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勘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55543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地质勘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M)

面积

(M2)

设计地面标高

基础形式

 

荷重

(KN)

基础

埋深

翻车机室

1

桩基

干煤棚

推煤机库

输煤配电楼

碎煤机室

木屑筒仓

砖场

卸气站

清水站

场内66/10.5KV变电站

岩土工程勘察目的、任务内容要求和技术依据

1.2.1.勘察目的

本次勘察为详细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目的是正确反映工程项目拟建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掌握各岩土层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对场地的稳定性、均匀性作出合理评价,为工程设计、施工提供所需的岩土工程资料及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评价结论和地基基础方案建议。

1.2.2.任务内容要求

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规划总平面图,了解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设计地坪高程),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

查明有无影响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

若存在时,分析其成因类型、分布范围,预测其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评价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提出预防措施建议。

查明场地内的岩土层结构、分布规律、各层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对各层岩土工程特性进行评价,提供各层岩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及满足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

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查明场地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分析其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评价地下水和土对主要基础结构材料的腐蚀性。

结合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提出本工程抗浮水位建议数据。

查明场地内有无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提供场地抗震设防基本烈度,判明场地土类型及场地类别,划分对抗震有利、一般、不利或危险地段,查明场地内有无液化土层并对液化可能性作出评价。

对地基基础方案(主要包括地基类型、基础形式、持力层选择、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作出分析评价,并提出建议及相关注意事项。

提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冻胀性类别、冻胀等级。

1.2.3.任务依据

岩土工程勘察合同

建设单位提供的建筑规划总平面图。

1.2.4.依据的技术标准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

《土工试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试行)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暂行规定》DB22/T399-2005

《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22/T432-2006

5岩土工程勘察方法、仪器设备、勘察工作布置及其完成情况

1.3.1.勘察方法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等有关规范的技术要求,本次勘察工作采用钻探、取样、室内土工试验、静力触探测试、圆锥动力触探测试、标准贯入试验等手段相结合的勘察测试方法。

1.3.2.仪器设备

钻探:

采用DPP-100型车载钻机,回转及冲击方式钻进。

回转钻进时,采用套管护壁,岩芯管(合金钻头)钻进。

静力触探:

探头采用锥底直径43.7mm、锥尖面积15cm2、侧壁高度57mm、锥角60°

的双桥探头;

微机数据采集,用20T静力触探车进行触探。

探杆长度单节1.0m、直径42mm。

圆锥动力触探:

采用自动脱钩的自由落锤,锤重63.5kg,落距76cm,探杆直径42mm。

探头锥底直径74mm,锥角60°

标准贯入试验:

贯入器采用国内统一标准的标准贯入器。

取土方法:

粘性土采用敞口薄壁取土器,锤击法取土样,取土器直径为108mm。

砂土及碎石土利用冲击钻头取样。

土工试验方法及设备:

采用常规的土工试验仪器设备和规范规定的方法进行土样的常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直剪试验、颗粒分析试验等。

1.3.3.勘察工作量的布置及完成情况

1.3.3.1勘探点的布置

依据建筑规划总平面图,结合建筑物的荷载、结构特点及吉林市区工程勘察经验等,遵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详细勘察阶段第4.1.14~4.1.16条规定,按拟建物周边布置勘探孔232个,考虑了建筑群相互影响的评价要求,勘探孔间距15~25m。

详见“建筑物及勘探点平面位置图”。

勘探孔深度控制及取样和原位测试数量满足相关地基基础方案评价的基本要求。

1.3.3.2勘察工作进程

2011年12月12日对勘探点现场测量定位,12月12日起进行现场工程地质钻探、原位测试等工作,2012年1月4日现场工作结束。

2011年12月12日开始进行室内土工试验,2012年1月5日完成了室内试验分析、成果输出、校审工作。

2012年1月5日起进行勘察资料的综合整理分析、成果图件编制、岩土工程问题计算分析、报告书编制及全部成果资料的校对、审核工作,2012年1月6日提交本项工程详细勘察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3.3.3完成工作量汇总:

详见下表。

表1.3.3.3-1钻探取样工作量统计一览表

钻探孔性质

数量(个)

孔深(m)

下套管(m)

累计进尺(m)

控制孔

14

45.0-48.0

钻探孔

232

3027.40

原状样

106

扰动样

23

取水样

取岩样

表1.3.3.3-2原位测试统计一览表

测试项目

数量统计

孔数(个)

组(点)

总进尺(m)

静力触探测试

49

8.5-13.2

587.10

圆锥动力触探测试

108

8.0-48.0

997.40

标准贯入试验

26

26

表1.3.3.3-3室内试验统计一览表

试验项目

数量

试验方法

粘性土常规试验

常规方法

砂土及碎石土颗分试验

筛析法

压缩试验

中压固结

直剪试验

固结快剪

水质分析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1区域地质构造、水文及气候条件概况

2.1.1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吉林市城区位于松花江中上游的低山丘陵区,属长白山余脉向松嫩平原过度地带,松花江呈反“S”型蜿蜒流经市区。

在大地构造环境上,吉林地区属吉林优地槽褶皱带的吉林复向斜中部。

自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次地壳活动,形成了规模不等、性质不同的一系列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以北西向及北东向、北北东向及东西向断层为主。

在晚古生代及中生代晚期,岩浆活动形成范围较大的海西期及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

出露的二叠系地层主要为杨家沟组含砾砂岩、板岩以及一拉溪组凝灰质砾岩、安山岩、凝灰质砂、板岩等。

松花江河谷及山间谷地发育有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主要为冲洪积作用形成的粘性土、砂土、角砾、园砾、卵石等。

在地壳升降运动的影响下,松花江河谷形成了Ⅰ、Ⅱ、Ⅲ级河谷阶地,发育不完整,分布不对称。

各级阶地堆积物基本呈现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即上部为粘性土及砂土地层,下部为圆砾卵石土地层。

2.1.2区域水文条件

吉林市城区内主要河流为第二松花江,其发源于长白山脉。

一般情况下城区内松花江水位年变幅为1-3米,每年12月至翌年3月为枯水期,4月至6月和9月至11月为平水期,7月至8月为丰水期。

据三道码头水文观测站多年水文观测数据的统计,多年平均流量为406m3/s、最大流量为2800m3/s、最小流量为116m3/s,多年平均水位为186.55m、最低水位为185.95m、最高水位为188.88m。

松花江市区段中上游及下游分别有温德河、虻牛河两条主要支流。

松花江河谷两岸的丘陵区河谷多发育有季节性小溪,雨季有一定流水。

2.1.3区域气候条件

吉林市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春季少雨干燥,多西南风;

夏季炎热多雨;

秋季凉爽,昼夜温差较大;

冬季漫长,干燥寒冷,多西北风。

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年平均风速为3.3m/s左右,4月份风速最大,平均约为4.4m/s。

多年平均气温4.6°

C,历史上的最低气温为-40.2°

C,最高气温为36.6°

C。

多年平均降雨量约为660mm,年最大降雨量为952.2mm,年最小降雨量为338.7mm,降雨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的约63%。

年相对湿度为60-80%左右。

季节性冻土最大冻深为1.70m,年稳定冻结期为11月上旬—翌年4月上旬。

无霜期约130天,年日照时数约2400-2600小时。

拟建工程场地地貌单元为松花江河谷Ⅰ级阶地区,地面绝对高程约为182.02-183.30m,地形比较平坦,详见钻孔平面布置图。

2.3.1岩土层组成

本次勘察查明,在钻探所达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层冲洪积,上部为第四级全新统(Q4al+pl),下部为第三纪中统水曲柳组(N1-2sh)泥岩层。

拟建场地岩土体按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可分9层,自地面向下各层分别为①-1杂填土层、①耕表土层、②粉质粘土层、③粉质粘土层、④粉质粘土层、⑤细砂层、⑥卵石层、⑥-1圆砾层、⑦全风化泥岩层;

现分述如下(参见《工程地质剖面图》等图表):

①-1杂填土层(Q4ml):

局部分布,仅在第ZK1-ZK2,ZK8-ZK11,ZK390-ZK393,号孔一带可见;

层厚为0.50米-1.00米,平均厚度为0.80米;

杂色,松散状态,土质不均,由砖石、粘土、垃圾等杂物近代人工堆填形成,未经压实。

①耕表土层:

普遍分布,层厚为0.50米-1.20米,见于ZK121号孔;

平均厚度为0.69米;

顶板标高为182.35米-183.52米,平均标高为182.96米;

黑色,含10%植物根系,无塑性,松散。

②粉质粘土层(Q4al+pl):

普遍分布,层厚为0.60米-1.50米,平均厚度为1.02米;

顶板标高为181.35米-182.82米,平均标高为182.27米;

黄褐色,可塑状态,无其他包含物,光泽反应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呈层状产出。

其他详见附表。

③粉质粘土层(Q4al+pl):

普遍分布,层厚为0.90米-4.90米,平均厚度为3.39米;

顶板标高为180.35米-182.20米,平均标高为181.26米;

黄褐色,软塑状态,无其他包含物,光泽反应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呈层状产出。

④粉质粘土层(Q4al+pl):

普遍分布,层厚为0.50米-4.40米,平均厚度为1.93米;

顶板标高为176.39米-180.60米,平均标高为177.89米;

灰色,可塑状态,无其他包含物,光泽反应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呈层状产出。

⑤细砂层(Q4al+pl):

普遍分布,层厚为0.30米-3.30米,平均厚度为1.40米;

顶板标高为173.20米-179.40米,平均标高为177.21米;

灰色,由长石、石英、云母等颗粒组成,颗粒级配良好,颗粒形状棱角形为主,湿度为稍湿,据标准贯入试验确定密实度为稍密。

呈层状产出,结构性差。

⑥卵石层(Q4al+pl):

全场地分布;

层厚约为23.7米-25.0米,平均厚度为24.35米;

顶板标高为139.80米-175.05米,平均标高为157.43米;

杂色,颗粒级配良好,颗粒形状圆形及亚圆形为主,颗粒排列不规则,母岩主要为花岗岩等硬质岩石,呈微风化,骨架间由中-粗砂充填。

粒径大于20毫米的颗粒质量占52%左右,湿度为很湿,据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确定密实度为中密-密实。

⑥-1圆砾层(Q4al+pl):

局部分布,仅控制性钻孔ZK48,ZK122,ZK136,ZK138,ZK152,ZK154,ZK160,ZK180,ZK397,ZK398,ZK414,ZK455,ZK459,ZK518,揭露该层;

层厚为11.00米-12.50米,平均厚度为11.96米;

顶板标高为158.60米-159.52米,平均标高为159.00米。

湿度为饱和。

⑦全风化泥岩层(N1-2sh):

控制性钻孔ZK48,ZK122,ZK136,ZK138,ZK152,ZK154,ZK160,ZK180,ZK397,ZK398,ZK414,ZK455,ZK459,ZK518,主要见于,因钻孔未穿透该层,故厚度不详。

最顶板标高为139.80米-141.07米,平均标高为140.57米。

灰黑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主要成份为粘土矿物,据标准贯入试验确定为全风化状态,属软岩。

2.3.2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

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及相关参数详见“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土工试验成果汇总表”。

2.4场地地下水特征

2.4.1地下水的类型及埋藏、分布特点

在勘察深度内,场区地下水属潜水类型。

潜水赋存与卵石及圆砾层中,勘探孔中实测潜水稳定水位深度9.3-9.5m,稳定水位标高173.35-173.55m。

2.4.2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及动态变化

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及径流补给,向松花江径流排泄。

场地内上层滞水分布不均匀,地下水位变化较大;

潜水地下水位随季节变化,每年7~8月份为丰水期,12月至翌年3月为枯水期,水位年变化幅度1.0m左右。

2.4.3地下水与土的腐蚀性评价

依据吉林市区地下水的水质分析资料及有关经验数据,该场地内地下水基本无污染影响。

判定该场地地下水及土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作用,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弱腐蚀作用。

2.4.4地下水渗透系数

依据地区经验:

园砾卵石土取k=80-100m/d。

2.4.5地下水对建筑物的影响

该拟建工程均不设地下室,不需考虑地下水对建筑物的浮力作用。

当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基础方案时,需采取相应的降低地下水位措施。

3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3.1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3.1.1抗震设防烈度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及吉林省地震动参数区划工作图,吉林市城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3.1.2建筑场地类别

该拟建场地在勘探深度内的主要土层为粘性土层、砂土层及卵石土层,根据场地钻孔等效剪切波速210.35-245.69Vse确定该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土;

控制性钻孔揭露该场地覆盖层厚度为42.0~44.2m,据此判别该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

3.1.3不良地质作用评价

经初步判别场地内的细砂层不具备砂土液化条件。

场地及临近地带无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影响。

据调查场地无对工程有影响的古河道、掩埋沟塘、人工洞穴(含地道)、天然洞穴、文化遗址等埋藏物。

3.1.4场地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综上所述该拟建场地稳定性较好,为建筑抗震一般地段,适宜该项工程建设。

3.2场地标准冻深及冻胀评价

3.2.1标准冻深:

根据《中国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线图》,场地土标准冻结深度为1.70m。

3.2.2冻胀性评价:

标准冻深范围内的土层有耕表土、第

层粉质粘土、第③层粉质粘土,其中第

层粉质粘土:

w=29.7,wp=22.2,wp+5<w≤wp+9,冻结期间地下水位距冻结面的最小距离大于2.0m,地基土属冻胀土,冻胀等级Ⅲ级;

第③层粉质粘土:

w=33.1,wp=21.2,wp+9<w≤wp+15,冻结期间地下水位距冻结面的最小距离大于2.0m,地基土属强冻胀土,冻胀等级Ⅳ级。

3.3岩土工程力学性能分析评价

3.3.1各岩土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

根据土工试验、原位测试成果及地区经验综合确定,详见下表。

表3.3.1-1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评价

岩土层序号

岩土名称

承载力特征值fak(kPa)

土工试验

静探测试

圆锥动探

测试

标贯试验

推荐值

粉质粘土

175

160

115

110

165

150

细砂

145

卵石

500

⑥-1

园砾

450

全风化泥岩

250

说明:

3.3.2各岩土层桩的端阻力特征值qpa(kPa)及侧阻力特征值qsia(kPa):

表3.3.2-1桩基承载力计算参数评价

钢筋砼预制桩

干作业钻孔工桩

人工挖孔桩

静压预应力管桩

其他

端阻力

qpa

(kPa)

侧阻力

qsia

35

32

18

16

25

15

13

卵石

5000

2300

7000

园砾

4500

全风化泥岩

2500

表中数据仅作为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估算使用。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结合地基基础设计等级进行静载荷试验检验。

静压预应力管桩评价为地方经验值。

3.4地基基础方案分析评价

3.4.1浅基础方案分析评价

拟建场地上部主要为耕表土和粉质粘土层,土的性质较差,②层粉质粘土层具有一定承载力,埋藏较浅,但厚度较薄;

③层粉质粘土层厚度较大,但承载力较低,结合建筑物的结构、荷载特点分析,该项工程荷载较小的适宜采取③层粉质粘土为持力层的浅基础方案。

3.4.2桩基础方案评价

拟建场地下部第⑥层卵石层分布较稳定,厚度较大,呈密实状态,表层中密,无软弱下卧层,层顶深度4.0-10.0m(标高172.80~178.2m),是良好的桩端持力层。

各拟建物适宜采取桩基础型式,较适宜的桩型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桩、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人工挖孔桩。

3.4.2.1钢筋混凝土预制桩

钢筋混凝土预制方桩(b=300mm)基础方案应选择第⑥层卵石土为基础持力层。

当预制桩桩端进入持力层≥1~2倍桩径且满足设计沉桩贯入度要求时,可按表表3.3.2-1评价的qpa及qsia进行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计算。

桩长应及结合桩顶标高及持力层深度变化特征确定,且应现场试桩。

粉质粘土层易沉桩;

但局部地段细砂层较厚沉桩较困难。

建议选用3.0吨锤,打桩时以贯入度控制为主兼控标高。

贯入度宜通过现场试桩确定,亦可取10-15mm/10击。

对于打入式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存在噪音污染。

3.4.2.2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

人工挖孔灌注基础方案应选择以第⑥层卵石土为基础持力层,采取一柱一桩形式。

当桩端进入持力层≥1倍桩径时,可按表表3.3.2-1评价的qpa及qsia进行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估算。

设计取值应通过单桩竖向静荷载试验检验确定。

桩长应及结合桩顶标高及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要求确定。

建议采取工程降水措施以保证孔底干作业,并采取相应的护壁措施。

大直径人工挖孔灌注桩基本无不良环境影响。

3.4.2.3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目前在吉林市尚缺乏勘察评价和设计经验,若选择此种桩型需进行桩的承载力静载荷试验。

可结合其它地区类似经验进行单桩承载力估算,然后进行工程桩的竖向承载力检验。

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本无不良环境影响。

3.4.3地基的均匀性评价

该场地地貌单元单一,主要地基持力层(对于浅基础方案为③层粉质粘土、对于桩基础方案为⑥层卵石)分布稳定,厚度较大,且持力层顶面标高的坡度均小于10%。

各层地基土的厚度变化较小,主要地基持力层内土的压缩性差异不大。

故该场地地基为比较均匀的地基。

3.5.地基处理与基坑工程评价

3.5.1地基处理

根据工程场地的地基土组成特征及拟选择的地基基础方案,可不考虑地基处理措施。

3.5.2基坑边坡稳定性

该项工程各拟建物均不设地下室,无基坑工程。

4.结论与建议

4.1该拟建工程场地地形平坦,岩土层分布比较稳定,地下水位较低,无不良地质作用影响,属简单场地。

场地适宜工程建设。

4.2建议拟建物翻车机室、干煤棚、推煤机库、碎煤机室采用以⑥层卵石层为持力层的人工挖孔桩方案。

4.3可根据拟建建筑的结构特点和经济分析采取其它桩基础形式,但拟建物翻车机室、干煤棚、推煤机库、碎煤机室不适宜采用预制桩基础。

4.4对于打入式预制桩应选择代表性桩位试打,以合理确定桩长及贯入度。

4.5当采用桩基础方案时,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结合地基基础设计等级进行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检验,并按规定进行基桩桩身完整性检测。

4.6地基基础施工时应及时通知我院参加地基验槽或试桩。

吉林省吉林轻工业设计院有限公司

2012年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