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58861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4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学前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学前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学前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学前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学前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学前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学前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学前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学前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学前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学前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学前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学前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学前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学前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学前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学前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学前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学前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心理学Word格式.docx

《学前心理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心理学Word格式.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前心理学Word格式.docx

三、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四、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第三节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一、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一)抓住学科特点。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应抓住本学科的特点,包括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二)明确基本概念、基本知识。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活动性原则。

(三)发展性原则。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

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上火、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语言、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有突出的外显性,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

同时,观察对象处于正常的生活条件下,其心理活动及表现比较自然,观察所得材料也比较真实。

因此,观察法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最基本的方法。

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的全面的观察。

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制定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

要尽量是儿童保持自然状态。

根据观察目的和任务的不同,可以采用局外观察或参与性观察。

局外观察是使儿童不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

有条件的话最好通过专门的观察窗或利用有关仪器设备进行观察和记录。

参与性观察是观察者以某种身份参加到儿童的活动中,在和儿童共同活动中观察儿童。

这种观察能使儿童表现自然,幼儿教师的身份是有利的条件。

但应避免使儿童意识到自己正在被注意。

第二,观察记录要求详实、准确、客观。

不仅要记录行为的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

由于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主要表现于行动中,其自我意识水平和言语表达能力又不强,因此必须详实记录,以便依靠客观材料进行分析。

由于学前儿童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成人不同,更要避免以成人的语言记录,改变了儿童语言的本来面目。

为了使记录准确迅速,可以采用适当的辅助手段,如录音、录像等。

也可以依靠事先设计好的表格记录,但这种表格的设计往往要经过若干次使用和修改,否则难以搜集到所需材料。

第三,由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不稳定性,其行为往往表现出偶然性。

因此对学前儿童的观察一般应反复多次进行。

又因为对学前儿童行为的评定容易带有主观性,因此通常需要两个观察者同时分别评定。

如果过分强调儿童儿童处于日常的自然状态,不去控制刺激变量,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则观察可能得不到所要求的资料。

因此,观察法往往要与实验法相结合,并辅之以调查访问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等间接观察法。

(二)实验法。

对学前儿童进行试验,就是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发现由此引起心理现象的有规律性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形象之间的联系。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即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1、实验室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殊装备的实验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

运用实验室实验法研究幼儿心理时,应该考虑到下列几点:

(1)幼儿心理实验室的布置,应尽量接近幼儿的日常生活环境,同时要避免无关刺激引起被试幼儿的分心。

(2)对幼儿的实验室实验,可通过游戏等幼儿熟悉的活动进行。

(3)实验开始前要有较多的“预热”时间,使被试幼儿熟悉环境和熟悉主试,从怕生、不愿意参加实验,或过度兴奋等不正常心理状态,转入自然状态。

对不易进入实验的幼儿,实验者必须掌握一些技巧,诱导其接受实验。

(4)对幼儿的实验指导语,要用简单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

(5)实验进行过程应考虑到幼儿的生理状态和情绪背景。

(6)实验记录应考虑到幼儿表达能力的特点。

2、自然实验法。

幼儿园教师常用的是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的特点在于,实验的整体情境是自然的,但某种或某些条件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

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

使儿童在实验过程中心理状态比较自然,而研究者又可以控制儿童心理产生的条件,既与观察法接近,又是实验方法,兼有二者的特点。

自然法的缺点是:

由于强调在自然的活动条件下进行实验,难免出现各种不易控制的因素。

此外,一般来说,自然活动条件不如实验室那样有各种仪器设备,因而对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控制和记录条件不及实验室实验。

3、教育心理实验法。

教育心理实验法是自然实验法的一种重要形式。

由于它在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这里把它单列出来。

这是把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和教育过程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

其重点在于比较不同的教育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揭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潜能,从而为教育改革服务。

(三)测验法

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里发展水平的方法。

测验法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里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里发展的差异。

测验的目的是以同样的刺激看反应的不同。

运用测验量表就是为了确定测验时所提供刺激的严格的一致性。

编制测验量表需要经过“标准化”过程,制定固定的测验项目、测验程度、用具和分析方法,从大量数据中取得年龄常模。

对儿童进行测验时,以被测儿童得分和常模相比,得出表示其发展水平的分数。

国际上已有一些较好的婴幼儿发展测量表,如格赛尔成熟量表(1938),贝利婴儿发展量表(1969),韦克斯勒学前和小学智力量表(1967)等等。

由于编制智力测验的工作量很大,大多数研究者都是根据本国基本情况对较好的量表进行修订。

我国早在1924年已有陆志韦修订的《中国比纳西蒙智力测验》,1936年进行了第二次修订,1982年吴天敏做了第三次修订,该修订本名为《中国比内测验》。

近年来,各地还有一些对其他量表的修订。

测验也可以是有关个性方面的,称为“人格测验”。

人格测验,实际上是一种问卷,这在问卷部分再谈。

对学前儿童的测验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由于学前儿童的独立工作能力差,模仿性强,对学前儿童的测验都是用各别测验,不宜用团体测验。

2、测验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不仅要掌握测验技术,还应掌握对学前儿童工作的技巧,以取得幼小儿童的合作,使其在测验中表现出真实水平。

3、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其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差。

因此,切不可仅凭任何一次测验的结果判断某个儿童的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几次测验中的成绩好的便能说明被测儿童的发展水平较高,成绩差的则可能是发展水平较差,或者是受测验当时其他因素的干扰。

因此判断某个儿童的发展水平和状况,还应用从多种方面进行考察。

测验法的优点是比较简便,在较短时间内能够粗略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

但是测验法也有严格缺点。

比如,测验所得往往只是被试完成任务的结果,不能说明的达到结果的过程;

测验只做量的分析,缺乏质的的研究;

测验题目很难同时适应于不同生活背景的各种儿童,等等。

因此,对测验法的争议较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测验成为专门的学科,测验法将会不断改进。

然而,测验法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其他方法一样,只能作为了解儿童心理的方法之一,还应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四)调查访问法

调查访问法,是研究者通过学期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

调查法在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中有特殊作用,因为:

1、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常常在日常生活中偶然的地自然表露,而不能在研究者规定的时间和场合被诱发出来。

一些有研究价值的儿童心理表现,往往不能在研究者的观察和实验中得到,却可以被同儿童生活在一起的成人所捕捉。

2、学前儿童心理活动变化大,研究人员与学前儿童接触的时间毕竟有限,他们所观察到的往往只是一时一事。

家长或老师等人与儿童朝夕相处,较容易从许多事件中概括出儿童的心理活动倾向和特点。

梅塞尔(1979)等人家曾对比三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即单一测量、成套测验和教师的印象。

结论是教师的印象最准确。

调查法可以采取当面访问的方式,也可以采取书面调查的方式。

当面调查可以是个别访问,也可以是开调查会。

前者有利于研究与被访问的儿童家长、教师或者其他人个别交谈,较深入的了解情况。

后者则有利于集体讨论研究,互相补充情况。

对学前儿童的家长一般采用个别访问法,对托儿所和幼儿园教师则可采用访问或座谈法。

调查访问法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拟定调查提纲。

调查访问人员还应善于向被访问者提出问题。

当面调查访问的缺点是比较费时间。

书面调查则往往因被调查者不十分了解调查意图而不能提供所需资料。

此外,调查访问法的缺点,还在于被调查者的报告往往不够精确,可能出于记忆不确切,也可能是受个人偏见几态度的影响。

(五)问卷法

问卷法可以说是把调查问题标准化。

运用问卷法研究学前儿童的心里,所问对象主要是与学前儿童有关的成人,即请被调查者按拟定的问卷采取口头问答方式。

问卷法也可以直接用于年龄较大的幼儿。

幼儿不识字,对幼儿的问卷采取口头问答方式。

问卷法的优点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所得资料便于统计,较易做出结论。

但是编制问卷表并非容易的事情,题目的信度、效度要进过考察。

即使是较好的问卷表,也容易流于简单化,其题目也可能被回答者误解。

学前儿童心里的问卷对象,往往是儿童家长或一般教师,其中许多人缺乏有关知识和训练,不善于掌握回答的标准,往往影响回答的质量。

答题还往往可能受回答者的偏见的影响。

总之,儿童心里的复杂情况,有时难以从一些问卷题目上充分反映出来。

因此,也不能过高估计由此得出的统计结论。

(六)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

谈话法也是研究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

通过和幼儿交谈,可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

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

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非常明确的目的,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等)去了解儿童的心里。

由于幼儿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往往用语言和表情去辅助或补充作品所不能表达的思想,所以脱离幼儿的创造过程来分析其作品,难以充分了解其心里活动。

对幼儿作品的分析最好是结合观察和实验进行。

也有一些比较成功的幼儿作品分析法,如“绘人测验”。

它既是测验法,又是作品分析法。

要求幼儿尽量细致地画出一个正面人,根据所画的细节,按已有的标准计分。

以得分多少作为幼儿智力发展的一种指标。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里发展年龄特征的概述

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一、儿童心理发张年龄特征的概念

年龄特征是指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年龄特征。

所谓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一)为什么在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

年龄是儿童生活时间的标志。

而时间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儿童心里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

一般来说,儿童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里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

反之,儿童年龄越大,生理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制约相对较小。

另一方面,儿童的心理发展与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需要时间的。

因此,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年龄就是儿童生活时间的标志。

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带有客观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二)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起来的

二、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

1、儿童的脑发育是有一个稳定的顺序和阶段的。

在头脑中建立神经联系有一定次序。

2、人类掌握知识经验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

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技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儿童心里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现在的儿童,生活在信息社会的时代。

儿童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对其年龄特征的影响。

教育条件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也不完全相同。

(三)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有稳定性,所以我们可以参照前人所揭示的有关年龄特征的表现,来了解和教育今天的儿童;

也是由于“稳定性”所以对不同的地区、不同文化下形成的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研究,也可以作为参考。

但是,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不是绝对的,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变化。

正因为有“可变性”,所以我们坚信改善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能够促进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变化;

也正因为有“可变性”,我们在参考前人的研究,和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进行研究室,要有所分析,不能生硬地用于当今儿童和我国儿童。

与此同时,在处理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地稳定性和可变性问题上,即要反对过分夸大其稳定性,以免忽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工作对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地作用;

也要反对过分强调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地可变性,以免不顾儿童年龄特征而盲目地对儿童提出过高地要求,过分夸大社会条件特别是教育工作的作用。

只用全面地、辩证地理解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够真正把握住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实质。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一)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必要性。

儿童心理的发展,客观上呈现一定的阶段性。

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在实践中也有需要。

(二)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复杂性

苏艾然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是明显存在的,但是划分儿童心理阶段仍有相当的复杂性。

这是因为:

1、儿童心理发展是渐变式的。

儿童心理的发展变化是由微小的质变到明显的质变。

正是由于这种变化是渐变式的和不明显得,各发展阶段之间没有一个明显的突变时刻。

2、儿童心理发展受生理发展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阶段有一定可变性,这也给科学地掌握划分阶段的标准带来困难。

(三)现行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有其稳定性和可变性,那么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既有稳定性,也有可变性。

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0——1岁

其中可分为:

新生儿期0——1月

婴儿早期1——6月

婴儿晚期6——12月

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

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3——6岁

其中又可分为:

幼儿初期3——4岁

幼儿中期4——5岁

幼儿晚期5——6、7岁

4、学龄期6、7——11、12岁

其中又可分为:

学龄初期6、7——11、12岁

学龄中期11、12——14、15岁

学龄晚期或青春期14、15——17、18岁

四、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发展期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的短期内突出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所以也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事实上,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并非一定出现“危机”。

应把“危机期”和“转折期”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别。

转折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但“危机”却不是必然出现的。

“危机”往往是由于儿童心理发展迅速,而导致心理发展上的不适应。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心理发展某种特征的形成,或儿童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

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现象,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

资料证明,学前期是人生学习口语的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学会人的语言。

在儿童视觉发展方面,研究表明婴儿视觉偏好的形成,也有关键期的的表现。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和最佳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许多方面,并不存在严格意义的关键期,也就是说,许多心理能力和特征并不是错过了某一特定时机就不能发展的。

因此,“关键期”的概念,不已普遍使用。

在一般情况下,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时机问题,采用“敏感期”或“最佳期”的提法较为恰当。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2-4岁是儿童学简单口语的最佳期。

不同年龄对学习和心理发展的某个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期。

在掌握数概念方面,敏感期在5——5岁半。

有的研究认为,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敏感期,4岁以后形象视觉的发展开始减弱。

还有研究认为,耳聋儿童如果在1岁前被发觉而给他助听器,就能正常地学会语言发音,而1岁后才开始采取措施,学习发音的困难会增大。

整体来说,学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

其中,4岁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而坚持性行为的发展,则敏感期在4——5岁。

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与生理发展的加速其有关。

大脑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学前期儿童大脑皮质神经活动的发展有加速期。

在此期间,儿童智力发展也最为迅速。

其次,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与儿童心理发展本身的状态有关。

再则,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与儿童心理的整体发展有关。

总之,对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或最佳期的许多方面,还需要加强研究,以便为幼儿教育工作提供心理依据。

(四)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

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一般都低于他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水平。

通俗的说,可以比喻为,前者是站着摘桃子,后者是挑一挑;

站着够不着果子,跳起来就可以够得着。

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也是儿童可接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

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心理发展每一时刻都存在的,同时,又是每一时刻都在发生变化的。

最近发展区因人而异。

教师如果时时关注每个儿童,把握好他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利用其最近发展区,就可以促进心理发展。

当儿童心理发展达到新的水平时,又帮助他形成新的发展区。

这样,教师按照儿童心理发展本身的规律,可以的推动儿童心理发展。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人生第一年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也有人称为乳儿期。

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一)初生到满月(0——1月)

出生到满月,称为新生儿期。

满月前儿童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适应胎外生活而展开的。

也正是在适应新生活的过程中,新生儿的心理得以产生和发展。

1、心理发生的基础——惊人的体能

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他们是不学而能的。

下面简述其中一些。

吸允反射

眨眼反射。

这是一种防御性的本能,可以保护自己的眼睛。

怀抱反射。

抓握反射。

又称达尔文反射。

巴宾斯基反射。

惊跳反射。

又称某罗反射。

击剑反射。

又称强直性颈部反射。

迈步反射。

又称行走反射。

游泳反射。

巴布金反射。

蜷缩反射。

儿童先天带来的本能动作有不同的性质。

有些对新生儿维持生命和保护自己有现实意义。

如吸允反射、觅食反射属于食物性无条件反射;

眨眼反射、怀抱反射属于防御性无条件反射。

另一些无条件反射,对新生儿的生存没有实际意义,他们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上,可以是有意义的。

例如,抓握反射,对于人类祖先需要爬树来保护和维持生命的年代,可能有实际作用。

无条件反射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础。

儿童的各种心理活动,即用以应答外界环境刺激的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

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

条件反射的出现,使儿童获得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需要的新机制。

无条件反射只是本能活动、生理活动,而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

条件反射的出现,可以说是心理的发生。

3、认识世界的开始

儿童出生后就开始认识世界。

最初对世界的认识活动,突出表现在知觉发生和视觉、听觉的集中。

感知觉是低级的心理过程。

儿童出生后就有感知觉。

他会看、会听,也会尝味道,会问气味等等。

新生儿不但会看眼前的物体,而且会对看到的物体有选择性。

他们爱看眼色鲜艳的东西,轮廓清楚的东西,还最爱看人脸。

新生儿也会听,他们爱听柔和的声音,优美的乐曲,最爱听人的声音,特别是妈妈的声音,提高音调的说话声。

生后2——3天的新生儿,会对某些声音做出把头转向声源的动作,最初的动作时非常轻微的,以后逐渐加强和发展。

孩子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味觉。

新生儿的嗅觉,比味觉稍有逊色。

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明显的注意发生,是在满月之前,大约2——3周。

注意的出现,表明孩子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而是对外界地刺激,会做出选择性反映,他注意某些东西,同时不注意另外的东西。

人生最初地这种选择性反映,正是人的心理对客观世界有能动反映的原始表现。

4、人际交往的开始

孩子是人,他们从出生时开始,就表现出和别人交往的需要,这是人类特有的需要。

新生儿和别人的交往,是通过情绪和表情来实现的。

生后第一个内,孩子逐渐和母亲用“眼睛对话”,或称眼神“交流。

新生儿是天生有情的。

(二)满月到半岁(1——6月)

从满月到半岁,称为婴儿早期。

1、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

满月以后,婴儿的眼睛更加灵活了2——3月以后,婴儿对声音的反应也比以前积极了。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对于儿童心理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它是婴儿用手的动作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手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

婴儿4——5个月以后,手眼协调的动作发生了。

3、主动招人

婴儿早期的孩子,往往主动发起和别人交往。

4、开始认生

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也就是说,他对交往的人有所选择了。

认生是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

它一方面明显地表现了感知辨别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即能区分熟悉的人和陌生人,能够清楚地记得不同的人脸;

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儿童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上的重大变化,出现了对人的依恋和对熟悉程度不同的人的不同态度。

(三)半岁到周岁(6——12月)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3、言语开始萌芽

4、依恋关系发展

出生后第二个半年里,孩子开始用“前语言”方式和亲人交往,这是没有真正形成的语言。

二、1——3岁

1——3岁称先学前期,这时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表现在儿童在这时期学会走路,开始说话,出现思维;

有了最初的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