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西省南昌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测试题历史A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60287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5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西省南昌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测试题历史A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测试题历史A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测试题历史A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测试题历史A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测试题历史A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测试题历史A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测试题历史A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测试题历史A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测试题历史A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测试题历史A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测试题历史A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测试题历史A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测试题历史A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测试题历史A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测试题历史A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测试题历史A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测试题历史A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测试题历史A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测试题历史A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学年江西省南昌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测试题历史A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西省南昌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测试题历史A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

《学年江西省南昌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测试题历史A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西省南昌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测试题历史A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江西省南昌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仿真测试题历史A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

(4)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5)理学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尊崇,以至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封建社会近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

尊卑等级观念;

重男轻女的观念;

因循守旧的观念;

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这些观念均属于封建糟粕的思想。

2.“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下列言论与上述材料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B.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本题主要考查道家思想。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材料强调的是道家思想。

B项是道家思想,故选B。

A是法家思想,C是董仲舒的儒学思想,D是理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辩证法的运用带有普遍性,许多思想家和学术流派在阐述自己的理论学说时体现出辩证思维方式,不断推动中国哲学的辩证法的发展。

《周易》和道家的《老子》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对后世有着重大影响。

3.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其说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

A.“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B.“理”在社会实践中就是三纲五常

C.“理”是世界构成的本原

D.三纲五常是先天存在的衡量标准

朱熹肯定了“理”的绝对性和神圣性,而实际上就是“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因此他实际上是要求人们恪守三纲五常,如此就会天下太平,故选B;

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A错误;

C选项不是材料的核心思想;

D表述错误。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名师点睛】朱熹主要观点:

(1)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即三纲五常;

(2)“存天理,灭人欲”;

(3)“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不是求科学之真。

4.宋代以后的儒学逐渐走向理论化、思辨化,还影响到文学艺术等领域。

苏轼在论画时说:

“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

”这体现了儒学发展史上的何种认识论

A.理一气二

B.反省内心

C.格物致知

D.知行合一

【答案】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理是外在的,万物均蕴含着理,主张格物致知,“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说明是理学。

C项正确。

BD项是王阳明心学的主张。

【名师点睛】

主张

代表

宇宙观

伦理观

认识论

“二程”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提出“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掌握天下之理

朱熹

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5.有学者认为:

“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异质”

A.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B.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解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孔孟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批判,突破了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故A错误;

之所以在明清之际出现进步思想家,是因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逐步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因此他们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需求,故B正确;

西学东渐是向西方学习,材料中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的观点没有体现西学东渐的思想,故C排除;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没有提出推翻封建社会制度的时代要求,也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未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故D错误;

6.孔子说: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把“智”“仁”“勇”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这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主张知德合一。

这说明二者都

A.强调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

B.希望建立一种平民政治

C.主张通过对人的道德改造维护等级秩序

D.主张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

【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君子道者三”,认为这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说明注重品德教育股A项正确;

B适合雅典;

C适合中国;

D是雅典主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儒家思想·

孔子和苏格拉底比较思想

7.“西欧13—16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

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

其中“精神的新生”是指

A.人文主义思想的出现

B.理性主义思想的弘扬

C.民主主义思想的产生

D.资产阶级思想的兴起

【答案】D

【解析】材料“西欧13—16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因此“精神的新生”是指资产阶级思想的兴起,故D项正确;

A项是古希腊时期;

BC项启蒙运动时期。

点睛:

关键信息“西欧13—16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

从中可以得出这是文艺复兴运动,从四个选项中找到答案即可。

8.1517年10月,路德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维腾堡城堡教堂门上以供讨论,不幸此事将他推上了欧洲政治和宗教变革的历史舞台。

其深层次的原因是

A.教会改革的迟缓

B.神学信仰的更新

C.路德个人的品质

D.民众思想的解放

根据材料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引发宗教改革,宣称售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每个基督教徒只要内心真诚悔罪,依靠信仰就能得救,体现了神学信仰方式的更新,B正确;

A项教会改革的迟缓与材料无关,排除;

路德个人的品质是宗教改革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深层次的原因,排除C;

文艺复兴推动了民众思想的解放,为宗教改革的产生作了思想准备,而宗教改革进一步推动了民众思想的解放,排除D。

所以选B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的原因

...........................

9.近代西方有一位思想家主张:

“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

而同时又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

”这一主张属于

A.三权分立说

B.天赋人权说

C.人民主权说

D.社会契约论

“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等,可以得出出统治者和个人之间是一种契约的结合,是卢梭提出的“社会契约论”,故D为正确答案。

A是孟德斯鸠主张;

B是伏尔泰思想;

C材料中不符合。

启蒙运动·

卢梭。

10.传统科技伦理思想根植于古代农业文明,具有农业文明所有的精神气质。

它随着传统科技实践的发展,内容不断丰富,品质不断提升。

这一结论揭示了中国古代科技

A.重在探求科学原理

B.理论和实践并重

C.是生产实践的产物

D.重理论而轻实践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根植于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是生产实践的产物,C正确;

中国古代科技是生产实践的产物并不注重探求科学原理,排除A;

中国古代科技是生产实践的产物,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排除BD。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中国传统科技的特点

【名师点睛】古代中国农耕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特点的比较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2)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科技重理论。

(3)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4)中国古代科技重农业,西方近代科技重工业。

(5)中国古代科技主要集中于农学、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西方近代科技则集中于近代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领域。

11.“八大山人的魅力……随着他人生过程的痛苦展开,他的思考越来越深,他把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用得那么娴熟,来表达自己内在的困境,表达自己对命运的咏叹,这是了不起的”。

下列作品中,与八大山人绘画风格相似的是

ABCD

【解析】根据材料“表达自己内在的困境,表达自己对命运的咏叹”可知八大山人的绘画属于文人画;

结合选项可知D项是《墨竹图》,画中有诗,属于文人画,故D项正确。

A项是唐代工笔画《簪花仕女图》,表现的是贵族妇女生活情调,与八大山人绘画风格不同,排除。

B项是花鸟画,与八大山人绘画风格不同,排除。

C项是风俗画,与八大山人绘画风格不同,排除。

12.西方历史学家指出:

“当人们谈及最近几代人中被传入日本等东方国家的西方文明时,我们不是指希腊罗马哲学和人文主义思想,也不是指日本的基督教化,而是指在17世纪后半叶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

”这里的“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应该是指

A.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精神

B.瓦特的改良蒸汽机

C.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抓住“在17世纪后半叶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A、B、C、D三项分别出现于14世纪、18、17世纪后半期、19世纪中期。

从时间上判断,B项符合,牛顿的经典力学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对科学发展的进程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及其深刻的影响。

故A项正确。

近代以来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经典力学·

影响

13.《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

“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

”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17世纪初期

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

D.20世纪初期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史实可知材料中“两个学说:

生存斗争和阶级斗争。

”分别是指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这两种理论学说分别出现在《物种起源》和《共产党宣言》中,所以答案选C,ABD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不符。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阶级斗争学说

14.《全球通史》:

“煤除了提供焦炭和供照明用的宝贵的煤气外,还给予一种液体即煤焦油。

化学家在这种物质中发现了真正的宝物——种种衍生物,其中包括数百种染料和大量的其他副产品,如阿司匹林、冬青油、糖精、消毒剂、轻泻剂、香水、摄影用的化学制品、烈性炸药及香橙花精等。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技术对工业影响巨大

B.科学对工业影响巨大

C.煤焦油提炼工业兴起

D.煤炭衍生物研究兴起

根据材料“化学家通过煤焦油发现了种种衍生物,如数百种染料、阿司匹林、冬青油、糖精、消毒剂、轻泻剂、香水、摄影用的化学制品、烈性炸药及香橙花精等。

”可知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化学工业的发展,B正确;

A技术不等于科学,排除;

由煤焦油提炼推动一大批工业兴起,排除C;

D项煤炭衍生物研究兴起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

近代科学技术·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新兴工业

15.有史学家评论道: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

”此观点强调“中体西用”

A.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B.可以挽救民族危机

C.是个理想的救国方案

D.具有一定的落后性

根据材料“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和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主张的“中体西用”是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A正确;

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宣布破产,最终没有挽救民族危机,排除B;

根据所学可知,“中体西用”不是理想的救国方案,排除C;

D项具有一定的落后性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

所以选A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向西方学习·

中体西用

【名师点睛】洋务运动的影响及其在学习西方方面对今天的借鉴:

(1)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洋务派想以此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2)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还要借鉴西方先进的经营管理题体制,重视市场的优化配置作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克服洋务企业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3)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

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刺激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16.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把儒家学说中的“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相结合,指出当时中国正处于升平盛事即君主立宪制阶段。

他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

B.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依据

C.纠正传统儒学的不足

D.以儒学作为变法的指导思想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把儒家思想和西方进化论思想相结合,其目的在为变法寻找历史依据,以减少变法的阻力。

故B项正确;

A中恢复错误;

C不是纠正;

D中不是指导思想。

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维新变法·

原因

17.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

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

申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袁世凯这样做

A.维护了君主专制政体

B.排斥了西方文明的传播

C.引发了新文化运动

D.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根据材料“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申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反映了尊孔复古的思想,这引发了新文化运动,C项正确;

当时是中华民国,为民主政体,A项错误;

“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说明没有排斥西方文明,B项排除;

袁世凯任大总统就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D项排除。

所以选C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背景

18.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

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

A.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B.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

C.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明确“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的含义分别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这是解题的关键。

19.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环节是:

1840—1864年;

1864—1901年;

1901—1919年。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应该是

A.追求民主

B.维新变法

C.实业救国

D.救亡图存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贯穿1840—1864年、1864—1901年、1901—1919年三个历史环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应该是救亡图存,学习西方,反对外来侵略,D项正确。

追求民主只符合后两个时间段,排除A。

维新变法符合第二个时间段,排除B。

实业救国符合后两个时间段,排除C。

20.孙中山在《布告国民消融意见蠲除畛域文》中说:

“中华民国之建设,专为拥护亿兆国民之自由权利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丕兴实业,促进教育……”该材料反映了

A.辛亥革命有助于建立民主政治

B.孙中山形成了平等的民族观

C.民国之时中国境内民族较少

D.西方民主共和思想已深人人心

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平等的民族观。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反映了孙中山已经形成了平等的民族观,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不涉及民主政治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民国之时中国境内民族已经很多,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平等思想而非民主共和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B。

近代中国的思想家•孙中山•孙中山平等的民族观

【名师点睛】中国自秦汉以来,几经分合,逐渐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如何处理各民族间的关系,历来是当政者所关心的重大问题。

近代以来,民族问题愈益突出。

孙中山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中,已经注意到正视民族问题对国家前途的至关重要性。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从“五族共和”到“民族自决”

21.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

这一思想应是

A.变法维新

B.三民主义

C.民主科学

D.社会主义

根据材料民道即指民主制度,天道即指君主专制;

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明确指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也明确指出,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正确;

变法维新保留了君主制,与材料不符,排除A;

民主科学属于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动摇封建正统思想,但与材料无关;

社会主义与材料无关,排除D。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

【名师点睛】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并分析其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这是三民主义的前提。

(2)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权主义思想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解决了当时革命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办法是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是民权主义的补充和发展。

22.1912年孙中山《祭明陵文》曰:

“(文)负疚在躬,尚无以对我高皇帝在天之灵。

迩者以全国军人之同心,士大夫之正义,卒使清室翻然悔悟,于本月十二日宣告退位。

……文与全国同胞至于今日,始敢告无罪于我高皇帝。

”该文本质体现出革命派

A.已经实现三民主义的目标

B.昭告成功推翻封建体制

C.存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D.承袭朱元璋反异族统治的传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并没有实现三民主义的目标,也没有成功推翻封建体制,只是推翻了封建体制中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当然也不是承袭朱元璋反异族统治的传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朱元璋“反异族统治”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故排除ABD;

孙中山在清室退位后,率领文武百官去到明孝陵举行隆重祭典,把自己摆在明太祖的事业继承者的地位上,向“我高皇帝在天之灵”报告“光复汉室”的喜讯,反映了革命派“反清复明”的“排满”主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所以选C。

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名师点睛】三民主义内容:

①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民族革命,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是前提)。

②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核心)。

③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社会革命,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的地价归国家所有,同国民共享,实现家给人足。

(是补充、发展)

23.1944年底,美国记者白修德到延安采访后,写道:

“延安首先是一个思想工厂,这在历史上也许是前所未有的。

”这一“思想工厂”主要体现在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C.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

D.论联合政府的思想

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外国记者到延安采访后,写道“延安是思想工厂”是指毛泽东写出了《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指明了关于中国革命的前途,是要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新民民主主义的国家,C正确;

A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在20年代提出,时间不符,排除;

B项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发表于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全国性政权即将建立,排除;

D项《论联合政府》是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政治报告,排除。

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论》

【名师点睛】新民主主义理论(抗日战争时期):

(1)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