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马原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59773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外马原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上外马原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上外马原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外马原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

《上外马原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外马原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外马原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

(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西方哲学出现了多种思潮与学派,在当代主要存在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种对立思潮。

(2)科学主义思潮的基本主张是以具体的、实证的理性代替传统哲学抽象的、思辨的理性。

人本主义思潮的基本主张同科学主义相反,它主张以非理性主义反对科学技术。

(3)这两种思潮都从不同的角度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

但它们当中也含有某些合理的因素值得注意。

所以要反对科学主义思潮而要重视科学精神,反对人本主义思潮而要重视人文精神,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正确的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践,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飞跃与发展。

2.试阐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

P29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

1)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思维与存在及其关系,是任何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

②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派别的科学依据:

第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

③如何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哲学其它问题的基本前提。

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

3.对唯心主义的流派,以及一些基本命题及意义的理解。

l客观唯心主义:

把某种虚构的独立于人类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体。

(柏拉图的“理念”;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朱熹的“理在事先”等)

l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意识(感觉、经验、意志、“心”)当做万物的本原。

在精神和物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上,认为精神第一性,把人的主观思想当作世界的本原,否定了世界存在的客观性基础。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

叔本华“世界是我的表象”;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等。

4.对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以及一些基本命题的理解。

1)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代表人物:

泰勒斯:

水;

阿那克西曼德:

无限者;

阿那克西米尼:

气;

德谟克利特:

原子和虚空;

赫拉克利特(参见: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赫拉克利特)

特点和局限:

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感性物质形态,虽然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方向,但是具有直观性、简单化倾向,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猜测。

2)近代形而上学的机械论的唯物主义

培根、霍布斯、洛克、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

特点和问题:

用近代物理学对物质的理解(如“原子”的不可入性、广延性、密度等机械性

质)来解释世界,造成学说的片面性、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

3)辩证唯物主义

5.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P37

6.如何理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差异,并进一步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原则性对立:

一是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二是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三是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

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彼此隔离,没有联系的,任何事物的性质和状况都是不受周围环境制约的。

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同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的。

2)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形而上学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问题,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静止不动、一成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并无性质上的根本变化;

一个事物永远只能反复产生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成另外一个事物。

辩证法主张发展观点看问题。

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中。

3)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形而上学只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看不到事物的整体;

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

唯物辩证法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

事物发展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外因缺一不可。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承认不承认事物的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对于文化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每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发展历程上有诸多差异,故而往往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

然而,过分夸大文化差异对于国家之间交往的阻碍作用,甚至全盘否认他国文化,崇尚文化的不可调和性是一种错误的,形而上地看待问题的思想,是不符合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

根据辩证法的对立统一、普遍联系的观点,矛盾着的两方面,其对立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

但是,在辩证法中,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

对于客观的辩证法说来,相对中有绝对。

只见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绝对对立、不见其相对统一,这绝对对立又如何存在、如何表现呢?

离开了相对,绝对便失去了寓所、条件、基础,便是抽象的、空洞的、盲目的、虚无的。

“文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定义,然而,最早对“文化”一词下定义,也是最经典的论述,是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泰勒,他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由此可见,文化并非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着一个民族生活和交往半径的扩大而日益发展起来的。

如果固守自己的旧有文化,一味排斥而不愿意融合其他文化的精髓,那么这种文化也将注定走向消亡。

故而,我们应当承认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更好的发展。

7.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P65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实践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三,实践是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同时,认识还会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8.如何理解社会存在的三个要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P96

(地理环境(孟德斯鸠),人口因素(马尔萨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必要的条件,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也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

但是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都不能脱离开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主要表现:

①生产方式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面貌,制约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③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发展。

9.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P124

(1)在人类历史上,社会愈向前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变愈加重要。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动力系统中的一种重要动力。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既开辟出愈来愈多的新的劳动对象,也不断发现原有劳动对象的新的用途,从而拓展了生产的广度和深度;

科学技术可以提高生产管理水平,使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再次,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2)科学技术在一定条件下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知道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事业,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10.如何理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真正含义和理论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