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嘉丽论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61472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嘉丽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思嘉丽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思嘉丽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思嘉丽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思嘉丽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思嘉丽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思嘉丽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思嘉丽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思嘉丽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思嘉丽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嘉丽论文文档格式.docx

《思嘉丽论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嘉丽论文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思嘉丽论文文档格式.docx

奥哈拉16岁到28岁的生活经历为小说的中心线索,反映出19世纪美国内战期间南方社会体制灭亡和蓄奴制崩溃这一社会现实。

小说通过郝思嘉与艾希礼、瑞德的情感历程,谱写出一曲荡气回肠、感人肺腑而又无可奈何飘逝去的爱情悲剧。

本文试图从性格角度、人在生存困境中的选择来分析论述郝思嘉的爱情悲剧,揭示作家的主题意义和创作成就。

【关键词南北战争;

爱情;

个性;

生存困境;

悲剧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

它是以1861——1873年南北战争前后十几年美国南方佐治亚州为背景,以女主人公郝思嘉·

小说构思巧妙,通过郝思嘉与艾希礼、瑞德的感情纠葛的叙述,谱写出一幕回肠荡气、感人肺腑而又无可奈何飘逝去的爱情悲剧。

本文试图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联系郝思嘉与艾希礼、瑞德两位男性的感情纠葛,从性格角度、人在生存困境中的选择角度分析论述郝思嘉爱情悲剧的形成。

在悲剧中,人物性格要素对悲剧的形成是有着重要作用的。

而性格本身是在客观环境的强大影响下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作家表现和塑造悲剧人物的性格,不能离开他的环境。

郝思嘉是生活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新旧时代交替的特定社会环境中的悲剧主人公。

当时社会环境造就她骄傲自负、盲目自信、贪慕虚荣的性格的形成,而其性格最终成为了构成她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

美国南北战争前的奴隶主种植园,繁荣兴旺,祥和安定,奴隶主贵族们过着养尊处优、挥金如土的生活。

他们拥有众多的奴隶为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创造财富。

他们有的是金钱和时间供他们用于挥霍。

在他们的生活中,打猎、野宴会、舞会等之类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

他们终日沉迷于骄奢淫逸的享乐。

而米切尔笔下的郝思嘉就是生活在那种环境下的一员。

郝思嘉是塔拉庄园的奴隶主家的大小姐,同那个时代南方所有上流社会的子女一样,“从小由仆人细心侍侯”】[1]一直都生活在优裕的环境里。

她拥有富有魅力的容貌和娴熟的吸引男性的技巧,她在一群南方贵族子弟的恭维中一直过得如鱼得水、无忧无虑。

当时围绕着她的生活的是南方奴隶主纸醉金迷、奢侈享乐的社会风气,她在这种环境的熏染浸润之下,不可避免地会受其环境影响,形成了她骄傲自负、盲目自信、贪慕虚荣的性格。

而其性格从一开始就把她一步步推向悲剧性的爱情结局。

亚理士多德曾认为:

“悲剧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中附带地表现性格。

”[2]在小说中,郝思嘉的性格正是通过她的行动向我们展露出来。

当郝思嘉与汤家兄弟谈话时,她容不得兄弟俩不把她当成主要话题,一听到他们对她谈论战争就兴趣索然地打断他们;

她明知自已在舞会上不会乏人问津,但当她面对汤家兄弟的邀请却说不愿冒当壁花的险而专为他们服侍。

在这里,我们透过郝思嘉所展现出来的如此细微的行动可以窥探出她性格中贪慕虚荣的一面。

既然她追求的是时时刻刻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希冀他人以她为中心,那么可见她拒绝汤家兄弟的邀请就并非真的出于本意。

实际上她会沦为壁花的可能性是很微的,她之所以那样做其目的就是为了在他人的不可置疑声中大大地满足她自身虚荣心的膨胀。

再者,从郝思嘉追求艾希礼的示爱行动中更是能淋漓尽致地展露出她的性格特征。

她的示爱行动向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她冲破南方传统伦理道德的勇敢的一面,更多的是表现出她自恃天生魅力的自负、盲目自信和虚荣的性格。

郝思嘉情窦初开,要的不是那些青睐她,向她求婚的男子,而是她的邻居,十二棵橡树庄园豪绅的大公子艾希礼·

韦尔克斯。

郝思嘉想要他,“像要东西吃,要马骑,要温暖的床铺睡觉那样简单,那样说不出理由需要他。

”【[3]她之所以相中艾希礼,原因有两个:

其一,因为艾希礼俊美,多才多艺,不同于其他奴隶主贵族子弟那样只顾着寻欢作乐、享受人生,而是沉迷于音乐、书本等美好的世界里,“正是他的这个秘密,像一扇既没有锁,也没有钥匙的门,引起了她的好奇心。

”[4]其二,更是因为艾希礼是与众不同的,他不像别的男孩那样对她迷恋不已。

正因如此,郝思嘉着迷于艾希礼。

在她简单的思想中,她认为她漂亮、聪慧,,是当地的第一美女,跳起舞来,县里哪个女孩子都比不上她,几乎所有男人都绕着她转,倾心于她,因此骄傲的她过于自信地下了这样一个定论:

艾希礼也无可例外的是爱她,并且终究有一天会娶她的。

可实际上是纵使郝思嘉抛开了礼教和矜持的桎梏而做出的勇敢表白,艾希礼也不会娶她。

她的勇敢表白行动是她自负和盲目自信的性格的体现,所带给她的并不是成功地得到艾希礼的爱,而是拒绝的结果。

面对拒绝,郝思嘉伤了自尊心和虚荣心的愤怒和害怕他人知晓其失败后耻笑的心惊胆颤的心理位居伤心、难过之上,导致她果断地抢走了艾希礼妹妹霍妮的情人查尔斯。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郝思嘉采取如此赌气的报复性行动是更进一步地体现出她强烈的虚荣性格。

郝思嘉的虚荣更甚于她的爱情。

她做出选择嫁给查尔斯就是她贪慕虚荣的再次证明。

她与查尔斯结婚所能达到的目的不仅仅是可以掩盖她追求失败的事实,可以在艾希礼面前挽回自己受挫的面子,让艾希礼瞧出她对他并没有意思,只是跟他调调情罢了,而且还能借查尔斯的钱来向众人炫耀自己。

由此看来,郝思嘉追求艾希礼的行动的背后隐藏着如此大的虚荣心作祟,那么她的如此个性就注定为她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垫。

后来战争来临了,郝思嘉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骤然变迁,但是她盲目自信、贪慕虚荣的性格并没有改变,冥冥中操纵着她继续向艾希礼靠近。

即使在双方都有婚姻的情况下,郝思嘉仍然盲目自信地认为艾希礼是爱她的,他不能接受她的原因在于道德的束缚。

她仍不改初衷地希冀得到艾希礼骑士般的梦幻爱情,而且还更是因为得不到这份爱情而强烈想要。

可事实上,对于艾希礼,“他只不过是自己的一个幼稚的幻想,并不比她从杰拉尔德手里哄到的那副蓝石耳坠更为重要。

”【[5]而且,“假如她在那些遥远的日子里最初就拒绝跟他结婚而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他也早就没什么价值了。

”[6]由此看来,郝思嘉并非真的爱艾希礼。

她之所以对艾希礼那么苦苦追求,归根究底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她过于骄傲、自信和虚荣心作祟。

但可悲的是,在郝思嘉锲而不舍地追求了十几年的人终于能够拥有之际,她却明确地意识到她不爱那个人。

那么造成如此悲剧的根源就在于郝思嘉自己。

她是悲剧的承担者,是她骄傲自负、盲目自信、贪慕虚荣的性格在无形中导致她的爱情悲剧的形成。

南北战争是新旧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的必然结果。

它就像一场凶猛的疾风骤雨把南方种植园奴隶主田园牧歌般的天堂席卷而去,把南方的传统奴隶制文明撕成碎片,也把昔日南方的传统生活方式打乱了,使奴隶主贵族们陷入了艰难的生存困境中。

他们战前占有大量劳动力、原料、土地和市场的历史已过去,优渥奢侈的生活一去不返。

而且由于新世界新文明的冲击,他们过去所执着的精神领域中美好的东西在不断失落,他们在追求满足自身的物质欲望的同时,也在寻求新的精神信仰。

郝思嘉正是他们其中的一个典型。

她汲汲追求金钱,努力摆脱物质上的生存困境,也苦苦挣扎于精神上的生存困境。

在这新旧交替的社会中,郝思嘉在物质上努力追求财富,客观地适应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她在精神上却是主观地偏向于不再符合历史进程的旧的传统价值观念,因而她在解决自身精神上的生存困境时选择了代表奴隶主传统贵族的艾希礼作为精神依托而忽略了自己真正所爱的代表新兴资本家的瑞德。

郝思嘉这种在思想上的局限性就导致她的爱情终究以悲剧性结局宣告结束。

郝思嘉是昔日奴隶主贵族的阶级的一员。

她曾经根本不必为生活而操心,但是南北战争的爆发残酷地摧毁了她的舒适生活,使她掉入了严峻的物质上的生存困境中。

在亚特兰大沦陷之夜,逃回塔拉庄园的郝思嘉得不到父母的羽翼保护来躲避战争的可怕,她面对的是:

昔日富裕的家被洗劫一空,成百的奴隶走光了,田园荒芜了,财物被洗劫一空,作为精神支柱的母亲死了,父亲一蹶不振,两个妹妹卧病在床。

她的生存受到根本性的压力和威胁。

“郝思嘉再也不能像个小孩安然待在父亲的屋顶下,再也不能让母亲的爱像一条绒被子般裹着她,保护她不受任何威胁了。

”“她已没有什么安全的地方或风港可以躲藏了。

”[7]面对着人生中的这一苦难,她显示出执著、坚定的抗争精神。

她以很强的直面人生中的苦难的勇气,与困境进行有效的抗争,企图冲破苦难,超越苦难。

她放下姿态到田里去干从前黑奴干的“下贱”的农活,并且冷漠无情地赶病弱的妹妹和“只干家里活的黑奴”下地干活;

她卑鄙地抢走妹妹的未婚夫弗兰克来获取塔拉庄园的税金,而且还掌握了他的财产;

她不顾一切地开创自己的事业,独自经营木材厂,打击对手,雇佣犯人,以次充好,不择手段地攫取更多的财富。

贫穷使郝思嘉懂得了她固守没有出路,未来需要拓展。

她毫无止境地追求金钱,顽强勇敢地与环境、生活作抗争,使她成功地摆脱了物质上的生存困境的威胁,不但迅速地适应了社会的变迁,而且成为新时代的资本家。

在这解决物质上的生存困境的过程中,郝思嘉在无形中适应了资本主义的生存方式。

她变得唯利是图、不择手段、贪婪地追求金钱。

正是如此不顾一切地追逐金钱的行动助她冲破了艰难的物质条件的现状,但同时也打破了她现实生活的平静,引起她精神的冲突,使她陷入精神上的生存困境中。

处在新时代,郝思嘉心中产生了不少新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念。

她理智地知道旧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过去,昔日的传统价值观念已经不适应新的社会。

可是,由于她长期受南方传统生活方式的熏陶和自幼的贵族教育,爱伦向她灌输的传统意识常常被唤起,并且牢牢地攫住她的心,她无法完全超脱南方传统奴隶制文明的束缚。

她为自己不顾一切地追求金钱的行为深感不安,甚至不乏谴责自己不应该有悖于昔日的那个文明给予她的道德规范。

她无法完全接受新时代的一切。

因而,郝思嘉心中的新兴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昔日的奴隶主传统价值观念相抗衡产生矛盾冲突,打破了她心灵的平静,并且在她的意识中反映出来。

表现在郝思嘉在夜里不时遭到梦魇的困扰。

处在恶梦中的她总是孤寂地在四周笼罩着冷森森的浓雾中无依无靠,同时又有可怕的异物追逐着她,她被一种无名的恐惧追赶着,拼命奔跑着,拼命寻找那不知其名又不为人知晓的安全处所。

透过郝思嘉的恶梦,可以看出“安全之地”是她追求的精神依托。

很显然,只要到达了这一块“安全之地”,那么她内心的这两种代表历史进程的新旧价值观念相抗衡的矛盾冲突所导致的精神上的生存困境就得以解决。

正是因为如此,她选择了艾希礼作为她的精神依托。

她盲目地追求艾希礼,因而导致她的爱情一步步走向悲剧性结局。

艾希礼是郝思嘉十几年来深深着迷的对象,是被郝思嘉套上一件自制的“漂亮衣服”的虚幻情人。

她认为她是爱艾希礼的,并且盲目自信艾希礼也是爱她的。

她依赖这份“爱恋”支撑她在战争岁月和战后重建时期内勇敢地摆脱物质上的生存困境。

当她陷入精神上的生存困境时,她就下意识地认定艾希礼是她的安全之地。

为了到达这一块她自己设想的安全之地,郝思嘉苦苦执著地追求艾希礼。

透过郝思嘉追求艾希礼的行动的表层来窥探她心理的深层世界,我们发现她会选择艾希礼的原因首先在于艾希礼是郝思嘉十四岁那年便简单地迷恋上的,他是具备郝思嘉极为羡慕的一切南方传统优良品质的理想骑士,再者,更重要的是因为她内心最深层次的传统意识牵拽着她,使她主观片面地选择代表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奴隶主贵族的艾希礼作为自己精心幻想的一个精神依托。

这不但体现了郝思嘉在其内心新旧两种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中主观地倾向于旧的奴隶主传统价值观念,而且还反映出她对昔日所属的那个社会的眷恋。

可实际上,艾希礼只是一个缅怀过去,逃避现实的懦夫,他不会是郝思嘉的精神依托。

其实,与她一样在新旧社会交替中成长起来的新兴资本家瑞德才是她苦苦追寻的“安全之地”。

但可悲的是,郝思嘉思想上偏向于旧的传统价值观念而排斥新兴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念。

这就注定了她不会选择瑞德作为她的精神依托。

郝思嘉在解决自身精神上的生存困境的过程中,片面地认定艾希礼而否定了瑞德这一块她在现实中无意识地依靠着的安全处所,必然会给她带来不幸。

这正如黑格尔所说的:

“一切苦难和不幸原来都是主人公本身的罪过演变出来的结果,都是对主人公的片面性的一种合理的惩罚。

”【8】事实上,当小说发展到玫兰妮流产死了,郝思嘉猛然觉悟到她不爱艾希礼,她回顾、剖析自己:

“我做了一套漂亮的衣服,然后就爱上了它。

当艾希礼骑着马走过来时,我见他那么英俊,那么与众不同,我便把那套衣服套在他身上让他穿上了,也不管他穿上是不是合身,而且我也不肯看清楚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我一直爱着那套漂亮的—而根本不是他本人。

”【9】很显然,正是因为她爱着一套象征着昔日南方传统价值观念的“漂亮衣服”,从而使她一开始就片面地选择了艾希礼而不自觉地放弃了瑞德这一份真正的精神依托。

这就给她带来的惩罚是当她从虚幻的爱情醒来的时候,随着瑞德不堪伤害地离去致使她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真正的爱情。

郝思嘉终究亲手酿制了自己的爱情悲剧性结局。

南北战争使郝思嘉遭受了极端的生存困境的考验。

她不仅要攫取金钱来解决物质上的生存困境,而且还得努力摆脱精神上的生存困境。

米切尔之所以置郝思嘉于如此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受时代环境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正值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元不断贬值,一个又一个公司相继破产,大量人口失业。

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毁灭性后果与南北战争带给南方的灾难相差无几。

它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也引发了关于资本主义的信仰危机。

处在社会的动荡下,人们面对如何正视现实、顽强地生存下去的同时,也面对着精神上资本主义的信仰危机。

米切尔通过郝思嘉真实地反映出处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现代人追求满足物质要求的同时也致力于寻求信仰的精神探索。

虽然郝思嘉最终只是成功地摆脱了物质上的生存困境而败于精神上的生存困境的束缚下造就出一幕爱情悲剧,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会出现这样的悲剧不单单只有她一个人,她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透过郝思嘉,我们可以看到人在摆脱生存困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

正是这种抗争精神让我们受到感染,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他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不可避免地与其周围的人有着不同程度的牵绊。

在郝思嘉16岁到28岁的人生中,艾希礼和瑞德是与她有着刻骨铭心的感情纠葛的同一时期不同类型的两个人。

他们在郝思嘉的爱情舞台上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郝思嘉从来都没有真正了解过他们。

她迷恋艾希礼,盲目追求艾希礼而排斥瑞德。

她直到终于可以拥有艾希礼的那一刻才大彻大悟:

她先前追求的东西是虚幻的,而她摈弃的却是她真正的追求。

郝思嘉盲目地固执于自己的选择,终究导致她的爱情悲剧的形成。

南北战争的疾风暴雨冲垮了南方的奴隶制度,摧毁了南方奴隶制的文明。

而这种文明的毁灭对于曾经主宰这一文明的人来说是一个悲剧。

因为在历史的大变动下,无论生活方式、思想、习惯都会发生巨变,如果无法适应这个变化的话,那么有的人就会沦为旧文明的殉葬者,苟且残喘地漂浮在新时代中。

而艾希礼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是一个缅怀过去,逃避现实的懦夫。

他是郝思嘉所倾慕的南方贵族的优秀代表者,他具备南方传统道德的一切优良品质。

他温文儒雅的风度、神秘而复杂的性格和深沉不露的特异追求法使郝思嘉十四岁那年便开始简单地迷恋上他。

当初在十二棵橡树庄园,郝思嘉遭到他的拒绝后,虚荣心受到了强烈挫伤,这就更加深了郝思嘉想要他的欲望。

而后来新旧社会变革的冲击使郝思嘉更是下意识地片面选择艾希礼作为解决精神上的生存困境的“安全之地”。

可实际上,艾希礼不会是她的精神依托。

艾希礼虽然处在新时代,但是他逃避现实,深陷于旧时代的泥潭无力自拔。

他需要的是昔日南方贵族的传统生活方式,需要的不是郝思嘉那样真实和生气勃勃的女子而是玫兰妮那么温情的女子来延续他的梦。

但是,郝思嘉从未意识到这一点。

她一开始就盲目地选择了艾希礼并在理想中将他美化为她的一个虚幻的恋人而苦苦追求。

最终,随着玫兰妮的死,“漂亮衣服”脱落了,郝思嘉才明白十几年来所追求的爱情只不过是一个代表着旧时代的并且已经随风飘去的梦。

梦虽然醒了,可爱情悲剧也无可奈何地造成了。

新旧时代交替导致一部分像艾希礼那样成为旧时代的殉葬者的同时,也促成了一部分人成长为新时代的资本家。

瑞德是在南北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南方新兴资产者,他是人们眼中南方上流社会的叛逆者。

他蔑视旧传统,厌恶南方的繁文缛教;

他唯利是图,穿越封锁线和投机取巧牟取战争横财;

他信奉的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人生信条,是适应新社会优胜劣汰的生存竞争的强者。

瑞德自从在十二棵橡树庄园初识郝思嘉并发现她与众不同的叛逆、率直、虚荣和高傲自负后就深深地爱上她。

他是认识郝思嘉的所有人中唯一看清她的真实面目还能爱着她的人。

但是,郝思嘉带着传统的眼光看待瑞德,认为他只是一个贪图物质享受、蔑视南方的一切的流氓胚子,而非艾希礼般的具备南方贵族的优秀品质的绅士。

她看不起的瑞德的非上等人的品性,可实际上这也恰恰是她本身同样具有的。

同样叛逆、自私自利、贪婪而又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俩可谓是天生一对。

可是郝思嘉虽然在理智上模模糊糊地意识到她的感情可能已不自觉地向瑞德靠近,自己似乎除了看上他的钱外还有点喜欢他,但是情感上却只是固执地坚持她追求艾希礼的意愿,并且执迷不悟地在理想中编织爱情。

她排斥与她有着相同共性的瑞德,致使瑞德多年来也只是躲在幕后爱着她,保护她,也不表白他对郝思嘉的爱有多深。

于是乎,等郝思嘉清楚地认识到她的“安全之地”是现实中的瑞德的时候,瑞德已经不堪伤害,毅然退去了郝思嘉的爱情舞台,离她而去。

最终她失去了她真正的爱情。

郝思嘉在爱情上真心渴求过两个男人。

在她的爱情生活中,她不爱艾希礼,但她却把艾希礼美化为虚幻的恋人而盲目追求;

她爱瑞德,但她却蔑视瑞德而排斥他。

最终,等她明白艾希礼只是她心底维持旧时代的一个梦的时候,无可奈何的是,她同时也真正失去了自己苦苦追寻的安全之地。

无论郝思嘉如何试图挽回瑞德,但一切皆随风飘去,她的爱情悲剧也就此落幕。

综上所述,郝思嘉在她的人生舞台上主动地追求爱情,寻找自己可以依赖的安全之地,但是未能如愿以偿。

她的爱情终究是以悲剧的方式告终。

她的爱情悲剧在某种程度上使读者感同身受,激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怜悯和恐惧。

纵使她的爱情已经如梦如烟,随风飘逝,但是世世代代的读者在阅读时,了解了时代和人生,获得了审美享受。

《飘》这部小说以它丰富生动复杂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1936年小说一出版就轰动了美国,第一年印行了150万册,成为当时美国的第一畅销书。

次年又获普利策文学奖,尔后它由美国米高梅公司改编拍摄为电影,轰动全世界。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部小说被译为多种文字,飘洋过海,发行于全世界,并且经久不衰。

【注释】

[1][3][4][5][6][7][美]玛格丽特•米切尔.飘[M].戴侃、李野光、庄绎传等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4.31.32.1241.1241.509

[2]朱志荣.古近代西方文艺理论[C].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7

[8]汝信、夏森.西方美学史论丛[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161

【参考文献】

[1]任生名.西方现代悲剧论稿[C].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朱光潜.悲剧心理学[C].安徽: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朱志荣.古近代西方文艺理论[C].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汝信.夏森.西方美学史论丛[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5]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陆一帆.文艺心理学[C].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

[7]杜奋嘉.文艺心理学引论[C].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C].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9]施昌东.“美”的探索[M].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10]朱维之等主编.外国文学史[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