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与不同年纪幼儿的家长沟通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55475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 与不同年纪幼儿的家长沟通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七章 与不同年纪幼儿的家长沟通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七章 与不同年纪幼儿的家长沟通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七章 与不同年纪幼儿的家长沟通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七章 与不同年纪幼儿的家长沟通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七章 与不同年纪幼儿的家长沟通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七章 与不同年纪幼儿的家长沟通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七章 与不同年纪幼儿的家长沟通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七章 与不同年纪幼儿的家长沟通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七章 与不同年纪幼儿的家长沟通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第七章 与不同年纪幼儿的家长沟通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第七章 与不同年纪幼儿的家长沟通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第七章 与不同年纪幼儿的家长沟通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第七章 与不同年纪幼儿的家长沟通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第七章 与不同年纪幼儿的家长沟通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第七章 与不同年纪幼儿的家长沟通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第七章 与不同年纪幼儿的家长沟通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第七章 与不同年纪幼儿的家长沟通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 与不同年纪幼儿的家长沟通Word下载.docx

《第七章 与不同年纪幼儿的家长沟通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与不同年纪幼儿的家长沟通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七章 与不同年纪幼儿的家长沟通Word下载.docx

2.帮助家长解决孩子不跟教师学习的烦恼

孩子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只要一到亲子班,就到处摸、到处看。

家长想让他参与教师设计的活动,但孩子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多家长为此感到烦恼。

教师要向家长解释这种现象在早教班很普遍。

早教班的孩子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阶段,他们只知道自己的感觉与需求,不理解也无法顾及他人的感觉与要求,所以不易与他人合作、轮流或者分享。

家长要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理,不要强迫他马上参加早教活动。

在安全的情况下,家长要满足他看看这儿、摸摸那儿的心理需求,让他喜欢这个“教室’’和“课堂"

,以后他就渐渐地开始关注和参加活动了。

同时,教师要提醒家长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对孩子的行为大惊小怪,更不要对孩子发脾气。

因为采取粗暴的态度对待孩子,常导致孩子更强烈的反抗,形成孩子逆反、退缩、孤僻等不良的性格。

如果孩子实在闹得厉害,家长可以带孩子暂时离开现场。

转移注意力对年龄小的孩子比较有效,家长要避免与孩子发生正面冲突。

3.帮助家长解决孩子在早教斑怯生胆小的烦恼

孩子初上亲子班,一般都会有胆小害怕的表现,教师要跟家长分析孩子在这一时期特有的心理特点。

l一3岁是孩子发展陌生概念的关键期,他对亲人和熟人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对陌生人开始防备。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孩子回答不回答问题,家长都要主动跟他交流。

孩子虽然还不擅长说话,

但是很擅长听话,他不但能理解,而且还能记在脑子里,就差清楚地表达出来的能力了,但这一步需要孩子相应的语言发音器官发育完善才能达到,所以教师要劝家长不要着急。

可以指导家长抓住孩子的兴趣点,激发他的表达欲望。

比如,有的孩子特别喜欢汽车或者娃娃,如果早教班有这些玩具,就可以拿它们做交流主题;

如果早教班没有,可以让孩子从家里带来,激发孩子在众人面前“露一手"

的表现欲望,刺激他口头表达的动力。

另外,提醒家长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他“内向、不爱说话”,给孩子的性格特点过早下结论,不利于他的主动发展。

4.提醒家长从三个方面做好入园准备

很多家长带孩子上亲子班的直接目的是帮助孩子提前了解和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所以他们很关心孩子的入园准备问题。

教师要提醒家长平时帮助孩子在以下三个方面多加锻炼,这样孩子的人园适应会更加顺利一些。

(1)生活方面。

家长要培养孩子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吃饭以自己用勺吃为主,以大人偶尔喂为辅;

可以自己大、小便,或者知道告诉老师要大、小便了;

能自己或者配合大人穿脱衣服;

能不依赖大人,自己睡小床,等等。

(2)语言方面。

家长要帮助孩子形成一定的语言倾听和表达能力,比如,能简单地表达自己;

如果说不清楚,在听明白老师的话后有一定的语言、表情或者动作反馈,等等。

(3)交往方面。

家长要帮助孩子适应环境并具备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比如,对陌生的环境不是特别害怕;

平时能在外面与小朋友玩一会儿;

有朴素的同情心;

初步知道不应该用“打、砸、抢”的方式跟小朋友交往,等等。

5.为家长剖析幼儿入园的普适年龄

家长很关心孩子的人园年龄问题,不能确定孩子到底多大上幼儿园最合适。

客观地说,孩子的个体差异很大,很难准确地说某一个年龄适合所有的孩子人园。

但是,从幼儿分离焦虑心理的发展规律而言,建议孩子3岁以后再上幼儿园。

因为2岁左右是宝宝分离焦虑最敏感的时期,也就是说如果孩子暂时离开自己所熟悉的家长和环境,面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会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甚至恐惧反应,比如,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在幼儿园不吃、不睡、不玩,很不愉快,等等。

3岁以后,孩子的心理发展相对成熟些,对分离现象的正确判断和适应能力更强了,知道妈妈走了还会回来的,并不是被妈妈抛弃了,能够暂时容忍与妈妈的一段分离,他们刚上幼儿园所承受的分离之“痛"

因此也要轻一些。

而分离焦虑降低有利于孩子身体的发育和心理上的健康发展。

二、与小班幼儿的家长沟通

吴老师所在的小班教室前面不远处有一棵大树,后面经常会躲着一些“探头探脑”的家长。

有的家长把孩子放在班里以后舍不得走,就躲在大树后面,一听见孩子哭,就冲进教室安抚孩子,于是聪明的孩子明白了可以用哭声留住家长。

有的孩子好不容易心情平静下来了,无意间发现躲在大

树后面或者窗户外面的家长,他明白了原来家长没有走,他更加受不了了:

为什么骗人?

为什么不上班也不带自己走?

爸爸妈妈不爱宝宝了吗……家长的这种做法导致教师之前的安抚工作前功尽弃。

可见,很多孩子的入园适应能力差是家长无意中造成的。

从某个角度来说,孩子适应集体生活难,

与其说是由孩子的分离焦虑导致的,不如说是由家长的分离焦虑导致的。

家长的心态如果能够放松,相信会大大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

针对上述案例中的情况,教师应该怎样与家长进行沟通呢?

1.提醒家长放松心态,帮助孩子缓解分离焦虑

小班家长心疼刚人园的孩子是可以理解的,也表现出愿意配合教师缓解孩子人园心理压力的倾向,但是仍然难以控制自己的担心与不安。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要耐心地与家长反复沟通,另一方面要照顾好孩子的生活、健康与安全,真正免除家长的后顾之忧。

同时,还要向年轻父母提供一些实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教育策略。

(1)铺垫分离的心理经验。

平时,家长在陪伴孩子玩耍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远远地看着孩子,不要总是陪在孩子身边,以减少孩子过分依恋家长。

家长外出的时候,一定要当面与孩子告别,告诉他自己干什么去了、什么时候回家,鼓励孩子等着家长回来,并让孩子看着家长走,跟家长说再见。

这些做法为孩子坦然接受分离现象铺垫了心理经验。

(2)带领孩子正视分离。

有的家长会采取趁孩子不注意的时候悄悄离

开,或者放下孩子转身就走等不辞而别的方式,这样不但不能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反而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与信任感,让他们对分离产生强烈的恐惧心理。

其实,妈妈可以蹲下来对孩子说:

“妈妈知道你看见妈妈离开了会很难受,但是妈妈必须要上班。

如果你难受就哭一会儿,你是想哭5下,

还是想哭10下?

妈妈陪着你。

”对于孩子来说,不让他哭,他做不到;

让他少哭,他做得到。

孩子的情绪压力得到适当释放,有助于降低分离焦虑的程度。

(3)让孩子带上心爱的小物件到幼儿园。

陌生感和孤独感会加剧焦虑体验,让孩子带上自己的依恋物则有助于抚慰孩子的不安情绪。

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图书或者妈妈的小毛巾、家里的小枕巾等物件并带到幼儿园,把它们当成陪伴自己上幼儿园的好朋友,想家的时候可以看看它们、摸摸它们,对它们说说心里话,这是缓解幼儿焦虑情绪的好办法。

(4)避免消极心理暗示。

家长平时千万不要说“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之类的话。

同时,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对孩子上幼儿园的怜惜和不舍之情,以免刺激孩子对分离产生敏感的情绪。

2.鼓励家长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让孩子在锻炼中成长

最初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家长不放心的事情很多,但大都是围绕幼儿园与家庭的环境差异造成的:

幼儿园是集体生活环境,有各种制度与秩序,以前在家里自由自在的宝宝能适应各种约束吗?

孩子在家里时,全家人都围着他转,能随时满足他的各种需要,而现在幼儿园一个班级里有一二十个小朋友,教师要照顾全班小朋友,因此很多事情宝宝必须等待和忍耐,他受得了吗?

实际上,问题并没有家长想象得严重,家长低估了孩子的适应能力。

孩子适应幼儿园新环境的能力来源于两个力量:

自我成长的力量和教师帮助的力量。

孩子最初待在幼儿园的时候,虽然不愿意接纳老师和小朋友,但他会察觉到老师和小朋友都不会伤害自己,在这里他是安全的;

虽然他

吃饭和睡觉都不是很主动,但是作为人的本能,他知道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单调了可以听老师唱歌、讲故事,他明白在这里是有保障的;

虽然早上分手的时候哇哇大哭,但他却一直记着妈妈说下班就来接自己,虽然等待是难熬的,但他知道等一等是有希望的;

虽然在家里自由自在很开心,但是他发现在幼儿园里守规则会得到老师的表扬与奖励,他晓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规则,“入乡随俗’’能换来快乐,所以在这里失去点“小自由’’也是值得的。

总之,孩子会主动调动自己的情绪、态度、认知与能力,去探索集体生活的法则与自由的分寸。

3.告诉家长孩子入园后生病不可怕,要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生活的好习惯

新入园孩子之所以容易得病主要是由于集体生活中孩子之间交叉感染造成的。

于是,家长就担心了:

总不能一有小朋友生病就把孩子接回家吧?

实际上,与他人接触少的孩子未必就是健康、有抵抗力的孩子。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公布的一项研究指出,适度地让孩童感染疾病,反而对免疫系

统有强化巩固作用,从长远的发展过程来看,这将帮助孩子增强抵抗力,逐渐改善孩子的体质。

孩子新入园都有一个适应期,教师要引导家长以积极的态度帮助孩子一起渡过难关。

比如,平时提醒孩子多喝白开水,帮助孩子养成随渴随喝的习惯,不要让孩子总是喝饮料;

矫正孩子偏食的习惯,保证营养摄人的均衡;

经常带孩子锻炼身体,做适当消耗体能的运动,不能总是让孩子“静坐"

如果孩子生病了,就把孩子接回家接受治疗,痊愈以后再送孩子上幼儿园。

4.指导家长帮助孩子做到“快乐起床不迟到”,提高孩子的出勤率

很多家长为孩子起床磨蹭感到烦恼,教师可以帮助家长出主意,让孩子做到“快乐起床不迟到”。

孩子起床需要从深睡进入浅睡再进入觉醒三个阶段,孩子的睡眠比大人深沉,因而从深睡到觉醒的过渡时间也比成人长。

成人高强度、高频率的喊叫孩子起床,会造成孩子难以适应、周身发懒、情绪烦躁,所以家长要给孩子一定的缓冲时间,提高叫孩子起床的艺术。

比如,提前15分钟播放固定的起床音乐,每隔5分钟加大一点音量,同时打开窗帘或开一盏小灯,一边附耳轻声地叫孩子的名字。

此外,大多数孩子都有痒痒肉,这是孩子敏感、容易兴奋的部位,家长可以轻轻地挠孩子的痒痒肉,这也有助于孩子的觉醒。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让孩子晚上早入睡。

早睡决定早起。

现在很多孩子陪家长玩得很晚才睡觉,造成第二天的贪睡。

所以,家长要减少晚上看电视或者加班的时间,为孩子营造安心睡眠的环境。

此外,家长鼓励孩子坚持每天上幼儿园也很关键。

如果孩子上幼儿园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的状态,孩子就会觉得幼儿园可上可不上,所以早上起床可以按时也可以不按时。

因此,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家长就要鼓励孩子天天入园。

5.告诉家长孩子出手打人有原因,帮助孩子学会交往是关键

孩子爱出手打人是家长很担心的一件事,主要是因为小班孩子自我保护过度以及不善于用语言表达需求造成的。

教师可以指导家长采取三步法矫正孩子。

第一步:

当孩子打人的时候,家长首先抱住孩子,阻止冲突升级,不要用批评和惩罚的口气吓唬孩子,也不要用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打孩子的教育方式。

第二步:

尝试理解孩子的心理

需求。

孩子打人的初衷并不是想让对方痛苦,而是还不会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心理需求,因此,家长可以蹲下来问孩子,诸如“你是怕他抢走你的玩具吗”、“你是想与他一起玩吗"

、“你是想玩他的玩具吗"

等问题,观察孩子对哪个问题产生反应,以确认孩子打人的原因。

第三步:

用语言引导孩子正确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意图,逐步学会“君子动口不动手"

的语言交往方式。

如果家长判断孩子是因为担心他人抢玩具而打人,就可以跟孩子解释:

“他发现你很会玩,他是来看看你的玩具的,他并不想抢你的玩具。

如果你给他看看你的玩具,你们以后就是好朋友了!

渐渐地,孩子提高了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与其他小朋友和睦相处的能力也就会越来越强了。

三、与中班幼儿的家长沟通

新学年孙老师开始做中班班主任,她发现班里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差别很大。

有的家长还延续孩子在小班的状况,只关心孩子的生活,只要孩子在幼儿园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就行,不对孩子提“过高”的要求;

有的家长希望中班老师多教点知识,不能再像小班那样“浪费"

时间了。

长期带班的丰富经验让孙老师认识到孩子上中班以后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所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是不同于小班的,家长对此未必完全清楚,教师有必要跟家长逐一沟通,而不是一味地限制或者拔高孩子的发展水平。

面对案例中的情况,教师应该如何与家长沟通呢?

1.鼓励亲子运动,促进幼儿体质的全面发展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生病就是健康,事实上,孩子不但要健康,还要强壮,成人有义务帮助孩子的各项体质发展指标达标甚至优秀。

小班幼儿尚处于发展基本动作与活动能力的阶段,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及灵活性等方面还有待发展;

中班是孩子锻炼和提高身体素质的关键期,而体能的发展依赖良好的运动习惯和运动方法。

孩子每天在幼儿园有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在家里也要有适当的运动量,尤其是节假日,家长要带孩子散步、跑步、做运动游戏或亲子操,这是孩子体能发展不可缺少的途径。

但现实状况是,不少家长自己没有养成运动的习惯,又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包办代替,结果限制了孩子的体能发展。

教师要经常给家长渗透运动锻炼身体的观念,并提供相应的家庭运动游戏,鼓励亲子运动,促进幼儿体能的增强。

2.尝试家务劳动,培养幼儿的爱心与动手能力

中班开始有值日生,以便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和关心他人、服务他人的意识,与此相对应,孩子在家里也应该做一些家务劳动。

有的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仅替孩子做值日生的活动,在家里更是没有给孩子提供锻炼自我及服务他人的机会。

适当的家务劳动可以帮助孩子走出自我的小圈子,丰富他的内涵与修养,让孩子变得有爱心、有胸怀,能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和幼儿园环境。

教师还要提醒家长不要对孩子的家务劳动给予过多的物质奖励,因为家务劳动是家庭成员的义务,孩子应该是心甘情愿和不计报酬的,这样的家务劳动才能发挥对孩子全面发展的意义。

所以家长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不要频繁,要给孩子更多的精神奖励,如表扬、拥抱、亲吻或者与孩子一起做游戏等。

3.支持同伴交往,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小班幼儿喜欢各玩各的,同伴之间缺乏真正的互动与交往;

中班幼儿的交往需求则大大增强,但是他们的交往技巧还有待发展。

他们经常发生冲突与矛盾,甚至大打出手,这时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方法非常重要。

有的家长看见孩子起了冲突就前去干预平息,有的护短的家长甚至会训斥其他孩子,这些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因为中等程度以下的冲突是孩子学习理解他人、锻炼人际交往技巧的机会。

冲突使孩子感受到他人与自己不一样的的想法,为了达成共识,大家需要协商,而协商的技巧更需要在一次次的冲突中去揣摩。

此外,孩子之间是完全平等的,不像在家里总有人让着自己,所以适度的冲突也有助于孩子走出“以自我为中心"

的思维习惯,让他们逐步学习遵守人际交往的规则。

有的家长不太了解中班幼儿的交往特点与教育方法,教师在必要的时候需要与家长进行深度沟通。

4.改善教养方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班幼儿不像小班刚人园时总是怯生生的,开始变得活泼大方起来,活动能力也大大增强,有的孩子则显得比较浮躁好动,对班级教师及其家长的教育能力提出很大的挑战。

教师除了在幼儿园对这样的孩子加强正面教育以外,还要帮助家长改善教养方式,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教师要善意地提醒家长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与工作节奏。

激烈的竞争与工作压力容易使年轻的父母紧张、焦虑、不安,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频繁地表现出过激言行和不满情绪,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还有的家长自身情绪发展不够成熟,平时比较情绪化、容易急躁,遇事缺少耐心与冷静,也给孩子树立了负面榜样。

其次,在教养方式上,教师提醒家长既不要过度放任也不要过度限制孩子。

家长过度放任或者过度限制孩子,都有可能导致孩子浮躁好动。

有的年轻父母比较崇尚自由教育,对孩子疏于管理,任其“自由”发展,导致孩子放纵、散漫、浮躁。

有的父母则相反,对孩子严加管教、严加保护,过多限制孩子的自由活动,忽略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自己的空间,导致这些孩子在家长面前服服帖帖,一旦离开家长的视线,就像脱缰的野马,大肆发泄被禁锢的情绪,出现更多的浮躁行为。

因此,家长对孩子要既不放纵也不压制,要为孩子营造收放有度的教养环境,以有效避免幼儿浮躁行为的发生。

5.优化亲子关系,锻炼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弱,是很多教师和家长遇到的难题。

自我控制能力的强弱既与高级神经系统的发育水平有关,也与后天的教养环境密切相关。

一般情况下,中班幼儿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相互转化能力普遍增强。

而孩子间之所以出现自我控制能力的差异,与亲子关系类型有一定的

关系,教师需要对某些家长加强指导。

权威型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发展自我控制能力,而专制型和放任型的亲子关系则不利于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因为专制型家长在教养方式上依赖惩罚,惩罚可以暂时抑制孩子的不良行为,是因为孩子慑于家长的严厉才被动服从的,这不利于孩子内化家长的教导。

惩罚使孩子的心理发展只停留在外在的、他人控制的水平上,一旦缺乏家长的管教与控制,孩子就不再对自己加强管理。

放任型的家长则对孩子缺乏约束与教导,导致孩子的规则意识建立不起来,自然随意妄为,无从锻炼自我控制能力。

权威型的家长既对孩子有教导,又鼓励孩子发展独立性,亲子之间交流、沟通和商量的机会也比较多,使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渐内化家长有益的教导,遇到困难、犯了错误不害怕、不逃避、不撒谎,而是坦然接纳现实、积极接受帮助、主动调节自我,使孩子真正成为自我控制的主人。

四、与大班幼儿的家长沟通

盈盈的爸爸来接盈盈回家的时候,盈盈拉着爸爸的手不让走,她指着放在班级的一本“书”说:

“爸爸,你看这是全班小朋友一起做的一本书,这一页是我画的。

”爸爸说:

“这些都是你们画的画,这画的是什么呀?

”盈盈说:

“小学100问。

”爸爸很好奇:

“小学有什么好问的?

”盈盈自豪地说:

“小朋友有好多好问的。

”“都有哪些呀?

”“小学生在哪里做操?

小学生吃什么饭?

小学有王老师吗?

上了小学以后,还能回幼儿困吗?

忍不住想尿尿怎么办?

想幼儿园老师怎么办?

不会写作业怎么办?

反正好多好多。

”“你们不用那么操心,到时候自然就好了。

”“爸爸,老师还要带我们参观小学,我们要问小学生好多问题呢!

”女儿说到这里,爸爸意识到在孩子的心里,

小学确实有很多好问的,自己以前怎么没意识到这一点呢?

还是大班老师有经验、有方法。

在与大班幼儿的家长沟通时,教师应该怎么做昵?

1.提醒家长注重幼小衔接教育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到了年龄就该上学,不需要什么准备。

的确,上学是适龄儿童的权利,每个适龄儿童的入学资格都是平等的。

但入学资格平等不等于入学能力相同。

因为入学能力涉及孩子的身体素质、智力水平、心理年龄、前期经验、早教质量、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每个孩子在入学能力上的不同。

入学资格平等要求我们尊重每个孩子上学的权利,入学能力不同要求我们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

幼儿教师要和家长一起合作对孩子进行适宜的幼小衔接教育。

如果家长只是简单地告诉孩子该上小学了,而没有给孩子时间慢慢消化和吸收“上小学"

的概念和“学生’’的意识,他虽然也会配合家长的要求上小学,但是突如而来的生活与学习变化缩短了孩子的心理适应期,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入学适应。

2.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入学要面临的变化

孩子从幼儿园到上小学,是一个很大的转折。

让孩子能够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是每个家长的心愿。

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面临六个方面的重大变化:

(1)师生关系的变化。

幼儿园教师像妈妈一样既关心孩子的学习,又关心孩子的生活;

而小学教师以关心孩子的学习为主,孩子的生活问题需要自己料理,这种变化使孩子感到有些紧张和压力。

(2)同学关系的变化。

幼儿园小朋友大多数都是附近社区的,彼此比较熟悉,交往方便;

小学的新同学来源则要广泛和复杂些,最初大家比较陌生,孩子需要一段时间了解同学的个性、兴趣、爱好和交往方式,然后才能交上朋友。

这段时间会让孩子有一定的陌生感与寂寞感。

(3)行为规范的变化。

幼儿园一日三餐两点,有午睡,幼儿随时可以喝水、上厕所,人园和离园早点儿、晚点儿都没关系,行为规范比较自由和生活化。

但是,小学生不能迟到、不能早退,没有午睡,上课期间不能随便说话或上厕所,行为规范比较严格和制度化。

行为规范从宽松到严谨的变化,会让孩子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4)学习性质的变化。

在幼儿园,孩子在活泼、自由、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成人对学习结果一般没有严格要求;

小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和家长的监督下学习,教师和家长对学习结果都有一定的要求。

因此,小学比幼儿园更加正规的学习性质,有时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5)学习方式的变化。

幼儿园的学习以游戏为主,学习内容比较直观、具体、形象,学与玩交叉进行,孩子容易产生学习兴趣;

小学则实行课堂集体教学,教师的说教比较多,孩子动手操作和参与的机会比幼儿园少。

在小学,教师逐步开始训练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孩子的学习时间变长了、游戏时间变短了,这种比幼儿园单调、枯燥的学习方式会让孩子感到不适应。

(6)期望水平的变化。

在幼儿园,家长和教师以维护幼儿的快乐和学习兴趣为主,没有硬性的学习要求和作业;

到了小学,对孩子则有一定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要求,完成不了学习任务会对孩子进行批评与教育。

此外,同学之间也会相互比较。

凡此种种,孩子感觉承受的期望压力高了。

可见,上小学是孩子一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其中既有新奇和快乐,也有挫折和困难,需要孩子具有相应的能力与心理准备。

孩子上小学初期可能会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如小学生漂亮的书包、校园里的活动设施……然而,表面的兴趣不能持续很久。

所以,孩子对学校的感情需要一定时间的酝酿。

孩子从大班升入小学需要一年的时间,幼儿园大班教师要带领家长一起不断地培养孩子的“学生”意识,让孩子有准备地接受这六大变化。

3.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

有些家长不太清楚幼儿园教育、大班幼小衔接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根本区别。

幼儿园主要是通过游戏让孩子获得直接经验,小学则主要通过课堂书本学习让孩子获得间接经验。

幼儿园的生活是非常丰富的,使孩子获得许多有益于未来发展的宝贵经验;

而小学的生活相对单调很多,教师的说教多,孩子的动手操作少。

面对幼儿园和小学在生活、学习环境

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为了让孩子能够更顺利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