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家庭教育案例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60492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家庭教育案例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家庭教育案例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家庭教育案例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家庭教育案例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家庭教育案例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家庭教育案例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家庭教育案例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家庭教育案例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家庭教育案例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家庭教育案例Word格式.docx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家庭教育案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家庭教育案例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家庭教育案例Word格式.docx

“谢谢,你的歌声很美妙。

中国义工看着这些若有所思。

晚上,美国义工对他说:

“对不起,我为早上的态度向你道歉,我不该那么大声对你说话。

但你知道吗这里的孩子陷在贫穷里,不是他们的过错,可如果因为你轻而易举就把东西给他们,让他们以为贫穷可以成为不劳而获的谋生手段,因而更加贫穷,这就是你的错!

这天,来自中国的义工度过了不寻常的一天。

义工把东西给孩子,可要求他们以劳动获取。

很多家长一定想过同一个问题——“我家孩子不会独立思考怎么办”

往往很多家长,根本没有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也没有引导孩子独立去思考了。

其实,家庭教育也像美国义工给卢旺达的贫穷孩子发救济一样,那些东西即便是免费给他们的,也要让他们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得到,而不是轻易的给予。

故事二:

“静”下来才会有“结果”

有一个木匠,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干活,他的生意非常好,每天从早到晚,院子里锯子声和锤子声响成一片,地上堆满了刨花,堆满了锯末。

一天晚上,这个木匠站在一个很高的台子上,和徒弟两个人拉大锯,锯一棵大树。

拉来拉去,拉来拉去,一不小心,他手上的机械手表表带甩断了,手表就掉了地上的刨花堆里了。

当时手表可是贵重物品。

这个木匠赶紧下来找。

可是地上刨花太多了,怎么也找不到。

当时正是晚上,他的很多徒弟也过来打着灯笼帮他一块儿找,大家伙儿一块儿找来找去,怎么也找不到那小小的一块表。

木匠一看,也没办法,算了算了,不找了,锁上门,等明天天亮了再找吧。

这个木匠就收拾收拾,准备睡觉了。

过了一会儿,他的小儿子跑了过来:

“爸爸,你看你看,我找到手表了!

”木匠很奇怪:

“我们这么多大人,打着灯笼都找不到一块小小的手表,你怎么能找到的呢”

小孩说:

“你们都走了,我一个人就在院子玩。

没人干活了,这院子里静下来了。

我忽然听到嘀嗒、嘀嗒、嘀嗒的声音,我顺着声音找过去,一扒拉就找到手表了。

一些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浮躁、没有方向的追寻......

这些现象在一些家长中越来越突出,形成一股可怕的社会风气。

家长们要知道,每一个小孩都是种子,只是每个人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绚丽绽放;

而有的花,却需要漫长的等待。

不要紧盯别人的花,不要觉得别人家的永远都是好,相信花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呵护,看着他一点点地成长,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教育孩子一定要心静,就像找手表的那个孩子,会动“脑筋”,只有“静”下来才能得到了想要的“结果”。

故事三:

万物都有自己的季节错过便不再有

一位印度传教士辛格,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

大的女孩约8岁,小的1岁半左右。

据推测,她们是在半岁左右时被母狼带到洞里去的。

辛格给她们起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

当她们被领进孤儿院时,一切生活习惯都同野兽一样,不会用双脚站立,只能用四肢走路。

她们害怕日光,在太阳下,眼睛只开一条窄缝,而且,不断地眨眼。

她们习惯在黑夜里看东西。

她们经常白天睡觉,一到晚上则活泼起来。

她们完全不懂语言,也不发出人类的音节。

她们两人经常动物似地卷伏在一起,不愿与他人接近。

她们不会用手拿东西,吃起东西来真的是狼吞虎咽,喝水也和狼一样用舌头舔。

她们被领进孤儿院后,辛格夫妇异常爱护她们,耐心抚养和教育她们。

小的阿玛拉的发展比大的卡玛拉的发展快些。

进了孤儿院两个月后,当她渴时,她开始会说“bhoo(水,孟加拉语)”,并且较早对别的孩子的活动表现兴趣。

遗憾的是,阿玛拉进院不到一年,便死了。

卡玛拉用了25个月才开始说第一个词“ma”,4年后一共只学会了6个字,7年后增加到45个字,并曾说出用3个字组成的句子。

进院后16个多月卡玛拉才会用膝盖走路,2年8个月才会用两脚站起来,5年多才会用两脚走路,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爬行。

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

但她直到死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印度两个狼孩从发现到死亡的故事说明——万物都有自己的季节特性,错过这个季节就很难补救与改善了。

孩子更是这样,一个孩子是绝对没有两个1岁年龄的。

3-12岁就是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最好季节,这个时期的好习惯养成了就很难改变,如同我们从孩子几个月就教孩子喊“爸爸”、“妈妈”,孩子一旦学会了叫“爸爸”“妈妈”,并长到二三岁,再想让孩子叫别人“爸爸”、“妈妈”孩子是不会同意的,因为孩子已经养成习惯了。

如果让孩子在早期把德、智、体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养成了,以后的成长就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的事。

但是,如果这个时候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以后对孩子所费的工夫就如逆水行舟,非常困难,有时还会无效。

家庭教育案例篇2:

家庭教育小故事案例

《三块巧克力》

这件事发生在一个法国家庭。

一天.孩子放学后,在客厅里玩篮球,忽然,篮球打落书架上一个花瓶,“咚”的一声,花瓶重重地摔到地板上,瓶口摔掉一大块。

这不是摆设品,而是祖上传下的波旁王朝时期的古董。

孩子慌忙把碎片用胶水粘起来,胆战心惊地放回原位。

当天晚上,母亲发现花瓶有些“变化”。

吃晚餐时,她问孩子:

“是不是你打碎了花瓶?

”孩子灵机一动,说:

“一只野猫从窗外跳进来,怎么也赶不走,它在客厅里上窜下跳,最后碰倒架子上的花瓶。

母亲很清楚,孩于在撒谎,每天上班前她把窗户一扇扇关好,下班回来再打开。

母亲不动声色说:

“是我疏忽了,没有关好窗户。

就寝前,孩子在床上发现一张便条,母亲让他马上到书房去。

看到孩子忐忑不安地推门进来,母亲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盒子,把其中一块巧克力递给孩子:

“这块巧克力奖给你,因为你运用神奇的想象力,杜撰出一只会开窗户的猫,以后,你一定可以写出好看的侦探小说。

接着,她又在孩子手里放了一块巧克力:

“这块巧克力奖给你。

因为你有杰出的修复能力,虽然用的是胶水,但是,裂缝黏合得几乎完美无缺。

不过,这是修复纸质物品的,修复花瓶不仅需要黏合力更强的胶水.而且需要更高的专业技术。

明天,我们把花瓶拿到艺术家那里,看看他们是怎样使一件工艺品完好如初的。

母亲又拿起第三块巧克力,说:

“最后一块巧克力,代表我对你深深的歉意,作为母亲,我不应该把花瓶放在容易摔落的地方,尤其是家里有一个热衷体育的男孩子。

希望你没有被砸到或者吓到。

“妈妈我。

”以后,孩子再也没有撒过一次谎,每当他想撒谎时,三块巧克力就会浮现在眼前。

这是一位多么睿智的法国母亲呀!

她用自己特别的方式,看似奖励,实则却严厉地惩罚了孩子的过错,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细细体味,每一块巧克力,每一句话语都蕴涵着这位母亲独到的教育见解和教育艺术,尤其是第三块巧克力,以诚恳地向孩子检讨自己的疏忽的名义而奖励给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母亲对他无私的爱,则更让我们这些做家长的自愧不如了。

这位母亲,奖励给孩子的不仅仅是三块巧克力,更是伴随他一生的教育,教育他在以后的旅途里,诚实做人。

《因品德而爱》

美国大多数的中小学,每学年都有一天是专门留给家长和老师会面的。

这一天学生不用上课,老师与班上每一位学生的家长单独面谈。

面谈时间约为三十分钟。

其中,与女儿五年级的班主任第威夫人的一次面谈令我印象深刻。

第威夫人在大大地赞扬了女儿一番后把话题一转,说:

“对于克莉斯蒂(女儿的英文名)这样优秀的学生,我唯一的担心是如果有一天她的成绩报告单上不是那么漂亮了,有了一个甚至几个B,她会怎样去处理这个事情呢?

我和先生对看了一眼,很有些被一语惊醒的样子。

接着,她给我们讲了她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她的女儿曾经是个非常优秀的学生,门门功课都是A。

可是上了高中后,由于功课越来越难和一些其他原因,成绩单上也有几个B了。

女孩子无法承受自己在学习上不再是最优秀的事实,便想方设法寻找能让自己最出色的方面。

最后,她终于找到了——那就是节食。

其结果当然可想而知。

小姑娘差点儿连命都丢掉了。

幸亏父母发现得早,药物治疗加上心理治疗,千辛万苦地总算把她给救过来了。

第威夫人说:

“我把这个故事告诉你们,是希望它不要重演。

我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你们的孩子。

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她能身心健康地成长。

这是一个教育者的最大心愿。

她给我们讲解了她的打算,并说在实行这个计划之前需要得到我们的允许:

她准备有意给克莉斯蒂增加学习和考题难度,让她的成绩单上至少有一两个B。

她要观察她的反应。

她认为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与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是一样的重要。

老师这样的尽心尽责,真是令我们感动,也令我们醒悟。

说实话,我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更别说认识到它的严重性了,倒是常常为女儿的好成绩喜形于色呢。

第威夫人有一段话让我们深受触动。

她说:

“时时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爱他们,大家喜欢他们,是因为他们的品德,和他们的成绩单如何则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曾几何时,我们利令智昏地把这直白浅显的人生道理给忘掉了呢?

啊,我们喜欢一个人最重要的还是看他(她)善良与否,诚实与否,我们看重的还是一个人展现出来的品德。

倘若培养出来的孩子不懂得去爱父母,不知道回报,只知索取,只享受成功的赞美和鼓励,看不到人生路途上的艰辛,不知道挫折和困难为何物,那他们的成绩单只能是一时的好,心里很是脆弱,最后走向反面。

愿天下父母珍视孩子品德的培养!

《鞋匠和他的儿子》

鞋匠是我们小区必不可少的人,他修的鞋既美观又舒适。

鞋匠不仅修鞋修得好,而且心地也很善良,很多孤残老人找他修鞋他都分文不取,他不是不需要那几元钱,而是不忍心。

他也因此成为物业管理公司特许在小区围墙内经营的唯一小摊。

那些收破烂卖盒饭刷皮鞋的外地人对他的羡慕一点也不亚于我们对彩票大奖得主的羡慕,都说他运气好。

然而,他的运气并不像人们所羡慕的那么好。

他的妻子,那位和他自由相爱不成而一道私奔出来的乡下女子在为他生下一个儿子之后很不情愿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她的离去,也带走了那个爱一面哼歌一面补鞋的鞋匠,而代之以一个只埋头干活的机器,很长一段时间,他甚至一整天也不抬头,因为他知道,无论哪个方向都不会再有那个挎饭篮的女人了。

惟一能让他看到妻子影子的,便只有他们的儿子了。

这小家伙似乎有穷家孩子懂事早的天份,每天都安然睡在补鞋挑子里,只在饿急了的时候才小猫一样轻哭两声。

每当这个时候,鞋匠就会从怀里取出奶瓶,把带着体温的米糊放进那小鸟一样的口中。

小区的婆婆奶奶们看到这幅景象,纷纷回家,把孙儿们不吃的奶粉和不用的衣物找出来给了他。

家中有婴儿的人家,甚至还给他送来自家孩子消化不完的母乳。

天可怜的小家伙吃着百家的奶居然一天天长大了起来。

鞋匠却并不因此就有所松懈,他对儿子的关心更进了一层。

冬天水冷,他用嘴含温了才给儿子喝。

没人给他们送饭,每顿的冷饭,他都是先嚼暖了才喂给儿子吃。

保安们看他可怜,就送了他一个煤油炉,特许他在小区里点火。

这事,连最不好说话的保安主任也没反对。

儿子是鞋匠唯一的欢乐,只有儿子咯咯笑的时候,人们才能看到鞋匠笑,他二十几岁的脸居然比四十岁还沧桑。

日子过得很快,转眼间儿子就5岁了。

5岁的儿子很懂事也很听话,能帮父亲递钉子锤子或抹鞋上的灰尘,干起活来居然很老练,惹得过路的人们都跟鞋匠开玩笑说:

哟,你真有福气,都有接班人了。

鞋匠听了这话,像被人点了穴一样,半天不动一下。

之后,他就开始留心关于学校的事,每有人来补鞋,他便要向人打听小孩上学的事。

越听,越没有信心,越听,越觉得可怕。

城里的人们说:

我们有城市户口,娃儿读书都贵得吓人,你么。

5岁的娃娃即将到来的读书问题使鞋匠像嗅到冬天气息的松鼠那样充满了紧迫感。

但他为孩子找读书的机会显然比松鼠找松果难得多,鞋匠因此显得更加绝望,整天神不守舍。

有一天甚至还发生了历史性的差错,将刘大爷的鞋送给了张大妈而又将陈先生拿来上线的鞋钉上了铁掌。

几天后,小区里流传出一个消息,说鞋匠要将儿子送出去,什么条件也不要,只要对方是有文化的人家。

大伙起初不相信,去问鞋匠,鞋匠点头说是,他无论如何也不想让儿子像自己这么活。

有几对无儿女的中年夫妇来找他,他问过对方的职业之后,摇摇头,就不再说什么了。

后来,有一个工程师来找他,他想了半天,把孩子使劲抱在怀中一回之后,就同意了。

工程师给他五千元钱,他没要。

鞋匠又开始埋头补鞋。

儿子常穿件新衣服来摊边,照样递锤子抹鞋子。

每当这时,他总会挥手让他走。

儿子不走,他就举手吓他。

吓也吓不走。

终于有一天,他发火了,抱起孩子,狠狠地打了他一顿。

这是这个苦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挨的第一顿打。

从此,孩子再没敢在鞋匠面前出现。

只远远地躲在远处看他。

工程师夫妇于心不忍,就来找鞋匠说:

这事。

还是算了吧。

鞋匠一听,就急了,又是摇头又是摆手,说一定会有办法的,会有办法的。

第二天一早,鞋匠就和他的鞋摊一起消失了。

小区再没有了鞋摊,有几个外地鞋匠想进来填补空白,被保安们骂走了。

保安都是乡下人,他们都说受不了鞋匠的儿子盯着鞋摊的眼神。

家庭教育案例篇3:

描写家庭教育的经典故事

描写家庭教育的经典故事一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兴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

他十分注意对同学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同学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同学:

“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

”没想到那个同学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

“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同学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身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身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实地说:

“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一起戒烟。

”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描写家庭教育的经典故事二

“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一句普通的话,改变了一个同学的人生。

此话出自美国纽约大沙头诺必塔小学校长皮尔保罗之口,话语中的“你”是指当时一名调皮捣蛋的同学罗杰罗尔斯。

小罗尔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龌龊、充溢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汗的聚集地。

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不良影响,读小学时经常逃学、打架、偷窃。

一天,当他从又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校长皮尔保罗将他逮个正着。

出人意料的是,校长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诚实地说了上面的那句话并给予语重心长的引导和鼓励。

当时的罗尔斯大吃一经惊,因为在他不长的人生经历中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

他记下了校长的话并坚信这是真实的。

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象一面旗帜在他心里高高飘扬。

罗尔斯的衣服不再粘满泥土、罗尔斯的语言不再龌龊难听、罗尔斯的行动不再拖沓和漫无目的。

在此后的40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身。

51岁那年,他终于成了纽约州的州长。

描写家庭教育的经典故事三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

“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

“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

“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

“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

“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描写家庭教育的经典故事四

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最近将有台风袭击一座海滨小城。

小城里的百姓惊慌起来,积极地投入到预防工作中。

一位母亲忙碌着,旁边站着她的小孩子。

“这该死的台风。

”,母亲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诅咒。

“我喜欢台风”,旁边的小女孩不同意母亲的说法。

母亲感到很惊讶,因为台风破坏力极强,毁坏庄稼、吹倒房屋、阻塞交通,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并造成损失,可眼前这个小不点儿居然说她喜欢台风。

“小朋友,告诉妈妈,你为什么喜欢台风”母亲小心翼翼地问。

“上次台风来了,就停了电”,小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

“停了电又怎么样”

“晚上就会点蜡烛。

“你喜欢点蜡烛吗”

“是的,那回(指上次台风吹过的晚上)我点着蜡烛走来走去,你说我象小天使。

母亲顿时无言,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抱起小女孩,亲吻着她的小脸蛋,凑近她的小耳朵并说了一句话:

“小朋友,你永远是天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