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粉画技法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59270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粉画技法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水粉画技法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水粉画技法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水粉画技法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水粉画技法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水粉画技法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水粉画技法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水粉画技法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水粉画技法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水粉画技法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水粉画技法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水粉画技法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水粉画技法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水粉画技法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水粉画技法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水粉画技法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水粉画技法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粉画技法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水粉画技法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粉画技法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粉画技法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由此可见,物体本身并不具有色彩,而是光投射到物体后,通过吸收和反射才产生色彩的。

3.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

  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产生的色相是不同的。

白色光是有色光的混合,色光混合得愈多,愈显得明亮,也愈近于白光。

光谱上的红和蓝绿、紫和黄绿、蓝和黄等对比色光混合,都合成一种色光的色相。

而颜料的对比色混合则成为灰黑色。

颜料混合多,纯度越差,色相倾向越灰黑。

在绘画调色中,如果能掌握色混合的规律,准确调配出各种不同纯度的色相,是掌握色彩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功。

4.原色、间色与复色

  原色:

根据太阳光谱绘成的颜料色环,其中红、黄、蓝称为三原色。

原色是指这一颜料中的色彩,已不能再进行分解。

也可以说,红、黄、蓝这三个基本色,不可能用其他颜色调配出来。

三原色是色彩中最纯正、鲜明、强烈的基本色,但三原色可以调配出其他各种色相的色彩。

  间色:

由两个原色相混合的色彩称为间色,即红调黄得橙、黄调青得绿、红调青得紫。

由此,可产生红、橙、黄、绿、青、紫六色色环。

如将六种色与相邻色相再调合,就可以再得六个间色,即红橙、黄橙、黄绿、青绿、青紫、红紫。

这样可绘制成12色色环(彩图6)。

彩图6

  复色:

如果将两个间色(橙与绿或绿与紫,紫与橙相混合)或一个原色和相对应的间色(如红与绿、黄与紫、青与橙)混合都可得复色。

由此可见,复色包含了三原色的成分,成为色纯度较低的含灰色彩。

5.补色

  在色环中,一个原色与相对应的间色(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互称为补色。

补色对比,是最强烈鲜明的对比。

在对色彩观察与感受中,补色对比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颜色都有其相应的补色。

如一座白色房屋,夕阳光线投射在受光面,白墙呈明亮的红橙色。

未受夕阳光辉照射的背光面的白墙,与受光面的色彩联系起来观察时,必会产生与红橙色的补色因素——青绿色,但这红橙与青绿补色的色彩明度、纯度,都不会是色环中所显示的色相,而是根据具体环境中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的。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写生一个红色背景中穿灰色衣服的人像,在观察色彩关系时,人像的肤色与红色背景在对比中,必产生偏绿的补色成分,灰色的衣服也同样会显示出灰中带绿的色调。

实际上这是生理视觉形成的错觉,这错觉主要显示出色彩对比中的补色关系。

由此可见,同一物体在不同的环境色彩对比下,所显示出来的色彩并不会是相同的。

在观察和表现绘画色彩时,利用这种视觉中产生的补色关系,去加强色彩对比和增强美感,是很普遍使用的有效方法。

6.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条件色

  光源,即发光体,是物体颜色的来源。

发光体与产生色彩现象的关系十分密切。

太阳是主要的发光体,阳光是具有各种波长的光,可称为标准光。

所有物体,在阳光的投射下,反映出来的色彩比较全面而纯正,即色彩概念上的固有色。

日光灯的光,是偏蓝青色的冷调光,红固有色的物体在日光灯光下,色彩是不鲜明的。

普通家用电灯的光是偏黄的,投射在物体上,会罩上一层暖色调。

其他如磷光偏绿。

各色霓虹灯光,只有单一的某种波长的光,基本上不能显示出物体在正常阳光下的色彩因素。

同一物体在红霓虹灯光下,就只能呈现红色,在绿霓虹灯光下,就只呈现绿色。

  光源色,可以或多或少地改变物体的固有色,它对谐调色彩关系和形成色彩调子,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色彩训练中,能认识并表现出光源色的色彩特点,也是色彩学习的要求之一。

  环境色,是指某个物体在不同环境里,其固有色会受环境色彩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即环境的色彩反射到物体上,及物体色彩与环境色彩对比中,产生的色彩变化。

因此,一个色彩单纯的物体,在具有条件的环境里,可以使单纯的物体,产生复杂的色彩变化,这变化的色彩称为环境色。

一般绘画色彩,都着重研究环境色的色彩规律与色彩效果;

装饰绘画,则是研究固有色的色彩规律的。

  综上所述可知,人们生活环境和大自然的色彩现象,是由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所综合而成的。

由于日光在晴、阴、雨、雪不同的气候和早、中、晚不同时间的情况下,光源色也会产生变化。

另外,光的强弱,光的投射角度和物体质地的不同等等条件的差别,物体的色彩也会产生复杂变化,这产生变化的色彩也称“条件色”。

绘画写生中的色彩观察,是直接依据条件的变化规律来表现色彩的。

7.色调

  色调即色彩的调子,也就是色彩在绘画总体组合中的一种色彩倾向性。

色调是一种独特的色彩美感形式。

它对于表现绘画主题思想、情调意境,具有无法替代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形成色调的自然因素有地理环境、气候、季节、时间和光线等,这些因素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色调变化。

不同的地理环境如西北黄土高原,具有苍茫、粗犷、纯朴的色调特征;

江南的青山绿水、苍翠的林木、桑田、民居的片片白墙,形成了秀丽、雅致的色调特点;

东北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壮阔、深沉,又别有一番色彩情调。

色彩总是与地理环境紧密联系而显出魅力的。

季节的变迁,如春的嫩绿、夏的浓荫、秋的金黄、冬的灰褐,显示出各个季节冷暖色调特征。

气候的变化如晴天阳光灿烂的暖色调,阴天沉暗的冷灰色调,雨天朦胧迷茫的蓝灰色调,雪天素雅肃穆的银白色调(彩图7、8、9是同一写生环境,在晴、雨、阴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产生的不同色调)。

另外,不同的光线(如日光、月光、灯光),不同时间(如早晨、中午、傍晚)的景色,都会有色调的变化。

以上所举例子,说明某一色调的形成,实际上是综合了多种因素的结果。

要认清这复杂的色调现象,全在于画家对色彩的观察力与感受力。

彩图7 吴德隆

彩图8 吴德隆

彩图9 吴德隆

  色调的类别很多,从色相分:

有红色调、黄色调、绿色调、紫色调等;

从色彩明度分,可以有明色调、暗色调、中间色调;

从色彩的冷暖分有暖色调、冷色调、中性色调;

从色彩的纯度分,可以有鲜艳的强色调和含灰的弱色调等。

以上各种色调又有温和的和对比强烈的区分。

绘画中艺术形态的色调是自然形态的色彩调子经过画家的感受,根据表现绘画主题的需要提炼、加工而成的,它比自然形态的色调更集中、更强烈,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美感。

  必须说明,从绘画的实践与发展中,可以发现不是所有的绘画,都具有色调这一概念的。

凡是色彩并不作为重要艺术表现手段的绘画,是不太讲究色调的,例如相对西方的油画而言,在东方的某些传统绘画中可以得到说明。

因此,色调这一概念与理论基本上是属于西洋绘画范畴的。

二 色彩的要素

  每个色彩,都具有形成色彩个性特征的某些要素。

如何巧妙地在调色板上调配出丰富复杂的色彩,达到色彩表现的预期效果,这需要画家对色彩的各种要素有所了解和研究。

  色彩的要素,有色彩的本身所具有的和使用时所形成的两个方面。

大约可以归纳为三类:

  光感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任何一个未经调合的,或在调色板上经过混合调配的复色,都必具备这几个要素。

  形象要素——指色彩面积的大小和形状、在画面上的位置和色彩表面的肌理等。

这是画家在绘画创作中,根据表现主题的要求和形式美法则而创造的艺术形态因素。

  心理要素——色彩冷暖、进退、轻重、胀缩、厚薄、动静等。

这是色彩的个性,对人的心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感觉。

  现分别略述于下:

1.色相

  指色彩的相貌或色彩的名称。

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等,每个名称代表具体的色相。

在颜料中,每一类红色,如大红、深红、朱红、玫瑰红、土红、曙红、桔红等,是红色类不同的色相。

它们之间存在着色相近似与差别的关系。

颜料经过复杂调合后,产生非常丰富的含灰复色。

这些复色,比较难于全部定出它们确切的色相名称。

2.明度

  每个没有调配或经过调配的色彩,都具有自己的明暗程度,即色彩的明度。

色彩中,明度最强的是白色,最弱的是黑色。

黑白两色称绝色,又称无彩色。

任何颜色中如调入白色,必会提高混合色的明度,调入越多越明亮。

调入黑色则情况相反。

为提高或减弱某个色彩的明度,一般并不单纯使用白与黑两色;

而是根据色彩的纯度、冷暖等要求,用调入其他较明亮的色来提高明度,调入较暗的其他色来减弱明度。

举一简单的例子:

如红色,要转化为比红色深而偏紫含灰的色彩,就得调入蓝青一类比红色深的颜料,调入黑色虽然可以使色彩变暗,但并不能出现偏紫的色相,因为黑白色是无彩色。

3.纯度

  纯度是说明色质的名称,也称饱和度或彩度、鲜度。

色彩的纯度强弱,是指色相感觉明确或含糊、鲜艳或混浊的程度。

高纯度色相加白或黑,可以提高或减弱其明度,但都会降低它们的纯度。

如加人中性灰色,也会降低色相纯度。

在绘画中,大都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色相的颜料调合的复色。

根据色环的色彩排列,相邻色相混合,纯度基本不变(如红黄相混合所得的橙色)。

对比色相混合,最易降低纯度,以至成为灰暗色彩。

色彩的纯度变化,可以产生丰富的强弱不同的色相,而且使色彩产生韵味与美感。

4.冷暖

  冷暖即色性。

这是心理因素对色彩产生的感觉。

人们见到暖色(如红、橙、黄等)一类色彩,会联系到阳光、火光、鲜血等景物,产生热烈、欢乐、温暖、开朗、活跃、恐怖等感情反应。

见到冷色(如蓝、青等)一类颜色,会使人联想到海洋、月亮、冰雪、青山、绿水、蓝天等景物,产生宁静、清凉、深远,悲哀等感情反应。

在生活中,我国喜庆活动多用暖色调装饰,以显示热烈欢快的气氛。

酷夏避暑,冷饮场所中的环境多用冷色调装饰,使进入这环境的人们心理上产生凉爽的感觉。

冷暖是温度给人的感觉,怎么会与视觉领域的色彩感觉相联系?

其实,色彩通过人的视觉感官,进而产生心理反应,这种反应显示出色彩的感染力。

日本色彩学家大智浩,曾通过实验来证实这一色彩效应:

将两个车间的环境颜色,一个涂冷调的青灰色,另一个涂暖调的红橙色。

在客观上,两个场地的温度是相同的,但车间中的工人主观感受上的温度有很大差异。

在青灰色车间工作的人,在华氏59度时仍感到冷,但在红橙色车间工作的人,在华氏52度时还不感到冷。

由于车间环境色彩的差异,工人们感受的温度竟有7度之差,其原因是冷暖不同色调的色彩环境刺激人的感官,产生了降低血液循环或加快血液循环的生理现象。

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信号,红灯使人产生警觉,绿灯使人产生安全的心理,也说明不同色彩在人们心中具有不同反应。

卫生间热水龙头涂红色标记,冷水龙头涂蓝色标记,则直接引发人们对冷热的联想心理。

冷暖色特性在心理上的反映,还可以用如下一些概念来表示。

  冷色——阴影、透明、冷静、镇静、稀薄、流动、远、轻、湿、退、缩小……

  暖色——阳光、不透明、热烈、刺激、浓厚、固定、近、重、干、进、扩大……

  冷暖色彩在心理上产生的种种相对的反应,说明具有复杂的表现力,但这种表现力并不是孤立的、绝对的,是需要与绘画中的情节、形象等构图中的种种其他因素相联系、相结合而产生的。

5.面积、形状与位置

  当颜色进入画幅以后,色彩的面积大小、形状与位置,应是形成画面结构与表达主题思想和感情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对于画面的均衡稳定、对比谐调、色调位置交错,产生色彩呼应的节奏韵律感都起着重要作用。

在绘画中,对色彩的大小、形状、位置来表现三度空间,虽不像运用色彩平面构成的装饰绘画那样明显可辨,而以上原理是共同一致的。

6.肌理

  肌理是指客观物象的材料性质及其表层物质组合。

我们所见到的各种自然色彩,是从各种不同肌理的物象光辐射而来的。

由此,在感知色彩的同时,也就感觉到该物体材料的性质与表层特征。

  油画使用的厚色层笔触,水彩稀薄透出纸面纹理,水粉色层的匀润,色粉笔画表面的不平滑有颗粒感……这些不同的肌理,都是通过色彩感觉的差别而被视觉分辨出来的,色彩依附在肌理之中,没有肌理的色彩是不存在的。

  肌理对色彩的影响:

物体表层肌理不太光滑且较平润的,色彩就较稳定统一,固有色也明显。

如果肌理是表面粗糙不平有高低起伏,或表面非常光滑,反映出来的色彩富有变化,有闪动感。

同一颜色,涂在不同肌理表面,它们的色彩纯度与明度就会有区别。

如观察比较同一色彩的光滑的纸、布、呢绒、绸缎,由于肌理不同,给人的色彩感觉也不会相同。

纸和绸缎表面肌理光滑,受周围物体色彩的影响明显,色彩的明度、纯度及冷暖变化较大。

因为绸缎有闪光感。

表面比较粗糙的呢绒,固有色明显,色彩统一单纯,明度比布要暗。

  现代绘画与装饰,十分重视肌理与色彩的综合艺术效果。

肌理的艺术手段与审美价值,是现代美术探讨与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三 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对比与调和也称变化与统一,这是绘画中获得美的色彩效果的一条重要原则。

如果画面色彩对比杂乱,失去调和统一的关系,在视觉上会产生失去稳定的不安定感,使人烦躁不悦;

相反,缺乏对比因素的调和,也会使人觉得单调乏味,不能发挥色彩的感染力。

对比与调和,是色彩运用中非常普遍而重要的原则。

要掌握对比与调和的色彩规律,首先应了解对比与调和的概念和含义、对比或调和的表现方式和规律。

1.对比

  对比意味着色彩的差别,差别越大,对比越强,相反就越弱。

所以在色彩关系上,有强对比与弱对比的区分。

如红与绿、蓝与橙、黄与紫三组补色,是最强的对比色。

在他们之中,逐步调入等量的白色,那就会在提高它们明度的同时,减弱其纯度,成为带粉的红绿、黄紫、橙蓝,形成弱对比。

如加入等量的黑色,也就会减弱其明度和纯度,形成弱对比。

在对比中,减弱一个色的纯度或明度,使它失去原来色相的个性,两色对比程度会减弱,以至趋于调和状态。

色彩的对比因素,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

  色相对比——从色环中的各色之间,可以有相邻色、类似色、中差色、对比色、互补色等多种关系。

在色环中180。

角的两个色为互补色,是对比最强的色彩(色环中大于120。

角的两色都属对比色)。

色环中成90。

角的两色为中差色对比(如红与黄、红与蓝、橙与黄绿等)。

色彩中还有类似色(如深红、大红、玫瑰红等)和相邻色(如红与红橙、红与红紫、黄与黄绿等)。

它们包含的类似色素占优势,色相、色性、明度十分近似,对比因素不明显,有微弱的区别,属调和的色彩关系。

如相邻色的两色之间类同的色素逐渐减少,就会形成强弱不同的对比(如红与黄绿、红与青、黄与绿等)。

类似色对比要比相邻色强些,它们在色环中约在600角左右。

颜料中的红色类、黄色类、蓝青色类称同类色。

  色彩对比的强弱程度与对比的性质,可以改变单调平淡的色彩效果。

互补色对比,色彩效果鲜明、强烈,在视觉上的知觉度也最强,具有吸引力(彩图10)。

我国的民间年画、建筑彩画,都采用这类对比方法取得醒目、强烈的装饰艺术效果。

在19世纪后期印象主义画家中,塞尚的画常用蓝绿与红赭色形成对比,与跃动的笔触相配合形成画面的旋律感,表达了他的激情。

高更的鲜明辉煌的感人色彩,是由高纯度的红、橙黄与蓝绿等对比色关系而获得的,加上粗犷的笔法和线的运用,使作品具有东方风味的装饰美特点。

20世纪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绘画,运用多组单纯的高纯度对比色交错、并列、对照、呼应、均衡等方法,结合奔放的笔触和线条,产生非常强烈的刺激性的艺术效果。

他们为竭力显示色彩的魅力和装饰性效果,摒弃了对于形体的三度空间表现,甚至提出色彩是绘画的基础的观点。

这在色彩画技巧与风格的发展中,开辟了以强对比色作为主要艺术语言,来显示其艺术个性与风格的新领域。

由此可见,每个画家对于所采用的色彩对比与谐调的不同手法,是表现其艺术个性的重要方面。

彩图10 花园中的女人(水粉复制)

埃米尔·

诺尔德

  明度对比——即色彩的深浅对比,色彩的深浅关系就是素描关系。

我们从颜料管中,挤出来的每一种颜色,都已具有自己的明度。

颜色与颜色之间有明度的差别,如从深到浅来排列,可以得到以下的循序:

黑、蓝、青紫、墨绿、黑棕、翠绿、深红、大红、赭、草绿、钴蓝、朱、桔黄、土黄、中黄、柠檬黄、白。

如果每个颜料调入黑或白,就会产生同一色性质的明度差别;

如调入比这一颜色深或浅的其他色,就会产生不同色个性的明度差别。

由此可见,色彩的明度对比,包含着相当丰富复杂的因素。

辨别单色明度和明度对比比较容易,如果要正确辨别包含色彩纯度、冷暖等因素的明度对比,则并不容易。

如看十字路口的红绿灯,红绿色相易辨,但红、绿的明度强弱就一时分辨不出来。

所以在色彩写生中,要正确及时地掌握不同个性的色彩明度推移、连接与对比关系,是需要经过训练的。

根据色彩的明度变化,可以形成各种等级,大致可分成高明度色,中明度色和低明度色三类。

在绘画中,不同等级的明度,可以产生不同类别的色调,即亮调,暗调、中间调。

色调效果受明度对比因素影响。

为取得画面的均衡,就不能将明度强的弱的色彩集中到画面的某一边或一部位,需要经过色调的交替,使画面通过对照、呼应的方法达到均衡、统一的效果(图2)。

这幅《和平,为了母亲和儿童们》是黑白版画,画面的黑白对比十分单纯,画的中心是一大块黑的暗色调,用点线刻画出母亲与孩子躺卧着的优美安详的体态。

这黑色块中白色明亮的点和线,与黑色块周围的亮调子起色调交替作用,产生呼应的效果;

亮调子中黑色点线,与中心的大块黑色,也同样具有色调交替的作用和效果,这使一圈白色不致感觉孤立与主体失去联系。

画幅最外边的黑色粗边线,是色调交替、呼应取得均衡的又一反复,使整个画面的色调对比产生节奏和韵律感。

明度对比与感情表达,也有直接的关系。

如高明度与低明度色形成的强对比,具有振奋感,富有生气。

明度对比弱,没有强烈反差,色调之间有融和感,可反映安定平静、优雅的情调。

如色调对比模糊不清、朦胧含蓄,会产生玄妙和神秘感等等。

即使在素描作品中,不同的明暗对比,也同样能产生各种不同的感情效果。

图2 和平,为了母亲和儿童们

[苏]哥·

萨哈罗夫作

  纯度对比——色彩的效果,是从相互对比中显示出来的。

纯度对比,是指色彩的鲜明与混浊的对比。

运用不鲜明的低纯度色彩来作衬托色,鲜明色就会显得更加强烈夺目。

如果将纯度相同,色面积也差不多的红绿两对比色并列在一起,不但不能加强其色彩效果,反而会互相减弱。

如将绿色调入灰色来减弱纯度,红色才会在灰绿的衬托对比中更加鲜明。

我们在雨天街头观察行人使用的五颜六色的雨披和雨伞,那鲜艳纯净的色彩异常醒目、美丽,其原因就是受周围环境沉暗的冷灰色调对比衬托的缘故。

高纯度的色彩,有向前突出的视觉特性,低纯度的色彩则相反。

相同的颜色,在不同的空间距离中,可以产生纯度的差异与对比。

如观察处在近、中、远不同距离的三面红旗,近处的红旗是鲜明的;

中景位置的红旗与近景中的红旗相比,则呈含灰的紫色;

远景中的红旗,在相比之下,纯度更差,呈灰色。

这是色彩因空间关系的变化,反映出色彩纯度变化而产生空间距离感。

一个画面中,以纯度的弱对比为主的色调是幽雅的,所表达的感情效果基本上是宁静的;

相反,纯度的强对比,则具有振奋、活跃的感情效果。

  冷暖对比——色彩的冷暖感,是来自人的生理和心理感受的生活经历。

由此,色彩要素中的冷暖对比,特别能发挥色彩的感染力。

色彩冷暖倾向是相对的,要在两个色彩相对比的情况下显示出来。

在色彩写生过程中,认识色彩冷暖对比变化,主要是依靠互相比较的方法。

晴天观察天色,如是紫灰色调子,一般地面或远山的天色,会显得暖一些,上边的天色会倾向于冷,有微弱的冷暖区别;

一个物体受阳光直射,受光面偏暖,背光面偏冷,受光部强光部分又偏冷,背光面受蓝天光线反射的部分,显得更冷,而背光受地面阳光反射部分,却罩上一层暖调色。

从色光的自然规律理解,可以通过观察,认识到色彩冷暖对比的规律,这在色彩学习中十分重要;

如果不能认识并表现出这种冷暖色彩的对比关系,画面色彩就可能趋于单调。

  冷暖对比,可以有各种形式。

如用暖调的背景环境,衬托冷调的主体物;

或以冷调的背景环境,衬托暖调的主体物;

或以冷暖色调的交替,使画面色彩起伏具有节奏感。

  面积对比——色彩的面积、形状、位置,在色彩要素一节中已提到过。

这是美术设计中的构成或绘画中布局结构相关联的因素之一。

所谓色彩的面积,在设计或装饰绘画中,一般

比较明确,因为大多是采用色相单纯的平面色块,结合色块的形状,通过安排上的穿插,形成强弱、起伏的节奏效果。

在写实的绘画中,基本上不会存在单纯的平面色块,在一块色面积中,一定同时具有许多色彩变化,可是仍然具有色彩面积、形状、位置等对比的形式因素。

色面积的大小与形成色调有关。

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是通过对比来获得色彩效果的。

考虑色块形状是指外形的美,同时也包含着线与形的对比关系,一个方形与圆形对比有不协调的因素,这与曲直线条给人的感觉并不相同。

譬如,风景画中的一片天色,一座建筑物,一片田野,一棵树,都具有它的色面积、形状和位置。

“万绿丛中一点红”,不但具有色相的补色对比,也有色面积的强对比效果。

“丛与点”是形状和面积的对比。

如在画幅中,处理“一点红”的位置,当然应在视觉的中心位置。

  以上所谈及的各种色彩要素的对比,都是在服务构图的形式法则中,发挥其效果的。

在构图一章中,还要谈及有关这方面的问题。

2.调和

  色彩调和,就是色彩性质的近似,是指有差别的、对比的、以至不协调的色彩关系,经过调配整理、组合、安排,使画面中产生整体的和谐、稳定和统一。

获得调和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减弱色彩诸要素的对比强度,使色彩关系趋向近似,而产生调和效果。

  对比与调和,是互为依存的、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都是获得色彩美感和表达主题思想与感情的重要手段。

在一个画面中,根据表现主题的不同要求,色调可以以对比因素为主,也可以以调和因素为主。

在感情上的反映,一般积极的、愉快的、刺激的、振奋的、活泼的、辉煌的、丰富的等等情调,是以对比为主的色调来表现的。

舒畅、静寂、含蓄、柔美、朴素、软弱、幽雅、沉默等情调,宜用调和为主的色调来表现。

  同种色调和,是指任何一个基本色,逐渐调入白色或黑色,可以产生单纯的明度变化的系列色相。

这趋向明亮或深暗的不同层次的颜色,可称为同种色或同次色,有极度调和的性质。

如果一组对比色,双方同时混入白色或黑色,纯度都会降低,色相个性会削弱,加强了调和感。

  相邻色、类似色的调和,是在色彩中包含的类同色占优势,色相、纯度、明度等色彩因素十分近似,对比特征不明显,属于调和的色彩关系。

如相邻色红与红橙、红与红紫、黄与黄绿;

类似色如深红、大红、玫瑰红、朱红等。

类似色的色对比稍强于相邻色。

  无论什么颜色,与非彩色的黑、白、灰配置在一起时,都可以产生调和效果。

  对比两色中,如混入同一复色,即含灰的色彩,那么对比各色就会向混入的复色靠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