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发展史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60966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发展史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发展史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发展史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发展史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发展史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发展史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发展史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发展史文档格式.doc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发展史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发展史文档格式.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发展史文档格式.doc

俞复创办的“文明书局”1902年印发了一套学堂蒙学课本,其中就有丁宝书编写的《新习画帖》5种、《铅笔画帖》4种,《高小铅笔画帖》3种。

商务印书馆也出版了徐永清编绘的《中学用铅笔画帖》8册,这些教材对我国新式美术教育的普及起了重要作用。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管学大臣张百熙以吴汝纶等人到日本的考察报告为基础,草拟了《学堂章程》,同年8月15日奏准颁布,也就是《钦定学堂章程》,也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近代学校系统,虽已公布,但并未执行。

1904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合作对《钦定学堂章程》修改,,于1904年1月(农历癸卯年底)由清政府正式颁布,即《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

它是我国经法令公布,正式在全国实行的第一个完整的近代学校体系。

它对整个国家的学校教育系统、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癸卯学制”将学前教育的“蒙养院”划出学校系统之外,将小学到大学分为三等六段。

其中,第一为初等教育,内分为初等小学堂(学制为5年)和高等小学堂(学制4年)二段;

第二为中等教育,设中等学堂一段(学制为5年);

第三为高等教育,内分三段,初步构筑了以普通教育、师范教育与实业教育为三条主干的国民教育体系。

《奏定学堂章程》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思想下,决定:

初等小学“图画”、“手工”列为加授科目,作为“随意科目”。

其中,初小图画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练习手眼,以养成其见物留心,记其实象之性情”。

手工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练习手眼,使能制作简易之物品,以养成好勤耐劳之习”。

高等小学“图画”为必修课,每周2课时,“手工”列为兼授科目。

其中,高等小学图画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观察实物形体及临本”,通过教学“练成可应用之技能,并令其心思于精细,助其愉悦”。

手工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制作简易之物品,养成其用心思耐劳烦之习”。

中等学堂“图画”为必修课,每周1课时,共计4学年。

中等学堂图画教学目的是“习画者,当就实物模型图谱,教自在画,俾得练习意匠,兼讲用器画之大要,以备他日绘画地图、机器图,及讲求各项实业之初基”。

从《奏定学堂章程》的规定中可看出,设置图画、手工课的目的是“以养成其见物留心,记其实象”,“养成好勤耐劳”,“练成可应实用之技能”。

培养毕业后“以备他日绘画地图、机器图,及讲求各项实业之初基”。

应学制改革的需要,1906年,李瑞清呈准学部,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添设图画手工科,这是我国近代最早的美术系科。

图画手工科以教育、图画、手工为主课,音乐、文化为副科。

图画包括中西绘画及几何、投影等用器画;

手工包括纸细工、黏土细工、石膏、竹、木等工艺美术。

为我国培了第一批美术教师,其中汪耒白、吕凤子、沈溪桥、姜丹书、李促乾、吴溉亭等人成了中国第一批著名的美术教育家。

清末的“癸卯学制”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使中国教育开始全面摆脱自我封闭,融入了世界教育发展的大潮,奠定了图画和手工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清末的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由于对科学和物质文化的重视,原本被我们忽视的属于“技”的那部分美术教育借助于这一时机在我国各级教育组织中迅速出现,形成了与“艺”的教育并举的局面。

至此,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格局正式形成。

也奠定了现代美院与工艺美院并存、基础教育中的绘画与工艺并存、社会中画家与工艺美术大师并存的基础。

二、民国初期美术教育

1911年,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史所未有的重大进步,不仅标志着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向新兴民主共和体制的转变,也极大的推动了教育现代化进程,给美术教育带来了活力。

1906年,王国维先生在中国首倡美育,并且提出在中国要以美育取代宗教的缺位,所谓“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

1907年,蔡元培先生大声疾呼:

“以美育代宗教”。

鲁迅先生也在1907年发表的《摩罗诗力说》以及1912年发表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极力推崇美育,将美育主张与艺术创作结合起来,希望通过艺术提倡美育,传播宗教。

1912年1月9日成立了中央教育部,蔡元培任第一任教育总长。

1月19日,教育部发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

7月10日,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召开了中华民国中央临时教育会议,确定了民国教育的基本框架。

9月3日,中华民国第一个《学校系统令》公布,因1912年为农历壬子年,史称“壬子学制”。

其后至1913年间又颁布了不少法令,合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新学制将整个学校系统分为三等五段,其中普通教育,初等小学校学制4年,儿童6岁入学,为国家义务教育,毕业后可升入高等小学或实业学校;

高等小学校学制3年,毕业后可升入中学、师范学校;

中学校学制4年,毕业后可升入大学或专门学校或高等师范学校。

该学制沿用了10年,在中国学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912年9月,教育部颁布《小学校令》,其中规定:

“初等小学校之教科目,为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

女子加课缝纫。

”“高等小学校之教科目,为修身、国文、算术、本国历史、地理、理科、手工、图画、唱歌、体操;

男子加课农业,女子加课缝纫。

1912年11月,教育部颁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其中规定:

“中学校之学科目,为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并认为图画课的要旨:

“在使祥审物体,能自由绘画,兼练习意匠,涵养美感。

”手工课的要旨:

“在练习技能,使制简易物品,养成工作之趣味、勤劳之习惯。

”并规定,图画课第1-3学年,每周为1课时,第4学年每周为2课时,所学内容:

自在画、用器画。

自在画以写生为主,并授临画之法;

用器画当授以几何画。

手工课4学年每周均为1课时,所学内容:

以天然物之模造及简易日用器具、各种细工,并示以材料之性质及工具之保存法。

女子中学校手工以编物、刺绣、摘棉造花等为主。

民国初期的美术教育提出了培养学生“养其美感”、“涵养美感”的审美能力。

可见,美术教育中的审美功能在民国初期的学校教育中已经得到了重视。

在蔡元培先生等人的倡导下,美术教育思想已由过分的看重“技”的培养,又向“艺”的方向略略倾斜的一下。

蔡元培先生不仅从理论上全面和深刻地提出了将美育与世界观教育结合起来的国民教育思想,而且身体力行,精心呵护美育团体及学校。

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私立美术学校蓬勃发展。

1909年,周湘在上海先后办起中西美术学校及布景画传习所,传授西洋绘画技法。

丁悚、乌始光、刘海粟、张眉荪等人曾在此学画。

后来中西美术学校改名为中华美术学校,这是中国学习西方美术教育的开端,这是我国第一所私立美术学校。

1910年中国人自行编写的《各科教法》正式出版。

1911年,乌始光、刘海粟、丁悚、汪亚尘兴办上海图画美术院,1920年更名为上海美术学校,1921年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这是我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第一所正规美术专门院校。

1912年4月1日,浙江两级师范(现为浙江大学)开学复课,同年秋,增设高师图画手工专科,学制3年。

当时的教师有李淑同、樊羲臣、姜丹书等人。

在之后的几年间,以美术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或者开有美术教育课程的学校大量涌现。

1915年,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开设3年制手工图画科,教师有李毅士、陈师曾、郑锦、丁荫(美国人)等;

1915年,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开设3年制图画手工科;

1918年4月15日,在蔡元培的倡导下国立北京美术专科学校(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成立,郑锦为首任校长,这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美术院校。

三、“五四”至抗战前的美术教育

1919年的“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义革命阶段。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教育进行了较多改革。

教育界出现了学习西方的热潮,学习对象由原来的日本、德国转向美国。

1919年5月1日,美国教育家杜威来华讲学。

在中国两年多,他在胡适、陶行知等人陪同下,当时11个省举行了70场演讲。

杜威宣传实用主义的哲学与教育主张,为中国打开了通向实验科学和现代文明的窗户。

1922年9月,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通过了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的学制改革方案,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

受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壬戌学制几乎是美国学制的翻版,规定小学学制6年,分初高两级,初级4年,高级2年;

中学校学制6年,分初高两级,初级3年,高级3年,这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教育体系的基本形成。

同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组织“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聘请各学科专家开始草拟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

经委员会评论决定扩大小学图画教材范围,作业增为绘画、塑造、剪贴(原属手工教材)3种,并将建筑艺术、雕刻、工艺美术等列为欣赏和研究项目。

1923年6月4日,教育部公布了《小学形象艺术课程纲要》,有“目的”“程序”“方法”和“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四项内容。

《纲要》指出美术教育的目的是:

“启发儿童艺术的本性,增进美的欣赏和识别的程度;

陶冶美的发表和创造能力;

并涵养感情,引起乐趣。

”《纲要》按6学年段划分,每个学年段又分欣赏、制作、研究3个学习领域。

教学内容注重选择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让学生用美术的形式来表现。

并对美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内容作了详细规定。

关于欣赏领域,《纲要》认为:

“欣赏一项,向来大家甚注意。

但在普通教育的美育上很为重要。

我国社会欣赏美术的程度很低,学校中应该特别注意。

所以学校宜设法多备些美术品,使儿童时常欣赏。

”关于研究领域,《纲要》认为:

“研究的问题,是制作或欣赏时遇着了困难才发生的,所以不宜单独教学,最好多备参考品,遇必要时就揭示在教室里引导儿童自己比较研究。

倘使徒用学理的讲解,就没有价值。

”关于制作领域,《纲要》认为:

“可分绘画、剪贴、塑造三种;

绘画分量,最多约占十分之七,剪贴、塑造合占十分之三。

制作时注重想像创造和写实。

”《纲要》的最后部分对欣赏和制作领域还制订了“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

1923年6月4日,教育部公布了《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有“目的”“内容和方法”“毕业最低程度的标准”三项内容。

内容和方法中分“理论教授”“实地考察”和“实技练习”三种类别。

①增进鉴赏知识,使能领略一切的美;

并涵养精神上的慰安愉快,以表现高尚人格。

②练习制作技艺,使能发表美的本能。

③养成一种艺术,而为生活之助。

《纲要》“理论教授”部分主要讲授:

简单的透视法则、色彩的基本知识、人体的比例、明暗画法、建筑和历史、图案和工艺的关系等。

“实地观察”部分主要让学生学会观察:

树木花草的形状色彩、虫鸟的色彩姿态、自然界的各种景观、比较器物形状的美丑、参观美术展览会等。

“实技练习”部分包括:

几何形体及一切人造物的描法、鸟虫的描法、人体各部分的描法(用石膏模型)、建筑物的远近描法、描写各种自然景观、描写人颜等。

《纲要》的最后部分是:

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

这次课程改革是资产阶级教育救国论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产物,它在我国现代教育发展上有着积极的作用。

《纲要》的制定,拓宽了学习领域,在重视技能教学的同时,还强调了审美教育的作用;

制定了详细、具体的教学内容,便于教师操作和选择;

提出了不同阶段的评价标准,便于教师掌握和评价。

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28年4月,国立中央大学成立,张乃燕任校长,教育学院设艺术科。

1937年迁入四川,师范学院设艺术系。

1928年3月,林枫眠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创建杭州国立艺术院,任校长兼教授。

1929年8月,教育部颁布《小学课程暂行标准》,规定小学课程分党义、国语、社会、自然、算术、工作、美术、体育、音乐等9科,图画改为美术,反映了学校美术教育的新变化。

1932年10月,国民政府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标准》。

其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为:

①顺应儿童爱美的本性,以引起研究美术的兴趣。

②增进儿童美的欣赏和识别程度,并陶冶美的发表和创造的能力。

③引导儿童对于美术原则的学习和应用,以求生活的美化。

作业类别分三部分:

欣赏,包括自然美(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欣赏和艺术美(绘画、雕刻、塑造和其他美的物品)的欣赏。

发表,包括绘画、剪贴等,其中绘画分量约占十分之七,剪贴等约占十分之三。

研究,包括方法(各种画法、塑造法)的研究和原则(各种形体排列、设色、明暗、阴影、远近、透视等美术原则)的研究。

《标准》还规定,小学美术课每周时间为90分钟。

《标准》在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方面也有了新的进步,对当时的中小学美术教育走上规范化、系统化的道路具有积极作用。

这一时期我国的美术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大量涌现。

1923年冯皓编著《小学美术教学法》(商务印书馆);

1925年蔡元培著《美育实施的方法》、李石岑著《美育之原理》、大玄和余尚同等人著《教育之美学的基础》、雷学骏著《艺术教育学》、小林见澄和唐开斌译著的《艺术教育论》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1927年李颂尧编著《儿童国画之研究》(商务印书馆);

1928年丰子恺编著《艺术教育ABC》(世界书局);

1929年赵我青著《儿童自由画研究》(民智书社);

1930年宗亮寰著《小学形象艺术科教学法》(商务印书馆);

1931年丰子恺著《学生漫画》(开明书店)、宋易著《怎样教小孩子学画》(儿童书店);

1932年丰子恺著《艺术教育》(大东书局);

1933年李宝泉著《致弥罗》(女子书店)、吴成均著《儿童美术鉴赏指导法》(大东书局)、俞寄凡著《小学教师应用美术》;

1934年倪贻德著《美术高中教本》(上海北新书局)、浙江教育厅组织编著《美术科开始教学法》、俞寄凡著《小学美术教育》(商务印书馆)和《小学美术教学的研究》(中华书局);

1935年王天休与乐群社合著《学画初步》、温肇桐著《怎样教小学的美术》(世界书局)、熊翥高著《新编图画教案》(商务印书馆);

1936年刘趾延著《实际的小学美术教学法》(开华书店)、王士琳著《小学美术教材及教法》(新亚书店)、张盱著《小学美术自修复习指导》(经纬书社)。

课程标准的实行推动了中小学图画教科书的建设进程。

1934年,郑慎斋、刘成编写《高小美术课本》四册,由上海青光书局出版,北新书局发行。

1933年和1934年,上海美专教务长王济远编绘《复兴初中图画教科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刊印发行。

这批教科书在丰富、完善美术教学内容、体现美术学科的特点和提高美术课程的水平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

1936年7月,教育部再次修订《标准》,公布了《修正小学课程标准》,将初级小学一、二年级劳作、美术合并为工作科。

“五四”至抗战前的学校美术教育,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在蔡元培先生等一代人的努力下,美术教育借鉴了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美术教育中的成功经验,把西方美术中的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和设色、明暗等画法,还有设计、工艺制作中的一些新的理念引进了中小学美术教育之中,普及了美术教育,开创了“技”、“艺”并举的局面。

四、革命根据地的美术教育

1927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叛变。

自1927年10月至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人先后建立了十几块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简称“苏区”),领导全国的革命斗争。

党和苏维埃政府将发展小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重点任务。

“苏区”小学初称劳动小学,后称列宁小学,实行免费入学。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规定,列宁小学教育的目的是:

“训练参加苏维埃革命斗争的新后代,并在苏维埃革命斗争中训练将来共产主义的建设者。

”列宁小学学制5年,前3年为初级,后2年为高级。

为满足师资需求和提高,党在各根据地开办了大量的列宁师范学校、教育训练班和短期师资训练班,大力培养列宁小学的师资。

1932年3月,在瑞金天后宫创办了闽瑞师范学校。

1932年10月,又在瑞金成立了中央列宁师范学校,徐特立任校长。

1933年10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部发布《小学课程教则大纲》,《大纲》规定:

小学的一切科目都应当使学习与生产劳动及政治斗争联系起来。

要使学生成为“识得字,耕得田,又会革命”的人。

列宁小学学制最初定为6年,1933年改为5年,初高小三二分段。

初小设国语、算术、游艺三门课程,每周18学时;

课外教学(劳作实习及社会工作)每周12学时。

初级小学游艺课的教学目的是:

“发展儿童的艺术才能,使能从模仿进到自动的创造,并养成其集体生活的习惯,发扬革命奋斗的精神。

”列宁高小设国语、算术、社会常识、自然常识、游艺五门课程,每周24至26学时,课外教学(劳作实习及社会工作)每周6至10学时。

高级小学游艺课的教学目的是:

“培养并发扬儿童的艺术上的创造性,以及集体行动中自我组织能力。

”而且还提出,小学所有科目都应当使学生与生产劳动及政治斗争密切联系,并在课外组织儿童的劳作实习及社会工作。

“苏区”的游艺课一直占有较大比重,并把它作为发展儿童的艺术才能,培养儿童艺术创造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

1934年,红军长征开始,苏区教育被迫中断。

抗战前的苏区美术教育工作体现了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关注,当时的美术教育虽然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政治服务功能,并强调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但作为“培养共产主义建设的新后代”,唱歌、图画、游戏、体育游艺课程却受到了特别的重视。

五、抗战时期至新中国成立的美术教育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国民党在武汉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战时当作平时看”的教育指导方针。

1938年8月26日,国民党颁发了《改订初高中音乐图画每周教学时数》的文件。

文件规定:

“查音乐与图画二科,足以激发民族意识,鼓舞抗战情绪,在非常时期,需要倍切。

兹经本部决定,初级中学音乐图画二科各年级每周教学时数,仍各改为2小时,高级中学音乐图画二科各年级每周学时数,仍各改为1小时,以利用教学而示注重。

”这个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了美术课的教学时间,突出了对美术教育的重视。

1940年12月,教育部颁发了《修正初级中学图画课程标准》,其教学目标为:

①启发学生审美本能,涵养其性情,使能了解美术与人生之关系,以增进其生活之意义。

②使学生练习对于人物、自然形态之观察力与描写技能。

③灌输学生艺术真理、常识、技术,以养成其应用艺术,应付环境之能力。

《标准》规定:

初一至初三年级每周教学时数仍是2小时。

教学内容方面,除规定学一些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外,在初三年级的“自由画”中,特别注明要结合当时的形势,画“抗战宣传画等”。

在“教法要点”中还提出了图画“对于其他各种学科应有相互之联络”的要求。

1940年12月,教育部又颁发了《修正高级中学图画课程标准》,其教学目标为:

①继续培养美的德性与兴趣;

②增进关于应用艺术之制作能力;

③提高图画程度,培养表现思想感情之创作能力。

高一至高二年级每周教学时数为1小时。

在教学内容方面已出现专业化趋向;

“教法要点”方面要求:

①选择欣赏教材,应以适于普通高中程度,及能平均发展其知、情、意者为标准。

②选择实习教材,应以有关学生现在修养,及有益将来升学,或一般应用者为标准。

③作业方面,须随时注意矫正其偏激思想及不良技风。

④欣赏方面,勿使学生注入消极、颓废等不利于青年之倾向。

⑤创造方面,须顺应其自由兴趣,畅达表现,不宜苛于评判,尤不宜用特殊方法、派别,阻其天才之发育。

⑥教员须处于指导地位,而以德性感化青年。

1948年,国民党教育部又修订了小学、初中、高中的美术课程标准。

其中,小学的教学目标是:

①顺应儿童爱美的天性,使有欣赏美术,学习美术的兴趣。

②增进儿童审美的识力,使有美化环境,美化生活的智能。

③发展儿童的发表力和创造力。

④指导儿童对于我国固有艺术认识和欣赏。

初中的教学目标是:

①训练绘画及切合生活需要各项作图的能力。

②灌输美术常识,使于人物、自然形态有精确之体察。

③指导欣赏种类美术作品,使有爱美之兴趣与习惯。

④鼓励休闲时习作和各种美术以涵养优良品性。

高中的教学目标是:

①训练绘画及切合生活需要各项作图之能力,并求其精进。

②灌输美术理论,使知美之构成因素。

③供给欣赏各项美术作品之机会,提高爱美之兴趣。

④使能于休闲时自动创作各项美术,以涵养优美品格。

六、解放区的美术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了多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又称解放区。

解放区虽然物质条件极度困难,但它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政治民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这个时期的美术教育在抗日方针政策的指导不断提高,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1939年8月15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公布《陕甘宁边区小学规程》,规定边区小学应依据边区国防教育宗旨及实施原则“以发展儿童身心、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革命精神及抗战建国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边区小学应依据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以促进儿童的民族觉悟,养成儿童的审美观念,提高儿童的劳动兴趣,锻炼儿童的健壮体格,增进儿童所必须的知识,培养儿童为大众服务的精神”。

小学学制5年,前3年为义务教育。

课程以政治、军事为中心,设国语、算术、常识(政治、自然、历史、地理)、美术、劳作、音乐、体育;

社会活动、生产劳动为正式课程,并与其他课程密切联系。

1941年2月1日对其作了修订。

可见解放区的小学仍重视美术、音乐,培养儿童的审美观念。

解放区为满足革命的需要,还在一些干部学校内设有音乐、戏剧、美术系。

1938年4月,陕甘宁边区的延安成立鲁迅艺术学院(现为鲁迅美术学院),也称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

专业设置,开始只有戏剧、音乐、美术三个系,后来增设了文学系。

1941年3月,中菜中央华中局在江苏省的盐城创办了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简称“鲁艺分院”,设文学、戏剧、音乐、美术4个系,一个少先队和一个实验剧团。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经过文艺整风运动,“鲁艺”在教学改革及创作实践方面,都出现了新气象,创作了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