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9568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

《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

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

全章节教案

 

第4章《地貌》

4.1《常见地貌类型》优秀教案

4.2《地貌的观察》优秀教案

第四章问题研究:

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本章综合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本条“标准”的具体含义如下:

A.让学生通过野外考察、视频、图像等途径辨别地貌,并描述其特点;

B.让学生了解各类型地貌的分布;

C.让学生掌握野外观察地貌的基本方法。

课程标准中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本课标的重要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几种常见的地貌;二是掌握并描述其景观特征。

课标强调,地貌与“地形”概念基本通用,从成因入手划分不同的“地表形态”,如河流地貌、岩溶地貌、海岸地貌、风沙地貌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它们的地形地貌景观特征。

针对前者,课标要求教师在处理地貌类型时,可以提及相应类型的次级地貌类型,并适当拓展形成原因,但不建议教师从成因入手构建教学体系,这取决于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的难度区别;针对后者,课标要求景观的描述需要对地貌景观特征的形态和物质组成进行描述,如类型、规模、色彩特征、次级地貌组合等。

本条课标是地理核心素养中地理实践力的重要体现,特别强调以学生的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的观察和初步理解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在野外观察、识别并描述当地的地貌;若无条件,教师可以通过图像、视频、模型帮助学生观察和识别不同的地貌。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在必修1的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属于继大气圈、水圈之后第三个重要的圈层——岩石圈,本章只有两小节,认识常见的地貌类型是观察地貌的基础;而学习观察地貌的方法又有利于更好地观察几种常见的地貌类型,两者相辅相成,同时“地貌”与接下来地理2“区域发展”中的“人口分布”“空间特征”“城乡景观”等概念有联系。

教材中没有出现“地貌”以及“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需要教师进行补充教学。

学情分析: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5种基本的地形以及等高线的相关知识,可以作为本节课的知识储备。

但其中5种基本地形的划分主要以较为简单的外部形态划分的;高中阶段则采用成因分类,增加了难度。

刚上高中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转换的过渡时期,一是有活跃的思维,但缺乏对地理问题深层次的探究能力;二是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但还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鼓励他们剖析现象产生的背后原因。

教学目标:

综合思维:

1.从不同地貌的概念、次级地貌类型、分布区等多角度分析,全面了解几种常见的地貌类型。

2.用多因素多角度综合分析射电望远镜的选址、丹娘地貌的形成过程等。

区域认知:

了解各种地貌的分布范围或其次级地貌类型的分布区域,以及不同地区地貌的形成条件,对各种地貌的区域分布有初步认知。

例如,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天眼)的选址、丹娘沙丘的形成过程等。

地理实践力:

通过观察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观看视频、地貌模型和景观图等,本课时以实践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点:

掌握四种常见地貌类型、分布及其景观特征。

教学难点:

1.了解次级地貌如石林的形成过程、峰丛峰林的演化过程、牛轭湖的形成过程等。

2.综合分析射电望远镜的选址、丹娘地貌的形成过程等。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类地貌教学模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中对喀斯特地貌的描述进行剖析,引出本节课主题——地貌,并从四大基本地貌类型中的喀斯特地貌作为本节课的开端。

解读文言文: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片段)

给出问题:

文中描述的是哪一种地貌类型?

该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该地貌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通过后面的课堂学习解答)

第一部分:

喀斯特地貌

1.地貌的概念

2.喀斯特地貌的概念

3.喀斯特地貌的次级地貌类型

4.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域

过渡:

徐霞客这次在我国美丽的喀斯特地区打卡,那么喀斯特地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地貌类型?

学生认知:

1.补充地貌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对整体地貌有个宏观的认识,列举框架

2.通过教师引导阅读加幻灯片图像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剖析喀斯特地貌的概念,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3.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并提出问题:

喀斯特地貌有哪些次级地貌类型?

如何形成?

主要分布的省份有哪些?

4.通过幻灯片图像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剖析喀斯特次级地貌的概念(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进行讲述)

其中,穿插“石林的形成过程”、“喀斯特峰丛峰林的演化过程”两个板块的知识作为辅助知识

5.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先从整体看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再引导学生总结出主要分布区

6.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了解世界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的基本情况,分组讨论,阅读P68-P69活动题1—3,探究“天眼”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从大窝凼的气候地貌特点、基建工程优势和排水方面的优势三个方面做答)

阅读课本P66,并在课本上划出相应概念。

学生带着问题在视频中找出相关答案,并通过图片感知喀斯特次级地貌的景观特征。

学生通过图表思考问题,得出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省份:

云、桂、贵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综合分析“天眼”的选址

1.①气候:

大窝凼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因海拔较高,纬度较低,温度适宜,四季如春。

②地貌:

大窝凼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洼坑。

2.①利用天然形成的喀斯特洼地,工程开挖量小;②场地构造稳定,开挖形成的边坡稳定性好。

3.①喀斯特地质条件雨水易向地下渗透;天坑底部多裂隙,排水条件好。

第二部分:

河流地貌

1.河流地貌的概念

2.河流地貌的次级地貌类型

学生认知:

1.补充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

2.通过教师引导阅读加幻灯片图像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剖析流水地貌的概念,理解不同河段流水作用方式不同,塑造出不同的次级地貌类型。

其中,对于难以理解的地貌类型,如牛轭湖的形态,教师通过现有形态推演其形成过程。

最后,补充黄河三角洲的典型生长现象。

第三部分:

1.风沙地貌的概念

2.风沙地貌的次级地貌类型

学生认知:

1.通过幻灯片图像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剖析风沙地貌和次级地貌的概念(分为风沙侵蚀地貌和风沙堆积地貌进行讲述)

其中,通过视频加深学生对雅丹地貌的理解。

2.引导学生探究活动:

阅读课本P73,小组讨论完成活动题1—3,并尝试总结归纳丹娘沙丘的形成过程。

每年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多大风,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携带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

第四部分:

1.海岸地貌的概念

2.海岸地貌的次级地貌类型

学生认知:

通过幻灯片图像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剖析海岸地貌和次级地貌的概念(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进行讲述)

此为书中未提及的内容,学生可进行补充

学生在幻灯片和教师语言的提示下积极思考,主动理解。

学生在幻灯片和教师语言的提示下积极思考,主动理解。

1.沙丘河谷的特征:

此处河道弯曲,河谷宽而平坦,分布着河漫滩和沙洲。

2.该沙丘的沙源地在江心洲、河谷、河漫滩,原因在于:

①此处河道弯曲、泥沙沉积(地形因素,提供沙源)

②冬春季降水少,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降水因素)

③冬春季气候干旱,多大风(风源)

④地表缺乏植被保护(人为)

3.结合沙源地和沙丘的走向可以判断出风向为东南风。

学生在幻灯片和教师语言的提示下积极思考,主动理解。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视频、图像,明确地貌观察的顺序。

2.通过图文资料,理解并运用地貌观察中主要观察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明确地貌观察的顺序。

2.理解并运用地貌观察中主要观察内容。

课前准备:

PPT课件、地貌模型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诱思

2017年8月6日清晨,来自新高二的59名地理爱好者来到山地南侧,当强烈褶皱的山体呈现于眼前时,指导老师启发学生思考方向的判别,向斜的构造线方向,向斜山的形成原因,岩石的风化过程,山间洼地炎热的原因……该考察报告中主要说明了地质观察哪些方面的内容?

二、新知检测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规模大小:

规模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

2.观察顺序

(1)位置:

选择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

(2)原则:

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

(3)顺序:

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4)辅助观察:

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

链接生活:

五一期间小明班级的几位地质爱好者到南京六合国家地质公园对玄武岩地貌进行考察。

请说明其考察的顺序。

提示先从远处观察地质地貌总体分布及形状,再到地貌区仔细考察其微观情况。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重要内容:

高度和坡度。

2.高度

分类

获取方式

主要作用

绝对高度

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

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相对高度

反映地面起伏状况

3.坡度

(1)坡度:

主要用坡度角或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表示,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巨大。

(2)坡向:

根据与太阳光的关系可以分为阳坡和阴坡;根据与风向的关系可分为迎风坡和背风坡。

(3)高度和坡度组合:

可以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4.其他观察内容:

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链接生活:

一驴友在山区旅游时想及时获知所经过地点的海拔并记录所经过路线大体坡度。

请说明其如何操作。

提示可使用手机或定位系统获知当地的海拔;记录所经地区路线长度,根据海拔可计算出当地的坡度。

三、问题探究

有一学生在《北碚嘉陵江小三峡地质构造考察(以观音峡为例)》考察报告中这样写道:

观音峡,又名文笔峡,位于毛背沱和施家梁之间,全长3.7千米,下、中三叠统(飞仙观组、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石灰岩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厚层长石石英砂岩。

谷深330~530米,谷宽200~300米。

枯水期江面最窄处为150米。

岸壁陡峭,伴多层溶洞;植被繁茂,育万种生灵。

河水泉水沿崖飞泻直下,汽车火车借江擦肩而行。

江轮汽笛声声,渔船应和绵绵,更增添了峡之情趣,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结合材料探究:

在这一部分考察报告中,主要分析地貌哪一方面的内容?

提示相对高度、坡度、地质组成等情况。

四、名师精讲:

地貌的观察与分析

1.地貌形态的观测

观察

方式

主要方面

手段

观察顺序

定性

观察

主要包括地貌的几何形态、规模、空间分布及切割程度等

有选择地采用摄影、做剖面或素描图等,并附以必要的文字描述

由于观察到的地貌有不同的相对等级和组合,记录时一般都遵循着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进行

定量

测量

主要是测量地貌形态的相对高度和坡度

利用地形图或航空、卫星照片对地面割切深度和割切密度进行统计

2.分析地貌的成因——以堆积地貌为例

第一步,查明组成该地貌的沉积物的成因和年代,同时认真观察其地貌形态、地貌组合,并结合与其相关的侵蚀地貌进行综合分析。

第二步,对于侵蚀地貌,要根据地貌形态特征与动力作用、地质构造和岩性的关系,以及相关沉积物的成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3.确定地貌形成的顺序:

根据不同地貌形态的分布、相对高度等划分出地貌形成的相对顺序。

地貌形成的相对顺序是确定地貌形成地质年代的基础。

五、拓展延伸:

地形特征的描述

第四章《地貌》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牛轭湖是平原地区河流发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湖泊,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转偏向力加快了对河流左岸侵蚀的速度

B.牛轭湖往往出现在河流上游向下侵蚀强烈的地区

C.北半球的牛轭湖一定出现在河流的右岸

D.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促进了牛轭湖的形成

2.在牛轭湖的形成过程中,人工“裁弯取直”可以()

A.扩大灌溉范围B.降低河流落差

C.缩短航运里程D.避免洪涝灾害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甲处地形名称及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分别是()

A.冲积扇,流水堆积作用B.冲积平原,流水侵蚀作用

C.三角洲,流水堆积作用D.三角洲,海浪侵蚀作用

4.近年来,甲处地形面积增长速度明显减慢,主要是因为()

A.海平面上升B.沿海地壳下沉

C.黄河入海泥沙减少D.该区植树造林

▶读我国渤海某海岸地表物质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

5.该地区的地貌有()

①沙丘②海蚀崖③三角洲平原④风蚀蘑菇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6.塑造该地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①风力作用②波浪侵蚀作用③流水堆积作用④冰川作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

读图,回答7—8题。

7.该沙丘位于()

A.冲积扇B.洪积平原

C.三角洲D.河漫滩

8.下面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ABCD

▶一百多年前,詹天佑主持设计修建京张铁路时遇到了很多难题,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修筑从南口到八达岭的关沟段铁路。

读图,回答9—10题。

9.京张铁路八达岭段采用“人”字形铁路的主要原因是()

A.河流较多,河谷深邃

B.地质条件复杂,多地震

C.沿线地势陡,坡度大

D.发展沿线旅游业

10.下列有关“人”字形铁路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增加了施工的强度和难度

B.降低了线路的坡度

C.增加了工程建设费用

D.增加了工程量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该地最大相对高度接近()

A.600米B.650米

C.700米D.800米

12.甲、乙间修建一条山区公路,比较合理的筑路方案是()

A.方案1

B.方案2

C.方案3

D.方案4

▶下图是黄土高原局部黄土分布等值线图,实线是黄土表面等高线,虚线是黄土底面(基岩表面)等高线(单位:

米)。

读图,回答13—14题。

13.甲地黄土层的最大厚度可能达到()

A.29米B.31米C.39米D.41米

14.图示区域内,进行新村落建设最合理的地点是()

A.甲B.乙C.丙D.丁

▶读我国不同地区的几座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天生桥”图,回答15—16题。

15.下列关于图中“天生桥”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桥”——风力堆积作用而成B.②“桥”——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C.③“桥”——我国华北地区广布D.④“桥”——干旱地区比较常见

16.①黄土桥位于黄土高原,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D.流水堆积

▶壶穴又称“瓯穴”,指流水对基岩表面侵蚀而形成的凹坑,主要是涡流或水流携带砾石或粗沉积物研磨基岩河床形成。

下图为贵州绥阳河洞壶穴的演化过程图,从发育阶段看,其形成演化分为三个阶段:

“碟型”壶穴形成阶段;“

”倒型壶穴发育阶段;“锅”型壶穴发育阶段。

据此回答17—19题。

17.壶穴形成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18.图中壶穴形成的过程是()

A.甲、乙、丙B.丙、乙、甲C.乙、甲、丙D.乙、丙、甲

19.壶穴形成过程中,作用最小的因素是()

A.气温B.降水量C.地势D.基岩性质

▶河流阶地指在地质作用下,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下图示意发源于太行山的拒马河的河流阶地。

据此回答20一22题。

20.图示多级河流阶地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垂直下降、流水侵蚀B.地壳垂直上升、流水侵蚀

C.地壳垂直下降、流水堆积D.地壳垂直上升、流水堆积

21.图示地区地壳运动的次数最可能是()

A.1次B.2次C.3次D.4次

22.早期人类活动都选在河流阶地,其主要原因是()

A.土壤肥沃B.洪涝较少C.交通便利D.气候湿润

▶河口沙嘴是黄河的前沿河段,河海交汇最为剧烈,可直观反映黄河口的冲淤变化。

沙嘴的淤进蚀退与入海的水量和沙量关系极为密切。

中游的小浪底水库1999年蓄水,2002年开始调水调沙试验。

读黄河口沙嘴动态过程图,回答23—25题。

23.图中南部沙嘴急剧蚀退的原因是()

A.黄河流域工业用水量增加B.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

C.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D.中上游水利工程建设

24.推测图中出现北部沙嘴的原因是()

A.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B.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C.海水对河口沙嘴侵蚀减弱D.黄河改道,北汊入海口泥沙淤积

25.2003—2006年,北部沙嘴快速向海洋方向扩张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B.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加剧

C.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调水调沙D.气候异常,降水增加

二、综合题(共50分)

26.下图所示地区位于暖温带。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8分)

(1)图示区域可能位于我国的(1分)()

A.山东半岛B.江南地区

C.黄土高原D.青藏高原

(2)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地貌类型与Ⅰ、Ⅱ、Ⅲ三地对应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

简要说明造成Ⅰ、Ⅱ、Ⅲ三地地貌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

(3分)

 

(3)根据图中所给信息,请你为Ⅰ、Ⅱ、Ⅲ区域的土地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并指出开发利用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4分)

 

27.海南省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假期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下图是他们考察的地貌图片,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AB

CD

(1)写出地貌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

(2分)

(2)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的三亚进行的,他考察的最有可能是________图,该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学生乙自豪地说:

“我看见了黄浦江畔的‘东方明珠’。

”学生乙考察的是________图,图中显示的河流入海口附近的主要地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结合图中信息,简述B、D(河流入海口附近)景观成因的异同点。

(6分)

 

28.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材料一黄土峁、黄土墚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

(5分)

 

(2)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5分)

 

(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

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4分)

 

29.读河流平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6分)

(1)填出河流在A、B、C三处对应的剖面图(甲、乙、丙)以及流水作用的方式。

(6分)

A________,以________作用为主。

B________,以________作用为主。

C________,以________作用为主。

(2)A处河段特征:

河流侵蚀作用明显,________深,________大,多________,水能资源________;C处河段特征:

流速________,泥沙________,江面宽广,利于________。

(7分)

(3)若河流A段的纵剖面如下图所示,则形成的地理景观最有可能是(1分)()

A.“U”形谷B.喀斯特溶洞

C.瀑布D.河口三角洲

(4)C处易形成________(地表形态),原因是什么?

(2分)

 

第四章综合测试

答案解析

一、

1.【答案】D

【解析】河流形成的早期,河岸比较平直,此时期的河流侧蚀比较明显。

河流水在侧蚀过程中可能遇到河流两岸岩石软硬不同,较软的一岸侵蚀严重,逐渐形成凹岸,另一岸为凸岸。

此后河流凹岸不断遭侵蚀,河流越来越弯曲(河道向凹岸一侧不断弯曲),河流弯曲到很大的程度后,通过自然裁弯取直或人工裁弯取直,废弃的河道形成牛轭湖。

故选D。

2.【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通过人工“裁弯取直”,能加快水流速度,减少泥沙淤积,缩短航运里程。

能够减轻洪涝灾害,但不能避免洪涝灾害。

3.【答案】C

4.【答案】C

【解析】由图中经纬度与地理信息可知,此处为黄河三角洲,为黄河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而成,河口附近陆地面积的增加来自泥沙的不断堆积,由于中、上游植被保护使水土流失减弱,黄河输沙量减少,加之近年来黄河断流等导致三角洲面积增速减慢。

5.【答案】C

【解析】图中有沙丘、海滩、海积与河积物、三角洲,都属于堆积地貌,没有侵蚀海岸,排除海蚀崖;风蚀蘑菇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

6.【答案】A

【解析】海岸沙丘是海滩物质受风力作用形成的风积地貌;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7.【答案】D

【解析】冲积扇和洪积平原发育在山前,多在河流上游;河漫滩平原一般在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堆积,河床宽广。

三角洲一般发育在河流下游入海口处。

本题叙述位于河流中游地区。

故选D。

8.【答案】C

【解析】该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强风口地段,秋末至春末期间劲风如飓,该沙丘前后河床上因枯水期而露头的河沙,经年复一年地吹送、搬运并堆积,便形成了这一特殊的地貌景观。

沙丘形成主要受风力影响,它的迎风面沙粒在顶部附近堆积,背风坡形成较陡峭的滑落面,丘体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出而平缓,背风坡凹入而较陡。

故选C。

9.【答案】C

【解析】京张铁路八达岭段地势陡、坡度大,为了减小坡度,詹天佑设计出用“长度”换“高度”的“人”字形铁路。

10.【答案】B

【解析】“人”字形铁路的设计可以将线路的坡度降低,缩短了隧道开挖长度,减少了工程建设费用,降低了施工的强度和难度。

11.【答案】D

【解析】图示等高距为100米,图中海拔最高处是左下角山峰,海拔为700—800米。

根据等高线递变规律可知,最低处在右上角,海拔为0—100米,则高差为600—800米,故该地最大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