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陕师大《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59179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陕师大《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11陕师大《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11陕师大《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11陕师大《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11陕师大《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11陕师大《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11陕师大《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11陕师大《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11陕师大《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11陕师大《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11陕师大《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11陕师大《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11陕师大《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11陕师大《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11陕师大《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11陕师大《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11陕师大《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11陕师大《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11陕师大《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11陕师大《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陕师大《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1陕师大《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陕师大《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1陕师大《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问题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其观点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四种造字法,转注、假借是二种用字法。

前四书是造字法;

后二书是用字法。

词的本义:

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词的引申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开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传:

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做“传〞。

“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注:

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如此包括传、笺等。

笺:

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疏:

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根底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集解:

选取各家注解通释经传的叫“集解〞。

变文:

变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织组成,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如敦煌石窟里发现的《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伍子胥变文》等。

三十六字母:

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

而上古的声母现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

五音:

是指将中国古代汉语里的三十六字母按照不同的发音部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故称“五音〞。

七音:

是指在五音的根底上又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

构成“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半舌音、半齿音〞七类声母,故称“七音〞。

全清:

是指汉语音韵学里不带音,不送气的声母,如“帮、端、精、见、照〞等声母。

次清:

是指汉语音韵学里不带音,送气声母,如“滂、透、清、溪、澈〞等声母。

全浊:

是指汉语音韵学里带音的,但都是塞音、塞擦音、擦音,如“并、定、澄〞等声母。

次浊:

是指汉语音韵学里不带音的,都是鼻音、边音和半元音,如“明、泥、娘〞等声母。

阴声韵:

是指汉语音韵学里无韵尾,即直接以元音收尾的韵。

包括之部、幽部、宵部、侯部、鱼部、支部、脂部、微部、歌部。

阳声韵:

是指汉语音韵学里以鼻辅音―m,―n,―ng等收尾的韵。

包括,蒸部、东部、冬部、阳部、耕部、真部、文部、元部、侵部、谈部。

入声韵:

是指汉语音韵学里以清塞音[―p],[―t],[―k]收尾的韵。

如:

“屋、北、物、比、恰〞等字。

破读:

古汉语中把通过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来区别词性或词义的方法,叫做“破读〞。

“破读〞也叫“读破〞,人们把一个字原来的读音叫做“本音〞,把改变后的读音叫做“破读音〞。

如字:

通常表示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一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

古汉语中把这种读本音用本义的字叫做“如字〞。

二、分析如下汉字的形体结构:

一,十,指,步,鼎,鱼,帛,羊,至,戍,燕,本,锦,手,秉,甘,领,问,即,鸟,通,见,悲,水,舟,效,讴,集,末,象,颖,江,下,耳,悲,陟,旌,户,旦,牟,视,鬲,采,徒,禾,寸,祭,月,亦,盆,上,腾,闻,明,涉,疆,瓜,旗,刀,刃,捧,舂,看

答:

(1)“鱼,羊,手,燕,鸟,水,舟,象,耳,户,口,鬲,禾,月,刀,瓜,鼎〞等字为象形字;

(2)“一,十,本,甘,牟,寸,亦,上,刃,末〞等字为指事字;

(3)“步,至,戍,见,采,祭,明,看.秉,涉〞等字为会意字;

(4)“〞等字为形声字。

三、回答如下问题:

1、举例说明古今词义异同的根本类型。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

〔1〕古今词义根本未变的〔古今通用词〕:

根本词汇与一些一般词汇。

例如:

埃:

尘也。

巢:

鸟在木上曰巢。

作用:

保证了汉语的稳定性。

能够保持语言的稳定性,词义根本未变的词汇是语言的“根本词汇〞。

〔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或已经消亡的词〔古用今废词〕。

绸。

古:

缠绕。

《尔雅•释天》:

“素锦绸杠。

〞今:

丝绸;

该。

完备。

《楚辞•招魂》:

“招具该备。

应当。

此类词是学习古汉语的重点词汇。

〔3〕古今词义开展变化的。

敌:

古代的词义主要是指“匹敌〞。

《左传•桓公三年》“凡公女嫁于敌国。

〞——这里的“敌国〞就不是指与我为仇的国家,而是指地位与我相匹敌的国家。

今天主要是指“敌人〞。

2、什么是词的本义?

词义引申的方式有哪些?

一个词的本来的意义,即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证的最古的意义,叫做词的本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

词义的引申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由于词义活用在特殊语言环境中所形成的临时意义约定俗成而产生词的新的义项。

这一途径中,有以下几种引申方式:

〔1〕相类引申。

〔2〕包容引申。

〔3〕正反引申。

〔4〕连带引申;

二是由于修辞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所形成的临时意义约定俗成而产生词的新的义项。

在这以途径中,有以下三种引申方式:

〔1〕比喻引申。

〔2〕借代引申。

〔3〕象征引申。

3、什么是“六书〞?

除六书外,关于汉字结构还有哪些理论?

六书一是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除六书外,关于汉字结构的理论还有:

詹鄞鑫,新六书说“象形、指示、象事、会意、形声和变体〞;

培成,他的新六书说是:

会意字、形声字、半意符半记号字、半音符半记号字、独体记号字和合体记号字;

此外,还有王宁先生将汉字的构形模式分为十一种:

全功能零合成字、标形合成字、标义合成字、会形合成字、形义合成字、会义合成字、无音综合合成字、标音合成字、形音合成字、义音合成字和有音综合合成字。

4、简述许慎的生平与《说文解字》一书的容。

许慎字叔重,是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有“字圣〞之称〕、语言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精文字训诂。

历经21年著成《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

十五卷,收文9353个,重文1163个,均按540个部首排列,是我国第一部说解文字原始形体结构与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

5、举例说明什么是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

古今字:

由于历史的开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局部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异体字:

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一样,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繁简字:

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展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

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如礼禮、气氣等。

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

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

6、举例说明词类活用的根本类型。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

晋军函陵——《烛之武退师》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名词用;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如此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邻之厚,军之薄也——《烛之武退师》。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如此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4〕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①焉用亡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都是不与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之〞,成为使动用法。

“亡〞即“使国灭亡〞;

“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

〔5〕意动用法:

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例如:

①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②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7、什么是使动用法?

什么是意动用法?

举例分析二者的区别。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区别:

一般说来,使动用法大多表现为客观行为,意动用法大多表现为主观意念。

古汉语中的动词、形容词作使动用法较多,名词作使动用法的较少见;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大多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少数活用为一般动词;

动词一般不作意动用法。

8、举例说明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类型。

〔1〕语气词“惟〔维〕〞的强调作用形成的判断句。

见于西周金文,在《尚书》、《诗经》中用得很多,以后逐渐消失。

“我马维骐。

〔《诗经·

小雅·

皇皇者华》〕〞

〔2〕语气词“也〞确实认作用形成的判断句。

A.“……,……也〞式。

“制,岩邑也。

B.“……者,……也〞式。

“南冥者,天池也。

C.“……者,……〞式。

“轸者,游说之士。

D.“……,……〞式。

“备,天下枭雄。

〔3〕动词“为〞的判断句。

先“为〞字都是动词,不是真正的判断词。

“为〞的意义很多,有的可以译作“作为〞,“算作〞,句子有判断意味。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少数的句子里,表示判断。

“余为伯鯈〔tiao第二声〕,余而祖也。

〔4〕副词“乃〞“即〞等确实定语气形成的判断句。

“吾乃梁人。

〔5〕判断动词“是〞形成的判断句。

“此必是豫让也。

9、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的几种类型。

第一,有没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意念被动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不过古代汉语更为常见。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第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于〞字句。

【产生于西周金文。

】例如:

“郤〔xi第四声〕克伤于矢,流血与履。

〔2〕“为〞字句。

【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可以引进施事者,也可以不引进施事者,引进动作行为施事者的“为〞是介词,不引进动作行为施事者的是表示被动的“为〞是助动词。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

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前者是介词,后者是助动词。

〔3〕“见〞字句。

【用助词“见〞,表示的被动句,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

不能引进施事者。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4〕“为……所〞式。

【“于〞字句和“为〞字句都可以引进展为的施事者,但是表达被动的意味不明显。

“见〞字句不能引进施事者。

这三种句式在被动表达法上都有不足。

因此开展出“为……所〞式和“见……于〞式。

“楚逐削弱,为所轻。

〔5〕“见……于〞式。

【最早见于西周金文,战国后开始多起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被〞字句。

【这类被动句出现在战国后期,汉代用得多一些。

“臣被尚书召问。

10、举例说明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第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上古汉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

【1.动词前面有助动词,宾语一般也要放在助动词前面;

2.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时,也要放那个在介词前面。

】如: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正常语序应该是“敢愿谁〞;

“敢问何谓也?

〞的正常语序应该是“敢问谓何〞。

第二,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

这一类宾语前置包含两个条件:

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

二是全句必须是否认句,例如:

“吾爱之,不吾叛也。

〞“不吾叛〞就是“不叛吾〞;

“领国未吾亲也。

〞就是“未亲吾〞。

第三,宾语用代词复指。

为强调宾语,将宾语前置,并在前置宾语与动词之间加“是〞、“之〞等代词复指。

“将虢〔guo第二声〕是灭,何爱于虞?

〞“将虢是灭〞就是“将灭虢〞。

还有“惟〔唯〕……是〔之〕……〞形式,例如: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唯敌是求〞就是“求敌〞。

此外,还有凝固格式“是之谓〞、“此之谓〞,例如“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

〞正常语序应该是“吾与谁归〞。

11、三十六字母按照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可以分为哪些类?

音韵学家根据声母的发音部位的不同,把三十六字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这叫做“五音〞。

宋以后,又从舌音里分出半舌音,从齿音里分出半齿音,连同前面的五音合称“七音〞。

这以后,唇音又分重唇、轻唇,舌音又分舌头、舌上,齿音又分齿头和正齿。

这样,三十六字母的发音部位就分出了十类。

12、背诵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

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

影喻晓匣来 日

13、背诵并默写上古三十韵部和三十一声母。

〔1〕上古三十韵局部“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三类。

分别是:

阴声韵:

之部、支部、鱼部、侯部、宵部、幽部、微部、脂部、歌部

入声韵:

职部、锡部、铎部、屋部、药部、觉部、物部、质部、月部、缉部、叶部

蒸部、耕部、阳部、东部、冬部、文部、真部、元部、侵部、谈部。

〔2〕上古三十一声母:

唇音:

帮[p]滂[pÁ

]并[bÁ

]明[m]

舌头音:

端[t]透[tÁ

]定[d]泥[n]来[l]

舌上音:

章[¦

]昌[¦

Á

]船[¥

]书[þ

]禅[ü

]日[¤

]

齿头音:

精[ts]清[tsÁ

]从[dz]心[s]邪[z]

正齿音:

庄[tS]初[tSÁ

]崇[dZ]生[S]

牙音:

见[k]溪[kÁ

]群[g]疑[N]

喉音:

影[o]晓[x]匣[Ä

14、举例说明上古音声母研究的五个结论。

一、古无轻唇音。

所谓“古无轻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

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並明〞。

轻唇音是在唐末宋初时期从“帮滂並明〞四母中分化出来的。

这项结论是清人钱大昕得出的。

二、古无舌上音(钱氏称作“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这是钱大昕所得出的又一重要结论。

所谓古无舌上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澄娘〞这组音在上古尚未产生,大约是到了六世纪时这组音才从“端透定泥〞中分化而出。

三、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这是章太炎继钱大昕之后得出的结论。

所谓“娘、日二纽归泥〞,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娘、日二母在上古均读作泥母。

四、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

这是近代音韵学家曾运乾在他的《喻母古读考》一文中提出来的。

所谓“喻三归匣〞是指中古的“喻三〞(即云母,曾氏称于)在上古读作匣母。

所谓“喻四归定〞是指中古的“喻四〞(即以母,曾氏称喻)在上古应读作定母。

五、照二归精说。

这是近代学者黄侃先生提出来的观点。

所谓照二(庄组)归精,是指中古的照二穿二床二审二(即庄初崇生)四母在上古读作齿头音精清从心。

黄侃对这一观点未著专文论证,只是在其《音略》中定古声母为十九纽,将中古的庄组分别与精组归为同纽,视精组为古本声,视庄组为变声。

15、简述中古音到现代音的重要变化。

〔1〕全浊声母消失,原全浊声母字变成了清声母字。

变化的结果跟现代话根本一致,如浊塞音和塞擦音的清化以“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为特点,浊擦音一律变成同部位的清擦音。

〔2〕舌上音知、彻、澄跟正齿音的照、穿、床〔局部〕、禅〔局部〕合流,成为卷舌音声母照母〔zh〕和穿母〔ch〕。

〔3〕轻唇音“非敷奉〞三母合一,都有变成f。

〔4〕喻母的全部和疑母的大多数字并入影母,即变成了零声母。

16、近体诗的格律要求有哪些?

所谓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是指唐代以来的一种对诗歌进展平仄、对仗和黏对等做出要求的一种诗体。

 〔1〕格律诗讲究平仄,每句诗,都要平仄相间,比如“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第一句有时入韵有时不入韵。

格律诗一般有一下要求:

 〔2〕格律诗要求每联〔双句〕必须押韵,而且我们所说的格律诗必须押平声韵。

 〔3〕格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其中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4〕格律诗要求每联之间平仄相对。

在一样位置上,上联是仄声字的,下联要用平声的字,上联用平声的,下联要用仄声的。

 〔5〕格律诗要求两联相邻的句子相黏。

相黏与相对是一个相对应的概念。

通俗地说,所为相黏就是两联相邻的句子开始字的平仄一致,但全句不能完全一样——因为要考虑到押韵的问题,也不可能一样。

相对是同一联两句之间的关系,相黏是相邻的两联之间的关系。

 〔6〕律诗还有对仗的要求,除了首联和尾联之外,全部要求对仗。

  当然,格律诗还有其他方面的要求,比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清楚;

比如不能犯孤平〔在有韵脚的句里,除韵脚外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等等。

17、举例说明古书注解的常见术语。

(一)释义术语

1、曰,为,谓之。

这三个术语是用来释义的,而且还用来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

被释词一般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

2、谓。

“谓〞和“谓之〞不同,注解中用“谓〞时,被释词放在前面,解释语放在后面,常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释总体。

3、貌,之貌。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表示某种情态,被释词多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相当于“……的样子〞。

4、犹,犹言。

用“犹〞“犹言〞注释时,一般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训解本文,被解词与注解词语之间意义相近。

“犹〞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

(二)声训术语

1、之言,之为言。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一般是用音义相通词语来训释,被释词与用来解释的词在声音上一样或相近,在意义上相通,即所谓“声训〞。

2、之犹言。

“之犹言〞也声训术语,作用与“之言〞“之为言〞同。

(三)注音术语

1、读为,读曰。

这两个术语是注明音读的,一般是用本字来注明假借字。

2、读假设,读如。

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注音的,但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

18、十三经注疏包含哪些汉人的注?

哪些唐宋人的疏?

汉、唐时“十三经〞的说法还未成型,至宋列《孟子》于经部方有“十三经〞之名目。

南宋时有了经文注疏的合刊本,目前通行的本子是阮元重刻的《十三经注疏》。

《周易正义》:

〔〕王弼、〔晋〕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

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玄笺,〔唐〕孔颖达正义。

《周礼注疏》,〔汉〕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

〔汉〕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

〔汉〕玄注,〔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

〔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

〔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

〔晋〕宁集解,〔唐〕士勋疏。

《论语注疏》:

〔〕何晏等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注疏》: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

〔汉〕岐注,旧题〔宋〕奭疏。

四、标出下面律诗的平仄,并指出拗救。

〔加“-〞者为入声字〕

送友人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自〞为拗字,“班〞为救字〕

渡送别白

渡远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故〞为拗字,“乡〞为救字〕

孤桐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陵霄不屈几,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此诗无拗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在〞为拗字,“歧〞为救字〕

赋得古草原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