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刘德斌-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63606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2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关系史-刘德斌-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展开、民族君主国的崛起、经济技术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使欧洲(特别是西欧)得以兴起,并逐渐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约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整个欧洲摆脱了思想束缚和精神束缚,为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做了思想上、文化上和舆论上的准备,为欧洲人提供了新的智力水平和认识水平,把欧洲人从中世纪的封建束缚下解放出来,并使一种新的国家意识形态国家主义兴起,加速了民族君主国的出现。

同时也加剧了欧洲政治的分裂和经济上的竞争。

其中宗教改革对国际关系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把欧洲迅速分裂成不同的宗教体系,欧洲人彼此之间打着信仰的旗号迅速开战。

(2)民族君主国的出现

15-17世纪形成的民族君主国是在反对外族侵略和国内君主与贵族斗争过程中形成的,是在战争和暴力的铁砧上锻造出来的。

西班牙、葡萄牙最早形成民族君主国,之后英国、法国,德意志和意大利,瑞典、波兰与俄罗斯都纷纷形成民族君主国。

民族君主国的出现改变了中世纪以来欧洲政治生活,为西欧的扩张提供了政治组织上的准备。

在强有力的君主统治下,国王与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市民结成同盟;

税收、军队、火药等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加强了民族君主国的实力;

国家成为国际行为的主体,具备了现代国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前提。

民族君主国不同于中世纪的专制国家,它促成了国家主权思想的发展,将国家提升到了一个不可分割、不可转让、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地位上。

(3)经济技术的发展与地理大发现

经济技术的发展与地理大发现为西欧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欧洲经济扩展主要体现在农业产量的提高、封建人身束缚的减弱、人口的增长和贸易的发展。

黑死病的创伤已经痊愈,长期的战争也告一段落,西欧农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人口大幅度增长。

商业的发展和农民得到人身自由为海外扩张提供了一个松散的社会和易流动的人群。

而技术的发展成为欧洲扩张的先决条件,造船、航海设备、航海技术和海军装备等方面技术的发展与革新使欧洲人在未来的几个世纪里成为世界各大洋的主人。

伴随技术进步,商业事务新技术被发明与改进,标准货币、银行、合股公司等的出现使金融、投资等活动活跃起来。

这一切使15世纪以后西欧开始了蒸蒸日上的时代,使欧洲尤其是西欧的兴起在物质基础上确立了对欧亚大陆其他部分的优势。

另外,新兴的民族国家渴望着海外殖民利益,新教徒由于受到交汇的迫害也向往一个新的自由世界。

在这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地理大发现开始了。

在宗教的热情鼓舞和巨大财富的吸引下,西班牙、葡萄牙率先走出欧洲。

1498年葡萄牙的达•伽马到达印度,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

地理大发现首先发展和增强了欧洲的商业精神,许多西欧国家都力图在世界抢夺一块商业市场;

重商主义成为欧洲最流行的学说,是许多西欧国家的基本国策,商业精神几乎弥漫了整个西欧大地。

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了西欧霸权时代的开始。

第二,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开始逐渐联成一个整体,各地区相对隔绝、封闭、独立发展的历史即将结束,全球时代逐渐来临。

第三,这一时期西欧资本主义暴露了扩张的野心和攫取的贪欲,开始了殖民帝国的扩张。

第四,地理大发现使东西方各文明横向比较更为容易。

总之,欧洲人建立了最早的殖民制度,展开了最早的商业战争,缔造了最早的殖民帝国,使海外利益第一次成了国际关系的一个因素。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民族君主国的出现、经济技术的发展与地理大发现在欧洲走出中世纪的历程中是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

它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在一起。

在未来的几个世纪里,欧洲正是凭借这些因素逐渐地确立了它在全球性国家关系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尼德兰革命及其影响:

尼德兰处于欧洲的西北,先由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五世继承,后由腓力二世继承归西班牙统治,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生较早的地区,商业比较发达,因而对西班牙独占海外贸易不满。

腓力二世为了保护西班牙的商业利益,禁止尼德兰商船到西属殖民地进行贸易。

加之在民族感情上尼德兰视腓力二世为外国人,对大量驻扎的西班牙军队十分反感。

当时新教传入尼德兰,为西班牙所不容,它在尼德兰设立宗教裁判所惩治新教徒。

尼德兰各省害怕宗教裁判所的设立会威胁到它们的自治和自由,由一群贵族上书腓力二世,要求关闭宗教裁判所。

以此为导火线,在1566年8月爆发了一场大规模起义,被称为“破坏圣象运动”,新教徒劫掠教堂,破坏圣象,各阶层也都参加了起义。

腓力二世派阿尔瓦公爵前去镇压。

阿尔瓦达斯屠杀起义者,征收新税,没收了一批贵族的地产。

恐怖政策使大量技术工人逃到国外,尼德兰繁荣的商业遭到摧残。

尼德兰各省联合起来,在奥伦治亲王威廉的领导下向西班牙展开了海战,进行了独立斗争,并得到了英国和欧洲新教阵营的很大帮助。

在革命过程中,由于西班牙实行分化政策,尼德兰南部10省又回到西班牙统治下,北方7省则坚决抵抗,并于1581年正式宣布独立,称为尼德兰联合省(荷兰共和国),随后英国军队开赴荷兰。

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向英国,遭到毁灭性打击。

腓力二世去世后,双方于1609年签订《二十年停战协定》,到1648年西班牙才正式承认荷兰的独立。

独立后的荷兰是欧洲第一个商业资本主义国家。

西欧许多信仰新教的富商和新教徒纷纷来到荷兰以享受宗教自由。

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贸易大都会和西欧的金融中心。

荷兰凭借庞大的商船队和强大的海上力量开始了全球贸易和殖民过程。

17世纪对荷兰人来说是一个“黄金世纪”。

尼德兰革命和荷兰独立后,西班牙更加衰落了,它开始逐渐沦落为二等或三等国家,它的海上贸易也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人所取代。

现代国际关系为何会从欧洲产生?

它对国际关系史演进产生了哪些影响?

15-16世纪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展开,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随着地理大发现等重大历史事件在西欧的出现,邦国林立的欧洲开始踏上了走出中世纪的旅程,并进入了商业资本主义殖民时期。

从国际关系史的角度看,正是在中世纪漫漫千年里,欧洲(西欧)酝酿了形成现代国际关系所必需的基本要素,如现代民族过家的兴起、主权观念的出现和国际政治生活的世俗化,等等。

即将用现代“民族国家”这种形式组织起来的欧洲人,要向全世界发起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冲击。

与欧洲不同的是,实行中央集权体制的东方各封建大国,尽管规模庞大、组织有序,但却囿于停滞保守的怪圈难以自拔,变革竭蹶,更没有意识到即将开始的全球变局。

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以及西欧国家的海外殖民开拓,为国际交往增添了新内容,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国际贸易范围的扩大,也使国际交往中经济关系的地位迅速上升。

欧洲步入商业资本主义时期后,先期的西班牙、葡萄牙,后来的荷兰、英国、法国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

至此,曾经遥远的、彼此相对孤立分散的世界终于被联系在一起,开始演绎出一幕又一幕交织着战争与和平、混乱与秩序、革命与反动、争霸与反霸、贫穷与富裕、东方与西方、殖民与独立、发达与不发达和多极与单极等人类社会的悲喜剧。

掷出窗外事件:

(1)背景:

波西米亚于1526年起就处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长期以来就具有强烈的民族独立倾向和反教会传统。

在1419年“胡斯战争”后,在16世纪末的宗教改革运动中波西米亚倾向于新教,并迫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于1609年签署“大诏书”,给捷克新教徒以信仰自由权。

但斐迪南任捷克国王后,违背“大诏书”,大肆推行反宗教改革运动,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迫害新教徒,拆毁新教教堂。

(2)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发生了起义,起义的新教徒冲入王宫,把斐迪南派遣的两名钦差从20多米高的窗户扔出,史称“掷出窗外事件”。

(3)“掷出窗外事件”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

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决心再次纠集“十字军”,以武力征服波西米亚。

三十年战争

(1)导火线:

1618年5月23日的“掷出窗外事件”

(2)四个阶段:

①波西米亚阶段(1618-1623)②丹麦阶段(1625-1629)③瑞典阶段(1630-1635)④瑞典-法国阶段(1635-1648)

(3)结果:

长期的战争使交战双方消耗巨大,在神圣罗马帝国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被迫求和,得到了法国和瑞典的同意,战争结束,召开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各参战国开始和谈,并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4)评价:

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①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被卷进来了。

它们先是为了宗教信仰而战,信教诸侯于天主教势力势不两立;

接着又抛开了宗教外衣,为赤裸裸的国家(或准国家)利益而战,宗教信仰不再是划分敌我的主要依据。

②经过“三十年战争”的洗礼,四分五裂的欧洲通过国际会议与和约的方式,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育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民族君主国的兴起、主权观念的出现和国际政治的世俗化这些在中世纪就已经酝酿成熟的欧洲新现象,现在有了一个被大家(除罗马教皇外)所共同接受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结局,欧洲国家的组织形式真正开始走出了中世纪。

七年战争

(1)时间:

1756-1763年

(2)导致战争的主要原因:

英法争夺政治优势、商业和殖民地霸权的矛盾和普奥争夺中欧霸权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英法斗争的焦点集中在北美、西印度、印度的领土和商业领域;

普奥争夺的重心集中在领土和对德意志的领导权上。

(3)英法、普奥德继续争斗导致了欧洲有名的“外交革命”(“联盟颠倒”),即联盟的重新分化组合。

英国与普鲁士结成联盟,法奥也签订条约结盟,不久,西班牙、瑞典、萨克森加入法奥同盟。

出现了两个集团对垒的局面。

(4)1756年5月,双方开战,战争持续了七年,被称为“七年战争”。

这场战争分为欧陆战场和海外殖民地战场两条战线。

战争初期法奥联盟占优势,但由于俄国与普鲁士单独议和,法国最终战败。

1763年,法、西语英国签订《巴黎和约》,法国失去了北美和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西班牙则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

法、奥也与普鲁士签订了《胡贝尔茨堡和约》,确认了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占领,这等于确认了普鲁士的强国地位。

(5)评价:

①不仅在欧洲进行,也在美洲和印度进行,因而是一场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欧洲战争。

②是一次属于英法争霸性质的战争,其他参战各国虽抱有各自的目的,但都受到了英法争霸的制约。

③对欧洲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是深远的。

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战前英法争夺欧洲、商业和殖民地霸权的局面由于英国成为海外贸易和殖民地霸主而宣告终结。

与此同时,随着西班牙、荷兰影响的衰减和俄国实力的增强,欧洲国际政治斗争的重心由西欧移向东欧。

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开始成为欧洲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英国是战争的胜利者,逐渐成为美洲和印度的主宰,它通过对殖民地的巧取豪夺,进一步增强了七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法国则损失惨重,丧失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主地位,一步步衰落下去。

奥地利失去了西里西亚,实力大大削弱,在德意志国家中失去了领先地位。

普鲁士虽付出了巨大的战争代价,但毕竟得到了西里西亚,加入了列强行列。

俄国借此时机扩张了实力,成为主宰东北欧国际政治事务的重要一员。

④虽然形成了欧洲政治新格局,但并没有消除列强争夺霸权的旧矛盾。

法国对战败一直耿耿于怀,伺机复仇,英法尖锐对抗的状态没有大的改观;

奥地利收回失去的西里西亚的愿望与普鲁士争霸德意志的计划水火难容。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1648年10月24日签订。

是在新教势力取得相对优势的情形下签订的。

(2)主要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

领土问题、宗教问题、确定德意志国家的体制。

(主要内容)

(3)历史意义:

在国际关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确定了一些现代国际关系原则,对欧洲国际体系的建立和欧洲未来的政治经济秩序影响深远,在国际关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不但结束了持续30年之久的全欧规模战争,而且也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但该体系展现的更多是欧洲的国际秩序。

(4)确定的国际关系原则:

①开创了一个先例,即以“会议”解决争端。

②明确规定了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法律原则,确认了国家主权平等。

③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以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

④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被打破。

⑤世俗专制的封建王权体制得到了加强。

⑥确立了外交常驻代表机构的制度,为主权国家经常性的政治经济交往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

《乌得勒支条约》

1701-1713年爆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法国、西班牙和巴伐利亚等国对峙荷兰、英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等国。

最后交战双方在1713年签订了《乌德勒支条约》。

(2)《乌德勒支条约》首先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腓力五世对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但他及他的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以确保西班牙不与法国合并。

除了哈布斯堡家族对西班牙王位的要求没有实现以外,其他战争国的目的基本上都达到了。

(3)评价:

欧洲大陆均势得到了维护并且更加稳固,因为大国受到削弱,小国纷纷崛起,普鲁士的一加入到列强行列,最引人注目的是英国从一个岛国上升为欧洲一强。

《乌德勒支条约》签订后,欧洲形成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和约保证了大国之间的实力均势,而在海上,英国获得了主宰权。

《航海条例》

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特别是吞并苏格兰和爱尔兰以后,政治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开始把矛头指向海上的主要竞争对手荷兰。

到17世纪中叶,英荷两国为争夺海洋霸权和海上贸易垄断权,转入了大规模军事斗争。

(2)当时英国对荷兰的基本政策是:

如果不能结成坚固的联盟,那么两国就兵戎相见,直至荷兰承认英国的海上霸权。

根据这一政策的基本思想,1651年英国提出《航海条例》。

(3)《航海条例》是英国政府旨在奖励和保护本国航运业和海外贸易的一系列法令的总称,目的是打击荷兰的海上优势。

英荷就此进行了一系列谈判,但荷兰拒不接受《航海条例》,谈判破裂,第一次英荷战争爆发。

荷兰战败,于1654年与英国签订《威斯敏斯特和约》,规定荷兰不得与欧洲以外的英国岛屿和殖民地通商,英国也不得与欧洲以外的荷兰岛屿和殖民地通商。

该条约几乎是《航海条例》的翻版。

由此,荷兰作为海上大国的地位受到削弱,英国开始踏上了争夺海上霸权的殖民帝国之路。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由于婚姻关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路易十四都拥有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且西班牙是一份丰厚的遗产。

1700年,西班牙国王病逝,其遗嘱要求西班牙务须保持完整并由路易十四的孙子继承,如路易十四拒绝,再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儿子继承。

路易十四接受了这份遗产,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肯轻易放弃,事情到了非战争不能解决的地步。

(2)1701-1713年爆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整个欧洲分裂成两大阵营。

法国、西班牙和巴伐利亚等国为一方,荷兰、英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等组成反法同盟,并得到了勃兰登堡、葡萄牙和萨伏依的支持。

(3)《乌德勒支条约》首先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腓力五世对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但他及他的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以确保西班牙不与法国合并。

在这次战争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着崇高的宗教目标,意识形态之争被排除在战争之外。

这场战争是“第一场很少带有宗教色彩的战争,是第一次主要为商业和海上霸权的利益角逐的战争,是英国人第一次慷慨地用在欧洲政治上的战争,是第一次可称为‘世界大战’的战争”。

通过战争,欧洲大陆均势得到了维护并且更加稳固,因为大国受到削弱,小国纷纷崛起,普鲁士的一加入到列强行列,最引人注目的是英国从一个岛国上升为欧洲一强。

试析美国独立后的对外政策:

1973年9月3日,英美双方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为“自由、自主和独立的国家”。

美国独立后对外政策总目标是维护和发展商业资本,保证资本原始积累,巩固新近赢得的独立。

美国独立后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依旧很严峻,它的北面、西面被英国和西班牙的殖民地包围着,边界(路易斯安那和佛罗里达问题)、密西西比河航运、纽芬兰捕鱼权、贸易特惠等问题成为美国外交的主要问题。

因此,美国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采取了孤立主义和扩张主义相结合的对外政策。

(1)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是美国早期对外政策的基石,是针对欧洲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其目标是摆脱欧洲列强的控制和影响,巩固美国独立的成果,其实质“只是一个抵制欧洲干涉、实现国家自我利益的策略口号。

”(该思想的产生过程)

孤立主义包含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其三个基本特点是:

中立、不结盟、不介入欧洲事务,其核心是不介入欧洲争端。

所谓“孤立”,实际上主要是孤立于欧洲列强的纷争之外。

政治上和外交上的孤立不是绝对地与外界隔绝,也不等于在经济上隔断与外界的联系,经济上的孤立与资本主义的外向性要求相抵触。

刚刚独立的美国一方面由于国力弱小、羽翼未丰,无法与欧洲列强搞实力外交,另一方面利用地理上的孤立状态,与欧洲维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以便在与欧洲列强的竞争中保持行动自由。

孤立主义主要是美国针对欧洲的外交方针和原则,而对于美洲和亚洲则是积极的干预和扩张。

孤立主义在以后的美欧争夺中常常成为美国排斥欧洲列强的工具,它不只包括消极的战略防御,也包括积极的战略进攻。

在美国漫长的对外政策史中,孤立主义常常与“不结盟”、“中立”、“不卷入”、“不干涉”、“海上自由”等一系列口号联系在一起。

(2)扩张主义:

扩张是贯穿美国队外政策史的最明显、最永恒的主题。

美国独立不久后就开始了它对外扩张史上的大陆扩张时期(1775-1897)。

1803年从法国购买路易斯安那、1810年和1813年进占佛罗里达等事件是美国独立后大陆扩张时期最初阶段的主要内容。

驱动美国向外扩张的动力是早期资本主义商业资本的商业精神和来源于清教主义的“天定命运”说。

商业精神与重商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

美国独立后,为了维护本国商业资本的独立发展,争取海上自由、发展中立贸易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

来源于清教主义的“天定命运”说使来到北美的盎格鲁•撒克逊人自认为血统高贵,他们以“上帝的选民”自居,相信他们征服落后民族和落后文明是上帝赋予的使命。

美国人披荆斩棘的拓荒精神与刻苦勤俭的清教主义结合在一起,锻造出了美国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相统一的外交理念,这一理念在美国对外扩张的历程中不时闪现。

结合17、18世纪国际关系史实,理解均势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后,在欧洲各国之间形成了一种均势格局。

到了18世纪初,欧洲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西班牙、荷兰、瑞典和波兰沦为二流国家,法国、英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五强崛起。

它们成为18世纪欧洲外交舞台上的主角,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外交思想。

欧洲大陆中心地带的发、奥、普渐成三足鼎立之势,维持着一种均势。

欧洲侧翼的两各国家——英国和俄国在努力确保欧陆均势的情况下,向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

这一时期“均势”具有以下特点:

(1)欧洲大陆间的力量平衡通过“均势”得以维持,欧陆几大国基本上处于势均力敌状态,隔海相望的英国扮演着制衡者的角色。

(2)为了维持大国间的力量均衡,不惜牺牲战败国和小国的利益,对它们的领土进行肆无忌惮的分割、蚕食、吞并。

(3)通过均势防止了大国间战争的进一步升级和对现存秩序的破坏。

(4)各大国各自发展了自身的实力,相近的实力保证了均势的实现和国际体系的稳定。

(5)这时的“均势”原则只适用于欧洲具有共同传统的大国,并借此来保证大国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统治。

换句话说,此时的“均势”格局只是欧洲大国权力关系和结构的一种反映,“均势”原则也只是欧洲大国间制定和遵循的外交游戏规则,并不适用于世界其他地方。

结合史实分析英国在欧洲均势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英国的对外政策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关键点是维持欧陆的“力量均衡”,即平时通常置身事外,只在关键时刻关键之处实施关键一击来左右事态的发展。

英国采取“力量均衡”政策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首先,英国是一个岛国,它无力在欧洲长期维持一支军队以在众强之中保障自己的势力范围,因而它干脆不在欧洲谋求任何势力范围而只在大陆维持一种势力范围的大致均衡。

第二,任何一国的强大都将对英国形成巨大的生存压力,这正是它反对一切霸权的原因。

第三,英国的经济发展使其在自足性和扩张性两方面都得到了满足,是欧洲各国当中惟一不需要在欧洲扩张便可维持国家最高利益的国家,因此它成为对欧陆仅求其不出现独霸的强权,此外别无他求的惟一一国。

1701年-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是第一次主要为商业和海上霸权的利益角逐的战争,是英国金钱第一次慷慨地用在欧洲政治上的纷争,使第一次可称为“世界大战”的战争。

在战争末期,由于眼看法国就要失败,奥地利的野心却再次膨胀,甚至出现了奥地利与西班牙再次合并由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可能,于是英国将自己的力量撤出欧洲大陆,不再支持反法同盟,以取得势力的平衡。

在1713年签订的《乌得勒支条约》中,大国受到削弱,小国纷纷崛起,普鲁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