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罗阳颁奖词和事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5840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动中国人物罗阳颁奖词和事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感动中国人物罗阳颁奖词和事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感动中国人物罗阳颁奖词和事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感动中国人物罗阳颁奖词和事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感动中国人物罗阳颁奖词和事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感动中国人物罗阳颁奖词和事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感动中国人物罗阳颁奖词和事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感动中国人物罗阳颁奖词和事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感动中国人物罗阳颁奖词和事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感动中国人物罗阳颁奖词和事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感动中国人物罗阳颁奖词和事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感动中国人物罗阳颁奖词和事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感动中国人物罗阳颁奖词和事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感动中国人物罗阳颁奖词和事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感动中国人物罗阳颁奖词和事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感动中国人物罗阳颁奖词和事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感动中国人物罗阳颁奖词和事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感动中国人物罗阳颁奖词和事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感动中国人物罗阳颁奖词和事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感动中国人物罗阳颁奖词和事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感动中国人物罗阳颁奖词和事迹.docx

《感动中国人物罗阳颁奖词和事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动中国人物罗阳颁奖词和事迹.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感动中国人物罗阳颁奖词和事迹.docx

感动中国人物罗阳颁奖词和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罗阳颁奖词和事迹

  第一篇:

  颁奖词:

  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

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

你听到了么?

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

  长使英雄泪满襟

  人物事迹:

罗阳,男,51岁,辽宁沈阳人。

沈阳飞机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罗阳所在的沈飞集团是中国重要的歼击机研制生产基地,他本人也是飞机设计专家,20XX年11月25日上午,随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参与舰载机起降训练的罗阳,在大连执行任务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于12时48分在工作岗位上殉职。

  罗阳1982年毕业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高空设计专业。

他担任中航工业沈飞董事长、总经理的5年,是沈飞新型号飞机任务最多、最重的5年。

难关难度,难题难点,好像排着队一样。

罗阳善于解决问题,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研制进度,创造了新机研制提前18天总装下线,从设计发图到成功首飞仅用10个半月的奇迹。

  20XX年1月,罗阳担任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

没有经验,也没有现成的关键技术可以借鉴,航空制造大国对技术的封锁,逼着航空人只有自主创新一条路可以走。

在航母上,罗阳坚持亲力亲为,与科研人员一起整理试验数据,观看每次起降过程,记录和分析飞机状态,出现身体不适,也没有中途下舰,甚至都没有去找医护人员检查。

  难度高,任务重,时间短。

重重考验摆在罗阳面前,可是他就有这么一股不服输、不懈怠的劲头。

他曾说,外国人能干成的事情,中国人同样能干成,而且还能干得更好。

  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不知疲倦,劳心劳力,没有一刻休息,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拓展阅读:

  第二篇:

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颁奖词及事迹

  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颁奖词及事迹

  钱伟长:

钱伟长:

国家利益重于一切的科学泰斗

  事迹:

事迹钱伟长,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钱伟长早年攻物理学,留学加拿大期间已经显露出非凡才华。

28岁时,他的一篇论文已经让爱因斯坦大受震动,并迅速成为国际物理学的明星。

抗战结束后,钱伟长坚持回到祖国,在艰苦的条件下,拒绝美国科学界的诱惑,忠于祖国,坚持实现“科学救国”的抱负。

为新中国开创了力学科学教育体系。

他学贯中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7年,钱伟长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但是钱仍然没有放弃科研和对祖国的忠诚。

1977年以后,他不辞辛劳,去祖国各地做了数百次讲座和报告,提倡科学和教育,宣传现代化,为富民强国出谋划策。

1990年以后,他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及和平统一祖国的大业奔走。

有人说,钱伟长太全面了,他在科学、政治、教育每个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常人无法企及的。

钱伟长说:

“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

”他用六十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一直坚持的专业:

爱国。

  颁奖词: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颁奖词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意有祖国.

  孙东林:

孙水林孙东林:

信义兄弟

  事迹:

事迹孙水林,男,1960年生。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泡桐镇人,建筑商。

孙东林,男,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泡桐镇人,孙水林弟弟。

20XX年2月9日,腊月廿六。

在北京做建筑工程的孙水林回到天津,原定与暂住在天津的家人和弟弟孙东林聚一天再回武汉,但他查看天气预报了解到,此后几天,天津至武汉沿线的高速公路,部分地区可能因雨雪封路。

他决定赶在封路前,赶回武汉,给先期回汉的民工发放工钱。

春节前发放工钱,是他对民工的承诺。

当晚,孙水林提取26万元现金,带着妻子和三个儿女出发了。

次日凌晨,他驾车驶至南兰高速开封县陇海铁路桥段时,由于路面结冰,发生重大车祸,20多辆车连环追尾,孙水林一家五口全部遇难。

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在大年三十前一天,来不及安慰年迈的父母,将工钱送到了农民工的手中。

因为哥哥离世后,账单多已不在,孙东林让民工们凭着良心领工钱,大家说多少钱,就给多少钱。

钱不够,孙东林就贴上了自己的6.6万元和母亲的1万元。

就这样,在新年来临之前,60多名民工

  都如愿领到工钱,孙东林如释重负。

“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

孙水林、孙东林兄弟20年坚守承诺,被人们赞为“信义兄弟”。

  20XX年9月,孙水林、孙东林兄弟入选“中国好人榜”。

颁奖词:

言忠信,行笃敬,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代传奇,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颁奖词波,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

雪夜里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独一个。

雪落无声,但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

  才哇:

才哇:

玉树不会忘记的康巴铁汉

  事迹:

事迹才哇,男,青海省玉树州结古镇扎西达通村第三社社长。

20XX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住玉树州粮油公司的才哇在一阵山摇地动中懵了,回过神来以后他立即冲出了家门,开车赶往扎西达通村,他要去救自己的村民。

在路上,他看着四处坍塌的房屋和被困的受伤群众,马上停下来投入到救人当中。

“才哇,你们家的房屋全塌了,人被压了,你快去看看吧!

”一名村干部带来的这一噩耗如晴天霹雳。

然而,才哇继续在废墟里刨挖的双手却一直没有停歇下来......在紧张运送了近30多名受伤的各族群众后,他安排好下一步工作,急急忙忙赶回家去。

可那个时候,呈现在他眼前的却是亲戚们帮助他料理亲人后事的场面,看着刚从废墟中挖出的3位亲人的遗体,撕心裂肺的巨大痛苦迅速穿透了才哇的身心。

当他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救灾晚会上接受采访时,他最大的愿望依然是能以最快的速度回到玉树,回到他的村民身边。

  颁奖词:

对乡亲有最深的爱,所以才不眠不休,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所以才不离不弃,铁颁奖词打的汉子,是废墟上不倒的柱,不断地梁。

他沉静的面孔,是高原上最悲壮的风景。

  郭明义:

雷锋传人"郭明义:

郭明义"雷锋传人"

  事迹:

事迹郭明义,男,1958年12月生,辽宁鞍山人,1982年复员到齐大山铁矿工作。

1996年至今,任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

入党30年来,他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的业绩。

从1996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

工友们称他是"郭菩萨"、"活雷锋",矿业公司领导则称因郭明义使整个"矿山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倍多。

20XX年,郭明义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鞍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20XX年,郭明义成为鞍山市第一批遗体和眼角膜自愿捐献者。

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

  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

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

  一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

郭明义曾先后获部队学雷锋标兵、鞍钢劳动模范、鞍山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是鞍山市无偿献血形象代言人。

  颁奖词:

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

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颁奖词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

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王伟:

王伟:

大荔军人舟曲之子

  事迹:

事迹王伟,27岁,陕西省大荔县埝桥乡游斜村人,**甘肃总队甘南藏族自治州支队舟曲县中队副中队长。

20XX年8月7日晚11时20分,雷电、暴雨笼罩着舟曲县城,27岁的王伟正在单位值班,不敢一个人住在家的妻子当晚睡在娘家。

屋外的雨越下越大,王伟立即向中队领导汇报雨情,准备应对突发事件。

**哨响起,73名**战士带上雨披和应急灯开始清点人数。

**完毕不久,营房开始晃动......11时48分,王伟带领25名官兵冒雨冲入泥石流现场。

天像裂开了口子,雨水砸在王伟脸上,周围一片漆黑,即使打开应急灯,能见度也不足5米。

扶着倒塌的碎石,凭借着记忆与呼救声,王伟与救援队战士搜寻着生还者。

没有任何工具,王伟和救援官兵徒手掀开瓦砾,他与战友营救20多个小时,让23条生命逃离了死神的威胁,而自己怀孕2个月的妻子和岳父母一家四口人却遇难,被浑浊的泥石流无情吞噬。

救灾的那几天,王伟总会习惯性地掏电话、看妻子的未接来电。

"不知道她最后会说什么……"王伟拭去眼泪又说:

"我现在就想多救人,多救出一个人,心里才能好受一些!

"颁奖词:

大雨滂沱,冲毁了房屋淹没了哭喊。

妻儿需要你的肩膀,而人民更需要你的脊梁。

颁奖词五百米的距离,这个战士没有回家。

那个最黑暗的夜晚,他留给自己一个永远不能接起的电话,留给我们一种力量。

  谭良才:

王茂华谭良才:

烈焰之中筑大爱

  事迹:

事迹王茂华,男,1983年11月出生,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伯塘中学教师。

谭良才,男,1966年4月出生,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冷水村村民,系王茂华的岳父。

3月21日14:

50许,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伯塘村一栋普通民房内,厅堂里有5名幼童在嬉戏,一个孩子打着了手中的打火机,灾难就这样突然到来。

王茂华和谭良才得知火情之后,奋不顾身地数次冲进火海,成功救出5名孩子,而王茂华与其岳父谭良才却被严重烧

  伤。

王茂华烧伤面积达98%,经多方救治无效,于5月

  2日凌晨1时19分不幸去世,年仅27岁。

谭良才烧伤面积达85%,目前处于良好的恢复调养期。

满怀无私无畏的爱,王茂华、谭良才这对普通婿丈在刹那间如化茧成蝶般绽放出了耀眼夺目的生命之光。

王茂华与岳父谭良才火海英勇救人的先进事迹感动全国,江西省人民政府,宜春市委、市政府分别作出向英雄表彰学习的决定,王茂华同志被授予革命烈士、五四青年奖章、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

颁奖词:

烈火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测试。

生命是一场良知大爱的考验,你们用果敢应战,用牺颁奖词牲做大!

一对侠义翁婿,火海中三进三出,为人们讲述了生命是舍生忘死,人间挚爱!

  刘丽:

最美”刘丽:

“最美”洗脚妹

  事迹:

事迹:

刘丽,29岁,来自安徽颍上县的农村姑娘。

刘丽有五个兄弟姐妹,因家境贫寒,14岁那年,还在念初中就辍学了,她要外出打工,挣钱为弟弟妹妹交学费、贴补家用。

她先后到湖北、江苏等地打工,做过服务员,当过保姆。

20XX年至今,刘丽一直在厦门一家足浴城当“洗脚妹”,月薪20XX-3000元,曾被老家的人误会。

然而,让身边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为了“生计”打拼的刘丽,把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大部分积蓄都捐助给了那些贫困学生,她自己却仍然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

据厦门同安区妇联透露,从20XX年起,刘丽通过厦门市妇联在同安一些中小学校展开一对一资助,资助人数也从最初的7个至10个,到现在固定的37个。

她把赚来的钱几乎都资助了贫困学生,还号召数百位好心人加入她的爱心团队。

虽然有人说她“傻”,但更多人认为———她是中国最美的洗脚妹。

  颁奖词:

为什么是她?

一个瘦弱的姑娘,一副疲惫的肩膀。

是内心的善良,让她身上有圣洁颁奖词的光芒。

她剪去长发,在风雨里长成南国高大的木棉。

红硕的花朵,不是叹息,是不灭的火炬。

  孙炎明:

孙炎明:

警界保尔

  事迹:

事迹孙炎明,男,1962年10月出生,浙江省东阳市看守所任监管**。

从警28年来,孙炎明同志立足本职,恪尽职守,教育挽救了一大批失足人员。

20XX年被查出患脑癌,6年来三次作手术,与死神擦肩而过。

但是他始终保持快乐向上的心态,与病魔抗争,并坚持战斗在公安基层一线。

  “只要我在岗一天,就要干好一天的工作,监所安全我才心安。

”孙炎明说。

9年来,孙炎明分管和协管的监室从未发生过任何安全事故。

他分管的两个监室在所里保持着两个最好:

在押人员秩序最好,教育改造效果最好。

20XX年,孙炎明所在的看守所住进一位死刑犯,情绪暴躁,屡次闹事。

孙炎明仔细问案情、看卷宗,主动要

  求将叶某调到自己负责管理的监室。

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工作,犯人平复下来,并认识到自己的罪行。

被执行死刑的那天,犯人要求见孙炎明最后一面。

他说:

“孙管教,这些日子给你添麻烦了。

谢谢你,你的恩情来生再报。

”。

颁奖词:

重犯监室年年平安,而自己的生命还要经历更多风险。

他抖擞精神,让阳光驱散铁颁奖词窗里的冰冷,他用微笑诠释着什么是工作,用坚强提示着什么是生活。

人生都有同样的终点,他比我们有更多坦然。

  海地中国维和人员

  事迹:

事迹北京时间1月13日5时53分,海地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首都太子港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受灾情况严重。

此次地震共造成近20万人丧生,其中包括8名中国维和人员遇难:

朱晓平,男,汉族,48岁,公安部装备财务局局长;郭宝山,男,满族,60岁,公安部国际合作局副局长;王树林,男,汉族,58岁,公安部装备财务局调研员;李晓明,男,汉族,35岁,公安部国际合作局干部;赵化宇,男,汉族,38岁,公安部警务保障局副处长,驻海地民事**队长;李钦,男,汉族,47岁,云南公安边防总队参谋长,驻海地维和**防暴队政委;

  钟荐勤,男,汉族,35岁,云南公安边防总队宣传处干事,驻海地维和**防暴队宣传官;和志虹,女,纳西族,35岁,云南公安边防总队**边防检查站教导员,驻海地维和**防暴队联络官。

据了解,此次地震震中位于海地首都太子港西部约15公里处,震源深度约为8公里。

而中国第八支赴海地维和**防暴队的驻地就在太子港。

海地时间1月12日下午13时40分左右,朱晓平一行降落在海地首都太子港机场。

他们一刻也没有休息,随即赶去中国维和**营地,看望维和队员。

然后,又赶赴联海楼与联合国官员商谈。

16时53分,灾难降临。

“维和英雄,浩气长存”。

20XX年1月19日,公安部政治部正

  式批准在海地地震中不幸遇难的8名中国维和**为烈士。

1月20日上午9时,公安部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为8位遇难维和人员举行共和国公安维和英烈遗体告别仪式。

  k165次列车乘务组

  事迹:

事迹20XX年8月19日15时15分,西安开往**的k165次旅客列车运行至宝成线德阳至广汉间,洪水致使石亭江大桥5、6号桥墩倒塌,7号桥墩倾斜,造成列车机后5-17位车辆脱线,1318名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严重威胁。

危急时刻,k165次列车司机果断采取紧急制动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列车停稳;k165次列车乘务组临危不乱,迅速组织旅客有序撤离,15分钟内把所有旅客安全转移,在随后列车15、号车厢坠入江中。

16

  此次事故中,旅客和铁路职工无一人伤亡,创造了抢险救援的奇迹。

铁道部授予西安铁路局西安客运段k165次列车第二乘务组“抗洪抢险勇救旅客英雄列车”荣誉称号,给予记大功一次,同时授予火车头奖杯。

  第三篇:

20XX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我们对“年度人物”的定义:

人物事件发生在本年度,或者人物在本年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本次活动以“感动公众、感动中国”为主题,推选人物须具备以下一种或几种特点:

☆为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做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荣誉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国家级重大项目主要贡献者;

  ☆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以个人的力量,为社会公平正义、人类生存环境作出突出贡献;

  ☆个人的经历或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观取向及时代精神;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体现中国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

  20XX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XX年度感动中国的人物是:

  1、郑培民——爱民、亲民、一心为民的三民书记

  2、张荣锁——“新时代愚公”

  3、王选——为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讨还公道

  4、刘姝威——“打破蓝田神话”

  5、张瑞敏——领跑海尔集团走向国际化

  6、张前东——舍己救人的**鱼田堡煤矿103队队长

  7、黄昆——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8、姚明——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

  9、赵新民——勇斗歹徒光荣牺牲

  10、濮存昕——预防爱滋病义务宣传员

  特别奖:

  舍小家为大家的三峡移民

  主要事迹及颁奖词

  1、郑培民——爱民、亲民、一心为民的三民书记

  原湖南省委副书记、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二〇〇二年三月,因突发心脏病在京逝世,年仅五十九岁。

以三件遗物和一句遗言让无数人为之感动。

这三件遗物是一个防腐账本、一本廉政纪录和几十本日记。

他最后的遗言是一句普普通通的话语——不要闯红灯。

有人说,这平平常常的五个字,正是郑培民一生官风人格最好的总结和诠释。

他从来不搞特殊化,从来不做违规事,两袖清风做了几十年官,光明磊落做了一辈子人。

他是一个高官,但他更像一介平民。

他是一个深爱妻子和儿女的普通男人,他更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民公仆。

为官数十载,他从未用权力谋过半点私利,为官数十载,他没有一件放不到桌面上的东西。

在湘西的大山深处,流传着一首这样的苗歌,唱的是当年郑培民带领群众修路致富的故事。

郑培民曾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担任州委书记,他爬过湘西最难爬的山,走过湘西最难走的路,去过湘西最穷的村子,住过湘西最穷的人家。

湘西是湖南最穷的地区之一,为了尽快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郑培民在这进而大力推广粮食新品种新技术并且经常亲自下田示范。

有一次连日劳作之后,郑培民体力不支,摔下了三米多高的田埂。

这一年,郑培民添了一项病症,脑震荡。

但也就是这一年,湘西粮食产量翻了一番,实现了自给有余。

在湖南常德地区,人们记忆中的郑培民,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省委领导,而是一个和他们一起找沙袋、堵缺口的抗洪战友。

一九九八年夏天,长江流域洪水泛滥,常德安乡县堤垸溃决,灾情严峻,时任省委副书记的郑培民在这里和受灾群众并肩抗洪,度过了八十多个艰苦卓绝的日日夜夜。

郑培民在湖南先后担任过湘潭市委书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书记和省委副书记,无论在

  哪里做什么书记,有两个雅号始终跟随着他,一个是三不书记——说他不唱高调,不做表面文章,不搞政绩工程;一个是三民书记——说他爱民、亲民、一心为民。

  他身居高位而心系百姓,他以“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不忘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

他树立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品德风范,他在人民心里树立起一座公正廉洁为民服务的丰碑。

  2、张荣锁——“新时代愚公”

  回龙村位于河南太行山脉之中,当地山势险峻,一条小道,这是连接山上山下居民唯一的路,当地人称它“老爷天梯”。

从明清时代开始就有人在这里树碑立传,准备修路,但从来没有人成功过,据回龙村里的一位老人说,在他的记忆里有18个人走“老爷天梯”时摔死在悬崖之下。

1975年,19岁的回龙村人张荣锁离开了这里,他穿上了军装,在北京当了5年兵。

复员后张荣锁靠开采石料办起了石材厂,富裕了,可是他没有一天忘记过那条离家时走过的“老爷天梯”。

看到家乡父老乡亲还这么穷,这时他就找了里的乡长,说我还是来到这儿当书记吧。

他们开始修路,他们吃住在路上。

所有工作张荣锁都第一个干,最危险的在山崖上打眼,放炮,测量张荣锁也都亲自干。

村民们记得:

为了路张荣锁由一个百万富翁变成了一个身无分文的人,他捐出了自己全部的积蓄100多万元,他卖掉了汽车,门面房,甚至于赚钱的石材厂,连母亲多年积攒的3000元存款也都被张荣锁拿走了。

为了路他无怨无悔。

路修好了,为了表示对张荣锁带领大家修路的感激之情,部分村民瞒着他立下了块石碑,可在张荣锁一半劝说一半强制的态度下,这块碑还是被拆除了,但张荣锁在村民们心中树起的碑却不会倒。

  他已经拥有了财富,但他心里装着还在贫苦生活中的乡亲,他已经走出了大山,但他还想让所有乡亲都能够走出与世隔绝的山崖,他成就了一个多少代人未能实现的梦想,他拿出愚公移山的执著和勇气劈开了大山,在悬崖峭壁上为乡亲们开凿出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道,更在人们的心中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

它结束了一段贫困的历史,开创出一种崭新的生活。

  3、王选——为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讨还公道

  集结民间的力量,拨开历史的黑幕,王选,这位外表柔弱的热血女子,和他身后的180名原告一道,成就了一段黑白分明的历史。

1995年,在日本求学八年的王选准备赴美国深造,一则关于细菌战受害者要求赔偿的报道和一幅照片改变了他的生活。

这是3个即将充作试验‘材料’的中国人,相隔六十年,他们目光中流露的恐惧与无助,依然让王选泪流满面。

从那以后,王选放弃了留学美国计划,辞退了英语教师工作,也放弃了做母亲的机会。

为了让受害者的权利得到最大的体现,她开始了艰难的调查取证工作。

1997年,王选被第一批原告推举为代表团团长。

王选的号召力,使国内外众多媒体投向了这一群满身历创伤的老人,和那段充满血泪的历史。

从日本到中国,从线索到真相,7年来王选寻找证据,组织诉讼,联合媒体,仿佛有力量在身后驱赶。

在异乡的街头,他也遭遇了数不清的冷眼和闭门羹。

  王选:

我努力不要去恨,我也不愿意去恨日本人民,我只是想和她谈一谈。

但是我不明白也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中国人。

  27次赴日开庭,犹如27次重大战役,指挥是一位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女子,兵马是一群年愈古稀、身体病弱的老人。

  王选: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以前的历史要有一种继承,对受害者我们应该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胞,也是一种继承,他们没有被恢复的权利,他们受到侵害的权利和尊严,或者他们已经去世,在有生之年没有能够得到恢复,我们应该帮他们去做。

  这位老人生前还在殷切盼望赴日开庭,九个月后已带着遗憾离开人世,临终留下了这一叠厚厚的调查资料。

7年中,六分之一的原告已去逝。

有力的证人正在消亡。

诉讼的道路还有多长?

值得欣慰的是,这场马拉松式的正义诉讼,让许多日本人知道了从教科书上学不到的日军的战争犯罪事实,世界上进步的力量以及年青的一代,已经开始广泛参与介入,在诉讼判决之前,正义已经赢得了最广泛的支持和尊重。

20XX年8月27日,日本东京地方法院驳回了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的赔偿请求。

但在判决中首次认定日本侵华细菌战的罪行。

有人说,日本人脑袋里最顽固的一颗螺丝钉松了。

  她用柔弱的肩头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她用正义的利剑戳穿弥天的谎言,她用坚毅和执著还原历史的真相。

她奔走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诉讼之路上,和她相伴的是一群满身历史创伤的老人。

她不仅仅是在为日本细菌战中的中国受害者讨还公道,更是为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规则寻求支撑的力量,告诉世界该如何面对伤害,面对耻辱,面对谎言,面对罪恶,为人类如何继承和延续历史提供了注解。

  4、刘姝威——“打破蓝田神话”

  二十世纪末,蓝田股份被誉为中国农业产业化的一面旗帜;20XX年10月26日,她的一篇600字的内参文章终结了蓝田神话。

为此她被蓝田推上法庭,人身威胁,生死较量,在无可辩驳的事实面前,蓝田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问题显而易见,人人闭口不言,无意中她成了“皇帝新装”里第一个站出来说说实话的人,她就是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所的刘姝威。

无心栽柳,柳成阴,刘姝威不经意的一次财务分析,破解了蓝田神话的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