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7861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docx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docx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

2018年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

时间:

120分钟  满分:

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斡旋(hàn)    凫水(fú)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B. 嘱咐(zhǔ)    糜子(méi)   脑畔(pàn)     行辈(xíng)

C. 羁绊(jī)     冗杂(rǒng)  亢奋(kàng)    晦暗(huì)

D. 撺掇(cuàn)   褪色(tuì)   争讼(sònɡ)    怅惘(wǎnɡ)

2.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欺侮  照例  踊跃  辐射  茂腾腾

B.怠慢  领域  瞳仁  静穆  闹嚷嚷

C.振撼  恬静  思幕  宽慰  马前卒

D.登时  燎原  油馍  偏僻  羊羔羔

3.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从那个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了这么多年,在此期间我对人情世故知道了不少。

B.国庆节期间,广场上张灯结彩,好不热闹。

C.正当我听得陶醉的时候,那美妙的音乐戛然而止。

D.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4.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姑苏城与金鸡湖,是苏州的双面绣:

一面是古老的斑斓,一面是现代的辉煌!

B.钱理群的新书名为《鲁迅作品细读》,这本书对鲁迅的33篇作品“小说、散文、散文诗和杂文”进行了文本细读。

C.2017年11月22日上午,解放军轰6、运8、图154、伊尔78、苏30等各型机多架,从巴士海峡飞往西太平洋,从事远海长航训练。

D.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5.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连教育都得不到尊重的民族是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B.在几千里之外,我已经听到乡亲们正唱着秦腔,那高亢、粗犷、清丽、煽情的旋律在眼前经久地回响。

C.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首架机10日上午经过2小时23分钟、1300千米左右的飞行,到达西安阎良试飞基地。

D.《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6. 在横线上填写一个恰当的句子,使之与上下文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一个人的教养,更多地体现在与人的交往中。

是心平气和,还是心浮气躁?

________________是不可一世,还是退让慈悲?

7.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社戏》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B.《回延安》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

C.《安塞腰鼓》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D.《灯笼》以散文的笔法,抒写了灯笼的制作方法和演变过程,从不同侧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8.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益阳新闻网讯 5月28日,市博物馆举行“乐享传统,粽爱端午——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活动,吸引了省商务厅2017非洲国家民族政策与实践研修班的19名学员参加,来自南苏丹的彼得·库阿奇包出了一个像样的粽子,开心得合不拢嘴。

(1)学校派你作为小记者去采访彼得·库阿奇,请准备三个采访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晓刚家过端午节,奶奶要亲自包粽子,妈妈说自己包太麻烦,不如到市场买。

假如你是晓刚,将怎样劝说妈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

忙年

于宝月

忙年,是过了小年后乡下人日夜筹划的事儿。

过年了,改善生活是头等大事。

猪是自家养的,那可是足足养了一年的大肥猪,绝对绿色饲养,肉质上等。

你看,街坊四邻杀猪宰羊无不忙得不亦乐乎。

杀猪是乡下人齐心帮忙的事,只要一声招呼,热心的街坊们纷纷来家里帮忙。

到了分肉的时候,东家三斤西家五斤,不大一会儿就被大家一一买走。

最后,猪头、内脏、排骨、猪蹄是留给自家享用的。

当然,上好的里脊肉也得多留些,除夕夜包饺子少不了。

猪头、猪蹄是得年前炖好的。

农家的大铁锅一次炖个猪头没有问题。

男人们早早就准备了柴火,生起灶火。

铁锅里的热气伴着馋人的香气,很快就从屋里弥漫到了街上。

路过的人们一闻到这香气,就知道这家人在忙活啥了。

养了一年的大公鸡,这时也到了宰杀的时候。

公鸡是过年的贡品。

从大年三十开始,家家户户都得在厅堂条桌上摆上贡品,祭奠列祖列宗。

其中,就有那只昂头挺立的大公鸡。

除了公鸡之外,还有其他的鱼肉鲜果以及花馍。

说到花馍,胶东乡下女人做的大花馍,绝对称得上是珍品。

普普通通的白面,愣是做出了各种栩栩如生的动物,如盘龙、猪头、面鱼、燕子等,再配上红黑的豆粒做成眼睛,点上五颜六色的颜色,摆在桌上,插在树枝上,活灵活现,琳琅满目,给节日格外地增添了喜气。

你看,腊月里家家户户房顶上的烟道,一天到晚不停地冒着热气腾腾的烟雾,那都是家庭巧妇正在蒸煮各种主食的信号。

忙年肯定少不了赶大集。

乡下的集市,在腊月里最为丰富,各种物品摆满了宽敞的街道和长长的河滩。

老家的年集,是逢五和十的日子。

天还没亮,四乡八村的人们就已经蜂拥而来,忙活年货的采购。

这时候,无论家里条件如何,赶年集是家家都不会忘记的事儿。

有钱的,会在年集上大包小包地采购,车拉人扛,一路满载而归。

日子拮据些的,也总是量力而行,异常慷慨,以期过年时家里的伙食得到改善。

人山人海的集市上,大人和孩子不停地走走瞧瞧、讨价还价,清脆的鞭炮声、爽朗的叫喊声此起彼伏。

从小年开始,街头巷口就陆续见到放鞭炮的孩子们。

按照乡下习俗,小年、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五、十五,家家户户都是要放鞭炮的。

只不过,小年是中午放,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五、十五是晚上放,这是正式的放炮时辰。

可孩子们见到了鞭炮,却不管哪些时间该放或不该放,只要开心,玩乐的劲头可以从清早一直延续到深夜。

鞭炮是乡下孩子过年的宠物。

鞭炮在空中爆响的一声声轰鸣,把冬季里原本寂静的乡村一下子变得热火了起来。

(《人民日报》2017年01月21日12版)

9. 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0. 文章写“忙年”,写了哪些“忙”?

11. 赏析下面句子。

普普通通的白面,愣是做出了各种栩栩如生的动物,如盘龙、猪头、面鱼、燕子等,再配上红黑的豆粒做成眼睛,点上五颜六色的颜色,摆在桌上,插在树枝上,活灵活现,琳琅满目,给节日格外地增添了喜气。

12. 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

乡宴

①停刀落箸,乡宴至美。

②在我的老家,管做乡宴的厨师叫“大师傅”,平日里,他们与土地为伍,与粮食蔬菜相伴,并无异于常人之处。

只有在喜事场上,他们才被主家以“天地君亲师”中的“师”称呼,身份便有了些许特殊。

③只见“大师傅”马步扎得稳当,一只炒锅盈握在手,翻炒之间尽显如虹气势,“砧板”和“传菜”臂助左右,不敢怠慢。

或许,他们不知“八珍”是何烹饪之术,更叫不出几道“满汉全席”中的菜品名号,不论是批切锲斩,还是煎炒烹炸,全靠代代传续,耳濡目染,他们用娴熟的烹饪技艺制作出富有地方风味的菜肴,灵趣中透出憨鲁,粗粝中带着精细,一如他们性情的折射。

④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一名做乡宴的“大师傅”,我们村也有,是我的伯祖父,也就是我的大爷。

二堂哥建春结婚的时候,那十六桌酒席宴就出自他老人家之手。

他是长辈,本应到外村请“大师傅”来伺厨的,他不允,说还是由自己做才放心。

家人拗不过他,只好答应。

⑤随着建春哥婚期的临近,我似乎闻到了那股浓浓的菜香。

⑥大爷常说,做宴席讲究五个字:

质、色、香、味、器,缺一不可。

对于食材的质,大爷向来很在意。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做一方宴,要想做出亲近唇齿的味道,就不能忽视本地食材,因为它们接了我们脚下的地气,还有渗入我们肌体的水气。

⑦按照本地风俗,不管谁家办喜事,本家族人和左邻右舍都要去帮忙。

炉灶锅台,杯碟碗筷,刷得纤尘不染,干货菜蔬,鸡鸭鱼肉,逐一备齐。

大爷并不急于过油、走红,而是先吊了一锅清汤。

照他的话说,这叫“唱戏的腔,厨师的汤”。

厨师没了清汤,做出的菜肴就没有底味,不论是烧、扒,还是炖、焖、煨、汆、涮、烩、熬,味道再好,终究是浮着的。

为人处世亦是如此,没了人味,表面功夫做得再好,也只不过是浮夸之辈。

⑧炉膛中,松柴毕毕剥剥地燃烧着,酱锅里的汤汁上下翻涌,锅底箅丝上的肉慢慢红润起来。

大爷一声令下,大家抖擞起精神,火速“备宴”。

搅动鸡蛋的嘚嘚声,切葱姜末发出的唰唰声,“粗斩细剁”肋条肉形成的马蹄声,给鲤鱼、光鸡过油响起的噼里啪啦声……各种声音融汇在一起,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小院子的花花草草也被这气氛所感染,欢快地摇曳着。

⑨薄暮时分,“备宴”收尾,建春哥和伯父送来糖茶,表示感谢。

大家围坐在八仙桌旁,讲古说今,大爷话不多,深邃的眼神让人捉摸不透。

晚九点左右,大家散去,大爷斜躺在连椅上,不一会儿就响起了沉重混沌的鼾声。

⑩第二天,阳光灿烂,天气晴好。

唢呐声声,鞭炮齐鸣。

建春哥迎来了堂嫂。

他们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炸开花的呛味,非常好闻。

另一头,大爷将两碗宽心面下好了,由本家嫂子用红漆木盘端给两位新人。

宽心面,嫩香腆润,每碗一整根,代表一心一意,蕴含美好的寄托。

这时,“传菜”的伙计捎话过来,客人已经遵照安排入座,大爷将手勺一挥,宣布开席!

⑪宴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从天刚破晓到日上中天,大爷在“砧板”的配合下,忙而不乱,一口炒锅在手,或翻或转,动作流畅自然。

做完最后一道“四喜丸子”,他长舒一口气,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脸膛泛红,让人感觉很温暖。

⑫送走宾客,伯父安排大家会餐,再次表示感谢。

我又尝到了大爷的手艺。

大爷多喝了两盅,他说,他记不清做过多少次乡宴了,但这次喜宴是他做得最满意的一次。

大家打趣他,说他之前故意留了一手。

他摆摆手说,每次都很用心,但这次感觉不一样,至于啥感觉,一时半会说不清。

⑬许多年过后,我结婚了,“大师傅”是从外庄请来的,因为大爷再也不能做喜宴了,或者说,我永远没有机会品尝他做的菜了。

我陪客人入座,一道道菜端上餐桌,菜品用了很多新式调料,客人推杯换盏,赞不绝口,我却停了一下筷子,忆起大爷,还有他做的乡宴。

⑭那滋味,那么美,是浓浓的亲情,是家的味道。

(《人民日报》2017年05月24日24版)

13.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说说你的看法。

14.与第③段“只见‘大师傅’马步扎得稳当,一只炒锅盈握在手,翻炒之间尽显如虹气势”相照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15.理解第⑦段“为人处世亦是如此,没了人味,表面功夫做得再好,也只不过是浮夸之辈”这个句子的含义。

16.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

17.简要分析第⑪段画线句描写人物的方法及作用。

18.文章结尾段能否删去?

为什么?

19.文章的题目是“乡宴”,开篇却从做乡宴的“大师傅”写起,这离题吗?

请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

 (三)

赶年集

厉彦林

①“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唱儿歌,赶年集,迎新年,是我美好的童年记忆。

②我故乡在沂蒙山区东部,山多岭多,交通不便。

农村大都五天一集,集市像块磁铁,把方圆十几里的人们聚拢在一起,自由买卖,享受属于乡村独有的喜悦。

我们公社驻地逢五、逢十是集。

一入腊月,地里没活了,年味就渐渐浓起来,丰收的喜悦挂在乡亲们脸上,见了面格外客气、嘘长问短。

年底时,崎岖的山路上人群熙来攘往,馒头、油条、猪肉、粉条等大包小包的年货在涌动。

小孩子跟在大人的后面,蹦蹦跳跳地赶集、串亲戚。

③春年快到了,不管贫富都要赶年集置办年货。

人们会把一年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花到最后一个年集上。

在穷乡僻壤,赶年集,是孩子们迎新年的头等大事,多数孩子兜无分文,就是看热闹。

腊月三十最后一个年集,头天夜里又下了一场雪,我和伙伴们还是执意相约赶年集。

临行前,母亲给我套了件又厚又沉的大棉袄,父亲从兜里掏出两张五角的新钱,顺手给了我一张,我高兴得几乎跳起来。

这时在一旁微笑着的母亲,狠狠瞪了瞪父亲一眼,父亲心领神会,又把手里那五角钱塞给了我,然后拍拍我的头说:

“去吧,看放鞭炮,隔远点哦。

④跑出村口,只见赶集的人很多。

雪后的山路被手推车、自行车和脚印踏成一条黑色弯曲的长丝带,清晰而漫长。

甩年货、购年货的都着急,牲畜的叫声、车轮声、笑声、歌声此起彼伏,相映成趣。

只记得公社供销社商店的外街用红漆刷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大红字,工整厚重,格外显眼。

集市,就在公社居地村西侧宽阔的河滩上。

河里结了冰,地上是薄薄的雪,摊位沿道路两侧展开,依次摆满小树林,商品琳琅满目,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非常热闹。

⑤时近中午,年集达到了高潮。

河滩上用竹席临时撑起的棚屋,一个挨一个,大勺小勺叮当响,各色小吃应有尽有,香味扑鼻。

⑥赶年集有规矩:

女孩买花,男孩恋炮,婆婆买鞋,老头购帽。

割肉、买菜、买鞭炮,再购对联和年画。

男孩子只关心鞭炮和牛肉锅、烧饼摊。

女孩子只关心红绒花、红头绳和花布。

我母亲不舍得花钱,从来不赶集,过年自己什么新东西也不添。

下午快散集的时候,我找到绒花摊。

红绒花是一种纯手工制品,花蕊、花瓣、花叶活灵活现,粗大的麦草捆上插满密密麻麻的绒花,在风中颤动,疲倦地招引着客户。

⑦“大爷,我买六朵绒花,三根红头绳!

”我底气十足地说。

⑧“不还价,两毛!

”卖花的大爷顺手帮我插在一截高粱秸上,像是开满绒花的树枝。

⑨望着远处手拿风车纸花的女孩,心中盘算着如何把绒花分给妹妹和操劳忙碌的母亲。

这新年礼物虽小,但很珍贵,饱含温暖的年味和对亲人美好的祝福。

等望见老家屋顶的那缕炊烟,才想起没吃午饭、肚子咕咕地叫了。

正在拽着针线纳过年棉鞋的母亲,从锅里给我端来预留着的热乎乎的饭,用力搓搓我被冻红的耳朵和手,还心疼地埋怨我回来晚了,饿坏了……

⑩年集是一幅凝聚着热闹繁荣与美好憧憬的乡俗年画,又是生活变化、社会进步的缩影。

⑪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

我心中依然涌动着对年集的美好记忆和对团聚的渴望。

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仿佛回到少年时代,身穿新棉衣,手捧父母的呵护与微笑,跑进新年每一缕阳光里……

(2017年01月14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20.选文通过对“赶年集”的回忆,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1.品味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2.选文第④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3.简要说说母亲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

24.选文结尾写道:

“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

”诚然,以往过年是赶年集、放鞭炮、舞狮舞龙……如今新的过年方式已成为主流,网上购物、电话拜年、抢红包……传统的年味在慢慢淡去,有人说这是时代的进步,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结合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三、作文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的温暖、师友的帮助、社会的关爱,甚至产生的迷茫、经历的困难、遭受的挫折,都曾启迪你的智慧,点燃你的希望,增强你的信心,激励你的成长,成为你人生宝贵的财富,值得珍藏。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值得珍藏的财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