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编校质量与语言文字差错防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61260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6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图书编校质量与语言文字差错防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图书编校质量与语言文字差错防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图书编校质量与语言文字差错防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图书编校质量与语言文字差错防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图书编校质量与语言文字差错防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图书编校质量与语言文字差错防范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图书编校质量与语言文字差错防范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图书编校质量与语言文字差错防范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图书编校质量与语言文字差错防范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图书编校质量与语言文字差错防范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图书编校质量与语言文字差错防范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图书编校质量与语言文字差错防范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图书编校质量与语言文字差错防范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图书编校质量与语言文字差错防范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图书编校质量与语言文字差错防范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图书编校质量与语言文字差错防范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图书编校质量与语言文字差错防范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图书编校质量与语言文字差错防范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图书编校质量与语言文字差错防范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图书编校质量与语言文字差错防范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图书编校质量与语言文字差错防范文档格式.docx

《图书编校质量与语言文字差错防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书编校质量与语言文字差错防范文档格式.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图书编校质量与语言文字差错防范文档格式.docx

中央行政立法又包括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和国务院部委的立法。

《规定》是新闻出版总署制定并颁布的,属于国务院部委的立法。

行政立法是行政管理的一种手段,是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实现管理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既然是立法,自然具有拘束力,这种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代表国家、并以国家名义实施的行为,行政行为实施后,相应个人、机关、组织都要受该行为的约束,不能做出与该行为相抵触的行为。

为了依法管理图书质量,《规定》制定了对不合格图书生产者的处罚规定。

第十六条:

对出版编校质量不合格图书的出版单位,由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予以警告,可以根据情节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七条:

差错率在万分之一以上、万分之五以下的,出版单位必须自检查结果公布之日起30天内全部收回,改正重印后可以继续发行;

差错率在万分之五以上的,出版单位必须自检查结果公布之日起30天内全部收回(不得重印发行)。

第十九条:

一年内造成三种以上图书不合格或者连续两年造成图书不合格的直接责任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注销其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三年之内不得从事出版编辑工作。

二、书面材料语言文字出错类型和原因

为了保障图书质量,必须做好编校工作,把语言文字差错及其他差错消灭在图书出版之前。

而要消灭语言文字差错,就必须了解书面材料语言文字出错的类型和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防范。

“书面材料”这个概念,是从古代校雠学借来的,指图书出版前的文字材料。

现代书面材料,指作者原创作品、编辑发排书稿和校样。

这三种材料,都可能存在语言文字差错,因而都是灭错的对象。

书面材料语言文字差错有六个类型:

(一)文字差错;

(二)词语错误;

(三)语法、逻辑错误;

(四)标点符号使用错误;

(五)数字使用错误;

(六)量和单位使用错误。

前三类差错出错频率最高,对出版物质量影响最大,所以着重讨论对前三类差错的防范。

(一)文字差错

文字差错主要有:

错字、别字、漏字、多字、错简、错繁、使用异体字、使用旧字形。

错字和别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错字:

像字但不是字叫做错字。

别字:

是字但用在此处不当,即此处当用甲字却误用了乙字,这乙字就是别字。

通常说的错别字,主要指别字。

别字在图书里出现频率最高,是编校工作的重点防范对象。

《咬文嚼字》编辑部组织专家审读了大量书、刊和报纸,整理出“最常见的100个别字”。

1.1.按(安)装2.甘败(拜)下风3.自抱(暴)自弃4.针贬(砭)5.泊(舶)来品6.脉博(搏)7.松驰(弛)8.一愁(筹)莫展9.穿(川)流不息10.精萃(粹)11.重迭(叠)12.渡(度)假村13.防(妨)碍14.幅(辐)射15.一幅(副)对联16.天翻地复(覆)17.言简意骇(赅)18.气慨(概)19.一股(鼓)作气20.悬梁刺骨(股)21.粗旷(犷)22.食不裹(果)腹23.震憾(撼)24.凑和(合)25.侯(候)车室26.迫不急(及)待27.既(即)使28.一如继(既)往29.草管(菅)人命30.娇(矫)揉造作31.挖墙角(脚)32.一诺千斤(金)33.不径(胫)而走34.峻(竣)工35.不落巢(窠)臼36.烩(脍)炙人口37.打腊(蜡)38.死皮癩(赖)脸39.兰(蓝)天白云40.鼎立(力)相助41.再接再励(厉)42.老俩(两)口43.黄梁(粱)美梦44.了(瞭)望45.水笼(龙)头46.杀戳(戮)47.痉孪(挛)48.美仑(轮)美奂49.罗(啰)唆50.蛛丝蚂(马)迹51.萎糜(靡)不振52.沉缅(湎)53.名(明)信片54.默(墨)守成规55.大姆(拇)指56.沤(呕)心沥血57.凭(平)添58.出奇(其)不意59.修茸(葺)60.亲(青)睐61.磬(罄)竹难书62.入场卷(券)63.声名雀(鹊)起64.发韧(轫)65.搔(瘙)痒症66.欣尝(赏)67.谈笑风声(生)68.人情事(世)故69.有持(恃)无恐70.额首(手)称庆71.追朔(溯)72.鬼鬼崇崇(祟祟)73.金榜提(题)名74.走头(投)无路75.趋之若骛(鹜)76.迁徒(徏)77.洁白无暇(瑕)78.九宵(霄)79.渲(宣)泄80.寒喧(暄)81.弦(旋)律82.膺(赝)品83.不能自己(已)84.尤(犹)如85.竭泽而鱼(渔)86.滥芋(竽)充数87.世外桃园(源)88.脏(赃)款89.醀(蘸)水90.蜇(蛰)伏91.装祯(帧)92.饮鸠(鸩)止渴93.坐阵(镇)94.旁证(征)博引95.灸(炙)手可热96.九洲(州)97.床第(笫)之私98.姿(恣)意妄为99.编篡(纂)100.做(坐)月子。

这100个别字,都是规范汉字,但都用错了,而且反复用错,所以具有典型意义。

分析这100个别字,可以找到错用别字的主要原因:

我对这100个别字进行了初步分析,找到错用别字的四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

没有掌握汉字简化的规范

100个别字里,有6个是没有掌握简化字规范而造成的:

1.“重叠”错作“重迭”。

2.“天翻地覆”错作“天翻地复”

3.“啰唆”错作“罗唆”

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恢复使用4个曾被简化的字:

像、叠、覆、囉不再作象、迭、复、罗的繁体字处理,囉类推简化作“啰”。

这样,像和象、叠和迭、覆和复、囉和罗又是含义不同的字。

叠,义为“一层又一层”;

迭,义为“一次又一次”。

重叠即一层加上一层,只能用“叠”不能用“迭”。

覆,义为“倾倒”;

复是復和複的简化字,义为“往复(復)”“重复(複)”;

“天翻地覆”即天地倾倒,形容变化极大,只能用“覆”不能用“复”。

囉,本是语助词,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语气,后跟“唆”组成“囉唆”,表示言语繁复。

囉恢复使用后,类推简化作“啰”。

4.“向往”错作“响往”

ˇ向,本指北边的窗户。

古代房屋,坐北朝南,南边开门叫做“户”(单扇门),北边开窗“向”,以便空气对流。

《诗.豳风》: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塞向墐户”就是封闭门窗。

向有“朝向”义,因而引申出“方向”。

向又是“嚮”的简化字,义为“趋向,归向”。

所以,向是一形二字。

“向(嚮)往”就是心所趋向的意思。

“响”是“響”的简化字,本义“回声”,无“趋向”义。

所以:

不能用“响(響)往”。

5.“蓝天白云”错作“兰天白云”

兰,是“蘭”的简化字,不是“藍”的简化字,“藍”类推简化作蓝。

6.“瞭望”错作“了望”

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第一表注⑦:

瞭,读liǎn(了解)仍简作“了”,读lià

n(瞭望)时作“瞭”,不简化。

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里都许多说明性注释,例如:

藉口、凭藉的藉简化作“借”,慰藉、蕴藉的藉,狠藉的藉,仍用藉;

餘简化作“余”,在余和餘意义可能混淆时仍用餘(如“餘年未多”),餘类推简化作馀;

徵简化作“征”,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的“徵”(zhǐ)不简化。

编辑校对必须注意这些注释。

第二个原因:

不明了成语的含义。

在书面材料中,常见成语里错用音同或形似别字,主要原因是不明了成语的含义。

例如:

“旁征博引”错作“旁证博引”

表面看,是“征”错作“证”,其实问题出在对“旁”字含义的误解上。

旁是个多义字。

本义“广泛”,别义“侧边”。

古书上有“旁求俊彦”,“旁求”不是“从侧边求”,而是“广求”。

征是一形二字,本义“走远路”,又是“徵”的简化字,义为“搜集”。

“旁征博引”的含义是:

广泛搜集,大量引证。

人们对“旁”字的含义,只知“侧边”而不知“广泛”,就自然地联想到“寻找旁证”,而将“旁征博引”错作“旁证博引”。

“走投无路”错作“走头无路”

走,金文和小篆都是会意字,上大下止,大,表示人甩开双臂,止,代表脚,大止组合,甩手迈腿,会意为“疾行”,即跑。

现代意义的“走”,古代叫做“步”,如“邯郸学步”。

投,也是会意字,由手和殳组合,殳,古代一种竹制兵器,用手掷殳,会意为“向目标掷去”,引申为“前去”。

走投,意思是“前去依靠别人”。

本想投靠,却无人接纳,因而陷入绝境。

这就是“走投无路”的原始含义,不是“走到头发觉无路可走”。

“针砭时弊”错作“针贬时弊”

砭,远古时代的石针,又称砭石。

砭和针,都是古代治病的工具,都是名词。

“针砭”做动词用,当“指出”讲,“针砭时弊”即指出弊端。

贬,贝(货币)乏,货币购买力下降,即贬值。

引申为降低官职(贬职),又表与褒相对义(贬义)。

砭、贬同音但义异。

“趋之若鹜”错作“趋之若骛”

骛、鹜二字形似音同,极易混淆错用。

两个字都是形声字。

表音的偏旁都是“敄”,故同音。

表义的偏旁不同,“骛”从“马”,“鹜”从“鸟”,这“马”和“鸟”决定着两个字的本质区别。

骛从马,本义“纵横奔驰”,引申为“追求”。

“好高骛远”、“心无旁骛”二句中的“骛”,都是“追求”的意思:

“好高骛远”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心无旁骛”比喻专心致志心无杂念。

鹜从鸟,即“鸭子”。

“趋之若鹜”语出《史记·

货殖列传》:

“走死地如鹜者,其实为财用耳。

”意思是:

像成群鸭子一样不顾死活地往前奔的人们,其实是为了牟取钱财。

后世演变为成语“趋之若鹜”,比喻争先恐后地追逐不正当事物。

清代李渔:

“蝇头之利几何,而此辈趋之若鹜。

这类别字还有:

沤(呕)心沥血,金榜提(题)名,额首(手)称庆,一诺千斤(金),言简意骇(赅),饮鸠(鸩)止渴,竭泽而鱼(渔),不落巢(窠)臼,烩(脍)炙人口,不径(胫)而走,自抱(暴)自弃,一愁(筹)莫展,声名雀(鹊)起,草管(菅)人命。

第三个原因:

缺乏汉语词汇典故知识。

汉语词汇里,有不少词语含有典故,不知典故就不明含义。

这是误用别字的重要原因。

“悬梁刺股”错作“悬梁刺骨”

“悬梁”和“刺股”,出自两个典故。

“悬梁”典出《汉书》:

“(孙敬)好读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刺股”典出《战国策》:

“(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后世用“悬梁刺股”形容发愤读书。

错作“悬梁刺骨”就不知何义了。

“墨守成规”错作“默守成规”

“墨守”即墨子之守。

战国时期,楚惠王准备攻打宋国,要鲁班制造攻城器械。

墨子得知,前去劝阻。

墨子解下衣带当城墙,鲁班将木牒当攻城器械,两人在桌子上较量攻守。

鲁班设计了九种攻城器械,都被墨子一一破了。

鲁班无计可施了,墨子却还有守城之策。

楚惠王看了他们的攻守表演,终于取消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因为墨子善守,人们便将牢守、固守称作“墨守”。

后世将“墨守成规”作为成语,“墨守”的含义改变了,变成“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比喻因循守旧不知变通。

错作“默守成规”就不知何义了。

“再接再厉”错作“再接再励”

“再接再厉”出自韩愈孟郊合写的诗《斗鸡联句》。

韩愈和孟郊一块儿看斗鸡,触发诗兴,便共同创作了《斗鸡联句》。

两只鸡斗了几个回合,就无精打采地退出战斗。

这时,鸡的主人就给鸡喷水,一喷水,两只鸡就像是睡了一觉醒来一样,又精神抖擞起来。

但是,它们没有马上去厮斗,而是先在地上磨喙。

孟郊见此情景,写了两句诗:

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

砺,磨刀石,是名词,在诗句中作动词用,表“磨砺”义。

“再接”,再斗;

再砺,再磨砺。

磨砺是准备再斗。

“再接再厉”作为成语,比喻做事贵在坚持,要不断地努力。

厉是砺的本字,所以成语“再接再砺”写作“再接再厉”。

“厉”后来被“砺”取代,改义为“严格,猛烈”。

人们不知厉字本义,以为“厉”是别字,妄改作“励”。

励,义为“劝勉,振作”,无磨砺义。

“罄竹难书”错作“磬竹难书”

罄,会意字,从缶从磬(省石)。

缶,瓦罐;

磬,一种打击乐器。

瓦罐本是盛物用的,却挂起来当磬敲,表示“缶中空”,会意为“尽”。

“竹”,竹简,汉代以前的书写材料。

“罄竹难书”出自《旧唐书·

李密传》。

李密是隋末瓦岗寨起义领袖,他写了一篇檄文,列举了隋炀帝十大罪状之后说:

“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

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把南山的竹子都砍下来做竹简,也写不完惰炀帝的罪行;

把东海的水都放过来,也洗不尽隋炀帝的罪恶。

所以,“罄竹难书”多形容罪大恶极。

“九州”错作“九洲”

九州是九个行政区域,不是九个海洋或江河中的陆地。

“九州”典出《书·

禹贡》。

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个行政区域,统称“九州”。

这个“州”与后代的州府的概念不同。

以扬州为例,大禹时代的扬州,“北据淮,南距海”,辖淮河至东海的广大区域。

天下分为九州,九州合为天下。

天下即全国,全国即天下,这是大禹时代的天下观。

“九州”就成了“天下”(全国)的同义词。

后世用“九州”作为中华的代称。

将“九州”写作“九洲”,就不知所指了。

美仑(轮)美奂,黄梁(粱)美梦,滥芋(竽)充数,世外桃园(源)。

第四个原因:

因误解字义而误用别字。

这是误用别字最主要的原因,100个别字有2/3是误解字义造成的。

下面,从100别字中挑出10个来辨析:

“优哉游哉”错作“悠哉游哉”(悠是别字)

因误解“优”的含义而致误。

优,本义“饶”,即吃饱了。

“饶”的第一引申义是“有余”,例如“有余力”、“有余暇”。

“优哉游哉”里的“优”,是“有余暇”的引申义:

悠闲。

“优哉游哉”,又作“优游”,形容悠闲自得的样子。

“优秀”是优的远引申义。

只知优的“优秀”义而不知优的“悠闲”义,故误用。

“宣泄”错作“渲泄”(渲是别字)

宣,本义“大室”,即敞亮的厅堂。

由“敞亮”引申出“明白”、“公开”、“传布”等义。

“宣泄”,即吐露(公开)心中的积郁从而达到舒散的目的。

渲,国画的一种画法,即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起烘托效果。

由“烘托”引申出比喻夸大地形容,如“渲染”。

渲字无“发泄”之义。

人们看到“泄”有三点水,便误用“渲”。

“精粹”错作“精萃”(萃是别字)

粹,本义“米纯而不杂”,如“纯粹”、“粹白”。

“精粹”义为“精美纯粹”。

萃,本义“草丛生的样子”。

引申为聚集,如“荟萃”、“出类拔萃”(荟与萃、类与萃同义)。

人们不明了萃字的含义,误以为粹、萃同义,故误用。

有的词典将“荟萃”释义为:

(英俊的人物和精美的东西)汇集。

括号里的限制词是不恰当的,会使人误解“萃”字的含义。

荟,本义“草繁茂”,萃,本义“草丛生”。

荟、萃二字是同义词,荟萃,同义反复,含义还是聚集,并非特指“英俊的人物和精美的东西”聚集。

粹和萃不是同义词。

例如《文粹》和《文萃》,前者是“文章精华”,后者是“文章汇编”。

“床笫”错作“床第”(第是别字)

笫,古代的床板。

有的字典释笫为“席”,是欠妥的。

《说文解字》:

“笫,床箦也。

”《尔雅》:

“箦谓之笫。

”《方言》:

“床,齐、鲁之间谓箦,陈、楚之间或谓之笫。

”《左传》:

“床箦之言不逾阈。

”孙颖达疏:

“《释器》云‘箦谓之笫。

’孙炎曰:

‘床也。

’郭璞曰:

‘床版也’。

然则床是大名,箦是床版也。

”可见,笫是床板,不是“席”。

所以床又称“床笫”。

“床笫之私”即两口子的隐私。

第的本字是“弟”,本义“次序”,如“次第”。

后引申为等级、功名、地位。

第和床不相干。

“简练”错作“简炼”(炼是别字)

练和炼,都是形声字,表音的声旁相同,故同音。

决定它们含义区别的是表义的形旁:

练从丝,炼从火。

练从丝,表示跟丝有关系,本义“将生丝煮熟使之柔软洁白”。

古汉语有“练染”一词,其中的“练”即“煮缣使洁白”。

“简练”的“练”用的就是“洁白”义,“简练”即简洁,简要明白。

炼从火,表示跟火有关系,本义“加热使物质纯净或坚韧”。

炼钢、炼乳都是本义,即通过高温除去杂质、提高纯度。

化学工业、文学创作都有“提炼”一词,如“提炼香精”、“提炼情节”,都是“提取所要的,除去不要的”的意思。

故用“炼”不用“练”。

练和炼,形似音同,但含义不同。

“寒暄”错作“寒喧”

寒,冷;

暄,暖;

寒暄,直译就是冷暖。

但在书面语言里,“寒暄”是动词,即“问寒问暖”。

朋友相见,先相互问好,在书面语言里称作“寒暄”。

有些人不知“寒暄”的含义,以为寒暄就是说话,而“话从口出”,于是误作“寒喧”。

喧,义为“大声说话”,引申为“吵闹”,如“喧哗”,无“问好”义。

“青睐”错作“亲睐”

青,黑,在这个词里表示“黑眼珠”。

睐,本义“瞳仁不正”,即斜视。

引申为“从旁边看”。

古文里有“明眸善睐”,描写的就是“旁视”(左顾右盼)。

常作“视”的同义词。

“青睐”,即正眼看人,跟“白眼看人”相对,比喻对人的喜爱和看重。

“沉湎”错作“沉缅”

湎,会意字,从水从面,本义“酒形于色”,后作“沉迷于酒”解。

《汉书·

五行志》:

“君湎于酒。

”“湎于酒”即沉迷于酒。

后泛指沉迷、迷恋、放纵。

现代汉语中的“沉湎”,意为沉迷酒色而不能自拔。

缅,形声字,从丝面声,本义“微丝”,即最细的丝。

丝细则长,由长引申为“远”。

现代汉语常用此义,如“缅怀”(遥想,追思)。

湎、缅形似音同,但含义不同。

从上述8组词的辨析可知:

正字和别字,或者形似,或者音同,或者义近,容易混淆错用。

辨别正误的办法:

从审视两字形体差别入手,辨析两字的本义及其引申义,弄清两字含义的本质区别。

书面材料出现别字,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无心之误”,例如由于疏忽而写了别字。

录排过程发生的别字,是由于拆字失误、击键错位、指令失误等技术性原因造成的,也是“无心之误”。

这类错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所以称作“显性错误”。

另一种是“有心之误”,是写作主体自以为是造成的。

这类错误,似是而非,难以辨识,所以称作“隐性错误”。

上述100个最常见别字,都是“有心之误”。

(二)词语错误

这里说的词语,包括词、词组、成语。

常见的词语错误:

错用词语;

褒贬错位;

错用成语;

合成词混淆错用。

1.错用词语

错用词语的现象极为常见,主要原因是不明了词义或误解词义。

山东大学有位教授,根据《报纸常见文字差错200例》中列举的文字差错,在部分文科学生中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的结果,排出“最容易发生的10个误用词语”:

空穴来风,亲眼目睹,凯旋而归,炙手可热,

灯火阑珊,曾几何时,叹为观止,莘莘学子,

首当其冲,豆寇年华。

①空穴来风

“空穴来风”是成语,语出宋玉《风赋》:

“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枳句,枳树上弯曲的枝杈。

枳句会招来鸟儿做巢。

空穴,孔洞。

空穴会引来风袭。

这句成语用自然现象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说明一个简单道理:

由于自身存在弱点,病菌、流言才得以乘隙而入。

白居易在《初病风》中说得更明白:

“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

”但是,一些人引用这句成语时,却反其义比喻“没有根据的谣言”。

②亲眼目睹

睹:

见。

目睹:

亲眼看到。

“亲眼”多余了。

③凯旋而归

凯,胜利的乐曲;

旋,归来。

凯旋,奏着胜利的乐曲归来。

宋之问《军中登高诗》:

“闻道凯旋乘胜入,看君走马见芳菲。

”“而归”多余了。

ˇ④炙手可热

某报标题:

《国际足联主席一职炙手可热,继任人之间再掀波澜》

《清华学子炙手可热》

“炙手可热”这句成语,在媒体和出版物中使用频率很高,成了时尚词语,但十有八九用错,把贬义词误作褒义词,把“炙手可热”比喻行时、走红、抢手,完全误解了“炙手可热”的含义。

炙,会意字,上肉下火,含义就是“火上烤肉”。

炙手,灼手。

“炙手可热”语出杜甫《丽人行》: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丽人行》是描写杨国忠兄妹出行的。

《旧唐书·

杨贵妃传》:

“玄宗每年十月,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从。

每家为一队,着一色衣;

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之焕发。

”“先时丞相未至,观者犹得近前,乃其既至,则呵禁赫然。

”杨家气势之盛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杜甫在诗中用“炙手可热”形容杨国忠权大势盛,告诫人们远离杨国忠。

可见“炙手可热”是贬义词,跟行时、走红、抢手不相干。

唐代另一位诗人崔颢在诗中指出:

“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

”劝诫有权有势者不要倚仗权势,因为权势是暂时,须臾火尽灰亦灭。

⑤灯火阑珊

“晚风徐徐,城市的阑珊灯火尽收眼底。

阑珊,本义“衰落”。

白居易《咏怀》诗:

“白发满头归去也,诗情酒兴渐阑珊。

”引申为“暗淡”。

灯火阑珊即灯光暗淡。

城市入夜的万家灯火,璀璨亮丽,不能用“阑珊”来形容。

⑥曾几何时

“曾几何时,女性可以是交换马匹和玉米的财产。

曾几何时:

时间过去没多久。

而“女性可以是交换马匹和玉米的财产”是奴隶社会时代的事。

不是“曾几何时”,而是“过去了几千年”。

⑦叹为观止

“台湾交通混乱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语出《左传》,吴公子季札在鲁国欣赏音乐舞蹈,看到“韶箾”(箾,即箫,韶箾,虞舜时代箫乐)时,不禁赞叹说:

“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观止”的意思是“好到了极点”,“尽善尽美”,是褒义词。

⑧莘莘学子

“这位莘莘学子终于走进清华大学。

“莘莘学子们从公举东身上,再次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莘莘:

众多。

“这位”与“莘莘”是矛盾的。

“莘莘学子们”中的“莘莘”与“们”是同义词。

⑨首当其冲

“在扑灭森林大火战斗中,解放军战士又一次首当其冲。

“农民赖泽民首当其冲,办了全省第一家私营缫丝厂。

冲:

冲要。

首当其冲:

处在冲要位置,首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郑以小国摄乎晋楚之间,重以强吴,郑当其冲,不能修德,将斗三国,以自危亡。

”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