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南》.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62487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南》.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南》.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南》.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南》.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南》.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南》.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南》.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南》.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南》.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南》.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南》.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南》.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南》.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南》.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南》.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南》.doc

《《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南》.doc(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南》.doc

浙江宏宇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HY—QM—2006

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南

编号:

HY/J-03-2006

版号:

B第1次修订

持有者:

分发号:

发布日期:

2006年12月01日实施日期:

2006年12月01日

地址:

舟山普陀东港金城街185号邮编:

316100

电话:

0580-3802900传真:

0580-3802594《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南》

第一章 岩土工程基本概念与特点

一、岩土工程基本概念与特点

(一)基本概念

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的分支,是以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基础工程学、弹塑性力学与结构力学等为基础理论,并将其直接应用解决和处理各项土木工程中土或岩石的调查研究、利用、整治或改造的一门技术科学。

简而言之,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土的利用、处理或改良的科学技术。

它贯穿于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及工程运营等各个环节。

(二)岩土工程与工程地质的关系与区别

两者间的主要区别及对比如下表(表1)

表1 岩土工程与传统工程地质的区别与对比

项目

岩土工程

工程地质

所属学科

为土木工程的分支

为地质学的分支

基本涵义

涉及土木工程中土及岩石的勘察、试验、评价利用、整治或改造的技术科学

调查、研究、解决涉及各类工程建设场地地质问题的科学

服务的侧重面

服务工程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在详勘、施工勘察中,特别是重大复杂的工程建设中,作用更为突出。

在工程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初步勘察阶段,评价场地稳定性时作用突出。

特点

1.岩土工程师既熟悉土木工程又熟悉地质学,与设计既有分工,又密切结合。

2.要求工程技术人员理论和实践较全面,知识面更广,一般可提出最优化方案。

3.服务于工程建设和运营全过程,可承担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治理、监测和监理。

1.勘察技术人员对工程结构设计不了解,勘察、设计、施工各管一段,相互脱节。

2.受专业分工限制,与岩土工程要求有一定差距。

3.往往只负责勘察,提交报告后一般就算工作结束。

二、岩土工程勘察基本要求

(一)岩土工程勘察概念

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查明、分析、评价建设场地的地质、环境特征和岩土工程条件,编制勘察文件的活动,称岩土工程勘察。

(二)岩土工程勘察基本准则

1.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标准

为贯彻国家经济建设方针政策和基本建设程序,必须遵照执行有关现行的勘察技术标准,以利于提高工程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勘察技术的发展。

技术标准分国家、行业、地方、企业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又分强制性和推荐性两种,规范中粗黑字体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技术标准内容包括:

(1)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

(2)勘探与取样;(3)原位测试;(4)工程物探;(5)室内试验;(6)现场试验;(7)检测与监测;(8)岩土工程分析评价等。

岩土工程勘察主要依据的规范、规程有: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9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及(DB33/1001-200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土的分类标准》(GBJ145-90)、《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等。

2.岩土工程勘察主要内容及要求

一般建(构)筑物岩土工程勘察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查明场地和地基的稳定性、地层结构、持力层和下卧层工程特性、地下水条件及不良地质作用;

(2)提供满足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确定地基承载力,预测地基变形性状;

(3)提出地基基础、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地基处理与施工方案的建议;

(4)提出对建筑物有影响的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方案建议;

(5)对于抗震设防烈度≥6度的场地,进行地震效应评价。

岩土工程勘察的工作内容和任务要求,是结合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和工程特性分阶段进行的,不同阶段勘察内容及任务如下表。

(表2)

表2 不同勘察阶段工作内容及任务

勘察阶段

要求

主要工作内容

勘察任务

可行性研究勘察

应符合选择场址方案的要求

1.搜集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地震、当地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建筑经验等。

2.踏勘、调查场地地层、构造、岩性、不良地质作用、地下水等工程地质条件。

3.必要时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和少量勘探。

1.分析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

2.明确选择场地范围和应避开的地段。

3.进行选址方案对比,确定最佳场地方案。

初步勘察

应符合初步设计的要求

1.搜集拟建工程岩土工程等有关资料。

2.根据选址方案范围,按本阶段勘察要求,布置适量的勘察、测试工作。

3.初步查明场地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岩土工程特性、地下水特征。

4.初步查明场地不良地质作用,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作出初步评价。

1.根据岩土工程条件分区,论证场地适宜性。

2.提供地基岩土承载力及变形量。

3.不良地质作用,地下水初步评价。

4.指出下阶段勘察注意的问题。

详细勘察

应符合施工图设计的要求

1.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类型、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地基稳定性、均匀性、承载力。

2.查明不良地质作用,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

3.查明地下水埋藏条件,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腐蚀性。

1.提供各层土的设计、施工所需岩土参数。

2.对建筑地基做出岩土工程评价。

3.对地基类型、基础型式、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质作用防治提出建议。

施工勘察

场地条件复杂或有特殊要求时进行

1.配合施工开挖进行地质编录,校对补充勘察资料,对基坑稳定性进行监测、预报。

2.针对桩基施工中重大问题,补充勘察。

1.对施工提出补救措施。

2.地质情况出入很大时,应考虑是否修改设计方案。

三、岩土工程勘察基本程序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基本程序一般如下:

1.接受委托,承接勘察项目。

委托方一般应提供勘察委托书及技术要求,建筑总平面布置图,工程场地范围地形图,已有测量资料。

2.编制勘察纲要或勘察设计。

3.筹备工作。

搜集有关资料,人员、设备、仪器等筹备,勘探点测量放点。

4.进场,开展外业工作。

5.资料综合整理及报告编制、送审、提交。

四、岩土工程勘察分析评价基本要求

(一)场地稳定性宏观分析

场地稳定宏观分析是工程选址、规划设计或初勘的重要内容,目的是避免工作盲目建造在不稳定的地段上,如水坝、核电站等工程场地一旦失稳,将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故场地稳定性分析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工作重点之一,《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规定,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地区,应进行场地和地基地震效应的岩土工程勘察。

主要分析以下因素。

1.区域地壳稳定性分析

研究内容包括岩石圈结构与其动力学条件和内力作用引起的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两大方面。

具体研究内容及方法见下表。

(表3)

表3 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内容及方法

内容

研究方法及手段

意义

深断裂

1.地质分析;

2.重力、磁法、地震、大地电磁测深等深部地球物理探测;

地壳结构与演化

区域活动性断裂

1.野外调查;

2.遥感;

3.年代学测试;

4.活动速率;

断裂分布、活动特性、灾害分析

重力场、地热

1.重力度梯度计算;

2.大地热流;

地壳运动动力

地壳现代构造应力场

1.震源机制分析;

2.地应力测量、地形变分析;

3.物理、数学模型分析;

应力条件,断裂错位

地震

震级、烈度、应变能量

灾害分析

地面形变位移

滑坡、山崩、地裂

灾害分析

通过以上研究,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分析、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2.地壳稳定性与地震区划的关系及地震危险性分析

场地的工程地震工作是重大工程选址可行性研究阶段与初步勘察设计阶段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要求:

(1)预测场址及周围地区可能存在的潜在震源区及其强度;

(2)查明可能危及场址的活动断裂带;

(2)对场址地震危险性评价,估计地震动参数(如加速度和速度等),以及预测场区可能的次生灾害。

3.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及全新活动断裂分级

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内容有:

(1)区域构造背景研究;

(2)活断层判定;(3)地震危险性分析。

全新活动断裂分级如下表(表4):

表4 全新断裂分级

指标

断裂分级

活动性

平均活动速率υ(mm/a)

历史地震震级M

强烈全新活动断裂(Ⅰ)

中晚更新世以来有活动,全新世活动强烈

υ≥1

≥7

中等全新活动断裂(Ⅱ)

中晚更新世以来有活动,全新世活动较强烈

1≥υ≥0.1

7>M≥6

微弱全新活动断裂(Ⅲ)

全新世有微弱活动

υ<0.1

M<6

(二)地基稳定性分析

分析各建筑物位置上(即地基)是否存在不良地质作用和地震灾害,当存在这些不利因素时,宜采取“避、防、治、用”的综合处理原则。

主要工作内容为:

(1)活动断裂分析;

(2)边坡稳定性分析;(3)地基地震效应分析;(4)岩溶地基分析;(5)特殊性岩土分析。

(三)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统计与分析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受土质不同,取土方法和取土器类型,土样的保存,样品制备,试验仪器方法及人员等因素控制。

应按工程单元、区段及层位分别统计。

岩土参数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选用,并按以下内容评价其可靠性和适用性:

(1)取样方法的影响;

(2)采用的试验方法和取值标准;(3)不同测试方法所得结果的分析比较;(4)测试结果离散程度。

岩土参数统计应符合:

(1)按工程地质单元和层位分别统计;

(2)按规范中公式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标准值。

变异系数一般可按下表(表5)分级。

表5 岩土参数变异性分级

变异系数

δ<0.1

0.1≤δ<0.2

0.2≤δ<0.3

0.3≤δ<0.4

δ≥0.4

变异性

很低

中等

很高

标准值

式中:

—平均值

—统计修正系数

式中:

—数据个数

—变异系数

式中正负号按不利组合考虑,如、值修正系数取负号。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规定:

土的工程特征指标中压缩性指标应取平均值,抗剪强度指标应取标准值,载荷试验承载力应取特征值。

(四)地基基础方案分析

岩土工程勘察通过岩土工程条件,分析地基与基础适宜性,并为地基基础设计提供可靠的岩土参数,为施工指明施工条件。

主要任务如下:

1.分析天然地基的适宜性

(1)评价地基土承载力;

(2)评价地基变形量;

(3)分析地基均匀性。

2.人工地基的处理与要求

采用各种办法:

如压(夯)实法,换土垫层法,砂桩与石灰桩,碎石桩,CFG桩,深层搅拌,排水固结,深基加固等,对天然地基进行改良与加固。

对桩基勘察评价的具体要求是:

(1)持力层的选定;

(2)正确提供各种桩基参数和单桩极限承载力;(3)评价成桩的可能性;(4)提出桩型的建议和设计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章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方法

一、勘察纲要(或设计)的编制

勘察纲要是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勘察纲要的编写应根据勘察任务书(合同书)以及国家、地方和行业的有关技术规范、规程,还应考虑工程特点,岩土工程特征,勘察等级等因素。

编写前应搜集邻近场地及类似工程有关资料,并进行现场踏勘。

纲要一般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1)工程概况;

(2)纲要(或设计)编制依据;

(3)勘察工作目的与任务;

(4)工作部署原则;

(5)工作方法和质量要求;

(6)工作布置、技术措施、设计工作量;

(7)施工组织;

(8)技术经济指标及经费预算;

(9)预计工期及成果。

勘察纲要要求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工作部署合理,方法选用正确,技术措施切实可行,施工组织恰当。

重大工程应按勘察阶段编写岩土工程勘察设计。

二、勘探点部署原则及布置

(一)部署原则

勘探点的布置应根据建(构)筑物体型、荷载分布,以及岩土工程特点和复杂程度,并应满足纵横两个方向地层结构和均匀性的评价要求。

勘探线垂直地貌、地质构造、地层界线等地质体变化最大的方向布置;勘探点布置在拟建物周边线、角点、突出部分中点等基础主要承重部位、应力集中、变形沉降可能较大的部位。

(二)勘探点布置

勘探点的具体布置见下表(表6)

表6 勘探点布置

勘察阶段

工作布置

初步勘察

1.勘探线垂直地貌单元、地质构造和地层界线布置;每个地貌单元均应布置勘探点,在交接部位及变化较大地段应予加密。

详细勘察

1.勘探点宜按建筑物周边线和角点布置。

2.同一建筑范围内主要受力层或有影响的下伏层起伏较大时(层面坡度>10%),应该加密。

3.勘探手段视岩土工程条件等,宜采用多种手段相结合,如钻探与槽、井探相结合,钻探与静力触探、标准贯入、动力触探等相结合。

一般来讲,对于独立柱基和条形基础,勘探点宜按柱列线和承重墙布设,角点应有勘探点;复杂地基的一柱一桩工程,宜每柱设置勘探点;当建筑物平面为矩形时,宜按双排布设;建筑物为不规则形时,宜按突出部位角点和中心点布设;高层建筑的详细勘察,单栋勘探点不应少于4个;密集的高层建筑群,勘探点可适当减少,但每栋至少有1个控制勘探点;对于基础底面宽度大于30m的高层建筑,其中心应布置勘探点;重大设备基础应单独布置勘探点;重大的动力机器基础和高耸构筑物,勘探点不宜少于3个。

三、勘察线、勘探点间距

初步勘察因多按网络法布置勘探点,所以有勘探线、勘探点间距之区别,而详细勘察的勘探点系按建筑物或建筑群范围布置,故不存在勘探线距问题。

有关规范中对勘探线、勘探点间距的规定如下表(表7)。

表7 勘探线、勘探点间距一览表

依据

勘探等级

地基复杂等级

间距(m)

勘探线

勘探点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初步勘察

一级(复杂)

50-100

30-50

二级(中等复杂)

75-150

40-100

三级(简单)

150-300

75-200

详细勘察

一级(复杂)

10-15

二级(中等复杂)

15-30

三级(简单)

30-50

桩基础(土质地基)

端承桩

12-24

摩擦桩

20-35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桩基础

端承桩、嵌岩桩

12-24

摩擦桩

20-30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72-90)

天然地基

15-35

桩基

端承桩

12-24

摩擦桩

20-35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33/1001-2003)

详细勘察

天然地基

20-40

桩基

20-30,地质条件复杂时10-20

从表7可以看出,勘探点的间距主要是根据勘察等级(阶段)、地基复杂程度确定;桩基按端承桩与摩擦桩进一步区分则更为合理。

舟山地区中等复杂场地详细勘察,勘探点孔距20-30m较为合适;相邻两孔持力层层面坡度大于10%时,宜适当加密,但加密孔距不宜小于10m(如《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01-501-92)、上海市《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01-11-89)中已有规定)。

四、勘探深度

(一)勘探深度设计原则

勘探深度过大,将导致勘察费用增加,造成浪费;而勘探深度不足,则造成地质情况不明,当持力层之下存在软弱层时,可能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变形过大,给设计、施工带来诸多隐患。

勘探孔深度应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对高层建筑和需作变形计算的地基,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

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72-90)规定,勘探点深度可用以下公式确定:

1.控制性勘探点深度(箱形、筏形基础)

2.一般性勘探点深度(箱形、筏形基础)

、—控制性及一般性勘探点深度(m)

—基础埋置深度(m)

—基础宽度(m)

、—与土的压缩性有关的经验系数,见下表(表8)。

表8 经验、值

土类

取值

碎石土

砂土

粉土

粘性土(含黄土)

软土

0.5-0.7

0.7-0.9

0.9-1.2

1.0-1.5

2.0

0.3-0.4

0.4-0.58

0.5-0.7

0.6-0.9

1.0

(二)详细勘察阶段桩基勘探深度

有关规范中详勘阶段桩基勘探深度的规定见下表

表9 勘探深度的有关规范

规范名称

勘探深度的要求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1.控制性孔应满足下卧层验算要求;对需验算沉降的桩基,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

2.一般性孔应达到预计桩长以下3-5d(桩径),且不得小于3m;对于大直径桩,不得少于5m。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72-90)

1.控制性孔应深入预计桩尖平面以下3-5m,或6-10倍桩径(指端承型桩);嵌岩桩进入微风化带3-5m,遇断层破碎带应钻穿,进入完整岩石3-5m。

2.一般性孔进入预计持力层1-2m;嵌岩桩进入微风化带1-2m。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1.控制性孔深度应穿透桩端平面以下压缩层厚度;

2.一般性孔应深入桩端平面以下3-5m;

3.嵌岩桩钻孔应深入持力岩层不小于3-5倍桩径。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33/1001-2003)

1.控制性孔应达到桩基变形计算深度下2-3m,并满足强度验算要求;

2.一般性孔应达到预计桩长以下3-5倍桩径,且不得小于3m,大直径桩不得小于5m;

3.嵌岩桩进入持力层3-5倍桩径,且不小于3m。

综合表9所述,各种规范对勘探深度要求大体相近,主要是从进入持力层深度和满足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及强度验算要求两方面考虑。

一般性孔深应达到预计桩尖平面以下3-5d,且不小于3m(大直径桩不小于5m);控制性孔应穿透桩端平面以下压缩层厚度(地基变形计算深度)。

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对中、低压缩性土可取附加压力等于上覆土层有效自重压力20%的深度,对于高压缩性土层可取附加压力等于上覆土层有效自重压力10%的深度。

在勘探阶段也可按下列简化公式计算:

式中b为基础宽度。

舟山地区滨海海积平原,埋深40-50m处有一层软塑状态的深灰色粘土,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俗称“老淤泥”。

多层及高层建筑物的控制性钻孔,均需钻穿此层3-5m以上。

五、控制性孔与一般性孔

顾名思义,控制性孔就是指在勘察工作中起控制作用的勘探钻孔。

因此,控制性孔不仅仅是揭露深度大,能满足控制持力层深度变化,以及满足计算沉降所需深度;而且,在取样、原位测试等方面都要比一般性孔的工作程度高,不应该把控制性孔单纯当作取土孔。

另外,从运用各种手段综合研究、评价岩土层的工程特征来看,一般性孔也不宜将取土孔与原位测试孔绝然分开。

有关规范中控制性孔、取土孔的数量规定如下表(表10)。

表10 控制性孔、取土孔数量

钻孔类型

规范名称

控制性孔

取土及原位测试孔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初勘

详勘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72-90)

天然地基宜为,桩基应有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33/1001-2003)

占以上

综合上表规定,结合舟山地区实际,详勘工作桩基控制性孔、取土孔及原位测试孔数量,宜占勘探孔总数~。

六、勘察方法与手段

岩土工程勘察中通常使用工程地质测绘、遥感影象判释、勘探、取样及测试、地球物理勘探等几种方法。

其中工程地质绘测、遥感影象判释方法通常是重大或复杂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初步勘察阶段的主要工作方法;另外,详细勘察中的山区地基边坡工程,不良地质作用的评价也常用到工程地质绘测。

勘探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岩土层的性质和分布,采取岩土试样,进行原位测试。

勘探方法的选择是根据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物质条件,工程类型,勘察阶段及目的不同而选用,它们都是服务于岩土工程勘察、设计、试验与监测,从而获取场地内某确定点的岩土工程资料与岩土参数的最基本的方法。

以下就主要的几种勘探方法及应用条件,作简要介绍:

(一)钻探

是岩土工程勘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勘探手段。

用来揭露隐伏的岩土层,进行岩土取样,原位测试或剪切波速测定,查明钻进深度内地下水赋存状况。

按钻进方法可以分为回转钻进,冲击钻进,冲击——回转钻进几类;勘探浅部土层还可以采用小口径人力麻花钻、小口径勺形钻、洛阳铲(人力筒状钻)等钻进方法。

目前,舟山地区岩土工程勘察中,大多数使用的是型岩芯钻机。

1.钻孔规格

钻孔直径应根据钻探目的和钻进工艺确定。

采取原状土的钻孔口径宜为130~110mm;基岩中采用金刚石钻头钻进,为保证试验岩样的采取,口径不宜小于75mm;人工填土中为保证套管的顺利下入,钻孔直径宜采用150~130mm。

当需确定岩石质量标准RQD时,应采用75mm口径双层岩心管和金刚石钻头。

钻孔的弯曲度,对于垂直孔每米允许偏差±2°。

2.钻进与护壁

岩土工程勘察一般均采用回转钻进,清水或(孔内)自制泥浆护壁。

当遇松散的砂层、碎石土等不易取芯的地层时,可采用干钻取芯。

在破碎岩层、松散的碎石土中,宜采用优质泥浆、化学泥浆或水泥浆护壁。

3.回次进尺、孔深及岩土芯采取率

(1)回次进尺

代表本回次钻进的深度。

为保证岩心样采取率,一般回次进尺不得大于2m,严禁回次进尺超过岩心管长度。

回次进尺=下钻后机上余尺-提钻前机上进尺

(2)钻孔孔深

钻孔孔深是钻进过程及岩土分层的原始数据,累计量测允许误差为±5cm,各项数据均需用钢尺丈量。

钻孔孔深=钻具总长(机上钻杆+钻杆总长+钻具)-机上余尺-钻机高度;

(3)岩土芯采取率

完整和较完整岩石不应低于80%,破碎和较破碎岩不宜小于65%;粘性土、粉土、软土采取率不应低于80%,砂土、碎石土、人工填土不应低于70%。

4.钻探编录

钻探记录包括钻进过程和岩土编录描述两个部分,应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承担;记录应该及时、真实、准确、齐全、严禁事后追记,不得任意涂改和伪造。

岩土芯现场鉴别主要采用肉眼观察和手触方法,芯样应按回次、上下顺序依次排放。

钻探成果用分层记录表或钻孔野外柱状图表示;岩土样根据工程要求保存一定期限或长期保存,亦可拍摄彩照归入勘察成果资料。

钻探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

(1)工程名称及钻孔位置及编号;

(2)孔口坐标及高程;(3)地下水位;(4)施工日期;(5)回孔进尺、孔深、岩土芯采取率;(6)分层岩土芯名称、特征、换层深度;(7)取样位置及编号;(8)原位测试位置及击次;(9)钻机负责人、记录员姓名。

(二)槽探

适用于覆盖层较浅(小于3m)的山区地基岩土工程勘察。

一般用来揭露覆盖物下覆基岩、不同岩(地)层界线、破碎带宽度、覆盖物构造线方向。

其长度根据所需了解的地质条件而定,深度和宽度根据覆盖物的厚度而定,为了便于工作,槽底宽度一般不小于0.8m。

(三)井探和洞探

能直接观察地质情况,详细分层和描述,并取出接近实际的原状结构岩土试样,常用于地下工程、大型边坡、坝址等勘探中,其形式有浅井、竖井、平洞等。

在山区地基详勘工作,也用到井探,探井断面可用园形或矩形。

园形直径一般0.8~1m,矩形断面一般0.8×1.2m。

(四)原位测试

原位测试方法有很多种,如载荷试验(有浅层平板、深层平板、螺旋板载荷试验等),静力触探试验,园锥动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旁压试验,扁铲侧胀试验,波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