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碳金融 金鑫.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5815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5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碳金融 金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浅析碳金融 金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浅析碳金融 金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浅析碳金融 金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浅析碳金融 金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浅析碳金融 金鑫.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浅析碳金融 金鑫.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浅析碳金融 金鑫.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浅析碳金融 金鑫.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浅析碳金融 金鑫.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浅析碳金融 金鑫.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浅析碳金融 金鑫.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浅析碳金融 金鑫.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浅析碳金融 金鑫.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浅析碳金融 金鑫.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浅析碳金融 金鑫.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浅析碳金融 金鑫.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浅析碳金融 金鑫.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碳金融 金鑫.docx

《浅析碳金融 金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碳金融 金鑫.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析碳金融 金鑫.docx

浅析碳金融金鑫

浅析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策略

 

金鑫

摘要:

论文对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

首先,从碳金融的起源、碳交易的出现和发展、CDM交易模式现状这三个角度分析了碳金融的现状。

其次,通过对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必要性、碳金融在我国的现状和我国发展碳金融的困难这三个方面描绘了碳金融在我国发展的轮廓。

然后,研究了包括了欧盟、美国和澳大利亚在内的发达国家的一些发展碳金融的经验和教训。

最后,对我国发展碳金融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碳金融、碳排放权、CDM

0绪论

0.1选题背景与意义

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的投融资活动或称碳融资和碳物质的买卖。

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之下,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ET)、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行机制(JI)协同作用,帮助各个缔约国以灵活的方式完成减排目标。

我国在碳金融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

中国是第二大碳排放资源国。

2010年中国在cdm(世界总清洁发展机制)中占有35—45%的潜力。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的碳金融市场发展非常不健全,很多方面都有待加强,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使自己的优势无法得到有效地发挥。

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碳金融市场现状,提出目前的发展障碍为碳金融的发展可行性建议。

0.2国内外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碳金融伴随着《京都议定书》而兴起。

碳金融的研究最早大致源于2002年。

目前国内主要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实证分析不多。

郭清马(2010)综合分析了碳金融给银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主要体现在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方面而挑战主要来自于政策和成本控制等方面。

基于此他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徐清(2010)分析了福建省碳金融的发展状况和出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绿色经济和导入城市发展等政策。

杨涛(2010)和李路阳则针对兴业银行在中国碳金融方面的创新进行了研究并认为兴业银行是第一家绿色银行。

王志华(2010)针对我国低碳经济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Robert.F.Mann则针对碳金融的一些政策障碍的克服进行了研究并认为碳金融是通往绿色环保之路。

1碳金融概述

1碳金融的起源

碳金融目前没有一个广泛认同的定义。

斯图尔特认为碳金融具有缔造交易碳配额和碳抵消产品的市场、公司的碳风险和收益评估挖掘在低碳发展中可获得的预期收益和于新兴的清洁能源有关这三个特征。

索尼娅和罗德尼则认为碳金融是环境金融的一部分用于转移环境风险和完成环境目标。

从时间和投资领域来来看,碳金融是在《京都议定书》签订之后兴起的,投资于新能源等低碳领域的活动。

碳金融又被称为碳融资和碳物质的买卖。

气候变暖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最大最复杂最难以解决的难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eralpanelonclimatechangeIPCC)(2007)的研究成果显示,二氧化碳是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

二氧化碳累年增加,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从1990年到2006年增长率依然到达了1.7%。

而碳燃料的大量使用时二氧化碳排放激增的主因。

因此人们为了应对全球变暖这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开始着试图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认为干扰。

经过多轮的艰辛的谈判,各国在1997年于日本东京达成了初步限制温室气体的方案—《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导致了碳金融活动的兴起。

2碳交易的发展

在《京都议定书》的规则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权是可以被交易的,具有商品的属性。

而在全世界各地的同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被认为是等效的而在世界各地进行减排的成本则差异很大,所以碳排放权就有了价值进而产生了碳排放交易市场。

目前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很快。

碳排放权的交易量累年激增。

2005年碳交易仅为71亿吨,2010年则达到了481万吨之多,交易额则是从1086亿美元增加到12635亿美元,增幅高达1063%。

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2012年碳交易市场有望超过石油期货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市场。

从途径来看,碳交易市场主要分为配额市场和项目市场。

基于配额的市场又称为限量-交易市场,也就是先由管理者制定总的排放配额然后在各个参与者之间进行分配,对排放超标企业实施惩罚,从而企业将根据自身的实际排放需要对配额进行买卖以履行自己的义务(引用自当前我国碳金融市场构建及发展路径选择)。

其主要包括欧盟交易排放体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减排交易体系,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体系。

基于项目的交易被称为基准—交易。

《京都议定书》提出了三种灵活的具体减排途径—“联合履约(joinimplementation)”,清洁发展机制(cleardevelopmentmechanisms)和“国际碳排放交易(internationalemissionstrade)。

其中与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有直接关系的是清洁发展机制即CDM。

主要目前在90%的交易时通过交易平台完成的而全球最大的交易平台是欧洲气候交易所。

从出发点看,碳交易市场又可以分为非京都市场和京都市场。

非京都市场包括强制实施的澳大利亚西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体系(GGAS)和零售市场,自愿实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XX)等。

京都市场主要有欧盟排放市场主要由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JI市场和CDM市场组成。

由于《京都议定书》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市场增长迅速。

其具体增长如图1所示。

目前总体趋势是从非京都市场转向京都市场。

市场类型

2007年

2008年

成交量

交易额

成交量

交易额

配额交易

欧盟EU,ETS

2960

49065

3093

91910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

25

224

31

183

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厅

23

72

69

209

其他

无数据

无数据

83

457

小计

2108

49361

3276

92859

项目交易

一级CDM

552

7433

389

6519

JI

41

499

20

294

其他

43

263

54

397

小计

636

8159

463

7210

二级CDM

240

5431

1072

26277

总计

2954

63007

4811

126345

数据来源:

worldbank2009

表1

3CDM交易模式

CDM的关键是允许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项目上的碳排放权的交易。

中国是cdm交易的主要参与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境内减排的温室气体都可以以CDM中规定的价格出售给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降低温室气体需要进行大量的投资对高消耗的产业进行改造和设备升级,边际成本非常高。

经过一部分科学家的复杂计算,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十分高昂,高达每吨100美元左右。

与此同时在温室气体在中国的减排成本则仅仅大约在20美元每吨。

这中间巨大的差价存在着非常大的套利空间。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中国在CDM中所占的比例从2006年到2008年分别为54%,73%和84%。

中国已经是CDM交易中的最大参与者之一。

以2010年为例,如表2所示,中国签发的CERs已经占了49.35%,近乎于半壁江山。

国家

中国

印度

巴西

墨西哥

韩国

其他

CDM各国签发CERs比重

49.35%

19.01%

9.99%

1.57%

7.36%

12.71%

数据来源:

UNICC,2010

表2

CDM交易发展迅速。

如表3所示,2004年CDM交易量仅仅为60亿吨而到了2010年则1725亿吨。

其中涨幅高达2875%。

而价格也累年上升,从2004年的4.01欧元/吨上升到了13.48欧元/吨。

时间

CDM市场交易量

CDM市场交易额

均价(欧元/吨)

2004年

60

188

4.01

2005年

397

1,928

11.77

2006年

563

3,900

14.06

2007年

947

12,000

14.81

2008年

1476

23,000

18.78

2009年

1266

14,150

11.49

2010年

1725

23,250

13.48

表3

CDM的参与者有企业,银行,证券机构,社会资金和保险资金等。

参与的企业主要是一些工业企业,包括钢铁,水泥,电力和精炼等高耗能高消耗的企业。

银行主要通过提供绿色贷款参与市场。

其具体流程如下图所示。

2中国碳金融现状

2.1我国发展碳金融的必要性

2.11发展碳金融是我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

然而我国一直采取的大都是一种粗放式的经济经济增长,始终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高消耗,高排放,对能源和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以2004年为例,中国的GDP占世界的4.4%,而消耗的原油,原煤,电力,钢材,铝和水泥则分别占世界的7.4%、31%、10%、27%、25%和40%。

就万元GDP能耗而言,中国虽然累年下降,从2005年的每万元GDP消耗1.06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的每万元GDP消耗0.845吨标标准煤。

而每万元工业总产值能源消耗则从2001年的每万元工业总产值能源消耗1.22吨标准煤下降到每万元工业总产值能源消耗0.47吨标准煤。

(引用自广西统计年鉴)。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我国每万元GDP消耗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

我国的经济形势和能源现状迫切的要求我国进行产业升级,降低能耗。

进行设备更新,产业升级。

减少能耗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资金投入问题。

而碳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地缓解这一问题。

我国减排成本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减排义务。

与此同时,我国减排量已经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

我国具有着巨大的碳排放权转让能力。

这可以为我国进行产业升级,进行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能源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着巨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2.12我国环保政策的需求

 我国环保形势目前依然非常严峻。

传统实施的粗放式增长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并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命令—控制政策(标准)、环境税(费)、排放权交易是政府使用的环境政策三大工具,它们彼此配合,彼此补充但不可以互相替代。

Plot(1983)比较了三个主要工具,发现税收政策的效率为65.5%—98.0%;s标准政策为-0.4%—59.1%;排放权交易政策为88.4%—99.6%。

由此可见,排放权政策是一个非常有效地激励政策。

目前,我国前两个政策存在着失灵的情况。

命令—控制政策失灵的原因:

1单纯的命令难以生效。

我国对重工业产品具有着刚性的需求而这导致了高排放产能高度集中。

2强加的命令有可能干扰企业的正常运行,对经济市场秩序造成破坏。

3企业具有很强的逃避动机,出于利益的目的不愿意执行而试图采取寻租行为。

而地方处于保护主义的思想,有可能进行协助。

而环境税(费)的问题则在于难以量化,至今都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定义,它对完备的信息存在着极大地依赖性。

即被在发达国家中环境税(费)依然存在着强烈的抵制行为。

就目前我国的情况,实行环境税并不成熟。

碳排放权交易符合我国目前企业缺乏环保意识的现状。

原因在于:

1它有利可图,具有明显的激励效应,大大加强了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企业进行减排,优化了社会资源配置。

2它具有一个明确的总体目标,促进整个环境的改善。

3它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它将选择权交给了企业本身。

企业可以因地适宜,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创新改进技术达到减排的目的。

因此,从三个工具的比较情况来看,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是我国进行环保的最有力一件武器,设立碳交易排放体系具有极大地环保意义。

2.13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前,世界正在艰难的在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中谋求恢复。

不可否认,由金融危机演变的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出口和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房地产业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我国需要新的经济增长支撑。

低碳经济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它产业覆盖面广,影响的企业众多,有助于拉动上下游企业的发展。

它具有极强的带动效应和产业集群效应。

它涉及到了以风能、核能、太阳能、生物能和地热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和火电等高消耗产业。

它的运行又必然联到了银行、交易所和保险公司等第三产业。

它所涉及到发展的技术二氧化碳捕捉及储存技术和清洁煤技术等又必然促进相关产业及配套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它需要大量的固定设备更新。

固定资本大规模的更新,促进了危机过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提供了物质条件。

因为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引起了对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增加,这就使生产资料和生产部门首先得到恢复。

而这些生产部门的生产恢复又引起了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

因此,固定资本大规模的更新是促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促进萧条阶段的有力杠杆。

因此,低碳经济带来的产业外延扩张和结构优化会带来我国经济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总量的增长。

2.14国家碳金融竞争的需要

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对于一个新兴产业,新进的优势很大。

目前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是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自其启动以来发展迅猛,无论是碳配额交易市场还是减排量交易市场对我国都有巨大的优势。

以2008年为例,其碳配额交易市场交易量高达919亿美元,达到碳交易总额的74%,占据了绝对优势。

我国不是强制减排计划的参与国却是世界CDM核证量减排量成交量第一。

这一方面是我国积极参与碳金融的表现另一方面却是我国缺少相应的碳交易市场的无奈选择。

虽然从2008年开始,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建立了相应的交易平台,与此配套的全国林业产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已经建立,但是都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交易并不活跃,交易量很小。

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表示,北京市环境交易所成立3年以来,真正的碳交易量约300万吨,在全国各环境交易所中排名第一,但这一交易量还不到欧洲气候交易所一天的交易量。

这问题在于:

1我国企业目前普遍缺乏环保意识,资源减排项目难以找到买家。

2我国目前相关人才急缺,很难进行咨询服务。

3现有的交易工具为起始阶段,大都为原生工具,缺乏衍生工具,急待开放。

就目前而言,我国目前子在国际碳市场上充当了一个“卖炭翁”的角色,处于交易产业链的最底层。

我国企业目前往往是短期参与,以一种投机的心态进行交易,往往以一个非常低廉的价格将排放权卖给发达国家。

而发达国家购买后进行包装,再以金融产品抑或衍生品的形态以一个高昂的价格出售,其中差价每吨可能高达十欧元。

目前世界碳市场形成了几个相对独立的交易市场。

这个市场极为辽阔,但很多方面规则并不健全也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准则,其中蕴含了巨大的商机。

有一些学者甚至提出了碳币的概念,要求建立碳本位。

而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已经占据了相对优势,试图通过碳税等方式将减排成本转移。

由此可见碳金融的发展尤其是定价权的转移极大的影响着我国现在的国家利益和未来的国家竞争力,这是我国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碳金融市场和加强国际碳交易话语权和定价权的原因。

2.2我国碳金融现状和一些实践

2.21我国碳金融现状

中国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义务,目前主要进行基于项目的交易。

我国在CDM项目中发展迅猛,已成为全世界CER一级市场上最大的供应国。

中国相应建立了全国林业产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

我国已取得了碳金融方面一定的金融创新,开发出了一些金融产品。

但另一方面我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缺乏定价权,碳金融方面的创新依然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成熟的交易制度和相应的金融产品。

2.22我国碳金融方面的一些实践

兴业银行是我国金融银行在碳金融方面的先行者。

兴业银行是我国第一个参与赤道原则的银行。

这个银行2004年引进了国外战略投资者国际金融公司(IFC),从2005年开始就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切入点是做了节能减排的贷款。

在2006年与国际金融公司(IEC)签订了《能源效率融资项目(CHUEE)合作协议》(又称《损失分担协议》),进而成为我国第一家提供“能源贷款”的银行。

按照该协议国际金融公司向兴业银行提供2亿元人民币的本金损失分担以支持最高可达46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组合。

兴业银行则以IFC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发放贷款IFC则为贷款项目提供相关的技术援助和业绩激励,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截至2009年9月末,该行全部发放了节能减排项目贷款业务,共支持全国146个节能减排项目,融资金额达到92.37亿元;2008年10月,兴业银行承诺采纳赤道(引用自碳金融_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创新)。

上海是我国目前在碳金融方面有着一些实践。

上海于2008年建立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大力推进碳交易市场的金融创新和国际化。

2009年4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开始“绿色世博”自愿交易机制和交易平台(VER)的建立。

在世博会期间,参与者可以通过这个交易平台实现自愿减排。

2008年,浦东发展银行率先推出了绿色信贷综合服务,2009年浦发银行则是国内首家以独家财务顾问的形式为一个近七千万瓦的水电项目引进了CDM开发和交易机构,促成双发达成减排量购买协议(ERPA)。

2.3我国碳金融发展的一些问题和约束条件

2.31经济性约束

我国目前碳排放量是世界第二大国。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作为一个进行工业化,城市化和迫切需要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我国对高能耗的产业具有一定的刚性需求而这必然导致碳的高排放而能以减排。

而这个局面短期内难以扭转。

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人均碳排放量仅仅略高于世界人均碳排放量。

而我国生产力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要求我国尽快完成工业化,而碳排放量的迅速下降是与这个目标有冲突的。

而另一方面,我国主要依靠火力发电。

整个电力装机中占比例最大的仍然是火电,占到78%。

而火力发电比例中煤炭占据了绝大多数。

世界能源的价格高涨和供应不足这双方面因素使我国难以进行能源结构的转型。

2.32我国碳交易市场的不健全

目前全球碳交易市场为发达国家所把持,我国虽陆续成立了全国林业产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交易所,但我国企业往往是针对欧洲市场制定的规则进行买卖。

全国范围内的碳交易市场并没有建立。

我国交易市场中缺乏相应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不活跃。

我国缺乏相应的中介机构和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

总而言之,我国碳交易体系初现雏形,急待加强,难以与发达国家同类交易市场相竞争,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上缺乏话语权和定价权。

2.33缺乏减排技术的支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大量的实践表明技术进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排放情景特别报告》和《第三次评估报告》中强调:

在解决未来温室气体减排和气候变化的问题上,技术进步是总重要的决定因素,其作用超过其他所有因素的驱动之和(IPCC,2001)。

国际能源组织(IEA)在2006年的能源技术展望报告中指出:

2050年,在关键能源技术的作用下,全球碳排放量可以回到目前的水平;通过可再生能源技术、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封存技术、核能技术来减少电厂的碳排放,将是基本的要求(IEA,2006)

我国目前整体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平均能耗高。

这主要体现在:

1我国目前能源主要依靠煤炭。

而我国对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依然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我国电网损耗偏大。

3我国不具备自主开发市场规模化核能生产核心设备的能力。

我国目前很多关键的减排设备依然需要进口,设备的改造升级往往需要国外技术的支持。

我国自主性不高。

而发达国家把相关核心技术作为增强本国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筹码,往往在出口方面加了诸多限制。

我国需要加强自主开发。

3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借鉴

3.1欧盟发展碳金融的借鉴

欧洲温室气体排放权计划是目前世界最为成功的排放权交易计划。

欧洲排放交易体系EU-ETS主导着全球碳交易市场。

EU-ETS的交易量约占世界的四分之三。

欧洲碳交易有着很多成功的范例,为后来者提供了蓝本和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2002年4月欧盟在发达国家阵营中首先批准《京都议定书》,2005年正式启动ETS。

它具有总体目标。

其在2005年—2007暖减排目标是完成《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45%的减排目标。

于2008年—2012年实现《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第二阶段的目标即实现减排6.5%。

而在2013—2020年则计划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20%。

它覆盖了11500多了排放源,这些排放源的排放量占据了欧洲二氧化碳排放的45%。

其限制的行业主要是电力行业和能源密集型产业。

为了完成《京都议定书》的目标和记录了解每笔碳交易的情况,欧盟要求各成员国都必修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性市场,并进而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注册平台。

欧盟的交易平台进过欧盟交易日志(Community Indenpendent Transactiom Log,CITL)连接到了一起。

这个交易日志记录了发生在这些平台上的一切交易信息。

这个交易日志有利于市场的活跃和促进了这个市场的秩序的建立和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

欧盟注重金融创新,加强对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的创造。

欧盟对于未完成减排目标的经营者采取了惩罚性的措施。

凡是在每年4月30号之前没有获得满足其上年温室气体排放的经营者将被处以超额排放的罚款。

在2005年1月—2008年1月处以每公吨二氧化碳40欧元的罚款。

而2008年之后,每公吨则上升到了100欧元。

欧盟通过碳交易市场的建立获得了巨大的回报。

这表现在其作为一个先行者在碳交易市场上具有话语权和定价权,为其完成减排目标大大降低了成本。

如表4所示,其通过碳交易大大节约了减排的成本。

而在低碳产业获得的领先优势有助于欧盟改善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

另一方面,环境保护问题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欧盟首先在碳交易方面领先,有助于塑造自身的国际形象。

2010年欧洲达到京都议定书目标的成本  单位:

10亿欧元

资料来源:

欧洲绿皮书

表4

 综合来看,欧盟首先果断出手,作为一个先行者占据了优势。

它的减排目标具有规划性、阶段性和可操作性。

其要求成员国形成了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并促进成员国之间的信息交流而且积极开发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

最后,它对违反规定的经营者采取了严厉而明确的处罚措施使其政策能够得到良好的落实。

3.2其他国家的相关借鉴

  美国退出了《京都议定书》且在丹麦会议上对具体减排额也采取了消极的态度,使美国进行全国性的总量控制成为不现实的。

美国也并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

但美国也形成了像RCGI(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即美国区域温室气体会议这样的区域性碳排放交易体系。

RCGI包括了美国的十个州,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宗旨在于帮助成员州进行二氧化碳预算交易计划。

它非常重视对电力部门排放的控制。

电力部门不扣否认是高排放部门需要加强控制。

如图5所示,在2006年的全球碳交易市场中,涉及到电力的项目占据了总比例的44%。

控制碳排放的关键部门是电力部门。

它采取了offset。

不同类型的项目在全球碳市场所占份额。

美国允许企业竞买获得碳排放许可。

在2009—2011年期间RCGI售出了超过460万吨的碳排放许可配额。

表5

资料来源:

世界银行

澳大利亚于2002年成立新南威尔士州温室气体减排计划(GreenhouseGasabhatementScheme,GCAS)。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强制温室气体减排计划。

于2003年辈澳大利亚碳污染减排计划(CPRS)取代。

目前仍有能源效率项目在运行。

其基准是人均二氧化碳量,主要针对电力零售供应者和负荷超过100GW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