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6969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docx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docx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

是通过对距今二、三百万年以来(第四纪)的沉积、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进行研究进而恢复第四纪地质历史的一门科学。

特点:

1、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2、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出现明显的冷暖波动;3、地壳运动异常活跃;4、哺乳动物繁盛时代;5、陆相沉积物广泛发育。

主要研究内容1、

第四纪气候;2、第四纪生物界;3、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4、第四纪构造运动;5、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地貌学:

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研究对象:

地球地表形态。

研究内容:

1、研究地貌形态特征(几何特征和组合规律);2、研究地貌形

成的动力作用,发生发展的过程;3、研究地貌的组成物质,特别是堆积物质的组成物质;

4、研究地貌的形成年代;5、利用侵蚀和堆积的相关性原理;6、地貌发生的阶段和规律。

新构造运动:

新第三纪(N)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的标志:

1、地质

表现:

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2、地貌标志:

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3、沉积物标

志:

分布、成因类型与岩相、厚度;4、火山活动;5、地震;6、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

研究方法:

1、定性法:

1)地质法2)地貌法3)历史考古法;2、定量法:

仪器法。

新构造:

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

活动构造:

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活动断层:

近代地质时期(第四纪)和历史时期有过活动,现代正活动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和新构造运动之间的联系:

1、时间上:

第四纪研究260万年以来的现象;地貌的基本形态奠基于新生代;新构造运动开始的时间,新近纪——第四纪。

2、空间上:

第四纪堆积物都分布于地表或地下不深处;地貌是地表形态;构造运动控制地表形态和第四纪堆积物分布。

3、成因上:

地貌学的基本原理:

是指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4、研究方法:

三者之间相互关联。

5、实践应用: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

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2、第四纪资源的开发利用;3、工程建筑;

4、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研究;5、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密切

构造地貌:

由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

识别标志:

构造面(岩层层面、褶皱面、断层面、侵入岩体表面、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界面等)与地表面基本一致,就称为构造地貌。

水平岩层构造地貌:

由沉积盆地的水平岩层经构造上升受剥蚀形成。

(图ppt02第3

页)演化过程:

1、地壳上升形成构造高原;2、在高原边缘外力剥蚀,形成构造阶地;3、进一步剥蚀,构造阶地—方山阶段;4、沟谷变宽,被剥露出来的坚硬岩层形成方山;5、尖山阶段;6、剥露构造平原阶段。

构造平原/高原:

形态特征:

顶部平坦,面积巨大。

形成机制(过程):

隆升—剥蚀。

构造阶地:

由水平岩层构成的阶梯状地形。

特点:

①由水平岩层组成;②坚硬岩层构成阶地面或阶地陡坎的上部,软弱岩层构成阶地陡坎的下部;③阶地面倾向受岩层倾向控制(河流阶地倾向河床)。

④只反映岩性的差异,不反映构造运动的阶段性。

形成过程:

地壳上升,节理,侵蚀,小沟槽,切入软岩层后侵蚀加快,坍塌,沟谷扩大加深,,构造阶地。

方山:

由水平岩层构成的孤立的平顶山。

尖山:

方山进一步发展,顶部呈锥形。

丹霞地貌:

一些中新生代的红色盆地堆积,经构造上升和流水切割,由水平岩层构成一种顶平、坡陡、麓缓的地形。

主要由第三纪红色砂砾岩组成。

剥露构造平原:

地壳上升以后,如果长期处于静止状态,那么,构造阶地、方山、尖山等全部被破坏掉,由被挖掘出来的坚硬岩层组成新的地表面。

原生褶曲构造地貌:

由新构造运动造成。

1、活动褶曲构造山地:

活动褶曲构造山地

是在强烈的水平挤压作用下,地表褶曲隆升形成山地。

2、挤压构造盆地:

1)形态特征:

狭长的压缩盆地,边界常常锯齿状2)形成机制——强烈水平挤压,地表拗陷或沿边缘的逆断层不断

收缩3)结构:

结构复杂,内部有很多次级隆升与沉降单元。

3、拱曲上升与阶地变形:

伴随着山地的拱曲上升,河流阶地一般发生拱曲变形。

形态特征:

背形隆起或穹窿形隆起。

形成机制:

水平挤压或向上的垂直应力作用使局部上升。

阶地纵剖面图的绘制:

当河流弯曲时,选择一个平行河流总体流向的方向作为剖面方向,然后,将河床、河漫滩、阶地的高程投影到纵剖面图上,就得到阶地纵剖面图。

次生褶曲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受剥蚀而形成。

1、背斜山和向斜谷:

形成机制:

水平

挤压或垂直力作用,形态特征:

狭长的山体和谷地。

2、向斜山和背斜谷:

形态特征:

长的山体与谷地,形成机制(过程):

背斜顶部受挤压而形成节理,易风化剥蚀,形成背斜谷;向斜不易风化剥蚀,形成向斜山。

3、单斜构造:

背斜或向斜构造受到剥蚀,其中任

何一翼便成为单斜构造。

单面山:

沿岩层走向延伸,两坡不对称,一坡短而陡,另一坡长而缓。

岩层倾角

oo一般小于35。

猪背脊:

岩层倾角较大的单斜构造地貌。

岩层倾角一般大于35。

4、

受褶曲

构造控制的河谷:

按河流流向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分为:

①顺向河:

顺着岩层倾向发育的河流;②次成河:

地表岩层遭受侵蚀,软弱岩层形成负地形,这种沿软弱岩层发育的河流,称次成河,次成河一般为顺向河的支流;③逆向河:

次成河下切侵蚀后,逆着岩层倾向发育的河流,流向与岩层倾向相反;④再顺向河:

原始构造被破坏后,沿着新露出的坚硬岩层层面发育的河流。

穹隆构造地貌:

穹隆是一种没有明显走向的背斜隆起,平面轮廓呈圆形或椭圆形,长宽比小于3:

1,组成穹隆构造的地层向四周倾斜。

形成:

当地壳下部的岩盐呈塑性状态侵入到上部的沉积岩中,或岩浆侵入到上部的地层中,都能使地壳上部岩层上拱,形成穹隆构造。

盐丘:

塑性岩盐侵入到地层中形成的穹隆,由底劈运动形成的一种穹隆构造,核部为可塑性岩盐、石膏、粘土岩,受剥蚀后常常发育成谷地

断层构造地貌:

1、断块山地:

是受(正)断层控制的块体,整体抬升或翘起抬升形成山地。

(图ppt02第15页)。

2、断陷盆地:

受断层控制的陷落盆地(图ppt02第17

页)。

形成机制:

①水平拉伸或挤压②剪切拉张断陷盆地③拉分盆地④复杂断裂束走向

滑动。

3、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

断层崖:

断层活动形成的陡崖。

形成机制:

1)断层崖刚

发生,形成高大的断层崖;2)断块山地被剥蚀降低,断层崖被侵蚀成断层三角面;3)三角面进一步降低、后退,形成圆浑的山嘴,山嘴已距断层一定距离;4)断块山地被夷平,断层三角面消失。

4、断层谷:

沿断裂破碎带发育的河谷,形态特征:

狭长的谷地,形成机制:

河流沿断层或断层破碎带侵蚀。

火山和熔岩地貌:

火山:

是由地下岩浆或碎屑物喷出地表形成的一种地貌形态。

1、

火山锥:

地下深处的岩浆或碎屑物喷出地表,堆积所形成的一种锥状地形。

分为:

①碎屑锥②熔岩锥③混合锥④熔岩滴锥。

2、火山口(火山口湖):

形态特征:

锅形洼地,形成机

制:

喷火口或火山口陷落。

3、火山弹。

4、火山盾:

中心式喷发的玄武岩流,形成一种平缓、高凸的盾形丘陵。

5、熔岩平原(高原):

大规模裂隙式喷发,或多中心喷发的玄武岩流,形成大面积平坦地形。

6、熔岩垄岗:

熔岩沿地表流动形成长条形的垄岗地形。

7、

熔岩隧道:

熔岩表面下的一种窄长的通道。

8、熔岩堰塞湖:

熔岩溢出后向低处流动,常

阻塞河谷,形成熔岩堤坝,坝上游积水成湖。

侵入岩体构造地貌:

埋没于较松软岩层之下的侵入岩体,经长期剥蚀出露在地表,但基本保持原始的侵入体形态。

1、岩席平原:

当海拔超过500m时,称岩席高原;若被切割,可形成岩席台地。

2、岩盘丘陵:

当海拔为200-500米时,岩体出露地表,围岩剥蚀,形成的丘陵地貌。

3、岩墙山脊:

岩墙的围岩经风化剥蚀出露地表形成的地形。

4、岩株山:

小规模的侵入体形成岩株山。

5、岩基山:

规模巨大的岩基,其围岩被风化剥蚀出露地表形成的山地地形。

风化作用:

岩石和矿物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环境中,受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发生体积破坏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

影响因素:

气候、岩石成分、结构构造、植被、地形和时间。

类型: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作用。

残积物与风化壳:

残积物:

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

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

风化壳:

由残积物构成的分布在陆地表面的不连续薄壳,与残积物为同义词。

残积物的特征:

1、残积物岩性:

由原岩岩屑、残余矿物及地表新生矿物组成。

1)原岩岩屑:

包括岩块、角砾到粉砂级颗粒,风化越深,细粒越多,物理风化达到粉砂为止。

2、风化残余矿物:

矿物的生成环境与地球环境的差异越大.其抗风化能力越低。

3、

地表新生矿物:

包括原生矿物风化过程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主要是粘土矿物和胶体矿

物。

残积物的结构构造:

由于风化作用具有从地表往下随深度增加而减弱,近地表风化强烈,物质迁移流失多,原岩改变明显等特征,残积物显示分层(带)现象,各层之间里逐渐过渡状态,无明显分界,更无沉积层理。

热带砖红土剖面为例:

1、全风化带:

主要是

原岩全风化为高价铁染红的粘土(从铁质铝土矿亚带、砖红壤亚带到高岭土残积层亚带),通常以高岭土为主。

2、半风化基岩带(又称腐岩):

是地下水通过裂隙进入岩石一定深度,使岩石沿裂隙风化成泥质产物,裂隙间原生母岩的外观呈块.砾状。

3、未风化基岩带:

存原岩岩性、结构、构造特征,但上部有从风化淋滤下来的碳酸盐、硫酸盐和硅质的渗滤物,是次生富集矿形成地带。

残积物厚度和产状:

一般保存在平坦分水岭和缓坡上,其顶部平坦,下界起伏不平,厚度变化大,产状极不规则。

残积物(风化壳)类型:

1、岩屑

型残积物:

在寒冷的高纬、高山冻原带,以冻融风化为主,岩石物理风化速度较快.化学风化轻微。

它以岩屑为主,上部强烈风化成含砾砂土或细粒砂土,下部变为粗角砾,最下部过渡为风化裂隙发育的基岩。

2、硅铝—碳酸盐(或硫酸盐)型残积:

干早区(荒漠)或温带半干旱区(草原),以温差(热胀冷缩)风化为主,岩石破碎成土状,化学风化早期析出的碱金属等元素与酸根结合,形成钙质残积物。

以含细角砾的细粒土为主。

分层不清楚,厚度不大。

3、硅铝粘土型残积物(高岭石型风化壳):

湿润气候条件下,以化学风化为主。

以形成多种粘土矿物为特征,并形成少量次生氧化铁和氧氧化铁矿物。

以高岭土矿物为主,蒙脱石次之,被高价铁染成红色剖面,分层不很清楚。

4、铁铝型残积物(砖红土风化壳):

湿热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较彻底,硅酸盐矿物全部分解,转变为以次生铁、铝矿物和高岭石粘土矿物为主的砖红土风化壳。

化学元素析出后除部分易迁移元素(K、Na、Ca、Mg)流失外,Fe、Al及部分Si则形成氧化物、含水氧化物(水铝石、赤铁矿、褐铁矿等),厚度几十米到百米,风化时间长,分层清楚。

土壤:

是以各种风化产物或松散堆积物为母质层,经过生物化学作用为主的成土作用改造而成的岩石表层物质,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的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位于残积物顶部,呈灰色—灰黑色,形成时间比风化壳形成时间短得多。

结构:

1、腐殖层:

位于

土壤顶部,颜色较深,富含有机质,具有团粒、孔隙和细小裂隙等。

2、淋溶层:

缺少腐

殖质,颜色较浅。

3、淀积层:

位于土壤下部、由母质层组成,颜色和下伏成土母岩相近,但淀积从上部滤下来的成分(CaCO3、SiO2等),本层以下为成土母岩。

类型:

主要取决于气候(决定水热条件)和植被(有机质来源),呈现可逆性变化,呈地带性分布。

古土壤:

在地质时期形成的土壤。

起伏反映了古地形变化。

古土壤研究意义:

可以作为划分第四纪地层的依据;可以作为恢复古气候变化依据;可以有矿产;可以作隔水层。

古风化壳:

过去地质时代形成风化壳被埋藏以后形成的。

研究意义:

研究气候、可作为地壳运动的标志、划分地层标志、可能含有矿产。

崩塌:

斜坡上部的岩、土体、石块或碎屑层,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地向下运动的现象。

运动方式:

滚落、坠落、翻转。

影响因素:

1、新构造运动2、地形:

3、地质构造4、岩性5、气候及降水6、河流侧蚀造成陡岸或负坡7、人类活动。

分类:

1、散落型崩塌:

节理、断层发育的陡坡,软硬岩层相间的陡坡,或由松散物质组成的陡坡。

2、滑动型崩塌:

沿一滑动面

发生,与滑坡类似。

3、流动型崩塌:

降雨时,松散物质浸湿后,产生流动崩塌。

与泥石流

o很相似(崩塌型泥石流)。

特点:

1、运动速度快。

2、崩塌坡度陡:

一般发生在>45的斜坡

上。

3、崩塌体积巨大。

4、运动方式多变:

滚动、坠落、翻转。

5、基坡坡度与崩塌发育速度有关:

崩塌发育速度快,基坡坡度陡。

崩塌地形:

崩塌崖、倒石堆(半锥体)、倒石裙:

倒石堆围绕山坡分布、堆石坝(崩塌物质堵塞河道)和崩塌堰塞湖、垮石山(巨大山崩形成)。

滑坡:

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地表水或地下水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向下滑动,的过程。

影响因素:

1、地形(坡度)。

2、岩石结构和岩性:

滑坡常沿断层面、节理面、岩层不整合面、岩层层面发生,尤其岩层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岩层倾角小于坡角。

3、气候暴雨或长期降雨,融雪水使斜坡上的岩体、土体饱和水分,增加块体自重。

水在滑动面中起到润滑作用,降低斜坡的稳定性。

4、人类工程活动:

人工爆

破。

5、地震。

滑坡要素:

(图ppt04第12页):

1、滑坡体:

沿滑动面向下滑动的岩、土体。

2、滑动面:

可以是平面、曲面。

3、滑坡壁:

滑坡体后部的陡壁。

4、滑坡阶地:

滑坡体内阶地状地形。

5、滑坡鼓丘:

滑坡体前缘受阻形成的隆起。

6、滑坡裂缝。

7、滑

坡洼地(滑坡湖):

滑坡后,滑坡台阶后部的。

8、反坡地形(反坡洼地或池沼)。

9、醉

汉林(醉树、马刀树)。

滑坡识别:

1、根据滑坡地形要素识别。

2、根据坡地上成群出现的眉状台阶(环状张裂缝)。

3、根据不协调地形:

1)双沟同源或单沟转向2)直流河道出现局部弯曲,局部突出3)地层的埋藏高度发生变化。

滑坡堆积物:

1、空间分布与地貌特点:

斜坡的基部,陡坡、陡岸、陡崖的下部组成滑坡地形。

2、岩矿成分:

一般较简单

和坡地上方的岩矿成分相同。

3、结构构造:

整体滑动,滑体即是堆积物,滑体内部产生破裂,原岩的结构构造遭到破坏。

泥石流:

发生在山区沟谷中,是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一般大于50%)

的特殊洪流。

特点:

突然爆发,历时短暂,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大,搬运能力强,泥石流的输移距离远。

形成条件:

1、地形条件:

山高谷深,地势陡峻,沟床纵比降大。

2、地质

条件:

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烈度大。

3、气象水文条件:

水源量越大,

泥石流规模也越大。

4、植被条件:

植被稀少有利于泥石流发生。

5、人类活动。

泥石流发

生区的分段:

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泥石流地貌:

1、泥流舌:

由泥石流堆积物所构

成的向坡下伸展的舌状突出地形。

2、泥流裙:

由泥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沿山麓呈环带状展布。

3、泥流阶地:

数次间断性泥石流形成几个台阶。

泥石流堆积物识别:

1、空间分

布,地形特点:

分布在沟谷中下游比较开阔的地带,形成泥石流阶地或泥流舌。

2、岩矿成分:

一般比较复杂,取决于整个流域,不稳定的岩矿成分多(快速堆积)。

3、结构构

造:

1)快速堆积,无分选无磨圆,无层理,大孔隙;2)砾石互相撞击产生擦痕与冰川

擦痕不同,呈纺锤形,粗大毛糙;3)常含有泥包砾,砾石的表面附着黏土等细颗粒物质。

土屑蠕动:

斜坡上的碎屑或土壤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下坡运动。

土屑蠕动速度缓慢,主要由温度变化或湿度变化所引起。

电线杆歪斜。

识别:

树干弯曲;土墙或篱笆墙向下坡倾斜;坡面草皮向下坡移动

流水地貌:

地表流水在流动过程当中侵蚀地表形成沟谷,侵蚀物质随水搬运至河流下游堆积形成堆积地貌。

凡此地表流水形成的侵蚀和堆积形成的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和流水堆积物。

面流地貌:

1、面流(表流):

雨水及融雪水汇成的线状细流,沿斜坡表面流动。

特点:

下渗,蒸发,汇合,分散(形成分支细流),形成面流的斜坡坡度平缓。

面流作用:

片蚀作用:

发生在平缓斜坡上部;搬运作用:

发生在平缓斜坡中部;坡积作用:

发生在平缓斜坡下部;

2、面流地貌:

1)片蚀坡:

位于斜坡上部,表面分布有细沟。

一般表面微凸,较光滑2)坡积裙:

在平缓斜坡的下部,由坡积物堆积形成的向四周倾斜的环带状地形3)坡积平

原:

若干坡积群联结起来,形成规模较大、表面坡度较小的面流堆积地貌4)坡积阶地:

由于地壳上升或其它原因,使坡积平原受到切割,形成一种阶梯状地形。

3、坡积物的识

别(特点):

1)空间分布或组成的地貌:

分布于平缓斜坡的基部,形成坡积群或坡积平原2)岩矿

成分:

其岩矿成分和片蚀带成分相似,岩矿成分以细颗粒成分为主(搬运动力小)3)岩相

特征:

a具有一定的分选,自斜坡上到基部颗粒越来越细b坡积物常常具有与斜坡倾向一

致的原始倾斜层理c常和残积物共生形成残坡积d岩相由于是细颗粒堆积易黄土化形成黄土状土。

洪流地貌:

1、洪流:

沿着固定沟槽流动的暂时性水流。

形成条件:

1)地形坡

度较大2)有大量的水源3)有一个较大的汇水区4)植被不太发育5)新构造运动较强烈,尤其是上升—下降的过渡带。

2、洪流作用:

冲蚀作用、搬运作用、洪积作用。

3、洪流冲蚀地貌:

1)纹沟:

坡面上的片状水流,由于坡面微小起伏,或石块、植物根系、草丛的阻碍,时而会合,时而分散,侵蚀坡面,形成细小沟槽,特点:

没有沟缘线,沟底纵剖面线与坡面纵剖面线一致,耕犁后消失2)细沟:

片流逐渐汇集成细小水流,侵蚀坡面,形成细沟,特点:

细沟的沟底纵剖面线呈上凸形,下游开始出现跌水,横剖面呈宽浅的“V”

字形,沟坡有明显的转折3)切沟:

细沟进一步发展,下切加深,切过耕作土层,形成切沟特点:

沟底纵剖面坡度与斜坡坡面坡度不一致,沟床多陡坎,横剖面有明显的谷缘4)

冲沟:

切沟进一步下切侵蚀,其纵剖面呈一下凹的曲线,而坡面线为一上凸的曲线,形成冲沟,特点:

沟头和沟壁都较陡,规模较大,沟头上方常有陷穴5)坳谷:

是冲沟发展的

衰老阶段,底部有大量松散堆积物,谷形宽浅,经常无水流,常开垦为耕地。

4、洪积地

貌:

1)洪积扇:

在冲沟沟口,洪流堆积形成的扇状堆积体,分为扇顶相(粗粒)、过渡相(较细粒)和边缘相(细粒)2)洪积平原:

在山前地带,若干洪积扇相互连接,形成范围广阔的微倾斜平原3)洪积阶地:

洪积平原形成以后,若地壳上升或侵蚀基准面下降,使洪积平原受到切割,形成一种阶梯状地形。

5、洪积物的识别:

1)空间分布或形成地貌:

分布于山麓地带或冲沟的沟口,组成洪积扇(裙、裾),洪积平原,洪积阶地2)岩矿成分:

取决于冲沟中的岩矿成分,一般不稳定的矿物成分较多,其中常含有动植物的残体3)结构构造:

a具有一定的分选,磨圆

和层理b厚度由沟口到下游逐渐变薄c松散透水含水d有原始倾斜的层理e砾度变化较大(有巨砾的堆积)。

流水作用:

1、水流运动方式:

1)层流:

水质点平行移动,互不干

扰2)紊流:

水质点作不规则运动,不断改变其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相互干扰。

2、河流

作用:

1)侵蚀作用:

向源侵蚀(溯源侵蚀,裂点后退)、下切侵蚀(磨蚀、冲蚀、溶蚀)、侧方侵蚀(横向环流,地球偏转力)2)搬运作用:

悬移、跃移、推移(滚动或滑

动)3)堆积作用:

河床:

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据的谷底部分。

1、侵蚀基准面:

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

一个面,当河流下切达到这一平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

2、影响河床纵

剖面发展的因素:

1)侵蚀基准面2)水文状况3)地壳运动4)岩性5)气候变化6)人类活动3、河床中的微地形:

1)浅滩:

河床底部的冲积物堆积体(包括心滩、边滩)2)深

槽:

浅滩与浅滩之间的较深河段2)沙波3)壶穴:

基岩河床中水流冲磨形成的深穴,常位于瀑布下方4)岩坎:

河床纵剖面上的一个陡坎,形成瀑布或跌水。

4、河床平面形态:

1)顺直微弯型河床(弯曲系数1.5):

平水期深槽、浅滩交替出现,水流沿弯曲路线流

动;洪水期河水顺直奔流,并推动交错的边滩徐徐向下游移动2)弯曲型河床(弯曲系数

1.5〜1.7):

弯曲段与过渡段相间排列,弯曲段为深槽,过渡段为浅滩。

5、曲流的类型1)

自由曲流:

发育在地壳下沉的宽广冲积平原地区,河谷宽阔,河床能自由地摆动2)深切

曲流:

曲流形成后,地壳抬升,曲流深切到基岩中a嵌入曲流:

地壳迅速抬升时,曲流保

持原形切入基岩中形成b内生曲流:

地壳上升较慢,曲流在下切过程中继续进行侧蚀形成。

离堆山:

在山区河谷中,被废弃的曲流所环绕的孤立小丘3)分汉型河床:

河床呈莲藕状,

窄段为单一河床,宽段河槽中有一个或多个江心洲,水流分成多股汉道。

江心洲:

与河流阶地一样,洪水期也不能被水淹没4)游荡型河床:

河床宽浅,沙滩众多,洪水时汪洋一片,枯水时河汉密布。

河床变形迅速,一次洪峰会使若干心滩消失,同时也会产生很多新心滩,河床侧方摆动强烈。

河漫滩:

洪水期被河水淹没的谷底部分。

1、形成:

1)V型谷阶段2)雏形河漫滩阶段3)河漫滩阶段4)牛轭湖阶段。

2、形态特征(河漫滩微地貌):

1)滨河床沙坝:

平行河床的

一种垄岗状地形,在河水面波动的情况下堆积形成2)迂回扇:

由多条滨河床沙坝组成。

迂回扇的收敛端指向下游,回顾横向环流的运动特点3)心滩沙堤4)牛轭湖:

由弯

曲河床的自然截弯取直或汉道淤塞形成

河流阶地:

由于地壳上升或其它原因,河流下切侵蚀增强,原来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被抬高到洪水面以上,形成一种阶梯状地形1、成因:

1)地壳运动:

阶地面与冲

积物底面--地壳稳定,阶地陡坎--地壳上升,巨厚沉积物--地壳下降2)气候变化3)侵蚀基准面变化

4)河流袭夺2、类型:

1)侵蚀阶地:

阶地面、阶地陡坎都由基岩组成,阶地面是一侵蚀面

2)基座阶地:

阶地面、阶地陡坎上部由冲积物组成,阶地陡坎下部由基岩组成3)堆

积阶地:

阶地面、阶地陡坎都由冲积物组成。

内叠阶地:

阶地面一个高于一个层叠分布,

老的高,新的低;阶地上冲积物的底面在同一高度上。

上叠阶地:

阶地面一个高于一个层叠分布,老的高,新的低;阶地上冲积物的底面老的低,新的高4)埋藏阶地:

早期形成

的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堆积阶地被埋藏,堆积物层层叠置4、阶地系:

1)镶嵌阶地系:

阶地面和冲积物底面一个高于一个层叠分布,老的高,新的低2)内叠阶地系:

阶地面一个高于一个层叠分布,老的高,新的低;阶地上冲积物的底面在同一高度上3)上叠阶地系:

阶地面一个高于一个层叠分布,老的高,新的低;阶地上冲积物的底面老的低,新的高4)埋藏阶地系:

早期的河流阶地被晚期的沉积物掩埋

如何识别真假阶地:

1、在台面物质组成上:

河流阶地有河流沉积物,滑坡和断块台块、差异风化台地都无;2、在台面形态和倾向上:

河流阶地平整向河床倾斜,滑坡和断块台块不平向山坡方向倾斜,差异风化台地与地层产状一致;3、在台面与基座地层产状

的关系上:

河流阶地、滑坡和断块台块常不一致,差异风化台地一致;4、在台面后缘与

山坡接触关系上:

河流阶地侵蚀接触,滑坡和断块台块滑动面或断层接触,差异风化台地连续;5、在台面在纵横向的连续性上:

河流阶地有多个同高度台面,滑坡和断块台块、差异风化台地局部有。

冲积平原:

在地壳下降区,由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的平原,①山前平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