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62485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78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doc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

o

A

i

D

a

b

B

v

L

h

α

系(部):

土木工程系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时间:

201年4月26日到201年5月7日

-29-

目录

第一章实习概述……………………………………1

第二章控制测量……………………………………4

第三章碎部测量……………………………………11

第四章转角测量……………………………………15

第五章中桩测量……………………………………17

第六章基平测量……………………………………20

第七章中平测量……………………………………23

第八章横断测量……………………………………24

第九章实习日志……………………………………26

第十章实习总结……………………………………29

第一章实习概述

一、实习简介

(一)实习名称:

工程测量实习

(二)起止时间:

(三)指导教师:

(四)实习地点:

山东交通学院长清校区

二、实习目的

 测量实习是测量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之后的一门独立的实践性教学课程,通过本测量实习应达到的具体目的是:

(一)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使之系统化、整体化;

(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实习的全过程,提高使用测绘仪器的操作能力、测量计算能力和绘图能力,掌握测量基本技术工作的原则和步骤;

(四)掌握导线测量、地形图的测绘以及路线测量的基本工作;

(五)训练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培养吃苦耐劳,互教互学,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实习内容

(一)动员大会、测量仪器操作检校;

(二)导线测量:

对控制网进行布设,观测、计算,确定控制点的位置;

(三)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通过碎部测量,把测定的碎部点人工展绘在图纸上;

(四)路线测量:

(1)路线转角测量

(2)中桩设置(3)路线基平测量(4)路线中平测量(5)路线横断面测量;

(五)全站仪的基本操作方法;

(六)内业资料数据整理计算、编写实习报告;

(七)实习成果和考核。

四、技术要求

(一)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外业观测:

(1)角度:

应用经纬仪,按测回法观测二个测回;较差△≤±30″

(2)光学对中误差<2mm,整平误差:

在测站观测中,水准气泡在测回间偏差<1格;

(3)观测目标:

花杆(应尽量观测花杆底部);

(4)导线边测量:

钢尺量距,往返丈量,相对误差应小于1/2000;

(5)起始边方位角观测:

罗盘仪

(6)内业计算:

角度闭合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二)路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1)转角测量:

采用测回法,盘左盘右较差小于60秒。

(2)中桩测设:

从起点K0+000开始设桩,包括圆曲线、缓和曲线两种曲线,须分别用切线支距法和偏角法测设。

直线段基本桩距20m,直线段基本桩距5m。

(3)基平测量:

需闭和检查,高差闭和差

(4)中平测量:

与基平附和闭合差

纵断面图面里程比例尺1:

1000;高程比例尺1:

100。

(5)横断面测量:

采用标杆皮尺法;两侧各15米;横断面图横向按照1:

200、竖向按照1:

50比例尺,在坐标方格纸上绘图。

五、实习成果

(一)导线简图及导线计算表(各人要独立完成计算,并在组内进行检核,每人1份)

(二)测角、中桩、基平、中平观测计算资料(小组一份)

(三)路线纵断面图(每人一份)

(四)路线横断面图(小组一份)

(五)地形图资料(小组一份)

(六)测量实习总结报告(每人一份)

(七)仪器操作计时考核(光学经纬仪水平角观测)

(八)个人测量实习成绩由上述几项及出勤情况、平时表现等综合评定

六、实习安排

实习进度安排表

第 16 周

第 17 周

第 18 周

(1)

(2)

(3)

(4)

(5)

(6)

(7)

(8)

(9)

(10)

注:

(1)实习动员,领仪器工具,熟悉仪器操作并进行检校仪器,落实计划。

(2)导线测量外业:

测区实地踏勘,选择并标志导线点;测角;量边。

(3)导线测量内业计算:

绘制表格,根据外业数据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4)地形、地物简图的测绘。

(5)路线测量:

首先由辅导教师指导选定路线起点、交点和终点及路线水准点,然后进行路线转角测量、中桩设置、基平测量、中平测量、横断面测量五项内容,轮换作业。

(6)路线纵、横断面绘制。

(7)全站仪的基本操作方法。

(8)编写实习报告。

(9)仪器操作考核。

(10)交还仪器、工具;交测量实习成果资料及实习报告。

七、测量实习动员

实习动员是测量教学实习一个重要环节。

由道路教研室主任朱峰老师,副主任董吉福主持召开,让我们更加明确测量实习的实际意义。

首先,在思想认识上让我们明确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提出实习的任务和计划并布置任务,宣布实习组织结构,分组名单,让我们明确这次实习的任务和安排。

第三,对实习的纪律做出要求,明确请假制度,清楚作息时间,建立考核制度。

在动员中,我们明白知道了仪器、工具的借领方法和损耗赔偿规定。

知道了实习的各项注意事项,特别是注意人身和仪器设备的安全,以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

八、测量仪器检验与校正

借领仪器后,首先应认真对照清单仔细清点仪器和工具的数量,核对编号,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

然后对仪器进行检查。

1.仪器的一般性检查

⑴仪器检查

仪器应表面无碰伤、盖板及部件结合整齐,密封性好;仪器与三脚架连接稳固无松动。

仪器转动灵活,制、微动螺旋工作良好。

水准器状态良好。

望远镜对光清晰、目镜调焦螺旋使用正常。

读数窗成像清晰。

全站仪等电子仪器除上述检查外,还需检查操作键盘的按键功能是否正常,反应是否灵敏;信号及信息显示是否清晰、完整,功能是否正常。

⑵三脚架检查

三脚架是否伸缩灵活自如;脚架紧固螺旋功能正常。

⑶水准尺检查

水准尺尺身平直;水准尺尺面分划清晰。

⑷反射棱镜检查

反射棱镜镜面完整无裂痕;反射棱镜与安装设备配套。

2.仪器的检验与校正

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

第二章控制测量

二、导线测量的外业

导线测量外业工作包括:

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量边、测角、连测

1.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

目的:

拟定导线点的布设方案,实地建立导线点

首先,调查测区地形图和控制点的资料,将高级控制点展绘在地形图上,然后在图上制定导线点的布设方案。

最后,实地踏勘,选择点址,最后建立导线点。

需注意的几点:

⑴相邻导线点应通视良好,便于测角量距

⑵点位应建立在土质坚实处,便于保存和设立仪器

⑶建点处应选在利于施测碎部点的地方

⑷导线各边长应大致相等

⑸导线点应有足够的密度,且分布均匀

建立导线点可以使用木桩或水泥桩建标,为便于寻找,可以绘制点之记。

2.量边

可以视情况使用钢尺丈量或电磁波测距进行量边。

3.测角

即测量导线转折角。

导线转折角有左角与右角之分,会使得内业计算使用公式有所不同。

附合导线可以统一观测左角或者右角;闭合导线可以统一观测内角。

4.连测

为了得到起算数据,我们需要将布设的导线与高级控制点连测,连接高级控制点并观测连接角与连接边,用以传递起算坐标与起算方位角。

三、导线坐标技术中的基本公式

在获得外业观测成果后(转折角、边长),就可以进行内业计算,也就是就是导线点的坐标。

计算导线点坐标时需要甬道以下几种计算公式:

1.坐标方位角推算公式

2.坐标正算公式

3.坐标反算公式

1.坐标方位角推算

为了计算除起始点以外的各导线点坐标,需要先计算相邻两导线点之间的坐标增量,这就要用到边长和方位角。

边长是直接测量的,坐标方位角必须根据起始边的坐标方位角及观测的导线转折角(左角和右角)来推算。

当转角为左角时:

当转角为右角时:

注意:

坐标方位角的角度范围为,不应有负值或大于的值。

如结果大于,则减,结果为负则加。

注:

可以记为“加左减右”然后加减180°

2.坐标正算(根据边长和边长坐标方位角,计算坐标增量)

公式:

3.坐标反算(根据两点坐标,计算导线边边长与坐标方位角)

导线外业结束后,便可以进行内业计算,计算导线点坐标。

内业计算首先应对角度与边长等观测值所包含的误差进行分析,看它是否超限;如果合格的话,将由观测误差所产生的闭合差调整(即,对观测值进行改正)。

得到改正后的观测值后,计算导线点的坐标。

导线类型不同,计算过程稍有不同。

四、闭合导线坐标计算

闭合导线坐标计算大致可分为:

1.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2.导线边坐标方位角推算

3.坐标增量的计算及其闭合差的调整

4.计算导线点的坐标

1.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按照平面几何原理,n边形内角之和应为,因此,n边闭合导线内角和的理论值应为

由于水平角观测中有误差,使内角之和不等于理论值,而产生角度闭合差:

,按图根导线的技术要求,允许的角度闭合差为。

注:

三等:

四等:

一级:

二级:

三级:

如果,则按角度闭合差按“反其符号,平均分配”的原则,对各个观测角度进行改正,

改正值在内业计算表格中写在角度观测值的上方。

改正后角度之和应等于,作为计算的检核。

2.根据改正后的角度计算各边方位角

角度闭合差调整完毕,利用调整后的转折角,推算各边坐标方位角。

公式:

方位角计算从已知坐标方位角开始,逐边推算,最后还应回到起始边,仍应为原来的数值,作为推算正确性的检核。

3.坐标增量的计算及其闭合差的调整

⑴坐标增量的计算:

因为量边的误差,以及角度的残差,使得坐标增量带有误差,反映在闭合导线上,就是闭合导线不闭合,产生了坐标增量闭合差,我们应该对其进行计算与调整。

⑵坐标增量闭合差计算与调整

对于闭合导线,有:

因此,闭合导线坐标增量闭合差:

为了检核坐标增量闭合差是否超限,我们要计算全长闭合差,

然后计算它的相对闭合差:

图根导线K不得超过1/2000

注:

三等:

1/55000四等:

1/35000一级:

1/15000二级:

1/10000

三级:

1/5000

当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在允许范围内时,可将坐标增量闭合差按“反其符号,按边长成比例分配”的原则,将各边纵横坐标增量进行改正,即:

闭合导线改正后的坐标增量的代数和应分别等于零。

⑷计算导线点坐标

检核,推算至起始点坐标时,应与原坐标吻合。

附:

导线测量计算

导线点坐标计算表

日期班级小组计算者

观测角

(º′″)

改正数

改正后角值

(º′″)

坐标方位角

(º′″)

距离

m

增量计算值

改正后增量

最后坐标

Δx

Δy

(Δx)

(Δy)

x

y

Σ

图根导线控制网展点图

第三章碎部测量

一、方格网的绘制

在聚脂薄膜上,使用打磨后的5H铅笔,按对角线法(或坐标格网尺法)绘制20cm×20cm(或30cm×30cm)坐标方格网,格网边长为10cm,其格式可参照《地形图图式》。

坐标方格网绘制好后检查以下3项内容:

①用直尺检查各格网交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其偏离值应不大于0.2mm;②用比例尺检查各方格的边长,与理论值(10cm)相比,误差应不大于0.2mm;③用比例尺检查各方格对角线长度,与理论值(14.14cm)相比,误差应不大于0.3mm。

如果超限,应重新绘制。

坐标方格网绘制好后,擦去多余的线条,在方格网的四角及方格网边缘的方格顶点上根据图纸的分幅位置及图纸的比例尺,注明坐标,单位取至0.1km。

1:

10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图示为绘制好的40cm×50cm图幅的方格网示意图

二、导线点的展绘

在展绘图根控制点时,应首先根据控制点的坐标确定控制点所在的方格,然后用卡规再根据测图比例尺,在比例尺(复式比例尺或三棱尺)上分别量取该方格西南角点到控制点的纵、横向坐标增量;再分别以方格的西南角点及东南角点为起点,以量取的纵向坐标增量为半径,在方格的东西两条边线上截点,以方格的西南角点及西北角点为起点,以量取的横向坐标增量为半径,在方格的南北两条边线上截点,并在对应的截点间连线,两条连线的交点即为所展控制点的位置。

控制点展绘完毕后,应进行检查,用比例尺量出相邻控制点之间的距离,与所测量的实地距离相比较,差值应不大于0.3mm,如果超限,应重新展点。

在控制点右侧按图式标明图根控制点的名称及高程,如下图所示。

控制点展绘

1:

10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P4

51.888

P1

52.117

52.234

P2

P3

53.648

方格网的绘制及导线点的展绘完成后,首先将浸泡后的大张白图纸裱糊在图板上,注意用卷成筒状的湿毛巾在裱糊在图板上的图纸面上擀,挤出图纸与图板间的空气,固定后晾干。

然后将展有控制点的聚脂薄膜用胶带纸固定在白纸面上。

三、经纬仪测绘法

各小组在完成图根控制测量全部工作以后,就可进入碎部测量阶段。

(一)任务安排

⑴准备仪器及工具,进行必要的检验与校正。

⑵在测站上各小组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观测员1人,绘图员1人,记录计算1人,跑尺1~2人。

⑶根据测站周围的地形情况,全组人员集体商定跑尺路线,可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按顺时针方向行进,合理有序,能防止漏测,保证工作效率,并方便绘图。

⑷提出对一些无法观测到的碎部点处理的方案。

(二)仪器的安置

⑴在图根控制点A(如下图所示)上安置(对中、整平)经纬仪,量取仪器高i,做好记录。

经纬仪测绘法

⑵盘左位置望远镜照准控制点B如图所示,水平度盘读数配置为0º00′00″,即以AB方向作为水平角的始方向(零方向)。

⑶将图板固定在三脚架上,架设在测站旁边,目估定向,以便对照实地绘图。

在图上绘出AB方向线,将小针穿过半圆仪(大量角器)的圆心小孔,扎入图上已展出的A点。

⑷望远镜盘左位置瞄准控制点C,读出水平读盘读数,该方向值即为∠BAC。

用半圆仪在量取图上∠BAC,对两个角度进行对比,进行测站检查。

(三)跑尺和观测

⑴跑尺员按事先商定的跑尺路线依次在碎部点上立尺。

注意尺身应竖直,零点朝下。

⑵经纬仪盘左位置瞄准各碎部点上的标尺,读取水平度盘读数β;使中丝读数处在i值附近,读取下丝读数b、上丝读数a;再将中丝读数对准i值,转动竖盘指标水准管微倾螺旋,使竖盘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读取竖盘读数L,做好记录。

⑶计算视距尺间隔l=b-a,竖直角或,用计算器计算出碎部点的距离()及碎部点的高程,将水平角度值β、距离、碎部点的高程报告给绘图员。

⑷绘图员按所测的水平角度值β,将半圆仪(大量角器)上与β值相应的分划线位置对齐图上的AB方向线,则半圆仪(大量角器)的直径边缘就指向碎部点方向,在该方向上根据所测距离按比例刺出碎部点,并在点的右侧标注高程。

高程注记至分米,字头朝北。

所有地物、地貌应在现场绘制完成。

⑸每观测20~30个碎部点后,应重新瞄准起始方向检查其变化情况,起始方向读数偏差不得超过4′。

当一个测站的工作结束后,还应进行检查,在确认地物、地貌无测错或测漏时才可迁站。

当仪器在下一站安置好后,还应对前一站所测的个别点进行观测,以检查前一站的观测是否有误。

(四)地物、地貌的测绘

绘图时应对照实地,边测边绘。

1.地形图的拼接

由于对测区进行了分幅测图,因此在测图工作完成以后,需要进行相邻图幅的拼接工作。

拼接时,可将相邻两幅图纸上的相同坐标的格网线对齐,观察格网线两侧不同图纸同一地物或等高线的衔接状况。

由于测量和绘图误差的存在格网线两侧不同图纸同一地物或等高线会出现交错现象,如果误差满足限差要求,见下表,的则可对误差进行平均分配,纠正接边差,修正接边两侧的地物及等高线。

否则,应进行测量检查纠正。

地物点位和等高线高程中误差

地区类别

地物点中误差mm

高程中误差(等高距)

平原区

(0º~2º)

丘陵区

(2º~6º)

山区

6º~25º)

高山区

(25º以上)

城市建筑区

平原丘陵区山

山区高山区

2.地形图的整饰

地形图拼接及检查完成后就需要用铅笔进行整饰。

整饰应按照:

先注记,后符号;先地物,后地貌;先图内,后图外的原则进行。

注记的字型、字号应严格按照《地形图图式》的要求选择。

各类符号应使用绘图模板按《地形图图式》规定的尺寸规范绘制,注记及符号应坐南朝北。

不要让线条随意穿过已绘制的内容。

按照整饰原则后绘制的地物和等高线在遇到已绘出的符号及地物时,应自动断开。

3.地形图的检查

为了提交合格成果,地形图经过整饰后还需进行内业检查和外业检查。

⑴内业检查。

检查观测及绘图资料是否齐全;抽查各项观测记录及计算是否满足要求;图纸整饰是否达到要求;接边情况是否正常;等高线勾绘有无问题。

⑵外业检查。

将图纸带到测区与实地对照进行检查,检查地物、地貌的取舍是否正确,有无遗漏,使用图式和注记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在图纸上随机地选择一些测点,将仪器带到实地,实测检查,重点放在图边。

检查中发现的错误和遗漏,应进行纠正和补漏。

4.成图

经过拼接、整饰与检查的图纸,可在肥皂水中漂洗,清除图面的污尘后,即可直接着墨,进行清绘后晒印成图。

附:

略图

第四章转角测量

一、转角和分角线的测设

1、定义:

指路线由一个方向偏向另一个方向时,偏转后的方向与原方向的夹角。

当偏转后的方向在原方向的左侧,称为左转角;反之为右转角。

  2、转角的测定

  当β左>180°时,为右转角,有:

αy=β左-180°

  当β左<180°时,为左转角,有:

αz=180°-β左

  当β右<180°时,为右转角,有:

αy=180°-β右

  当β右>180°时,为左转角,有:

αz=β右-180°

  3、分角线的测定

  若角度的2个方向值为a、b,则分角线方向c=(a+b)/2

二、数据整理与计算

水平角观测记录(测回法)

日期天气班级小组

仪器型号地点观测者记录者

测站

盘位

目标

水平度盘读数

(º′″)

半测回角值

(º′″)

一测回角值

(º′″)

备注

附:

简图

第五章中桩测量

一、里程桩的设置

  又称中桩,表示该桩至路线起点的水平距离。

分为整桩和加桩。

  1、整桩。

一般每隔20m或50m设一个。

  2、加桩分为地形加桩、地物加桩、人工结构物加桩、工程地质加桩、曲线加桩和断链加桩。

(如:

改K1+100=K1+080,长链20m。

二、圆曲线主点的测设

  1、曲线要素的计算

  若已知:

转角α及半径R,则:

  切线长:

  曲线长:

  外距:

  切曲差:

  2、主点的测设

  

(1)主点里程的计算

  ZY里程=JD里程-T;YZ里程=ZY里程+L

  QZ里程=YZ里程-L/2;JD里程=QZ里程+D/2(用于校核)

  

(2)测设步骤:

  1)JDi架仪,照准JDi-1,量取T,得ZY点;照准JDi+1,量取T,得YZ点。

  2) 在分角线方向量取E,得QZ点。

三、单圆曲线详细测设

  偏角法

  1)计算曲线上各桩点至ZY或YZ的弦线长ci及其与切线的偏角Δi。

  2)再分别架仪于ZY或YZ点,拨角、量边。

    

偏角法各桩要素的计算表

桩号

曲线长

偏角值

偏角读数

弦长(长弦法)

注:

;;

四、缓和曲线主点的测设

  1、测设元素的计算

  

(1)内移距p和切线增长q的计算

      

(2)切线长

  曲线长,其中圆曲线长。

  外距;切曲差

  2、主点的测设

  

(1)里程的计算

  ZH=JD-TH;HY=ZH+ls;QZ=ZH+LH/2;HZ=ZH+LH;YH=HZ-ls

五、缓和曲线的详细测设

  1、切线支距法(tangentoff-setmethod)

  

(1)当点位于缓和曲线上,有:

  

  

(2)当点位于圆曲线上,有:

  

  其中,,为点到坐标原点的曲线长。

  2、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