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笔记完整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0433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政治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政治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政治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政治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政治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政治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政治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政治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政治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政治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政治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政治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政治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政治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政治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政治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政治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政治学笔记完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学笔记完整版.docx

《政治学笔记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笔记完整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学笔记完整版.docx

政治学笔记完整版

 

2014交大MPA双证

政治学笔记

 

课程代码:

P130505

课程名字:

政治学/PoliticalScience

任课老师:

胡伟教授

——by朱馨怡

第一讲政治权利:

国家、非国家和超国家

一、政治权利与合法性

●罗伯特。

达尔:

“权利概念是政治分析的中心”

●中国对权利的理解比较正解,认为是好事儿,西方政治理论(政治科学)对权利比较担心

eg:

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政治自由只有在国家权利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但是一切有权利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利的人们使用权利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2.阿克顿勋爵:

权力趋于腐败,绝对的权利趋于绝对的腐败。

3.丹尼斯。

顿:

阿克顿只表达了一半真理,另一半真理是:

权利可以使人崇高,正像使人腐败一样。

4.“要把权利放在制度的笼子里”

(一)权力与政治权力

(1)什么是权利?

●马克斯。

韦伯——权力是某一行动者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即使存在反抗也要实现其意志的可能性。

(合法的暴力)“硬权力”

●罗伯特。

达尔——权力是一种影响力“软权力+硬权力)

●丹尼斯。

郎——权力为“对他人产生预期效果的能力”,即权利是一种“有意”和“有效”的影响

●硬权力(武力,经济制裁,etc)vs软权力(价值观,文化渗透,威望,etc)

(2)什么是政治权力

政治权利是一种社会公共权力

(二)权力的类型/形式

●“硬权力”与“软权力”

●入场顺序,掌声大小,距离等反应了权力的象征

●——权力是需要包装的

(1)武力——A强迫B服从(强制的权力)

(2)操纵——A实际让B自愿服从,但B并不知道A的意图(阴险的权力)

(往往通过宣传一种政治理念、信仰、宗教吸引他人,不告诉真实意图)

“谎言说了一百次就是真理”

需要独立思考才能规避操纵

(3)说服——A以理服B(平等的权力)

同样通过宣传,但告知真实意图

*1,2,3效率比较低

(4)权威——A命令B做某事(正式的权力)

1)强制的权威Coercivepower:

不服从受惩罚;

●与武力的差别在于是否正当,即权威具备合法性

●基本上领导都会适当运用强制权威以树立威信

●尽量少使用,如果使用最好纳入民主与法制的渠道

2)诱惑的权威Rewardpower;服从了有奖励

3)合法的权威Legitimatepower;把服从当作义务

比如老师,用理论和制度说服人心甘情愿服从。

合法权威是比较巩固的权力

4)合格的权威Expertpower;专门的知识和技能(犹如病人服从医生)——专家治国论

5)个人的权威Referentpower;克里斯马——政治权力最高使命:

别人能够自觉自愿听你的话

●Charisma,克里斯马型权力,也叫人格型权力,指人们对特殊类型的人的尊敬,这种人具有超凡的品质,个人魅力,启示力。

原指古代的宗教先知,战争英雄,由马克斯.韦伯引入政治学领域。

在管理学上与职位权利相对而谈。

(fromXX)

●Chrisma领袖气质:

被认为是领袖特有的一种个人气质,能引起大众热诚的效忠或强烈的热情(fromXX)

●现代管理学比较强调多激励少强制

【问题】:

我国现在普遍的权威形式是一种什么状况?

(三)政治权利的合法性

●当代西方学者在权力观上的分歧是“社会冲突论”与“社会共识论”,前者坚持在一切权力关系中强制是不可削弱的因素;后者是强调在一切权力关系中合法权威的主导地位。

●实际上,在特定的权力关系中,强制性和合法性因素通常共存,并交织在一起,——韦伯:

国家是“在特定领土内,成功地获得垄断合法使用物质武力的形式”

●政治学更为主张权力的合法性

(1)合法性的概念:

“合法性”指民众对于现存政治秩序和政权的信任、支持和认同,也可以说是政治权利以非强制手段维持其统治秩序的能力

●李普赛:

任何政治系统,若具有能力形成并保护一种使其成员确信现行政治制度对于该社会最为适当的信念,即具有统治的合法性。

●阿尔蒙德:

如果某一社会中的公民都愿意遵守当权者制定和实施的法规,而且还不仅仅是因为若不遵守就会受到惩处,而是因为他们确信遵守是应该的,那么,这个政治权威就是合法的。

●合法性和强制性成反比。

●衡量一个国家合法性的强弱就看警察的数量。

警察越多合法性就越低。

(四)合法性的基础和来源

(1)马克思·韦伯的分析:

三种类型的合法性基础(仍有现实意义)

1)传统:

沿袭,相对克里斯马更稳定,但是不合理

2)克里斯马:

创造一个新的统治,一般在动荡时期,乱世,不稳定的

3)法理:

通常通过选举竞争产生领导人,韦伯认为民主法制是发展的方向

——法理给人以希望。

(2)伊斯顿的分析:

三种来源理论(修正了韦伯的体系)

1)意识形态:

加强统治的合法性(20世纪以后人类的新现象)

eg共产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统治的合法性

2)结构:

共同体、政体和政府(执行者)—传统&法理

——通过一定的制度程序,带来领导人的产生

3)个人:

克里斯马

(五)合法性与有效性

(1)合法性与有限性的相关性分析

●合法性与有效性未必正相关:

如B和C

●*eg:

1.经济发展与人民拥护的关系:

朝鲜,新疆问题——缺乏合理的制度,道义力量等

(2)合法性维持途径

●*西方主要靠民主制度

●*我国没有很好的方法:

“造神”措施(作用有限),制度力量(依法治国)和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价值观)

1)特定支持——是由于政治体系的输出(即政策)给与了体系成员某些具体的满足而形成,即特定的政策绩效带来了受惠者的支持——不可靠

2)散布性支持——不同于特定支持的功利性,它独立于具体的政策输出,是对政治体系的“善意”情感,并构成一个“支持储蓄”,这将使民众承认或者容忍那些与其利益相悖的政策输出——感情的东西不是功利的东西

●*特定性支持和散布性支持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但是如果特定性支持没能转化为散布性支持,那政策的维系是很不稳定的

●*在中国很难做到散布性支持

二、国家:

社会公共权力

●国家是一种社会公共权力,拥有“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权力

(一)国家的本质

(1)“善”的国家本质观——国家是为人民谋福利的,是人民公同利益的体现,是全民的机关。

——*我国主流

●亚里士多德:

城邦的目的是在促进善德,是至善的社会团体

●狄骥:

国家是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机构

●拉基斯:

国家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国家的目的就是利用社会的力量专谋社会的福利

(2)“恶”的国家本质观——国家是一种罪恶和祸害,是压迫社会和人民的——*国际主流

1)无政府主义的观点

●蒲鲁东:

国家和政权是危害自由的,国家就其本质而言是反革命的,政权是暴政的工具和堡垒

●巴枯宁:

任何权威和国家都是绝对的恶事,是一切祸害的根源。

2)自由主义的观点

●*NecessaryEvil

●波普尔:

国家是一种必要的罪恶:

如无必要,它的权力不应增加——“自由主义剃刀”理论

●*李克强:

简政放权

(3)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本质观——国家的阶级分析理论:

非抽象善恶的国家本质观——偏恶的国家观

1)不同于善的国家观:

否定国家是善的团体,是全民一致的体现,是为人民谋福利的机关——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器,绝不是仁慈的东西或全民的机关

●恩格斯:

国家是表示:

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谓和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驭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力量,就是国家

●列宁:

国家是一种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2)不同于自由主义的国家观:

国家的存在是必要的,但不是永远必要,国家注定是要消亡的;无产阶级国家是历史的必然,但也非永恒

3)不同于无政府主义的国家观:

国家的消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能人为“打道”

(二)国家的形式

(1)古代国家——(略)o(╯□╰)o

(2)现代国家:

资本主义形态

1)类型

A立宪君主制(议会制)

B共和制:

总统制,议会制,委员会制

C各制度的区别

●*君主制与共和制的区别:

君主制——世袭产生;共和制——选举产生

●*共和制也可能有独裁

●*总统制和议会制的区别:

*I)权力和首脑是否集于一身:

总统制——实位元首;议会制——虚伪元首,权力在议会手里

*II)选举方法:

总统制——总统和议会都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议会——议会由选举产生,内阁成员和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行政首脑

*III)权力关系不一样

2)原则:

自由、民主、人权、法治、平等

(3)现代国家:

社会主义形态

●性质:

新型民主

1)原则: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理想与现实的张力:

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甚大

(三)国家的职能——“二重性”理论

(1)政治职能

●对内职能:

*马克思:

压迫其他阶级,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

●对外职能:

*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2)公共职能*(由小到大)

●“守夜人”国家

●福利国家——公共品:

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北欧

●干预国家——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

●经济起飞的“领航员”——东亚NICs

●社会公正与再分配——经典社会主义国家

●*福利国家:

北欧;国家主义:

中国,拉美;社会主义:

中国改革开放前;放任自由:

美国

【问题】:

1)理想和国家职能应当如何定位?

2)中国目前处在什么位置?

三、国家与社会:

非国家的政治

(一)非国家-政府的政治:

●非国家-政府的政治范畴:

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国家”涉及的是公共权力(政府)的事务:

“社会”则是指相对独立于公共权力之外的社会自治领域的事务,它包括各种非政府的社会团体、公司企业、文化组织以及私人生活等

●邓小平:

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这些事只要有一定的规章,放在下面、放在企业、事业、社会事业,让他们真正按民主集中制自行处理,本来可以很好办,但是统统拿到党政领导机关,拿到中央部门来,就很难办,谁也没有这样的神通,能够办这么繁重而生疏的事情……过去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分过几次权,但每次都没有涉及到党同政府,经济组织,群众团体等等之间如何划分职权范围的问题

●黑格尔和马克思:

主要是指西欧由于17,18世纪市场经济兴起而产生的非国家的经济领域,亦即由新兴资产阶级所构成的一个社会经济领域,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国家是建立在市民社会基础上的,“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

●哈贝马斯:

现代西方的市民社会是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独立于政治力量的“私人自治领域”,它本身又有两个领域,即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其中私人领域指以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系统,公共领域则指由私人构成的、同样不受官方干预的私人有机体,包括团体、俱乐部、党课、沙龙、通讯、交通、出版、新闻、杂志等非官方组织或机构,它既不属于由国家控制的政治领域,也不属于市场经济系统的私人领域。

(二)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原则

●市民社会的视野

(三)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与“治理”

(1)部门概念:

NGOs,NPOs,“第三部门”

(2)“治理”思潮的含义:

●把市场和企业的管理方法应用于政府和公共服务

●权利主体多元化,包括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主张“多中心理论”

●政府和民间、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合作与互动

●其结构和秩序非外部强加,参与者最终形成自主的网络,或社会协调的网络

●强调过程而非正式的制度或规则

●以最大限度增进公共利益为目的

四、民族国家与全球体系:

超国家的政治

(1)现代民主国家(nation-state)的产生

●民族国家与主权

●威斯特伐利亚秩序(1648年)

●国家利益原则

●帕麦斯顿:

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2)国家间政治与国际格局:

(3)全球化趋势下的国家主权

*超国家的方法:

1)各类合作组织2)超级国家

第二讲国家政体:

类型与模式

一、国家体制的一般理论

(一)国家、政体与国家结构

(1)国家与政体的关系

●国体:

指国家和阶级性质,或国家是由哪个阶级进行统治和主导

●政体:

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两者关系: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错综复杂。

同一国体的社会,可能具有不同类型的政体,如奴隶制社会中,存在着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政体。

反过来,同一政权组织形式的社会,其国体有可能不同,如在现代许多社会普遍实行共和制,但在这些共和制的

(2)国家结构

●单一制:

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单一主权的国家,实行统一的中央集权,具有成一的宪法和一个国籍,全国只有一个中央政府和立法机关,国家按照地域划分行政区域,设立地方政府行使地方国家权力,中央统一领导各级地方政府行使职权,地方政府必须服从中央

●联邦制:

由各个成员如共和国、州、省、邦等组成的国家结构形式,国家除了设立联邦的中央国家机关外,各个成员还有自己的中央国家机关,除了中央有一部宪法外,各个成员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联邦政府行使宪法所赋予的权力,凡宪法未授予联邦政府的或未禁止各个成员行使的权力属于各个成员,各个成员设有自己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3)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央集权VS地方分权

●地方治理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二)国家政体理论的历史发展

(1)亚里士多德

(2)布丹(略)

(3)波切斯:

前部分略

●政体:

国家政权的组织方式:

政体的划分标准:

1)国家和政体是否合一——直接制和代表制

2)政府权力是否集中——集权制和分权制

3)国家元首的产生和任期——世袭制和选举制

4)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的关系——总统制和议会制

(三)略

(四)现代国家体制或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

(1)政治结构——一元与多元、封闭与开放

(2)社会结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是否存在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

二、极权主义政体

(一)极权主义的含义

●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进行全面控制的高度集中的一元化政治体系

●布热津斯基:

极权主义是一种新的政府形态,它一般归类为独裁统治,……略

(二)极权政体的特征

●弗雷德里克和布热津斯基:

1)复杂的思想体系渗透入个人生活的每一方面*如朝鲜

2)一个独裁者领导的单一政党

3)影响广泛的恐怖体制,把党和国家机构相沟通,用以对付内部和外部的敌人

4)对于现代化的大众传媒予;以严密控制

5)垄断武器和完全控制武装力量

6)由国家官僚机构指导和支配整个经济,或者至少是最重要的经济部分

三、威权主义主义政体

(一)威权主义的含义

●一种介于极权主义和民主主义之间的政治权力垄断而社会有限开放的过渡性政治体系

●胡安·林恣:

权威主义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有限多元主义政治体制;没有一套复杂的,导向性的意识形态但具有独特的民族心理;除了偶尔情况下,没有深入而广泛的政治动员;统治者或统治集团的权力不受宪政约束但实际上能力有限

●不负责任的:

没有由民主选出来的,没有一套责任体系的

●所谓有限多元主义是指统治职位对排除大众的、有限的竞争性精英及其团体开放,而不是对所有的公民及社会团体开放,于真正的多元主义有很大的不同

●在林恣的研究中,新权威主义政权总是一种过渡性的国家,其发展结果要么转向民主,要么转向极权主义

(二)威权政体的类型与特征

●拉美的经验

(1)由高度寡头化和跨国化资产阶级中的上层部分实施统治的组织者和保证者。

换言之,政权主要的社会基础是上层阶级

(2)从制度的角度来讲,政权中承担强制功能的专家具有决定性影响,政权的目标是取得经济的“正常化”。

政权要完成的两大任务是:

一方面,通过对社会大众的非政治动员过程恢复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实现经济生活的正常化。

(3)排除了先前政治上活跃的社会大众,消除他们在政治舞台上的积极影响并严加控制。

通过破坏或夺取社会大众所拥有的资源,对社会强加特定的秩序,将大众挡在了政治生活大门之外。

通常,这种秩序被认为是巩固权威主义政权的前提,并且,在实现经济生活的正常化之后,是实施经济增长的跨国模式和资源的非均衡分配所必须的

(4)排除大众参与必然包括压制公民权利,特别是消除政治民主制度。

它也否定作为公众和阶级的人民诉求的反应,取缔为实现社会正义而进行利益沟通的制度角度和政治组织(如政党)

(5)在经济生活中同样排除社会大众、因为它推进有利于私人资本和国家制度中的寡头垄断团体受益的资本积累模式,加剧了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前提

(6)符合并推动生产结构的日益国际化,导致社会进一步非民族化和国家权威的流失

(7)努力使社会问题“非政治化”,以所谓技术理性的中立、客观标准来解决上述问题。

(8)在早期阶段关闭进入政府过程的民主渠道,即关闭代表民众和阶级利益的输送渠道,利益的表达只局限于大型组织(不管是公共还是私人组织),尤其是军队和寡头垄断企业的上层

四、民主政体

(一)民主的制度含义

(1)民主政治:

从观念形态到制度形态

●人民主权:

人民当家做主

●多数人的统治

●政治参与的制度化——R·达尔的民主五标准:

有效的参与、投票的平等、充分的知情、对议程的最终控制及成年人的公民资格

●精英民主:

竞争领导权的制度安排——熊皮特:

民主政治并不意味也不能意味人民真正在统治——真人民和统治两词任何明显意义而言,民主政治的意思就是人民有接受或拒绝将来要统治他们的人的机会。

民主政治实际是政治家的政治。

(2)当代主流民主理论——自由主义民主

●在当代研究中,人们主要从经验性的、描述性的以及程序性的角度去定义政治民主

●熊皮特:

民主实质上就是一种方法——就是那种为作出政治决定而实现的政治安排,在这种安排下,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选票取得作出决定的权力

●拉里·戴尔蒙德:

民主的底线定义

(二)民主政体的特征:

自由主义民主的视角

●在现代议制民主政府中,如果包括了下列一些基本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规则,基本上就可以认为一种社会的政体形式属于民主:

(1)由选举产生的政府官员,现代的民主政府都是代议制政府,政府成员是由全体公民通过选举的方式产生的,这些选举出来的政府官员代表选民行使国家的权力,真实的权力在事实上以及在宪法法理上都归于选举产生的官员及其任命的官员,不是归于那些不负责任的内部行动者或外部势力。

(2)举行定期的、自由的、公平的竞争性选举,以产生重要的领导人

(3)除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和国家负有纵向的责任外,民主还要求官员对官员之间有横向的责任制度;

(4)自由民主还包括对政治和社会多元主义的广泛的规定,以及对个人或团体的自由的广泛的规定

(5)行政权受到宪法的约束,并对其它政府机构,诸如独立的立法、议会、专门性的监督检查机构负责;

(6)在民主体制下,不仅选举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因为有大量反对票,也不仅因为政党要不时地轮流执政,而且不能剥夺任何一个坚守宪法原则的团体组织政党和参与选举的权利,合法的政府反对派不仅受到政府的容忍,而且还是政府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7)对于文化的、民族的、宗教的和其他少数团体以及传统上

(8)~(10)未记到

(11)公民在法律上和政治上是平等的,上面提到的个人或团体的自由应有效地受到独立的、公平的司法保护,其它权力中心对于司法部门的决定应该执行,并加以尊重

(12)法治保护公民免受不正当的拘禁,流放,恐怖,折磨,以及对其私人生活的不正当干预,这样的干预不仅来自国家,也可能来自于自治的国家反对派力量

(三)国家政体民主化的必然性

(1)历史的考察

●古希腊、中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二战以后、苏联解体以后至21世纪

●弗兰西斯·福山:

历史终结论——1989年在《国家利益》上发表的《历史的终结

●亨廷顿:

第三次民主化浪潮——1991年推出《第三次浪潮——20世纪晚期的民主化》,该书不局限于意识形态的纷争,而是解析了发生在1974-1990年间约30个国家和地区由非民主政体转向民主政体的过程。

●第四次民主化浪潮——目前世界上只有约20%的国家继续实行威权统治。

(2)略

(3)民主化的阶段

●民主转型

●民主巩固

【问题】:

1.如何对国家政体进行划分?

国家政体有哪些基本的类型?

2.什么是民主?

民主政体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安排?

第三讲现代政府:

结构与功能

一、现代政府的组织原理

(一)国家与政府

●国家四要素:

领土、人口、主权、政府

(二)现代政府的组织体系

●现代政府权力要素: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三)现代政府的组织原则

(1)分权制衡

●理论渊源:

洛克和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

●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总统制)

●英国准三权分立

●中国体制是单一的,党的领导的结构

二、立法机构

(一)立法机构的起源与发展

●英国议会制:

议行合一

●理论渊源:

马克思和列宁

●当代中国的议行合一体制

(二)立法机构的组织原则和功能

●民主原则、民意机构(organizationofconsent)

●代议民主制的基本制度安排:

*议会是代表人民意志的

(三)立法机构的结构和职权

●结构:

一院制与两院制

●职权:

立法权、财证权、监督权(质询、听证、弹劾、罢免、不信任票等)

(四)立法机构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石

●国家权力机关与立法机关

三、行政机构

(一)现代行政机构的起源与发展

●英国内阁的起源

●民选政府的产生

(二)行政机构的组织原则和功能

●效率原则:

首长负责制

(三)行政机构的结构和职权

●金字塔结构:

层级制+功能制

●公共行政职能:

外交、国防、财政、民政、司法、经济管理、教科文卫、社会保障、交通、环境保护等

(1)美国的行政机构:

14个部

●国务院、国防部、财政部、内政部、农业部等等

(2)英国行政机构:

20个部

(3)日本行政机构:

22个部

四、官僚机构

(一)官僚机构的起源与发展

●英国《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1854年,专门为研究文官状况而成立的诺斯科特-屈维廉委员会提出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

其主要建议有:

1.取消政党分赃制,建立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择优录取官员;2.根据不同的教育程度,把文官分成高级(行政级)和低级(执行级)两种(以后又增加了办事级和助理级);3.统一文官体制,部门之间可以互相调动;4.根据文官表现和才干决定提升。

●美国《彭德尔顿文官法》——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

(二)官僚机制的组织原则和功能

●稳定原则:

人员和政策的连续性

●文官的特点:

1.考试录用;2.终身任职;3.功绩制;4.政治中立

●功绩制(meritsystem):

(*不因关系而因能力而任命)是基于能力、教育、经历和工作成绩来招募、任命、保留和提升政府官员的制度。

功绩制反对以往用于人事制度中的大部分典型标准,诸如政治、朋友、亲戚、种族和宗教等,这些标准缺乏明显的合理性。

在功绩制中唯一有关的问题是,这个人如何能够有效地干这项工作?

功绩制的特点包括,招募选择“最合格”的申请者填补空缺、工作任期、职位分类等

(三)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