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大串讲专题23 现代文阅读之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上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56740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大串讲专题23 现代文阅读之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上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全国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大串讲专题23 现代文阅读之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上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全国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大串讲专题23 现代文阅读之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上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全国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大串讲专题23 现代文阅读之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上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全国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大串讲专题23 现代文阅读之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上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全国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大串讲专题23 现代文阅读之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上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全国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大串讲专题23 现代文阅读之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上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全国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大串讲专题23 现代文阅读之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上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全国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大串讲专题23 现代文阅读之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上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全国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大串讲专题23 现代文阅读之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上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全国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大串讲专题23 现代文阅读之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上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全国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大串讲专题23 现代文阅读之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上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全国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大串讲专题23 现代文阅读之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上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大串讲专题23 现代文阅读之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上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全国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大串讲专题23 现代文阅读之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上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大串讲专题23 现代文阅读之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上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大串讲专题23 现代文阅读之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上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

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

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

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

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

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

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

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

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

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

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

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

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

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

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

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

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

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

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

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

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

好一个拼人格!

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

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

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答案】 

DA(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

答C、E不给分。

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

考生应重点分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的吻合度。

C项“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理解错误;

E项“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判断错误;

B项前半句“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对,后半句“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错,原文是“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才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

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主旨错误,也有细节错误。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

通读全文,关注细节。

(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答:

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

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

③他认为自己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先泛读:

了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

再审题:

确定范围、角度、要求;

然后精读:

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

最后加工:

按题目要求整合信息。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

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经典。

本题考查重要语句的含意。

答题时首先要弄清楚“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的含义,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材料加以佐证。

理解句子含意要回归文本,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主旨等来理解。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借助相关链接,巧妙进行转换。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

有哪些表现?

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8分)

【答案】“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

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

表现:

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

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

③从典型性格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

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题题型开放,但观点必须紧扣文本要求,并与现实结合起来。

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

观点——引据——论述——小结。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注意事项:

1.写什么?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3)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作用)。

3.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规律

近几年人物传记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和表达论述的能力。

筛选并整合文本中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为考查热点。

前几年实用类考查重点变化不大,难度相对于小说明显容易,从2015年起,难度有增加趋势。

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和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人物传记与小说虽然都是以人物为中心,但因为文体的差别,所以不论是阅读理解的难易度、阅读的感受,还是题目的设置、解答的难易度都是有区别的。

以往,人物传记的阅读难度、题目解答的难度要比小说略低些。

但这种情况正在改变。

2017年预计两道选择题,一道四选一,一道五选二,一道简答题。

分值为12分。

示例二:

(湖北省2017届高三四月调考)(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周有光的传奇人生

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

大学毕业,本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去当外交官,他却选择了学经济;

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的毕业生都到美国留学,可他由于经济原因去了日本;

本想到日本京都大学跟随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学经济,河上肇却被捕入狱,周有光只好专攻日语;

本来可以在海外享受优裕的生活,他却毅然选择了回国;

本来研究经济已经有所成就,他却被指定研究语言。

面对这样的“错位”人生,他却很坦然:

“人生很难按照你的计划进行,因为历史的浪潮把你的计划几乎都打破了。

” 

1955年,时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会议结束后,组织通知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

而早在1920年,周有光就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这一运动当时还受到苏联支持。

于是周有光扔下经济学,半路出家一头扎进语言学中。

改行之后的周有光负责拟定拼音方案的工作,该方案于1958年正式公布。

而这段“改行”的经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既来之,则安之”。

“要真正改行,就要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

一直到今天,我都没有离开这个机构。

”  

“有人曾给我们讲笑话:

你们太笨了,26个字母干三年。

”周有光回想起这段往事仍不忘调侃,但他认为,“这三年时间花得还是很值得”。

“事实上,直到今天还有人在提意见,而他们提的意见我们都研究过,几乎没有新的意见。

今天就得到了这么点安慰。

”1958年,周有光开始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讲授汉字改革课程,讲义《汉字改革概论》也于1961年出版。

周有光曾有“周百科”的外号,拜其连襟沈从文所赐。

1980年开始,他成为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中方三委员之一。

谈到当年翻译《百科全书》的细节时,周有光称,“我们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由于当时国内购买力很差,就压缩成10本,称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此后,周有光又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社科部分总编委。

  

80岁时,周有光决定让生命重新开始。

他把80岁当作0岁。

92岁那年,他收到一张贺卡,上面写着:

祝贺12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

提起这事,老先生乐不可支。

“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这是后辈学者对周有光的评价。

当世界各地出现了“汉语热”时,一些人推断21世纪将是汉语的世纪,周有光保持了相当的冷静:

“汉语的国际地位,应当作恰如其分的正确估计。

汉语的国际性最弱,这是很多中国人不愿意承认的,但是,不承认并不能改变事实。

要想改变事实,只有改变汉语本身,提高汉语的规范化水平。

”他的专业研究因年老体衰告一段落,但他并未停止思考,更未放弃一名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

他在桑榆晚年再扬帆,开辟新领域——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撰写有关文化、历史方面的文章。

晚年的周有光又先后出版《百岁新稿》《朝闻道集》等数部新作。

周有光曾在纪念自己华诞的座谈会上通过视频向大家问好。

他在视频中说到读书,称“读书要和生活发生关系,如果读了书不能立言,就白读了”。

在旁人眼中,老人依然在与时俱进。

虽然处于高龄却天天上网,喜欢接触电脑,对外面的事情了解得很清楚,也有自己的看法。

(有改动)

相关链接:

(1)周有光(1906——2017),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常州,著名语言学家、经济学家,因主持制定《汉语拼音方案》而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XX百科)

(2)叶圣陶曾说:

“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都会幸福一辈子。

”周有光娶的就是张家的二姐张允和,夫妻俩相敬如宾70年。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但是他却能坦然面对自己错位的人生。

B.1955年,因为周有光早年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所以组织上安排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

C.周有光娶了九如巷张家四个才女之一的张允和,夫妻俩相敬如宾70年,与沈从文成为连襟,这也是他人生“传奇”的一个方面。

D.周有光在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这与他有着“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还有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感是分不开的。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半路出家研究语言学,周有光并没有怨言,到后来一直没有离开过语言学研究,这体现了一个学者的时代担当和奉献精神。

B.“周百科”的外号,虽是沈从文所赐,但从周有光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和参与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来看,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C.作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研究非常扎实,甚至到了今天,人们对《汉语拼音方案》也没有提出多少批评意见。

D.周有光晚年仍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撰写有关文化、历史方面的文章,并对所谓的“汉语热”有着冷静的思考。

E.本文记叙了周有光的传奇一生和他对祖国语言文字工作的杰出贡献,表现了他热爱国家、与时俱进、淡泊名利的优秀品格。

9.作为人物传记,本文引用了周有光先生的很多话语,请结合文本概述这样表达的好处。

(4分)

【答案】

7.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

本题为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考试说明中的最新题型,即四选一,赋分为3分。

预计2017年高考考查四选一客观题的可能性很大。

8.CE

【解析】C项中“人们也没有提出多少批评的意见”不合文意。

原文第四段说“事实上,直到今天还有人在提意见”,E项中“淡泊名利”文中表现不明显。

(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9.①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本的真实性。

②使周有光的人物形象更丰满,彰显传主的精神风貌和品格。

③有助于读者真切、深刻了解周有光的人格魅力和影响,提升传记的阅读价值。

(答出其中一点给2分,答出其中两点给4分。

意思对即可。

考点分析

考点一:

文体特征、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一、常见设问方式

(一)本文的传主是×

×

,为什么还要写另一人物×

(二)本文追述×

的往事有几个细节,举例说说这些细节的写法体现了传记什么样的特色。

(三)文中正面刻画人物的同时还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找出相关内容,分析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四)文本中作者多次引用了传主(或某某人)自己的话,请选择其中一处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

(五)这篇传记在材料选择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筛选整合信息答题要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重点题型,高考全国卷的四道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探究题,都以筛选整合信息为基础。

这类题看起来难度不大,考生答卷中却存在不少问题,有的遗漏要点,有的偏离题意,有的盲目抄录原文,失分现象十分严重。

这说明考生对筛选、整合的步骤、方法掌握得还不够好,审题、答题的技能尚需提高。

1.审准题干内容和要求。

筛选题要清楚筛选标准,概括题要清楚概括内容,特别注意这类题干往往暗藏玄机。

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丙第12

(2)题要求概括“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但要注意有个前提,即“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限定了范围。

又如2015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2

(2)题要求概括“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这道题实际上就是在问朱东润观点形成的过程、背景。

2.锁定答题区间。

把命题所涉及的内容放入原文中,找准相关的信息区间,认真探究相关信息区间的前后文,看清是否有与其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的语句、段落。

3.有效组织答案。

(1)紧扣题意。

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

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而应该严格紧扣题干要求,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而切合要求的答案。

(2)善于利用文中关键词句。

坚信“答案来自文本”。

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做题时应抓住这些重要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重组。

如果抛弃文中的重要词句不用,而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就容易犯重复遗漏、表意不清、不合逻辑等各种错误。

(3)整合概括。

筛选就是归纳,即将具体、零散的东西,归纳并梳理成简明扼要或抽象具体的要点,在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合并同类项,把它们转换为抽象的、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另外,概括的内容若不止一点,要分点列举。

4.因分赋点,列点分条陈述。

跳出筛选并整合信息题的四个失分盲区

1.不会做多项选择题怎么办

(1)步骤:

读原文——找原句——比原意

速读文本,在文中找到与选项内容对应的句子,细心比较,确定选项内容与原文意思是否相符。

(2)策略:

用排除法,先排除0分题选项,再排除1分题选项,最后验证正确选项是否正确。

0分题选项主要在人物(主要是传主)、事件上设置陷阱。

在人物上设置陷阱:

张冠李戴(对象),行为有偏差(行为),曲解观点或建议(语言)。

在事件上设置陷阱:

张冠李戴(对象),篡改时间或时态(时间),以偏概全(范围),绝对化(程度),曲解原因、篡改结果、因果倒置(因果)。

2.筛选不全,遗漏要点怎么办

(1)细审题干,吃透信息筛选标准

出现信息要点遗漏的原因之一就是未能准确把握信息筛选的标准。

信息筛选,第一步是明确筛选标准,弄清需要筛选什么样的信息。

因此,需要对筛选标准一字一字地读,彻底弄清其含意。

(2)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通读全文,整理阅读印象:

①文本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

②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是怎样的;

③文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的,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3)锁定区间,细读相关文字

①根据题干要求,找准信息区间,细读相关文字,看是否有与其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的语句、段落。

②在捕捉到信息后,还要准确解读。

所谓“准确解读”,指的是在复杂的叙述材料中,在深刻的事理说明中,读懂、读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全面、准确地把握文本信息。

(4)投石探波,扩大筛选范围

出现信息要点遗漏问题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未把握好筛选范围。

首先,细读筛选标准的语言所在的地方,其次,还要关注它的“前”或“后”。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投石探波”。

石投中的地方,就是信息最集中的地方,石击起的一层层波纹就可能是信息波及的地方,适当地扩大筛选范围,看看前后有无可再选的信息。

3.缺少归纳意识,概括不准怎么办

(1)留主舍次

概括就是把事物的共同点归结在一起加以扼要叙述,不是照抄原文,也不是简单的摘录词语组合,而是一个舍弃次要的、非本质的属性,把主要的、本质的属性提取出来的过程。

(2)寻找“上位”

归纳概括题,要有寻找“上位”概念的思想,所谓“上位”概念,就是文章中的每句话每一段都有它的意图所在,这个“意图”就是“上位”概念。

比如,原文中出现“语言有色泽”“增添深度”“富于暗示力”等词句,我们可以明确它们的上位概念,即“艺术感染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概括。

4.缺少逻辑意识,答非所问怎么办

认真审题,要有问什么答什么的意识,答案和问题之间要有明显的逻辑关系。

答非所问、似是而非,不仅是语言组织的问题,还是思维不够严密的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