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6158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1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地理试题(解析版)

总分:

100分,考试用时:

90分钟,考试时间:

2019.3

一、单选题(30题,共60分)

我国某城市2000~2013年人口变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年份中该城市人口净迁入最少的是

A.2003年B.2006年C.2009年D.2012年

2.该城市人口变动将导致

A.老龄化的进程延缓B.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减轻

C.平均预期寿命缩短D.文化和价值取向趋向单一

【答案】1.D2.A

【解析】

【分析】

考查人口的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常住人口数量逐年增加,2010—2013年间常住人口数量年增加量较往年增加量有所下降,2000—2013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正有负,该地人口多数年份是负增长,只有201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根据人口净迁入量=常住人口增长量-人口自然增长量可以判断,该城市人口净迁入量最少的是2012年,D正确。

故选D。

【2题详解】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城市人口变动主要是人口迁入量较多,使得该城市老龄化的进程延,A正确;平均预期寿命是评价一个国家人口的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城市人口变动不会影响平均预期寿命,B错误;大量外来人口迁入该城市,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加重,文化和价值取向趋向复杂,C、D错误。

故选A

【点睛】人口迁移:

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环境因素有:

1、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2、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格局,从而决定着人类的迁移方向和规模。

3、土壤,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

4、矿产,是资源生产发展,特别是制造业的基础。

5、自然灾害,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后,饥荒或生态恶化会迫使人们迁移。

2016年2月28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和省统计局联合发布的统计显示,2015年年末河南省总人口10722万人,常住人口9480万人。

是名符其实的全国第一人口大省。

结合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

完成下列各题。

3.河南省面积并不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但却成为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其主要的原因是(  )

A.工业、商业贸易繁荣B.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

C.地处经济发达地区D.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充分

4.影响图中乙地区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B.气候C.水资源D.矿产资源

5.图中甲省区面积广大,人口密度很小,但却不能采取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其主要原因是(  )

A.对外开放程度较低B.资源较为贫乏,不能供养太多人口

C.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发展水平较低D.自然环境恶劣,环境承载力较小

【答案】3.B4.C5.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

【3题详解】

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稠密。

B正确。

【4题详解】

图中的乙地为我国的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其人口的分布主要受水资源分布的影响。

C正确。

【5题详解】

甲地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环境承载力较低,应控制人口的增长。

D正确。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6.叙利亚内战引发了25年来全球最严重的难民危机,大量难民涌入欧洲。

下图为叙利亚难民入欧路线示意图。

读图,难民潮对欧洲的主要影响有( )

A.提供廉价劳动力,减轻社会负担B.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剧环境污染

C.失业率上升,社会秩序不稳定D.增加城市人口,加快城市化进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需要对叙利亚难民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叙利亚难民不能等同于欧洲当地的居民,不应算欧洲的城市人口。

叙利亚难民会以低廉的劳动力,冲击欧洲劳动市场,不利于欧洲社会稳定。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大量难民涌入欧洲,可以为欧洲提供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但同时会导致失业率上升,社会秩序不稳定,社会负担加重,加剧环境问题,C正确。

【点睛】本题以叙利亚难民为背景材料,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考查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读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市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7.有关该市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从总体上看,该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以机械增长为主

B.该市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C.影响该市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政治因素

D.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趋势

8.近年来该市人口机械增长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正确的是()

A.该市因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而出现“民工荒”

B.该市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迁入量减少

C.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D.农村生存环境已好于城市

【答案】7.A8.C

【解析】

【7题详解】

读图,该市总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A错误。

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B错误。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经济因素,C错误。

人口数量的变化中,机械增长占的比重大,以机械增长为主,D对。

【8题详解】

近年来该市人口机械增长呈下降趋势,原因是由于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劳动力,C正确。

该市因经济发展速度快,产业升级出现“民工荒”,A错误。

生态环境恶化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

农村污染较轻,生存环境不如城市优越,D错误。

2017年2月21日,《2017年春运返程网络购票大数据报告》火热出炉,报告选定1月30日至2月21日春节后出发的列车数据,对2017春运返程形势进行了整体描述和分析。

下图为“2017年春运返程主要出发地和到达地统计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9.导致图示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B.人口密度地区分布不均

C.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D.交通线路地区分布差异

10.这种人口流动的有利影响是

A.增加沿海地区的人口容量B.减缓中西部地区的老龄化

C.促进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D.缓解了东部地区的就业压力

【答案】9.A10.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影响。

【9题详解】

由图可知春运返程的出发地主要是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而目的地主要是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由此可以判断图示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A正确。

【10题详解】

大量的人口迁入到沿海地区将减少沿海地区的人口容量,A错误。

这种人口流动以青壮年劳力为主,中西部地区人口大量流出将加速的老龄化进程,B错误。

大量的人口迁入到沿海地区,增加劳动力,促进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增加了东部地区的就业压力,C正确,D错误。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据世界人口组织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由2015年的73亿增长到92亿。

读某国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和人口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回答下列各题。

11.该国可能是(  )

A.中国B.印度C.美国D.俄罗斯

12.根据预测,从2015年到2050年,该国(  )

A.老龄人口数量逐渐减少B.人口数量增长较快

C.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向传统型转变D.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答案】11.B12.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变化,学生读图和题中的材料很重要,结合所给的材料和国家的人口特征可以判断出人口变化特点。

【11题详解】

从人口比重图可以计算出2015年该国人口总数为3亿多,从人口增长变化示意图可以判断自然增长率较低,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判断该国为美国,故选B。

【12题详解】

根据预测,从2015年到2050年,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老龄人口数量逐渐增加;人口数量增长较慢;人口增长模式一直是现代型;美国为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故选D。

“棒棒”是指以竹棒和绳索为劳动工具,在城市爬坡上坎、流动揽活,专门为市民日常生活、商业活动提供零星搬运劳务服务的打工农民。

“棒棒”群体的工作形式不同于其他的打工族,更不同于城市工矿企业的工人。

他们主要活动于街头、菜市场、汽车站、码头、家电商场等,承担了城市人不愿意干的以苦、脏、累、险为特征的工作。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3.“棒棒军”最可能出现的城市是()

A.深圳B.成都C.兰州D.重庆

14.“棒棒军”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流行起来,其原因可能是()

①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②城乡收入差距③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高

④农村生态环境变差⑤农村人地矛盾尖锐⑥独特的地形

A.①②③④B.①②⑤⑥C.②③④⑤D.③④⑤⑥

1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棒棒军”正逐步走向消失,其可能原因是

①国家户籍制度改革②工作环境差,收入少③交通、运输方式的改进

④装卸、运输机械化⑤城市生活成本高⑥劳动力不足

A.①②③④B.①②⑤⑥C.②③④⑤D.③④⑤⑥

【答案】13.D14.B15.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意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总体难度一般。

【1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棒棒”是指以竹棒和绳索为劳动工具,在城市爬坡上坎、流动揽活,专门为市民日常生活、商业活动提供零星搬运劳务服务的打工农民,说明该城市地形崎岖,在四个城市中深圳、成都及兰州地形较为平坦,而重庆地形崎岖,多棒棒军,故选D。

【14题详解】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农村经济体质改革,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以及城乡收入差距有关,城市收入较高,对于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不高,农村地区人口较多,人地矛盾尖锐,加之地形崎岖,导致“棒棒军”出现,故选B。

【15题详解】

由于工作环境差,收入少,交通运输方式的改进以及装卸、运输机械化,城市生活成本高,棒棒军逐渐消失,故选C。

下图为我国某市人口统计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6.与户籍人口相比,该市的流入人口

A.劳动力人口比重较小B.老龄人口比重较大

C.女性人口比重较大D.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较大

17.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主要是

A.使该市人口死亡率上升B.提高了该市人口增长率

C.使该市就业总人口减少D.使该市的环境压力增大

【答案】16.C17.D

【解析】

【16题详解】

通过读图可知,流入人口中男女性别比小于户籍人口的男女性别比,说明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小,即流入人口中女性人口的比重大,选C。

【17题详解】

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主要有:

增加了该市的就业压力、加大了该市的环境压力、加大了该市的基础设施的压力,使该市就业总人口增加,对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影响不大。

据此分析选D。

【点睛】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调整人口分布、劳动力盈缺、促进地区文化交流、新资源的开发、经济文化区的建立、民族和种族的融合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人口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联系;更好的利用土地资源;但也会导致人才外流,劳力短缺。

人口迁移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但也会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管理难度;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

这类人,被煤体称为“城归”。

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

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齐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8.“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B.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C.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D.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19.“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

A.数量的大幅度提高B.年龄构成的年轻化

C.技能与素质的提升D.性别结构的均衡化

【答案】18.B19.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其影响

【18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随着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城归返乡创业,给家乡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现实影响,导致城归返乡创业的出现与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有关,B正确。

【19题详解】

城归人员在城市积累了资金和技术,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帮助,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使得农村人口红利升级,C正确。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人口潜力指数是某地区相对合理人口密度与该地区实际人口密度之比。

人口潜力指数大于1,说明该地区可以容纳更多人口;人口潜力指数小于1,说明该地区的现有人口数已经超过其相对合理人口容量。

下图为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单位:

%)。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0.影响人口潜力指数的首要因素是

A.教育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C.消费水平D.自然资源

21.美国东北部人口潜力指数较高的原因是

A.开发历史悠久B.环境优美,适宜居住

C.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D.消费水平低

【答案】20.D21.C

【解析】

【20题详解】

环境承载力影响人口潜力指数。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日数量,资源、科技水平、文化消费水平等对环境人日容量的影响很大,而影响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资源。

【21题详解】

美国东北部自然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因此环境承载力大,人口潜力指数较高。

读甲、乙、丙、丁四地的近年人口统计图,回答下面小题。

22.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甲、丙、乙、丁

C.丁、丙、乙、甲D.丁、乙、丙、甲

2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人口增长模式为原始型

B.乙地属于发展中国家

C.丙地人口数量最接近人口合理容量

D.丁地城市化水平高,速度快

【答案】22.B23.B

【解析】

【22题详解】

甲为人口金字塔图,塔基宽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乙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丙为三角坐标图,0-14岁人口比重22%,15-64岁人口比重为72%,65岁以上人口比重6%,属于中年型,人口自然增长率不高;D为柱状图,自然增长率是个负值,B正确。

【23题详解】

甲地人口增长模式为“高—低—高”型;乙自然增长率低,但是死亡率和出生率都很高,属于原始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可知该国是发展中国家,B正确;从图中看不出丙地人口合理容量;丁地城市化水平从图中不能直接读出,且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速度一般较慢。

【点睛】目前而言,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是高低高型,发达国家是三低的现代型增长模式。

由于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青壮年劳动力短缺。

24.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规划示意图,若该城市规划合理,下列与图示甲、乙、丙各功能区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商业区 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B.商业区 低级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

C.低级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 商业区D.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商业区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城市内部功能分区。

【详解】甲位于市中心,应为商业区,乙分布在商业区的周围,且面积较大,应为低给住宅区,丙位于河流上游地区,靠近果园和绿地,适合布局高级住宅区,B正确。

【点睛】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的布局原则及其影响因素。

读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25.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接反映(  )

A.中心商务区工业用地减少B.中心商务区地价高于工业区

C.工业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D.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26.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城市交通条件改善B.城市生态环境优美

C.城市人口规模扩大D.城市迁出人口增加

【答案】25.D26.A

【解析】

【25题详解】

由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比变化可以判断,白天工作人口在增多,夜晚居住人口在减少,说明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26题详解】

城市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城市人口流动更加畅通,人们可以居住在较远的郊区,这为中心商务区人口密度昼夜大幅度变化提供了必备条件。

【点睛】本题难度较小,以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比变化图为材料,了解中心商务区的特点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下面为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7.图中四处,地租最高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8.该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宜布局在图中的(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27.B28.C

【解析】

【27题详解】

图中四处,地租最高的是②,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交通通达度高,是商业区,B对。

①是住宅区,地租较低,A错。

③靠近高校和风景区,④靠近高级住宅区,地租是次高峰,低于市中心,C、D错。

【28题详解】

该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宜布局在图中的③处,靠近高校和风景区,从业人口素质高,环境质量好,C对。

①是住宅区,②是商业区,④位于交通十字路口,是低一级商业中心,不适宜高技术产业布局,A、B、D错。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用地功能区规划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9.该城市功能区与其形成的主导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A.甲—行政因素B.乙—历史因素

C.丙—社会因素D.丁—经济因素

30.若从环境因素考虑,城市工业用地规划合理。

该地区盛行风向可能是(  )

A.东北风B.东风

C.西北风D.北风

【答案】29.D30.C

【解析】

【分析】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较多,有历史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等.其中历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非常显著.

【29题详解】

该城市功能区甲是商业区,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市场;乙位于河流上游,接近苹果园,绿地面积大,环境好,交通便利,应为高级住宅区,主要受环境因素影响;丙位于河流下游,对城市环境影响小,主要受环境因素影响;丁是仓储区,主导因素是地价低,交通便利,属于经济因素.D正确。

【30题详解】

图中工业区位于城市东北方向郊区,东北风、东风和北风都可能将工业区的污染带到城区,只有西北风不会影响到城区,C正确。

【点睛】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和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二、综合题。

31.读下面我国部分地区某年的人口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省、市、区中,死亡率最高的是______,最低的是______。

(2)图示省、市、区中,每年净增加人口最多的是______,最少的是________。

(3)上海的出生率比北京高,而自然增长率却比北京低,其原因是______。

(4)以上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

(5)对比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性,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出生率的关系是______;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关系是______。

【答案】

(1).上海

(2).宁夏(3).江苏(4).上海(5).上海老年人口偏多,人口老龄化严重,导致人口死亡率较高(6).现代型(7).负相关(经济越发达,出生率越低)(8).负相关(经济越发达,自然增长率越低)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增长。

【详解】

(1)图示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2)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净增加人口;

(3)上海市的人口出生率较北京高,而自然增长率较北京低,说明其死亡率较高,结合上海的人口年龄结构分析,由于上海的老年人比重高,故导致死亡率较高。

(4)我国的人口出生率较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较低,为现代型。

(5)经济越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越低,自然增长率越低。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口净迁移率是一定地区、一定时期迁入和迁出人口数量的差值与平均人口数之比,其中正值反映人口净迁入,负值反映人口净迁出。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2005-2010年省域人口净迁移率分布图。

(1)说明图示丙省人口净迁移的主要原因。

(2)指出图示甲省人口净迁移对当地的有利影响。

(3)为提高乙区的环境人口承载力,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收入低;人口密度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2)增加劳动力供给,优化劳动力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减缓老龄化进程。

(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开发新的水源地,改善生态环境。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读图能力、中国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人口容量的原因,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详解】

(1)丙省的人口是净迁出。

人口迁移的原因要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收入低;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2)分析人口迁移对当地的影响主要从对社会和经济两个方面分析,提供劳动力,推动经济发展,增加青壮年人口数量,减缓老龄化进程。

(3)乙区位于西北地区,水资源不足是影响该地区环境人口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故为提高乙区的环境人口承载力,就从水资源的角度分析。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33.读某城市建成区用地面积变化图(图甲)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比例图(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说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趋势。

(2)说出该市的A、B、C三大城市功能区类型,指出形成这种功能分区的最主要因素。

(3)分析该市近年来高新企业外迁的原因。

【答案】

(1)该市土地利用以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公用设施、交通用地和道路广场用地为主;总体上,各种土地利用面积呈上升趋势,21世纪以来工业用地减少,住宅用地面积迅速增加。

(2)A商业区(商业文化区);B住宅区;C工业区。

经济因素(地租高低)。

(3)老城区地价高,交通和环境问题比较突出;郊区地价低,环境好,有利于高新企业发展。

【解析】

(1)从图中看总体上,各种土地利用面积呈上升趋势,21世纪以来工业用地减少,住宅用地面积迅速增加。

(2)居城市中心的为商业区;中心外围的是住宅区;郊区远离市中心的是工业区。

形成这种功能分区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地租高低)。

(3)主要是地价、交通和环境问题。

老城区地价高,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而郊区地价低,交通便捷,环境质量好,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