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简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61411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简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Word文件下载.doc

洋务派与顽固派。

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朝统治;

顽固派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

第二次:

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顽固势力包括洋务派)。

论战围绕“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

论战实质是:

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第三次:

革命派与保皇派(保皇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

论战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

资产阶级内部不同派别的政体之争。

相同点:

都促进了历史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第一次论战:

19世纪60、7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

如何防止外来侵略,防止农民起义,维护自身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要解决的问题。

而西学在更广泛的局面的传播,也对以儒家学派为核心的文化产生了猛烈的冲击。

中国传统文化之体,是否兼采西方文化,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严峻课题。

为挽救危机,解决时代课题,

统治阶级内部分歧产生了洋务派和顽固派,他们围绕体与用关系展开了斗争,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论战。

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

主张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顽固派则以传统文化的卫道者自居,仇视一切外洋事物。

他们坚守“夷夏“的精神堤防,主张以”忠信为勇,礼仪为干橹“抵御外侮,反对”西学为用‘“师事夷人”主张对传统文化原封不动。

为抵制办洋务,顽固派不断挑起事端,他们视西学为“异端邪说”,西方“技艺”不过是败坏人心的“奇技淫巧”而加以反对。

此次论战,大体上限于要不要学习物质文化局面,但毕竟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第二次论战: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论战中顽固势力包括洋务派。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康有为等资产阶级改良派掀起了爱国救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戊戌变法运动。

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进行变法改革。

他们的主张和措施与顽固派和洋务派维护传统统治的主张相矛盾。

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论战主要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方面。

此次论战是维新和守旧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维新派在论战表达了资产阶级兴民权,设议会,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对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抨击。

广泛地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的政治学说。

通过论战,维新思想冲破重重阻挠顽强的传播开来,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为中国文化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第三次论战:

1905年到1907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论战。

19世纪末,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面对内外困局,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走上了革命道路。

他们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奔走呼号。

广泛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从1901-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有力地推动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

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之后,同盟会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展开了思想论战。

大力宣传其政治纲领。

双方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基地进行论

战。

论战主要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等问题。

论战内容广泛、战场多元、时间长、规模大、争论激烈。

它划清了革命和改良的界限,使更多的人冲破改良思想的束缚,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作了舆论准备。

第四次论战:

1919年7月到1921年7月,中共成立前后马克思主义者和形形色色反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战。

辛亥革命以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各自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并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为了思想领域反封建,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后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以《新青年》为核心,北京大学为活动基地,形成了新文化阵容。

他们并肩作战,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坚决批判。

但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新文化运动的阵容开始分化。

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站到了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一边。

1919年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挑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

他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

主张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

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张。

李大钊很快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

有力地回击了胡适的挑战。

他针对胡适的论点,指出“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

不能把问题与主义分开。

社会主义者必须研究怎样把理想应用于实际环境。

中国的社会问题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

胡适认为提倡“根本解决”是空谈,对马克思进行有力评判。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和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斗争的第一回合。

接着爆发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

以张东荪、梁启超为代表的基尔特社会主义者,主张走“实业救国”的道路,认为当务之急是开发实业,发展资本主义,将来实现社会主义,主张实行社会改良主义。

李达对基尔特主义进行反驳。

认为基尔特社会主义是发展资本主义的实业,这个道路在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统治下的中国根本行不通。

只有进行暴力革命,夺取政权,才能大速度增加全部生产力。

论战中还有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以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者,主张个人的绝对自由,反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陈独秀等指出,无产阶级必须有坚强组织纪律性,才能形成力量,夺取政权,最终才能消灭国家。

通过论争,马克思主义在多个方面得到阐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接受了

马克思主义。

从中国近代史上的四次论争,我们认识到论战中充满着先进和落后、创新和保守、开放和封闭、正确和错误的斗争。

通过论战,正确的思想得到弘扬,并得到发展光大,逐渐成为新阶段的指导思想。

《土地政策》

1、大革命时期:

(1)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其中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

(2)农民在农会领导下,纷纷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

(3)为支援北伐奠定群众基础。

2、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政策(主要内容):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3、“双减双交”政策(抗日战争时期

政策内容: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4、土地改革(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实际时间是1947-1948年)

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前提),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核心),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方法)

5、土地改革(建国初期,实际时间是1950-1952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与以往不同的是保护富农经济。

6、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

方针: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

(4)原则:

自愿互利的原则。

《毛泽东的贡献》

从政治方面来看,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采取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同时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的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

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从经济方面来看,具体表现在他对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

他强调不要机械搬用外国经验,要从中国是个大农业国的情况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他创造性地提出“农、轻、重”的顺序,已为实践证明了它的正确性。

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建没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这决不是不要外援,而是把基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上。

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我国胜利地克服过许多困难

,其中包括帝国主义封锁等造成的困境。

从文化方面来看,毛泽东主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广泛地吸收、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建立我{门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他提出的“双百”方针,被写入党的八大文件,正式成为我国发展科学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方针。

他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争论,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学派,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但这不意味着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