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 12《古诗三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0099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9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 12《古诗三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 12《古诗三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 12《古诗三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 12《古诗三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 12《古诗三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 12《古诗三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 12《古诗三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 12《古诗三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 12《古诗三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 12《古诗三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 12《古诗三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 12《古诗三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 12《古诗三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 12《古诗三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 12《古诗三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 12《古诗三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 12《古诗三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 12《古诗三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 12《古诗三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 12《古诗三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 12《古诗三首》.docx

《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 12《古诗三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 12《古诗三首》.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 12《古诗三首》.docx

统编版语文五上教学设计12《古诗三首》

12古诗三首

【课文简析】

本课由宋代陆游的《示儿》、宋代林升的《题西林壁》和清代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三首古诗组成,这些古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示儿》是诗人陆游八十五岁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

前两句突出一个“悲”字,“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意思是说“我本来知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都和我无关了”,“但”字使意思一转,指出唯有一事不空,那就是“不见九州同”。

诗人临终前悲惨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以万事之空来村托一事的不能忘怀,遺憾、悲愤之情袭扰着临死前的诗人。

后两句由悲愤转为激品,“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末绝望;“家祭无忘告乃翁”,则是诗人把看到祖国统一的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统一祖国的热切心情。

《题临安邸》是诗人林升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首句中“山、楼”两个叠词的运用,让鳞次栉比的亭台楼阁、重重叠叠的青山,仿佛出现在眼前,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但是,面对国家大好河山被金人践踏,南宋官员却不思收复故土,诗人不由反问道:

“西湖歌舞几时休?

"”愤怒之情跃然纸上。

“暖风得游人醉”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当时的淫靡之风;“游人”在这里不是指一般游客,而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生、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

“直把杭州作汴州”一句中,“汴州”曾是北宋的都城,人口众多,商业繁华,后被金侵占。

北宋灭亡后,宋高宗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全诗讽刺南宋权贵们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被淫靡之风熏得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苟且偷生。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己亥年(1839)写的一组诗,共315首,教材选的是其中一首。

诗的大意是:

中国朝气蓬物的局面依靠的是风雷激荡的改革,万马齐喑沉闷局面实在让人心痛。

我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让更多的人才降临时间。

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尖锐猛烈的变革;“万马齐暗”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前两句表明诗人期盼一场急风惊雷,打破在清朝统治下笼罩九州的沉闷和退滞的局面。

诗的后两句“我动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是传通的名句。

全诗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等恢宏奇特的想象,表达了诗人期待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潮、涤荡旧势力的决心和抱负,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学情分析】

学习古诗,学生兴趣浓厚,通过借助题目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释和相关资料,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但是因年代久远古诗中《示儿》《题临安邸》的内容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学生学习时还是有一些疑问,因此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査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情况,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课后引导学生拓展诗句,有一定兴趣的。

【学习目标】

1.认识“乃、”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通课文。

默写《示儿》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诗,默写《示儿》。

难点:

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怀。

【核心学习任务】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学习准备】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应用。

2.准备课件

【学习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示儿》《题临安邸》

【学习目标】

1.会认“乃”“熏”2个生字,会写“祭”“乃”“熏”“杭”4个生字。

2.借助教材注释和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预设

批注

板块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读后借助教材注释。

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教师板书诗题:

示儿 题临安邸)

2.指两名学生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

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读后交流)

(课件出示)相同:

1.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

2.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不同:

1.《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题临安邸》写的是诗人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无限愤慨。

2.《示儿》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题临安邸》则是借景抒情。

板块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示儿》。

师:

同学们,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

1.了解作者及背景: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大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

了解背景:

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和

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2.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提示:

“示”的意思

是告诉,告之。

“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学习活动一:

1.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2.借助注解,一行一行地解读:

诗人临终前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

3.逐句缩减,理解遗愿。

(1)如果陆游只能对儿子们说三句话,留下哪三句?

(2、3、4)

(2)如果只能说两句话,留下哪两句?

(3、4)

(3)如果只能说一句话,留下哪一句?

(4)

(4)陆游的遗愿是什么?

(“告乃翁”,即在九泉之下也要知道“北定中原”的消息。

(适时点拨:

理解“元、但、乃”的意思。

交流归纳:

死后无牵无挂;挂念国家没有统一;盼望早日北定中原;祭奠时告慰统一的消息。

3.还原语境,沿情设问。

(1)一个人临终前,在自己的儿女面前,一般会留下什么样的遗言?

而陆游的遗言有何不同?

乾道二年,他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

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以此来体会陆游“国”重于“家”“国家至上”的伟大情怀,而这种情怀是非常人所能做得到的。

(2)一个人知道自己将要辞世,心情一般会万分悲哀,而陆游的“悲”有何不同?

以此体会陆游“悲”情背后的复杂情感:

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伤”;为“王师北定中原日”而“悲壮”;为“家祭告慰”而“悲欢”。

(3)既然说死后万事皆空,为何独独要“悲”?

(从这“空”与“悲”的矛盾冲突中,感受陆游超越个人生死、超越

个人情感、超越家庭悲欢的伟大情怀。

这个“悲”是民族之情,是国家之爱!

这种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4)既然人死后万事都不可知,为何还要“告乃翁”?

(从这一“不可知”与“告乃翁”的矛盾冲突中,感受陆游对收复

中原、统一国家的志愿矢志不渝、至死不改、终成遗愿的伟大情感,九泉之下仍然不忘北定中原,此情感天动地、可泣鬼神!

(5)有感情地诵读诗句。

4.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诗人从20岁,一直盼到85岁。

这65年间的每一天,诗人作为北宋遗民是怎样度过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诗人的另一篇佳作。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学习活动二:

1.请快速浏览诗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并提问: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你的心情怎样?

这是怎样的泪?

学生讨论交流

师:

这是老人失去孩子的泪,是妻子失去丈夫的泪……生灵涂炭,妻离子散,家不成家,国不成国,这是人民的血泪。

陆游在“望”也在“盼”,一年又一年,陆游已到85岁的垂暮之年,可他还在“南望王师”!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他盼来了自己的军队吗?

(没有。

人们在苦苦等着,盼着,希望朝

廷的军队能够北上抗金,收复失地。

可是,多少个日子过去了,中原沦陷,九州破碎,陆游等不到祖国统一这一天了。

(2)诗人就是这样,在眼泪中,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直到临终之际,

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

(板书:

难以瞑目盼望统一)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什么?

(悲)为什么悲?

(为国土沦丧而悲,为苦难百姓而悲……)

小结:

这首诗,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

一个人在病

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话语,是千头万绪的。

而诗人却不说别的家常话,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只叮嘱儿子们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告诉他。

让我们满怀激情地齐声背诵这首古诗。

板块三、学习《题临安邸》。

1.过渡:

就在陆游临终之际还在盼望统一的时候,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呢?

(男生齐读《题临安邸》)

2.了解背景: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

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压榨;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学生齐读诗。

学习活动三:

讨论:

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陆游至死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

着在这首诗中找到答案。

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想象:

这些权贵成天灯红酒绿,烂醉如泥,如行尸走肉。

3.通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仿佛听到了他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却什么也不去做;仿佛听到了被金兵占领地区的老百姓在说:

“南宋什么时候能把领土收回去,让我们不再受苦啊!

”)

4.可是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达官贵人吹得像喝醉

了酒一样。

在他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

(不是)

师:

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

5.杭州只是他们逃难的地方,是不是他们真正的家?

(不是)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

师:

也就是说那些家伙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6.教师解说:

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

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请大家看一看画中的部分景象。

(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师:

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指名交流。

(的确是这样,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景象啊!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金兵攻破城门起,就不复存在了。

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美丽的河山就断送在这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达官贵人手中。

学习活动四:

汴州的繁华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们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

杭州后,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呢?

谁能用一句诗来回答?

山外青山楼外楼

7.你怎样理解这句诗?

(西湖周围的青山楼阁重重叠叠,风光极其美丽。

8.这些楼是谁建的?

(皇帝及权贵)他们建这些楼的用途是什么?

(为自己享乐)

师:

是啊,俗话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多美啊!

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美丽的汴州,难道还想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课件出示:

杭州美丽的风景图片)

9.看到这么美丽的杭州,面对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你们着急不着急?

(着急)着急什么?

(着急他们这样吃喝玩乐,金兵又会把杭州占领了。

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担忧不担忧?

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愤怒不愤怒?

我们再和诗人一起问一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是啊!

那些权贵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这种寻欢作乐的生活要到什么时候才停止呢?

11.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课件出示全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板块四、领悟情感,总结诗篇。

1.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时,一面是权贵们寻欢作乐的场

景,一面是作为遗民代表的诗人临终前还在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景,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呈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受?

有什么感想?

(自由畅谈)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1)当北方大片领土被匈奴践踏,百姓们在匈奴的铁蹄下或背井离乡,

或被奴役,过着悲惨的生活时,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景象。

(学生齐读《题临安邸》)你感受到了诗人一颗怎样的心?

(2)诗人在金兵的铁蹄下几十年如一日,苦苦期盼、度日如年,临终

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

(学生齐读《示儿》)透过这份临终嘱托,你感受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

(3)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

(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

)(板书:

忧国忧民)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理解重点词语。

板块五、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死不

瞑目、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2.古往今来,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用自己的生命

换来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兴旺。

如今,我们伟大的祖国如腾飞的巨龙跨入了世界强国之林,昂头挺胸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倘若陆游在天有灵,他也该含笑九泉了。

3.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板块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1.背诵古诗。

默写《示儿》。

2.理解诗句,体会情感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暖风”一语双关,既指,又指。

(2)“游人”指的是。

 

第二课时

《己亥杂诗》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的“亥、恃、擞”3个会认字,“亥、恃、哀、拘”4个会写字。

2.学习《己亥杂诗》,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预设

批注

板块一:

题目激趣,营造学习氛围。

1.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2.板书:

己亥杂诗。

(提示:

不要把“己”写成“已”,注意“己”

和“已”的区别,指名说说怎样记住它们的字形。

3.指名读课题后全班齐读课题,解释诗题。

(1)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

谁来说一说?

课前学生已经通过查字典和翻阅工具书,明白“己、亥”两个字的意

思,学生自己汇报,教师适时出示:

“己”是“天干”的第六位,“亥”是“地支”的第十二位,所以

诗题就是农历的干支纪年,即1839年。

然后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和查阅资料了解到这首诗是龚自珍在辞官南下的途中所作,他把一路上的所见、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

(2)你们知道1840年的中国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吗?

(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汇报:

鸦片战争。

1839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民不聊生。

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这是他的日记体组诗中的第220首。

4.简介龚自珍。

学生把自己课前查阅并搜集到的龚自珍资料在班上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展示。

板块二:

初读全诗,整体把握。

1.学习活动一:

1.自由读诗,要求:

读准字音,能正确地读顺诗句,掌握朗读节奏。

2.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自主汇报学习结果。

(二)师生诵读。

1.指名读,齐读,练读。

(纠正字音与停顿)

2.师配乐范读。

师:

同学们都读得这么投入,我也被你们的朗诵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

3.学生再配乐读整首诗。

学习活动二:

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汇报交流。

学生小组自由交流,解决以下内容:

(1)“九州生气恃风雷”中“生气”真的是指九州“发脾气”吗?

(2)“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中“万马齐喑”指什么?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诗句中的“重抖擞”指再次振作精神。

那“不拘一格”是什么意思呢?

板块三:

深入诗意,理解诗情。

学习活动三:

1.初读时,我们大体了解了诗意,现在我们再读全诗,透过文字去想象,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

2.学生仔细地读诗,自己想象画面。

3.小组汇报交流,讨论想象到的画面。

4.读诗的第一、二句,课件出示: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1)一提到“万马”你想到的是什么词?

(万马奔腾、万马齐鸣)那

是何等的热闹、壮观!

而“万马齐喑”呢?

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

(2)这里龚自珍说的只是大清朝的马呢?

他实际指的又是什么?

从哪里看出来的?

联系上文“九州”知道诗人说的是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3)这“举国上下”包括哪些人?

(君、官、民……)又是怎样的死气沉沉呢?

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一说。

(4)学生交流汇报之后,教师随机补充:

①(课件出示图片1)英法联军打到家门口的时候,皇帝居然带老婆儿

子、军机大臣、王公贵族,逃之夭夭。

(读“万马齐喑”!

②(课件出示图片2)这是大清朝的官员们。

面对趾高气扬的列强,大

气都不敢出。

他们只顾得贪污腐败,剥削欺压百姓!

③(课件出示图片3)这是当年外国人拍摄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东

亚病夫的形象在世界流传。

“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啊!

④(课件出示图片4)百姓流离失所,田不能耕,商不能经,工不能作,

哀鸿遍野的岂止十万百万千万啊!

这是当时官府的施粥场景,有这样一个母亲,因为贫病,孩子刚死在怀中,可怜的母亲还在心中悲叫着“儿且勿死,为娘今日趁一粥”,还“掩怀拭泪不敢哭”……

小结:

看到这一切,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心情。

(悲哀、愤恨……)

这悲愤交加的情绪同样也翻滚在龚自珍的脑海,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心情的一个字:

“哀”。

大家再次读一读这句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

①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

(板书:

九州生气)用平时积累词语说说。

(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

②刚才同学们说到“风雷”是巨大的社会变革,你希望这风雷涤去什么?

唤醒什么?

(学生汇报)

③他真希望那如风雷一般强大、一般迅疾的变革的到来啊!

这满心期

盼你能读出来吗?

读——“九州生气恃风雷”!

让这场变革来得更快些!

读——“九州生气恃风雷”!

让这场变革来得更猛烈些吧!

读——“九州生气恃风雷”!

小结:

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

中,叫人怎么不感慨!

合起来再读这两行诗。

(学生齐读)

④同学们与龚自珍一样,都有着深切的悲愤、满怀的激昂吧!

放声读吧!

5.读诗的第三、四句。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1)大家读一读这两句,他劝谁?

劝什么?

怎样劝?

(多名学生汇报交流:

用自己的话和表演来劝说。

(2)小结:

这首诗写下后不到一年,英国的大炮就首先轰开了国门,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硝烟让这个本已贫困的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读——“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这首诗写下二十年后,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陆续签订了《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许多不平等条约。

读——“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甲午海战败了,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危急了啊!

再读——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6.读全诗。

师生共同诵读:

师读第一、二句,生读第三、四句。

板块四:

诵全诗,明情感,感悟写作方法。

1.将整首诗完整地读一读,体会了龚自珍在这首诗里表达的愿望,你一定会有更深切的感受。

学习活动四: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2)带着这样的期盼,谁能来诵读这首诗?

2.感悟写作方法。

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作者通过创造了“万马”“风雷”“天公”这样浩大的意象来表达。

这样“创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同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

课下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读龚自珍其他的诗或文,更真切地感受他的情感。

板块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拓展:

课件出示《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1.把下列爱国名言与相应的名人连线:

2.课外搜集一些有关爱国的诗歌或语句,抄写在作业本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