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教知识与能力.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7509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5 大小:17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教知识与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保教知识与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保教知识与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保教知识与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保教知识与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保教知识与能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5页
保教知识与能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5页
保教知识与能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5页
保教知识与能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5页
保教知识与能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5页
保教知识与能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5页
保教知识与能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5页
保教知识与能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5页
保教知识与能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5页
保教知识与能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5页
保教知识与能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5页
保教知识与能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5页
保教知识与能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5页
保教知识与能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5页
保教知识与能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保教知识与能力.docx

《保教知识与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教知识与能力.docx(1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保教知识与能力.docx

保教知识与能力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

1.1婴幼儿发展

 一、婴幼儿发展的涵义

 婴幼儿是婴儿和幼儿的统称,婴儿是指0~1岁的儿童,幼儿是指1~3岁的儿童。

婴儿与幼儿之间有莫大的联系,因此在许多的儿童论著、医学论著、儿童早期教育等会将它们合并起来说,以示方便理解。

 婴幼儿发展,是指婴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其中,身体的发展是指婴幼儿机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包括形态的增长和功能的成熟。

心理的发展,是指婴幼儿的认识过程、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

对学前儿童来说,其身体的发展与心理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儿童年龄愈小,其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愈大。

  婴幼儿发展的过程是指从胚胎形成到出生,从出生到幼儿期不同阶段的连续生长发育的过程,其生长发育的规律是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年龄大了以后则减慢。

孩子出生后第一年的前半年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

后半年速度变慢,以后速度再逐渐慢下来。

 二、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

 婴幼儿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有先天的和后天的因素;有生物的和社会的因素:

有生理的和心理的因素;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因素。

这些因素都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同的作用。

  

(一)生物因素

  婴幼儿首先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婴幼儿发展首先要服从于生物学的规律。

生物因素包括遗传素质,先天素质和制约发展的成熟机制。

  1.遗传素质为婴幼儿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遗传素质是指婴幼儿从亲代那里获得的生理解剖方面的生物特点。

如机体的形态、结构、感官特征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等特点。

特别是人的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的特点。

遗传素质是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条件,人在感知以前,必须有各种感知器官,人们具有思维,必须有特殊组织的物质一脑的存在。

不然,人就无从感 知,无从思维。

所以遗传素质对婴幼儿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2.胎内环境等先天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胎儿发育 的研究,科学地说明了母亲的营养、疾病、药物和情绪对胎儿发育有重大影响。

已有研究表明,由于母亲营养不良或出生后第一年中营养不良,胎儿的脑细胞数量会低于正常数,有时只达预期数量的60%。

母亲的营养还会影响胎儿出生以后的智力发展。

如哈勒尔于1955年一项实验研究,对营养不良的孕妇,一半人给以营养补助,另一半人给以安慰剂,在他们孩子3~4岁进行智力测定时,发现给予营养补助的一组孩子智力的平均分数高于另一组。

如果孕妇患有某些严重疾病时。

常 常会引起流产、早产和死胎或导致胎儿患病或先天缺陷。

如果孕妇滥用药物。

就会影响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和细胞的新陈代谢,从而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因此母体环 境对发育中的胎儿有很大的影响,

 3.成熟机制在儿童发展中的制约作用

因为遗传素质是不断成熟的。

遗传素质的成熟影响着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学前儿童保教要遵循儿童成熟的规律。

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是按照特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进行的。

通俗地说,儿童的发展有一张“时间表”,他们的发展必然遵守这张时间表。

这种用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

对于儿童来说,成熟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

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 正的发展。

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发展。

著名的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儿科医生格塞尔指出:

“儿童在成熟之前。

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

”所谓准 备,就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机制的变化过程。

只要准备好了。

学习就发生。

而在未准备之前,成人应等待,等待儿童达到对新的学习产生接受能力的水平。

各种学习、训练内容,都是在儿童达到一定的成熟水平时展开的。

例如,训练一个七个月的儿童爬行是完全可能的,但这时训练他走。

则由于机体的构造和机能尚未成熟,不仅不可能也无益。

  

(二)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儿童所处的社会、家庭、教育机构等各种环境因素。

1.环境引导和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发展

环境是指儿童周围的客观世界。

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切生物都离不开适宜的自然环境而生长发育。

但对人的身心发展来说,不仅需要自然环境,更需要社会环境。

如果离开了人类的社会环境.就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众所周知,印度狼孩的事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这里所讨论的主要是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 影响。

 人一出生就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

社会环境的范围很广,从大的方面看,包括他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从小的方面看.包括对儿童有直接影响的家庭及其成员、亲友、邻里、教育机构、同伴等。

这些社会环境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发展。

儿童的先天素质能否得到发展。

向什么方向发展、达到怎样的程度都受到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

环境的影响很复杂、多样,其中有自发因素的影响和自觉因素的影响。

自发因素影响是指那些无特定目的、未经组织的、带有偶然性地发生作用的影响,其中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如果完全依赖自发因素的影响,将导致儿童发展的放任自流。

自觉因素的影响,如家庭有意识的教育影响和教育机构的教育,都对儿童发展起主导作用。

2.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奠定基础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最初环境。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经济和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及感情的总和。

它对学前儿童的影响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教养方式。

实物环境是指家庭中生活、学习物品是否充足,如何摆设与使用:

心理环境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态度及情感交流的状态,家庭中人与人是否和睦,尊老爱幼.各尽其责,商量谅解,语言是否文明有礼等;教养方式是指是否民主平等,尊重儿童个性,鼓励自主独立等等。

 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奠定基础.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发展。

对儿童生长发育、心理素质的形成 和发展,其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

如,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回忆母亲时写道:

“……她的言行德操,在我家垂为风范,勤俭操家,事亲和顺。

审利害,察是非,英断决疑,教养子女,视严实宽,协助亲朋,既丰且勤。

……”,母亲还教育他“……要取得真才实学,真有实识、报国始有方……”正是在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茅以升养成了爱祖国、爱家乡,刻苦钻研。

奋发学习.勤俭朴实等优良品质,成为我国近代著名的科学家。

  3.教育机构的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中的自觉因素。

它与遗传、家庭相比较,对儿童身心发展中具有更为独特的作用。

它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用一定的内容和 方法,对儿童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引导和影响活动。

它决定儿童的发展方向.为儿童的发展提出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组织活动和学习.尊重了儿童的年龄特点:

教育从环境中过滤了符合儿童身心健康的内容:

有利于儿童全面发展;教育具有系统性,注重的是儿童终身发展。

由此可见,社会教育机构的教育因素与一般的环境因素的不同在于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所以,通过这种教育可以使儿童优良的遗传素质得到充分的显现,使遗传所提供的某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并可影响和改造不良的遗传素质。

教育还可以对环境加以取舍.并可发挥和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

减少或消除不利因素,从而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儿童自身的能动性

 儿童的发展,除了受生物、家庭环境和教育等因素影响外,还取 决于其自身的能动性。

这是决定儿童发展方向与发展水平的又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儿童的能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他们对环境的刺激有较强的选择性,并表现出作为独立的生命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2)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儿童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3)从儿童的心理发展来看,儿童认识外界是儿童内部的主动活动的过程;(4)没有儿童自身能动性的体现,其他因素的作用也难以 完全得到实现。

综上所述.儿童的发展决不是某一种因素单独影响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综合地、系统地相互作用的结果。

有了生物因素为前提,环境因素具备的情况下,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对儿童的自身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强调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更不能忽视儿童主观能动性对其发 展的重要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儿童的发展与教育问题。

1.2儿童发展理论

一、成熟势力说

  成熟势力说简称成熟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 (A.Gesell,1880~1961)。

格赛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照其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

他把通过基因来指导发 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

成熟是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

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发展。

格赛尔的观点源自于他的双生子爬梯实验。

1929年,他首先对一对双生子T和C进行了行为基线的观察,确认他们发展水平相当。

在双生子出生第48周时,对T进行爬楼梯、搭积木、肌肉协调和运用词汇等训练,而对C则不作训练。

持续了6周,其间T比C更早地显示出某些技能。

到了第53周当C达到爬楼梯的成熟水平时,开始集中训练,发现只要少量训练,C就赶上了T的熟练水平,即在55周时T和C的能力没有差别。

因此,格赛尔断言, 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

所谓准备,是指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机制的变化过程。

只要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

决定学习最终效果的因素是成熟。

在发展的过程中,个体还表现出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格赛尔对爬梯实验的解释曾经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和争论。

格赛尔认为幼儿的遗传基因决定了他们的发展和行为,而且内部的成熟因素决定了幼儿的生长和发展(格赛尔和伊尔克,1949年)。

例如,幼儿在完成如跳和系鞋带动作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上的不同,应归因于他们遗传上的不同,而不应归于他们所处的环境。

幼儿的发展、成熟和学习是按照他们自己内部的既定顺序进行的。

 二、行为主义的观点

  

(一)华生的早期行为主义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1878—1958)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他认为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

 华生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一切行为都遵循着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

华生对儿童心 理发展的解释受到洛克“白板说”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得到发展,认为发展是儿童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的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不会体现出阶段性。

华生将条件反射广泛运用于对儿童行为的研究上。

 华生认为,环境和教育是儿童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他曾说过:

“给我一打健康的、发育良好的婴儿和符合我要求的抚育他们的环境.我保证能把他们随便哪一个都训练成为我想要的任何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不论他的才智、嗜好、倾向、能力、秉性以及他的宗族如何(1930)。

”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建立改变了当时过分重视意识研究的倾向,开始强调和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但华生否定儿童在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否定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年龄特征。

(二)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在华生行为主义的基础上。

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行为的获得。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 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个体偶尔发出的动作得到强化。

这个动作后来出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动作。

行为是一点一滴地塑造出来的。

按照斯金纳的观点,人类语言的获得就是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形成的:

父母强化了孩子发音中有意义的部分,从而使孩子进一步发出这些音节,导致语言体系的最终掌握。

斯金纳同时认为,得不到强化的行为就会逐渐消退。

因此,这一理论不仅适合于儿童新行为的获得与塑造,而且也同样对不良行为的矫正具有指导意义:

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对儿童的不良行为予以“忽视”,即不予强化。

斯金纳的行为发展观在行为矫正和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成人对儿童积极行为及时强化、对不良行为表 现出淡化,这些观点对教育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三)班杜拉的新行为主义

 以华生和斯金纳为代表的老行为主义受到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忽略了行为的社会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一些不足。

班杜拉着重研究人的行为学习,在他看来,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那些有意和无意的反应,因此,他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新行为主义的重要特点是,承认在S—R之 间有一个机体的内部过程作为中介,而不是S对于R的简单的、直线的决定作用。

正如班杜拉所言,“人是在观察的结果和自己形成的结果的支配下,引导自己的行为。

”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以及接受流行歌曲的传播等,观察或模仿所起的作用更大。

通过攻击性行为、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班杜拉坚定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看法。

社会学习理论开始注意到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

主张儿童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作用于他们的环境.并经常通过有效的方式改变他们的环境,这是社会学习理论对传统行为主义的重要突破。

随着儿童早期发展和早期教育的要求.新行为主义的这些观点和技术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但是他们把人和动物等同起来。

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观点则应当坚决加以反对。

 三、精神分析理论

(一)西蒙•弗洛伊德(SigmundFreud)

奥地利的西蒙.弗洛伊德(1856—1939),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第一次从精神动力学或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幼儿的发展和行为进行了描述。

弗洛伊德认为。

在人格发展上存在三个主要的、连续的阶段,这些阶段主要反映在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发展过程中。

 1.本我

 弗洛伊德学派认为,婴儿的所有活动都是“本能冲动”(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倾向)以及原始的反射,是由大量不受约束的精神能量所组成,这些精神能量几乎不 顾一切地追求欲望的满足。

最初阶段的婴儿会以一种压倒一切的力量追求其欲望的满足,例如,一个处于饥饿中的婴儿不会等待.马上就要吃奶。

 2.自我

婴儿在生活中也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马上得到满足,当婴儿在饥饿啼哭时。

母亲正在做其他的事情,婴儿愿望的满足总是被推迟或拒绝。

在生活中婴儿逐渐知道了不能随时随地排泄。

成人的要求与儿童之间会发生冲突,本我的冲动与现实之间的不断冲突导致了人格的第二种水平,即“自我”的发展。

“自我”是人类人格中的理性水平,是在与环境的关系中儿童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组织。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是人格的心理成分,它一方面使本我适应现实的条件,从而调节、控制或延迟本我欲望的满足,另一方面还要协调本我与超我的关系。

弗洛伊德还形象地将自我与本我比喻为骑手与马之间的关系:

马能提供能量,而骑手则指导马朝着他想去的路途前进,但有时候,骑手也不得不沿着马想走的路行进。

3.超我

  超我是人格中最高部分,超我在儿童早期已开始发展,并且主要来自于 对同性父母的认同.儿童努力像他人一样,接纳别人的价值观与信念,将成人对他们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形成规则并自觉遵守。

如果自己的行为符合自我理 想,个体就感到骄傲,否则个体就感到焦虑。

因此。

超我遵循的是至善至美原则,是人格的社会成分。

人格中本我、自我、超我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力量,本我追求快乐,自我面对现实,超我则追求完美,所以其间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弗洛伊德对三种人格水平,本我、自我和超我发展的描述为儿童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解释.又通过五个阶段儿童性心理的发展及表现,解释儿童人格发展的特征。

 

(二)埃里克森(E.H.Erikson)

埃里克森(1902—1994)是一个出生于德国的精神分析学家,他改进了弗洛伊德的个性发展理论,并特别地强调幼儿的发展。

他的八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是与弗洛伊德的发展阶段平行的.在每一阶段都有一个明确的发展危机或任务,而这一危机是每个人在这一阶段必须解决的,而17岁之前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 段中,儿童都有主要要完成的任务。

1.3幼儿身心发展

婴幼儿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婴幼儿发展过程中。

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包括生理发展也称身体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方面。

身体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

心理的发展指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 方面的发展。

认知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

生理发育和心理的发展密切相关。

生理的正常发育是心理正常发展的基础,而心理的正常发展又会促进生理的发育。

比如,一个身体赢弱的幼儿,饮食和睡眠不佳,生理发育迟缓,不能正常地参与其他幼儿的游戏和活动,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他的情绪、自尊心、人际关系等心理方面的因素,阻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反。

一个被老师忽略或不当惩罚的孩子,心理发展受到影响,会产生一 些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又会影响其食欲、睡眠和免疫功能,从而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发育。

 一、婴幼儿的身体发展

 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即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前期、幼儿期(学龄前期)。

具体分述如下。

(一)新生儿期

新生儿期是指出生后的第1个月内。

即俗语所称的“月科孩子”。

从受孕成胚胎至分娩,胎儿在母体内发育了40周.已经为准备生活于母体外创造了必要的生理条件。

胎儿在发育阶段因为有母体的保护,所以胎儿对外界的感应并不明显。

当胎儿孕育成熟脱离母体来到人世的最初阶段,其机体对自然生活环境的适应需要 2~3周才渐趋稳定。

在这个期间,新生儿的神经中枢发育不完善,器官机能活动能力不足.非常容易受体内外不良因素的侵袭,所以对新生儿需要特别保育。

产妇“坐月子”的习俗,不仅仅是产妇恢复身体机能的需要,也是新生儿适应自然环境的需要。

 新出生的男孩平均体重为3.15千克,女孩为3.10千克;成熟儿最低为2.5千克,最高可达4.0千克甚至更重。

新出生的男孩平均身长为50.5厘米,女孩为49.5厘米;成熟儿最短为45厘米,最长可达53厘米或更长。

新出生的男孩平均头围为34.0厘米,女孩为33.5厘米。

新初生婴儿的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男孩的平均胸围为32.4厘米,女孩为32.2厘米。

  婴儿刚出生时.可在头颅的上方摸到前囟,它是额骨和两块顶骨尚未连接形成的菱形间隙,约l.5厘米×2厘米.以后逐渐变小,至l~1.5岁时闭合。

后囟在头颅的后方,是由枕骨和两块顶骨形成的三角形间隙。

出生时后囟已很小或接近闭合,一般在出生后6周时应闭合。

在囟门处头骨尚未连接,这里只有头皮和脑膜.婴儿的其他颅骨之间也还没有形成紧密连接,这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脑的重量增长一倍,两岁时增长两倍,以 后增长速度才放慢。

囟门和颅骨缝的存在就是要为头颅的容量提供可变性条件,即为儿童脑的飞速发育留下了空间。

  有些新生儿刚出生时头皮上长有黑 发,这是胎发,胎发以后会脱落并长出新的头发。

婴儿出生时就有瞬目反射,当有大的响声或碰碰小儿或触其角膜可引起瞬目(眨眼)动作。

出生后最初几日就有视力.初期只能感觉到光线。

能看到东西但模糊不清,常有生理性斜视或复视。

足月新生儿对于高大的声音的反应是惊吓反射、眨眼或啼哭。

若啼哭时听到声音,也可 能表现啼哭停止,以后逐渐喜欢柔和的声音,1个月末可以集中精力听声音,轻轻拍掌可以使之停止啼哭。

足月新生儿在出生后头几天内味觉相当灵敏,可以识别甜、苦、酸等不同的味道。

4~5个月后,味觉才能进一步发展。

新生儿的嗅觉发育较差,从1个月起才可感到强烈的气味,到7~8个月时嗅觉发育灵敏,第二年内可识别各种气味。

新生儿生下来就有触觉,以口唇部分最灵敏。

用东西碰到小儿口唇,可引起吸吮反射。

当小儿脸颊部接触到母亲****或其他部位时,即可出现寻找乳头的动作。

 新生儿温度觉发育良好,出生后若放在较冷的环境中,小儿就会啼哭、战栗;放在温水袋上则表现平静。

痛觉发育较温度觉稍差。

出生后第2个月起才对刺痛有痛苦的反应。

由这些外感受器传来的兴奋.在新生儿时期还不能形成暂时性联系,需到出生后2~3个月才能形成。

 观察婴儿第一次微笑的时间对掌握其健康生理指标也很有意义,有人曾统计400例健康小儿第一次出现微笑的年龄:

11%的小儿是在出生后2~3周,49% 在3~4周,21%在4~5周,l9%在5~6周。

个别正常足月儿出生后8周还不会微笑。

如果在8~10周还不会微笑,就应该考虑儿童智力发展可能出现了问题。

 新生婴儿的皮肤上蒙有一层白色污垢。

这层东西以后会慢慢地被吸收掉。

新生儿的脸往往浮肿、凹凸不平。

头颅变形,前额低、脑袋长而扁,有的新生儿头部还会留有产钳形成的乌青块,有的孩子会因头皮下局部出血形成突出的血肿,这往往是分娩时压力所产生的作用。

新生儿的皮肤颜色很红,以后会慢慢恢复正常肤色。

新生儿初生的一两天内,身上可能会出现黄疸,这种黄疸持续大约l周左右。

如果在出生的第一天就出现黄疸,并持续一周以上,就需要请医生查看。

新生儿的脊柱底部常会有青灰色的斑,人称“蒙古斑”,这种青斑以后会逐渐消失。

新生儿的身上一般都会布满胎毛,这些胎毛通常在1周后脱落。

在以后的2 周中。

新生儿全身皮肤会呈现干燥、鳞状纹路,以后还会脱皮。

(二)婴儿期

  婴儿期是指出生后l~12个月,也有人称这个阶段为乳儿期。

这个阶段,是孩子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

l岁以内婴儿体重增长很快,但此期间婴儿的体重增长不平衡,前六个月增加体重快,后六个月增长体重比前六个月少一些。

在正常养护条件下,前3个月,婴儿每月平均增重可达700~800克,以后逐渐减慢.后半年每月平均增重400~450克,全年平均每月增加500~600克。

因此,小儿出生后4~5个月时,体重可达出生时的2倍,1岁时可达出生的3倍或稍多。

婴儿到12个月时体重约10千克至10.5千克。

 (三)幼儿前期

幼儿前期是指l周岁至3周岁阶段.这两年中幼儿的身体发育比第一年稍慢,2岁以后,体重增加更慢,也不很均匀。

在正常的养 育条件下,2~3岁儿童体重平均每月增加180克,每年约增加2000克。

至2周岁时体重大约在12.5千克左右.体重可达出生时的4倍。

在儿童出生的第三年身体发育速度较前两年稍慢,年增加体重约2000克.3岁时体重大约在14.5千克左右。

 幼儿出生的第二年全年头围仅增长约2厘米。

5岁 时约达50厘米。

l5岁时约达53~54厘米,已与成人头围大致相似。

幼儿在正常发育情况下,在10~17个月时,萌出4颗第一乳磨牙。

18~24个月期 间,萌出4颗尖牙。

20~30个月.萌出4颗第二乳磨牙。

2岁半时应该出20颗乳牙,儿童到3岁时乳牙已经出齐,咀嚼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乳牙共20颗,上下各10颗,从中线向外依次为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乳磨牙和第二乳磨牙。

出牙的早晚及牙生长的速度是体格发育的指标,而出牙的顺序比出牙的早晚更为重要。

 (四)幼儿期(学龄前期)

 幼儿期是指3~6岁,即幼儿园教育阶段,也称学龄前期。

这时期孩子体格发育较慢,各项生理指标发育比较平衡.给人一种长不大的感觉。

在这个阶段的身体发育过程中,儿童的脂肪会进一步下降,肌肉组织进一步增强和发展,但此时的肌肉仍然显得瘦弱而 无力,以后肌肉会不断生长和增强,儿童的体格会逐渐健壮起来。

幼儿期的体格具有较成熟的外观,上下肢比较苗条,上身狭窄成锥形。

幼儿期身高的增加超过了体重的增长,体重增加逐渐从第3年的2.3千克减慢到第5年的2千克.身高的增长逐渐从第3年的8.9厘米减慢到第5年的6.4厘米。

如果儿童在6个月内的体重的增加大大超过身高的增加,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控制孩子体重的增加。

如果儿童在6个月内体重和身高没有任何变化,就应该考虑其发育可能出现了问题,就需要去看医生并做检查。

幼儿期的颅骨长度有所增加,下巴更加突出,上颌加宽,为恒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