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革的命视阈中的人本观.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5525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哲学革的命视阈中的人本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马克思哲学革的命视阈中的人本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马克思哲学革的命视阈中的人本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马克思哲学革的命视阈中的人本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马克思哲学革的命视阈中的人本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马克思哲学革的命视阈中的人本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马克思哲学革的命视阈中的人本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马克思哲学革的命视阈中的人本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马克思哲学革的命视阈中的人本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马克思哲学革的命视阈中的人本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马克思哲学革的命视阈中的人本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马克思哲学革的命视阈中的人本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马克思哲学革的命视阈中的人本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马克思哲学革的命视阈中的人本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哲学革的命视阈中的人本观.docx

《马克思哲学革的命视阈中的人本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哲学革的命视阈中的人本观.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哲学革的命视阈中的人本观.docx

马克思哲学革的命视阈中的人本观

马克思哲学革命视阈中的人本观

2011年第1期

(总第187期)

广西社会科学

GUANGXISHEHUIKEXUE

N0.1.201l

(Cumulatively,NO.187)

[文献编码】doi:

10.3969/j.issn.1004—6917.2011.01.011

马克思哲学革命视阈中的人本观

吴楠

(徐州医学院公共教育学院,江苏徐州221004)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对人本质的理解和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

克思恩格斯站在哲学革命的高度之上对人的本质进行全面分析.认为人的本质不再是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与社

会物质生产相一致的历史生成过程;市民社会中人的历史本质在于分工基础之上的工业和竞争造成人的物役

性和偶然性;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本质在于奴役性分工的消灭以及自主活动的实现.

[关键词]人本观社会历史哲学革命

[中图分类号]BO一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917(2011)O1—0045—04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

马克思彻底批判从感性直观的类本质出发来阐述人

本质的唯物主义和从人的思辨活动出发阐述人本质

的唯心主义,完全颠覆西方根深蒂固的逻各斯中心主

义,开启了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科学说明人本质的哲学

革命."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

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从总体

上规定了马克思人本观的新视界,人与类的关系从此

淡出马克思的视线.《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

态》)作为新历史观的诞生地,是对《提纲》内容的丰富

和发展,其详细论述了"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本质:

民社会中人的历史本质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人

的自主本质.

"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本质

马克思在正面阐述"现实的个人"之前.首先批判

德意志意识形态家的思辨"人".德意志意识形态家总

是在"人"的问题上故弄玄虚."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

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

假观念"[2].人们在这些幻想的枷锁下日益萎靡消沉.

因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要把人从这种困境

中解放出来:

费尔巴哈要用符合人的类本质的思想来

代替以往的幻想,鲍威尔要求批判地对待这些幻想,

施蒂纳要求从头脑中抛掉这些幻想.这场争斗把人的

本质局限在思想领域.无论在场面上如何宏大,其实

只是和影子作斗争.无论是用"类","惟一者"还是

"人"来置换"实体"和"自我意识".都是在黑格尔哲学

内部用某一方面来反对整个体系,都是用词句来反对

词句,无论这种词句多么震撼,始终无法撼动现实.

马克思,恩格斯所谈的"人"不是任意提出来的教

条,而是由"他们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规定和制

约的"现实的人".这种人首先是有生命的个体,要维

持这种生命的存在,就需要与自然和社会发生联系.

但马克思并没有"深入研究"由人的生理特性,地质特

性和气候条件等决定的自然关系,而是着重探讨能与

动物自然属性相区别的社会属性.他说:

"一当人开始

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

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

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

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33这里的"物质生活本身"揭

示了社会关系的本质内涵即一种人在物质生产过程

中形成的非实体的生活过程,它离不开物质.但又不

是物质本身."间接地生产"表征的是一种历史分析.

[收稿日期]2010一l1一l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0YJC710060);徐州医学院院长基金项目(2010KJZ09)

[作者简介]吴楠(1977一),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医学院公共教育学院讲师,博士.

45

吴楠/马克思哲学革命视阈中的人本观

它说明在人类发展的原始初期.这种物质生活过程并

没有显示出奴役人,束缚人的特性,因而是一种无关

痛痒的"间接生产".这里隐含的意思是压迫人,奴役

人的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永恒的,而是历史地产生,

终将历史地灭亡.

现实个人的本质不在于与类本质相符,而在于物

质生产.人不仅和"他们生产什么相一致".而且和"他

们怎样生产相一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阶段,人

们的生产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采用一定的生产方

式有序地进行.因而现实的人受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

和规定.这种生产方式首先取决于已有的和需要再生

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而不应当只从个人肉体存

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可以看出,马克思考察

人的方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

判)导言》中,马克思说:

"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_4].而

此时,他着重从生产,生产方式和人肉体存在之外生

活资料的特性来阐述人的本质规定.

人的解放也不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家所声称的词

句中的解放,而是要在现实世界通过现实手段获得的

真正解放.意识形态家试图把哲学,神学和实体消融

在"自我意识"中.通过反抗这些词句来获得解放,这

是一种本末倒置,自欺欺人的做法.因为"当人们还不

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

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

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

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_5].

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分析他们曾经非常看重的费

尔巴哈.费尔巴哈比"纯粹"唯物主义高明的地方在

于.他承认人是"感性对象",但他没有把人看做是"感

性活动",把人放在现有的社会关系中考察现实的历

史的人.他把人仍然局限在理论领域,仅仅考察人的

自然属性,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和爱情之外,不知

道还有什么其他的关系,不知道离开了人的感性活

动."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

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

很快就没有了"_6].

人的出发点不再是意识形态家所谓的"纯粹的

人"和自身,而是既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人的个

性也不再是他们本身,而是已经打上历史的印记.在

《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通过对分工的阐述

来进入历史."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而且正是由于在

分工范围内社会关系的必然独立化,在每一个人的个

46

人生活同他的屈从于某一劳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

条件的生活之间出现了差别."[7]当资产阶级出现之

后,这种社会关系就主要体现为阶级关系.不应把资

本家和食利者看做是有个性的人,而应把他们的个性

看做是由非常明确的阶级关系所决定的.

二,市民社会中人的历史本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依靠"异

化劳动"批判市民社会中人的历史本质,而在《形态》

中使用"物役性"来批判市民社会中人的历史本质.

"这是一种人自己的仓U造物反过来对人类主体的驱使

和奴役的现象.概括地说,就是社会历史进程中人类

主体的物役性."[83"异化劳动"仍然是人本主义的抽

象概念,而"物役性"是基于市民社会中现实存在的人

受社会关系支配的客观现象提出的历史性概念.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交往的扩大.市民社会显露出

两个基本事实:

一是生产力与人的分离.生产力表现

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个人并与个人分离的客观存在,

生产力的内部诸要素也表现为相互分散和彼此对立.

而马克思在论述原初历史四因素时,曾认为许多人的

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生产力只有在个人的

交往和相互关系中才是真正的力量.而在市民社会

中,生产力与人的交往是彼此分离的.二是生产力采

取物的形式.生产力表现为一种物的形式,并且对个

人本身来说生产力已经不再是个人的力量,而是私有

制的力量.这是历史发展到市民社会阶段出现私有制

的结果."在以前任何一个时期,生产力都没有采取过

这种对于作为个人的个人的交往完全无关的形式,因

为他们的交往本身还是受限制的."l9生产力与大多

数人的对立,导致个人丧失了一切现实的生活内容,

成了抽象的个人.马克思不仅批判人的物役性,而且

指出这种现象的暂时性.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中人本质的批判不仅表现在

批判人的物役性.而且表现在批判个人生活的偶然性

上."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

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

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

力量."[1们在私有制和分工条件下,明明是人们的活动

创造了社会关系,但这种关系却反过来成为外在于

人,压迫人的力量.既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是每

个人的出发点,但只有在市民社会条件下,个人的生

活才会表现出偶然性.在封建等级社会中.贵族总是

贵族,平民总是平民,不管他的其他社会关系如何,这

广西社会科学2011.1/哲学

是一种与他的身份和个性不可分割的品质.而在市民

社会中,个人的阶级性与个性开始出现差别,"他们的

生活条件对他们来说是偶然的",这种偶然性是资产

阶级出现的产物."个人生活条件的偶然性.只是随着

那本身是资产阶级产物的阶级的出现才出现.只有个

人相互之间的竞争和斗争才产生和发展了这种偶然

性本身"[1.在资产阶级统治下,个人的生活好像比在

封建等级制条件下更自由一些,但事实上,个人更不

自由,因为他们更加屈从物的力量.对于无产阶级来

说也是一样,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劳动都已经变成一种

偶然的东西.但"单个无产者的个性和强加于他的生

活条件即劳动之间的矛盾,对无产者本身是显而易见

的"『l2].

建立在工业基础之上的市民社会,其统治手段已

经从"依靠个人关系,依靠这种或那种形式的共同体"

转变为"采取物的形式,通过某种第三者,即通过货

币"[】引.这种新的统治力量是个人的偶然性存在的根

源,"货币使任何交往形式和交往本身成为对个人来

说是偶然的东西"_l.个人已经从封建血缘和地缘共

同体中摆脱出来,个人的交往范围突破了自己所处的

共同体.可以和其他"不相干"的人发生交往.共同体

内部的交往不需要其他"第三者"的中介,它直接就是

人依附人的关系.而要把毫不相干的人联系在一起.

就必须依靠货币.这种物的联系摆脱了个人在共同体

内部交往的必然性而表现出与不相干的人交往的偶

然性.这样货币就成了"普遍的,通用的和流通的交换

手段;货币使一切财产保持着流动状态"_l5].货币是人

类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但在市民社会条件下.这种

"普遍的交换手段独立化而成为一种对社会或个人来

说的独立力量"[].

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人的物役性和偶然性的现

象层面,而是深入到私有制与劳动对立的本质层面.

"在大工业和竞争中,各个人的一切生存条件,一切制

约性,一切片面性都融合为两种最简单的形式——私

有制和劳动."["吗克思彻底放弃了不受客观条件制

约的抽象劳动本质,而是聚焦在市民社会私有制条件

下"劳动"发生的转变,他此时把劳动区分为两种:

是积累起来的劳动.二是现实的劳动.具体的,历史的

辩证法观点被彻底地运用于"劳动"概念.这已经完全

不同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本真劳动与现实

劳动的对立."积累起来的劳动"与"现实的劳动"的对

立才是市民社会的本质."劳动"概念的转变表明马克

思在建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新历史观之后

确立了"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把历史唯物主义

与历史辩证法统一起来.

马克思借助"分工"把人的物役性和偶然性的分

析推进到"积累劳动"的层面,从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

展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但《形态》在总体上仍然是

从交往的层面来阐述货币的功能.而不是从生产层面

来阐述资本的功能,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交

往"层面批判人的物役性和偶然性的原因.

三,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本质

1843年,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

法哲学批判)导言》等着作标志着马克思最终完成了

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彻底转变.在(1844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

"共产主义是作为

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

个现实,对下一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共产

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形式和有效的原则.但是.共

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的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的社会

的形式."[1Bj可见,马克思由于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

影响,主要是从人的价值实现层面来论述共产主义.

在《形态》中,马克思彻底摆脱了人本主义的束缚,把

共产主义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共产主义对我们来

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

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

现实运动."[1共产主义不再是人的异化和复归的逻

辑穿越.而是从当下人的社会实践运动中进发出的历

史必然.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

产物,脱离了生产力的客观发展,共产主义只能成为

"应当的理想"."因此,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

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

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共产主义所造成的存在

状况,正是这样一种现实基础,它使一切不依赖于个

人而存在的状况不可能发生,因为这种存在状况只不

过是各个人之间迄今为止的交往的产物."_加生产力

与交往方式的客观矛盾是市民社会发展的动力.起

初,市民社会满足了"自主活动"的条件.适应了生产

力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矛盾的运动发展.人的存在越

来越片面化,这种交往形式又必然为别的交往形式所

代替.但是"只有交往和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这样普遍

的程度.以致私有制和分工变成了它们的桎梏的时

候,分工才会消灭"l2.

47

吴楠/马克思哲学革命视阈中的人本观

由于"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人本身的活动创造

出来的物化社会关系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

他对立的力量,因此,要使它们之间彼此不发生矛盾,

则只有再消灭分工.马克思想消灭的是与生产关系相

联系的奴役性分工而不是与生产力相联系的社会性

分工.为了消除分工造成的人的片面性,实现自主活

动,各个人还需"占有现有的生产力总和",因为"这种

自主活动就是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

才能综合的发挥"].这不仅是实现自主活动的需要,

同时又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无产阶级因为完全失

去了自主活动,所以能够实现自己的充分的,不再受

限制的自主活动,成为革命的主导力量.这种占有是

由客观物质条件与无产阶级本性所决定的,"占有只

有通过联合才能实现",而且"占有也只有通过革命才

能得到实现"].这种联合同时又具有"普遍性",是以

世界市场的存在为前提的.因而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

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

人的自主活动是对自由自觉活动的扬弃.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预想未来共产

主义社会人的活动应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活动是

建立在主观善良意志"应该"基础之上的.在《形态》

中,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新的历史观.把人受物统治

奴役的批判建立在历史地分析现代私有制社会内在

矛盾的基础之上.并把人摆脱物的束缚的活动暂定为

"自主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此时没有抽象地谈"自主

活动",而是历史地分析."在以前各个时期,自主活动

和物质生活的生产是分开的,这是因为它们是由不同

的人承担的.同时,物质生活的生产由于各个人本身

的局限性还被认为是自主活动的从属形式"]."在以

前各个时期"具体是指无产阶级占有制之前,自主活

动只能是少数统治阶级的权利.而广大的被统治阶级

只能被迫从事繁重的生产活动.而只有无产阶级革命

才能实现各个人的自主活动,只有完全失去了自主活

动的现代无产阶级.才能够实现自己充分的,不再受

限制的自主活动,这种自主活动就是对生产力总和的

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所有才能的发挥.过去的一切革

命活动都是有限制的,各个人的自主活动受到有局限

性的生产工具和有局限性的交往的束缚.只有在无产

阶级占有制下,"自主活动才同物质生活一致起来.而

48

这又是同各个人向完全的个人的发展以及一切自发

性的消除相适应的"]."自主活动"是在现实生活中,

人类创造性改变周围世界的,具体的,历史的活动.这

种活动的创造性是有现实条件制约着的,"在这些条

件下.生存于一定关系中一定的个人独立生产自己的

物质生活以及与这种物质生活有关的东西.因而这些

条件是个人的自主活动的条件".在市民社会条件

下,"个人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物化,异化,同时又

表现为不依赖于个人的,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力量"[27/.

人的自主活动需要在历史过程中不断确立和实现.在

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一个具体时期.人们的自主活动必

然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但这并不意味着自主活动

始终处在被动的位置,它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世界.

"这些不同的条件.起初是自主活动的条件.后来却变

成了它的桎梏,它们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一个

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

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

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

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

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勰.

[参考文献】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C].北京:

民出版社,1995:

56:

9.

[2][3][5][6][7][9][10][11][12][13][14]

[17][19][20][22][23][24][25][26][28][德]马克

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中央编译

局编译,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3:

3;11;19;21;63;72;

29;64;63;48;71;71;31;66;73;74;73;74;68;68.

[8]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07.

[15][16]【21][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0:

462;273;516;273.

[18][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

共中央马克恩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

译,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0:

93.

[责任编辑:

吴晓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