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体和文学常识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56121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体和文学常识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体和文学常识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体和文学常识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体和文学常识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体和文学常识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体和文学常识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体和文学常识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体和文学常识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体和文学常识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体和文学常识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体和文学常识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体和文学常识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体和文学常识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体和文学常识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体和文学常识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体和文学常识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体和文学常识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体和文学常识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体和文学常识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体和文学常识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体和文学常识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体和文学常识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体和文学常识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体和文学常识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A.《捕蛇者说》选自唐代柳宗元的《柳河东集》。

  B.《醉翁亭记》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C.《苏州园林》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家朱自清。

  D.《我的叔叔于勒》选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分析】此题意在考查考生对古今外的著名作家、作品的了解情况。

这种题型是语文常识类考查最常见的形式。

本题涉及到如下内容:

题目、作家、出自何处以及体裁等,因出题往往将文体、文学知识揉在一起,因此,需要逐项分析。

经分析可以看出A、B、D三项都是正确的,而C项中“《苏州园林》”的作者应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叶圣陶”。

【答案】正确答案是C。

【说明】做这类文学常识的中考试题,不仅要牢记初中六册中重点课文、出处、作者及作家的基本情况,还要扩大知识面并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例2(淮阴市,1999)

  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表酬三顾,一对定千秋”,说的是诸葛亮和周瑜的事。

  B.袭人是《红楼梦》中的人物,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

  C.《复活》是莎士比亚的著名剧作,西施是春秋时吴国的美女。

  D.科举考试中,在县里或府里参加乡试,考取的人叫“举人”。

【分析】本题属于拓宽加深题,A项中“两表”指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拜见孔明之事,“一对”指刘备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或指《隆中对》一文。

总之,这幅对联中的典故没有一件与周瑜有关。

故A项错误;

C项中《复活》是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长篇小说,西施则是春秋时越国的美女,故C项错;

D项中考“举人”的乡试应在省里举行,在县或府里举行的是院试,考取的人叫“秀才”,故D项也是错的。

只有B项说法正确。

【答案】正确答案是B。

【说明】这类型试题意在考查考生知识库存量,它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有一定难度,但很多知识与课文内容有关,学生稍加留心加上平时的课外积累,应该可以回答。

四、中考模拟演练:

中考真题演练(01)                      

1.(甘肃省,2001)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醉翁亭记》、《出师表》、《捕蛇者说》、《陋室铭》中的“记”、“表”、说”、“铭”都是古代文体的名称。

其中“表”是奏议的一种。

  B.成语“一鼓作气”、“鸿鹄之志”分别出自《左传•曹刿论战》和《史记•陈涉世家》。

  C.《范进中举》选自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

  D.《天净沙•秋思》和《山坡羊•潼关怀古》都是元曲,其中“天净沙”、“山坡羊”是曲牌名,“秋思”、“潼关怀古”是题目。

2.(辽宁省,2001)

  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中,有个“倒拔垂杨柳”的好汉,他的名字是。

“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出自《西游记》,请你用概括的语言,再写出其中一个有孙悟空故事的名字:

3.(南通市,2002)

选出说法有错的一项(  )

  A.《望天门山》《渭城曲》《春夜喜雨》都是唐朝诗人写的诗歌。

  B.《出师表》中的“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C.成语“一鼓作气”、“扑朔迷离”、“讳疾忌医”分别出自于《曹刿论战》《口技》《扁鹊见蔡桓公》。

  D.《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自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样子》。

4.(北京市石景山区,2002)

课文、作者、国籍(或朝代)搭配错误的是(  )

  A.《范进中举》       施耐庵     明朝

  B.《“友邦惊诧”论》    鲁迅      中国

  C.《中国石拱桥》      茅以升     中国

  D.《变色龙》        契诃夫     俄国

5.(甘肃省,2002)

  下面的句子,诗文、题目、作者、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宋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李白——宋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范仲淹——宋

  6.(广州市,2000)

  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都德和莫泊桑都是法国的著名的文学家,他们都有著名短篇小说被翻译成中文。

  B.李白是唐代的伟大诗人,人称“诗仙”,《明月几时有》是他的作品。

  C.《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都是我国古代的著名的短篇小说集。

  D.《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陌上桑》选自于《诗经》。

  7.(神州市,2001)

  下面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B.《春》是抒情散文,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

  C.《皇帝的新装》作者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家。

  D.书信结尾的“此致”,一般在正文后另起—行空两格写;

“敬礼”在“此致”下一行顶格写。

  8.(河南省,2000)

  下面的话出自哪篇课文?

描写的人物是谁?

  

(1)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

想跑,水裹住他的腿。

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

  篇名:

《》人物:

____________

  

(2)他说: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大门的钥匙。

  9.(北京市海淀区,200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名句。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唐诗《春夜喜雨》中的名句。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是宋词《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

“天净沙”是词牌,“秋思”是题目。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这首诗中描写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10.(云南省,2000)

  下面三个人物分别出自哪部分文学作品( )

  ①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②杨修《三国演义》

  ③鲁达《水浒传》

  11.(南京市,1997)

  下面有关文化知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B.科举考试规定,秀才到省会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的为“举人”。

  C.古代把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阳。

如“河阳”便是黄河北岸。

  D.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五帝”指的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12.(北京市,2998)

  对一般书信的书写格式说法有误的是( )

  A.第一行空两格写收信人的称呼,称呼后面加冒号。

  B.第二行空两格写正文。

回行,顶格写正文。

如果内容较多,可以分段写。

  C.结尾表示祝愿词语,如“祝”、“此致”等可以接正文写,也可以另起一行空两格写,“进步”、“敬礼”等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D.在信文的右下方,分两行写:

上一行署名,下一行写日期。

  13.(湖州市,2002)

  下列诗文的出处及作者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白居易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C.呜呼!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宋•柳宗元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宋•陆游

  14.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

  A.小说三要素是指人物、情节和结局。

( )

  B.论点和论据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

  C.戏剧,按照内容性质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D.论证方法指的是立论和驳论。

  15.填空。

  A.我国的成语,有许多来自古诗文(或寓言)中,如“讳疾忌医”就见于韩非《扁鹊见蔡桓公》。

请你从读过的古诗文(或寓言)中举出三例,并且说出作者和出处(或篇名)。

  

(1)成语___________见于___________的《  》;

  

(2)成语___________见于___________的《  》;

  (3)成语___________见于___________的《  》;

  B.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文房四宝”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文具的统称。

  D.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推断,“江阴”的位置应在,“河阳”的位置应在_______。

  E.将下列各项按所表示年龄大小顺序排列,正确的顺序应是_________。

  ①不惑②垂髫③花甲④加冠⑤而立⑥古稀⑦半百

  

中考真题演练(02)                   

(一)选择题

1.(北京市西城区,2002)句子、句子的出处、作者及作者生活的朝代对应有错误的是(  )

  (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刘禹锡——唐朝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醉翁亭记》——欧阳修——宋朝

  (C)禽兽之变许几何哉?

止增笑耳。

——《狼》——蒲松龄——清朝

  (D)嘻,技亦灵怪矣哉!

——《核舟记》——魏学伊——明朝

2.(北京市海淀区,2002)文学常识表述不完全正确的是(  )

  (A)《儒林外史》和《水浒传》都是长篇章回体小说。

  (B)《菜园小记》是吴伯箫的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的小说。

  (C)《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小学家都德,《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

  (D)按写作年代的先后排列下面的文章,正确的顺序是:

《桃花源记》、《马说》、《岳阳楼记》、《狼》。

3.(北京市海淀区,200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名句。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唐诗《春夜喜雨》中的名句。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是宋词《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这首诗中描写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4.(北京市朝阳区,2002)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涉,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被司马迁写入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的“列传”。

  (B)“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自唐朝边塞诗人王之涣的七言绝句《出塞》;

  (C)《最后一课》、《变色龙》、《皇帝的新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都德、俄国的契诃夫、丹麦的安徒生和苏联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D)鲁迅的小说大多收在《呐碱》和《彷徨》两部集子中,藤野先生、闰土、孔乙己、杨二嫂、双喜等人都是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5.(天津市,2002)对杜甫的《春夜喜雨》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A)一、二两句以拟人的手法写春雨及时而降,“知”字用得极妙,把春雨写活了。

    (B)三、四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细腻地写出了春雨轻柔无声的特点。

    (C)五、六句以“江船火独明”反衬“野径云俱黑”,写出了乌云密布、雨意正浓的景物特点。

    (D)最后两句实写作者所看到的雨后清晨美景:

锦官城内到处盛开着湿漉漉、沉  甸甸的鲜花。

  6.(沈阳市,2002)选出对句子大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乐享受使人委靡死亡。

    (B)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读文章的人。

    (C)濯清涟而不妖。

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

    (D)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 二。

  7.(哈尔滨市,2002)对下面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A)这是一首北朝民歌。

它歌唱大自然的辽阔壮丽,大草原的肥沃昌盛,反映了牧民们以天地为家的豪迈气概和对草原生活的亲切感情。

    (B)“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写天空像巨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  起来。

比喻十分生动形象,充分显示出游牧民族的生活特色。

    (C)诗中前几句写平川、大山、天空、四野,意境阔大恢宏,采用了静态勾画, 形象逼真;

最后一句转入动态描绘,使全诗动静结合,充满了勃勃生机。

    (D)诗的最后一句堪称点睛之笔,其中的“风”字有极强的表现力。

由于风的吹动使牧草低伏,人们才看见了草中洁白的羊群。

  8.(哈尔滨市,2002)下列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鲁智深——倒拔垂杨柳(B)孙悟空——大闹天宫

    (C)诸葛亮——三顾茅庐(D)刘姥姥——进大观园

  9.(山东省,2002)下面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蒲松龄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小说家。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藤野先生》都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C)“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中“先帝”指刘备,“崩”在古代指皇帝的死亡。

    (D)韩麦尔、保尔,柯察金分别是都德《最后一课》和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人物。

  10.(安徽省,200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捕蛇者说》选自唐代柳宗元的《柳河东集》。

    (B)《醉翁亭记》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C)《苏州园林》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家朱自清。

    (D)《我的叔叔于勒》选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集《羊脂球》。

  11.(四川省,2002)下面作品、作者、朝代(或国籍)搭配有错的一项是( )

    (A)《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南宋

    (B)《人类的语言》——吕叔湘——现代

    (C)《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曹雪芹——清代

    (D)《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法国

  12.(贵阳市,2002)选出下面文学常识全对的一项( )

    (A)《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写的短篇小说,选自《呐喊》

    (B)《水浒传》是一部著名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承恩,大约是元末 明初人。

    (C)《竞选州长》选自法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D)《陈涉世家》和《曹刿论战》都选自编年体史书——《史记》,作者是司马迁。

  13.(新疆乌鲁木齐,2002)下列课文、出处、作家、时代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狼》——《聊斋志异》——蒲松龄——明代

    (B)《论雷峰塔的倒掉》——《坟》——《鲁迅》——现代

    (C)《杨修之死》——《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

    (D)《石壕吏》——《杜工部集》——杜甫——唐代

  14.(新疆乌鲁本齐,2002)下面对《望天门山》的赏析,不正确的三项是( )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A)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隔江而立、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B)“断”、“开”二字写出了江水浩大的气势和力量,“流”和“回”二字写出了江水的回旋激荡。

    (C)“帆”和“日”两字字面虽不着色,但同样让人能联想到江面铺满红光,雪白的风帆在红日和江水映照下显得极其鲜艳夺目的景象。

    (D)第三句中的“出”字把动态事物赋予静态美,读来可以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15.(成都市,2002)对下列文字的出处,所描写的人物及主要的描写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是( )

    ①我心里想: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②XX笑道:

“不妥,不妥。

等我再斟酌斟酌,压服得口声才好。

    ③他身材增加了一倍;

先前的紫色的圆险,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 纹……

    ④郑屠被这XXX就势按住左手,赶将人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

    (A)①《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心理描写

    (B)②《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门子语言描写

    (C)③《社戏》闰土肖像描写

    (D)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提辖动作描写

  16.(镇江市,2002)选出对下列两句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A)诗句以梨花比喻雪,新颖奇特。

    (B)这两句诗写出了春风吹拂,梨花盛开的美景。

    (C)“千树万树梨花开”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

    (D)一个“忽”字,既写出了塞外气候的变幻奇特,又表现了诗人见到奇丽雪景后的惊喜之情。

  17.(扬州市,200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中,作者虚构了一个人人平等、幸福自由的“世外桃源”,这与东晋末年的黑暗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否定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友邦惊诧”论》一文中,作者抓住论敌要害,先驳论点,后驳论据,批驳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种种谬论,揭露了英、法、美等所谓“友邦”妄图瓜分中国的狼子野心。

    (C)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竞选州长》一文中,以自己在竞选纽约州州长过程中遭受的种种诬陷、攻击,揭露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D)《石壕吏》最后一句“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表明连年战乱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多么深重,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8.(昆明市,2002)对下面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A)开头两句意思是:

西湖四季的风光都很美,毕竟最美的还是荷花盛开的六 月间。

    (B)三、四句用对偶和对比的手法描写景物,色彩鲜明:

蓝天衬托下碧绿的荷叶一望无际,仿佛与天相接;

朝阳映照下的荷花显得格外红艳。

    (C)全诗紧扣一个“送”字,抒发了诗人与林子方临别时难舍难分的无限伤感之情。

    (D)诗人用眼前的美景告慰友人,冲淡了送别时的离愁别绪,感情更显得含蓄深沉。

  

(二)填空题

  1.(重庆市,2002)古诗赏析;

  

(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两句诗中描写了黄莺、_________、  ___________、水乡、城郭、酒旗、春风七种景物,展现出绚丽多彩的江南春色。

(杜牧《江南春》)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但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从全词来看,这两句表达了词人_____________的感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陕西省,2002)按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文学作品:

  

(1)《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

  

(2)《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保尔•柯察金是前苏联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中的主人公,他的精神  鼓舞了我国千千万万的读者。

  3.(甘肃省,2002)文学常识填空。

  ①《______________》是我国新歌剧创作的一座里程碑。

  ②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的名字叫 _______________。

  ③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______________》。

  4.(成都市,2002)下面两副对联所指的作家分别是谁,请将姓名及其主要作品集填在括号 里。

  

(1)写鬼写妖高人一筹

    刺贪刺虐人木三分(  )(  )

  

(2)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远,惟有几篇新乐府

    苏州怀刺史,湖山之边,尚有三庙旧祠堂(  )(  )

  (三)简答题

  1.(宁夏回族自治区,2002)“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是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

请你根据这几句中“乐”字的各自含义,说说加点“乐”字所指的具体内容。

  2.(宁夏回族自治区,2002)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与陈涉“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