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学士孔颖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56055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代大学士孔颖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唐代大学士孔颖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唐代大学士孔颖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唐代大学士孔颖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唐代大学士孔颖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唐代大学士孔颖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唐代大学士孔颖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唐代大学士孔颖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唐代大学士孔颖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唐代大学士孔颖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唐代大学士孔颖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唐代大学士孔颖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唐代大学士孔颖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唐代大学士孔颖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唐代大学士孔颖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唐代大学士孔颖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唐代大学士孔颖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唐代大学士孔颖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唐代大学士孔颖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唐代大学士孔颖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代大学士孔颖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唐代大学士孔颖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大学士孔颖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唐代大学士孔颖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曾助魏征撰写《隋书》,参与修订"

五礼"

  唐朝统一天下之后,"

文治"

成了当务之急。

"

锐意经术"

的唐太宗,有鉴于儒经文字多有异同,经义师说多门且繁杂而歧见纷出,颇不利于政治上的一统。

乃命颜师古统一经典文字,成"

五经定本"

此时,孔颖达已升迁国子监祭酒,总管"

六学"

训导之政令,唐太宗便命孔颖达来主持统一经典章句的义疏。

孔颖达与马嘉运、颜师古、杨士勋、贾公彦、司马才、王德韶、朱长才朱子奢等多人,参酌南北经义之歧见,以南学为主,成《五经义赞》。

对《五经义赞》之名,唐太宗不太满意,于是下诏改为《五经正义》,并将它交付国子监,作为试用教材。

其卷数记载颇不一致,《贞观政要》和引日唐书·

孔颖达传》作一百八十卷,《旧唐书·

儒学传》和《册府元龟》作一百七十卷,今一般从前者。

所谓"

正义"

,即对五经传注作疏解,其体例大体上是一致的。

先用"

正义曰"

标目,以总括章节经文义旨,然后各随经文解释,以阐发义理。

再用"

注某某"

,"

注某某至某某"

等标志,对注文进行具体的诠释。

在诠释经注的同时,或辨章句异同,或解释词语,或考证名物礼制,或讲明语法修辞等等。

这样,综合古今,考订异说,定于-尊,以其义旨符合唐王朝的封建统治需要。

《五经正义》所取注疏是:

《周易正义》十四卷:

主王弼注,其中《系辞》取晋人韩康伯注;

《尚书正义》二十卷:

主孔安国《传》(即伪《孔传》);

《毛诗正义》四十卷:

主毛公《传》、郑玄《笺》;

《礼记正义》七十卷:

主郑玄《注》;

《春秋左传正义》三十六卷:

主杜预《集注》。

  孔颖达等奉敕编撰的《五经正义》,是用颜师古的"

为底本,以"

览古人之传记,质近代之异同,存其是而去其非,削其繁而增其简"

(《尚书正义序》)为原则,采用了传统经学(即汉学)的训诂、注释、义疏等方法,将汉、魏以来的诸家经说加以系统的整理,并编撰成书。

其长处在于克服了以前"

师说多门"

的弊病,能够达到统一的目的;

而其缺点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疏文杂出众手,彼此间颇多相异之处,因此仍然显得比较繁杂。

  贞观十四年(640),参与编撰义疏的太学博士马嘉运,"

以颖达所撰《正义》颇多繁杂,每掎摭之,诸儒亦称为允当"

(《日唐书·

马嘉运传》)。

于是,唐太宗下诏"

更令详定"

但次年孔颖达退休,无法再主持修订工作了。

贞观二十二年(648)孔颖达病逝。

终贞观之世,《五经正义》的修订未能完成。

至唐高宗永徽二年(651),下诏儒臣继续重修。

永徽四年(653)三月,书成,仍以孔颖达署名,正式颁行天下,作为钦定的全国性的教科书。

《五经正义》的颁行,一扫了东汉以来纷纭矛盾的儒经师说。

如今古文学之争、郑王学之争、南北学之争等,这些各是其是的学术宗派从此失势,它们之间的争论也就不劝自息,经学的汉学系统至唐初而得以统一。

这可以说是大大有助于统治思想划一的举措。

有唐一代,《五经正义》以五种单行本,分别流传于世,且五种《正义》与它们所依据的注本也是分开的。

此后一直沿至宋代,明经科取士,试题与经义皆以此为标准。

南宋合刻《十三经注疏》时,才开始把《五经正义》及旧注汇合一起。

今通行本的《十三经注疏》中之"

五经疏"

,即取之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因此,《五经正义》对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的思想学术和文化,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3、XX百科介绍孔颖达

孔颖达--盛世鸿儒(574——684)

儒学经过汉晋南北朝的发展演变,家法各异,流派众多。

在汉代有今文古文之争,家法师法之别。

东汉末,郑玄企图统一今古,建立兼包并采的“郑学”体系。

三国两晋,王肃创立“王学”,起而与郑学为敌。

南北朝时期,随着政治的分离,而有南学与北学的纷争。

至于儒学内部群经异说,诸师异论,更不下数十百千。

纷纷攘攘,至有互为水火之势。

五经越解越暗,圣学越讲越糊涂,十分不利于儒学的经世致用和发扬光大。

在中国历史上,继承汉学风格,完成解决儒学内部不同流派和不同风格之争,巩固儒学壁垒这一统一工程的巨匠,便是唐初大儒——孔颖达。

是他编订《五经正义》,排除经学内部的家法师说等门户之见,于众学中择优而定一尊,广采以备博览,从而结束了自西汉以来的各种纷争;

是他摒弃南学与北学的地域偏见,兼容百氏,融合南北,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使前师之说不致泯灭,后代学者有所钻仰;

也由于他的《五经正义》被唐王朝颁为经学的标准解释,从而完成了中国经学史上从纷争到统一的演变过程。

孔颖这就是这样一个对中国经学具有总结和统一之功的大经学家。

一、彬彬士投师刘焯翩翩郎舌战群儒

孔颖达,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

新旧《唐书》俱有传。

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4)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仕宦之家。

曾祖名灵龟,官拜北魏国子博士;

祖父名硕,为北魏南台治书侍御史。

他为官正直,头戴饰懈豸(神羊)的法官帽子,威重严明,“权豪为之屏踪”,“风俗以之肃清”。

父名安,北齐青州法曹参军,执法也公公平平,志在宽简。

这确实是一个有地位、有名声的富贵之家。

但与南北朝的膏粱世胄不学无术异趣,孔颖达并无半点纨绔子弟的习气,也不希冀凭藉父辈的门前步入官场。

孔颖达的幼年时代正是南北朝对峙时期。

他出生于北周时期,政教清明,局势稳定。

一些较开明和有远见的士大夫,在魏晋以来门资恩荫的惊梦之余,开始重视教育。

如当时自南朝进入北朝的名士名宦颜之推,即告诫子孙: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仕宦之族,缙绅之家,相率督课子孙,教以儒业。

于是,在这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度里,居然儒雅重文之风,不让衣冠文物荟萃的江南王朝。

孔颖达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家庭,又赶上这样一个重教育兴文化的时代,可谓兼得天时与地利。

他聪明颖悟,自幼便耳濡目染以礼乐为特征的儒家文化。

公元581年,孔颖达8岁,北周外戚、权臣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是为文帝。

隋文帝初年颇重儒术,“超抉奇隽,厚赏诸儒”,自京师达于四方,大兴学校,广置生徒。

“齐鲁赵魏,学者尤多,负笈追师,不远千里,讲诵之声,道路不绝”,被史书称为:

“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

”孔颖达也在这个时候走上了正规学习的轨道。

史称他“八岁就学,日诵千余言”,悟性特佳。

还在少年时代,孔颖这便明悉了服虔所注《左氏传》,郑玄所注《尚书》、《礼记》、所笺《毛诗》,王弼注《周易》;

于儒经之外,还旁及诸子,兼善历算之学;

更长于属文,彬彬焉俨然一少年老成之儒士矣!

少年时代,孔颖达曾师从当代大儒刘焯为学。

刘焯字士元,信都昌亭人,与孔颖达同郡。

刘焯聪敏沈深,学通五经及诸家注解,并对《九章算术》、《周髀算经》以及天文推步,测量山海之术,有精到的研究,著作有《五经述议》,见解独到,多所创见。

论者以为数百年以来,博学通儒,没有比他更好的了。

与当时另一位博学宏儒刘炫,同称“二刘”。

当时儒学南北分裂,经籍散亡,学者求师无门,一些精通汉师家法的老师宿儒,如徐道明、熊安生之徒,早已谢世,于是,“二刘”便出类拔萃,秀出其间,遂为后生钻仰之名师。

“天下名儒后进,质疑受业,不远千里而至者,不可胜数”(《隋书•儒林传》)孔颖达就是这千里负笈的佼佼者。

但是,刘焯性情孤傲,怀抱不广,不仅吝于财货,责求束修,而且恃才傲物,凌辱诸生。

孔颖达初来,很受刘焯轻视,并不以礼相待。

但一经颖达向他执经问难、发表意见,刘焯见其答难问对,出人意表,能发人之所未发,乃翻然改容,刮目相看。

孔颖达在名师门下兢兢事学,虚心求教,在从前所学的诸经注解外,百丈竿头更进一尺,《左传》于服注外又通社预集解,《尚书》于郑注外再通孔安国传(即伪孔传),为后来他胜任《五经正义》的编纂工作垫下了丰厚的学植。

学成业就,刘焯欲留颖达同馆共授,切磋学问,颖达谢绝了明师的好意,满载而归,下帷教授。

其时他仅20余岁。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即位,改元大业。

隋文帝晚年“不悦儒术,专尚刑名”(同上),关闭天下学校,唯留中央国子学一所,生员72人,于是欣欣向荣的儒教事业,一朝又复归萎缩。

炀帝即位后,为了笼络人心,粉饰太平,又兼生性喜爱文学经籍,于是再开学校,重兴儒业,“征辟儒生,远近毕至”(《隋书•儒林传》)。

孔颖达应时而出,应举明经,对策高第,授任河内郡学博士。

大业年间,隋炀帝广征天下宿儒,集中于洛阳,由门下省主持,仿当年汉宣帝石渠议经、汉章帝白虎论礼之故事,下令在洛阳举行大规模的儒学讨论大会。

孔颖达以明经高第参加了这一盛会。

为响应皇帝明诏,经明行修之士、方步矩领之徒,从四面八方云集洛阳,以文会友,研经讨古,为统一的隋朝政权添上教化大兴的浓墨重彩。

时承文帝废学之后,老师宿儒,若陆德明、鲁世达、刘焯、刘炫之徒,都应时而出,登坛执经,各穷悬河之辩;

论难问对,共研先圣之理。

孔颖达少年老成,英才秀发,斩关夺将,舌战群儒。

门下省纳言(侍中)杨达评第高下,以颖达为最,奏之皇帝。

炀帝以孔颖达为太学助教,陆德明为国子助教。

其时颖达年方32岁,是应诏诸儒最年少的大师。

被他击败的“先辈宿儒”都心怀羞耻,愤愤不平,暗中派遣刺客欲加害颖达,幸得礼部尚书、爱才思贤的杨玄感出面保护,将孔颖达藏于府中,才使少年才子幸免于难。

孔颖达凭着自己的渊博学识终于进入国家中央的教育和学术机构,在更好的环境、更高的层次上进行经学研究工作。

二、十八学士登瀛州五经正义传典型

隋末天下大乱,孔颖达避难于虎牢(在今河南荥阳)。

李渊建国,海内一统。

李世民因创业征战之功,特授天策上将、领司徒、封秦王。

他悦礼敦诗,爱才若渴,开府治事,形同小朝廷。

武德四年(621),李世民在解鞍歇马之后,爱尚儒教,属意文学,特设文学馆,招揽天下文士,为治国平天下储备人才。

文学馆位于宫城之西,地静景幽,无车马之喧;

典籍充栋,有兰台之盛。

这年十月,孔颖达等18人同日被授为文学馆学士,号称“十八学士”。

十八学士都是当时经学通明、文彩飞扬的优秀人物,杜如晦、房玄龄甚至是李世民的心腹谋臣。

李世民给他们优以尊礼,予以厚禄,入阁诸君,皆享用五品珍膳。

还令大画家间立本为诸名士写真,大文豪褚亮题写真赞,高悬于凌烟之阁,深藏于禁中秘府。

十八学士三班值阁,李世民每当军国事罢,进谒归休,常引见学士,与他们讨论坟籍,商略前载。

儒雅之风,旷古稀有;

亲近之恩,百代罕及。

因此时人称之“登瀛州”。

 

武德九年(626),玄武门兵变,李世民杀建成、元吉,立为太子,秦府官属皆有封赠,十八学士也加官进爵,杜如晦为太子左庶子,房玄龄为右庶子,虞世南为中舍人,褚亮为舍人,姚思廉为洗马,孔颖达则擢授国子博士,成为全国最高学府的高级教官。

公元627年即位后的李世民改元贞观,论功行赏,孔颖达以儒业受封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

给事中乃门下省要职,掌封驳政令,议论得失,颖达随侍皇帝左右,倍见亲信。

屡迁国子司业,祭酒,掌管一国教育。

唐太宗对孔颖达寄以厚望,将储君的教育委与他,任他为太子右庶子,与左庶子于志宁一道,共同掌教太子李承乾。

孔颖达兢兢业业,克尽职守,无奈太子承乾爱好声色,漫游无度,足智饰非,不听劝教;

又因大宗偏爱魏王李泰,酿成嫡庶相争之祸。

承乾被废后,其他东宫属官多被黜退,唯孔颖达、于志宁等由于平时对承乾犯颜直谏,尽心尽职,太宗于是对他们却奖赏有加,信任如故。

作为当年秦王亲信的几个文臣之一,孔颖达在后来的政治生活中,不像房杜诸人,功业卓著,位至公卿。

他在太宗朝的主要贡献不在于政治,而是在文化事业。

他学识渊博,文采出众,每遇朝廷议论礼历、商榷经义,他常发高论,多被采纳。

他曾与魏征、颜师古等修订《隋书》,有“良史”之称,被加位散骑常侍;

又修订五礼,进爵为子。

贞观十四年(640),孔颖达为国子祭酒,太宗亲临国学,举行祭祀先圣孔子的释奠大礼。

会上,群儒执经宣义,孔颖达主讲《孝经》,他声若洪钟,口如悬河,义理分明。

太宗令群儒发难辩驳,孔颖达“金汤易固,楼雉难攻”;

排难解纷,令众儒师大为折服。

太宗手诏褒之曰:

“洪钟待扣,扣无不应;

幽谷发响,声无不答。

……思涌珠泉,情抽蕙兰。

关西孔子,更起乎方今;

济南伏生,重兴于兹时!

”称赞他为“关西孔子”、西汉伏生,与先圣先师并辉齐明。

孔颖达在经学上的最大成就是奉诏编纂《五经正义》,为经学的统一和汉学的总结做出卓越贡献。

如前所说,中国儒学从西汉开始便流派众多,师说不一。

当时《诗》分齐、鲁、韩三家,《书》分欧阳、大小夏侯,《礼》有《仪礼》、《礼记》,其中《礼记》分大小戴,《易》分施、孟、梁邱、京,《春秋》既分公、谷二传,公羊又有颜、严之学。

经学史上称这些分歧为“师法”。

后来经师又在师法的旗号下更生异说,于是又分出“家法”,再由家法中分出各种专家之说。

就像树干分枝,校又分枝,枝叶繁茂,渐失根本,经义难明。

故有“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之叹”。

后来古文畅兴,纠葛更生。

《诗》有毛传与齐鲁韩争雄,《易》有高费与施孟争胜,《春秋》有左传异军突起,《礼》又出现《周礼》与分高低,《书》又得壁中古文十六篇。

其间经本有无,卷国残全。

文字今古,师说歧异,种种分歧,更扰得经学讲坛迷雾重重。

企图解决经学分歧的统一工作,孔颖达以前共有三次,一是西汉宣帝有石渠阁大会,二是东汉章帝有白虎观之议,三是东汉末郑玄不讲家法,遍注群经。

石渠阁之会,重点讨论今文经内部师说繁粹的问题,讨论结果,不仅没有统一师说分歧,反而增立博士,加剧了经学内部异说的产生;

白虎观之议,重点讨论今古文分歧问题,结果著为《白虎通》,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加西汉谶纬迷信统一意识形态,对古文经说的优秀内容无所取正,这同样达不到学术统一的目的。

因此白虎观会议后,古文经学不仅没有歇息,反而从者更多,成就日丰。

郑玄兼通今古文,而以古文为依归。

他起而遍注群经,杂采今古文,今古文之异才日渐消亡。

但是郑玄经注也未臻完善,学者多攻其所短,至西晋,王肃又重注群经,与之抗衡,并借用王朝力量立为学官,遂有“郑学”“王学”之争。

随着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和玄学的兴起,于是又出现清谈“玄学”与传统“汉学”、博学”与“北学”的分歧。

在学术风格上,南学主义理,重创新;

北学主典实,重故训。

南朝治经《易》尊王弼注,《尚书》用东晋出现的伪孔传,《左传》则用杜预集解;

北朝,《周易》《尚书》用郑玄注,《左传》用眼虔注。

《毛诗》、《礼》南北同尊郑注。

此其大致。

当时南北王朝并未明确将经注定为一尊,学者谁主谁从,都是各行方便,从其所好。

特别是在南北势力交会之处,更是南学与北学混,义理与典实杂。

这样就给后生学习,经义取正,带来困难。

这种情况在政权分离之时,倒还可以容忍,但天下统一之后,特别是自隋王朝设立郡国之学以养士,开设明经、进士科取才以后,没有一个统一的经解作教材和课试标准,势必给教育和选举工作带来很多麻烦。

史载隋文帝下令考试国子学生,准备择优录用,可是“自正朔不一将三百年,师训纷给无所取正”(《隋书儒林传》),众博士无法评出考卷。

有鉴于此,唐太宗下令孔颖达主持编纂五经注疏定本。

同与编修之事者尚有多人,以孔颖达为其首领。

在注疏编纂过程中,义例的制定,是非的考论,皆由颖达我夺。

首先,孔颖达在众多的经书章句中,选择一家优秀的注释作为标准注本,然后对经文注文详加疏通阐释。

《周易》经注,西汉的梁丘、施、高氏之学,都已亡于西晋,京氏、孟氏流于谶纬灾祥,学者不传。

南北朝唯传郑玄、王弼易注。

郑氏讲爻辰象数,王氏详玄学义理,相比之下,王注义例明备,“独冠古今”,故孔颖达《易》用王注。

《书经》,欧阳、大小夏侯也都亡于永嘉之乱,南北朝多尊郑注。

东晋梅赜进献《尚书孔安国传》,号称古文,篇章也比郑注为多,时人不知其伪,大行于南朝,隋代“二刘”也研习孔传,孔颖达初本习郑氏《尚书》,后从刘焯传孔义,认为“其辞富而备,其义弘而雅”(《尚书正义序》),遂定伪孔传为圭桌。

《诗经》,齐诗亡于曹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虽存而无传人,唯毛诗郑笺,独行于世,孔颖达正义,《诗》用毛传郑笺。

《礼》,本有《仪礼》、《周礼》、《礼记》三经之别,但是《仪礼》、《周礼》为制度仪文,缺乏义理,亦少文采,《礼记》则事文义理兼具,因此三礼之中独取《礼记》,注用郑玄。

《春秋》,亦有公羊、谷梁、左氏三传,其中公谷空言说经,不及左氏事富文美,因此以《左传》附经。

孔颖达历考汉晋训贴,大多杂取公谷,为例不纯,唯西晋杜预集解,“专取丘明之传以释孔氏之经”,尊经重本,“子应乎母,以胶投漆”(《春秋左传正义序》)。

更重要的是杜氏为《左传》总结有“五十凡例”,补充了左氏在三传中义理贫乏之不足,与仅重文字训诂的各家传注不可同日而语。

见解最高,体例最善,故于众解,独取杜氏。

《唐会要》(卷77)说:

“贞观十二年国子祭酒孔颖达撰工经义疏170卷,名曰《义赞》,有诏改为《五经正义》”。

考本传,孔颖达贞观六年除国子司业,七年与魏征等同修《隋书》,十一年修正礼,十二年官进国子祭酒。

可见《五经正义》的编修是在十二年孔颖达做国子祭酒任内。

从受诏到成书,前后不过一年,文成数十万字,为卷170,真是神速!

神速!

究其原因,盖有二焉:

一是得博学诸儒的通力合作。

参加修《周易正义》的有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马嘉运、赵乾叶、王琰、于志宁等;

修《尚书正义》的有王德昭、李子云;

修《毛诗正义》的有王德昭、齐威等;

修《礼记正义》的有朱子奢、李善信、贾公彦、柳士宣、范义囗、张权等;

修《春秋正义》的有谷那律、杨士勋、朱长才等。

参修诸人都是当时儒学的第一流人材,博极群书,精通五经。

颜师古,是颜之推之后,“少传家学,博览群书,尤精训诂”,曾奉太宗诏考订五经文字异同,撰《五经定本》,做了经书的文字统一工作;

又撰《汉书》注,大重于时,至今仍是研究《汉书》最优秀的古注。

司马才章传家学,通五经,为国子助教;

王恭精三礼,并私撰《义证》,“甚为精博”;

马嘉运兼通儒释二教,“尤善论难”,高宗朝为国子博士,侍讲殿中;

谷那律淹贯群书,被褚遂良称为“九经库”;

朱子奢少习《左传》,善属文,为中书舍人;

杨士勋、贾公彦都是《春秋》、《礼》学专家,杨后来撰有《春秋谷梁传疏》、贾撰《周礼》《仪礼》二疏,与《五经正义》一并传为千古仪则,为今传《十三经注疏》之一。

其余诸君也都以学问官至国子、太学、四门学的博士或助教。

(两《唐书》儒林传及本传)孔颖达领导的《五经正义》编纂班子,真是英才荟萃,通儒群集,难怪乎成书迅速。

原因之二,是有前人成果可供借鉴。

南北朝时期,儒生依照佛教讲疏的形式,对五经作有多种义疏,孔颖达对各家义疏进行比较,选择优秀底本,再融会众说、剪裁诸家,折衷以己意。

善于利用前人劳动成果,有前人努力为基点,自然见效快,成功伟。

这就是《五经正义》成书快的又一个秘密。

当时,《周易》,江南有义疏十余家,但都“辞尚虚玄,义多浮诞”(《周易正义序》),于是孔颖达取其合乎孔子思想,与王弼注并行不悖的说法,著为正义。

《尚书》有蔡大宝、巢猗、费囗、顾彪、刘炫、刘焯《正义》,前面数人多互相因循,义理浅略,唯颖达老师“二刘”“最为详雅”。

遂依“二刘”书疏为本,而删其狂傲和虚华。

《诗经》义疏有全缓、何胤、舒援、刘轨思、刘丑、刘焯、刘炫诸家,也是“二刘”诗疏“特为殊绝”,于是“据以为本”(《毛诗正义序》),而匡其轻狂,补其疏略。

《礼记》有贺循、贺囗、庾蔚、崔灵思、沈重宜、皇侃、徐遵明、李业兴、李宝鼎、侯聪、熊安生等疏,皇、熊二家最流行,其中皇氏最优秀,孔颖达乃“据皇氏为本,其有不备,以熊氏补正”(《礼记正义序》)。

《春秋左传》义疏有沈文阿、苏宽、刘炫等家,孔颖达认为:

“刘炫于数君之内,实为翘楚”(《左传正义序》),故依据刘疏,补以沈氏,若两家俱失,则申以己见。

虽有前儒义疏可为依据,但孔颖达等人利用这些材料,态度极为严谨,除对诸家注疏详加审定,汰劣取优外,对被选为底本的义疏,孔颖达也认真甄别,严格笔削,即使是前辈权威和自己的老师,也决不盲从。

刘焯、刘炫,为孔颖达素所敬仰,他称赞他们“并聪颖特达,文而又儒,擢秀干于一时,骋绝辔于千里,固诸儒之所揖让,日下无双。

于其所作疏内,特为殊绝”。

(《毛诗正文序》)但是他又常常指出二人恃才傲物、好非毁先贤,穿凿附会、自立新说的毛病。

如刘焯的《尚书》义疏常常故弄玄虚,求险探深,孔颖达批评他们有“非险而更为险,无义而更生义”(《尚书正义序》),就像在平缓的河流中平掀怒浪,在静止的树梢上更震狂飘,实在是无益的游戏,反教学者更生疑窦。

刘炫的《尚书》义疏依焯疏删繁就简,但义理过简,文辞太华,文胜于质,也不足以作为后生典范。

刘炫的《春秋左传》义疏,孔颖达在称赞之余,也不忽略其一意在矜伐,性好非毁”(《春秋左传正义序》)的敝病,以谓刘疏聪惠辩博无人可比,但是发明义理,造诣不高。

对于其他各家取作底本的义疏,孔颖达也都每每指陈疵暇,各论得失。

删修笔削,“必取文证详悉,义理精审,剪其繁芜,撮其机要”。

因此避免了官修图书,杂而不纯的毛病,保证了《五经正义》的质量。

《五经正义》的编撰方法是,首先列出经文、注文,接着串讲经文大意,然后疏通注文,说明注文之所以然。

如《诗经•周南•关雎》“窈窕叔女,君子好逑”一句,毛传说:

“窈窕,幽闲也。

淑,善;

逑,匹也。

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闭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郑笺说:

“怨耦曰仇,言后妃之德和谐,则幽闭处深宫贞专之善女,能为君子和好众妾之怨者。

言皆化后妃之德,不嫉妒,谓三夫人以下。

”正义首先串讲经文说:

“性行和谐者是后妃也。

后妃虽悦乐君子,犹能不淫其色,退在深宫之中,不亵渎而相慢也。

后妃既有是德,又不妒嫉,思得淑女以配君子,故窈窕然处幽闭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也。

以后妃不妒忌,可共事夫,故育宜也。

”再疏通毛传说。

“窈窕者,谓淑女所居之宫形窈窕然,故笺言幽闭深宫是也,(毛)传知然者,以其淑女已为善称,则窈窕宜为居处,故云幽闭,言其幽然而闲静也。

扬雄云‘善心为窕,言容为窈’者,非也。

逑,匹,《(尔雅)•释诂》文,孙炎云:

‘相求之匹’,《诗》本作逑,《尔雅》多作仇,字异音义同也。

又回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者,美后妃有思贤之心,故说贤女宜求之状。

……”以下接着又疏证郑笺。

正义有说有证,层次清楚,释义分明,繁而有要,齐全周详,就像老师宿儒的讲义一样。

因此,于志宁称之为“万古之仪型,一代之标的”。

正义为了说明注文,往往旁征博引古籍和前贤解说,体大思精,资料至为丰富。

如上引为释毛氏传文,正义引用了《尔雅•释诂》和扬雄、孙炎之说。

在疏证毛传关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解释时,甚至引达《尔雅》释估、释鸟、释水、《五经定本》、俗本《毛诗》等文献资料,兼及郭璞、陆机、扬雄、许慎、李巡等人之说,还参证《诗经》江有渚、蒹葭、谷风、采蘩等篇中毛传郑笺的解释,反复周致,论证详明。

人们既可以利用它来研习五经,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