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学校学生《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5800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范学校学生《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师范学校学生《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师范学校学生《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师范学校学生《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师范学校学生《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师范学校学生《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师范学校学生《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师范学校学生《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师范学校学生《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师范学校学生《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师范学校学生《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师范学校学生《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师范学校学生《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师范学校学生《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师范学校学生《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师范学校学生《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师范学校学生《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师范学校学生《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师范学校学生《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师范学校学生《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师范学校学生《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师范学校学生《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范学校学生《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师范学校学生《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师范学校学生《教育学》复习资料

師範學校《教育學》考試複習資料

題型:

⏹      可能是:

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辨析或论述

⏹      德育、教师素质、教学原则、课程、教学基本原理是重点

⏹      第一章三、四节、第二章第二节不用复习

⏹      教学过程阶段理论不重要

⏹      第十章、第十一章基本不考

第一章教育学的概述

第一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理论的萌发和产生的时期。

2、教育学的独立发展阶段.独立时期的标志性著作:

1623 英国 培根 《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1632 捷克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也标志着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1806 德国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3、科学教育学的发展阶段.二十世纪初,前苏联的主要教育思想家:

凯洛夫、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赞科夫、巴班斯基等

美国的主要教育思想家:

杜威、克伯屈等

我国近现代的教育理论可以从辛亥革命后算起,大约经历了九十年的时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建国前阶段和建国后阶段。

解放前,影响较大的教育思想家主要有:

蔡元培、杨贤江、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陈鹤琴等。

第二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      研究对象:

人类特有的教育现象。

⏹      任务:

揭示教育现象的客观规律。

二、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三、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教育学也和其他学科一样,其研究对象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如今,它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分支。

如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传播学、教育未来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学、社会教育学、家庭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初等教育学、中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特殊儿童教育学,以及各科教学法等。

可谓科目繁多。

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作为一名教师,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肩负着为国家造就人才的光荣任务,他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未来一代的成长。

他既可以为国家、社会大力开发智力资源、创造精神财富,但也可能会扼杀人才,造成巨大的智力资源浪费。

比如,同样的两个平行班级,起点一样,即开始的水平相当,只是教师不同,教育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呢?

这些都与教师本人的教育素养有关,看他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信念和教师的品格,是否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点、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

而要想形成正确的教育信念、观点和方法,而这些因素都必须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实践的训练才能提高的。

二、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1、要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来学习教育学。

2、要理论联系实际。

3、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4、要学好教育学,还必须学习与人的发展有关的知识。

第二章教育概述

一、什么是教育

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主要指学校教育。

教育者: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受教育者: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教育内容:

是教育实践活动中师生共同认识的对象

教育手段:

是教育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一、教育的产生

Ø      生物起源论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

Ø      心理起源论美国学者孟禄

Ø      劳动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在20世纪40-50年代,前苏联教育理论界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和内容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2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手段;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的手段)——制约,影响——教育(制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的内容;制约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3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影响文化的传递影响文化的选择影响文化的融合)

教育(影响教育思想、教育观点的产生影响教育内容的发展)

第四章教育与个体发展(次重点)

一、关于个体发展动因的理论

1.内发论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皇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2.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中国古代的荀子、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二、什么影响人的发展?

(课本p38-42)

遗传素质——生理前提

遗传素质为个体的生活、学习、工作提供了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

如先天心脏病的孩子不能成为运动员、先天失明的孩子不能成为摄影家

环境和教育——外部条件

环境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空气、水、气候等自然环境影响人的生长。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后天的人文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教育是对个体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的活动,它作为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因其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有针对性等特点,对个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个体的主体性作用——内在动因

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因,当客观环境不断向人们提出新要求,只有当这些客观要求被个体所接受并转化为自己的需求时,才能对人产生影响。

三、教育必须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要求教育循序渐进

2、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要求教育因材施教

3、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教育有针对性

第五章教育方针

第一节我国教育方针

一、教育方针

(一)教育方针的涵义

*是指引教育工作前进的方向和方针。

*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所提出的,并以法令形式确定下来的,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指导思想和行为纲领。

*它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二)教育方针的特点

1、方向性2、法令性3、时代性4、实践性

(三)教育方针的构成包括三个部分:

⑴表明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服务方向

⑵规定教育的目的和实施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

⑶指出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规则和途径

(四)我国教育方针的内容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核心)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一)教育目的的构成:

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具有何种社会功能;

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具有什么素质。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1、定向功能2、调控功能3、激励功能4、评价功能

(三)选择与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社会、人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重要)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各类人才

4、体现教育为人们服务的宗旨,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

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        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

●        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        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        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        指人的自由发展。

四、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功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三节素质教育(重要)

二、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

指以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本质:

1、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

2、是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

3、是一种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

4、是一种教师主体间的合作性教育。

(三)素质教育的特点

◆主体性与成功性

◆基础性与发展性

◆全面性与个别性

◆全体性与个体性

◆交互性与层次性

◆内化性与外化性

◆理论性与实践性

三、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1、树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理念2、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3、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4、建立以评价促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5、提高校长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6、优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

第六章教师(重点)

第一节教师职业

一、什么是教师

指受过专门训练,在知识、技能、思想诸方面比较成熟,有一定教育素养的,按照国家和社会要求,在专门教育结构中以对学生进行教育为其主要职责的人。

二、教师的根本职责和任务

◎根本职责:

教书育人

◎任务:

1.教好功课2.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4.坚持教育创新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1、独特的创造性2、很强的示范性3、在时间上的长期性

4、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四、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

1.是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

2.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是先进文化的弘扬者。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主导作用

第二节教师的职业素质(重点)

教师的职业素质包括

(一)文化知识素质

◆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

◆有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二)教师的能力素质

⏹      了解和教育学生的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社交能力

⏹      教学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      组织管理能力——制订计划的能力、教学组织的能力、对班集体的管理能力

⏹      教育科研能力——学科性科研能力、教学性科研能力

(三)教师的身心素质

⏹      健康的体质⏹      健康的心理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重点)

一、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规范

(一)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二)不断提高素质,创造一流的教育业绩

二、对待教育对象的道德规范

(一)热爱、尊重、信任学生

(二)严格要求学生

三、对待教师个体和集体的道德规范

(一)互相尊重

(二)互相扶持、相互协作(三)尊重和依靠教师集体

四、教师的自我修养

(一)以身作则,堪为师表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第四节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互相对待的态度等。

二.师生关系的分类:

1,按心理距离分:

相容型 淡漠型对抗型

2,情感行为态度分:

放任型 民主型专制型仁慈独断型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1、尊师爱生,配合密切2、民主平等,联系稳固

3、教学相长、关系透明4、双向反馈、互补互助

四、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提高自我修养◆善于与学生沟通

第七章班主任工作(非重点,但应了解)

第一节班级概述

一、班级:

班级是以一位教师(或几位学科教师)和一群学生共同组成,经由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实现某些功能,以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社会体系。

二、班级功能1、社会功能2、个性化功能3、选择功能4、保护功能

第二节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

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

全面负责一个班级的学生工作、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二、班主任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班集体形成——组织&领导◆      联系各方教育力量——桥梁

◆      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导向

三、班主任工作的职责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组织、指导学生活动◎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进行班级日常管理、处理偶发事件

四、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式

1.了解研究学生(前提和基础)A了解的内容B了解的方法

2.      搞好班级日常管理

(1)阶段性管理开学前、开学初、期中、期末、

(2)每日管理

3.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确定班级奋斗的目标

(2)选拔、培养和使用班干部(3)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4)培养良好的班风(5)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4.组织班会A班务会:

制定计划、规章制度、选班干B民主生活会:

表彰或批评C主题班会

5.结合学习任务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6.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①做好优秀生的典型培养工作②做好中间生的促进工作③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7.做好学生家长工作;与家长联系的方式:

家访书面联系召开家长会成立家长委员会

8.处理偶发事件◎沉着冷静、自我控制◎调查研究、弄明真相◎因势利导、进行正面教育

9.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

10.做好操行评定和评选三好学生的工作

五、工作原则

班主任工作原则:

(1)人格吸引原则(以人格魅力来教育影响学生)

(2)自主管理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觉地参加班级管理,协助班主任工作)(3)活动原则(通过各种活动来教育培养学生)(4)情感交流原则

第三节班主任的素养

班主任应具备:

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管理素质,社交能力,心理素质

第八章教育内容

第一节德育(重点)

一、德育的内涵:

德育——又称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活动。

德育一般包括四个方面: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

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心理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引导学生在活动和人际交往过程中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的过程。

四、德育原则(重点):

(一)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原则

(二)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三)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五)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六)知行统一原则

(一)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原则

1、含义:

指德育工作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又要结合当前社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2、贯彻要求:

(1)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共产主义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要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要求。

(3)要结合社会和学生现实,有针对性的教育

(二)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1、含义:

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爱护、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又要逐步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并把两者结合起来。

2、贯彻要求:

(1)要爱护、尊重、依赖学生。

(2)要合理而严格地要求学生。

(3)教师要以身作则,严以律己

(三)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1、含义:

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用理论.事实和榜样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启发和调动学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使学生依靠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有要有带强制性的纪录约束,督促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2、贯彻要求:

(1)要正面启发,积极疏导。

(2)要用榜样教育说服学生。

(3)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要以表扬奖励为主。

(4)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对学生予以纪律约束。

(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统一原则

1、含义:

指通过集体教育个人,通过个人影响集体的原则。

2、贯彻要求:

(1)组织和培养优良的集体,并充分认识和发挥集体的巨大教育作用。

(2)在集体教育中又必须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教育(3)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五)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含义:

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都要按照一定社会的培养目标,统一认识,相互配合,步调一致,前后连贯的教育学生,以保证学生品德的发展沿着统一的方向循序渐进.

2、贯彻要求:

(1)要统一学校内部的各种教育力量。

(2)要争取社会和家庭的配合。

(3)要加强德育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和连贯性。

(六)知行统一原则

1、含义:

指把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联系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贯彻要求:

(1)联系实际地向学生进行道德理论教育,晓之以理。

(2)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导之以行。

(3)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五、德育的途径:

1、教学2、班主任工作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6、劳动与社会实践

五、德育的方法;大体可分为四类:

1、说理教育法:

包括讲述、讲演、谈话、讨论、辩论。

2、感染教育法:

包括:

参观访问、榜样示范、情景陶冶。

3、实际训练法:

包括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实践活动锻炼。

4、评价反馈法:

包括评定、评比、批评与表扬、奖励与惩罚。

第九章课程(重点)

一、课程的概述

1.课程:

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2、课程的类型

(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三) 综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四)国家课程、校本课程

二、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因素: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

(二)学生因素: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

(三)知识因素:

学科知识结构划分的观点/知识来源观/知识价值观

三、几个课程理论的介绍(重点)

(一)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

课程理念——以知识为核心

课程设计——以学科为中心

教学论——以教师为中心

(二)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代表人物:

美国杜威)

课程理念——以经验为基础

课程设计——以儿童为中心

教学论——以实践活动为中心

(三)建构主义的课程理论

课程理念——知识建构

教学设计——以创设学习环境为主要任务

教学操作——以主动学习为核心

第二节课程编制

课程包括: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

一、课程计划1、课程计划的定义和基本内容

(1)定义:

是指国家根据教育方针、目的指定和颁布的关于学校计划、培养目标、教学工作具体安排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计划的内容:

①培养目标(p141)②课程设置:

根据总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培养目标

和修业年限,确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和活动课等。

课程设置包括:

A、课程安排B、课程设置C、课程实施D、课程评价E、课程管理

二、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是:

★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更多地关注学生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隐含着教师“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的含义★它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可达到、可评估的。

教学大纲,即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结构: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3、课程标准的作用:

★指导教材的编写★指导教学★指导课程评价

三、教材

(一)教材的概述

1.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法的要求,系统而简明扼要地叙述各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通常又称课本

2.教材一般由目录、课文、作业、注释和附录部分组成。

3.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是阅读课外读物、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

教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检查评定学生的知识等提供了基本材料。

(二)教材的分类:

p148

(三)教材设计的基本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适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性强◇促使学生不断探索问题

第三节新课程改革

一、新课改的原因及必要性

社会发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影响;顺应国际课程改革大趋势的客观必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课程自身因素——知识本位、学科本位

二、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目标

(1)总目标: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述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六项具体目标:

目标一: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目标二:

课程结构的改变

目标三: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目标四: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目标五: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考试和评价制度

目标六:

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1、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终身教育观;新的教学目的观;新的学习观;新型师生观;

2、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授者——促进者;课程的执行者——课程的建设者;封闭型教育者——开放型教育者

3、掌握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互动式教学,探究性学习,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

第十章教学

第一节教学的概述

教学:

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智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

▼教学不仅要完成智育的任务,也要完成其他各育的任务。

而实现智育,既依赖教学这主要途径,也依赖于其他途径。

▼两者的联系是,智育的任务主要通过教学来实现。

二、教学的意义

1、担负着传递人类认识成果,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使命。

2、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3、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居于中心地位。

三、教学的任务

(一)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四、当代教学新观念

1.重视教师、重视学生2.重视知识传授、重视能力培养

3.重视教法、重视学法4.重视认知、重视发展

5.重视结果、重视过程6.重视继承、重视创新

第二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特点

1、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2、教学是一种情知交融的认识活动

3、教学是一种有规可循的科学认识活动

4、教学是一种面向人的生活世界的实践活动

5、教学是一种有限制性的艺术创造活动

三、教学过程的环节

(一)明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

(二)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