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伤寒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60353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9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郝万山伤寒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

 例 61条: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 除外了 少阳-呕 阳明-渴 太阳-见表证。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一、辨病 识证 用方

   太阳 中风    方:

桂枝汤

古  病  证

   结胸 热实

    

今  胃痛 寒凝气滞

二、抓主症,对证用方。

注意:

症非证

 例1:

13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不必辨其为太阳伤寒或太阳中风。

例2:

刘渡舟 柴陷合剂治疗 症见“呕而发热”,“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并见的某军工厂中毒事故伤员,其中许多为肺水肿,无特效西药。

三、识病机、扩大应用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病机:

气血两虚,心脏失养。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理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病机:

少阳有邪,兼气血不足。

 涩:

气血虚 弦:

少阳气郁。

 例2:

 乌梅丸 治蛔厥 又主久痢 病机:

寒热错杂

 例3:

宋孝志 应用栀子豉汤治过敏性哮喘

 例4:

白头翁汤:

里急后重便脓血,渴欲饮水,腹中痛。

 近年:

结膜炎,爆发火眼,淋巴结炎,肝炎,乳腺炎,带状疱疹,急性盆腔炎,急性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

――肝经循行部位-抓病机

四、抓主症,兼识病机

 例:

真武汤证:

  心下悸……水邪凌心,心脏病,心功能不全。

  洋地黄中毒量和治疗量接近

四肢沉重疼痛〔水肿〕

咳……水邪犯肺

吐、利……水邪浸渍胃肠

头眩……水邪上冒清阳            美尼尔综合征〔内耳水肿〕

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小便不利或小便利〔小便清长〕

五、抓副症,兼求病本   副症:

或见症状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

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五苓散主之。

      口渴,消渴,渴而欲饮水、烦渴………膀胱气化失司,津液不能敷布

五苓散主证  小便不利,小便少   …………膀胱气化失司,废水排泄障碍

       少腹苦里急  …………气化不利,气机不畅

 水邪上逆  使胃气上逆,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之水逆

       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心下痞

猪苓汤……阴虚水热互结证

        小便不利〔仅量少,有尿涩痛短赤〕…………水热互结

   主症   渴欲饮水…………水热互结,津液不化,阴虚津液不足。

        心烦不得眠…………阴虚火旺,心肾不交

   副症 ――咳、呕、利…………水邪变动不拘浸渍胃肠,上犯肺藏

 六、用合方,救治疑难

  例:

五苓散+桃核承气汤 治膀胱蓄水、蓄血共见症

 第三讲 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一.方法 a.查史书;

b.看文物

 重量:

班固《汉书·

律历制》:

千二百黍米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前读shí

〕 晋后:

6铢=1分 4分=1两 文物:

 汉光和司农铜权,重12斤,汉1斤=250克 1两=15.62克;

 容量:

《汉书》千二百黍实其龠,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文物:

1合=20ml 1升=200ml 温取一升,本云黄耳杯〔1黄耳杯=200ml〕 1斗=2000ml 1斛=20000ml 度量:

《汉书》〔一黍为分〕,10分为寸,10寸为尺,10尺为丈,10丈为引.文物:

汉 1寸=2.3cm1尺=23cm 晋→宋:

1斤由250克→600克;

1升200ml→1000ml 1尺 23cm→33cm 但医药人命关天,天文涉及国运,仅此二条未改,一律追随古制、汉制。

 宋→清 度量衡未变,清代实行库平制 宋代煮散,连渣服.用量少.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宋用 两、钱、分、厘。

 台湾、东北仍循库平制 1钱=5克。

宋代后开一次药即一次治疗量,以前为多次治疗量。

麻黄汤:

麻黄3钱〔45克〕 桂枝2钱〔30克〕 甘草1钱〔15克〕 杏仁70枚〔28克〕 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

一次治疗量相当于1/3

麻黄15g 桂枝10g 甘草5g 杏仁9g

 煮药:

一次提取生药药效45%;

 第二次提取生药药效30%~35%-仲景弃之

所以,换算长沙方应:

a.换算成今量 b.看药吃几次,以了解一次治疗量。

干姜附子汤〔救急〕 干姜1两〔15g〕 附子一枚〔20g〕 且顿服

临床用应记住经方剂量比例,并因时因地因人变化剂量。

第四讲 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共七个方子,伤寒论方中应用最广

一、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一〕少阳病的特点:

1.病位:

手足少阳经脉

2.成因:

a.外邪直接侵犯少阳经腑

     b.邪由它经传来, 太阳→少阳

               厥阴→少阴

               无阳明传少阳。

∵阳明居中,主土也,…无所复传。

3.生理〔三个角度〕

⑴经络 循行部位见症:

偏头痛、目眩、胸胁苦满。

   皮部,外内分别影响太阳、阳明。

    ⑵腑 a.胆:

藏精汁,寄相火,主疏泄

        精汁排放贮藏有度 阳明可降〔胃肠〕;

太阴可升〔脾〕

        相火〔《内经》称一阳〕 见下述阳气

                   里气调和

        主疏泄、决断→正常  情志调畅 否则默默不欲饮食…

                   全身气机的调畅

      b.三焦:

水火气机的通道,气化的场所,内寄相火。

 焦:

燔之近炭也。

《内经》:

三焦膀胱也,腠理毫毛其应。

 

    ⑶阳气:

一阳、小阳、嫩阳、幼阳、稚阳。

柯韵伯:

如日初出,不亢不烈。

      太阳主表;

阳明主里;

少阳主办表半里〔不表不里〕――少阳主枢

      太阳主表 其气畏闭,发汗以启闭

      阳明主里 其气畏亢,清下以平亢

      少阳主枢 其气畏郁,和疏机解郁结

4.少阳病的证候特点:

⑴经腑同病 〔与太阳,阳明经腑分开不同〕

⑵易化火,易气郁 〔治要〕

⑶易生水,生痰,生饮 〔与三焦气机失畅互为因果〕

⑷易兼太阳表气不和,阳明太阴里气不和

〔二〕小柴胡汤的方义

 1.组成 柴胡:

解经邪  针对   解郁  针对

             经腑同病      易气郁化火

      黄芩:

清胆热       清火

           辛散 助柴胡以解郁

       生姜  化痰消饮去水  针对证候特点⑶ 

       半夏  和胃,降逆止呕 针对证候特点⑷

       人参  半个 助少阳正气以祛邪

       甘草  理中             小阳抗邪不力,

       大枣 /四君 补太阴正气,防邪传太阴 邪气可入三阴之表-太阴

 2.服法: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每服一升

考据 煮:

药物加水后在火上加热煮沸的过程. 煎:

《方言》有汁而干谓之煎 〔将液汁状的物质加热浓缩的过程,如蜜煎方〕,煎又可称“空煮”《金匮》晋唐以后煮煎含义混淆,按当时语言修改了.故《金匮》非仲景原样。

如:

麻黄升麻汤作分。

铢〔分〕两钱厘。

6铢=1分,4分=1两。

但在散中,如四逆散、三物白散,用分=份,作为剂量比例,非衡重单位。

熬:

火干也,《方言》凡以火而干五谷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关西陇冀谓之火备,秦晋之间或谓之炒。

不同字词一意义。

杏仁熬黑,巴豆熬去油〔巴豆不去油,力大如老牛。

〕。

猪肤汤:

白粉熬香。

稻曰白。

《伤寒论》龙牡都写熬,故龙牡均为生品,非煅制。

渍:

浸泡。

如大黄黄连泻心汤,不取大黄苦泻,防止直下肠胃,非煮泡5~10分钟,10~15分钟优。

烊:

把胶质药物在热药液中熔化的过程。

〔一般可压碎,放入热水中,不化者应为伪品。

 考《伤寒论》煮后再煎者七方,均为和解剂。

调整半表半里之枢如:

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桂干姜汤三方。

 调整中焦半上半下之枢:

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四方。

 煮后再煎有利于方剂寒热并行、攻补同施。

傅延龄实验:

小柴胡汤中柴胡去滓再煎,提高解热作用。

(三)仲景用小柴胡汤:

1.少阳受邪,经腑不和 〔第96、97、263、264、265、266、379条〕

a.经邪:

目赤,耳聋〔两耳无所闻〕,头痛〔侧〕,胸中满而烦。

 满:

水满谓之满〔mǎn〕;

气满谓之懑〔mè

n〕《史记》通用“满”。

汉后作懑,再后悶,简化为闷

 烦:

胆火扰心,足少阳胆经经别贯心→烦 ;

足太阳经别留神入散→下焦蓄血见其人如狂 举例:

协和医院,部分心脏病兼见肝胆系统病,治愈肝胆病,则心脏病缓解。

名之“胆心病”。

 胁下硬满〔自觉〕,往来寒热〔自觉〕--寒邪在经,少阳阳气抗邪之力差,正邪交争互有进退,邪胜则寒,正胜则热∴重点是解经邪。

 柴胡半斤〔125g〕黄芩三两〔45g〕生姜三两〔45g〕半夏半升〔45g〕人参三两〔45g〕甘草三两〔45g〕大枣十二枚 三服1/3为一次量:

如下:

柴40g芩15g姜15g夏15g参15g草15g枣4枚 

 对于“柴胡伤肝阴”:

从临床看病人无肺肾,肝阴不足又得少阳病,必用柴胡大量。

柴胡解热用20~30g 解郁10g 升阳3~5g〔例:

补中益气汤〕;

 如病人伴有肝阴不足:

如一贯煎 解郁疏肝用川楝子代之;

林黛玉肺肝肾阴虚〔肺结核,盆腔结核〕,王太医用鳖血拌柴胡――因人而异。

 黑龙江解热用上量开;

北京,柴胡20~30g余10g――因地而异。

b.腑热:

口苦〔干苦〕:

少阳郁火上炎,清晨重

  主症 咽干:

 少阳郁火伤津〔轻于阳明热症〕

     目眩:

少阳风火循经上扰。

〔目赤是经症,而目眩是自觉头晕目眩的腑症〕

     嘿嘿不欲饮食〔心中不爽快的感觉〕:

胆气内郁,胃气失和。

精神抑郁症。

     心烦喜呕:

少阳胆腑郁热,胃气不和〔少阳病指标〕

     呕而发热:

少阳胆腑郁热,胃气不和。

邪入胆腑,少阳内寄相火,故为       

      持续发热,伴呕吐,在经时为寒热往来。

 故持续发热呕吐重时多用

  主症  芩以清腑热,寒热往来重时多用柴胡以解经邪。

     舌苔:

苔白或淡黄、薄黄〔小柴胡汤〕而大柴胡汤是干黄、燥黄、老黄。

     脉:

弦细、沉紧〔凡2见〕

       弦细是由于肾上腺素分泌多〔应激状态〕血管紧张度高

       沉紧是由于长期精神抑郁紧张,气郁体内不外达 外症见面色无光,肘膝以下发凉

  或见证:

或渴〔胆热伤津重〕,腹中痛〔太阴脾弱不和,胆木克脾〕,心下悸,小便不利〔三焦失畅,水邪内生,水气凌心〕,咳〔水邪犯肺〕,身微热〔太阳表气不和〕

2.三阳同病〔99条〕 

身热恶风〔病在太阳〕;

颈〔少〕项〔太〕强〔太少经气不利〕;

胁下满,少阳经气不利,手足温而渴〔阳明有热〕……三阳同病――小柴胡汤和解疏机,治同少阳。

  《伤寒论》中三阳同病有2条:

a.219条:

阳明内热重-白虎汤;

b.99条:

太阳外邪,阳明内热均不重-小柴胡汤

3.少阳不和,太阴脾虚〔100条〕

少阳阳脉涩,阴脉弦〔沉弦〕,法当腹中急痛。

 按:

为火旺脾虚脉象。

法,犹理也,义隔而通。

肝木克脾土,先与小建中汤和里缓急,“虚人伤寒建其中”,少阳症不瘥者,再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后述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兼太阴里虚〕

4.少阳不和,兼阳明胃热〔229、230条〕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非阳明燥结〕小便自可〔可,犹“宜”也。

从此点看大便溏亦非热结旁流〕――阳明热郁而非热结――小柴胡汤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说明非燥热阻结,而是少阳气郁致阳明胃气不畅〕,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按:

伤寒,虽有阳明病而呕,不可下也。

∴呕非阳明病。

  5.少阳不和兼太阳表邪〔101〕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

抓主症+病机。

  6.差后复发热〔394〕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

脉浮者,以汗解之〔桂枝汤〕,脉沉实者,以下解之〔大承气汤〕。

  7.热入血室〔胞宫〕

   a.外感病期间,来月经。

/b.经期患外感。

/c.月经初净患外感。

……血室空虚,邪入血室,与血相结。

→2组症,如下:

1肝经失和,胁下满痛,如结胸状;

幕则谵语〔肝不藏魂〕→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2少阳之气不和-寒热交错〔例:

恶露不尽〕:

小柴胡汤+茜草、丹皮、赤芍等凉血止血

(四)后世&现代用小柴胡汤:

和疏机,解郁热,达三焦……攻补兼施,寒热同调,温而不燥,寒而不凝。

热病用之解热,郁症用之可解郁,配合各种补药而祛邪,配合血分药而行气活血,配合生津药解热生津,配合利水药行气利水,配合化痰药畅气祛痰〔如柴芩温胆汤〕,配合温阳药疏郁以通阳,配合养阴药,调气以育阴。

当今:

① 解热:

往来寒热,呕而发热,发潮热,差后复发热

   ② 用于肝胆胃胰肠等消化系统疾患

3用于精神情志疾病:

如郁症,精神抑郁症。

4用于妇科疾病:

小柴胡汤+逍遥散→单纯性闭经 

刘渡舟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乙肝经验:

乙肝病久,湿热毒邪内郁,用柴胡解毒汤,清热利湿,疏郁解毒。

 柴胡解毒新汤:

 柴胡12g 黄芩10g 土茯苓10~15g 茵陈12~15g            

     凤尾草12~15g 草河车10~15g 炙甘草6g 刘老晚年+叶下珠10~15g 看体重 轻者前量,重者后量。

加减:

假设兼血瘀,见肝区胁部刺痛,或TTT、TFT,α-球蛋白↑ +红花、茜草、当归、白芍各10g

   有肝纤维化倾向〔早期肝硬化〕者:

+土元10g 泽兰10g 生牡蛎30g 鳖甲30g。

或配合鳖甲煎丸,增化瘀软坚成效。

   兼湿〔郁〕毒〔热〕凝结,见面色黧黑而有油腻或肢体腰背酸胀或舌苔厚腻不脱。

+生石膏10g 寒水石10g 滑石12g 竹叶12g 银花10g

   兼脾虚便溏:

+茯苓15g 白术10g

   兼脾寒泄泻:

和柴胡桂枝干姜汤交替服用。

   凝血机制异常,见衄:

+白茅根30g 仙鹤草30g 丹皮10g

   乙肝外表抗原持续阳性,滴度高应从血虚论治+当归、白芍、茜草各10g海螵蛸20g

二.柴胡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一)组成和方义:

组成:

小柴胡汤和桂枝汤二方之1/2相合,两方均有的药只取一方的1/2。

三次治疗量。

 柴胡20g 黄芩7~8g 人参7~8g 半夏7~8g 桂、芍、姜各7~8g 枣二枚 甘草5g

方义:

和解少阳,畅达气机〔小柴胡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桂枝汤〕

(二)仲景用柴胡桂枝汤〔146〕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自然病程6、7天。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微呕:

胆火犯胃,胆火不甚盛;

 心下支结〔心下结滞〕:

邪在经,少阳经气不利;

     支节烦疼:

烦〔《说文》从火从页,热头痛也。

《周礼》烦犹剧也〕

        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太阴病三个证型 太阳病,腹满时痛,此为系在太阴

        太阴中风,四肢痛,脉阳微〔小则病退〕阴涩而〔表转折,说明由涩 

         转长病退〕长者为欲愈。

太阴中风 非太阳中风〔发热恶寒〕,阳明中风〔缘缘面赤…〕 ;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假设本为太阳病,应建其中,或用桂枝人参汤。

此指太阴中风〕

  太阴中风〔见支节烦疼〕;

太阳中风〔发热恶寒〕――并见,用柴胡桂枝汤而非“但见一证便是”。

(三)现代用柴胡桂枝汤:

1.外感

2.肝胆病伴见四肢关节烦疼,既有肝胆湿热又有气郁

3.痹证伴肝气郁结。

4.神经官能证,精神抑郁症,出现周身窜疼,疼无定处,压痛不可得。

多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不效。

用此方有效。

 精神抑郁症有三大特征:

a.精神抑郁,低落b.思维迟钝。

c.动作缓慢。

-第一次发病持续3周以上。

另见:

常晨重夜轻,胆小;

常自责内疚,思维与周围有关〔区别于精神分裂症,为思维与周围割裂〕;

自己痛不欲生,他人不理解。

治疗:

晨起重〔沉重〕胆小-心胆阳虚,气虚,小阳不足。

一阳不足,温煦长养差。

-温补心胆。

故用桂枝汤补心阳;

柴胡汤中参柴补胆气。

……柴胡桂枝汤。

化浊醒脑+温胆汤;

心神不宁,眠少+定志、安神+定志小丸《千金要方》〔人参、茯苓、菖蒲、远志〕;

眠差+炒枣仁、生龙牡。

郝万山定“柴桂温胆定志汤”重症者配西药百忧解,罗拉等。

燥狂症服柴胡龙牡汤。

对精神燥狂抑郁症〔燥狂、抑郁交替出现者〕立停抗抑郁药。

5.治脂膜炎:

皮肤泛红〔多见腹部〕皮下结节,急性发作见发热怕冷,乏力。

假设伴肢节烦疼时,柴胡桂枝汤忧。

有人认为:

∵柴胡主皮里膜外〔半表半里〕

6.不安腿综合征:

四肢酸懒疼痛,坐卧不宁,多见下肢。

+木瓜、川牛膝引药下行。

白芍重用30~50g〔体重者用50g〕

三.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一)组成方义:

小柴胡汤-参草+大黄、枳实〔半个承气汤〕+芍药。

 一次量:

柴40g芩15g 芍15g 夏15g 生姜25g 枳实6g〔四枚 18g/3〕大枣4枚大黄10g  煎后去滓,浓缩。

 方义:

少阳不和,兼阳明里实。

(二)仲景用大柴胡汤:

1.治少阳不和,兼阳明里实〔104、136〕: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2个七日节律〕,胸胁闷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

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

潮热者,实也。

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不大便,本条误下。

丸药:

指辛热泻下剂,本用于攻下寒积,本条用之大便虽通,毒热未去,而见利。

故先用小柴胡汤以疏解少阳,再加用芒硝软坚润燥,泻体内毒热,〕;

136同大结胸证相鉴别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用大柴胡汤。

提示1:

104条芒硝为盐类不溶于水,使肠壁内呈高凝状态,将肠内热带入肠道。

见后三承气鉴别。

提示2:

中医治病给邪以出路,如汗法是通过体表半透膜将毒素排出体外;

下法是通过肠壁半透膜将毒素排出体外。

提示3:

大便已通,里热未去少见,故现临床少用柴胡加芒硝汤了。

2.治少阳胆腑热实证〔103〕胆热伤津,津伤化燥,因燥成实……邪热胆腑精汁相结,形成胆腑热实证。

〔胆热犯胃-心下急,心中痞硬;

胆热内迫胃肠-呕吐下利。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非阳明里实。

心下硬满不可下,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下……所以均非阳明里实证。

反推,阳明里实多见绕脐痛,腹中痛故非阳明里实。

165条:

伤寒发热,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提示:

少阳经证 前述

   少阳病层次 少阳腑热 前述

少阳腑实

同样 阳明病层次;

也有 阳明经证;

阳明热证;

阳明腑实。

阳明经证典型表现见《医宗金鉴·

伤寒心法要诀》:

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阳明热症:

病在肌肉,未和里实相结,热邪弥漫。

见大烦渴不解,欲得饮水数升,阳明四大症。

3.代大承气汤治阳明腑实和杂病腹满属实证者。

《可下篇》: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柴胡汤。

”〔节本中阳明三急下症是:

...宜大承气汤。

〕提示可代之。

 又“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柴胡,大承气汤。

”〔节本曰:

〕 又“病腹中满痛者,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 《金匮》:

按之痛者为实,按之不痛为虚。

4.代调胃承气汤用。

宜大承气,调胃承气汤。

5.治病后,余邪未尽,脉沉者。

〔394条〕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比照后文,提示-①脉不浮不沉者〕小柴胡汤主之。

②脉浮者,以汗解之;

③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可下篇》: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之解,宜大柴胡汤。

 给出了三方面治法。

6.治热厥-热邪内伏,阳气内郁不外达。

335条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

厥应下之〔因里热成实,可用大柴胡汤〕

(三)现代用大柴胡汤:

1.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

常+芒硝泻热,金钱草、鸡内金、海金沙〔三金〕;

+川楝子、元胡止痛〔注意:

川楝子中有川楝子素,假设病人有胃溃疡等可引发疼痛。

〕 提示:

对一些中药要知道其毒副作用,趋利避害,毒性大的不要用。

如止痛药五灵脂为鼯鼠粪便,煎后有异味难以入口,尽量不用。

木通〔包括龙胆泻肝丸〕,一北京老中医,认为现代人多肝火,让家人常服龙胆泻肝丸,后出现四个尿毒症病人。

2.胰腺炎 南开医院创“清胰汤”组成:

柴胡、黄芩、白芍、大黄〔大柴胡汤〕、黄连、木香、元胡、芒硝。

――急性胰腺炎。

3.急性肝炎:

大柴胡汤+茵陈。

4.急性阑尾炎:

大柴胡汤+冬瓜子、桃仁。

5.单纯性肠梗阻〔绞窄性不可保守〕

6.其他:

流感、肺炎、高血压、急性胃炎、肋间神经痛、神经系统病〔如癫痫〕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临床应用。

(一)组成:

柴胡40g 黄芩15g 桂枝15g 甘草10g 

      解经邪 清腑热   补心阳畅达三焦气机。

太阳病,发汗后心下悸,桂枝甘草汤主之

      干姜10g 甘草10g-温补脾阳,辛甘化阳 瓜蒌根-生津止渴

      牡蛎10g-软坚散结,散气机之凝结。

〔当今牡蛎用得多,20~30g〕

   服法:

煮取6升,去滓,再煎3升〔煮后去滓再煎,伤寒内七方〕

   成效:

和少阳,畅气机,助心脾,升津液,散结聚。

(二)仲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少阳经邪〕,小便不利〔三焦受邪,气机不利,非有水停,水停仲景必桂苓同用〕,渴而不呕〔少阳郁热伤津,轻则渴,重则咽痛〕,但头汗出〔热郁三焦,不得外越,身无汗,头为诸阳之会,阳热上蒸〕,往来寒热,心烦者〔胆热循经,上扰心神〕,此为未解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另:

条中未写,临床可见〔心〕脾阳虚证之便溏

(三)现代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1.慢性肝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