场的生产活动理论上虽然也创造了价值或增加了福利,但实际上没有计入GDP。

⑤GDP是一个地域概念。

GNP是一个国民概念。

11、名义国内生产总值[NominalGDP]:

以现期价格或可变价格计算的GDP;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ealGDP]:

以基期的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的GDP。

GDP折算指数=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GDP折算指数是一种反映经济社会各类型商品总体价格水平的价格指数。

一般地,实际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为:

某年的经济增长率=(该年的实际GDP-上年的实际GDP)/上年的实际GDP。

12、与GDP相关的其他指标:

①国民生产总值(GNP)=GDP-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本国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

②国内生产净值(NDP)=GDP-折旧

③国民生产净值(NNP)=GNP-折旧

④国民收入(NI)(狭义)=NNP-间接税

⑤个人收入(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政府转移支付

⑥个人可支配收入(PDI)=PI-个人所得税

13、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

支出法、收入法

14、支出法:

“产出等于支出”

GDP包括:

GDP=C+I+G+(X–M)

(1)个人消费支出[C]

本国居民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消费支出包括:

①对耐用消费品(彩电、冰箱、空调等)的支出;

②对非耐用消费品(食物、衣服、染料等)的支出;

③服务支出(医疗、教育、娱乐等)。

(2)私人国内投资[I]

投资的理解:

经济的投资并不包括仅仅在不同个人之间重新配置资产的购买。

当宏观经济学家用投资这个词时,投资是增加或更换资本产品的支出。

包括购买厂房、设备、个人住宅的支出和企业存货净变动额。

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折旧);

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

(3)政府购买[G]

政府支出中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但不包括政府支出中用于转移支付的部分。

转移支付包括失业保险,退伍军人抚恤金、老龄及残疾人的补助金等。

(4)净出口[X–M]

净出口指净出口差额。

即出口额减去进口额以后的差额。

出口(X):

一个国家的产品和服务输出到国外,由国外的消费者,生产者或政府对这些产品或服务进行购买。

进口(M):

是本国居民,企业或政府对外国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购买。

15、收入法:

“产出等于收入”

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企业转移支付及间接税+资本折旧+统计误差

①工资、利息、租金。

②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③公司税前利润。

④企业转移支付及间接税⑤资本折旧。

16、GDP的缺陷:

①没有反映非市场性经济活动的价值;

②没有反映地下经济活动创造的价值;

③不能完全反映不同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实际差异;

④人均GDP并不反映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分配状况;

⑤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及为此付出的代价。

17、新的指标:

绿色GDP、社会指标、国民幸福总值(GNH)。

18、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两部门(厂商和居民户)经济的恒等关系:

总支出=总收入

总支出=消费+投资=C+I;

总收入=消费+储蓄=C+S;

恒等关系:

C+I=C+S;

即:

I=S

三部门(厂商、居民户和政府)经济的恒等关系:

投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

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C+I+G

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净税收=C+S+T(To-Tr)

I+G=S+T或I=S+(T-G)

四部门(厂商、居民户、政府和外国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

投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国外储蓄

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C+I+G+X–M

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对外转移支付=C+S+T+Kr

I+G+(X-M)=S+T+Kr或I=S+(T-G)+(M-X+Kr)

19、简单国民收入假设:

①生产能力由大量的闲置;

②价格水平保持不变(凯恩斯定律,适用于短期分析);

③利率水平不变,不考虑货币市场,只研究产品市场

20、均衡产出:

与社会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或与社会总支出相等的产出。

21、社会均衡总产出或国民收入决定于社会总需求(总支出),y=c+i,y——均衡国民收入。

22、两部门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

[总支出]AE=y[总收入];

AE=c[计划消费]+i[计划投资];

y=c[计划消费]+s[计划储蓄];

i=s;

计划投资=计划储蓄。

23、凯恩斯认为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心理规律:

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增加,但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即MPC递减。

该规律是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24、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利率、物价水平、收入分配、预期、消费观念。

25、总消费函数:

社会总消费函数并不是家庭消费函数的简单相加。

26、影响社会消费函数的主要因素:

①国民收入的分配。

因为不同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是不同的。

②政府的税收政策。

不同的税收形式和等级对人们的消费影响是不同的。

③公司未分配的利润在利润中所占的比重。

27、杜森贝利相对收入假说:

消费不仅取决于现期的绝对收入,更主要取决于人们过去的消费习惯及周围群体的消费水平,从而消费是相对决定的。

他还以“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来说明自己的理论。

莫迪里安尼生命周期假说:

人们是根据他一生来计划他的消费支出,以达到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

人们根据长期可以预测的长期收入来决定消费支出。

即根据一段时间可以测得的收入为依据来加权平均一个较长期的收入,并以此进行现期的消费支出。

28、最简单经济体系的基本假定:

①两部门(居民户和企业)经济,不考虑政府和对外贸易的作用;

②企业投资是自发的,不考虑利率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

③企业利润全部分配,没有折旧;

④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不考虑总供给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

y=AE,AE=c+i

29、乘数:

各种支出的变化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化的倍数。

投资乘数:

国民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30、三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

①没有折旧;

②公司利润全部分配;

③没有进出口;

④投资是自发的。

yd=y-t,yd——可支配收入,总支出:

AE=c+i+g,总收入:

y=yd+t=c+s+t。

31、三部门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

c+i+g=c+s+t;

i+g=s+t;

i–s=t–g;

i=s+(t–g)。

32、经济学中投资的三种类型:

①企业对机器设备和厂房等固定资产投资;

②企业的存货投资;

③住房投资,包括新住房的建造和对旧住房的维护性投资。

重置投资——为补偿资本折旧而进行的投资。

净投资——追加资本的投资。

总投资——由净投资和重置投资组成。

33、投资的重要性:

①对总需求的作用:

影响短期产出水平,相对于消费而言,投资是一个在短期内变化很大的变量;

②对总供给的作用:

通过扩大资本存量,使潜在生产能力提高,推动长期经济增长;

③投资与技术创新和进步;

④投资与扩大就业;

⑤投资与结构调整。

34、决定投资的因素:

①实际利率水平:

实际利率=市场利率-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②预期收益率:

预期收益率既定,投资取决于利率的高低,利息是投资的成本或机会成本。

利率既定,投资则取决于投资的预期收益率。

③投资风险。

35、投资函数:

投资量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i=i(r);

i=e-dr;

e—自发投资,;

r—利率,d—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36、资本边际效率MEC:

正好使资本品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资本品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的贴现率。

资本边际效率r的计算:

R为资本供给价格,R1、R2、…Rn等为不同年份的预期收益。

37、投资边际效率曲线MEI:

当利率下降时,如果每个企业投资都增加,会导致资本品供不应求,而价格上涨。

在相同的预期收益的情况下,r必然缩小。

被缩小的r的数值即MEI。

38、托宾的“q”说:

美国的詹姆·

托宾(1918-2002),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

q=企业的市场价值/其资本的重置成本。

如果q>

1,则企业的市场价值高于其资本的重置成本,因而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而言,新建厂房和设备比较便宜。

就会有新投资。

如果q<

1,可以便宜地购买另一家企业,而不要新建投资。

所以,投资支出将较低。

39、关于贴现率:

①将未来支付(收益)改变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通常用于财经预测。

②持票人以没有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要求兑现,银行将利息先行扣除所使用的利率。

③再贴现率,即各成员银行将已贴现过的票据作担保,作为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所支付的利息

40、关于利率:

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

利率通常由国家的中央银行控制,现在所有国家都把利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

41、影响IS曲线斜率大小的因素:

①投资对利率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d]。

投资对利率变化的反应越敏感[d越大],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越小;

反之则越大。

②边际消费倾向[β]。

边际消费倾向[β越大],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越小;

42、现代货币层次:

以流动性为标准。

①现金=纸币+铸币②存款货币=商业银行活期存款③企业定期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

近似货币或准货币:

包括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商业票据等。

M0=现金(银行体系外的);

M1=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M2=M1+企业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M3=M2+近似货币或准货币。

43、货币需求动机:

①交易动机:

货币的交易需求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②预防动机:

货币的预防需求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③投机动机:

货币的投机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44、流动偏好:

人们宁愿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股票和债券等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欲望。

流动性陷阱:

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到某种水平时,人们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变得有无限弹性,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

45、政府在经济中的职能:

①实施宏观调控,稳定经济;

②提供公共物品;

③提供公平竞争环境;

④调节收入分配。

46、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①充分就业:

相当于自然失业率的失业率;

②物价稳定:

低且可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③经济增长:

国民经济持续而稳定的增长;

④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稳定。

47、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抉择:

①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一致性和互补性;

②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矛盾和冲突

48、需求管理:

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49、“相机决择”方法:

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采取哪一种措施。

“相机决择”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特征。

50、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是“逆经济风向行事”,即:

当经济萧条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

当通货膨胀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总需求。

51、财政政策:

运用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总需求以达到实现充分就业或物价稳定等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52、政府支出:

①经常性支出(或称政府投消费性支),如公务员工资、提供必要公共产品(军队、警察等)社会保障支出。

②建设性支出(或称政府投资性支出)。

区别:

支出后能否形成资产。

此外,支出的方式还包括政府补贴,如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公交系统的票价补贴等

53、自动稳定器:

又称内在稳定器,某些经济政策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经济趋向于稳定的机制。

经济萧条→所得税减少,转移支付增加→自动抑制总需求的下降;

经济繁荣→所得税增加,转移支付减少→自动抑制总需求的上升。

54、传统财政没有调节经济的功能,其主要原则是:

量入为出,节约开支和收支平衡。

55、解决财政赤字的方法:

①增加税收,减少支出;

②增发货币;

③通过发行公债。

56、“公债哲学”——公债无害论:

凯恩斯主义认为公债无害,因为公债的债权人是公众,债务人是政府,可以说是自己欠自己债,而且作为债务人的政府是长期存在的,可以确保债务的兑现,所以,只要公债不用于战争和浪费,而用于刺激经济发展,使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公债增长速度,公债就是安全的和值得的。

“公债哲学”——公债有害论:

有人认为,由于不能增加税收,政府不得不举新债还旧债,最终导致通货膨胀。

所以,公债是有害的。

57、现代银行的产生:

货币兑换业-货币经营业(保管、收付)银行业(放贷)。

产生基础:

信用。

58、商业银行:

金融企业,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吸收公众、企业及机构的存款、发放贷款、票据贴现及中间业务等。

商业银行职能:

信用的中介职能、支付的中介职能、信用的创造功能、其他金融服务职能。

59、中央银行:

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金融机构乃至金融业进行监督管理的特殊的金融机构

央行的职能:

“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银行四大职能。

60、法定准备金:

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在所吸收的存款中保持一定的比例作为准备金。

这一比例就是法定准备率。

61、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又称支票货币或存款货币,存款货币的增加也就是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存款总额[D]=原始存款+派生存款=原始存款/法定准备率[r],(0<

r<

1)

62、货币乘数:

原始存款扩张的倍数。

货币乘数的作用也是双向的。

货币乘数=存款总额/原始存款=1/法定准备率[rd]=1/(法定准备率[rd]+超额准备率[re]+提现率[rc])

63、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主要影响因素:

①必须以存款为基础;

②受央行的存款准备率和自身的现金准备率等因素制约;

③创造信用要有贷款需求。

64、货币政策的工具:

(1)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

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公开市场业务优点:

①在公开市场业务中,中央银行可及时地按照一定规模买卖政府证券,从而比较易于准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

②公开市场操作灵活,便于中央银行及时改变货币供给变动的方向,变买进为卖出证券,立即就有可能使增加货币供给为减少货币供给。

(2)再贴现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率[RediscountRate]或贴现条件以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

①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是市场利率的下限,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再贴现率以左右市场利率的平均水平,从而实现对信贷规模的调节。

②中央银行提高利率本身,意味着中央银行专家认为本国的“经济过热”,需要“降温”。

降低利率,也意味着中央银行专家认为本国经济的需求不足,需要扩大需求。

再贴现率政策特点:

①期限很短(一般一天);

②商业银行平时很少利用,以免被人误认为自己财务状况有问题。

每个储备银行的贴现窗口也执行联储关于银行和存款机构可以借款的数量和次数的规定;

③通过贴现率来控制银行准备金效果相当有限;

④此外再贴现率政策不是具有主动性的政策。

(3)准备率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以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

从理论上说,变动法定准备率是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给最简单的办法,然而,中央银行一般不愿轻易使用变动法定准备率这一手段。

  

(4)道义劝告:

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65、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利息率,进而影响总需求。

66、货币政策的效果取决于两个因素:

①投资对利率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

②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应的敏感程度。

所以,货币政策效果的大小也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相关。

67、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①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

②使从反通货膨胀看,货币政策的作用也主要表现于反对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而对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效果就很小。

③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

1911年美经济学家费希尔在《货币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交易方程”:

MV=Py,其中v是货币流通速度。

④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

(一般有12-18个月)⑤流动偏好陷阱的存在。

⑥开放经济条件下,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

68、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①二者调控的目标有所不同:

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货币政策侧重物价稳定,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②二者调控的功能不同:

财政政策不仅对总量调控,对供求结构的调节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货币政策侧重总量调节。

③二者的可控性不同:

货币政策需要操作工具的传导来实现最终目标,这中间有一个传导过程,并且可能出现偏离最终目标的情况。

财政政策可由政府直接控制和调节来实现。

④二者均具局限性。

69、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

经济萧条时,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相配合,可以消除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经济繁荣时,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相配合,可以更有效地制止通货膨胀。

也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或扩张性货币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相配合的方式。

70、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主要代表人物:

米尔顿·

弗里德曼

基本理论观点:

①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主要不是影响利息率,它最先影响的是人们的资产选择行为。

人们的财富具有多种形式:

货币、债券、股票、住宅、珠宝和耐用消费品等。

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主要是影响各种形式的资产的相对价格,从而影响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

②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货币本身是经济失调的根源。

因而,货币政策不应该是多变的,应当以控制货币供给量为中心,实行“简单规则”或“固定规则”的货币政策。

71、总需求:

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AD=C+I+G+(X-M)

总需求函数:

表示社会总需求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关系。

72、利率效应:

P↑→实际M↓→r↑→I↓→AD↓;

P↓→实际M↑→r↓→I↑→AD↑。

实际余额效应:

由于物价水平变动引起的货币余额真实价值的变动,对总需求带来的影响。

又称实际资产效应。

P↑→货币的实际余额↓→C↓→AD↓;

P↓→货币的实际余额↑→C↑→AD↑。

纳税效应:

P↑→名义收入↑→纳税↑→DPI↓→C↓;

P↓→名义收入↓→纳税↓→DPI↑→C↑。

国际替代效应:

由于物价水平变动引起的国内物品与国外物品之间的替代效应,对总需求带来的影响。

又称净出口效应。

本国P↑→外国相对P↓→以国外物品替代国内物品→本国AD↓;

本国P↓→外国相对P↑→以国内物品替代国外物品→本国AD↑。

73、总供给:

某一时期一个经济社会中各企业所愿意生产的商品与劳务的价值的总和。

它描述了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

主要由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及技术决定。

总供给函数:

表示社会总供给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关系。

74、总供给曲线的推导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关系:

①一般价格水平与实际工资(RealWage)的关系,即P→W/P;

②实际工资与劳动供求从而与就业量的关系,即W/P→(Nd、Ns)→N;

③就业与总供给量的关系,即N→YS。

75、新古典总供给曲线:

新古典总供给曲线是根据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对总供给的分析归纳出来的反映价格水平与总产出之间关系的曲线。

新古典经济学家以工资有完全的伸缩性(弹性)假说为基础,因而该模型又被称为“无摩擦的新古典模型”。

在这一假说下,劳动市场上的均衡就业量是实际就业量,同时也是充分就业量。

76、工资弹性假说的基本内容是:

工资可以适应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动,当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时,工资会迅速下降,而当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小于需求时,工资又会迅速上升,通过工资水平这种迅速而及时的变动,经济中就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这一假说暗含着以下三个假设:

①劳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②劳动力的供求取决于实际工资水平,实际工资水平是决定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唯一因素。

③工资对于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是迅速的、及时的,没有时滞。

77、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模型与新古典总供给模型的关键差别在于其工资行为的假说不同。

新古典总供给模型以工资弹性(工资完全伸缩性)假说为出发点,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模型则以工资的刚性假说为出发点。

78、货币工资刚性是指货币工资确定之后不易变动(尤其是不易下降)的特性,即工资的弹性不足。

货币工资刚性成为凯恩斯主义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理论基础。

货币工资粘性或黏性指货币工资的调整慢于物价变化的速度和产品价格变化的速度这种货币工资调整的时滞被称为货币工资粘性。

有向下粘性和向上粘性。

79、除物价水平外,一切影响实际国民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