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00所名校示范卷》高三生物人教版东部卷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稳态与环境》综合检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8941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3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100所名校示范卷》高三生物人教版东部卷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稳态与环境》综合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全国100所名校示范卷》高三生物人教版东部卷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稳态与环境》综合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全国100所名校示范卷》高三生物人教版东部卷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稳态与环境》综合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全国100所名校示范卷》高三生物人教版东部卷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稳态与环境》综合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全国100所名校示范卷》高三生物人教版东部卷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稳态与环境》综合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全国100所名校示范卷》高三生物人教版东部卷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稳态与环境》综合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全国100所名校示范卷》高三生物人教版东部卷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稳态与环境》综合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全国100所名校示范卷》高三生物人教版东部卷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稳态与环境》综合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全国100所名校示范卷》高三生物人教版东部卷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稳态与环境》综合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全国100所名校示范卷》高三生物人教版东部卷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稳态与环境》综合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全国100所名校示范卷》高三生物人教版东部卷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稳态与环境》综合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全国100所名校示范卷》高三生物人教版东部卷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稳态与环境》综合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全国100所名校示范卷》高三生物人教版东部卷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稳态与环境》综合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全国100所名校示范卷》高三生物人教版东部卷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稳态与环境》综合检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100所名校示范卷》高三生物人教版东部卷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稳态与环境》综合检测.docx

《《全国100所名校示范卷》高三生物人教版东部卷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稳态与环境》综合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100所名校示范卷》高三生物人教版东部卷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稳态与环境》综合检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100所名校示范卷》高三生物人教版东部卷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稳态与环境》综合检测.docx

《全国100所名校示范卷》高三生物人教版东部卷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稳态与环境》综合检测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生物卷(十五)

第十五单元 《稳态与环境》综合检测

(90分钟 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右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

解析:

人体中的体液是由⑤细胞内液和①细胞外液组成的,其中细胞外液包括②血浆、③淋巴和④组织液,⑤所在的组织细胞生活在④组织液中,②血浆和④组织液之间是可以相互交换物质的。

答案:

B

2.在人体血浆中,有多种不同功能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的功能不包括

A.催化蛋白质水解为多肽         B.与抗原特异性相结合

C.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D.降低血糖浓度

解析:

催化蛋白质水解为多肽的过程发生在消化道中;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相结合,抗原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而抗原、抗体和胰岛素都可以是血浆中的蛋白质。

答案:

A

3.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调节过程不一定要经过反射弧

B.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是树突→细胞体→轴突

C.突触小体内的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D.神经调节作用的时间较短,但范围较广

解析:

在单个神经细胞上树突受到刺激,神经冲动可通过细胞体到轴突;神经递质是大分子,大分子进出细胞依靠胞吞、胞吐;神经调节要经过反射弧,作用时间短,范围小。

答案:

C

4.已知突触前膜释放的某种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对Cl-的通透性增大(已知细胞外Cl-浓度大于细胞内)。

能正确表示突触前膜释放该种神经递质时,突触后膜接受该种神经递质后的膜电位状况以及信号的传递方向的图示是

解析:

动作电位传到突触前膜才会导致神经递质的释放,所以突触前膜表现为内正外负;神经递质使后膜对Cl-的通透性升高,Cl-进入膜内,膜内应该还是负电位,而且比正常的静息电位还要低(超极化)。

答案:

D

5.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在这个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肾上腺髓质作为反射弧的效应器释放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随着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靶器官心脏发挥作用,所以A、B、D三项正确,C项错误。

答案:

C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记忆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产生大量的抗体

B.淋巴细胞都能产生抗体

C.有人常患流行性感冒是因为机体经常不能产生抗体

D.浆细胞和T细胞都能产生免疫活性物质

解析:

能产生抗体的只有浆细胞;抗原具有特异性,只有与流感病毒相对应的抗体才能消灭它,但由于不能及时产生相应抗体,故常患流感;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和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均属免疫活性物质。

答案:

D

7.下表表示午餐以后正常人体血液中血糖和两种激素浓度的相对变化,a、b、c分别表示

相对溶液变化

进食后的时间(min)

0

30

60

90

120

150

180

a(×10-5)

5.0

5.6

6.0

5.1

5.3

5.1

5.1

b(×10-5)

4.0

5.8

7.0

4.1

3.8

4.1

4.1

c(×10-5)

3.0

2.1

1.2

2.8

3.6

2.8

2.8

  A.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血糖B.胰岛素、血糖、胰高血糖素

C.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D.胰高血糖素、血糖、胰岛素

解析:

餐后经消化吸收血糖浓度会上升,进而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维持在正常的水平,而与之有拮抗作用的胰高血糖素浓度就会下降,所以a为血糖,b、c分别为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答案:

C

8.西班牙的科学家们发现,他们研制出的一种新型艾滋病疫苗MVA-B能够降低艾滋病病毒(HIV)的感染程度。

下列关于HIV和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艾滋病患者出现的病症通常与其他病原体感染有关

B.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HIV不能复制

C.HIV侵染T细胞,因此艾滋病患者仍保留完整的体液免疫

D.接种MVA-B后机体通过记忆细胞直接消灭入侵的HIV

解析:

艾滋病病毒通过侵染T细胞使人体逐渐失去细胞免疫和部分体液免疫的能力,进而失去了大部分的免疫能力,所以病症通常是来自其他病原体的侵染;在潜伏期中人体的免疫能力相对还较强,所以部分病毒还是被清除掉,而不能数量大增;最终消灭HIV的还是抗体。

答案:

A

9.植物的茎具有向光性,此现象中光的直接作用是

A.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B.促进植物合成生长素

C.抑制向光一侧的细胞生长D.改变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解析:

植物茎向光性的原因是光照使生长素在尖端横向运输,造成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不均,从而产生向光性。

答案:

D

10.下表中甲、乙的逻辑关系不成立的是

A

能分泌神经递质的细胞

一定能产生酶

B

女性患色盲

外祖母不一定携带色盲基因

C

物种丰富度高的生态系统

稳定性一定强

D

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

不一定导致生物性状改变

  解析:

物种丰富度高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较低;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属于基因突变,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不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改变。

答案:

C

11.下图表示用胚芽鞘中段和含生长素的琼脂块(黑色方框)做的一组实验,过一段时间后测定原先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方框表示)中含有生长素的是

A.琼脂块A和BB.琼脂块C和D

C.琼脂块B和CD.琼脂块B和D

解析:

生长素的运输为极性运输,即从植物的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据此,可得出:

含有生长素的为琼脂块B和C。

答案:

C

12.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下图表示的是

  

选项

表示内容

A

碳元素的流向

消费者

CO2库

生产者

B

内环境成分的关系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C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向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D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

甲状腺

垂体

解析:

依据题干中提供的信息逐项分析:

若甲为消费者,其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释放到CO2库,CO2库中的CO2又可以通过生产者(丙)的光合作用固定到有机物中,消费者通过摄食,碳元素又可进入消费者,故A正确;若甲为血浆,根据题中的箭头指向分析乙不可能为淋巴,故B错;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向,分解者(丙)中的能量不可能被消费者(乙)利用,故C错;若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乙应该为垂体,丙为甲状腺,故D错。

答案:

A

13.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符合实际的是

A.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的脱落

B.利用高浓度2,4-D作除草剂,可抑制玉米田中的单子叶杂草

C.用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使植株增高

D.番茄开花后,喷洒一定浓度乙烯利溶液,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解析:

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导致果实脱落;利用高浓度的2,4-D作除草剂,可抑制玉米田中的双子叶杂草;番茄开花后,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答案:

C

14.下列不属于对种群特征描述的是

A.蒲公英杂乱无章地分布在操场上

B.某池塘生活了约150种生物

C.某市男性公民与女性公民的比例为1∶1.5

D.深圳市近三年入户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

解析: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所以某池塘中150种生物已经超出了种群的范畴;而选项A、C、D分别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性别比例和迁入率。

答案:

B

15.农业科技人员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在1公顷范围内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又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鼠有12只。

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这种调查的方法称为样方法

B.草原上鼠与牛、羊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C.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公顷,必须积极防治

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则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

解析:

题干中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羊与牛同以草为食,所以两者为竞争关系,同时老鼠会破坏草原的环境容纳量;由计算公式中的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标志数M=再次捕获个体数n/重捕的标志个数m,可以求得该种群密度大约为306只/公顷;若草原发生大火会导致老鼠个体的死亡或迁出,影响种群密度的调查。

答案:

A

16.已知某简单但稳定的生态系统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其中乙、丙和丁之间的营养级关系是乙→丙→丁,甲和乙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0~a时间段内,丙和丁的数量都增多

B.如果该生态系统内还有硝化细菌存在,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C.该生态系统至少有4个种群,这些种群组成了生物群落

D.a~b时间段内,从食物链的角度分析,甲、乙数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丁大量减少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0~a时间段内,乙的数量增多,再根据乙、丙和丁之间的营养级关系,乙→丙→丁可得丙、丁数量都增多,故A正确;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包括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和硝化细菌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固定的能量,故B正确;生物甲、乙、丙、丁加上分解者,该生态系统中至少有5个种群,故C错误;a~b时间段内,从食物链的角度分析,甲、乙数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丁大量减少,从而导致丙增多,丙增多使乙减少,乙减少导致甲也减少,故D正确。

答案:

C

17.下列哪项不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A.披荆斩棘,开出一条道路

B.在多年的旧墙壁上生出苔藓

C.由于化工厂污水的排放,河水中的植物群落改变了

D.过度放牧和城市的出现

解析:

虽然旧墙壁是人为因素,但仅仅给演替提供了一个环境,生出苔藓的过程是自然进行的,不能说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A、C、D三项都能够说明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答案:

B

18.双小核草履虫在和大草履虫混合培养时占优势。

为验证“双小核草履虫没有分泌抑制大草履虫的物质”,以下实验组合合理的是(所用培养液细菌密度相同)

①用生理盐水混合培养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

②将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混合放在含有细菌的培养液中培养

③用培养过双小核草履虫含有细菌的培养液培养大草履虫

④将双小核草履虫磨碎,加入含有细菌的培养液培养大草履虫

⑤用含有细菌的培养液培养大草履虫

A.①+②      B.②+⑤      C.③+⑤      D.④+⑤

解析:

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双小核草履虫没有产生抑制大草履虫的物质,所以实验组是用培养过双小核草履虫含有细菌的培养液来培养大草履虫,对照组是用含有细菌的培养液来直接培养大草履虫,其中细菌是草履虫生存所需的食物。

答案:

C

19.下列关于群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沙丘上造林、围海造田等现象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解析:

群落的水平结构受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等影响;同一时期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中也存在草等其他植物,也具有分层现象;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着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人类活动是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的。

答案:

B

20.在一片草原上,假如一年中,至少有70000只昆虫生活才可养活一只食虫鸟,而食虫鸟若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将能量传给鹰,则理论上每年大约需要3000只食虫鸟才能维持一只鹰的生存,那么如果鹰只靠捕食食虫鸟来生活,则每年至少需要多少只昆虫才能保证一只鹰的生存

A.2.1×108B.2.8×108C.1.05×108D.无法统计

解析:

生物体的数量通常能够反映出生物体能量的多少,一般情况下呈正相关的关系,故常可用生物体的数量来表示能量的多少。

由题意可知,昆虫与食虫鸟之间、食虫鸟与鹰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只有保证为20%,才能实现“至少”维持一只鹰生存所需的能量供应。

故维持一只鹰生存至少需要食虫鸟1500只,由此可计算出维持一只鹰生存至少需要昆虫的量为1500×70000=1.05×108只。

答案:

C

21.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下列研究的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A.青藏高原上藏羚羊每年死亡的个体数

B.我国沿海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大小

C.福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

D.我国东北到海南的木本植物的丰富度

解析: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仅有群落的丰富度,还有群落中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答案:

A

2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参考右图所示的模型。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模型中的“能量散失”主要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B.模型中的“能量输入”就是指捕食者捕食的能量

C.研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在群体水平上

D.研究流经某一种群的能量时,要考虑到能量被利用和未被利用等方面

解析:

研究能量流动时,一般在群体水平上,要考虑能量的输入、传递、散失和输出,也要考虑能量被利用和未被利用等方面。

“能量输入”是指捕食者同化的能量,“能量散失”主要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答案:

B

23.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下列措施不符合这种环保理念的是

A.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B.禁止捕杀任何野生动物

C.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平衡

D.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即“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

解析: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包括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和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措施,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并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任何野生生物资源。

答案:

B

24.下列哪项不属于人口数量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的表现

A.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和家禽等

B.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和范围大为扩展

C.人口数量增多,使得生活排污量剧增,必然造成对环境的侵害

D.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必然导致环境严重污染

解析:

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和家禽等活动自农业社会以来就有,并不表明人口数量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人口数量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主要表现为:

①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和范围大为扩展;②生活排污量剧增,往往造成对环境的侵害;③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大量的生产废弃物,对环境产生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生活废弃物还是生产废弃物,都不是必然造成对环境的侵害。

答案:

A

25.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

后期排入污水,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

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解析:

由藻类和水蚤构成一条食物链。

通过负反馈调节,两种生物的数量可保持相对稳定水平。

但当后期排入污水引起污染时,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属于正反馈调节。

答案:

B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50分。

26.(6分)观察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①]          ,促进[②]、[③]的         作用,调节水盐平衡,这样的调节方式属于          调节。

 

(2)下丘脑除了在水盐平衡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外,在人体生命活动的    调节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3)某人一天要喝10多千克水,不喝不行,经医生检查发现他的垂体功能有问题。

你认为此人多饮多尿的原因是                    。

 

答案:

(1)抗利尿激素(1分) 重吸收(1分) 神经-体液(1分)

(2)体温(1分)

(3)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垂体不能将其释放,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减少(2分)

27.(7分)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一:

用      两个装置进行实验,可了解蚕豆的生长与光的关系。

如将装置④放在匀速旋转器的圆心上,其茎的生长情况是        。

 

(2)图二表示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的关系,曲线上C点表示      ,曲线上H点对应的浓度表示            。

 

(3)图一装置①中植物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若为m,则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                      。

 

答案:

(1)③④(1分) 向窗口弯曲生长(1分)

(2)既不促进也不抑制(1分) 最适生长素浓度(2分)

(3)大于m小于2m(2分)

28.(7分)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某草原进行了几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如下两图。

其中:

甲图表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乙图表示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图中的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小,原因是前者比后者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

 

(2)甲图中,最可能表示因种内斗争而限制鼠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段是    。

 

(3)适宜的放牧量控制在乙图的b点和c点之间,为什么?

                      。

 

(4)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在乙图中d点以上,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

 

答案:

(1)低(1分)

(2)C~D(2分)

(3)既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能获得较高的放牧量(2分)

(4)草原退化,严重时会导致草场的沙漠化(2分)

29.(12分)草原生态系统进行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某草原生态系统中一个由草、田鼠和黄鼬三个环节组成的食物链进行了能量流动分析,得到下表相关数据(单位为:

cal·hm-2·a-1)。

NP(净同化量)=GP(总同化量)-R(呼吸量)。

食物链环节

GP

5.56×103

1.76×105

5.93×107

NP

1.3×102

6×103

4.95×107

NP/GP

0.02

0.03

0.85

R

5.43×103

1.7×105

9.8×106

未利用

62.8%

99.7%

由上表可知第     环节代表田鼠,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该数据不在正常能量传递效率范围内,主要原因是                。

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来看,草地对水土的保持、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碳在草原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以      的形式存在,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    形式存在。

与能量流动相比,碳循环的特点是                 。

 

(3)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田鼠等食草动物提供可采食的信息,田鼠能根据黄鼬的气味躲避猎捕。

这说明信息能调节生物的         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在草原管理上,采用轮牧或限制放牧量,这主要是提高草原的      力稳定性。

 

答案:

(1)Ⅱ(2分) 0.3%(2分) Ⅲ未被Ⅱ利用的能量多(2分) 间接(1分)

(2)CO2(1分) 有机物(1分) 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具有全球性(1分)

(3)种间(1分)

(4)抵抗(1分)

30.(10分)在外界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人体的内环境仍能维持稳态。

(1)当环境温度高于38℃时,人体主要通过    方式散热,该过程的调节方式是    。

 

(2)下面是人工免疫治疗H1N1流感的实验,请完善实验步骤并预期结果:

实验原理:

注射外源抗体可治疗H1N1流感。

实验目的:

验证康复者血清能治疗H1N1流感。

实验材料:

健康小白鼠、H1N1病毒液、未患过H1N1流感的小白鼠血清(A)、患H1N1流感后康复的小白鼠血清(B)等。

实验步骤:

①选取年龄、体重、性别、健康状况相同的若干小鼠,平均分为两组,标记为甲、乙。

②                               。

 

③                               。

 

④                               。

 

预期结果:

                             。

 

答案:

(1)排汗(1分) 神经调节(1分)

(2)②给甲、乙两组小鼠同时注射剂量相等的H1N1病毒液,使其患H1N1流感(2分)

③给甲、乙两组小鼠分别注射等量的血清A、B(2分)

④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小鼠的康复情况(2分)

预期结果:

乙组小鼠康复情况明显好于甲组(2分)

31.(8分)近几年来,工业污染使得湿地生态系统不断遭到破坏。

科学工作者为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此进行了人工引入互花米草的“种青引鸟”生态工程实验。

在实验前后分别对该湿地植被类型、昆虫种类数、密度进行调查,结果统计见下表。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注:

海蓬子和互花米草都生长在潮间带)

主要植物类型

昆虫种类数

昆虫密度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区

海蓬子

互花米草

47

20

14只/m2

2.3只/m2

对照区

海蓬子

海蓬子

47

40

13只/m2

11只/m2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2)调查该湿地中互花米草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法。

 

(3)若鸟的食物互花米草和植食性昆虫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    。

(传递效率按20%计算) 

(4)你认为此项生态工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

简要说明理由:

             。

 

答案:

(1)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2分)

(2)样方(1分)

(3)7/9(2分)

(4)否(1分) 因为与海蓬子群落相比,互花米草群落中昆虫的种类和密度减小,鸟类食物减少,达不到“种青引鸟”的目的(2分)(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