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真题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56549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77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真题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真题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真题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真题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真题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真题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真题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真题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真题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真题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真题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真题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真题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真题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真题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真题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真题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真题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真题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真题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真题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真题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真题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科学真题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火山和地震多发生在板块内部地壳稳定处

C. 

外力作用主要是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D.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D

【考点】地壳变动的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地壳运动即地质运动,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

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时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

【解答】A、板块的大小是不相同的;

故A错误;

B、火山和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交接或边缘处地壳活跃处;

故B错误;

C、地球表面高低不平是内力的作用导致的;

故C错误;

D、海陆变化是内力作用导致的,即板块的碰撞和张裂;

故D正确;

D。

4.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凝固的是( 

湖水结冰B. 

雾气消散C. 

露珠形成D. 

冰雪消融

【考点】凝固与凝固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判断物质的初态和末态即可。

【解答】A.湖水是液态,冰是固态,因此湖水结冰是凝固现象,故A符合题意;

B.雾气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雾气消散是汽化现象,故B不合题意;

C.水蒸气是气态,露珠是液态,因此露珠的形成是液化过程,故C不合题意;

D.冰雪是固态,水是液态,因此冰雪消融是熔化过程,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5.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它通过飞沫、空气传播。

流感病毒是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B. 

患流行性感冒的病人是病原体

流行性感冒是一种遗传性疾病D. 

接种流感疫苗可以保护易感人群

【考点】特异性免疫,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传染病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一种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并广泛流行的疾病,经过各种途径传染给另一个人或物种的感染病。

通常这种疾病可借由直接接触已感染之个体、感染者之体液及排泄物、感染者所污染到的物体,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土壤传播、垂直传播(母婴传播)等。

【解答】A、流感病毒是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

B、患流行性感冒的病人是传染源;

C、流行性感冒是传染病,不可遗传;

D、接种流感疫苗可以使没有患流行性感冒的人获得对流行性感冒的免疫能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6.表中选项符合如图关系的是( 

选项

A

宇宙

银河系

太阳系

地月系

B

脊椎动物

哺乳类

鸟类

两栖类

C

纯净物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D

核反应

轻核聚变

重核裂变

化学反应

【答案】B

【考点】宇宙的构成,悬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动物的分类,识别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脊椎动物是指有脊椎骨的动物,是脊索动物的一个亚门。

数量最多、结构最复杂,进化地位最高,由软体动物进化而来。

形态结构彼此悬殊,生活方式千差万别。

脊椎动物一般体形左右对称,全身分为头、躯干、尾三个部分,有比较完善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高度分化的神经系统。

包括圆口类、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六大类。

【解答】由图可知,甲包含乙丁丙,乙丙丁之间处于并列关系;

A、宇宙包含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银河系包含太阳系、地月系;

太阳系包含地月系;

故A不符合;

B、脊椎动物包含哺乳类、鸟类、两栖类;

而哺乳类、鸟类、两栖类之间处于并列关系;

故B符合;

C、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与纯净物并列;

故C不符合;

D、核反应包含轻核聚变、重核裂变,但不包含化学反应;

故D不符合;

B。

7.科学研究中,当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个因素,而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

以下实验中没有用到此方法的是( 

甲:

探究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B. 

乙:

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丙:

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D. 

丁: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考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科学研究中,当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个因素,而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分析各个选项中使用的研究方法即可。

【解答】A.液体蒸发快慢受到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空气流速的影响,因此探究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时使用了控制变量法,故A不合题意;

B.动能的大小受到物体质量和运动速度的影响,因此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时使用了控制变量法,故B不合题意;

C.通过导体的电流受到电压和电阻的影响,因此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相同,改变电压,使用了控制变量法,故C不合题意;

D.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时,用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到镜子后面与镜中的像重合,从而找到像的位置,探究物像的大小关系,使用了等效替代法,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下列为小敏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部分操作与问题分析,其中合理的是( 

显微镜对光时,应调节图甲中的④

B. 

图乙中小敏看物镜镜头的目的是防止物镜下降过程中压到玻片

图丙视野中出现黑色圆圈的原因是口腔上皮细胞未经染色处理

D. 

欲将图丁视野中细胞a移至中央,需向左下方移动装片

【考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显微镜的常见操作的掌握情况。

【解答】A、对光时,调节的是反光镜、物镜,与细准焦螺旋无关;

B、图乙调节物镜高度时,侧面观察主要是防止物镜压到载玻片;

故B正确;

C、图丙中的是气泡,是因为盖盖玻片时操作失误所致;

D、图丁中a在视野的右上方,由于显微镜成像是对称的,所以要将细胞a移至视野中央,需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故D错误;

9.为了研究和识别物质,需要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

表中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氧化物

HNO3

Na2CO3

Cu(NO3)2

Fe3O4

HCl

NaOH

NaCl

C2H6O

H2SO4

KOH

NH4NO3

H2O

H2O2

Ca(OH)2

ZnSO4

O2

【考点】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根据酸、碱、盐、氧化物定义分析,判断酸时要根据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碱为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一种元素为氧元素。

【解答】A、Na2CO3为盐,不是碱,错误;

B、C2H6O为有机物,不是氧化物,错误;

C、物质分类完全正确;

D、H2O2为氧化物,不是酸,O2为单质,不是氧化物。

10.如图所示,内部均装有磁铁的两块清洁器M和N隔着窗玻璃总能合在一起移动,这让玻璃清洁变得安全高效。

关于清洁器的分析正确的是( 

 

两块清洁器能合在一起的原理是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N受到的重力和M对N的吸引力是一对平衡力

玻璃对N的支持力和M对N的吸引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移动M时,N也能跟着一起移动,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考点】力的作用效果,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分,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解析】【分析】

(1)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2)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相同点: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不同点:

如果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就是平衡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就是相互作用力;

(3)物体运动方向的变化和速度大小的变化都是运动状态的改变。

【解答】A.两块清洁器各是一块磁铁,之所以能够合在一起是因为:

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故A正确;

B.N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下,而M对N的吸引力在水平方向,二者不在同一直线上,因此不是平衡力,故B错误;

C.玻璃对N的支持力水平向外,M对N的吸引力水平向内,二者作用在同一物体,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是平衡力而不是相互作用力,故C错误;

D.移动M时,N也能跟着一起移动,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D错误。

11.人体内器官各有分工,为人体的正常运行发挥着作用。

下列器官自述合理的是( 

BCD 

【考点】器官和系统

【解析】【分析】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基本功能是生成尿液,借以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及某些废物、毒物,同时经重吸收功能保留水份及其他有用物质,如葡萄糖、蛋白质、氨基酸、钠离子、钾离子、碳酸氢钠等,以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及维护酸碱平衡。

【解答】A、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把血液压到全身,心脏没有改变血液含氧量的功能;

B、肾脏形成原尿是滤过作用形成的,而滤过作用滤过是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所以原尿中肯定含有葡萄糖;

C、肺呼出的气体含有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等;

D、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

12.我国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B. 

一个丙分子中含有4个氢原子

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质量比为3:

1D. 

氢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

【考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A、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化学式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分析;

B、根据丙的分子构成分析;

C、根据甲和乙参加反应的相对质量分析;

D、根据氢气和水中氢元素化合价分析。

【解答】A、甲为氢气,相对分子质量为2,错误;

B、一个丙分子中含有4个氢原子,正确;

C、参加反应的甲与乙分子个数比为3:

1,则质量比为6:

44=3:

22,错误;

D、氢元素反应前为0价,反应后为+1价,发生了变化,错误;

13.如图是小敏设计的汽车尾气中CO排放量的检测电路。

当CO浓度高于某一设定值时,电铃发声报警。

图中气敏电阻R,阻值随CO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电铃应接在A和C之间

当CO浓度升高,电磁铁磁性减弱

用久后,电源电压U1会减小,报警时CO最小浓度比设定值高

为使该检测电路在CO浓度更低时报警,可将R2控制电路的滑片向下移

【考点】电磁铁的其他应用,电路的动态分析

(1)当CO浓度增大,电阻减小,电流增大时,电磁铁才会吸引衔铁,这时电铃工作报警,根据触点位置确定电铃的位置;

(2)电磁铁的磁性随线圈电流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

(3)电磁铁吸引衔铁需要的磁力是不变的,即线圈中需要达到的电流大小不变,根据欧姆定律判断电源电压减小后电阻的变化,进而判断出气敏电阻的阻值变化,最终判断出CO浓度设定值的变化;

(4)据上可知,报警时控制电路中电流保持不变,即总电阻不变;

根据气敏电阻的阻值变化判断变阻器的阻值变化,进而确定滑片的移动方向。

【解答】A.当CO浓度增大,电阻减小,电流增大时,电磁铁才会吸引衔铁,这时衔铁与下面的触点接通,只有电铃在BD部分才能报警,故A错误;

B.当CO浓度增大,电阻减小,电流增大时,电磁铁的磁性会增强,故B错误;

C.电磁铁吸引衔铁需要的磁力是不变的,即线圈中需要达到的电流大小不变;

当电源电压减小时,控制电路部分电流变小,此时电磁铁磁力较小不能将衔铁吸下来报警;

只有CO的浓度继续增大,气敏电阻的阻值继续减小,电路电流增大才能再次报警,因此报警时CO的最小浓度设定值偏高,故C正确;

D.报警时控制电路中电流保持不变,即总电阻不变;

当CO的浓度降低时,气敏电阻的阻值变大,为了正常报警,变阻器的阻值必须变小,即滑片向上移动,故D错误。

故选C。

14.将质量均为10克的Mg、Fe、Zn三种金属分别放入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均相同的三份稀硫酸中,反应完成后,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不可能的是( 

BC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方程式计算氢气质量,计算时要先确定是利用金属质量计算还是利用酸的质量确定,等量金属完全反应镁产生氢气最多,铁次之,锌最少,等量酸完全反应则产生氢气相等。

【解答】A、若酸是足量,金属完全反应,则等量酸产生氢气质量相等,不符合题意;

B、若酸足量,则金属等量且完全反应时,镁产生氢气最多,其次是铁,锌产生氢气最少,不符合题意;

C、若酸适量,金属等量,则镁和铁将酸全部反应,产生氢气相等,锌不能全部消耗掉酸,产生氢气最少,不符合题意;

D、等量镁完全反应消耗酸最多,铁次之,锌最少,不可能出现镁完全反应,而铁和锌部分反应产生等量氢气的结果,符合题意;

15.如图是上肢力量健身器示意图。

杠杆AB可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转动,AB=3BO,配重的重力为120牛。

重力为500牛的健身者通过细绳在B点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为F1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配重对地面的压力为85牛。

在B点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为F2时,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配重对地面的压力为60牛。

已知F1:

F2=2:

3,杠杆AB和细绳的质量及所有摩擦均忽略不计。

配重对地面的压力为50牛时,健身者在B点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为160牛

配重对地面的压力为90牛时,健身者在B点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为120牛

健身者在B点施加400牛竖直向下的拉力时,配重对地面的压力为35牛

配重刚好被匀速拉起时,健身者在B点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为540牛

【考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滑轮组及其工作特点

(1)对配重进行受力分析,根据二力平衡原理计算出配重绳子上的拉力F;

对动滑轮进行受力分析,计算出杠杆A点产生的拉力FA;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出B点的拉力F1,并且找到B点拉力与配重的重力等之间的数学关系式;

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B点的拉力F2,借助F1:

3计算出动滑轮的重力;

(2)使用上面同样的方法计算出配重对地面的压力为50N和90N时,B点施加的向下的拉力;

(3)将FB=400N代入关系式计算配重对地面的压力;

(4)配重刚好被拉起,即它对地面的压力为0,根据上面的关系式计算出B点的拉力。

【解答】当配重在地面上保持静止状态时,它受到的绳子的拉力F为:

F=G-FN;

因为动滑轮上有2段绳子承担物重,

因此杠杆A点受到的拉力: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得到:

因为:

AB=3BO;

所以:

AO=2BO;

那么:

即:

当压力为85N时,

当压力为60N时,

F1:

3;

解得:

G动=30N;

A.当配重对地面的压力为50N时,B点向下的拉力为:

,故A错误;

B.当配重对地面的压力为90N时,B点向下的拉力为:

,故B错误;

C.健身者在B点施加400N竖直向下的拉力时,

根据

得到:

FN=35N,故C正确;

D.配重刚好被拉起,即它对地面的压力为0,

因为人的最大拉力等于体重500N,因此配重不可能匀速拉起,故D错误。

二、填空题(本题共8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16.如图为太阳、地球和月球运行关系示意图,图中圆弧实线表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圆形虚线表示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轨道。

(1)当地球和月球运行到图示位置时,地球上人们看到的月相是________。

(2)据目前所知,太阳系内只有地球上有高级智慧生命。

地球生命得以存在的条件是________。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

(1)新月

(2)地球表面有大气或液态水或温度适宜等

【考点】阴历与月相的关系,月球的概况

【解析】【分析】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

【解答】

(1)当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中间时,太阳照射到月球的光无法反射到地球上,所以这时候是新月;

(2)地球能够出现生命的条件是水,水是生命之源;

大气层对地表生物的保护,大气层可以保护生物不被大量的紫外线照射;

其次地球的昼夜温差不大;

(1)新月;

(2)地球表面有大气或液态水或温度适宜等。

17.元素周期表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工具。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_不同。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

(2)第3号元素属于________(选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3)第12号元素和第17号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

【答案】

(1)B

(2)金属

(3)MgCl2

【考点】元素周期表

(1)根据元素定义分析;

(2)根据元素名称带“钅”为金属元素分析;

(3)根据化学式书写方法分析。

(1)不同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2)第3号元素为锂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3)第12号元素和第17号元素组成化合物是氯化镁,化学式为MgCl2;

(1)B;

(2)金属;

(3)MgCl2。

18. 

2019年4月,科学家借助基因改造技术,将病人自身体内细胞转变成干细胞,让这些干细胞________成心肌细胞和可生成血管的细胞,制成“生物墨水”,成功打印出“完整”的3D心脏。

由于3D心脏的原材料来自病人自身,有望攻克心脏移植中受体出现排异反应的难题。

从免疫角度来说,受体出现排异反应时移植的心脏相当于________。

【答案】分化;

抗原

【考点】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特异性免疫

【解析】【分析】细胞分裂所产生的新细胞,起初在形态、结构方面都很相似,并且都具有分裂能力。

后来除了一小部分细胞仍然保持着分裂能力以外,大部细胞失去了分裂能。

在生长过程中,这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结果就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解答】干细胞形成心肌细胞和血管细胞,与干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完全不同,属于分化过程;

从免疫角度来看,移植的排异反应中的心脏,相当于抗原,只有抗原能够引起特异性免疫;

分化;

抗原。

19.如图是同学们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部分装置图。

向烧杯中加人适量水,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白磷被引燃。

(1)上述实验现象说明了生石灰和水反应是一个________(选填“放热”或“吸热”)过程。

(2)实验中涉及到的两个化学反应都属于反应基本类型中的________反应。

【答案】

(1)放热

(2)化合

【考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识别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1)根据燃烧条件确定反应的放热情况分析;

(2)根据化合反应定义分析,化合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

(1)白磷能被引燃,说明生石灰与水反应是放热过程;

(2)氧化钙与水反应和磷燃烧都属于化合反应。

(1)放热;

(2)化合。

20.小敏对“物体在水中浸没前受到的浮力是否与浸入深度有关”进行了研究。

(1)将一长方体金属块横放,部分体积浸入水中时,在液面所对的烧杯壁作一标记线,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甲(如图甲)为________牛;

再把金属块竖放浸入同一杯水中,当________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下(如图乙)。

比较发现下F甲=F乙小敏得出:

浸没前物受到的浮力与浸入深度无关。

(2)图中两种状态时,金属块底部受到水的压强P甲________P乙(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答案】

(1)1.6;

水面与标记线相平

(2)小于

【考点】压强大小比较,阿基米德原理

(1)首先弄清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然后根据指针位置读出F甲;

水面到达的刻度线相同,说明受到的浮力相等,比较二者深度是否相同即可;

(2)根据公式

可知,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1)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5N,分度值是0.2N,那么F甲为:

1N+0.2N×

3=1.6N;

再把金属块竖放浸入同一杯水中,当水面与标记线相平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

比较发现下F甲=F乙,小敏得出:

(2)根据图片可知,金属块底部在甲中的深度小于在乙中的深度,根据

可知,p甲<p乙。

21.夏至前后,杨梅成熟,杨梅园里杨梅挂满枝头,喜迎游客前来品尝采摘。

(1)杨梅树生长所需的水和无机盐经根吸收后通过木质部中的________向上运输。

(2)品尝杨梅时,游客感到口味鲜甜的过程为:

味觉感受器→传入神经→________。

(3)患糖尿病的某游客过量食用杨梅后血糖含量明显升高,为降低血糖浓度需要注射胰岛素,胰岛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导管

(2)大脑皮层中的味觉中枢

(3)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口服后会被消化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