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资格笔试基础知识考点解析 10伤寒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9357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资格笔试基础知识考点解析 10伤寒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资格笔试基础知识考点解析 10伤寒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资格笔试基础知识考点解析 10伤寒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资格笔试基础知识考点解析 10伤寒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资格笔试基础知识考点解析 10伤寒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资格笔试基础知识考点解析 10伤寒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资格笔试基础知识考点解析 10伤寒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资格笔试基础知识考点解析 10伤寒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资格笔试基础知识考点解析 10伤寒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资格笔试基础知识考点解析 10伤寒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资格笔试基础知识考点解析 10伤寒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资格笔试基础知识考点解析 10伤寒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资格笔试基础知识考点解析 10伤寒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资格笔试基础知识考点解析 10伤寒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资格笔试基础知识考点解析 10伤寒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资格笔试基础知识考点解析 10伤寒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资格笔试基础知识考点解析 10伤寒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资格笔试基础知识考点解析 10伤寒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资格笔试基础知识考点解析 10伤寒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资格笔试基础知识考点解析 10伤寒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资格笔试基础知识考点解析 10伤寒论.docx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资格笔试基础知识考点解析 10伤寒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资格笔试基础知识考点解析 10伤寒论.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资格笔试基础知识考点解析 10伤寒论.docx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资格笔试基础知识考点解析10伤寒论

伤寒论

  一、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桂枝汤证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

  【释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

“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浮缓,又言病机营卫不调,即卫阳浮盛、营阴失守。

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营卫之气受邪,卫气奋起抗邪,趋向于外,与邪相争则见发热、脉浮,故曰“阳浮者热自发”;卫气受邪,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漏于外,则见汗出,故曰“阴弱者,汗自出”;卫气为风寒所袭,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肌疏,故见恶风恶寒。

  太阳中风为表证,其热不似阳明里热发自于内,其热势不高,故曰“翕翕发热”。

太阳中风证表气不和,每每影响里气,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见鼻鸣;胃气上逆,可见干呕等。

  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疏风散寒。

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二者等量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调和营卫。

因脾胃为营卫生化之本,故又用生姜、大枣益脾和胃。

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

  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以和营。

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

炙甘草补中气且调和诸药,与桂枝、生姜等辛味相合,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阳之力;与芍药等酸味相配,酸甘化阴,能增强益阴之功。

  

  二、伤寒表实证

  1.麻黄汤证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

  【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表闭阳郁,不得宣泄,故发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失其温煦之职,故恶风。

寒为阴邪,寒性收引,营阴闭郁故无汗。

头项腰脊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邪侵袭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畅,故见头痛,腰痛,身疼,骨节疼痛。

肺主气,外合皮毛,毛窍闭塞,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气喘。

由于其喘与毛窍闭塞相关,故言“无汗而喘”。

  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

方中麻黄为主药,微苦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辛甘温,解肌祛风,助麻黄发汗。

杏仁宣肺降气,助麻黄平喘。

炙甘草甘微温,一者调和诸药,二者可缓麻桂之性,防过汗伤正。

全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

  (注:

对于伤寒论的方解与方剂学重复的部分,大家只需要了解即可,本课件今后不再重复。

  2.大青龙汤证

  【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8)

  【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兼里热证的证治及大青龙汤的禁忌。

“太阳中风”是病因概念,系指风寒之邪伤人肌表,非太阳中风证。

发热恶寒,身痛,脉浮紧是典型的伤寒表实证,应予麻黄汤治疗。

然“烦躁”一症又与麻黄汤证有别。

从“不汗出而烦躁”分析,“不汗出”,既为症状,又成为“烦躁”之因。

由于寒邪闭表,阳郁不得宣泄,郁而生热,热邪上扰故“烦躁”。

  大青龙汤证为表寒里热,表里俱实之证,大青龙汤为发汗峻剂。

若表里倶虚者,不得与之。

原文言“脉微弱”示其里虚,“汗出恶风者”又为表虚,表里俱虚,则为大青龙汤之禁例。

若误服,则亡阳损阴,产生“厥逆,筋惕肉瞤”之变证。

大青龙汤证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内有郁热所致,证属表寒里热,表里俱实,故宜表里两解,重在解表,兼以清热。

  3.小青龙汤证

  【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欬,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

  【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兼水饮的证治。

“伤寒表不解”,除条中所载发热外,应见恶寒、无汗、脉浮紧等;“心下有水气”,是水饮停蓄于心下胃脘部。

此处内近肺胃,水饮扰胃,胃气上逆则呕;水寒射肺,肺气失宣则咳。

自“或渴”以下,皆为或然症。

由于水饮之邪变动不居,可随三焦气机升降出入,或壅于上,或积于中,或滞于下,故其症状也多有变化。

  水停为患,一般不渴,但饮停不化,津液不滋,也可口渴,但多渴喜热饮,或饮量不多;水走肠间,清浊不分则下利;水寒滞气,气机不利,故小便不利,甚则少腹胀满;水寒射肺,肺气上逆则喘。

诸或然症,并非必然出现,但病机关键为水饮内停。

本证为外有表寒,内有水饮。

故以小青龙汤发汗蠲饮,表里同治。

  

  二、太阳病变证

  一、太阳蓄水证

  五苓散证

  【原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4)

  74条论蓄水重证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太阳表证虽然经过六七日,然表证不解而又见烦热和渴欲饮水,是外有表邪,内有蓄水之证,故云“有表里证”。

“水入则吐”为水蓄下焦,下窍不利,水邪上逆,遂使胃气亦随之上逆所致,仲景名为“水逆”。

太阳蓄水证是因太阳表邪不解,随经入腑,致使水蓄膀胱,气化不利,证属表里同病,而以里之膀胱气化不利为主要病机。

治宜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方用五苓散。

  

  二、太阳蓄血证

  桃核承气汤证

  【原文】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06)

  【释义】本条论太阳蓄血证热重瘀轻的证治。

太阳病发热、恶寒、头痛等表证没有解除。

邪气已经化热入里,与血结于下焦膀胱。

血热结于下焦,气血凝滞,故见少腹疼痛、胀满、拘急不舒;热在血分,瘀热上扰心神,故见躁动如狂。

如果血热初结,病证尚浅,或可有瘀血自下,邪热随血而去,病证自愈的机转。

  

  三、热证

  1.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原文】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原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4)

  【释义】本条论里热夹表下利的证治。

太阳病,桂枝证,当用汗解,若用攻下,是属误治。

“利遂不止”,乃误下后损伤胃肠,邪气内陷所致。

“脉促”,即脉数而急促,反映人体阳气盛,有抗邪达表之势,表邪未能全部内陷,故曰“表未解”。

既有表邪未解,又有里热下利,故可称之为里热夹表邪的下利,即“协热下利”。

肠热上攻,表热内迫,肺气不利,故喘;里热迫津外泄,故汗出。

  下利既然是由热邪下迫所致,则具备大便臭秽、肛门灼热、小便短黄等热证特征。

治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四、脾虚证

  小建中汤证

  【原文】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02)

  经典例题

  原文“伤寒二三日,( ),小建中汤主之”

  A.心下痛者 

  B.心中悸而烦者

  C.心下悸者 

  D.心下逆满者

  E.腹中急痛者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条论述了伤寒里虚,心中悸而烦的证治。

伤寒二三日,尚为新病,当见发热恶寒无汗等症,未经误治即见心悸而烦,说明其人里气先虚,心脾不足、气血双亏,复被邪扰。

里虚邪扰,气血不足,心无所主则悸,邪扰神志不宁则烦。

治此证者不可攻邪,但建中补虚,益气血生化之源,正气充盛,则邪气自退,烦悸自止。

故治宜小建中汤建中补虚,调补气血,安内攘外。

  

  五、阴阳两虚证

  炙甘草汤证

  【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77)

  【释义】本条论述了心阴阳两虚的证治。

本条冠以“伤寒”,当知本病成因为外感病,若病在太阳,当见发热恶寒、脉浮等表证。

今不见发热恶寒,脉不浮而结代,并见心动悸,说明病始为太阳而渐内累于心,今外邪已罢,仅存里虚之证。

心主血脉,赖阳气以温煦、阴血以滋养,心阴阳气血不足,则心失所养,故见心动悸;心阳虚鼓动无力,心阴虚脉道不充,心之阴阳俱不足故脉结代。

治宜炙甘草汤补阴阳,调气血以复脉。

  

  六、热实结胸证

  小陷胸汤证

  【原文】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38)

  【释义】本条论小结胸病的证治。

本病多为伤寒表邪入里,或表证误下,邪热内陷与痰相结而成。

小结胸病变范围比较局限,正在心下,提示痞硬胀满仅在心下胃脘部。

按之则痛,不按不痛,临证虽也有不按也痛者,但疼痛程度较轻,绝不会出现石硬拒按,手不可近的状况,说明邪热较轻,结聚不深。

  脉浮主热,也示病位较浅;脉滑主痰,也主热。

脉浮滑既是小结胸病的主脉,也提示了小结胸病的主要病机是痰热相结。

由于痰热互结于心下,本证临床除正在心下,按之则痛的证候特征外,还可伴有胸膈满闷,咳吐黄痰,恶心呕吐等痰热在上气逆不降的症状,治疗宜清热涤痰开结。

方用小陷胸汤。

  

  七、痞证

  1.半夏泻心汤证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

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

(149)

  【释义】症见“呕而发热者”,说明邪传少阳。

少阳属胆与三焦,凡阳经为病,必见发热。

邪在胆,逆在胃,胃气上逆则作呕,故发热而呕是少阳主症,即“柴胡汤证具”。

病在少阳,治宜和解,而医误行泻下,从而发生以下三种转归:

  ①柴胡证仍在,说明其人正气较盛,未因误下而引邪内陷形成坏病,故曰“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可复与柴胡汤。

但误下毕竟正气受挫,服柴胡汤后,正气得药力之助而奋起抗邪,可出现“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的战汗。

  ②变为大陷胸汤证,若其人素有水饮内停,少阳病误下后,邪热内陷,与水饮结于胸膈,则成心下满而硬痛的结胸证,当以大陷胸汤泄热逐水破结

  ③成为半夏泻心汤证,若其人内无痰水实邪,误下后损伤脾胃之气,少阳邪热乘机内陷,致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形成心下痞,满而不痛的痞证。

此之痞满在于心下,不在胸胁,是中焦气机痞塞,非为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不解,故不能再用柴胡汤,可用半夏泻心汤和中降逆消痞。

“但满而不痛”,是痞证的辨证眼目。

  2.旋覆代赭汤证

  【原文】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161)

  【释义】本条论述肝气犯胃,胃虚痰阻证的证治。

伤寒发汗,乃正治之法,或吐或下,则为误治。

所谓解后,是指表邪已解,但脾胃气伤,脾胃运化腐熟功能失常,痰饮内生,阻于心下,胃气不和,气机痞塞,故心下痞硬。

胃气已虚,兼之土虚木乘,肝胃气逆,则噫气不除。

治宜旋覆代赭汤和胃化痰、镇肝降逆。

  经典例题

  功用为通阳化气,利水解表的方剂是

  A.小青龙汤

  B.五苓散

  C.大青龙汤

  D.小建中汤

  E.猪苓汤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功用为通阳化气,利水解表的方剂是五苓散。

  小建中汤证心悸而烦的病因为

  A.里气亏虚

  B.气血双亏

  C.心脾不足

  D.里虚邪扰

  E.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伤寒二三日,尚为新病,当见发热恶寒无汗等症,未经误治即见心悸而烦,说明其人里气先虚,心脾不足、气血双亏,复被邪扰。

里虚邪扰,气血不足,心无所主则悸,邪扰神志不宁则烦。

治此证者不可攻邪,但建中补虚,益气血生化之源,正气充盛,则邪气自退,烦悸自止。

故治宜小建中汤建中补虚,调补气血,安内攘外。

  治疗“协热下利”的方剂是

  A.大承气汤

  B.大黄牡丹汤

  C.小建中汤

  D.小承气汤

  E.葛根黄芩黄连汤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治疗“协热下利”的方剂是葛根黄芩黄连汤。

  患者太阳病发汗后,表现为脉浮,微热,口渴多饮,小便不利,宜选用的方剂是

  A.麻杏甘石汤

  B.桂枝汤

  C.五苓散

  D.葛根黄芩黄连汤

  E.小建中汤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发热恶风,头身疼痛,无汗而喘,宜选用的方剂是

  A.小青龙汤

  B.大青龙汤

  C.麻黄汤

  D.麻杏甘石汤

  E.桂枝加葛根汤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发热恶风,头身疼痛,无汗而喘,宜选用的方剂是麻黄汤。

  太阳中风表虚证治中,治疗“阳浮而阴弱”的主要药物是

  A.生姜、大枣

  B.桂枝、生姜

  C.桂枝、芍药

  D.芍药、大枣

  E.芍药、甘草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太阳中风表虚证治中,治疗“阳浮而阴弱”的主要药物是桂枝、芍药。

  太阳中风表虚证,其发热的特点是

  A.潮热

  B.翕翕发热

  C.燥热

  D.身大热

  E.蒸蒸发热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太阳中风表虚证,其发热的特点是翕翕发热。

  A.小柴胡汤

  B.小陷胸汤

  C.大陷胸汤

  D.半夏泻心汤

  E.旋覆代赭汤

  伤寒误泻下,出现心下满而硬痛者,治宜选用的方剂是

  伤寒误泻下,症见但满而不痛者,治宜选用的方剂是

  

『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

  1.伤寒误泻下,出现心下满而鞕痛者,治宜选用的方剂是大陷胸汤。

  2.伤寒误泻下,症见但满而不痛者,治宜选用的方剂是半夏泻心汤。

阳明病辨证论治

  

  一、阳明病本证

  一、阳明病热证

  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0)

  二、阳明病实证

  1.调胃承气汤证

  【原文】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07)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8)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49)

  【释义】此三条论述阳明燥热证的证治。

太阳病或汗或吐后,邪气传入阳明化热成燥;或阳明经表受邪,邪气循经入里化热成燥而形成本证。

因阳明燥热上扰心神,故心烦;里热炽盛,故蒸蒸发热;燥实内结,腑气不通,故腹胀满。

综合以上三条,调胃承气汤证当见心烦、蒸蒸发热、腹胀满,其病机当是邪热与阳明糟粕初结,里热炽盛为主、腑气不畅为辅。

治以调胃承气汤泄热和胃,润燥软坚。

  2.小承气汤证

  【原文】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3)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214上)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250)

  【释义】此三条论阳明燥结证的证治。

太阳病汗、吐、下后,津液受伤,邪气入里,从阳明燥化;或是阳明病,其人多汗,伤津化燥成实而形成本证。

多汗是里热迫津外泄的表现。

汗出太多,津液耗伤,邪气化燥成实,燥实结滞,故大便结硬。

心烦、谵语为阳明燥热秽浊之气循经上扰心神所致。

阳明燥热逼迫津液偏渗,从小便数多一症,可知津液不能还入胃肠,大便必然硬结。

  阳明之气旺于日晡所,当阳明燥热内盛时,每于日晡前后正邪斗争激烈,而见发潮热。

以上诸证颇类似大承气汤证,但因其脉滑而疾而不是脉沉实,犹恐燥实敛结程度尚浅,故不敢冒然投用大承气汤,而试投小承气汤治之。

由于证为里热燥结,气滞胃肠所致,证属里热腑实证,故治宜通便导滞,行气除满。

  3.大承气汤证

  【原文】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38)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39)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

宜大承气下之。

(215)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

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241)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42)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

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12)

  二、阳明病变证

  湿热发黄证

  茵陈蒿汤证

  【原文】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36)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60)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199)

  【释义】236条所言阳明病发热汗出,是邪热得以向外发散,湿不得与热邪相结,故不能发黄。

若发热仅伴有头汗出,颈以下无汗,说明热不能随汗而畅泄;又见小便不利,说明湿不得下行,湿热二邪相合于内,熏蒸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故见发黄,其黄色鲜明如橘子色。

  湿热交阻,气化不利,津液不布,更因热伤津液,故见渴引水浆。

湿热蕴结中焦,气机阻滞,可见腹满,湿热邪气上扰心神,故心中懊憹,本证病机为湿热蕴结,并兼有腑气壅滞,故治用茵陈蒿汤,清利湿热,通腑退黄。

  经典例题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治宜选用

  A.防己黄芪汤

  B.八正散

  C.五苓散

  D.茵陈蒿汤

  E.猪苓汤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茵陈蒿汤证

  【原文】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36)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60)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患者潮热,谵语,腹胀满而痛,数日不大便,不欲食,苔黄燥,脉沉迟有力,宜用的方药是

  A.抵挡汤

  B.小承气汤

  C.大承气汤

  D.麻子仁丸

  E.调胃承气汤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

宜大承气下之。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宜用

  A.调胃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小承气汤

  D.白虎汤

  E.麻子仁丸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患者发热恶寒,头身疼痛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宜选用的方剂是

  A.小承气汤

  B.调胃承气汤

  C.白虎汤

  D.桂枝汤

  E.小建中汤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A.邪热内陷,痰热互结证

  B.肝气犯胃,胃虚痰阻证

  C.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

  D.寒热错杂,中焦气机痞塞证

  E.里热炽盛,阳明燥热证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0)

  A.小承气汤

  B.调胃承气汤

  C.大承气汤

  D.桂枝汤

  E.小建中汤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宜用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宜用

  

『正确答案』A、C

『答案解析』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大承气汤主之。

  A.脉沉数

  B.脉沉缓

  C.脉滑而疾

  D.脉滑而数

  E.脉沉实

  大承气汤证的脉象特点是

  小承气汤证的脉象特点是

  

『正确答案』E、C

『答案解析』大承气汤证的脉象特点是脉沉实;小承气汤证的脉象特点是脉滑而疾。

  

少阳病辨证论治

  

  一、少阳病本证

  少阳病本证

  小柴胡汤证

  【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

  二、少阳病兼变证

  一、少阳病兼变证

  大柴胡汤证

  【原文】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3)

  【释义】论述少阳病兼阳明里实的证治。

太阳表证已罢,邪已传入少阳,谓之“过经”。

病入少阳,当以和解为主,汗、吐、下之法均属禁忌。

今反二三下之,是为误治,误治可能产生变证。

但从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表明邪气并未因下而内陷,邪仍在少阳,故先与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

服小柴胡汤后,如枢机运转,病即可愈。

  但服后病未好转,而反加重,由喜呕变为“呕不止”,此乃邪热不解,内并阳明,热壅于胃,胃气上逆所致;由胸胁苦满变为“心下急”,是邪入阳明,胃热结聚,气机阻滞所致;由心烦而变为“郁郁微烦”,是气机郁遏,里热渐甚。

从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说明邪由少阳误治,化燥成实,兼入阳明。

少阳证不解,则不可下,而阳明里实,又不得不下,遂用大柴胡汤和解与通下并行,双解少阳、阳明之邪。

  本方为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合方加减而成。

方中柴胡、黄芩疏利少阳,清泄郁热;芍药缓急止痛;半夏、生姜降逆止呕;枳实、大黄利气消痞,通下热结;大枣和中。

诸药配合,共奏和解少阳、通下里实之功,实为少阳、阳明双解之剂。

  经典例题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宜选用

  A.小柴胡汤

  B.调胃承气汤

  C.大承气汤

  D.大柴胡汤

  E.炙甘草汤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大柴胡汤证

  【原文】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下列各经病证中,可用大柴胡汤治疗的是

  A.少阳、太阳

  B.少阳、阳明

  C.少阳、太阴

  D.少阴、太阴

  E.阳明、少阴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大柴胡汤和解与通下并行,双解少阳、阳明之邪。

  太阳表证已罢,邪入少阳的表现不包括

  A.嘿嘿不欲饮食

  B.往来寒热

  C.心烦喜呕

  D.呕不止

  E.胸胁苦满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少阳病本证

  小柴胡汤证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