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57005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不禁,不能自制

忍俊不禁:

忍不住笑。

忍俊,含笑、忍笑

丰腴:

这里指丰盛饱满。

二、导入

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石榴的图片,给学生直观感受,并介绍有关资料。

石榴,一名“安石榴”。

石榴科。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有针状枝,叶对生,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无毛。

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常呈橙红色,亦有黄色或白色。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四川人。

著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蔡文姬》等。

生平著述甚丰,1957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郭沫若文集》。

三、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有机结合。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

作者按照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文。

课文共有9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点明石榴的可爱。

第二部分(第2~6段):

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

第三部分(第7~9段):

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思考:

文章第二部分怎样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

学生小组合作,从文中圈画主要句子,讨论、交流。

这一部分按照由枝叶到花朵到果实的顺序来描写石榴,与此同时也写出了夏华秋实的变化,充分展现石榴的形态美和精神美。

板书:

描写石榴枝干和叶片的特征(第2段)

石榴花的形态美和精神美。

(3段)

石榴花骨朵成长演变的过程。

(4段)

单瓣花成长演变的过程。

(5段)

描绘石榴果成熟时的情态(第6段)

文章第二段描写石榴枝干和叶片的特征,运用比较的方法,将石榴的枝干、叶片分别同梅树、杨柳树相比,通过比较,充分肯定石榴取长去短的特点,“风度”“兼备“舍去”等词语,表达了作者对石榴的赞美之情。

第三段,描写石榴花的形态美和精神美,把它誉为“夏季的心脏”。

首句用“最可爱”领起全段,引出对石榴花的赞美:

“深红色”的以鲜艳的色彩动人,单瓣的“陆离”以色彩缤纷可人,双瓣的“华贵”以华丽珍贵悦人,这是从形态色泽美的角度描绘石榴花的“最可爱”;

而“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则突现了石榴花敢于同骄阳抗争、毫不示弱的精神美,点明了作者觉得它“最可爱”的深层原因。

第四段形象地描绘石榴花骨朵成长演变的过程,骨朵逐渐翻红,花瓣匀称四裂,状如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儿,那样多的花瓶儿都插上了花,这用“奇迹”一词来称誉一点也不过分。

第五段形象描绘单瓣花成长演变的过程。

“红玛瑙的花瓶儿”,承前一段而来,“希腊式的安普刺”是它的中期阶段,“中国式的金罍”是它的后期阶段,果实进一步成长,就在表皮上出现各种斑驳的花纹,于是有了“各种锈形”。

这种种比喻,生动逼真地展现了“一段妙幻的演艺”。

第六段,形象地描绘石榴果成熟时的情态。

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了石榴果实成熟后开裂,露出排排子实的情状,字里行间充满石榴的自豪与作者的欣赏之情。

五、品味语言,理解关键句子

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加以评点或提出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1、理解文章关键句子。

例如“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

(作者最喜爱石榴的花,因为它既有形态美,又有精神美——面对骄阳的直射毫不避让,敢于抗争。

由此引出对单瓣和双瓣花的赞叹,并把它视为“夏季的心脏。

”)

又如“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作者把锈迹斑斑与殷、周时的青铜器联系起来,用以比喻石榴果实表皮的斑纹,这是文学家兼考古学家特具的形象思维。

2、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比喻、拟人、反问、对偶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如:

“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这里连续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石榴花开放成长过程中形态色彩的变化,巧妙地赞誉了它的形态美和灵秀美,使读者由衷地产生喜爱和赞美石榴花的感情;

又如,第六段首句反问以后,紧接着说“它会笑你呢”,这是用拟人手法,既生动活泼极富情趣,又巧妙地引出下文,且与“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前后照应。

第三段末尾、第六段首尾都用了反问,或突现石榴是夏天的中心,表明它在作者心目中的的重要地位,或强调石榴果不是盛酒的金罍,促读者生疑,或极言石榴果实的“透明光嫩”,直抒作者的赞誉之情。

第二段,描写石榴的枝于和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这里用对偶,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肯定石榴枝干和叶片的鲜明特征,整齐的句式,易读利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六、迁移训练

为下列事物(也可自己选定一些事物),写一段咏物寓理的话。

[示例]壁灯:

位置算什么,重要的是发光。

浪花:

信鸽:

松柏:

螺丝钉:

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写出的话短小而富有寓意,答案不求统一。

七、小结

文章用准确凝练、优美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石榴的外在点和内在品格,颂扬了我们民族美好的情操,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第二至六段。

2、完成学案。

 

《海燕》教案

郑振铎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状物)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语言,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

教学难点:

感受本文的语言美,理解作者深刻的情感。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状物类散文(记叙文),其思想和语言都有着丰富的内涵。

在教学中,以朗读和默读来带动教学,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然后探究其写法和语言特点,最后通过比较阅读来加深理解,并通过写作练习来巩固。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听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并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一篇描写植物的状物记叙文《石榴》,热烈的石榴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篇描写动物的状物记叙文《海燕》,看看作者笔下的海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郑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史家。

笔名西谛、郭源新,福建长乐人。

本文写于1927年。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

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

航行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乡思,写成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听朗读录音,弄清文中部分字词的读音,并明确文中描写的是哪两种小燕子。

字词正音:

轻飔(sī)隽(juà

n)妙隽(jù

n)逸圆晕(yù

n)憩(qì

)息融融泄(yì

)泄忧戚(qī)蹇(jiǎn)劣皎(jiǎo)洁

学生回答后明确:

文中写的分别是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

(二)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边听边圈点勾画出两种小燕子的活动背景以及它们各自的外形、飞翔和憩息状态的词句。

这道题相对较为容易,可由学生自行回答,其他同学指正,教师作最后归纳。

参考答案:

(1)故乡的小燕子:

①活动背景:

隽妙无比的春景;

②外形:

乌黑的羽毛、剪刀似的尾巴、劲俊轻快的翅膀;

③飞翔:

斜飞、隽逸地横掠;

④憩息:

粗而有致的小黑点。

(2)海上的小燕子:

绝美的海天;

乌黑的小水禽;

隽逸从容地斜掠;

展开双翼、身子一落。

(三)讨论概括两种小燕子有何异同点。

从上面的学习可以看出,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有许多相似点,乌黑的羽毛,隽逸的飞行姿态,尽管它们活动的具体环境不同,一个是在作者故乡的田园湖面,一个是在辽阔无垠的海天之间,但都处在美丽的背景之上,这种相似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思。

①相同点:

都是“乌黑的”,姿势轻盈的小燕子。

②不同点:

品种、外形、栖息地等。

(四)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把海上的小燕子误认为是故乡的小燕子。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最后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答案。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

除了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作者被迫航行出国,在海上意外地发现几只海燕,便引发了无尽的遐想,很自然地回忆起故乡的小燕子。

可以肯定,作者明知眼前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但情思无从寄托,所以他希望眼前的海燕就是故乡的小燕子,能借以抚慰自己的心灵,捎回自己对故乡、对祖国的牵挂,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而“小燕子”就是作者“乡愁”的象征。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字词积累”中的词语。

附:

板书设计:

海燕

活动背景

外形

飞翔

憩息

故乡的小燕子

隽妙无比

的春景

乌黑的羽毛

剪刀似的尾巴

劲俊轻快的翅膀

斜飞

隽逸地横掠

粗而有致

的小黑点

海上的小燕子

绝美的海天

乌黑的小水禽

隽逸从容

地斜掠

展开双翅

身子一落

△记叙线索——“乡愁”(作者对故乡深刻的思念)

第二课时

探究本文的写法和语言特点;

通过比较阅读来加深理解;

巩固练习(课外练笔)。

一、探究本文的写作方法。

(一)课文分别描写了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据此,全文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教师明确:

全文以“乡愁”为行文线索,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7段):

主要是回想故乡的小燕子在春天里活动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8~14段):

主要写现实中的小燕子在大海上活动的情景。

(二)默读第1~7段,思考:

①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

②是怎样具体描写小燕子的?

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可由学生自主学习后回答,其他同学作补充。

①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温暖、舒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故乡的春天生动地再现出来,为小燕子的出场提供了一幅美丽的背景图画。

②对小燕子的描写从四方面着笔:

一是写小燕子的外形:

“可爱的活泼的”;

二是写小燕子的飞翔:

“斜飞”“快”;

三是写小燕子的憩息:

“粗而有致的小黑点”“图画”;

四是写小燕子与故乡人家的亲密关系:

“融融泄泄”。

其外形与憩息属于静态描写;

飞翔属于动态描写。

③在“误认”和不断地反问中,流露出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和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

(三)默读第8~14段,思考:

①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海天图?

②是着重从哪两方面来写海燕的?

③在感情上,与第一部分有何联系?

①同描写故乡的小燕子一样,这一部分先描写了海燕的活动背景:

蔚蓝色的海水、蔚蓝色的天空、薄纱似的轻云,构成了“绝美的海天”。

②着重从飞翔的动态和憩息的静态来描写海燕。

③同第一部分一样,也是抒发了作者思乡恋国的感情;

不同的是,作者写海上的小燕子时着力刻画了一个“海上小英雄”的形象。

(四)这两部分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这个问题对学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和点拨。

教师最后归纳:

这两部分都是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感情,都是先展示小燕子的活动背景,分别描写其外形、飞翔、憩息等特点,而最终都落到“轻烟似的”“乡愁”上。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过,作者是由海上的小燕子而联想到故乡的小燕子,所以从记叙顺序来看,前一部分是倒叙,后一部分是顺叙。

二、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一)齐读第1段和第8段,仔细品味其中优美、生动的语句,并想象这些语句所描绘的画面。

(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二题)

在齐读中,可以在头脑中再现文中所描写的画面。

通过讨论,理解句意,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教学设计略)

(二)除了这两段之外,文中还有许多优美、生动的语句,自选感受最深的一句,把它读出来,并简要评析。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教师多作引导和点拨,学生能理解句意言之成理即可。

(三)背诵第1段和第8段。

(课外进行)

三、教师小结:

(1)课文通过对小燕子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乡愁,表达了对祖国无限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课文在写法上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生动、细腻、传神的描写;

二是真挚、深沉的感情;

三是咏物寄情,物情合一。

教师结合板书进行简要概括即可,具体内容参见《教师用书》。

四、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高尔基的《海燕》进行比较阅读,从海燕的特点、生活环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方法等方面来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点。

(在学生订阅的《中学生学习报·

语文周刊》七年级2006年1月4日第27期上刊有高尔基《海燕》的片段节选和训练题)

本题主要是比较在同一个题目下不同作者的不同写法。

原文、题目及答案见《语文周刊》第28期,教学设计略。

五、布置作业:

1、回忆此前学习过的诗词中描写“乡愁”的诗句,课外搜集有关“乡愁”的诗句,作为资料积累起来。

2、在《石榴》一文中,作者通过热烈的石榴表达了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在本文中,作者通过伶俐的燕子抒发了思乡恋国之情。

在生活中,一定也有你喜爱的事物(动物或植物),试着把这种事物连同你的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课外完成,并在第3课《白鹅》的学习之后在课堂上交流。

一、(1~7段)忆故乡的家燕

隽妙无比的春景(背景)线索

外形(静)

小燕子飞翔(动)结合

憩息(静)(倒叙)

与故乡人家的亲密关系

忆燕思乡乡

二、(8~14段)看眼前的海燕思乡恋国

绝美的海天(背景)愁

海燕飞翔(动)结合

憩息(静)(顺叙)

海上小英雄形象

看燕恋国

《白鹅》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

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二)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三)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可让学生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新课。

如骆宾王的《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讨论:

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这首诗写鹅,抓住了鹅的外形特征和动作,语言简洁,色彩鲜明,画面感强。

但毕竟是儿童之作,而且全诗总共才18字,不可能包含更丰富的内容。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白鹅》,内涵要丰富得多,语言也很有特色,生动幽默,而且富有童趣,值得一读。

(也可让学生描述自己曾经见过的鹅,或展示相关图片、音像资料,由此引入课文)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

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

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

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

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

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

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

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

极其骄傲。

傲人:

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

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提示:

这几个词词义相近,用以形容白鹅,既突出强调了白鹅的鲜明个性,又避免了单调,富有变化。

(要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如: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中的“高傲”就是作者在看到这只雪白的大鸟伸长脖颈左顾右盼的姿态时情不自禁发出的赞叹。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鹅的傲慢?

结合文中的描写作具体来分析。

——头、叫声、步态、吃相。

头高,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

似有一种傲视群雄的气概。

叫声,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显得气宇轩昂。

吃饭,食料并不奢侈,但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

(“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

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

享受特殊待遇。

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

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用形容人的词语来描绘鹅,把鹅写得富有灵性。

长长的脖子和“轧轧”的叫声是鹅的生理特点,而从容不迫的步态和三眼一板的吃相反映了鹅的生活习性,是动物的本能,这些都与性格无关。

但作者却将其说成是“傲慢”性格的表现,显然把鹅当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朋友,读来非常富有亲切感。

其次,“傲慢”本为贬义词,但作者在描绘鹅的种种傲慢姿态和表现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一种欣赏的态度,反映了作者内心对于这只鹅的喜爱之情。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4段。

要求绘声绘色,通过朗读来领略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并解释下列词语:

冥顽叫嚣引吭局促奢侈窥伺

盛撰岑寂左顾右盼三眼一板蹑手蹑脚

3.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一、研究课文1~4段的写法

1.学生自由朗读1~4段。

2.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将鹅和其他动物比较着写,结合文中内容作具体分析。

第四段中作者抓住动物头部的形状来概括各种动物的性格,从而证明鹅的头高正是其性格“高超”的表示。

第2段中作者将鹅与鸭、与狗比较着写。

鹅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但鹅的厉声喝斥有别于鸭的小心翼翼,显得庄重而大气;

接着,作者又将叫声同样严厉的鹅与狗比较,不难看出狗的势利和鹅的一视同仁。

第3段通过步态写鹅的傲慢,仍将鹅与鸭比较,一个步调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

一个步调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最能反映鹅的傲慢性格的,是当人走近时鹅的态度。

鸡和鸭惧怕人,当人走近时一定让步逃走。

鹅却傲然地站着。

通过与其他动物的比较,可以看出白鹅鲜明的个性。

3.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

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文字,最具代表性,试作分析。

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鹅的食料。

进食的程序以及吃饭时的动作神态,特别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鹅与偷食的狗之间的争斗,令人忍俊不禁。

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

三眼一板丝毫不苟(一点都不马虎)从容不迫

踏着方步昂首大叫架子十足

二、讨论课文第5段的内容

1.作者用浅显质朴的文字,轻松幽默的笔调,勾勒了白鹅既可笑更可爱的形象,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

自由朗读第5节,然后说说作者及其家人喜爱白鹅还有什么原因。

白鹅对作者一家人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

在作者看来,精神上的贡献尤为重要,“因为我们这屋子实在太简陋,环境实在太荒凉,生活实在太岑寂了。

赖有这一只鹅,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

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条件艰苦,而更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痛苦。

由于战争,作者不得不居住在郊外荒村的简陋小屋里,与外界绝少往来,于是感觉到一种“岑寂”的苦闷。

作者在文章中说:

“这些日子的岑寂的滋味,至今回想还觉得可怕。

”是这只颇有个性的白鹅打破了寂寞,使荒凉的死气沉沉的环境有了生气,使作者苦闷的心灵得到一丝安慰,所以作者对这样一位能够“慰我寂寥”的朋友怀着一份感激和留恋之情。

3.这节文字主要写白鹅的贡献,但其间仍不乏表现白鹅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来欣赏一下。

“它分娩毕,就起身,大踏步走进屋里去,大声叫开饭。

“望望那鹅,它正吃饱了饭,昂胸凸肚地,在院子里跨方步,看野景,似乎更加神气了。

三、按照“思考与练习四”的要求进行口头作文

四、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

《鹤群翔空》教案

1、理清观察顺序,学习状物抒情的方法。

2、比较阅读,学会多角度欣赏鹤群之美。

3、品读精妙的语言,领悟鹤群团结协作的精神美。

二、课时:

2课时

一、导入新课(可播放关于鹤的音乐风光片)

二、教师范读课文,正音解字。

1.(可结合课件展示以下字词的注音)

煦煦()络绎()不绝翌()日

婉蜒()伫()立飓()风

绮()丽剽悍()凝眸()

2.思考:

课文通过哪些画面来展示鹤群的美?

三、多角度欣赏鹤群之美

1、通过三个动人画面来展示鹤群的美。

鹤群翔空、鹰鹤大战、救助伤鹤。

2.学生自由举例分析,教师进行点拨。

3.引导赏析“鹤群翔空”。

(l)鹤群翔空原本是自然的景观,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充满了诗情画意?

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作者从“鹤群的队形”写到“鹤群的空中姿态”,从渐入视线时“一排黑芝麻粒般的小斑点”,到映入眼帘的“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扬;

又如海中的巨大旋涡,缓缓升腾”。

观察细致入微,并且连用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飘逸灵动的图画。

鹤的队形在变幻,流动的画面尽情地演绎着这些精灵的轻盈与优雅,它们戏要清风白云,傲视千山万水,在不经意间就赋予了蓝天壮观与绩丽!

鹤姿曼妙,鹤音悠扬,清亮的啼鸣竟也是婉转流畅的乐音。

作者的内心定是萌生了喜悦和赞叹的,要不怎会仰望到脖颈酸痛?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配音朗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3)总结“鹤群翔空”图。

作者通过仔细冷静的观察,用精妙的语言带领读者观赏了鹤群翔空的美姿,平静的叙述中渗透着真诚的情感,毫无雕刻斧凿的痕迹,鹤群的外形美也就自自然然地人了眼、进了心。

(4)教师提供可比较阅读的文字材料,进一步理解情景交融的描写手法。

(可发材料或提供相关课件)

材料一:

佳句欣赏

鸟儿落满枝条,就像圣诞树上挂满了礼物。

鸟啊,天空的箭,短暂的降落不过是为了把自己再一次搭在弦上。

(栖息的鸟美丽、进取,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鸟的喜爱和赞叹之情)

材料二:

片段揣摩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低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水红爪子在纸上发出滚滚的响声。

(通过“挨近”、“蹦”、“喝”、“瞧”、“跑”、“绕”、“蹦来蹦去”。

“跳动”等词语,描写了鸟的活泼可爱的特性,抒发了我对鸟的宠爱之情。

(5)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补充赏析,或提供课外准备资料交流学习。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鹤群的美。

2.想想鹤群有哪些与人性相通的特性。

3.收集关于动物“人性美”的资料,准备下一课交流探讨。

一、导入新课

二、多角度欣赏鹤群之美

1.引导赏析“鹰鹤大战”。

苍鹰飞箭似的冲进鹤群,柔弱的鹤分成几群,拧成一团,奋力搏击苍鹰,浩瀚长空迅疾上演了一场鹤与鹰的激战。

2.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鹰鹤大战”的文字,大家共同来感受这壮观奇美的图景,想想作者是怎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