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国际经济学简答(整理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55993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5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大国际经济学简答(整理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郑大国际经济学简答(整理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郑大国际经济学简答(整理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郑大国际经济学简答(整理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郑大国际经济学简答(整理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郑大国际经济学简答(整理版)Word文档格式.docx

《郑大国际经济学简答(整理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大国际经济学简答(整理版)Word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郑大国际经济学简答(整理版)Word文档格式.docx

③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包含了要素禀赋理论。

试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1)产品周期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

该理论按技术变化的特点,将产品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2)①在初始期,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主要是研究与开发,贸易主要发生在少数先进国家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

②在成长期,决定比较优势的最重要因素是资本,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发达国家在这一产品阶段有比较优势,产品主要由出到发展中国家;

③而在成熟期,非熟练或半熟练劳动则成为决定比较优势的最重要力量,产品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

试解释J曲线的成因和政策含义。

一国的货币贬值后,最初只会使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只有经过一段时滞以后,才会使贸易收入增加,并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这就形成了J曲线。

具体来说,在通常情况下,一国的货币贬值并不会立即引起贸易收入增加,从货币贬值到贸易收支状况改善之间,存在着以下几种时滞:

(1)货币贬值后,本国出口商品的新价格的信息还不能立即为需求方所了解,即存在认识时滞;

(2)存在着决策时滞,即供求双方都需要一定时间判断价格变化的重要性;

(3)供给方国内对商品和劳务的供应不能立即增加,即生产时滞;

(4)供给方和需求方都需要一定时间处理以前的存货,即存在取代时滞;

(5)把商品、劳务运经国际市场还需一段时间,即存在着交货时滞。

政策含义在于通过缩短各种时滞,使得本币贬值能够尽快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试述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1)基本内容:

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即使一国处于全面的劣势地位,但只要存在成本上的相对差异,国际贸易仍会发生,每国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而且贸易可以使所有国家获利。

(2)评价:

贡献:

①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具有其内在的合理内核,分析了国际贸易具有的各个方面利益。

②丰富和完善了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以及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或成本的相对优势来探讨国际贸易的起因,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局限性:

①虽然解释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

②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各国将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与现实各国实际情况相违背;

③该学说的假设过于苛刻,并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如市场要求是完全竞争的、要素在国际间完全不能流动等假设。

2、试述H-O模型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价。

前提条件1两国要素禀赋不同2不同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

(1)基本内容:

每个国家应专业化生产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且便宜要素的产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且昂贵的要素密集产品。

即劳动丰裕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资本丰裕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如果两个国家都贯彻这一原则进行生产、交易,则各国的资源会得到更有效配置,福利水平将会得到提高,世界福利水平也会提高。

①从一国经济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②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

③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贸易的作用。

①禀赋并非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

②对需求因素未予以充分考虑,影响了理论对实际情况的分析;

③过分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步及实际存在的情况,影响了理论的适用性。

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论、吸收论和货币论对货币贬值影响国际收支的效果均有论述,阐明各派观点并作简要评论。

(1)弹性分析方法,指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运用汇率与价格的变动对经常项目失衡进行调节,由于这一机制与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密切相关,所以被称为弹性论。

///货币贬值可以提高外国商品相对于国内商品的价格,但贬值能否改善国际收支取决于国际贸易中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

在国内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当一国的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即ηx+ηm>

1,则货币贬值就能发挥其扭转贸易状况、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

评价:

①存在货币贬值的时滞效应,即一国的货币贬值后,最初只会使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只有经过一段时滞以后,才会使贸易收入增加,并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②只考虑了货币贬值对国家收支的直接影响。

(2)吸收分析方法,指只有当一国商品、劳务的产出的增加超过其吸收能力的增加时,该国的国际收支才能得以改善。

①供给方面:

当一国生产要素尚未被充分利用而存在闲置的生产能力时,由贬值引起的出口需求上升就可能进而引发产量扩大,使国民收入增加。

②需求方面:

如果一国进出口需求弹性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时,贬值即可使国际收支得到改善。

③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角度:

如果一国采取贬值政策的同时放松那些保护性或限制性的贸易政策,使资源配置的扭曲得以降低,那么,贬值就可以增加国民收入,改善国际收支。

评价:

①比弹性分析法更为全面。

货币贬值所引起的进出口变化,不仅直接影响到经常项目,同时还会直接影响到国民收入,而国民收入的变化又会影响到经常项目。

②吸收分析法是在接受充分就业作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以后出现的。

它把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的希望寄托于增税和减少国民收入上。

这实际上等于在国内进行紧缩政策,而同充分就业目标不相容。

③这里所说的国际收支仍然指的是贸易差额,完全忽略了资本移动等在国际收支中的重要地位。

④它和弹性论、乘数论一样,完全忽略了国内货币供应和信用创造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3)货币分析方法,强调国际收支的货币特征,即强调货币供求在决定一国国际收支中的作用。

将货币市场与国际收支直接联系到一起,认为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是因为国内货币供给超过了需求,而一国国际收支顺差则是因为国内货币供给低于货币需求。

①不是单独考虑商品或金融市场变化的作用,而是将货币市场与国际收支直接联系在一起,是货币分析法与其他理论的显著区别。

②货币应是存量,不应看作流量,因而一种健全的国际收支理论应把二者区别开来;

③货币的存量可以通过两种措施来调整,即国内信用的紧缩或扩张和国际储备的增减。

一个国家可任选其一。

④货币论者一般都强调应当全面分析国际收支,并认为调整国际收支是一个长期过程;

⑤以现代经济学中的瓦尔拉定律作为理论基础,即认为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对商品、证券和货币的超额需求的总和必然为其他市场上的超额需求所抵消。

如何区分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什么?

产业间是指一个国家进出口属于不同产业之间的产品,而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在厨楼某种产品的同时又进口该种产品。

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决定因素:

(1)企业产品差异化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2)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

(3)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利益来源。

画图分析进口关税(完全竞争条件下小国的情况)与进口配额对进口国福利影响的异同

(1)左图为小国情形的关税效应分析(局部均衡):

进口关税,指一国进口商品时,由海关对本国进口商所进口的商品征收的税。

生产效应:

国内生产量由Q1提高到Q3,生产者剩余由△ICPw的面积变成△IAPt,的面积,即生产者增加的福利为a;

消费效应:

国内消费量由Q2减少到Q4,消费者剩余由△HGPw的面积变成△HBPt的面积,即消费者损失的福利为a+b+c+d。

税收效应:

征收关税所获得收入=进口量*关税率=Q3Q4*t,即等于矩形AEFB的面积c。

净福利效应:

a—(a+b+c+d)+c=—(b+d)<

0,会降低社会福利水平,净损失为b+d。

其中b为生产扭曲,d为消费扭曲。

(2)右图为小国情形的配额效应分析(局部均衡):

配额,指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对进口金额加以限制。

现在假定限额为Q3Q4,且Q3Q4<

Q1Q2。

同理可知,生产效应=a,消费效应=-(a+b+c+d),而实施配额不会给政府带来任何财政收入,即关税效应=0。

故净福利效应=a-(a+b+c+d)=-(b+c+d)。

(3)同:

进口配额与关税都是一国干预对外贸易的政策,在保护本国产业方面能够发挥作用。

异:

进口配额的结果是价格的调整,而关税的结果是进口量的调整。

//关税政府会得到相当于关税数量的财政收入;

而实行进口配额的许可证收入可能属于政府或进出口商。

//进口配额使得能够进口的数量是明确的;

但实行进口关税的结果无法掌握。

//进口配额是比关税更加严厉的限制措施。

简述一个国家参加关税同盟后,其贸易创造大于贸易转移的条件。

(静态效应,贸易创造效应)

(1)贸易创造,指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

贸易转移,指建立关税同盟后,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造成贸易方向的转移。

(2)在组成关税同盟前,A国(假设A国为小国)对来自B、C两国的商品征收相同的关税t,来自B、C两国的商品在A国的价格为PB+t,PC+t(<

PA),显然A国会从C国进口,此时A国国内价格为PC+t,国内生产为Q1,国内消费为Q2,从C国进口量为Q1Q2。

//假设A国与B国组成关税同盟,组成关税同盟后的共同对外关税仍为t,即组成同盟后A国不再对B国征收关税,但对来自C国的商品仍然征收进口关税t。

此时B国在A国的销售价格为PB,低于C国产品在A国的销售价格PC+t,所以B国取代C国,成为A国的供给者,进口量为Q3Q4。

//组成关税同盟后,A国的进口由原来的Q1Q2扩大到Q3Q4,增加部分即贸易创造效应=Q1Q3+Q2Q4=生产效应+消费效应。

除去贸易创造部分,剩下的Q1Q2部分表示,原来从关税同盟外C国进口的,但是组成关税同盟后改由从关税同盟国成员B国进口,即贸易方向发生了转移,故贸易转移为=Q1Q2。

(3)①A国的供需曲线弹性越大,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就越明显。

即图中A国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越平坦,则b和d的面积就越大;

②组成关税同盟前,A国的关税水平(t)越高,则组成关税同盟后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就越大,而贸易转移的福利效应就越小;

③B、C两国的成本越接近,则A国贸易转移的福利损失就越小。

分析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答:

1)大市场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关税同盟建立以后,成员国之间相互出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了企业生产的发展,使生产者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享受到规模经济的利益,增强对非成员国同类企业的竞争能力。

2)关税同盟的建立促进了成员国之间企业的竞争,组成关税同盟后,各国企业面临着来自于其他成员国同类企业的竞争,从而在同盟内营造一种浓浓的竞争气氛,提高经济效率,促进技术进步。

3)关税同盟的建立有助于吸引外部投资。

关税同盟的建立意味着对非成员国的排斥,从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

4)负面影响:

关税同盟建立促成了新的垄断的形成,还可能会拉大成员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

产品生命周期论:

一个新产品的技术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

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及标准化阶段。

创新-成熟-标准化(衰退),1、消费者不了解新产品,需求来自国内生产针对国内基本没有出口,要求投入技术要素高要求熟练老公者的技术水平高,技术密集型。

2、生产过程标准化该产品使用配套设施较完善消费者广泛接受,产品市场饱和产品销量增长率开始下降。

技术随出口转移国外开始模仿成熟度,市场迅速扩张生产规模扩大,投入资本多,资本密集型。

3、技术老化技术本身重要性逐渐消失,新产品技术完成了生命周期。

维持很小的市场,生产中使用非熟练劳动者。

劳动密集型

第一阶段:

技术尚处于发明创新阶段,所需的主要资源是发达的科学知识和大量的研究经费,新产品实际上是一种科技知识密集型产品,而只有少数科学研究发达的国家才拥有这些资源,从而拥有新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

因此,新产品往往首先出现在少数发达工业国家。

第二阶段:

技术成熟以后,大量生产成为主要目标。

这时所需资源是机器设备和先进的劳动技能。

产品从知识密集型变成技能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

资本和熟练工人充裕的国家开始拥有该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并逐渐取代发明国而成为主要生产和出口国。

第三阶段,产品的技术已完成了其生命周期,生产技术已经被设计到机器或生产装配线中了,生产过程已经标准化了,操作也变得简单了。

另一方面,生产该产品的机器本身也成为标准化的产品而变得比较便宜。

因此,到了这一阶段,技术和资本也逐渐失去了重要性,而劳动力成本则成为决定产品是否有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

此时,原来的发明国既丧失了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又缺乏生产要素配置上的比较优势,不得不开始进口,而发展中国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呈现出不可比拟的比较优势。

国际收支失衡对一国经济的影响答:

1、持续逆差对国内经济的影响1)导致外汇储备大量流失2)导致该国外汇短缺,造成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跌3)使该国获取外汇的能力减弱,影响该国发展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的进口,使国民经济增长受到抑制,进而影响一国的国内财政以及人民的充分就业4)持续性逆差还可能使该国陷入债务危机。

2、持续顺差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1)持续顺差会破坏国内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使总需求迅速大于总供给,冲击经济的正常增长2)持续顺差在外汇市场上表现为有大量的外汇供应,这就增加了外汇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导致外汇汇率下跌,本币汇率上升,提高了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产品的价格,降低了以本币表示的进口产品的价格。

导致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其国内商品和劳务市场将会被占领3)持续顺差会使该国丧失获取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的权力4)影响了其他国家经济发展,导致国际贸易摩擦5)一些资源型国家如果发生过度顺差,意味着国内资源的持续性开发,会给这些国家今后的经济发展带来隐患。

43.现实条件下,人民币汇率升值对经济可能带来的影响。

答:

正面:

1)有利于中国进口2)原材料进口依赖型厂商成本下降3)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增强4)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盈利增加5)有利于人才出国学习6)外债还本付息压力减轻7)中国资产出卖更合算8)中国GDP国际地位提高9)增加国家税收收入10)中国百姓国际购买力增强反面:

人民币在资本帐户下不能自由兑换2)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3)过中国的外贸出口造成极大的伤害4)人民币汇率升值回降低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增大就业压力5)财政赤字增加,同时影响货币政策的稳定.

48.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假设前提及其内容场不完全性、规模经济的存在

内容:

在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政府应用补贴(生产、出口、研究、开发等补贴)以及关税等手段,支持国内战略性的产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提升本国的国际竞争力,以规模经济的利益争取国际市场份额,提高总体福利。

简述倾销的含义及其构成条件、分类

(1)含义:

是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它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

(2)构成条件:

①进口国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是否受到低价进口品的冲击,以致其市场份额明显减少;

②进口国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的利润水平是否明显降低;

③在低价进口品的冲击下,进口国的同类工业是否难以建立起来。

偶发性倾销:

这种倾销的存在是偶发性的,为了清理剩余货物。

间歇性(掠夺性、短期)倾销:

为了挤垮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出口商暂时以较低的价格向国外市场倾销商品,一旦达到目的,获取垄断地位后企业会重新提高价格,以获取垄断性的超额利润。

持续性倾销:

这种倾销的存在是长期性的。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措施

答:

1)弹性调节法:

研究本币贬值对进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影响,通过本币贬值刺激出口、限制进口从而来调节中、短期国际收支失衡。

2)吸收调节法:

采用凯恩斯的宏观分析,将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联系起来,从宏观经济关系的角度考察国际收支问题。

3)货币调节法:

63.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在列昂惕夫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美国的资本相对丰富,而劳动相对稀缺,根据要素禀赋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里昂惕夫运用自已发明的投入-产出表对美国40-50年代的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美国参与国际分工是基于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之上的,而非资本密集型基础之上。

这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或反论。

1)美国劳动生产率是其他国家的3倍2)要素密集度转移3)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偏好4)对劳动力的保护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的区别:

1)国际直接投资对筹资者的经营活动拥有控制权,而国际间的投资对筹资者的经营活动无控制权。

2)国际直接投资一般都要参加一国企业的生产,生产周期长,资金一旦投入某一特定的项目,要抽出资金比较困难,其流动性小,风险大;

国际间投资与企业生产经营无关,流动性大,风险性小。

3)国际直接投资只要双方谈判成功即可签订协定进行投资,国际间投资必须通过证券交易才能进行投资。

4)国际直接投资是生产要素的投资,不仅涉及货币资本运动,还涉及到生产资本和商品投资运动及其对资本使用过程的控制,运用的是现实资本;

国际间投资一般只涉及经融领域的资金,即货币资本运动,运用的是虚拟资本。

5)国际直接投资盈利和亏损的变化比较缓慢,一旦投资后,具有相对稳定性;

国际间投资具有自发性和频繁性。

6)国际直接投资的收益是利润;

国际间投资收益是利息和股息。

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1)建立新企业;

2)利润再投资;

3)并购

69.非关税壁垒的措施、有效保护率的含义及计算、出口补贴的含义

非关税壁垒的措施:

配额、出口补贴、倾销与反倾销。

有效保护率含义:

指整个关税制度对某类产品在其过程中给予净重增值的影响。

进口关税的有效保护率的计算公式EPR=(附加值—新加入的价值)/新加入的价值。

口补贴的含义:

一国政府为鼓励某种商品的出口,对该商品的出口所给予直接补助或间接补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