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谦版中央银行学复习资料第三版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55677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广谦版中央银行学复习资料第三版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王广谦版中央银行学复习资料第三版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王广谦版中央银行学复习资料第三版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王广谦版中央银行学复习资料第三版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王广谦版中央银行学复习资料第三版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王广谦版中央银行学复习资料第三版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王广谦版中央银行学复习资料第三版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王广谦版中央银行学复习资料第三版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王广谦版中央银行学复习资料第三版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王广谦版中央银行学复习资料第三版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王广谦版中央银行学复习资料第三版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王广谦版中央银行学复习资料第三版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王广谦版中央银行学复习资料第三版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王广谦版中央银行学复习资料第三版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王广谦版中央银行学复习资料第三版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王广谦版中央银行学复习资料第三版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王广谦版中央银行学复习资料第三版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广谦版中央银行学复习资料第三版文档格式.doc

《王广谦版中央银行学复习资料第三版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广谦版中央银行学复习资料第三版文档格式.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王广谦版中央银行学复习资料第三版文档格式.doc

中央银行的传统职能

1、发行的银行

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成为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其发行的纸币为无限法偿的货币。

2、银行的银行

一方面中央银行处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上,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督管理;

另一方面中央银行通过集中准备金,提供信用以及办理资金清算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服务。

3、政府的银行

中央银行根据法律授权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管金融业,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金融活动,代理国库,并为政府办理银行业务、提供金融服务。

央行垄断货币发行权的原因

1、统一货币形式,保证币值稳定

2、是执行货币政策的基础

中央银行的综合职能

1、管理职能

1制定金融政策、法令及规章制度。

•2监测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

•3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检查监督

•4定期公布与金融有关的信息资料

2、服务职能

政府、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

3、调节职能

1通过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

2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3调控货币流通量和社会信用规模

第二章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即中央银行在履行其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中央银行享有“政府范围内的独立”,而不能完全凌驾于政府之上。

中央银行应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1、央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

2、央行业务专业性、技术性很强

3、央行与政府所处的地位、行为目标、利益需求和制约因素不同

4、与政府其他部门形成互补和制约关系,增加政策的综合效力和稳

定性

5、保证货币政策决策与实施的统一,提高央行运作效率

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1、金融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2、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需要搭配使用。

3、央行的业务活动和监管行为需要国家授权

4、特殊情况下,央行必须完全服从政府的领导和指挥

5、从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关系看,个人的理性行为往往导致社会理性结果的失败,出现“囚徒困境”的局面。

第三章

央行的业务限制

1、不得经营一般性银行业务或非银行金融业务;

2、不得向任何个人、企业或单位提供担保,不得直接发放贷款;

3、不得直接从事商业票据的承兑、贴现业务;

4、不得从事不动产买卖业务;

5、不得从事商业性证券投资业务;

6、一般不得向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

债券。

中央银行的业务原则

1.从总体上看,最基本的原则是必须服从于履行职责的需要。

2.具体业务经营活动中奉行非盈利性、流动性、主动性、公开性四个原则。

非盈利性指中央银行的一切业务不以盈利为目的。

流动性指资产业务需要保持流动性。

主动性指资产负债业务需要保持主动性。

公开性指中央银行业务状况公开化,定期向社会公布业务与财务状况,并向社会提供有关金融资料。

央行的业务分类

银行性业务

管理性业务

1、清算业务

2、经理国库业务

3、会计业务

4、资产负债业务

资产负债业务包含:

1货币发行业务

2准备金及其存款业务

3发行中央银行证券

4再贴现业务和贷款业务

5公开市场业务

6黄金、外汇业务

1、存款准备金管理;

货币流通管理

2、货币市场监管;

黄金、外汇管理

3、征信管理,金融风险评估与管理

4、反洗钱和金融安全管理,金融统计业务

5、国际金融活动与协调管理

6、对金融机构的稽核、检查、审计

简化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资产

负债

国外资产

储备货币

国内资产

对中央政府的债权

定期储备和外币存款

对各级地方政府的债权

发行债券

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债权

进口抵押和限制存款

对非货币金融机构的债权

对外负债

对非金融政府企业的债权

中央政府存款

对特定机构的债权

对等基金

对私人部门的债权

政府贷款基金

资本项目

其他项目

第四章

存款业务种类

准备金存款和其他存款

其他存款包括政府存款、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外国存款、特定机构和私人部门存款、特种存款。

央行存款业务的特点以及与商行的区别

特点

原则特殊

法定原则

自愿原则

动机特殊

为了履行其职能手段的需要,目的是为了调控信贷规模和监督管理金融机构。

扩大资金来源,扩大资金运用,最后实现盈利目的

对象特殊

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财政等政府部门

社会个人、工商企业

当事人关系特殊

管理和被管理

平等互利

存款准备金制度

含义:

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根据宏观货币管理、控制金融体系信贷额度以及维持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的需要,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交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和结构,并根据货币政策的变动进行调整,藉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制度。

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存款货币银行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准备金。

分为自存准备和法定准备。

自存准备:

通常以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两种方式存在。

法定准备金:

根据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按某一比例转存中央银行的部分。

我国频繁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

1.由于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操作技术局限以及再贴现市场的客观约束,中央银行只能依赖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

2.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回收流动性的有效操作工具

3.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和资本充足要求创建目的之一都是防范金融风险,存款准备金制度一定程度上兼具资本充足和存款保险的职能,因而是我国当前较为有效的可选工具。

4.我国具备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有效发挥功能的隐含假设。

5.受我国的国情影响。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通货膨胀率高,经济不稳定,政府为了控制国家经济安全,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此外,经过多年的运用,对其存在了一定的依赖性

差别准备金率的影响?

1、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实行,是有利于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

2、直接收缩了商业银行流动性

3、警示效果明显

4、风险类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更为审慎

货币发行具有双重含义:

一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发行库,通过各家银行业务库流向社会;

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流入的数量。

货币发行的意义:

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主要的负债业务,通过这项业务,中央银行既为商品流通和交换提供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也相应筹集了社会资金,满足中央银行履行其各项职能的需要。

货币发行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分为经济发行和财政发行。

经济发行是为了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而发行的货币。

这种发行是符合货币流通规律要求的,因此,它既能满足国民经济需要,又能保持币值稳定。

财政发行是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的货币。

这种发行超过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往往会导致通货膨胀。

货币发行渠道:

再贴现、贷款、购买证券、购买金银和外汇等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使用现金和有价证券做准备。

现金准备包括黄金、外汇等流动性极强的资产,有利于货币的稳定,但是却缺乏弹性;

证券准备包括短期商业票据、财政短期国库券、政府公债等,解决了弹性问题,却增加了控制货币发行的难度。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分类

现金准备发行制

证券保证准备制

比例准备制

现金准备弹性比例制度

证券保证准备限额发行制

发行库:

为国家保管待发行的货币的金库。

业务库:

商业银行为了办理日常现金收付业务而建立的金库。

发行库和业务库的区别:

1、机构设置不同

2、保管的货币性质不同

3、业务对象不同

4、收付款项的起点不同

发行基金是人民银行为国家保管的待发行的货币,由设置发行库

的各级人民银行保管,总行统一掌握。

其来源是新人民币和回笼

款。

发行基金的调拨是组织货币投放的准备工作,是发行库与发行库之间发行基金的转移。

发行基金调拨实行“适当集中,合理摆布,灵活调拨”的方针,原则上采取逐级负责的办法。

第五章

再贴现也叫“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为弥补营运资金的不足,将由贴现取得的尚未到期的商业银行票据提交中央银行,请求中央银行以一定的贴现率对商业票据进行二次买进的经济行为。

转贴现是银行将已贴现的票据,向同业机构进行贴现,不同于再贴现。

转贴现可以在银行之间连续进行

贴现是指远期汇票经承兑后,汇票持有人在汇票尚未到期前在贴现市场上转让,受让人扣除贴现息后将票款付给出让人的行为。

再贴现金额的计算

再贴现金额=票据面额-贴息额

贴息额=票据面额×

日贴现率×

未到期天数

日贴现率=年贴现率÷

360=月贴现率÷

30

再贴现率低于市场利率的影响以及各国通常的做法

影响:

商业银行加大再贴现力度,并扩大贷款规模,拓展资产业务,增加了风险水平。

做法:

限制再贴现额度

贷款业务与再贴现业务的异同

同:

1、都是银行的资产业务

2、都是为客户融通资金

异:

1、贷款收回方式不同。

2、贷款的安全程度不同。

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的异同

流动性不同:

证券业务流动性大于贷款业务

收益形式不同:

贷款是利息收益,证券业务是价差收益

对金融环境的要求不同:

证券业务要求更高

融资效果相同

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相同

均为央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工具

正逆回购

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交易对手卖出有价证券收回市场流动性,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

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

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交易对手购买有价证券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交易对手的交易行为。

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正逆回购的影响

1、影响短期市场利率。

央行在进行正回购操作时,会形成引导市场利率上升的趋势。

反之,当央行进行逆回购操作时,会使短期利率呈下降趋势,进而带动中长期利率的下行。

2、影响市场资金的充裕程度。

当央行进行正回购操作时,央行作为资金的借入方出现,从而使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减少,直接影响银行自身对债券投资的能力,同时减少了银行对企业的贷放能力,进而从整体上使市场资金收紧,最终抑制市场对债券的需求。

反之,当央行作为资金融出方进行逆回购操作时,会使得市场资金充裕。

3、影响投资者的心理预期。

央行公开市场正、逆回购操作为强有力的外部信息,其示范作用会引发投资者对利率和资金面的猜测与判断,从而形成复杂的市场人气氛围。

我国高额外汇储备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管理?

原因:

1出口导向型发展方式2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3外贸外汇外资管理体制和政策4人民币升值预期5储蓄和投资的结构性矛盾

管理:

(一)逐步改革中国汇率制度及外汇管理体制

1.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2.改革外汇管理体制

第一,建立多层次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

第二,逐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

第三,“藏汇于民”

(二)积极改善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

1.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利用外汇储备“买进来”,黄金、能源储备,人员、技术、设备。

3.鼓励外汇储备“走出去”,扩展流出渠道,转化为海外投资。

(三)优化外汇储备投资结构

1.渐进式减持美元资产

2.推进国有资产市场化经营

第六章

清算与结算

结算

清算

概念

结算是指为实现由商品交易、劳动供给、金融活动、消费行为发生的债权债

务清偿及资金转移而发生的货币支付。

清算是指以中央银行为中心完成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商业银行相互间的债

权债务和资金转移。

主体

服务目的

商业银行办理结算业务,是为了获取服务费

中央银行办理清算业务,是为了加速社会资金周转,了解资金运行态势

组织票据交换清算图

收款银行B

付款银行A

受付人乙

付款人甲

A银行客户

B银行客户

票据交换所

票据流动

资金流动

跨国支付清算的特征

1、具有“全局性”与“世界性”

2、涉及不同国家货币

3、涉及不同的支付清算安排

4、需要借助跨国支付系统及银行往来帐户实现跨国行间清算

5、中央银行在跨国支付清算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

支付系统风险类型

信用风险:

一方无法清偿债务而使另一方或其他当事人受损。

(赫斯塔特风险:

由于时差原因造成的外汇信用风险,即当外汇交易的一方履行了交付一种货币的责任但却未收到交易对手交付的另一种货币时承受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

资金不能如期到位而造成不能按期履约支付而给对方带来的损失。

系统风险:

某一用户无法履行债务义务,而造成系统陷入困境。

法律风险:

支付系统统一的法律规范与各国支付系统运行的冲突带来的风险。

其他风险:

突发事件或其他因素造成的支付系统非正常运行带来的损失

差额清算系统—支付系统对金融机构的净结算头寸通过中央银行或清算银行进行划转,从而实现清算。

净结算头寸是清算系统将在一定时点对收到的金融机构转帐总额减去发出的转帐总额得出的净余额。

全额清算系统—支付系统对各金融机构的每笔转帐业务进行一一对应结算。

分为定时清算和实时清算。

中央银行对支付系统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对大额支付系统透支进行限制

2、对大额支付系统进行管理

3、对银行结算支付活动进行监督

4、发展RTGS支付系统

5、加强支付清算领域的法规建设

6、加强支付系统现代化建设与改造

7、控制外汇交易清算风险的新举措——CLS

第九章

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缺点

优:

1、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

2、中央银行能够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3、与货币政策意图联系紧密

4、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

劣:

1、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并不是绝对的

2、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存在着一定的时滞。

利率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缺点

1、不仅能够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而且能够表现供求状况的相对变化,利率上升表明银根趋紧,反之则表明银根趋松

2、中央银行能够运用政策工具加以较为有效的控制

3、数据易于及时收集获得

4、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相关性高。

1、中央银行能够控制的是名义利率,而对经济运行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是预期实际利率

2、利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更多的依赖于市场主体对经济收益变动的敏感性,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可以同时作为中介指标吗?

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不可同时作为中间目标。

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当货币需求发生意外波动时,利率便无法控制。

当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主要任务时,往往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

以利率作为中间目标,当货币需求发生意外波动时,则无法控制货币供应量。

当经济增长成为主要目标时,多以利率作为中间目标。

我国中介目标的选择

20世纪90年代以前,以贷款规模为中介目标

20世纪90年代后,中介目标开始向货币供应量转变

转变原因:

1、货币供应量作为政策变量与社会总需求正相关,在当时条件下,货币需求比较稳定,所以中央银行能够确定一定时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幅度。

2、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货币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能直接反映货币政策的导向。

3、贷款规模最为中介指标缺乏严肃性和科学性,已不能真实反映经济运行状况。

4、外汇占款所投放的人民币资金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

5、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资产的多元化,国家银行贷款在全体金融机构贷款总量中的比重下滑,直接融资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

6、通货膨胀多次发作

7、宏观调控方式逐步向以间接调控为主转变

第十章

窗口指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劝告和建议来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一种温和的、非强制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一种劝谕式监管手段。

窗口指导发挥作用的条件

1、以间接融资为主导

2、银行数量不多

3、中央银行具有较高的威望和地位

4、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和守法精神

窗口指导是否适合我国?

1我国间接融资一直占主导地位,这种融资格局,为中央银行窗口指导提供了适宜的操作基础.

2、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是四大股份制银行,资产总额占全部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大部分

3、中央银行的威望和地位很高

4、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和守法精神

因此,窗口指导适合我国使用。

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常备信贷便利、利率政策、中央银行贷款

常备信贷便利(SLF)是中国人民银行正常的流动性供给渠道。

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

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

期限为1-3个月。

利率水平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综合确定。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

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指货币政策从研究、制定到实施后发挥实际效果的全部时间过程。

内部时滞,指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

内部时滞又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

外部时滞,指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这一政策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需要的时间距离。

外部时滞可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的效应

货币政策时滞的客观存在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依不同的政策效应而不同。

就产出效应而言,货币政策时滞始终是一种抵消因素。

就价格效应而言,货币政策时滞的存在有积极的作用。

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

衡量货币政策效果的指标

内部指标

外部指标

反映货币供给数量及结构变化的指标

反映币值情况变动的指标

反映总体社会经济状况的指标

反映通货膨胀

程度的指标

1、货币供应量增长率

2、货币供应量结构比率

1、货币购买力指数

2、货币贬值率

1、GDP和GNP指数

2、失业率

3、国际收支状况

1、GNP平减指数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3、消费物价指数

4、批发物价指数

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

1、货币政策时滞

2、微观主体预期因素

3、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4、其他经济政治因素

第十二章

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1)金融风险论

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1.

1.信用的不确定性决

2.金融业具有极强的外部性。

3.风险的连带性

金融业的特性决定了国家需要对其进行监管。

(2)公共利益论

公共利益论即从公共利益出发,为了维护公共利益。

1.政府管制是为了抑制市场的不完全性缺陷,以维护公众的利益

2.市场失灵:

公共物品、外部性、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

为了纠正市场失灵的缺陷,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由政府对这些行业中的微观经济主体行为进行直接干预,从而达到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的目的。

金融创新在经济金融活动中的作用

第一,从积极角度观察,适度创新有助于对冲和规避风险,促进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第二,从消极角度观察,金融创新为风险积累提供了手段和便利条件,为金融危机爆发埋下巨大隐患。

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处于一种动态“博弈”过程。

第一,金融创新逃避规制,创新出新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的空间,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加快资源流动。

第二,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也有消极和负面影响。

过分严格的监管会窒息金融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金融监管国际协作的必要性

1、金融全球化加剧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

l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扩大和国际投机行为的增加

l金融手段现代化加快了全球资金流动的速度

l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给金融当局的货币政策操作带来困难

l各国货币当局的金融监管水平滞后于全球化的步伐

2、金融危机表现出全新的特点

l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后果严重。

l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复杂化。

l围绕金融危机进行国际救援的博弈过程复杂化。

因此,必须进行充分有效的金融监管国际协作才能发挥金融全球化的有利影响。

首先,奉行标准化的监管标准和原则。

其次,加强BIS、IMF和巴塞尔委员会等组织机构之间的协作

最后,坚持母国与东道国的共同监管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