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 专练02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附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6197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 专练02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附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 专练02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附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 专练02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附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 专练02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附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 专练02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附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 专练02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附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 专练02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附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 专练02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附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 专练02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附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 专练02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附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 专练02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附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 专练02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附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 专练02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附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 专练02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附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 专练02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附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 专练02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附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 专练02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附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 专练02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附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 专练02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附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 专练02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附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 专练02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附答案解析.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 专练02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 专练02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附答案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 专练02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附答案解析.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专练02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附答案解析

专练02中国近代史90题

考点4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

(1840年鸦片战争~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

1.从1840年开始,为打开中国大门,列强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下列表格中甲、乙两者之间存在紧密关联的是

A

鸦片战争

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开放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

C

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列强闯入北京并火烧圆明园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故A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把封建社会,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B错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C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闯入北京并火烧圆明园,D错误。

2.如表是由英国人创办的《北华捷报》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报道,其意图是

爆发前夕

对“亚罗号事件”进行了重点聚焦和舆论塑造

英军攻占广州之后

对清军的战败、清朝官员的被捕,塑造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负面形象

战争进入尾声时期

大量发表有关中国国民性的报道文章和评论,公开呼吁对华采取更加强硬的措施

A.跟踪报道还原事件真相B.揭露清政府腐败无能

C.渲染对华战争的合理性D.大搞噱头以吸引读者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对‘亚罗号事件’进行了重点聚焦和舆论塑造”“塑造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负面形象”“公开呼吁对华采取更加强硬的措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罗号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英国人对“亚罗号事件”进行舆论塑造及呼吁对华采取强硬措施等手段来渲染侵华战争的合理性,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英国人的报道主要是为美化侵华战争,而不是为还原事件真相,故A选项错误;揭露清政府腐败无能不是材料所述英国人报道的主要目的,而是为了渲染对华战争的合理性,故B选项错误;吸引读者也不是材料所述英国人报道的主要目的,而是为渲染侵华战争的合理性,故D选项错误。

3.1864年,上海成立混合法院,主审涉外并兼理中国案件。

法院由上海知县担任主审,一名外国领事担任副审列席审判,审判程序一如西方。

这一现象

A.反映了近代中国司法的殖民地性质

B.标志领事裁判权开始丧失

C.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

D.终结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答案】C

【解析】这一现象反映了近代中国司法的半殖民地性质,A项表述错误;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的附件,从中取得了“领事裁判权”,B项不符合史实;1943年1月,美、英分别与中国国民政府签订新约,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D项不对;根据材料案件“审判程序一如西方”可知客观上有利于传播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故C项正确。

【名师点睛】领事裁判权从它本身的性质和含义来看,这是外国在华侨民脱离中国司法管辖的一种特权。

然而这并非是指他们可以不遵守中国的法律,清政府曾提出领事裁判权只是一种根据外国在华侨民本国的法律,由他们各自本国的驻华官员按照他们本国所准许的司法程序来确定他们的权利和义务的特权。

总理衙门也曾明确表示外国人应和中国人一样遵守中国的法律,如果违反应按照他们本国对类似案件所规定的法律予以惩罚。

4.1853年,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

“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而到了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

“(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

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

”马克思的观点发生这样鲜明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认为

A.太平天国运动既不反对帝国主义也不反封建主义

B.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无本质的区别

C.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停滞,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

D.“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

【答案】C

【解析】太平天国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无法担负起建设新国家的重任,是因为太平天国本身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社会发展停滞,也没有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产生,也就不可能有新的社会力量的出现,答案为C。

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封建反侵略,A错误。

BD不符合根本原因的说法,排除。

5.洪仁玕所著《资政新篇》的目的是“条陈款列,善辅国政,以新民德”。

下列最能体现出这一目的的内容是

A.定都天京,建立革命政权B.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C.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D.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科技发明

【答案】D

【解析】《资政新篇》属于发展资本主义措施,“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科技发明”属于该文献措施,D正确;A属于政权建设;B和C属于《天朝田亩制度》。

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

当时新增的通商口岸包括九江、汉口、南京,镇江等地,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区域包括九江、天京、苏州,杭州等地。

由此可知,列强主动“助剿”的主要目的在于

A.划定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

B.保障在议定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C.攫取苏、杭等地为通商口岸

D.维护其在通商口岸的经济利益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活动范围基本覆盖了列强的通商口岸,太平天国拒绝承认列强在华的侵略利益,所以列强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主要目的是维护其在通商口岸的经济利益。

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借机将长江流域划为其“势力范围”,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主要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1895年《马关条约》开放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7.巡抚是清朝重要的地方大员。

1840年,全国十五个巡抚中,七个由满人担任,八个由汉人担任;到1864年,十五个巡抚均由汉人充任。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B.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C.中央政府的权威性逐渐丧失D.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满族官员和八旗军队因腐化堕落丧失了战斗力,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

清廷转而鼓励地方办团练,镇压太平军。

汉族官员有四五十人被任命为团练大臣。

从此,汉族官僚开始掌握武装,成为能同太平军对抗的主要力量,在清廷中的地位大大提升,汉族督抚势力崛起,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局的逼迫,不是清政府主动缓和民族矛盾;B选项错误,两次鸦片战争对满汉官僚均造成冲击,不是此时满汉督抚势力消长的主要原因;C选项是晚清时期汉人督抚权势兴起的影响,不是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8.(题文)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会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

点睛:

“现实的问题历史考”一直是高考命题的思路,本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快速反应,掌握主动权,沉着应对。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

9.清末著名诗人丘逢甲在《元夕无月》中沉痛地写道:

“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

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其中“神山沦没”事件

A.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

B.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C.刺激清政府学习军事技术

D.开启了列强商品输出进程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神山沦没”事件指甲午战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故B项正确。

A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排除。

C项,甲午战败标志着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的洋务运动走向破产,排除。

D项,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开启了列强商品输出进程,排除。

10.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

“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史料的鉴别能力。

中日双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由此导致了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有较大差别;B、C、D三项均不是中日双方对丰岛海战记述各异的原因。

11.下表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三个不同的年份中国茶叶销售情况的变化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茶叶发展仍然非常缓慢

B.中国茶叶生产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

C.茶叶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D.中国茶叶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逐渐增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自然经济的解体,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中茶叶总销售量变化可知茶叶发展速度非常快,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看出茶叶生产是否普遍使用机器,故B项错误;仅有茶叶出口情况无法得出茶叶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故C项错误;从茶叶销售情况看,出口量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到1894年时出口比重已超过内销,反映出茶叶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逐渐增强,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

(1)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2)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3)中国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12.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答案】B

【解析】本题以图表数据的形式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关键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843—1847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是2090406磅,而到了1847—1852年制造品输华值却回落到1664416磅。

题目问的是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A、C、D都是具体原因,主要源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经济形态对英国制造品的抵制,这是造成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回落的根本原因,故选B。

13.1867年,奕䜣奏请朝廷在同文馆内增设天文算学馆,大学士倭仁等人一再上折反对。

清政府最终下达上谕,既教促总理衙门抓紧办理同文馆招生事宜,又令倭仁择地另设一馆,与同文馆招专各员互相砥砺,共收实效”。

据此可知,清政府

A.恪守传统,拒绝西方文化B.顺应潮流,推进洋务运动

C.日渐西化,开启制度变革D.首鼠两端,迟滞改革进程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新式学堂遭到顽固派的抵制,但毕竟最终还能如期开办纳,说明清政府能够顺应潮流而推进洋务运动,故排除D,B符合题意;新式学堂能开办,说明清政府并非完全拒绝西方文化,故A不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只学器物,不变制度,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洋务运动中,官办企业汉阳铁厂是清廷督抚的“政绩工程”,政府每年虽然投入大量资金,经营仍十分困难。

甲午战后,面临无力继续投资的窘境,洋务企业大多如此。

这种现象说明

A.洋务运动在中国行不通

B.商办是解困出路之一

C.官办是洋务企业的病因

D.缺乏兴办洋务的环境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官办企业……经营仍十分困难。

甲午战后,面临无力继续投资的窘境,洋务企业大多如此。

”中可以看出,洋务派的官办企业经营困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因此,企业商办是解困的出路之一,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行不通”;C项说法错误,洋务企业的病因是只学习西方科技,没有改变封建制度;D项错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得到发展。

15.“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

”材料反映铁路的修筑

A.阻碍当地经济发展B.利于反抗外国侵略

C.改变传统就业结构D.促进社会经济转型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铁路的修建使交通方式发生了改变,顺天府的老百姓失去传统的谋生手段,不得不改变就业方式。

故答案为C项。

铁路的修筑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6.1871-1889年回国留学人员任职一览表

职业

人数

职业

人数

国务总理

1

税务司

1

外交官员

16

冶矿技师

9

海军军官

16

经营商业

8

政界

3

医生

7

铁路官员

14

律师

1

电报局官员

16

报界

2

海关官员

2

教师

3

上表反映了

A.近代教育解决了人才匮乏问题B.政府教育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

C.留学教育内容具有很强时代性D.清政府建立了近代化选官制度

【答案】C

【解析】表格信息说明,回国留学人员从事外交、海军、铁路、电报、治矿、商业等职业,这些都是当时社会实用性职业,说明当时的留学教育内容具有很强时代性,故C正确;A项中“解決了”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回国留学人员任职情况,不能体现中国政府教育体制问题,排除B;材料信息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洋务运动。

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17.1883年,《字林沪报》报道:

“凡开矿公司如长乐、鹤峰、池州、金州、荆门、承德、徐州等处,一经禀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

”这一报道反映了

A.近代企业规模逐渐扩大

B.近代企业分布日益合理

C.兴办实业热潮迅速掀起

D.近代企业竞争渐趋激烈

【答案】C

【解析】本题材料“一经禀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报道反映了兴办实业热潮逐渐掀起,故C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近代企业规模逐渐扩大,故A项错误;近代民族企业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内陆极少,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企业竞争的信息,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实质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相关知识,属于高考的常考点之一。

此外,对学生的阅读、概括、归纳能力要求较高。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

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18.张謇根据光绪、宣统两朝的《海关贸易册》指出“进口货之多,估较价格,棉纺织物曾达二万万两以外,次则钢铁,他货物无能及者。

是以謇于南洋劝业会时,即发表中国现时实业需用棉铁政策之说”。

下列对张謇的“棉铁政策”解读正确的是

A.照搬西方工业化起步模式

B.旨在改变中国对外贸易逆差

C.促成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

D.是切合时宜的工业化路线

【答案】D

【解析】“棉纺织物曾达二万万两以外,次则钢铁”说明“棉铁政策”既可以解决对外贸易逆差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切合时宜的工业化路线,故D正确;张謇没有照抄照搬洋人的办法,是符合国情及19世纪末轻重工业并举的世界潮流的,故A错误;材料说明改变“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知识该政策其中之一目的,故B错误;张謇的思想是“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故D错误。

19.如图是1872~191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投资厂矿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

A.资产阶级革命高涨推动了民营工业快速发展

B.资产阶级政治改良引发商人投资工商业热潮

C.列强暂时放缓经济侵略利于民营工业大发展

D.清政府的政策对民营工业的发展放松了限制

【答案】D

【解析】根据图中1872年—1910年,特别是1895年之后,中国民族资本投资厂矿的数量激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营工业的限制,促使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D选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高涨是在1911年前后,A选项错误;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有限,B选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一战期间列强放松经济侵略无关,C选项错误。

20.据统计,1895-1913年间,中国平均每年增设厂矿28.9家,新增投资633.1万元主要行业增长速度达15%-20%,民族资本的商办企业资本所占比重从22.钱上升到76.3%这一投资热潮的出现()

A.与民族热情的高涨密切相关B.得益于民国初年政局的变动

C.为民族独立奠定了经济基础D.抵消了西方经济势力的冲击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民族热情的高涨,实业救国和反帝爱国运动推动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民族资本和厂矿都有所增加,A选项符合题意;民国建立于1912年初,B选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未能促使民族独立的实现,C选项错误;1895-1913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并有所加深,民族资本的投资热潮无法抵消西方经济势力冲击,D选项错误。

21.魏源在《海国图志》主张“奏仿钦天监用西洋历官之例,行取弥利坚、佛兰西、葡萄牙三国各遣头目一二人,赴粤司造船局,而择内地巧匠精兵以传习之”,“并延西洋陀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

据此可知魏源

A.形成了系统学习西方的思想

B.是近代化运动实践的先驱

C.改变了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

D.为洋务思想形成奠定基础

【答案】D

【解析】在材料中,魏源提出了国人应向西方学习铸造和驾驶技术的具体主张,这为后期的学习西方器物的洋务思想奠定基础,抵抗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与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一脉相承,故选择D选项。

其他三个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22.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答案】D

【解析】本题以文字材料切入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和把握。

在19世纪40—90年代,中国受到西方侵略,中国人民走上反侵略求民主的道路,故本题选择D项。

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19世纪40年代、60年代的特征,故排除A项。

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任务是反侵略而不是批判中国传统,故B项错误。

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要求,是在19世纪90年代以后,故C项错误。

23.林则徐在广州期间“凡以海洋事进者,无不纳之,所得夷书,就地翻译”,使1839—1840年间广州出现了一个“海外图说毕集”的局面。

这说明

A.广州最先开始了西学东渐B.林则徐积极准备禁烟运动

C.广州主动对外开放的态势D.林则徐逐渐打破思想禁锢

【答案】D

【解析】林则徐翻译外国书籍,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情况,逐渐打破“华夷之辨”的思想禁锢,故选D;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广州最先开始了西学东渐的结论,排除A;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林则徐翻译外国书籍,不等同于主动对外开放,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凡以海洋事进者,无不纳之,所得夷书,就地翻译”,联系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分析解答。

24.梁启超为李鸿章作传,说:

“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

”下列材料体现“惜李之识”的是

A.“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

B.“是役也,李鸿章之事,记者不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兴盛之理”

C.“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处之策,故不得不隐忍于一时也”

D.“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

【答案】D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惜李之识”主要是指惋惜李鸿章对中西认识上的不足。

A项是将晚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责任归结于李鸿章,这应该属于“悲李之遇”,故A项错误;B项是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的分析,认为在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失去机遇较多,如“避战保船”等,但就算不失这些机遇,也不会取胜,这符合“悲李之遇”,故B项错误;C项意在说明因为中国落后的国力,就算才能高于李鸿章,也不得不屈辱求和,这符合“悲李之遇”,故C项错误;D项指责李鸿章不知世界民主政治的大势,不了解西方民主政治及民主思想,仅学习西方技术层面,这体现李鸿章对中西认识的不同,符合“惜李之识”,故D项正确。

25.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

这反映出

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

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

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

D.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史料分析、知识运用能力。

洋务派代表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能在知识分子中产生极大影响,反映了洋务派和维新派的思想有共同之处;根据所学知识,洋务运动失败后,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早期的维新派,故选D。

A项错在保守势力,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之一。

材料与B、C项关系不大。

26.出版于19世纪末的《西学大成》是当时中国全面介绍西学的代表作之一,其介绍的“西学门径”包括算学、天学、地学、史学、兵学、化学、矿学、重学、汽学、电学、光学、声学等12门。

“史学”门所收录的书有《大英国志》《列国岁计政要》《列国海战记》《万国公法》等。

编者把史学纳入“西学门径”是基于

A.“富国强兵”的需要

B.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需要

C.“史学革命”的需要

D.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需要

【答案】A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在此背景下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制度的阶段,史学所收录的西方制度、法律等,这是有利于国家“富国强兵”,故A正确。

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向西方学习最主要是为了救亡图存而非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和中外交流,故BD错。

C与材料无关,故错。

27.以下是博希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