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78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56283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78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上78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上78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上78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上78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八上78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八上78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八上78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上78Word文档格式.docx

《八上78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78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上78Word文档格式.docx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我采用背景提问、过程讲解、结果讨论的方法。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我在制作课件的同时,也介绍一些历史方面的网站,要求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查询,让学生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李鸿章在日本签定《马关条约》的图片导入新课。

并提问:

简要说明《马关条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突出两点,第一,民族危机加深;

第二,帝国主义加紧资本输出。

(二)讲授新课

1、背景

提问:

对一场运动的背景一般从哪几个角度去分析?

(社会、政治或阶级、经济、思想等)

投影显示:

社会经济阶级思想

然后由学生依次回答,最后显示参考答案(注意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

思想包含哪几个部分?

(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

填表:

(投影显示)

人物时间行动思想主张

王、郑

康有为

梁启超

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区别?

康有为思想的特点?

(结合教材文字进行分析)

教师讲述,戊戌变法经历了以下过程:

上书—宣传—论战—上折—建会—变法—失败(戊戌政变)

(1)、光绪帝是不是一个维新派的皇帝?

为什么?

(2)、假如你是一个维新派官员,你会向光绪帝提供那些建议?

对于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通过简要分析使学生明确几点:

第一,其具体内容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康有为的行动比他的宣言退步了,并结合教材文字简单交代原因。

第三,通过过程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历史上任何带有进步意义的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

分组讨论:

变法的性质?

变法的历史意义?

变法失败的原因?

有的人说,光绪帝和康有为的悲剧在于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不敢发动人民群众。

还有的人说,变法使慈禧太后重新上台,对中国的发展有弊无利。

以上观点是否正确?

请说明你的理由。

(这里特别欢迎学生展示在互联网中收集的材料来证明他的观点)

最后请看我的板书设计。

四、教学效果

通过我的教学,希望达到以下效果:

1、使学生愿意听历史课、愿意学历史课。

2、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整个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和引路者。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基本的历史能力,如比较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

8《辛亥革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1)第13课的内容,从属于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辛亥革命是本册书中唯一反映资产阶级独立领导革命运动的内容,它上承<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中国各阶级先后进行的英勇抗争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而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又为后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条件。

所以这一课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课标及重难点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据此确定本课的重点是革命的主要过程及意义,过程属于识记要求,通过教师提供资料学生自主完成;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属于理解层次的要求,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通过提供必要的直观素材、原始资料、史论分析,配合学生的解读、讨论、参与,使其由抽象到具体方便学生掌握。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辛亥革命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将重点放在革命的背景、〈临时约法〉、革命的意义。

根据平时的了解,学生对革命志士的感情较为空洞,而对伟人的历史兴趣较浓,教师选取合适的资料依据学生的情感表现及时加以经引导。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革命中重大史实的学习,能简述革命的过程;

了解民国成立及〈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其进步性;

知道清帝退位,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过程,理解革命的意义及复杂曲折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读图片、文字资料,学会从中提取信息并加工处理的能力;

通过教师创设参观展厅的情境,学生感受并体会历史;

对资料的辨别分析过程,使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个里程碑,有其重要的贡献;

孙中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近代中国复杂的环境下,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由此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进步性并存;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实物:

中山装。

教师介绍相关内容。

(中山装学生都见过,源于生活的素材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对中山装深层的内涵又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究)

讲授新课

一、解读图片,了解革命背景

教师提供图片:

①列强侵略示意图,分析革命爆发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清政府自救运动:

了解这些活动与革命的关系;

③革命党的活动:

了解资产阶级为革命准备的历程;

 

(通过教师提供图片资料,有利于学生减轻学习负担,并能直观地掌握革命爆发的背景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资产阶级为革命所做的努力、革命志士为民主而牺牲的精神更是培养学生价值观的切入点。

上课时具体结合学生对辛亥志士情感,教师加以引导。

二、寻访展厅,走近民国历史

(这一部分作为本课的重点知识,内容较琐碎。

为方便学生记忆,并且使单调的知识形象化,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民国展厅》这种形式,学生即是学习者也是积极参与者,这样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注意从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第一展厅:

武昌起义

教师提供制作的视频资料及地图,重现武昌起义的过程与形势发展。

(教师介绍之后,引导学生写展厅1到展厅2的过渡的解说词,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

问题可能存在难度,所以由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

第二展厅:

中华民国

教师展示民国成立的信息,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加深对民国的认识。

《约法》颁布:

通过教师提供材料及学生阅读课本,要求学生为其写出解说词的关键语段。

(这样的设计是为提高学生在阅读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并促进学生思考、合作、表达的能力进一步发展。

学生完成后教师随机抽取大家共享。

第三展厅:

孙中山档案室

提供孙中山资料,了解伟人。

并谈感悟。

(学生对伟人了解的兴趣较浓,但又知之不多。

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对伟人高大品质心向往之的感情。

教师的讲解避免直接说教,侧重学生的自我感悟。

学生的交流与发言使本课达到高潮。

三、解读资料,追寻民国去向

1.民国之名:

教师提供袁世凯篡权、清帝退位的过程时间表,要求学生从中得出结论,每个学生能答出两点即可。

(历史学习重要的能力是对资料的阅读与分析,并得出相关的结论。

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初步学会对事件的独立分析。

) 

2.民国之实:

教师提供若干材料,其中一些是不可取证的资料,要求学生分辨材料的可靠性;

筛选材料后要求学生阅读并得出结论,师生共同分析革命的伟大意义。

1)推翻帝制;

2)民主共和观念;

3)打击帝国主义;

4)推动经济发展5)促进社会进步

(指导学生从众多史料中选择需要的资料,并坚持论从史出,由此深刻理解革命的意义。

侧重学生掌握历史研究的一点方法。

小结: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大会讲话:

抚今追昔,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令他忧虑重重的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令他念兹在兹的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魂牵梦萦的中国现代化的理想正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

(通过现实与历史的结合,使学生情感进一步升华,民主政治的建设、民族的复兴是几代人前赴后继努力的结果,正站在风头浪尖的我们应该如何书写今天的历史是每一个人要思考的问题。

上课时是用了提前录音的声音文件配孙中山图片,感觉上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这是最近上课中最不好的一个小节.受前面备课影响,一直没有突破这一点.

8辛亥革命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它最终结出的硕果。

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是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

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

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

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

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重点是辛亥革命。

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二、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讨论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读、讲、议、练”的综合教学法,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做好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针对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教师适时给以鼓励和指导,充分当好“导”的作用。

三、说学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法与学法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什么样的学法。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

指导学生阅读导言,导入新课。

(二)讲授、学习新课:

1、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1)首先,用剪辑好的音像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用制作大事年表的方式列举出孙中山的主要革命事迹。

(2)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讲述孙中山创立同盟会的背景:

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及其性质;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目标和旗帜。

2、武昌起义

(1)历史背景

先让阅读课本P41第一段及有关新军的小字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2)经过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1课文,讨论记录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主要力量、主要事件。

(3)影响

运用电脑展示《辛亥革命形势图》,体现全国各省的响应情况。

3、中华民国的成立(约10分钟)

(1)中华民国的成立

播放电影资料《孙中山》节选,让学生明白中华民国的成立的准备和成立过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提出三个问题,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性质。

(3)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复习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等内容,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性质、功绩及失败的主要原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小结课文

利用表格,让学生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个全面的认识。

课堂练习(如有时间做填充图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