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解说词下载word版本 17页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6186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国崛起解说词下载word版本 17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大国崛起解说词下载word版本 17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大国崛起解说词下载word版本 17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大国崛起解说词下载word版本 17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大国崛起解说词下载word版本 17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大国崛起解说词下载word版本 17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大国崛起解说词下载word版本 17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大国崛起解说词下载word版本 17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大国崛起解说词下载word版本 17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大国崛起解说词下载word版本 17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大国崛起解说词下载word版本 17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大国崛起解说词下载word版本 17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大国崛起解说词下载word版本 17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大国崛起解说词下载word版本 17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大国崛起解说词下载word版本 17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大国崛起解说词下载word版本 17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大国崛起解说词下载word版本 17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大国崛起解说词下载word版本 17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大国崛起解说词下载word版本 17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大国崛起解说词下载word版本 17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国崛起解说词下载word版本 17页Word文档格式.docx

《大国崛起解说词下载word版本 17页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国崛起解说词下载word版本 17页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国崛起解说词下载word版本 17页Word文档格式.docx

他是欧洲大陆上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

葡萄牙若昂一世的第三个儿子,恩里克(1394-1460),当时仅有古西腊托勒密的《地理指南》的地理书出版,(背景:

拜占庭式装饰画,15世纪初期的尼德兰画家凡·

克兄弟才发明了

蛋彩画,所以文艺复兴前的所谓油画基本都没有立体。

)欧洲人早期对于香料的依赖,促使着商业的方向,然而,阿拉伯人,犹太人,意大利人,摩尔人主要控制了香料的商业,于是葡萄牙人不得不另外开辟航路,寻找希望。

究竟是因为具有了雄才大略而包容,还是因为包容而具有了雄才大略?

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开始改进中国的指南针并修改设计帆船,开始了航海事业的新探索。

而当时欧洲的其他国家,还在“中世纪”的黑暗中明争暗斗。

纪录片用了12分钟介绍了恩里克,虽然他一生没有跨越海洋,但是无愧于航海家的称号。

(欧洲的天涯海角:

罗卡角)

公元1487年7月,在他死后的27年,葡萄牙船队继续南下,遇到风暴,风暴中船队迪亚士向西飘到了13个昼夜,他命令船队北上,意外的发现船队已经绕过了非洲的最南端,由于这次发现原于风暴,所以迪亚士把这里称为“风暴角”,但诺昂二世却郑重的把这里改名为“好望角”。

然而葡萄牙掠夺来的财富与白银并没有发展国内的工业,仅仅增加了贵族奢靡的风气,这时候,邻国西班牙在女王伊莎贝尔的率领下,占领了最具有伊斯兰教风情的格拉那达。

历史给于了西班牙一个机遇,在葡萄牙备受冷遇的哥伦布得到女王的召见,并在协议下“向西走也能到达东方”。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出发了。

一路上船员们几乎暴动,哥伦布一再伪报行程与保证最后3天不到达就返航的情况下,到达了北美州的巴哈马群岛。

而他认为已经到了印度,于是把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

甚至西班牙的国庆日10月12日就是根据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而协定的。

古代人并不认为海洋是开放的,在教会的协调下,葡萄牙拿走了东方,而西班牙却把美洲抱在了怀里。

1519.9.20另外一个被西班牙冷遇的航海家,麦哲伦开始了他的新航线,虽然他在菲律宾被杀,但也无愧航海家的称呼,然而伴随着的却是美洲两大文明的悲歌。

墨西哥与秘鲁,印第安人与本土族人被流行病与屠杀,墨西哥人口从2500万下降到265万。

(这也是为什么至今墨西哥人说西班牙语,美国南方边境和南方各个州的第二语言依旧是西班牙语。

为什么葡萄牙与西班牙富甲一时,却后未能成为强国,当我们再去马德里西班牙广场,每一个走近塞万提斯的人都忍不住用手触摸一下堂。

吉柯德......(看下图,美国至今很多广场和shopping中心都叫:

Piazza,原因就在这里)

【第一集忆情总论】

海外游子很想看该纪录片,于是我让大家重温该片,因为我刚看了第一集,且不喜欢走马观花,于是等我写完12集,最后写一下后记与评论。

目前没有看过或者没有仔细看却感兴趣的,就先谈第一集的感受,稍后汇总。

但是已经感觉到有上世纪80年代《河殇》的影子。

《大国崛起》第二集荷兰崛起

201X-09-1810:

58:

49分类:

政治|其他|评论(0)|浏览(17)随着钟声的敲响,述说荷兰的篇章拉开了序幕。

在欧洲西北部,有一个与英国隔海相望的国家,它的面积只相当于今日的两个半北京,它的名字叫荷兰。

这个有着1/3国土仍位于海平面之下的国家,如若没有复杂的水利设施,荷兰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将会被潮汐每天淹没两次,正是这样一个国家,在300年前,也就是17世界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背景:

伦勃朗的名画《市政官员》1662年191.5x79cm)。

[看到这里虽然才开始,但是已经敏感到今日片中一定会提到荷兰画派,且会给不少的时间,看到最后,终于验证了我的看法。

]

荷兰人创造奇迹的地方,该从什么地方开始述说呢?

第二章小国大业

大海总是在最平静的地方掀起波涛,荷兰人的崛起正是从海洋生物鲱鱼开始的,14世纪前后,小小的鲱鱼提供给了荷兰1/5人口的生计。

为了鲱鱼,荷兰人与苏格兰人爆发了三次战争。

1358年,一个叫威康姆。

伯克尔斯宗的渔民发明了只需一刀就可以去除鱼肠子的方法,因为节约时间与保鲜,当时没有冰柜,于是荷兰人把这个周边共有的资源转化为了自己独享的资源。

直到今天,荷兰很多人还保持这种饮食习惯,一刀切掉肠子,捏着鱼尾直接放如口中。

借助鲱鱼,荷兰人开始了商旅生涯。

荷兰面北海,内靠欧洲大陆,欧洲两条主要水道从这里入海,于是荷兰挖掘了很多运河,构成了当时在欧洲最发达的水上交通网,这些优势使得荷兰具备了成为新的商业集散地的可能。

〔地理位置〕

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来了全所未有的商业繁荣,也为荷兰人提供了成就商业帝国的历史性机遇。

因为缺少王权与人力,荷兰只能靠商业体制与竞争技巧进行贸易,这与西班牙,葡萄牙式的暴力掠夺有本质的区别。

然而,他们有着一个强大的对手,英国?

荷兰将会用什么方式来击败英国呢?

荷兰人打败英国就像以往设计一把小刀一样,是从重新设计一艘价格低廉的船只开始的。

以往的船只因为需要架设火炮,所以造价也高,荷兰人设计出仅仅装载货物,放弃火炮的方式,虽然每次出航都具有危险,但是船只的成本大大降低,且改良后的船只,肚大甲板小,转载的货物多,于是,荷兰人获得了“海上马车夫”的称号。

船再好,也要靠驾驭船只的人。

一个叫巴伦支的船长,亲自率队试图往北到达亚洲,他经过了三文雅(今俄罗斯的一个岛屿),却遇上了风暴,他们被迫在北极圈度过了8个月的漫长冬季,靠打猎来换取食物与衣服,8个人死去了,他们始终没有动委托人的货物,里面就有他们所需要的药品与食物。

春去东来,他们用生命作代价,守望信念。

回到荷兰后,创造了传之后世的经济法则,信誉!

(一种虚拟货币价值)。

从此,荷兰赢得了海运贸易的世界市场。

城市早期是建立是贵族的领土之上,贵族们拥有军队,对城市进行保护,实质巧取豪夺日渐富裕的市民们,最终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选择,他们像购物一样,从贵族中买得了城市的自治权。

从此,市民们自行立法,贵族不能直接向他们征税。

市民自治,为荷兰的城市注入了发展动力。

1579年荷兰各自为政的省份联合抗敌西班牙,1581.7.26荷兰人在海牙废除了国王与各省的统治权。

而荷兰人却找到英国女王为他们充当保镖,但是英女王收的保护费比被他们赶走的贵族还要高,1588年,联省(7个)共和国成立。

西班牙切断了荷兰的海路,而荷兰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中间商们,他们渴望财富,于是决定自己开辟新航道往东方与美洲。

1620年,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它是世界上第一个联合股份公司。

为了融资,他们发行股票,东印度公司成功的将分散的财富积累成为对外扩张的资本。

市政厅也入股东印度公司,这就大大加强了公司的信誉与权限。

10年不发红利为何没有人提出意见?

这是因为1609年,荷兰人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诞生在阿姆斯特丹。

虽然他们还未能穿上红马甲,但是固定的交易席位已经出现。

1609年,阿姆斯特丹银行成立。

历史学家认为,荷兰的市民是现在商品经济制度的创造者,与此同时,欧洲其他国家连绵战争,但是在银行的货币依旧自由流通,荷兰银行甚至贷款给自己的敌人,西班牙。

到17世纪中叶,荷兰联省共和国的全球商业霸权已经建立起来。

此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拥有15000个分支机构,贸易额占全世界总贸易额的一半,悬挂着荷兰三色旗的10000多艘商船游弋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

在东亚,他们占据了中国的台湾,垄断日本的对外贸易;

在东南亚,他们把印度尼西亚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他们建立了第一个殖民据点巴达维亚城,构成了今天雅加达的雏形;

在非洲,他们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了好望角;

在大洋洲,他们用荷兰一个省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国家,新西兰;

在南美洲,他们占领了巴西;

在北美大陆的哈得逊河河口,东印度公司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城,今天,这个城市叫:

纽约。

17世纪,阿姆斯特丹是世界的中心。

1648年,荷兰市民建议建造新的市政厅,他们用了8年时间,超过70万吨的黄金迎造了这个伟大的建筑,只有创造历史的人民,才有这种追求历史的野心。

1656年落成后,市民7天7夜狂欢。

冯德尔,这位被成为荷兰莎士比亚的诗人为之写了颂歌。

不久荷兰东印度公司去了东方,1656年荷兰使团到达北京(背景:

故宫藏画),所有的外交使团都遇到一个麻烦,对皇帝行3拜9扣大礼,实际上,到18世界末,没有一家外交史团愿意接受这种抠刻的礼节,但是荷兰人却接受了。

(史证:

当时一位荷兰人写到:

我们不愿意因为所谓的尊严而丧失重大的利益),当然是通商与赚钱。

顺治大喜,赏赐了不少礼物给他们。

17世纪,荷兰人赚来的钱并没有被用去装饰贵族的宫殿,而是被市民阶层用来装点自己的住所,这一历史场景被著名的荷兰画家伦勃朗与弗美尔等一批现实主义画家所记录,艺术市场非常繁荣,在艺术史上,一直在我心中的疑惑此刻也被解答,因为荷兰画派的作品是唯一一类不画贵族与教皇,都是在描绘市民阶层甚至底层人民的生活。

篇二:

大国崛起解说词精选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拥有广袤土地、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的富强,将创造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而这一过程也正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影响着世界格局。

近代以来160多年的追赶,让世界再次听到了中国的声音;

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的巨变,使我们能够更自信和从容地立足于世界去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

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

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

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

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割裂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连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

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们是: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大国之谜

1492年10月12日,这一天,大西洋强劲的信风将哥伦布的船队送上了梦寐以求的新大陆,也就此吹开了隔绝各个大陆的无形屏障。

从这一天起,来自欧洲的航海家们,用新航线连接起一个完整的“世界”。

正是他们,用激情划破了海面幽蓝的平静,满载着贸易货物和火炮利器,在追求财富的雄心鼓荡下,启动了大国的旅程。

从此,大国、强国的兴衰,将不再是封闭舞台上自我演绎的故事。

相互的注视、融合和冲突,影响着所有剧情的走向。

世界性大国出现了。

那些拥有强大凝聚力的国家,最先把机会抢到手里。

☆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地形成了民族国家,这对于国家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中世纪的欧洲它是非常分散的。

无论是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是分裂的。

可是民族国家形成之后,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力量,在这样一个统一的力量的支持下国家就可以发展,而且很快就会变得强大。

就像你把你的双手放在一起,就会变得更强大,这就是力量,而别的国家没有。

因为他们失去了一些手指。

☆当海洋注定要成为孕育大国的摇篮时,历史首先记住了葡萄牙的恩里克王子和西班牙的伊莎贝尔女王。

是恩里克王子以国家名义来支持航海家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使葡萄牙的航海大发现不再是个人的孤立冒险,而成为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国家战略。

当怀揣着航海计划的哥伦布同西班牙王室讨价还价时,伊莎贝尔女王在谈判中接受了这个普通百姓的利益要求。

为了资助哥伦布的远航,女王甚至卖掉了自己王冠上的珠宝。

但是,她由此赢回了更加辉煌的王冠,那是世界霸主的桂冠。

近代世界历史的大幕,就这样从海洋上拉开了。

但是,民族国家和海洋优势,是大国崛起的决定性因素吗?

在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后,为什么恰恰是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国呢?

人们能揭开沉淀已久的大国之谜吗?

☆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一定是各种因素的综合造成了大国的崛起。

☆必须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很明显,经济脆弱的国家,不可能成为大国。

☆国家强大必须经济发达,政治稳定,特别是民众与领导者之间要相互信任,互相尊重。

☆一个强国仅仅物质力量强大还不够,它还应该具有吸引力。

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规模,一定的能力,一定的军事实力,一定的内部凝聚力。

所有的以前的国家,崛起中的大国,都是因为它内部的国家制度的健全。

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

直到今天,大国之谜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上百位接受采访的国内外专家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

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在成为大国的过程中,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大门,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

他们的名字,十分醒目地写在英国走过的大国之路上。

在法兰西思想与精神的圣地先贤祠,正门上铭刻着这样一句话:

“献给伟人,祖国感谢他们。

”这里安葬了72位法国历史人物,其中只有11名政治家,其余大多是思想家、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

多少年来,法兰西共和国一直以其卓尔不群的文化影响力,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其根源也许就在于此。

☆一个国家要崛起,它思想得创新吧,对吧。

如果全是老思想,国家能崛起吗?

崛起不了。

思想如果都束缚住了,能创新吗?

创新不了。

所以文化的作用在这里出现了。

我们可以说文化因素很重要,比如说国民教育水平很好,这非常重要。

☆一种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取决于产生这种文化的强盛经济。

☆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

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

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来聚集资本,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

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比纽约的证券交易早了三百年,资本市场就此诞生;

他们还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并发明了我们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

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

荷兰、英国和美国。

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学者们还认为,英美两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制度保障。

☆英国最早地确立了现代的国家制度。

比如说我们现在熟悉的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政府对议会负责等等这样的一套政治制度,在英国都是最早地确立。

这样的政治制度能够使得这个国家长治久安,长久地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所以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欧洲移民到了美国以后,等于是在一个新大陆上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国家。

这样的一个国家,它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宪法》,在《宪法》下面有一套很完整的法制体系,通过这个权力制衡,相对来说呢,就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大国之谜之所以难解,还在于各国的发展模式,从来都无法简单地复制和模仿,而必须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对于后发国家来说,他们成为大国的谜底又在哪里呢?

☆1697年,一批俄国青年来到了荷兰赞丹镇的一家造船厂做学徒,学徒中最出色的是一个身高两米,自称彼得·

米哈伊洛夫的人,师傅和工友们都推荐他为“优秀工匠”。

这个人就是俄国沙皇彼得。

彼得大帝的这番举动,拉开了俄罗斯强国的序幕。

这位雄心勃勃的沙皇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了圣彼得堡,他要缩短的不仅是与欧洲的空间距离,还有国家实力的差距。

☆打开视野,向发达国家学习,无疑是后发国家走上强盛之路的开端。

学习的目的是赶超。

在历史上,像俄罗斯一样实施赶超战略的后发国家,还有德国和日本。

他们构建的社会体制,他们所走过的现代化道路,和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有着明显的区别。

☆由国家来推动经济建设,像德国、日本、苏联,还有其它一些20世纪的国家那样,可以说是后起的工业化国家的一个共同特点。

因为这些国家大都是刚刚经历了国家重建,相对于社会力量,国家的力量比较强大。

☆德国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上而下由国家发起和实现的。

美国和英国却主要是由社会来推动的,动力来自于社会。

现代化的过程,它是一个入流的过程。

所以后发国家要起来,它得要入流,你不入流你就要落后。

那么这个入流的过程当中,它必须要国家来主导。

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话题。

大国之谜,无疑是一个多解的答案。

在不同的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

但历史的胸怀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慷慨,它总是让那些在第一时间适合它的规则,并拥有那个时期的核心竞争力的国家,来充当世界的主角。

今天,当我们环视世界,不难发现:

二战结束六十年了,战前的大国,依然是当今世界最为活跃的强国。

因为,在绝大多数国家还没有完成现代化的时候,这些国家已率先走过这段历程。

日本实现了现代化,从另一方面证明了现代化不是西欧独有的,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要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必须要走过一条漫长的道路,必须有一个经济与政治现代化的过程。

一个国家的崛起,就是崛起成为一个现代国家,也就是实现现代化,近五百年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尤其是大国。

大国之惑

大国崛起以后,将会演绎出什么样的故事呢?

1494年,在没有人准确地知道这个世界究竟有多大的时候,当时的两个海上强国葡萄牙和西班牙,就用一纸契约,像切西瓜一样把地球一分两半。

从那以后,与大国崛起相伴随的,总是殖民地的扩张、划分和掠夺。

这个世界有时像黑白照片那样对比鲜明:

大自然慷慨地赐予了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丰富的资源,但那里的人们却过着贫困的生活。

早期大国对殖民地的剥夺是惊人的。

虽然,大国也给殖民地带去了一些现代文明,但当地人却付出了极高的代价,他们不仅失去了自己的经济资源,也失去了国家的政治尊严,那就是民族的独立和平等。

大国称霸的故事虽然丰富多彩,却从来都缺少美好和顺利的故事线索。

因为它造成的麻烦总比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

它固然拥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荣耀,同时也面临着如何保持和扩大利益的烦恼。

☆第一强国对其他国家说:

这不仅是我们的利益,也是你们的利益。

不摇晃梯子,不掀翻桌子,只要维持现状就好。

☆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

实际上,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想要打破这种秩序,因为他们试图取代以前的大国。

于是,战争,大国之间的战争,似乎成为历史上打破和重建世界格局的必由之路。

☆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新兴大国直接打败霸权国的先例。

德国的兴衰,就是历史留给所有大国的一个深刻思考。

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欧洲列强在几个世纪中以各种方式阻止德意志统一,令这片欧洲中部的土地饱受分裂的屈辱。

1871年,奋发图强半个多世纪的德国终于统一。

当这个新兴的大国遵循欧洲大国均势原则的时候,它在和平的环境中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

但是,当它试图为自己争取阳光下的地盘而发动战车后,则一败涂地。

历史的教训是:

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

历史的教训还在于:

所有企图靠战争来征服、压迫和掠夺其他国家的大国,其结局总是和他们的愿望相反。

西班牙试过,但是失败了;

法国试过,拿破仑试图创立世界帝国,也失败了。

德国试过,特别是希特勒试过了,却输给了美国。

或许这也是一个结论。

也就是说,今天任何一个大国都不应该再试图建立殖民统治。

学者们喜欢用这样的语言来形容德国:

这是一个奇妙的国家,它要么考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

当它用思想来考问世界时,它是伟大的;

当它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时,便有了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1970年的一天,德国人开始考问世界了。

这是人们已经熟悉的镜头。

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勃兰特向二战中被纳粹德国屠杀的犹太人谢罪。

世界舆论评价说,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的双腿,站起来的是整个德意志民族的精神。

在这一跪一站之间,人们走到了真理的门槛前,开始做出新的选择。

历史一再证明:

没有永远的霸权国家。

大国的兴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

历史也同样告诉我们:

从大国崛起到持续强大,然后转入衰退,是一出需要耐着性子观看的历史长剧。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回忆录里这样描述自己参加雅尔塔会议时的心情:

“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

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认清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是重要的。

我想,只要做这样的改变,我们就在做出正确的调整来适应旧帝国的消失。

你可以完全不对旧帝国加以赞扬。

20世纪见证了英帝国全球霸权的衰落,日不落帝国的昔日风光已经不再。

但是,英国作为大国的历史并没有落幕,今天,人们依然能看到它在世界舞台上绝非是可有可无的演出。

五百年争霸的历史一去不返了,无论是曾经的帝国,还是今天渴望强大的新兴力量,都必须更加理智地在21世纪寻找新的大国之路。

大国之路

1955年,一位名叫盛田昭夫的日本商人来到美国拓展市场。

美国一家大公司决定向他订购10万台小型收音机,条件是必须换上美国公司的商标出售。

10万台的订单对于刚刚起步的商人来说是个极大的诱惑。

但盛田昭夫却坚持使用自己的商标,放弃了这宗生意。

因为他看重的不是一笔买卖,而是公司的品牌。

盛田昭夫所坚持的品牌就是今天的“索尼”。

没有人知道,如果不是盛田昭夫的坚持,索尼的命运会怎样;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日本在战后崛起为一个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正是靠了一批像索尼这样的跨国公司。

如果说,六十年前的大国多以军事力量作为崛起的杠杆,那么,今天则是以综合国力作为崛起的标志。

如果说,六十年前的霸权国家想要的是帝国,那么,今天的大国所要的则是市场。

☆而占领市场的秘诀就是拥有这个时代最核心的竞争力,那就是科技创新的能力。

从长远来看,一个只能够提供廉价产品的国家不能成为强国。

只有这个国家内部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能够自主研发新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