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58994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精品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精品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精品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精品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精品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精品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精品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精品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精品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精品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精品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精品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精品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精品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精品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精品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精品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精品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Word文件下载.docx

《精品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表格Word文件下载.docx

学问:

读书学习。

无遗力:

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

才这一行意思是:

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

往往要到年老时才有所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遣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2)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不完善的。

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

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评价—再读。

(2)齐读。

(3)指导背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完成《补充习题》作业。

教后记

板书设计

集体备课教案

六学科:

刘荣华

2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观书有感》。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一、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四句名言,请你去读一读,力争读懂它们。

【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自由读——能读懂吗?

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

【齐读】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

(朱熹)

【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4、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默默地看。

【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

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

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中的首尾两句。

5、过渡: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

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

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

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生开始自学,师巡视,提示要扎扎实实把这三个要求落实到位了。

一半时间后,可以建议学生互相交流交流。

2、检查诵读。

1)同学们,朱熹说过:

“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

”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

【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再指名读】

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

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

【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男生齐读】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

(?

)所以这句要读出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

【齐读三四句,体会一问一答的句式】

4)小结:

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3、品读一二句。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

【板:

方塘】多大的方塘?

半亩】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

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

清】

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出示一二句,一起读】

3)“鉴”是个生字,什么意思?

(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

“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

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

方法:

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

(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非常喜欢。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读,生交流】

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

4、品读三四句。

1)过渡:

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

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

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示三四句】

2)“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

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

(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

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

(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3)我们可以想象:

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5)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

(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5、小结:

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

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朱熹说:

“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

”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

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

板书:

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读书汲取】

2、教师小结:

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

不能改!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

(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

后两句要读得意味深长,一语双关)

【指名读(2人)——齐读】

四、拓展延伸 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

而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

【板书:

说理诗】

2、其实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回忆吗?

【出示: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

这正是(),()。

五、反复诵读,完满总结。

1、同学们,好的诗句能流传百年,而朱熹的这两句诗却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在“南溪书院”的“活水亭”上,还能清晰地看得见朱熹的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出示,引读】

2、我想,在我们大家的心里也一定深深烙上了这两句让我们思考一生的诗,读——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3、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板:

景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

【配乐读】

(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去,这就叫读出韵味。

4、总结:

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

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

记住:

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六、作业布置。

1、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

(二)》,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

(灵活机动处理,若时间宽裕,就作为课堂上补充阅读)

2、搜集一些读书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

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

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

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

清澈透明←源头活水(写景)

更加聪明←读书汲取(喻理)

23、学与问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课文朗读光盘、教学课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

23、学与问

  3、提问:

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

    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

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

“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

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

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

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

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

再写了什么?

然后写了什么?

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

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完成《补充习题》作业

1、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课文朗读光盘、课件

一、听写词语

  钥匙 疑团 殿堂 日新月异 好奇 强健 探求 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

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理解“不懈追求”。

   (3)简介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4)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知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

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

向谁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理解古诗意思,知道沈括的疑问:

为什么同是套话,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4)沈括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5)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6)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

学与问是什么关系?

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名读课问。

  2、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3、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写下来。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补充习题》作业

24、大自然的文字

1、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由“文字”引出课题。

  1、板书“文字”。

   问:

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吗?

  2、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石头书》吗?

除了石头,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事物有文字呢?

  3、揭示课题。

二、自学课文。

  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

  2、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弄懂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

正音,评议。

  2、交流字词的意思。

 铁砧 星座 罗盘……

  3、说说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四、引导学生琢磨、体味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从小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举了哪些例子说明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勾画的句子。

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如:

“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征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

”从这句话我知道了云也是大自然的文字,飞行员可以根据砧状云的位置预测到雷雨,及时避开它,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3、朗读课文2-6自然段。

概括主要内容。

   (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历史的沧桑。

  4、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

   ⑴、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

   ⑵、指名说一说。

   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1、小结课文。

   谈一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延伸。

   ⑴、你还收集到大自然的哪些文字?

   ⑵、各组指定人员向全班汇报。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作业

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1、知道读报的好处以及如何读报。

2、懂得为什么要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以及怎样才能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知道读报的好处以及如何读报。

一、自学课文。

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二、了解全文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1.了解结构。

第一段(1——3自然段):

每天读报的好处。

第二段(4——5自然段):

怎样读报〉

第三段(6——7自然段):

读报的收益。

2.大家交流读报的好处以及收益。

3.理解:

(1)原来读报读得着迷了,把锅里煮的佳肴忘到九霄云外,鸡鸭鱼肉变成了一堆黑炭。

写出了读报入迷的程度,也说明报纸作为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有时会超出人对物质的需求。

(2)这样,报纸就天天有新内容,每天都会给你新的感受,新的启示。

这里连用了三个“新”字,第一个“新”表示报纸的时效快,紧跟时代和社会,后两个“新”说明人们不断地通过报纸了解社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

1.全文用了不少问句,比如:

“报纸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

”“报纸上有什么东西这样令人着迷?

”等,这些放在自然段的开头的问句,揭示了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也提醒了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注意。

2.篇末点题。

3.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发出号召,点明写作本文的用意。

练习七

1.学习有关读书的方法、故事和名言,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学会读书。

2.通过诵读,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学习读书方法,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学会读书。

一、学习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学习第一部分

(1)学生读题,思考老师所说的话的意思。

(2)学生思考后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中善于提问的重要性。

(4)指导学生总结:

在学习时问问为什么,是一个好习惯,她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2.学习第二部分

(1)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大致了解意思。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你对“煮书”是怎样理解的?

你觉得那些书需要煮?

你认为该怎样煮书?

(4)师生共同讨论。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这四个句子

(2)学生大致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3)教师拓展: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都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读书是有讲究的,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好的学习方法,还要善于在学习过程中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

二、教学第二题

1.诵读《古今贤文》读书篇。

(1)请同学自由读这一段话,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

(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大致意思:

都是阐述读书的作用和方法。

(4)学生反复诵读。

(5)学生练习背诵。

2.指导朗读、背诵。

1.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2.继续练习写好毛笔字,练习写好“坐、器”等字。

注意写字的正确姿势,注意写毛笔字的正确运笔。

一、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导读题,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要写的内容,指明这段话选自《学与问》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之间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与相邻的字繁简相差太大,笔画的间架结构要匀称。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插上、强健、翱翔、奥秘”等词语的间架结构和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并强化训练。

二、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习的内容:

学写“坐、器”。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这两个字的写法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范写,并讲解书写的方法。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3.练习

学生临摹,教师巡视、指导。

4.反馈、总结。

口语交际:

推荐一本好书

培养学生的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习文明地与人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指导学生表达与交流,学习与他人交往。

(1)学生读题,并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说话的要求。

要求归纳如下:

你喜欢哪一本书?

为什么喜欢这本书?

口语交际训练的技巧

(1)学生先想一想自己喜欢的是哪一本书?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的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说话时要按照本次练习的要求。

(4)同桌之间练习说,互相帮助,提出各自的建议

(1)学生到讲台前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一本书。

(2)集体评议补充,互相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使台上的同学的口语说话内容更加完善。

4.反馈

(1)教师进行点评。

(2)拓展:

鼓励学生多读好书,并把好书想同学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