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X线摄影位置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55996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2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规X线摄影位置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常规X线摄影位置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常规X线摄影位置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常规X线摄影位置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常规X线摄影位置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常规X线摄影位置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常规X线摄影位置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常规X线摄影位置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常规X线摄影位置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常规X线摄影位置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常规X线摄影位置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常规X线摄影位置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常规X线摄影位置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常规X线摄影位置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常规X线摄影位置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常规X线摄影位置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常规X线摄影位置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常规X线摄影位置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常规X线摄影位置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常规X线摄影位置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规X线摄影位置文档格式.docx

《常规X线摄影位置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规X线摄影位置文档格式.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规X线摄影位置文档格式.docx

汤氏位又称颗骨岩部前后斜位.

1.摄影目的观看枕骨及顶骨后部、颗骨岩部、枕骨大孔及鞍背床突的情形,要紧用于脑血管造影.

2.摄影体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须部内收,听眦线与台面垂直,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双臂自然放于身旁.

3.中央线向足侧倾斜30°

角,从眉间上方10cm处射入(图1-15).

(1)枕骨、颗骨岩部、眼眶及下颌骨升支.

(2)颅缝清楚显示在照片中,冠状缝、人字缝左右对称于矢状缝.

(3)双侧内听道显示于岩骨中部.

(4)鞍背位于枕骨大孔内1/2处清楚显示.

图1-15

(六)蝶鞍侧位

1.摄影目的观看垂体病变侵及蝶鞍、蝶窦的情形,经常使用于垂体病变的检查.

2.摄影体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侧转,被检侧的耳部紧贴台面,上肢自然放在身旁,对侧上肢屈肘,手半握拳支撑须部,瞳间线垂直台面.

3.中央线与头颅侧位相同(图1-16).

(1)蝶鞍呈半圆状显示,边缘清楚,无双边影.

(2)前床突、后床突、鞍背、鞍底、蝶窦影像清楚.

图1-16

(七)劳氏位(law位)

劳氏位又称乳突双15°

角侧位.

1.摄影目的观看乳突气房、鼓室盖、乙状窦、鼓室及外耳孔的情形.

2.摄影体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侧转,被检侧紧贴台面,耳廓前折,对侧手半握拳支

撑须部,使正中矢状面与床面呈15.角,外耳孔置于探测器中央的上处.

3.中央线向足向倾斜15°

角,从对侧外耳孔后上方5cm处射入(图1-17).

(1)乳突气房侧位影像,下颌关节位于乳突前方.

(2)乳突小房、鼓室盖、乙状窦、下颌关节显示清楚.

(3)内耳孔与外耳孔彼此重叠.

图1-17

(八)许氏位(Schiller位)

许氏位又称乳突25.角侧位.

1.摄影目的观看鼓室、鼓窦、乳突蜂房、乙状窦及听骨的情形.

2.摄影体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侧转,被检侧紧贴台面,耳廓前折,对侧手半握拳支撑须部,外耳孔置探测器中央的后上方1/3处,瞳间线垂直台面.

3.中央线向足侧倾斜25°

角,从对侧外耳孔上方7cm与前方交叉处射入(图1-18).

(1)双侧下颌关节上、下别离,但在同一直线上,牌状突不与乳突重叠.

(2)内耳孔与外耳孔重叠在一路,平下颌小头前方显示.

(3)颗颌关节间隙呈切线位显示,影像清楚.

(4)乳突气房显示普遍,乳突尖投影于下方,不与其他组织重叠.

图1-18

(九)伦氏位(Runstr?

m位)伦氏位又称乳突35°

1.摄影目的观看鼓窦、上鼓室、迷路、听骨、及鼓窦入口的情形.

2.摄影体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侧转,被检侧紧贴台面,耳廓前折,对侧手半握拳支撑须部,外耳孔置探测器中央的上方处,瞳间线垂直台面.

3.中央线向足侧倾斜35°

角,从对侧外耳孔上方12cm、前方1cm交叉处射入〔图1-19〕.

〔1〕乳突侧斜位影像,乳突气房投影于后上方.

〔2〕鼓窦、上鼓室、外耳道、迷路、鼓窦入口显示清楚.

〔3〕听小骨显示于外耳道内.

图1-19

〔十〕梅氏位〔Mayer位〕

梅氏位又称乳突双45°

角侧位、岩骨半轴位及岩乳部竖立展开位.

1.摄影目的观看内外耳道、鼓窦、岩骨、下颌骨牌状突的情形

2.摄影体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双手自然放于身旁,头部转向患侧,头颅正中矢状面与

探测器成45.角,外耳孔置探测器的上前方1/3处,听眦线垂直台面.国人的岩乳部长轴与头

颅矢状面约成53.角,岩乳部竖立并垂直于探测器时,头颅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须成53°

角.

此位置又称改进梅氏位.

3.中央线向足侧倾斜45°

角,从对侧眼眉外侧上方额部射入〔图1-20〕.

〔1〕岩骨正中长轴呈切线位影像,长径与横径之比为4:

1.

〔2〕颗颌关节间隙显示清楚.

〔3〕内外耳道、乳突小房、骨性迷路、鼓室、锥体前缘、锥体后缘显示清楚.

图1-20

〔十一〕颗颌关节张、闭口位

1.摄影目的观看颗颌关节的骨质、功能及关节腔的情形.

2.摄影体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侧转,被检侧紧贴台面,耳廓前折,对侧手半握拳支撑须部,体位与许氏位相同,瞳间线垂直台面.别离摄取颗颌关节张口位和闭口位,通常摄取

双侧以资比拟.

角,从对侧外耳孔上方7cm与前方交叉处射入〔图1-21〕.

4.标准片显示:

颗颌关节的侧位影像.

图1-21

〔十二〕内听道经眶位

1.摄影目的观看双侧内耳道后前位的影像,比拟双侧内听道的情形.

2.摄影体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前额和鼻部紧贴台面,双侧外耳孔与床面等距,听眦线与台面垂直.

3.中央线经两外耳孔上方1cm处连线与正中矢状面交叉处垂直射入〔图1-22〕.

〔1〕岩骨投影于双侧眼眶中.

〔2〕双侧内听道显示在眼眶中的岩骨内部

〔3〕半规管及耳蜗影像清楚,显示在外耳道的外侧.

图1-22

〔十三〕斯氏位〔Stenever位〕

斯氏位又称岩乳部水平展开位.

1.摄影目的观看内听道的情形,此位置与乳突梅氏位彼此垂直,是诊断内听道的重要体位.

2.摄影体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面向对侧偏转45.角,使被检侧前额、额骨、鼻尖〔上

三点〕紧贴台面,听眶线与台面垂直,前臂弯曲以支撑躯体.国人的岩乳部长轴与头颅矢状面

约成53.角,岩乳部平行于探测器时,头颅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须成53.角.此位置又称改进

斯氏位.

3.中央线向头侧倾斜12.角,从枕外隆凸与被检侧外耳孔连线上距枕外隆凸2cm处射入〔图

1-23〕.

〔1〕岩骨呈水平位显示,其内缘与枕骨基底部份离.

〔2〕乳突尖呈后前切线位显示,牌状突影像清楚.

〔3〕弧状隆凸下方可见半规管、前庭、耳蜗、内听道.

〔4〕岩骨崎下方可见鼓窦、鼓室、听小骨.

图1-23

〔十四〕茎突前后位

1.摄影目的观看茎突的长度及形态的情形.

2.摄影体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双手自然放于身旁,用13o的角度板垫高头部,张大口,

听鼻线垂直探测器,这一方式用于比拟双侧茎突的情形.

3.中央线经两眼角连线中点垂直射入〔图1-24〕.

〔1〕茎突显示在同侧下颌升支与颈椎之间的间隙中,不与其他组织重叠.

〔2〕乳突尖与下颌关节部份重叠.

〔3〕双侧茎突显示清楚.

图1-24

〔十五〕茎突侧位

1.摄影目的观看茎突长度及形态的情形.

2.摄影体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床上,头侧转,被检侧耳部紧贴台面,被检侧上肢放于身旁,

对侧屈肘支撑下颌,瞳间线垂直于床面,头稍向下低,口尽可能张大.

3.中央线向头侧倾斜10°

角从对侧下颌角后缘射入〔图1-25〕.

4.标准片显示茎突显示在下颌切迹与颈椎之间.

图1-25

〔十六〕眼眶后前位

1.摄影目的观看眼眶的形态、大小及异物定位的情形.

2.摄影体位被检者站立于摄影架前,前额和鼻部紧贴探测器,头颅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垂直,

双侧外耳孔与摄影架等距〔还能够用俯卧位〕.

3.中央线向足侧倾斜23°

角,对准枕外粗隆上方7cm处经鼻根射入〔图1-26〕.

〔1〕双侧眼眶呈圆形对称地显示在照片中.

〔2〕岩骨上缘投影于上颌窦内上1/3处.

〔3〕眶上裂、眶下裂、鼻中隔、筛窦显示清楚.

图1-26

〔十七〕鼻骨侧位

1.摄影目的观看鼻骨骨折的情形.

2.摄影体位被检者站立于摄影架前,头侧转,双手扶住摄影架,使头颅矢状面与探测器平行,瞳间线垂直于探测器.

3.中央线对准鼻^^下方2cm处垂直射入〔图1-27〕.

4.标准片显示鼻骨侧位的影像,鼻腔软组织层次清楚.

图1-27

〔十八〕柯氏位〔Caldwell位〕

柯氏位又称鼻窦后前23.角位.

1.摄影目的观看额窦、筛窦、眼眶、眶上裂的情形.

2.摄影体位被检者站立于摄影台前,须部与鼻尖紧贴探测器,头颅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垂直,使中央线与听眦线夹角为23.角,双侧外耳孔与摄影架等距.

3.中央线对准枕外粗隆上方7cm处经鼻根射入〔图1-28〕.

〔1〕双侧眼眶对称地显示在照片中,

〔2〕岩骨上缘与上颌窦下缘重叠.

〔3〕额窦、筛窦、眼眶、眶上裂显示清楚.

图1-28

〔十九〕瓦氏位〔Water位〕

瓦氏位又称鼻窦后前37.角位

1.摄影目的观看上颌窦、额窦、前后组筛窦、上颌骨的骨质及形态的情形.

2.摄影体位被检者坐于摄影架前,双手扶住摄影架,头后仰,须部接触探测器,鼻尖与探测器相距约~,听眦线与探测器成37.角.

3.中央线出射点为鼻尖〔图1-29〕.

〔1〕眼眶、筛窦、上颌窦对称地显示在鼻中隔的双侧.

〔2〕岩骨上缘投射在上颌窦下缘,无重叠组织影像.

〔3〕上颌窦的窦腔边缘锐利,周围骨质影像清楚.

图1-29

〔二十〕面骨后前位

1.摄影目的观看面颅各骨的情形,主假设是颤骨的情形.

2.摄影体位被检者坐于摄影架前,双手扶住摄影架,头后仰,须部接触探测器,鼻尖与探测器相距约1~,听眦线与探测器成45.角〔还能够用俯卧位〕.

3.中央线出射点为鼻尖〔图1-30〕.

〔1〕眼眶、上颌窦、额窦、筛窦左右对称.

〔2〕颤骨显示在上颌窦的双侧,骨小梁清楚.

图1-30

〔二十一〕下颌骨后前位〔正位〕

1.摄影目的观看下颌骨升支及颗颌关节的正位情形

2.摄影体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屈肘,双手放于头的双侧,头颅正中矢状面垂直探测器中线,前额鼻尖紧贴台面.

3.中央线出射点为嘴唇〔图1-31〕.

〔1〕双侧下颌骨对称地显示在照片中.

〔2〕下颌骨升支及颗颌关节影像清楚.

〔3〕下颌骨体部与颈椎有重叠,但影像仍然清楚.

图1-31

〔二十二〕下颌骨侧位

1.摄影目的观看一侧下颌骨支、体部的骨质的情形.

2.摄影体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头转向被检侧并后仰,下颌骨紧贴探测器,双手自然放下.

3.中央线向头侧倾斜30°

角,从对侧下颌骨下方5cm处入射(图1-32).

(1)被检侧的下颌骨支部侧位、体部及体须部的侧位影像.

(2)下颌管显示在下颌骨的外1/3处.

(3)下颌骨的骨小梁清楚,软组织层次清楚.

图1-32

二、胸部

(一)胸部后前位(正位)

1.摄影目的观看胸部的病变情形及常规的体检.

2.摄影体位被检者面向摄影架直立,双足分开,胸部紧靠摄影架,双手内旋放于双侧骼骨上,双肩、双臂、双肘贴紧摄影架,两肩放平,头稍后仰,下颌置于摄影架上缘,两腋中线与摄影架等距.

3.中央线对准两肩胛骨下角联线中点(第6胸椎,SID为2m)垂直射入,吸气后屏气下曝光(图1-33).

(1)肩胛骨投影于肺野之外.

(2)第1~4胸椎显示清楚,其余胸椎隐约可见.

(3)肺门到肺外带纹理清楚,心脏边缘清楚.

(4)双侧膈肌边缘锐利,肋骨骨小梁清楚可辩.

(5)锁骨与第4后肋重叠,胸锁关节左右对称,肺尖充分显示.

图1-33

(二)胸部侧位

1.摄影目的观看胸部病变以便确信病变的位置.

2.摄影体位被检者挺胸收腹侧立于摄影架前,被检侧紧靠摄影架,双手弯曲高举抱头,使躯

体得冠状面与探测器垂直,胸壁前后缘与摄影架左右边距离等宽.

3.中央线对准肩胛骨下角与腋中线相交处(第6胸椎)垂直射入,吸气后屏气曝光(图1-34).

(1)第4胸椎以下椎体清楚可见,无双边影.

(2)双侧后肋、双侧膈肌重叠良好,肺尖部清楚显示.

(3)从颈部到气管分叉部可持续追踪到气管影像.

(4)胸骨双侧缘重叠良好.

(5)心脏、主动脉、降主动脉走向清楚显示.

图1-34

(三)胸部前弓位

1.摄影目的观看肺尖的病变、叶间积液及肺中叶不张的病变情形.

2.摄影体位被检者双足分开面向球管立于摄影架前30cm处,躯体后仰,头稍向前弯曲,背部

紧贴摄影架,躯体冠状面与探测器呈45.角,双手内旋置于双侧骼骨上,双肘弯曲,双肩、双

臂向前伸.

3.中央线对准胸骨柄下缘,向头侧倾斜5°

~10°

角射入,深吸气后屏气曝光(图1-35).

(1)双侧肺尖肺野对称显示.

(2)双侧锁骨投影于肺尖之上.

(3)前后肋平直几乎接近重叠.

图1-35

(四)心脏后前位(正位)

1.摄影目的观看心脏、大血管的形态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并测量心胸比.

3.中央线对准剑突垂直射入,安静呼吸下屏气曝光(SID为2m)(图1-36).

(1)心脏及大血管的正位影像.

(2)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及主动脉走向清楚.

(3)双侧肺野、膈肌显示完整,并可测量心胸比值.

图1-36

(五)心脏左侧位

1.摄影目的观看左心室、右心室、主动脉、肺动脉的情形及心脏与食管之间的关系.

2.摄影体位被检者挺胸收腹侧立摄影架前,左侧紧靠摄影架,双手弯曲高举抱头,躯体冠状面与探测器垂直,胸前后与摄影架左右边距离等宽,摄片时需吩咐被检者吞服银剂.

3.中央线对准第7胸椎水平线与腋中线交叉处垂直射入,安静呼吸下屏气曝光(图1-37).

(1)银剂充分显示在食管上,边缘锐利.

(2)胸椎的椎间隙显示清楚,椎体边缘锐利,无双边影.

(3)升主动脉及降主动脉的走向清楚.

图1-37

(六)心脏右前斜位(第一斜位)

1.摄影目的观看左心房、肺动脉干、右心室漏斗部和右心房的增大.

2.摄影体位被检者右边胸前壁紧贴摄影架,左臂抱头,右臂内旋并置于雕后,使冠状面与摄影架呈45.〜55.角,摄影时需吞服银剂,以便确信左心房增大时对食管的压迹.

3.中央线对准第7胸椎水平线,经左侧肩胛骨下缘垂直射入,安静呼吸下屏气曝光(图1-38).

(1)胸部呈斜位影像显示,心脏、大血管显示在胸部的左侧,不与胸椎重叠.

(2)气管、主动脉弓、下腔静脉走向清楚.

(3)肋骨走向清楚,肺尖显示充分,根剂充分显示在食管上,边缘锐利.

图1-38

(七)心脏左前斜位(第二斜位)

1.摄影目的观看左心室、右心室、右心房、左心房、肺动脉的关系.

2.摄影体位被检者左侧胸前壁紧贴摄影架,右臂抱头,左臂内旋并置于雕后,使冠状面与探测器呈60.〜65.角.

3.中央线对准第7胸椎水平线,经右边肩胛骨下缘垂直射入,安静呼吸下屏气曝光(图1-39).

(1)胸部呈斜位影像显示,心脏、大血管显示在胸部的右边.

(2)气管、降主动脉弓、肺动脉走向清楚.

(3)胸主动脉全数显示,边缘锐利.

图1-39

〔八〕胸骨后前位〔正位〕

1.摄影目的观看胸骨的骨质情形..

2.摄影体位被检者站立于摄影台一边,俯身使胸骨紧贴台面并对探测器中央偏X线管一侧,

两臂内旋置于身旁.为取得清楚的胸骨影像,采纳近距离摄影、低千伏、低毫安、长时刻、快速持续呼吸下曝光的摄影技术.

3.中央线向左侧倾斜15.-22角〔倾角与胸廓前后径有关〕,右位心时相反,快速持续呼吸

下曝光〔图1-40〕.

〔1〕胸骨显示在照片正中.

〔2〕双侧胸锁关节间隙显示清楚.

〔3〕胸骨的骨小梁清楚,肋骨及肺组织模糊.

图1-40

〔九〕胸骨侧位

1.摄影目的观看胸骨前后面的骨质情形.

2.摄影体位被检者站立于摄影架前,双足分开站稳,下颌举高,两臂背后交叉,两肩后倾,使胸骨前挺.

3.中央线胸骨中部距前壁后4cm处射入〔图1-41〕.

〔2〕胸骨小梁清楚显示.

〔3〕胸骨柄下部与胸骨体上部肋软骨结合部要与胸骨后缘呈平行线.图1-41

〔十〕胸锁关节后前位

1.摄影目的观看双侧胸锁关节的形态.

2.摄影体位被检者直立于摄影架前,两臂自然放于身旁,双肩尽可能内收,头稍后仰,须部紧贴

探测器.

3.中央线对准胸骨颈静脉切迹〔第3胸椎〕垂直射入,安静呼吸下屏气曝光〔图1-42〕.

〔1〕胸骨柄显示在照片正中,双侧胸锁关节间隙呈八字形显示.

〔2〕胸锁关节的骨小梁清楚显示.

图1-42

〔十一〕膈上肋骨后前位

1.摄影目的观看膈上肋骨,即第1〜7前肋,第1〜10后肋的情形.

3.中央线对准第6胸椎垂直射入,深吸气后屏气曝光〔图1-43〕.

〔1〕第1〜7前肋,第1〜10后肋显示在照片中,肋骨自后向前下方弯曲的排列.

〔2〕腋中线部弯曲重叠较多,纵膈部肋骨与心脏重叠.

〔3〕肋骨骨小梁清楚.

图1-43

〔十二〕膈下肋骨前后位

1.摄影目的观看膈下肋骨的情形.

2.摄影体位被检者直立于摄影架前,面向X线管,双手抱头,躯体正中矢状面与摄影架正中线一致并垂直,背部紧贴探测器.上缘包括肩胛骨下角,下缘包括脐孔.

~15°

角,对准剑突射入,深呼气后屏气曝光(图1-44).

(1)第6、7前肋及第8-12全数肋骨显示在照片中.

(2)上腹部无内容物,肋骨的骨小梁显示清楚.

图1-44

三、腹部和骨盆

(一)腹部仰卧前后位(正位)

1.摄影目的观看尿路或腹腔脏器结石、钙化及腹部包块、异物存留的情形.

2.摄影体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下肢伸直,双手抱头,正中矢状面与床的中线平行,上缘包括剑突,下缘包括耻骨联合.

3.中央线对准剑突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中点垂直射入,即脐下2cm,安静呼吸下屏气曝光(图

1-45).

(1)棘突显示于照片正中,肾轮廓、腹脂线及腰大肌影像清楚显示,肠内无内容物.

(2)第1、2腰椎外侧可见双侧肾影,结肠袋显示清楚.

(3)双侧骼骨左右对称,软组织影像清楚,层次清楚.

图1-45

(二)腹部站立前后位

1.摄影目的观看肠阻塞、消化道穿孔及肾下垂等情形.

2.摄影体位被检者面向X线管,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的中线重叠,背部紧贴摄影架,双上肢抱头.

3.中央线对准剑突与脐的连线中点垂直射入,安静呼吸下屏气曝光(图1-46).

(1)双侧膈肌、腹壁软组织及骨盆腔对称显示,椎体棘突位于照片正中.

(2)膈肌边缘锐利,胃内液平面及可能显现液平面.

(3)肾影、腰大肌、腹膜外脂线及骨盆显示清楚.

图1-46

(三)腹部倒立正位

1.摄影目的观看先本性肛门闭锁,预测直肠距肛门的距离.

2.摄影体位新生儿,空气自□到达肛门12〜24小时,因此诞生后20小时左右是最正确摄影时刻,现在空气进入直肠的盲端,将患儿倒立并靠近摄影架,并在肛门处放一金属作为标记.

3.中央线对准耻骨联合上缘垂直射入(图1-47).

(1)为腹部的倒立正位影像,包括双侧臀部皮肤.

(2)脊柱居中,金属标记显示清楚.

(3)腹部的空腔有空气影像,可见直肠盲端充气影像.

图1-47

(四)腹部倒立侧位

2.摄影体位新生儿,空气自□到达肛门12〜24小时,因此诞生后20小时左右是最正确摄影时刻,现在空气进入直肠的盲端,将患儿倒立并左侧靠近摄影架,并在肛门处放一金属作为标记.

3.中央线对准舐骨尖垂直射入(图1-48).

4.标准片显示腹部倒立位的侧位影像.

图1-48

(五)膀胱前后位

1.摄影目的观看膀胱及后尿道结石的情形.

2.摄影体位被检者仰卧在摄影台上,下肢伸直,双手抱头.

3.中央线向足侧倾斜10°

角,对准耻骨联合上4cm处射入(图1-49).

(1)膀胱的影像显示清楚,无内容物干扰影像.

(2)照片显示小骨盆中下部影像.

图1-49

(六)骨盆前后位(正位)

1.摄影目的观看骨盆的骨质、形态及双雕关节的情形.

2.摄影体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双手抱头,双下肢伸直并内旋使两足拼拢.

3.中央线对准骼前上棘连线中点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点垂直射入(图1-50).

(1)骨盆各骨左右对称显示于照片正中.

(2)双侧大粗隆内缘与股骨少量重叠,耻骨不与舐椎重叠.

(3)骼骨翼与其他诸骨骨小梁显示清楚.

图1-50

(七)耻骨和坐骨后前位

1.摄影目的观看耻骨和坐骨的骨质、形态的情形.

2.摄影体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双手围绕以垫前额,双下肢伸直并内旋使两足拼拢.

3.中央线对准耻骨联合垂直射入(图1-51).

(1)耻骨、坐骨左右对称于耻骨联合双侧.

(2)耻骨、坐骨骨小梁清楚.

图1-51

(八)舐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