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套81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单元质量检测AB卷汇总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55344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18 大小:29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12套81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单元质量检测AB卷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共12套81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单元质量检测AB卷汇总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共12套81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单元质量检测AB卷汇总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共12套81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单元质量检测AB卷汇总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共12套81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单元质量检测AB卷汇总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共12套81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单元质量检测AB卷汇总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8页
共12套81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单元质量检测AB卷汇总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8页
共12套81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单元质量检测AB卷汇总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8页
共12套81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单元质量检测AB卷汇总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8页
共12套81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单元质量检测AB卷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8页
共12套81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单元质量检测AB卷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8页
共12套81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单元质量检测AB卷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8页
共12套81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单元质量检测AB卷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8页
共12套81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单元质量检测AB卷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8页
共12套81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单元质量检测AB卷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8页
共12套81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单元质量检测AB卷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8页
共12套81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单元质量检测AB卷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8页
共12套81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单元质量检测AB卷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8页
共12套81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单元质量检测AB卷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8页
共12套81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单元质量检测AB卷汇总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共12套81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单元质量检测AB卷汇总Word下载.docx

《共12套81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单元质量检测AB卷汇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12套81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单元质量检测AB卷汇总Word下载.docx(1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共12套81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单元质量检测AB卷汇总Word下载.docx

问天也罢,问地也罢,问贾傅,问范公,问苍鹰,问红枫,毛泽东没有月迷津渡,雾失楼台的惆怅,只有坦荡淋漓,视万户侯为粪土的激奋心澜。

毛泽东,这个巨人也是一个在平常的农家出生成长的孩子,只是因为他自己在迷茫中找到了路,找到了灯火,找到了曙光,他的眼睛才变得如此智慧明亮;

他的鼻子才显得高峻雅秀;

他的耳朵才如城似宫;

他的嘴唇才抿得温厚滋润;

他的肩膀才巍峨宽阔;

头发才像自己的书法遒劲飘逸。

他的整个音容都像他的诗词、文章、演讲那样凝重、浪漫、奔腾、壮烈、豪迈!

是的,这个青年很普通、很潇洒、很时尚、很温情、很笃意,因此他会永远屹立在阳光、风雨、冰雪、清风中微笑、思索和遥望。

是的,他的心中血脉里会永远澎湃古老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和三湘山水与韶山乡情的浩气血液和天上黄河流成的汹涌乳汁。

人如山水,山水如人。

思想、情感、意志、梦想、哲学、宗教、生理、艺术会在某个时刻、地点、环境中集结;

会在某种缘分、相知、默契中涅槃;

会在某次颠簸、断裂、缝合中升华。

这便是天地人结合和酿制的千古绝恋和世纪轰响;

这便是艺术精魂共山河生辉的真实写照;

这也是水滴石穿、金石为开的现实启迪;

这更是从容攀登、众山俯首的生动证明。

太阳慢慢地向中天移去,江风也缓缓地穿梭在洲上的络绎不绝的人流笑语里。

橘子洲此刻在悠悠回旋着美好的忆念,生活的斑斓,渴望的甜蜜和梦幻的绚丽。

这些留在曲径上的细微足印,亲密低语,还有照相机镜头前的虔诚面容,都在倾诉对一个远去老乡的深情感激和问候。

如果要说自然之美、人伦之美、艺术之美是酿造冶铸人间天堂和美好人性的神灵,而我要说,不是神灵,而是上帝的愿景和本来的福祉在支配这个可知而未知的世界。

上帝呵你就是祖国,就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和生生息息的黎民百姓。

到橘子洲来吧!

来品读一下湖湘文化和现代文化之积淀相融而锻造的天地之道,平民之心,江河之胆,自然之灵,文化之根吧!

充满阳光、绿色、梦幻的橘子洲呵!

勃发鲜活、雄奇、眷恋的橘子洲呵!

我永远守望你!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点评:

橘子洲,因《沁园春·

长沙》一词成了理想与志向的代名词,成了人们敬仰和守望的精神家园。

本文就是这样一篇借物咏怀的散文。

文章题为“守望橘子洲”,实际上是对湖湘文化和对老一辈革命家的蓬勃激情、豪迈气度的“守望”与赞美。

本文在语言和手法上有许多别致之处:

多用排比和整句,增加了抒情的力量;

文中多处化用诗文典故,典雅蕴藉,增加了文章的深厚内涵。

“悦”读心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所知道的康桥

①这河身的两岸都是四季常青最葱翠的草坪。

从校友居楼上望去,对岸草场上,不论早晚,永远有十数匹黄牛与白马,胫蹄没在恣蔓的草丛中,从容地在咬嚼,星星的黄花在风中动荡,应和着它们尾鬃的扫拂。

桥的两端有斜倚的垂柳与柳阴护着,水是彻底的清澄,深不足四尺,匀匀的长着长条的水草。

这岸边的草坪又是我的爱宠,在清朝,在傍晚,我常去这天然的织锦上坐地,有时读书,有时看水;

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有时反仆着搂抱大地的温软……

②伺候着河上的风光,这春来一天有一天的消息。

关心石上的苔痕,关心败草里的花鲜,关心这水流的缓急,关心水草的滋长,关心天上的云霞,关心新来的鸟语。

怯伶伶的小雪球是探春信的小使。

铃兰与香草是欢喜的初声。

窈窕的莲馨,玲珑的石水仙,爱热闹的克罗克斯,耐辛苦的蒲公英与雏菊——这时候春光已是烂漫在人间,更不须殷勤问讯。

③瑰丽的春放。

这是你野游的时期。

可爱的路政,这里不比中国,哪一处不是坦荡荡的大道?

徒步是一个愉快,但骑自行车是一个更大的愉快,在康桥骑车是普遍的技术;

妇人、稚子、老翁,一致享受这双轮舞的快乐。

(在康桥听说自行车是不怕人偷的,因为人人都自己有车,没人要偷。

)任你选一个方向,任你上一条通道,顺着这带草味的和风,放轮远去,保管你这半天的逍遥是你性灵的补剂。

这道上有的是清荫与美草,随地都可以供你休憩。

你如爱花,这里多的是锦绣似的草原。

你如爱鸟,这里多的是巧啭的鸣禽。

你如爱儿童,这乡间到处是可亲的稚子。

你如爱人情,这里多的是不嫌远客的乡人,你到处可以“挂单”借宿,有酪浆与嫩薯供你饱餐,有夺目的果鲜恣你尝新。

你如爱酒,这乡间每“望”都为你储有上好的新酿,黑啤如太浓,苹果酒、姜酒都是供你解渴润肺的。

……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静地,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你能想象更适情更适性的消遣吗?

④陆放翁有一联诗句:

“传呼快马迎新月,却上轻舆趁晚凉。

”这是做地方官的风流。

我在康桥时虽没马骑,没轿子坐,却也有我的风流:

我常常在夕阳西晒时骑了车迎着天边扁大的日头直追。

日头是追不到的,我没有夸父的荒诞,但晚景的温存却被我这样偷尝了不少。

有三两幅画图似的经验至今还是栩栩的留着。

只说看夕阳,我们平常只知道登山或是临海,但实际只须辽阔的天际,平地上的晚霞有时也是一样的神奇。

有一次我赶到一个地方,手把着一家村庄的篱笆,隔着一大田的麦浪,看西天的变幻。

有一次是正冲着一条宽广的大道,过来一大群羊,放草归来的,偌大的太阳在它们后背放射着万缕的金辉,天上却是乌青青的,只剩这不可逼视的威光中的一条大路,一群生物,我心头顿时感着神异性的压迫,我真的跪下了,对着这冉冉渐翳的金光。

再有一次是更不可忘的奇景,那是临着一大片望不到头的草原,满开着艳红的罂粟,在青草里亭亭像是万盏的金灯,阳光从褐色云斜着过来,幻成一种异样紫色,透明似的不可逼视,刹那间在我迷眩了的视觉中,这草田变成了……不说也罢,说来你们也是不信的!

⑤一别两年多了,康桥,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

也不想别的,我只要那晚钟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田野,独自斜倚在软草里,看第一个大星在天边出现!

徐志摩的这篇散文确实是独具大家风范,他自己的真性情以及一贯的热情洋溢于文章中,且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中细腻的描述更可传达出康桥于其生命中的不可或缺。

全文运用大量的排比和层递,还有语意新奇的形容,华丽的辞藻,深深留下了康桥幽静中时而热闹的气氛,以及四季皆具特色的风光。

阅读本文可见徐志摩一贯绵密秾丽的笔法和写作技法的成功。

我的雨巷

阿 紫

走在古老而幽长的雨巷,来听那如雾如纱的吟唱,那是谁,手握横笛掬香满衣?

是不是我等待了一千年的爱人?

是不是我梦回了千万次的相遇?

其实,你的思念,早已镌刻在我前世的梦里,所以才会到相思如烟的雨巷来寻你。

我留着前世及腰的长发,穿着前世你送我的紫衣,只是,我没有油纸伞,我怕在擦肩而过时,在伞下错过你。

我从古色古香的书页中走来,发梢上飘着纷纷扬扬的雨滴,我沿着你期盼的目光走去,在虚虚实实中寻找前世的踪迹。

那绿绿的雨点在我身上绽开幽幽的心绪,像我想你而芬芳的记忆。

我的心千万次地呼唤你,真的想问问,在莫名地方的那个莫名的你,是不是还记得那个洒落过一地清愁的女子?

是不是还记得,我们在这个雨巷曾经有过的相遇?

悠长的雨巷,悠长的雨,多少个悠长的梦里,我点一支烛光,沏一壶香茶,听你低吟:

风起拈落花,夜来闲听雨……

于是,我相信前世,一定在这个雨巷里走过,那日,也一定飘着这样细细的雨……

多少次我用心聆听那支雨中的短笛,陈年的相思便在我的胸口捂出了六月的天空六月的雨……我把滴泪的心香交给残缺的梦,好想再一次重温你的气息。

听,那支竹笛又在响起,看,黄昏的燕儿正双双地归去,可我日夜思念的人啊,你家在何处?

你的脚步又停歇在哪里?

走在悠长而寂寥的雨巷,我走得娉婷而美丽,掌心里滴满苦涩的泪和天上的雨,如果我能将泪和雨分离,那么单数想你,双数也想你……

悠长悠长的雨巷,悠长悠长的雨,那是谁,手握横笛掬香满衣?

我知道,如果没有遇到你,每个轮回,我都会到雨巷来寻你,依旧是及腰的长发,依旧是前世的紫衣,只是不撑油纸伞,我怕擦肩而过时,再次再次错过你……

自从戴望舒的名作《雨巷》诞生后,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成为歌咏不绝的经典词语,成为邂逅相遇缠绵忧伤的代名词。

这篇优美的散文的境界来源于经典,是雨巷意境的继承和延续,但又有所创新和拓展。

在作者笔下,悠长的恍若隔世的雨巷承载着满腔的希望和期待,是一份挥之不去的浪漫心情。

那浓得化不开的相思,那种执著守望的情愫,浸透了每一个文字。

文章对事物浓墨重彩极力铺陈渲染,于现实与想象中自由徜徉,给人诗情画意之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恩永存我心

鹰击长空,感谢阳光的召唤;

鱼翔浅底,感谢河水的托浮;

秋实累累,感谢春天的孕育;

花香幽远,感谢清风的承载。

感恩存于自然,存于我心。

自然之春

清晨,推开房间的小窗,呼吸新鲜的空气,感谢自然的美好;

走出屋门,脚踏松软的地毯,感谢自然的和谐;

来到树林,感受绿荫下的清爽,感谢自然的舒适;

走进溪水,聆听潺潺的水声,感谢自然的节奏。

自然,带给人春的气息。

生命之夏

来到花坛,花朵怒放着,感谢生命的美丽;

走向大海,海浪奔腾着,感谢生命的激昂;

仰望蓝天,蓝天映衬着白云,感谢生命的奉献;

进入森林,老虎怒吼着,感谢生命的豪放;

站在墙角,花藤攀援着,感谢生命的进取;

老燕归巢,小燕喳喳叫着,感谢生命的亲情。

生命给人以夏的活力。

科技之秋

手持话筒,与远方亲人通话,即使相隔万里,也可问寒问暖,感谢科技缩短了距离;

敲击键盘,写出优美的诗句、意蕴深远的文章,点击鼠标,打开知识的宝库,传诵最新的消息,感谢科技带来了方便;

启动汽车,奔驰于辽阔大地,乘坐飞机,翱翔于广阔蓝天,驾驶快艇,穿梭于浩瀚海面,感谢科技,拉拢了异域;

搭乘宇宙飞船,冲出大气层,冲向了广阔的宇宙,登陆月球,破解了人类千年的谜团,感谢科技,开阔了人的视野。

科技让人尝到秋的丰收。

文明之冬

走在街头,盲人不必畏缩,自有路人伸手,感谢文明拉拢了人心;

来到公园,昔日的垃圾已烟消云散,自有游人伸手,感谢文明唤醒了人们的公德;

进入集市,买卖的口角已不再发生,自有旁人伸手,感谢文明提高了人们的觉悟;

坐在海边,落水者不再惊恐,自有好人伸手,于是,大海中的救援已不再迟疑,感谢文明使人性的纯美重现光彩。

文明让人感到冬天的阳光,凋零的花朵也会重新绽放。

鸟栖息于树,树依傍于水,水奔流于山,山崛起于地。

本文思路清晰,结构整齐,层次分明,语言优美,联想丰富,为读者阐释了大自然美妙的景物与人类社会深挚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与对人类的谢意。

本文各段采用排比修辞手法,用优美的语言将事物融会贯通,更突出了大自然春夏秋冬和人类社会的美好。

作者的感恩之心贯穿全文,意蕴丰富,堪称佳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话题三高风亮节

中国女子:

非同寻常的字眼

一九三八年十月,东北抗日联军的八名女官兵,面对凶残的日伪军背水一战,弹尽粮绝,手挽手,毅然沉入波涛滚滚的乌斯浑河,年龄最大的冷云二十三岁,最小的王惠民仅仅十三岁,惊天地,泣鬼神。

一个民族的不朽魂灵,震撼人心,这就是中国女子,日军指挥官也颤抖了,哀叹:

“连女人都不怕死,中国灭亡不了。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下午,请愿民众集会,抗议列强侵犯我国主权,军阀段祺瑞下令执政府卫队开枪,造成死者四十七人,伤者一百五十多人的惨案,其中遇难者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等。

惨案发生后,鲁迅、周作人兄弟二人分别写了文章,鲁迅在著名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找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鲁迅言之凿凿,情之殷殷,振聋发聩。

周作人在《三一八》说鲁迅的文章:

“他的话是对的。

”他还列举:

日本《北京周报》上明观生《可怕的剎那》附记中的一节话:

“在这个混乱之中最令人感动的事,是中国女学生之刚健。

凡有示威运动等,女学生大抵在前,其行动很是机敏大胆,非男生所能及,这一天女学生们也很出力。

在我的前面有一个女学生,中了枪弹,她用了毛线的长围巾扪住了流出来的血潮,一点都不张皇,就是在那恐怖之中我也不禁感到佩服了,我那时还不禁起了这个念头,照这个情形看来中国将靠了这般女子兴起来罢”;

《北京周报》社长藤原镰兄也在社论中说:

“据当日亲身经历,目睹实况的友人们所谈,最可佩服的是女学生们的勇敢。

在那个可怕的悲剧之中,女学生们死的死了,伤的伤了,在男子尚不能支持的时候,她们却始终没有失了从容的态度。

其时他就想到中国的兴起或者是要在女子的身上了。

周作人对上述的文字评价说:

“这《北京周报》是用日本文写,办给日本人看的报,所以意见有时也还正确,不像汉文报的故意歪曲。

三一八惨案中的刘和珍、杨德群等女子的沉勇刚毅、临危不惧、互相救助、殒身不恤,鲁迅的讴歌,周作人的记述,日本人的评论,上升到一个民族的希望,“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且不说花木兰从军、穆桂英挂帅等女子的事迹,这些太遥远了,近现代,秋瑾、赵一曼、江姐、张志新,等等,舍生取义,宁死不屈,再读读上面的文字,这就是中国女子,惊心动魄的伟大,一个民族的骄傲。

中国女子,这个非同寻常的字眼,是泰山,是大海,有过之而无不及,民族的希望,民族的脊梁,“谁说女子不如男”。

(摘自香港《大公报》)

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叱咤风云的热血男儿固然可歌可敬,然而那些巾帼不让须眉的红装女子也功不可没。

文章截取了近现代历史上影响巨大的“八女投江”和“‘三一八’惨案”中的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等人的事迹,讴歌了中国女子的临难从容和宁死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中国女子的崇敬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巴金灵魂的苦难和自由

——纪念世纪老人巴金与世长辞

有的人走了,带着遗憾和内心的惭愧;

有的人走了,带着迷惘和未知答案的问题;

有的人走了,带着一半的清醒和一半的醉。

巴金的一生,有人说留下了等身之著和不朽的文学丰碑,有人说留下了一个人用生命观望中国一个世纪的沧桑感悟,有人说留下的是谎言中的真实,也有人说留下了一部灵魂在苦难和自由中的挣扎史。

苦难是自由的伙伴,迷途中的人生一旦觉醒,精神上因为自责而陷入一场因为清醒而出现的苦难,最终转换成巴金重新追求精神自由的力量源泉。

自由如此重要,晚年的巴金已经不屑于文字辞藻的华美精致,他只“讲真话”。

时间一定会洗去《随想录》的平凡外衣,巴金的一生,在《随想录》中凝固,更在《随想录》中升华。

当巴老在50年后重返巴黎,他能够深刻的感悟卢梭、伏尔泰、雨果、左拉等人类思想启蒙巨匠的自由灵魂,他更重新拾取年轻时在巴黎创作《灭亡》的精神状态,50年前后的精神苦难来自不同的思想动因,但是又具有完全一样的人生意义,苦难让人清醒,苦难让人们出发,去寻找灵魂的自由。

写作再次成为巴金的灵魂自由的羽翼,而《随想录》的平凡叙述中,又贯串了多么深沉的激愤和痛苦!

《随想录》并不仅仅是一个真诚的老人在晚年的道德之作,也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巨人最后的艺术辉煌,更不仅仅是一个人生的简单总结,《随想录》本质上成为描述苦难和灵魂自由的一个死结,成为整个世纪中国的悲剧的最低音。

巴金与郭沫若、茅盾、费孝通、梁漱溟等学者达人们一样,在拨乱反正之前的20年,出现一段学术深研和创作思考生命的空白,灵魂遭遇桎梏,自由意识被一个巨大的催眠机器封死在真空,人的尊严、原则、道德成为一幕幕人间悲喜剧的虚假道具,越是君子越做小人,巴金也不例外的陷入梦幻模糊中的道德扭曲。

每思及此,一个苏醒后重温噩梦的老人,苦难和屈辱死死缠绕他的整个晚年生活。

要自由,只有直面苦难。

沈从文可以说自己一生带着清白无怨无悔地离开,巴金却说着自己过去的丑陋一面,说着回忆自己噩梦的“真话”,《随想录》回旋着“我不丑陋谁丑陋”“我不忏悔谁才忏悔”的主旋律,巴老在解剖自我的苦行中,得到了解剖全民族灵魂的丰硕回报。

文革博物馆只是一个小小的手术刀,部分的割去民族血液中不光彩的过去,在给我们带来痛苦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争取灵魂自由的一扇门。

对巴金而言,《随想录》不仅仅见证他的真诚,也不仅仅见证一个灵魂对自由的追求,更大的意义在于,《随想录》客观地见证了一段全民族灵魂失主的混沌和噩梦,他只是希望尽量地提醒大家,不要让噩梦重演。

晚年的巴金,多次提到安乐死的愿望。

一个敢于直接面对精神的苦难,敢于鲜血淋漓的解剖自我,把丑陋和赤裸身躯展示给读者的老人,他真的没有勇气面对生死、面对人生最后岁月的痛苦吗?

对巴老而言,更大的生的痛苦源于精神不得自由,在《随想录》之后,更多人生意义、社会意义的难题困扰着一颗睿智通达的大脑,也许巴金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中,呼吸对他的唯一意义,就是获得感受苦难的权利。

苦难不是巴金的敌人,但是通过感受苦难,他的灵魂如何解脱?

我想,死亡是一个最冰冷的答案,一个最真切的答案。

巴金所有的坚持,都是“对于自己人格完善的坚持”。

我们纪念巴金,就要好好地继承巴金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坚持人格的完善,即使遭受肉体的苦难也要追求灵魂的自由。

做一个战士

巴 金

一个年轻的朋友写信问我:

“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回答他:

“做一个战士。

另一个朋友问我:

“怎样对付生活?

”我仍旧答道:

《战士颂》的作者曾经写过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